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教学设计)

玛丽莲梦兔
722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6: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成绩查询-支行行长岗位职责


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
四则运算,
运算定律,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观察物体(二),
三角形,
图形的运动(二),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 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
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 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
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 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三边以及三角 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 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
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
成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br>(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
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内在动机。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 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
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 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
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 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
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
的方 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
教学建议:
本单 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
序,又要 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 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
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 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
是多样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四则运算 课 时 1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这一单 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
会按从左 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并对所学的 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
顺序及含有小 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 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
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 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
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 规律。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一、谈话导入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优秀教案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
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优秀教案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

设 学


计 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 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
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


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


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

(根据这两个算式,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
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
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 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
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设 学

计 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 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
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 数求积,
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
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
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
数 =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
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

什么关系?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4、
做一做

三、总结














0的运算
教学目标: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学生





媒体

设计意图

活动 应用 目标达成
导入100+0= 0+568= 0×78= 0÷23=
新课 128-128= 0÷76= 235+0=



99-0= 49-49= 0+319= 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
些。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

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
习 环
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
都得0。
新节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
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优秀教案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
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

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
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
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
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
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
÷(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
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



优秀教案




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联系实际,
选择学生感
兴趣的划船
一事创设情
导入师:小 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 新 课 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






























船,你们说好吗?

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
趣,促使学
生主动学
习。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
呢?

(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
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 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

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
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5题

四、课堂总结:






xKb 1. Com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 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学习了
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 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 物体的具体
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比较,体验到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
的。
2、能力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观察物体(二) 课 时
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
教学目标 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 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它是在学生
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 体经
内容分析 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
分 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
教学重点
能是不同的。

认识“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
教学难点
能是不同的。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观察物体课时1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
深化 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
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
能是不同的。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
以从 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
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
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投

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

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优秀教案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1。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

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 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
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

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
形状)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1)拿出你的文具 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
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 学说
一说)












(2)P13做一做。


优秀教案





五、课堂总结


















观察物体课时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使 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
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 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与 媒体

教学
学生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应用


一、情境导入



导入出示例2视图。



新 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


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2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新环
(2)比一比:上面三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

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知 节
3、完成P14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运算定律 课 时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
教学目标
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内容分析
优秀教案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优秀教案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
便运 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发展对
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一、创设情境
1.引入谈话。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
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报。)
问题是什么?
3.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
+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
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 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
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⑤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_____ 78+64=______
⑥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
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
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
相加,总长度不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
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5)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
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
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
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
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

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
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 75+168+25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程 知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
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
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6+( )=75+( ) ( )+38=( )+59 24+19=( )+( )

a+57=( )+( )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
250 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五、全课总结















减法的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堂 新 课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幻灯)
第一组 第二组
72-6-4 72-(6+4)
85-8-2 85-(8+2)
126-70-30 126-(70+30)
根据比赛的结果 提问:男同学输了,服不服气呀?你们就不想知
道女同学为什么能算得又对又快吗?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
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
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 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
两个数的和。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
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 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
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
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
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 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
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
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
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 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 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
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

上黑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
天看的34页,就算 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 ,再从总页数
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 ,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
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
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
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 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
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
为266 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 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
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 ,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
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四、小结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
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 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

意什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

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
律呢?



(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
导入
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新 课

3 、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
(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 我们来看看。从图上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问题?让学生 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
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 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
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

×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
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
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
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
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
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
律时该注意什么?( 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
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
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

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
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6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
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
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
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 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
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
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
(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 br>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
确更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板书设计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与方法: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问题情境与 媒体

教学
学生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应用


导入一、复习引入


前几节我们学习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
新 课
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出示主题图: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

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2、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优秀教案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设 习

计 知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
树的人数。

4×25+2×25
= 100+50

= 150(人)
3、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4、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5、汇报:两个数的和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
别相乘再相加。
6、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7、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7做一做
2、拓展:乘法分配律是否也适用于减法?

验证:18x5-5x8 (18-8)x5
265× 105-265× 5 265×(105-5)

结论:适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会通过拆数,变式等方法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
环节
优秀教案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导入
堂 新 课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 (乘法分配律)
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乘法分配律还有没有别的形式
呢?谁来说一下? < br>2、导入:嗯,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不错,但是大家知道吗,乘
法分配律还可以用来进行简便计算 ,想学学吗?我们一起来学
习。 板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9
1、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 生活,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
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一打”是12
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怎样列式?谁来说说自己列的式子?

(板书并问学生各个数字代表什么)
2、竖式计算

3、能不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
12× 25

=(3× 4)× 25 12× 25
=3×(____× ____) =(10+2)× 25

=3× ____ =
=____ =

三、巩固强化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或者运算符号。

(40+7)×12=( )( )( )( )( )( )
29×56+56×31=[( )( )( )]( )( )

2、 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1)104×25

(2)15×(20+3)
(3)38×7+62×7
(4)5×23+5×27
3、P30做一做前两道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来小结一下?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铺垫
1、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并说一说每道题运用了什么简便方
法。 463-175-125 362-(150+162)
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运用了什么简
便方法。
2、前面 我们已经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有关知识,
今天上课之前想在咱班来一次计算的竞赛,想参加 吗?这样,我
们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先派一名代表到前面进行比赛。
280÷7÷5 280÷(7×5)
7200÷(25×4) 7200÷25÷4
师:我出题的时候可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的,其实第二组题也
能像第一组一样简便,你们想知道方法 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
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除法的简便计算)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王老师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买了5副羽
毛球拍,花了330元。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2、怎样列式?
方法一:330÷5÷2 方法二:330÷(5×2)

=66÷2 =330÷10
=33(元) =33(元)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30÷5÷2=330÷(5×2)

4、像这样两个算式相等的例子你还能举出来吗?能举完吗?
5、猜想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可能存在着什么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一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就等于一个数连续除以这两个数。

6、这条规律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
280÷(7×5) 7200÷25÷4

7、应用规律你有什么感受?
8、小结:应用规律可以使计算变得既简便又有趣。


三、实践应用
1、下列各组算式相等吗?
①680÷2÷5 680÷(2×5)

②390÷39×5 390÷2÷5
③360÷(36÷2) 360÷36÷2

④810÷18 810÷9÷2
②、④左右两个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怎么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80÷(5×48) 2000÷ 125÷ 8 8100÷5÷81 540÷45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疑问?


优秀教案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说明与建议
1、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
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2、简化小数的意义的叙述。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
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 < br>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 ……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
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
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
4、改变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扩大……倍”“缩小……倍”的说法。“扩
大……倍”与“缩小……倍”在小学数学阶段约定俗成的理解是:扩大几倍就是乘几。缩小几倍就是
除以几。但是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数a扩大n倍,应是a+na倍,而不是na。也有
人认为:“倍”只适用于数的扩大,不适用于数的缩小。考虑到上述问题以及与中学的衔接,我们在
本套教材中进行了尝试性的改变。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中,将“扩大……倍”
“缩小……倍”修改为“扩大到……倍”“缩小到……分之一。”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 时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写)和性质(小数的性质)、小数
内容 分析
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
“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 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
好基础。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小数的产生,体会数学 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
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探究小数与分数、整数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意义。
3、通过分析、对比、概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对应思想和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认数范围扩展到 三位小数,使学生明确小数表示
的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并了解小数的计数单 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
本课的难点。



教学
环节

导入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谈 话引入: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有些数量不一定都能用整
数表示,例如商品的价钱,就不一定都是整元钱 ,在进行测量的
时候,往往不能正好得整数的结果,常常用小数表示.我们上学
期已初步认识了 小数,你能以元作单位,把下面数先写成分数,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 新 课






































再写成小数吗?
(1)1角=(——)元=( )元
(2)3角=(——)元=( )元
(3)9分=(——)元=(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学习新课
师: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商品标价不够整元可以用小数外。在量
屋 子的高度时,它不够整米时,以米作单位也常用小数表示。
1、教学小数的意义。
(1)教学一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稍作更改:(出示米尺)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
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分米 3分米 7分米
110米 310米 710米
0.1米 0.3米 0.7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一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一位,表示十分之几。

小练:如果8分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9分
米呢?

(2)教学两位小数
把刚才的题目再做更改:(出示放大的1分米)题目和上面哪里

不一样?答案一样吗?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份,
这样1份是 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cm 4cm 8cm
1100m 4100m 8100m

0.01m 0.04m 0.08m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两

位小数表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二位,表示百分之几。
小练:如果28厘米呢?以米为单位怎么写成分数和小数?70厘

米呢?
(3)教学三位小数

把一条长1米的线段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1份是 米,用小
数表示是( )米。
板书: 1毫米 13毫米 123毫米
11000米 131000米 1231000米
0.001米 0.013米 0.123米
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可以用
两位小数表 示,写在小数点右面的第三位,表示千分之几。
小练:256毫米呢?999毫米呢?指名学生出题,全班化成分数
和小数。


(4)师:我们还可以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下去,可以得到四位、
五位......小数。 启发学生根据前面3个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什
么结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或几份可以 用一位小数表
示,分成100份,1份或几份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分成1000
份,1份或几 份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 br>2、小结:像上面这些分数也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写在整
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来 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
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 一、千分之一......,分别写
作0.1,0.01,0.001......等。(阅读课本)
3、P34做一做
4、强化概念.启发性提问:
①十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一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②百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两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③千分之几的数用几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三
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④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练习九1——4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一、教学目标
会正确读、写小数,并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写小数
2.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引入
1、0.2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15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0.008是( )位小数,它表示( )分之( )。
2. 0.4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07
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138的计数
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优秀教案
二、新知学习
1.教学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前面我们看到的一些小数如0.2、0.15等,这些小数的小数
点左边的数都是0。 其实小数点的左边也可以是其它的数,如
1.8米、5.63米、12.378等。这样的小数可以分成 两部分,小数
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小数的整数部
分和小数的小数 部分中间被小数点隔开。教师同时在黑板上写
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的表头,如: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1 . 8
5 . 63
12 . 378

谁还记得整数的数位顺序?
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0.2表示十分之二,它表示有两个十分之一,十分之—是它

的计数单位;0. 05表示百分之五,它表示有五个百分之—,百分
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0.006表示千分之六,它表 示有六个干分

之一,千分之一是它的计数单位。那么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
—、百 分之一、千分之一,还有万分之一等。 “这些小数的

计数单位哪个最大?” “多少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 “多
少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 “多少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

师:小数的这些计数单位十分之—、百分之—、千分之 —、万分
之—等,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这和整数相邻两

个计数单位 之间的进率是—样的,都是10。因此一个小数的小
数部分可以用小数点与整数部分隔开,排在整数部分 的右面,像

整数一样计数。
“10个十分之一是整数1,那么整数个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
位?” “把十分之一分成10等份,每一份是多少?”
“那么十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 “把百分之一分成10等
份,每一份是多少?” “百分位的右边应该是哪一位呢?” “十
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多少?” “百分之几的呢?千分之几的呢?”
教师边在 黑板上列出小数部分的数位顺序边说明:再往下还有万
分位、十万分位、百万分位等,因为小数位较多的 不常用,我们
在数位表上就用“......”表示。前面我们讲过在整数的右边,用
小数点隔 开,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
叫做小数。实际应用时常把整数和小数写在— 起,这样的数也叫
小数。再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1.8、5.63、12.378等也都是小数。
小数点左边的数叫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数叫小数部分。教师


优秀教案

指12.378提问:
“这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中的每一位分别是什么位?”
“这个小数的小数部分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是几?千分位
呢?”
P36做一做1
2.教学小数的读法。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的小数:0.58、3.5、41.47。
提问:谁能读出黑板上的小数?”

学生读出前两个小数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小 数是我们过去学过
的,后面一个小数的数值比较多,它们的读法也是整数部分仍按

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就读点,小数部分通常就按顺序读出
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3.教学小数的写法。
师:写小数过去我们学过一些.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写一 写。教
师报出教科书第36页例4和“做一做”第2题中的小数,让两
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余 的学生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完后教
师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再讲解。
小结:写小数的时候 ,整数部分仍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如果整
数部分是零就写0;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要写成小圆点 ;
小数部分按顺序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生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田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引入
0.3是( )分之一


0.30是( )个百分之一

0.123是( )个千分之一









































优秀教案
二、新课学习
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
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

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1

个十分之一米,1分 米)
②0.1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

示?( 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米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

示?(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oo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

么结论?(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米=0.10米=0.100米。(板书)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小数的大小
不变。
(2)例2 比较0.30和0.3的大小。
出示投影片:
启发提问:

①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
来表示?(30个1100,平均分成 100份,用30份表示。)

②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 份?用多少份来
表示?(3个110,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③两个图形所占面积大小怎样?(移动投影片,学生易看出0.30
=0.3) ④为什么这两个数相等?

讨论后得知: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是3个110
所以这两个数相等。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
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启发学生归纳出:
在小数的末尾去掉“o”,小数的大小不变。 (3)引导学生归纳、
概括。
通过对例1、例2的研究,你能把上面的两个结论归纳成为一
句话吗?
启发学生概 括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
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理解小数性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在小数的末尾添“o”
























优秀教案

或去“o”,小数中间的o不能去掉)。
2.小数性质的应用。
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o”的时候,可以去
掉末尾的“o”,把小数化简。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
性质可以得出: 0.70=0.7 105.0900=105.09
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还可以在整数的< br>个位有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o”,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
式。 例如2.5元可改写成2.50元。3元改写成3.00元。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
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 4.08=4.080 3=3.000
P40做一做
3、小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o”或者去掉“o”,小数的大小
不变 。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学生独立改
写,集体订
正。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
优秀教案
问题情境与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优秀教案














环节
导入
新 课
教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师: 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
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 就来研究小数比较
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应用 目标达成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
3>2,所以3.05是最大的。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 .88、2.93整数部分都
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

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
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

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

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 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
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 看

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练习:P4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


四、课堂总结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点位 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的过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
难点。

教学
优秀教案
问题情境与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优秀教案



















环节
导入
教师活动


应用 目标达成

一、复习导入:
板书:35.67 3.567 356.7 3567比较大小。
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
新 课

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二、新知探究
从上题可见小数点的 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
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1、例1 把0.009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米=9毫米)
(2)师移动0.009米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
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板书:0.09米=90毫米,原数扩大10
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变为多少?是多少 毫米?大小有什么变
化?(板书:0.9米=900毫米,原数扩大l00倍) 向右移动三位,
原数又变成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9

米=9000毫米,原数扩大1000倍) 小数点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
位、五位甚至更多位? 师: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

后边点上省略号。
(3)从这一例子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你能

总结出规律来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扩大loo倍;小数点向右移动< br>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00倍......

2.刚才是由上往下观察(画↓) ,如果我们由下往上观察(板书↑),
小数点相当于往哪边移动?(向左移动),小数点向左移动了几位 ?

原来的数会有怎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 倍;小数点向左移动
两位,原来的数就缩小1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来的数

就缩小l000倍......(板书)
3.引导学生完整地概括小数点移动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
律。 (在书上补充完整) < br>4.强调: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
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 大;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
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
变 化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5.练习:P45做一做
6.小结:掌握小数点移位的规律,一要注意移动方向与变化的
关系,就是左移就缩小,右移就扩大; 二是要注意移动位数与变
化的倍数的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
变化倍 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倍数是l000倍......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牢固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并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l000倍。教学重点:会应用规律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教学难点 :向右移动时位数不够要在右边添“0”,前面最高位的零必须去掉;向左移动时,位数不够时
要在数的 左边用“0”补足。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引入: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1、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原数就( )。
2、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数就( )。
3、5.24要扩大1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 )。
4、把42.7写成0.427,小数点向( )移动( )位。
5、说说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律。


6、如果把3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怎样列式?得多少?
7、如果把5000缩小10倍,l00倍,1000倍应怎样计算?各得多少?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新知学习

师:我们已经学过把一个数扩大倍数要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缩
小倍数用除法计算,我们今天应用学过的 小数点移位的变化规

律,要把一个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只要移动< br>小数点的位置就可以了。怎样移动呢?(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

动规律的应用)
1、教学例2(1):把0.07扩大l0倍、100倍、1000倍,各是

多少? 提问:
(1)把一个数扩大倍数用什么方法计算?(用乘法计算)

(2)怎样列式?(把0.08分别乘以10,100,1000)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程 习

设 知

板书: 0.07×10=0.7
0.07×100=7
0.07×1000=70
(3)根据学过的规律,应怎样移动小数点? 启发学生分别说出移
动的位数及得数。(板书)
(4)为什么0.07×1000得70?
(因为要扩大1000倍,需向右移动 三位,而原数只有两位小数,
还差一位,所以要在右边添一个0,补足数位。)
(5)0.07×100=7,为什么向右移动两位后得7,而不写成007?
引导学生明 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后,不是零的最高位前面的零必
须去掉,如0.07扩大1000倍得70,而不能 得0070。
小结式提问: 根据上面的计算,要把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
1000倍,只要怎样就可以了?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就可以了)
(6)练习:P45做一做1
首先让学生
独立试算,然
后二人议论,
最后全班交
流。







2、教学例2(2):把3.2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1)思考一下,把一个数缩小倍数应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应用小
数点移动的规律?可能会出现什么情 况?如何解决?

板书: 3.2÷10=0.32
3.2÷100=0.032

3.2÷1000=0.0032
(2)说明: 3.2÷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后,整数部分没有了,

用0表 示,所以在小数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
启发学生说一说,为什么3.2÷1000=0.0032? 从而强调,小数

点向左移动三位,左边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左边用“0”补足,
缺几位就补几个“0”,再点上小数点, 左边整数部分也没有了,

因此小数点左边还要添一个“0”,表示整数部分是“0”,所以< br>3.2缩小1000倍得0.0032。

(3)练习:P45做一做2
3、总结性提问:

(1)小数点向左或右移动的方向根据什么?
(2)小数点位置移动的位数由什么来决定?
(3)应用小数点移位规律时应注意什么?
4、教学例3
(1)阅读课文,自学
(2)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一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2.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3.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4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1、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2、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
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自主探究
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1、80cm=( )m
(1)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2)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方法一:80cm=80100m=0.8m

方法二:1m=100cm 80cm=80÷100=0.8m
方法三:80÷ 100,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4)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2、1米45厘米=( )米

(1)尝试
(2)交流

1米45厘米,1米已经是用米作 单位了,只要将45厘米改为米
作单位,再将1米作整数部分,45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

分就可以了,45厘米=0.45米,因此1米45厘米=1.45米.
(3)理解1米45厘米表达的意义

(4)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2)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小数与单位换算课时2
教学目标
1.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2.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3.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生成情境
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
将高 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
容: 80厘米=80÷100=0.80米=0.8米
或者:80厘米=80100米=0.80米=0.8米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自主探究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3、从左至右是低级化高级,那么从右至左呢?90厘米=0.9米,
0.9米=90厘米.
4、0.9米=90厘米是怎样换算出来的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交流.

0.9米化成多少厘米,是高级单位换算成低 级单位,应该是乘
以进率100,因为1米=100厘米,也就是说1米相当于100厘

米,那么0.9米是100厘米的90100,因此,0.9米=90厘米.
5、学习例2.

(1)学生独立阅读.
(2)0.95米=( )厘米,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3)0.95米的意义可以理解为9分米 加5厘米,合起来就是95
厘米.也可以用0.95×100=95厘米.计算时直接移动小数点.

6、想一想:1.32米=( )厘米.
(1)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2)全班交流.
(3)1.32米=132厘米,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7、对比总结:对单位 的改写,我觉得首先判断两个单位名称相
对而言,谁是高级单位,谁是低级单位,然后掌握低级单位改写
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要乘以进
率.是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的.
三、实践应用 :第50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1
教学目标: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根据要求改写成近似数。
245600985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课 导入







新 课

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百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 )
四舍五入到百位是( ) 师: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用的是“四舍五入”法。在实际应用小
数的时候,往往没必要说出它的准确 数,只要说出它的近似数就
够了。例如,量得小明身高是0.984米,平常不需要说得那么准
确,只说大约0.98米或1米。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与求整数的
近似数相似,我们今天来研究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数。
板书课题: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二、学习新知
1.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出示例1:0.984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和整数,它的近似数
各是多少?
(1)首先要理解保留整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可
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理解,保留整数就是省略整数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
数就是省略十分位后 面的尾数,或者说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

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2)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仍然采用“四舍五入”法,看 省略部分的最高位,
是5以上的数,省去后在前一位加l,是4以下的数舍去。

在明确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试算,得出:
0.984≈0.98 0.984≈1.0 0.984≈1

引导学生分别说明省略的方法。
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小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 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
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2、P5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小数的近似数课时2
教学目标
学会把较大的整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重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难点: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容易丢掉计数单位或单位名称。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问题情境与 媒体

教学
学生活动
环节 教师活动 应用


导入




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
新 课

作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2:

出示数据和问题: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是多少万千米?

(1)提问:把384400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应

该用多少来除?

(2)应该把384400缩小多少倍?

(3)小数点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几位?

说明:为了简便只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去掉小数末尾的0

板书:384400千米=38.44万千米

(4) 启发提问:既然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只

要在万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再写上单位“万”,那么要把一个数


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应该怎么办?

2、学习例3


出示数据和问题:木星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保留一位小

数)?


(1)独立完成,并说出改写方法。

778330000 km=7.7833亿千米


(2)如果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说出保留一位小数的方法

7.7833亿千米≈7.8亿千米


3、完成做一做

4、区别对比。


例2、例3的学习中,有的数需要把它改写成以“万”或“亿”

作单位的数,有的则还需要保留位数求近似数,它们有什么区别?


应该注意什么?

5、小结:(1)求近似数需要省略某位后面的尾数。保留整数,表


示精确到个位,就要看十分位是几,然后按照“四舍五入”法决

定是舍还是入。求出的是近似数,应用“≈”表示,在保留的小

数位里,小数末一位或几位是0的,0应当保留,不能丢掉。最

后要注意别忘记写单位“万”或“亿”,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

单位名称。

(2)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求的是准确

数,就在“万”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小数末尾的0要去



掉,遇有单位名称的要写上单位名称,应用“=”表示,并写上
单位“万”或“亿”。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
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 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
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 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
边形都可以分 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
学不仅可以从 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
验和联系生活 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
后学习图形的 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 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
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 能力和
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 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
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 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 学美。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优秀教案
三角形


课 时


优秀教案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
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目标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
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 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
动手操作能力。
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 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及图形的拼组。

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
形的 认识和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 ,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
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

认识三角形的特 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
教学重点
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 学的转
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
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找出户图中的三角形。
2、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
3、导入新课。
师: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
产 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看来生活中的三角形无处不在,三
角形还有些什么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研究这个问
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发现三角形的特征。
请你画出一个三角形。边画边想: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
个顶点? 展示学生画的三角形,组织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
点? 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
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征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

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阅读课本:课本是怎样概括三角形的定义的?你认为三角形的定

义中哪些词最重要?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指出: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

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出示教材第61页上的三角形。提 问: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
吗?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底和高吗?
P61做一做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
上 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例3: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看看各
能摆出几个?(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实验解疑,探索特性

1、 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62页插图:图中哪儿有三角形?生产、生活中为 什

么要把这些部分做成三角形的,它具有什么特性?
2、实验解疑。

下面,请大家都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预先做好的三角形、四边形学具,分小组实验:拉一拉

学具,有什么发现?
实验结果: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请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四、巩固运用,提高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五1、2、3题。
五、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对三角形有了哪些进一步的认识?
还有什么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特性:稳定性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 观察、思考、
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判断方法。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导入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63页例3情境图。
(1)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

走?
(2)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

2.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 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

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同样也近似一个什么图形?那么< br>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

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 形的另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
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 角

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
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

离。
三、实验探究
1、剪出下面4组纸条(单位:cm)。
(1)6、7、8。 (2)4、5、9。

(3)3、6、10。(4)8、11、11。
用每组纸条摆三角形。

请大家随意拿三根来摆三角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1)(4)能摆成三角形,(2)(3)不能

摆成三角形。
2、进一步探究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摆不成三角形。 请不能摆

成三角形的同学说出不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摆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寻找原因,

深入思考。
再请能摆成三角形的学生汇报用哪些尺寸的小棒摆成了三角

形。 学生汇报。


3、师生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1.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 ,你能用它来

解释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

2.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6——8题

四、反思回顾

在这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的?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









教学
环节
导入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复习角和三角
形有关 的知
识,是为下面
探究新知作好
铺垫。创设问
题情境,引出
要探讨的 问
题,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1、出示锐角、直角、钝角。
提问:①同学们,还认识它们吗?②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新 课

吗?③如果我在这些角上加上一条线段的话,那变成什么了
呢?
2、出示加一条线段,变成了三个三角形。
提问:①请你认真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 同的特征呢?(三
个角,三条边。)②那这三个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呢?(角的大
小,边的长短 都不同。)③这些三角形有共同的特征,但他们也
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根据不同特点对三角形进 行分
类。
3、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优秀教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下面各学习小组先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呢?
2、学生汇报从哪个方面去分。(①按角分②按边分。)

3、下面我们通过小组 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究
之前请同学们听清楚小组合作的要求。

4、小组合作要求:①每个同学负责测量一个三角形的相关数据。
②把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三角形对应的位 置上。③各小组按照刚才

讨论的方法去进行分类,并在桌子上分一分。
5、同学们看看小组合作要求,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三句话的

意思。
6、下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这6个三角形,分好工,按照活

动要求进行探究。(教师巡视)








为学生创设交
流的情境,提
供“数学对话”
的机会。通 过
小组观察、讨
论、交流活动,
使学生的自主
学习与合作交
流有机的 结
合,最大限度
发挥合作学习
的优势。


优秀教案




三、交流展示,建构概念
(一)按角分类
1、小组长带上这6个三角形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请

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你们小组的分法是否和他们的一样)
2、请小组长汇报为什么这样分?

①三个锐角 ②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③一个钝角,两个锐角(板
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你能给这三类三角形分别取个名字吗?

①锐角三角形 ②直角三角形 ③钝角三角形 (板书)
5、像这样的三类三角形我们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呢?按角分

(板书)
6、概括三类三角形的概念。

7、三角形按角分成了这三类,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这三类 三角
形的关系,你们觉得可以怎样来表示呢?

(二)按边分类
1、 刚才那一组是从角的角度进行分类,其他小组有没有用不同
的方法进行分类的呢?(小组长进行展示成果 )
2、请你说一说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分类呢? ①三边都不相等 ②
有两边相等 (板书)
3、有没有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分类的?需要补充吗?
4、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①不等边三角形 ②等腰三角形 (板书)
5、我们来看看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
系。等边三角形是否具备等腰三角形的 特征呢?(教师引导分析)
这就说明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那我们通常把等边三角形
归为 等腰三角形这一类。
6、在小组内找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看它们各个角的
度数分别 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呢?(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有三个角相等)
7、下面我们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请
同学们看书上第65页的内容。
8、课件出示各部名称。(学生回答后再逐一出示)
9、总结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在学生动手
操作充分感
知的基础
上,引导学
生归纳出各
种三角形特
征。学生的
探究能力和
归纳概括能
力在不知不
觉中得到培
养与提高。


从等腰三角形中寻找特殊,
在探究的过程
中渗透了等腰
三角形与等边
三角形的关
系。渗透出“异
中求同,同中
求异”的辨证
思维观念。

交流学 生自己
发现的结果,
获得数学学习
的积极体验。
通过动手、动
口、动 脑的过
程,进一步认
识等腰三角形
和等边三角
形,真实体验
等腰三角 形、
等边三角形边
和角的特点。







四、拓展应用,巩固概念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
师出示三角形,生快速说出它的名称。
2、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我们通常所说的角就是三角形的内角。为了便于称呼,我们习惯
用∠A、∠B、∠C来表示。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之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用一个含有∠A、∠B、∠C的式子来表示应该如何写?∠A+∠B+∠C。
3、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揭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由三角形的
内角引出三
角形的内角
和,“∠A+
∠B+∠C”的
表示形式形
象的体现出
三内角求和
的关系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三角板,猜一猜。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熟悉这副三角板吗?请拿

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角的度数
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所

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你能肯定吗?
我们得想个办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

验证呢?
3. 学生测量

4. 汇报的测量结果
除了我们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验证三角形

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要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
内角和是180°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设 知

5、巩固知识。
一个三角形中能不能有两个直角? 能不能有2个钝角?


三、应用所学,解决问题。
1、基础练习(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度,∠3=25度,求∠2的度数。

2、判断题
(1)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180度。( )

(2)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180度。( )
(3)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 )

(4)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可能是30度,60度,70度。( )
3、求出下面三角形各角的度数。

(1)我三边相等。
(2)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96°。 (3)我有一个锐角

是40°。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究并了解四边形的内角和。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四边形 内角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学生尝试从不
同角度寻求探究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 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情感目标:通过实例引入,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应
用数学的意识。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
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四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难 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的过程;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
三角形 。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剪掉 一个角,剩下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四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新课探究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哪些?
2、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是360°。

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角和是否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样
呢?你有办法验证一下吗?

3、验证:
(1)用量角器量一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四个角。

(2)如果是任意一个四边形呢?
A:把这个四边形的4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周角。

B:把这个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3)总结: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三、拓展延伸:
1、你有办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2、你有什么发现?
四、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这节课我们分别用度量、剪拼、折一折的方法对猜想进

行验证,最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 br>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 br>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 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
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 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
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 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
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 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 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
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 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
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
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 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
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 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 算能力的目的。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课 时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 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
合运算。
教学目标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 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
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 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
自觉性。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创设恰当的
内容分析
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 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
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 中在小数点的处理
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优秀教案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
的意义和性质。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优秀教案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小数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相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 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笔算下面各题。
4257+4305 = 8350 — 737 =
结合上面两道算式,复习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师:计算整数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小数,现在来复习跟小数有关的内容。
2.填空。
(1)在小数中,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右边是( )部分。
3.化简下面各数。
7.150 =( ) 3.00 =( ) 0.200 =( )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位小数。
1.2 =( ) 14 =( )
这两题都是根据什么来做的?一起告诉我什么是小数的性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尝试笔算

6.45+4.29=10.74 6.45-4.29=2.16
6.45 6.45

+ 4.29 - 4.29
10.74 2.16

(2)师:大家同意这样写竖式吗?
(3)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异同: 计算方法上都是一位对


优秀教案
路 知

着一位减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小数点,盖住小数点就是大家
熟悉的整数减法了。
(4)小结:从这两个算式我们看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是相似的, 只
是要多小数点。
(5)计算:1.25+0.45 4.38-1.28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
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6)小结:当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0的时候,
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化简,向横式汇报的 时候就写最简结果就可以
了,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一种体现。
2、P7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
获?





小数加减法(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位数不同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 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一、复习导入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1)和上一例题有什么不同?

(2)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3)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呢?

(4)百分位上怎样计算?这里为什么可以添0?根据是什么?
(5)在小数加减法中,要想直接相加减,这两个数字得什么相

同啊?
2、验证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

(1)独立验算,说一说验算的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小结: 小数的加 减法的验算和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一样
的。
3、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2)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的相应位
置上点上小数点。
(3)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练习:P7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
获? 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的?
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法混合运算。
2、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2+0.3 3.5+2.4 8.7-4.5 1-0.6
0.9-0.5 2.3+5.4 4.9+1 8.6-5.5
0.7+0.8 6.7+1.1 5+6.5 9.7-7
回顾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可以简便计算吗?
156+48+244 1000—356—444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 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混合
运算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3(1)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竖式:7.45+5.8+4.69=17.94 递等式: 7.45+5.8+4.69
7.45 =13.25+4.69
5.8 =17.94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新课前让学生
对小数加减和整数加减混合
运算的关系进
行猜想,既抓
住了本课的重
点,同时很自然地让学生去
体会知识之间
的联系。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设 习
计 新
思 知







+ 4.69

17.94
(2)小结:当几个小数进行连加计算时,可以把各个小数写在

同一个竖式里,计算简便。也可以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出示例3(2)

(1)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进行计算?
20-6.45-8.3 20-(6.45+8.3)

=13.55-8.3 =20-14.75
=5.25 =5.25

3、 小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 有小括号的要先算
括号里面的。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
1、P77做一做1
2、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应用整数加减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复习迁移。
1、口算(小组开火车)。
6.52+0.48= 3.6+6.4= 2.54-0.54= 0.17+3.83 =
5.47-2.47= 4.8-1.8=
2、计算
35+28+72 125+49+75 156-47-53 137+98+2+43
1、在刚才的计算中我们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
质?
2、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减法的性质
(1)用字母表示就是:
a+b=b+a (a+b)+c=a+(b+c) a-b-c=a-(b+c)
(2)让学生说说它的实质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揭示课题:整数的加减法有简便运算,小数的加减法有简便
运算吗?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1)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把你的发现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板书:验证)可以怎样验证呢? 师

(3)组织学生进行验证。
生共同计算,发现○的左右两边相等。

(4)从这三组算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小结: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同样适用。

学生把规律读一遍。
2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这节课

应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使一些小数计算简便。
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


三、新知应用
出示例4:0.6+7.91+3.4+0.09
1、怎样算比较简便?根据什么?

2、汇报:
0.6+7.91+3.4+0.09 0.6+7.91+3.4+0.09

=8.51+3.4+0.09 =(0.6+3.4)+(7.91+0.09)
=11.91+0.09 =4+8

=12 =12
3、比较不同的算法,发现规律:那种方法简便?第二种方法运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证明了什么?
4、小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同样使用,那么我们在进

行小数计算的时候,就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的去采用加法的
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1、2
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轴对称;平移。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 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2、恰当把握教学目标。

3、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章节名称
课标要求


图形的运动(二) 课 时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 br>教学目标
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 简
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 质,
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 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
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 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 br>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 br>索新知识。

1、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1、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学生课前

需要做的
准备工作
教学策略

轴对称
教学目标: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
的轴对称 图形。
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轴对称图片
师:这些 图片好看吗?为什么好看?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因为对
称而让人觉得美的物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 些美丽的对称
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量一量,
数一数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二、复习旧知
1、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看书中图片,画出对称轴。

三、学习新知
1、出示例1

(1) 这幅图对称吗?
(2) 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

(3) 点A和点A在这幅图中是两个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
距离都是( )个小格。

(4) 点B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
个小格。

(5) 点C和点( )是对应点,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 )
个小格。

(6) 我发现: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
的距离( )。

2、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
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 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设 新










形。或者画对称图形。
2、出示例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 在思考的基础上,用铅笔试画。
(3)小结:
1、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3、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4、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结各点,就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三、课堂练习:P84做一做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平移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知识铺垫
学生观察教师示范:
1、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
2、物体从一个位置沿着 直线运动 到另一个位置,这种现象
叫做平移。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在学生已有知
识的基础上进
行谈话,既能
提高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又复习
平移的知识。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过 学
程 习
设 新
计 知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3

(1)怎样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小结:平移的关键:根据箭头观察平移的方向,采用找对应点

的方法确定平移的格数。
(2)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步骤
(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2)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链接。

3、平移的特点: 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
三、巩固应用P87做一做
四、总结




统计
教学内容:平均数;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 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
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
完成相应的复式 条形统计图。
2、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环节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导入
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人口吗?
出示例3复式统计表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导入
课 新 课
































优秀教案

这里有一张人口统计表,反映某地区1980-2000年城镇和乡村人
口数量的复式统计表。
师: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进行数据统计呢?
揭示课题,板书——条形统计图
师:以前我们学过将统计表绘制成条形统计图,那么今天我 们能
不能将这个统计表变成统计图呢?一起动手试一试。
出示两张统计图
师引导学生说出:标题;纵轴:代表人数,单位:万人 每一格
表示10万人;横轴:表示年份,年份上的小格中对应该年人数
的条形图和数据。


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师:你们会画吗?请大家把城镇人口的
条形图补充完整再完成乡村人口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获取表
中信息
二、探究新知
1、师:现在我们完成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它们分别反映了

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两种量。请你们观察比较后告诉我1980年
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相差多少?

师:在比较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可以合二为一?

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相同项目内容下,才可以进行此操作。
2、师:我们刚才完成的城镇和乡村的人口统计图可以合二为一

吗?怎么合呢?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绘制统计图,并展示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师:老师这里也将他们合起来画了一张,你们看看感觉如何?
为了区分开乡村和城镇,应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图例的作用,感受图例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重要
性。 板书:图例

PPT出示完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板书:复式条形统计图
3、 PPT出示单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比较复式条形统

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1) 单式条形统计图只能表达一个项目的情况,复式条形统计

图可以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情况。
(2) 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可以观察一个项目,还可以进行两个

项目之间的比较.。
(3)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图例而单式条形统计图没有。

4、 根据绘制好的条形统计图回答一下问题
(1) 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2) 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
(3) 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

(4) 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5、出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和上边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称作横向条形统计

图。
(3)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优秀教案

6、小结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它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 力的同时使
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决这类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假< br>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
此在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1)“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列方程解答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直观易懂,要加以提倡。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3)“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 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
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用假设法和列方程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采取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探讨不同的方法。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优秀教案
教学
环节

导入
新 课

问题情境与
教师活动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 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
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 名题,其中有
这样一道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 ?(说明:雉指鸡)出示:笼
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
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媒体设计意图
应用 目标达成

结合课件 谈话
引入,给数学
课堂带来了浓
厚的文化气
息,让我们的
学生感受到 我
国数学文化的
源远流长,激
发了学生的学
习热情。




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1.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 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
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
和 兔各有几只?”(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
改成了“26条腿”课件出示)









优秀教案






设 习

计 知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

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理解: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

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课件出示)
3、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

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
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学生猜测,老师板书
4、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

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一)、尝试列表法

为了研究老师把所有 的可能按顺序列出来了,我们先看表格中左
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 也
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
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 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
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课
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两条腿。)
(二)、假设法
1、假设全是鸡
8×2=16(条)(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 条)(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
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
4-2=2(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所以
4-2表示是一只兔 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只)兔(那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 就
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
就是兔的只数。)


8-5=3(只)鸡(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
8-5=3只鸡) 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
检验。
2、假设全是兔
我 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笼
子里全是兔)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不 是)也就是假设笼子里
全是兔。那把兔当了鸡在算。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
了,那把 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
呢?(就会多算两条腿)(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 成一只兔算,
就多了两条腿)
先用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 该
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自己解决吗?如果有困
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小结:刚才我们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
法。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 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板书:假设法)
5、阅读材料
三、练习巩固,反思提升。
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写
算式,然后指
名板演。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 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
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 题的学问,
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
的基 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
和需 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 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
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 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序。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
想、 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
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 实际来确定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
依标合本, 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 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
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 经验,但课
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 br>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
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
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验要经过一
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 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
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
作。因此写教 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
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 材施教。
4、艺术性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所谓教案 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
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要 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
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
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个 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 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
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由于我们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力的学生,又由于每个人的 思维能力不同,
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和看法,教师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计到。在
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常常有可能离开教案所预想的情况,因此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
生的思 维的积极性压下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
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 点积极引导。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
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 点,疑点,和关键。学生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
大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几种教学方案 。出现打乱教案现象,也不要紧张。
要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因为事实上,一个单 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
标是在教学的一定过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现偏离教学目标或教学计划的现象也不 要紧
张,这可以在整个教学进度中去调整。
三、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 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 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1、课件的长度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可多可少、 一个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可运行
几十课时;小的只运行10-30分钟,也可 能更少时间。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多媒体课件
所谓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
体的表现方式和 超文本结构制作而成的课程软件。
3、常用制作方式
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多媒体课件形式是 PPT(用office PowerPoint 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它
编辑、播放,各种操作简单 易学,而且能够很方便地找到资源,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
改善和加工,对技术的要求相对不高,并且 多加钻研也可以有反复多彩的效果,能满足许
多需要,因此广受欢迎。其他应用较广的还有 Flash 和 Authorware 以及几何画板(数学
老师常用)等等
4、课件制作的几个原则
①教学性 课件的应用必须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②可操作性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尽量避免复杂的
键盘操作,交互操作层次不 应太多。
③科学性 课件制作要符合科学性,不要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否则用课件还不如做实验,但
课件永远不可以取代实验。
④简约性 课件的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要突出重 点,同一画面对象不宜太多,
避免对学生注意力产生干扰。注意动与静的对比,前景与背景对比,线条的 粗细,字符的
大小,以保证学生都能充分感知对象。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每屏文字显示数量,尽量用配< br>音替代叙述文字,过多的文字阅读容易使人疲劳。
⑤艺术性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应赏心悦目,使人获得美的享
受,激发学生的兴趣。
⑥信息量 多媒体课的信息量自然比一般教学形式的信息量要大,但不能太大,要适当地留
有 时间、空间给学生思考、消化。避免因信息量太大产生“电灌效应”。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⑦适度使用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注意不同教学媒体的有 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数学的方程求解、物理的公式推导等,用多媒 体课件教学
就不一定比教师与学生一起边推导边板书效果好;化学实验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有时就不如实际演示实验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理论问题、微观世界的活动、宏观世界的变化等,采用
多媒体课件 则有其明显的优势。
写教案要几个步骤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 教学目标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 教学重点 (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 板书设计 (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 教学手段 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 教学方法 .。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 ,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
录。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如何撰写教案,才 能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案在常规教学中的
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 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
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 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
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 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 是促进教
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 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
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 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 不确定性,以便能够
适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 建新
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
师 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
时改变原有的设计 ,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
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
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案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四是教学实施的 工具,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
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 次教学。
教师写好教案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备。教案 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
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 格,填写要规范,如有变动
必须马上注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是在对学生教材与培养目标科 学分析的基
础上形成的,概括必须准确、科学,教学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总和,一般包括导入语(由旧课导入新课)、教学主要内容、板书设计、重点提问(互动环节)、课后思考(或作业),
教学环 节完备、教学过程才能完整。
二、重点、难点要突出。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表格中, 必须在教学实施过
程中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课的重点、难点和目标展开,对重点 给
与重视,对难点分析明白,这一切都在于服务实现这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而这一具体目
标是 一门课程总目标的一个子目标,因而要做到每一课教案和全部课程目标体系上的有机
统一。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三、教学材料处理要灵活。教案不能写成教材的 缩写,不能写成教材的提纲,也不能完全
脱离教材自搞一套。因为教材是死的,教学是鲜活的;教材只是 提供了教学参考材料,不
能代替全部教学,更不能代替教师备课和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教案中对教 学材料的
处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形成有机整体,一要完整,二要逻辑严密,三要通过创新形成特
色。
四、案例教学材料要绝对“新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使世界变小了,市场变大了,< br>技术更新快了。教材即使最新出版,由于其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环节,有些内容很
快落后于 经济社会发展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的教育,教育内
容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 培养质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靠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即在备
课过程中树立最新的实践性教育理念,用 最新鲜的材料去充实教学内容,用最新、最能说
明问题的案例去阐发理论,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 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中,科学规定
教师一课时的备课工作量是2—3小时,一个高校教师每周课时量规定在 十课时左右。这是
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和具体保证。
五、板书 设计要力求创新。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极富个性特点的创造性劳动,其个性特征最
突出地体现在每次课的板 书设计中。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一
节课设计出具有如下特点的板书方案:一 是严密的逻辑性,板书顺序是逻辑推理的高度概
括再现;二是概括性,高度凝练概括本课的教学主要内容 ;三是符合审美要求,板书设计
要符合审美规律,给人以明确清晰、美观大方的良好审美感受;四是结构 的完整性,即对
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表述;五是创新性,每个人即使在讲同一内容时由于文化背景、思
维方式、表达方式、习惯等因素的差异作用,板书都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即个性化。因此
板书设 计可以借鉴、参考,但决不能照搬照抄。
六、要不断充实完善。教案撰写不是一次性劳动,初稿完成 后,需要不断充实完善。一是
因为初稿往往有顾此失彼之处;二是教材研究与教学实施常有灵感产生,出 现新的闪光点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及时补充进去;三是需要用新材料 与新信息对教案进行补充;四是备课不是一次性劳动,
一节课的备课也不是一次有效,过期作废,需要从 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角度补充不足;五是
集中备课或教研组活动中从课程之间的衔接上或交叉中获得提示、 补充。充实完善不是推
翻重来,可以利用备注栏,也可以形成一页纸粘在一角,对照研读。
七、教案以手写为主,条理清晰,字迹工整。教案撰写是创造性劳动,是对教师研究能力、
写作能力、概 括分析能力的有效训练,也是对教师书写水平、概括能力、材料组织等综合
素质的反映,所以教案是教师 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也是检验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手
写教案对教师要求更高,更能真实检查教师备 课质量、更具有可比性,因此客观上要求教
师要写一手好字。出色的手写教案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 鲜活样本。
八、关于电子课件。电子课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手段
不断改进的成果,对传统教学手段是一种改进和有益补充,但高职教育实践证明,电子课
件是使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的一个工具条件,它直观、容量大,许多用讲授法难于实现的
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计算 机辅助手段的展示、演示、模拟得以实现,还可以节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一些板书时间,可以大大提高教 学效率。但是教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一
种创造性的劳动,电子课件的过度使用易于禁锢教师思 维,限制了教师临场发挥和创造能
力的提高。
一、符合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 ,是指教师要认真贯彻大纲精神,按教材的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
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 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大纲、脱离教
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编写教案的 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
依纲扣本、有科学性。
二、加强创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上,广泛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同时不能 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
要对别人的经验在思考的基础上消化、吸收,结合个人的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 排,写
出水平和个性。
三、注意差异性
由于每一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 个性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工
作,因此编写教案也就不可能有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 为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和
创造力,学校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过分强调要求整齐划一,在保证 教案的基本常规不
漏向外,具体的写法不宜多干预,要因人而异,形式多样,如果领导对老师的教案要求 整
齐划一,统一模式,这表面上看来很规范,但在实际上束缚了老师的手脚,扼杀了创造力,
教 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没有固定不变得,教师的教案就不能有统一的模式。
四、讲究艺术性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
和快乐 的体验,尤其是要设计好开头、结尾,首位呼应,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达到立
体效果,教师的说、谈 、问、讲等课堂语言都要经过设计,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
说,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该什么 时候说,用什么语调说等都应经过精心安排。
五、强调操作性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一种方 案,是施工的一种“图纸”他贵在使用,能操作。有的教师写的
教案繁琐,上课时还得时不时地看教案, 因此在基本观点都阐述不清楚,更谈不上旁征博
引,开发学生智能了,因此写教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要充分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操
作性,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好的教案文字很简练,但从中却能看出教师 理解教材挖掘教
材,有相当的深度,教学思路十分清晰,能力训练层次分明,文字简明扼要,有提示性。
六、考虑变化性
教学进度中常常出现离开教案所预见的情况,教师不能死抠教案而打击学生 思维的积极性,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根据实际 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去启发学生的思
维动机,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答案补充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 确定好
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学生可能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出什么问题,怎样引导,要考虑
几种方案,这样,出现打乱教案的现象,也不会紧张,可以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培养学
生的进取精神。 如果我们的教案过于详细、完美,将在无形中对教师的教学形成束缚,剥
夺了课堂教学生成的契机和充分 拓展的空间,其教学效果未必理想。我们经常强调教师在
教学中要“眼睛里有学生”,就是指要根据学生 和课堂不断变化的实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无论我们备课、写教案多么详细、充分,都无法穷尽课堂上将 要发生的一切情况,意外事
件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机智来应对。
(最近,南安进修学校开 展南安市2012年中学数学、地理、英语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为使教师对教学案例有一定的了解, 特找一些相关知识与案例范文)
1.什么是教学案例
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
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 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
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 的把握。
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 br>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
问题的方 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 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
示和体会。案例与故事之间的根本区别 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和抄袭
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 再现。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的实践情景 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
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 代。
2.教学案例的特征
案例是一种写作的形式,那么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论文等形式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特
点呢?
(1)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的;
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
是通过故事来 说明道理。因此,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上来看,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 ,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
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
理解。教案和设 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
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 。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
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 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
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 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
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3、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 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
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 普通学校,
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 等。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 怎样转变
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
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
会面临不同的 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
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 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
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 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
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 说到“掌握”就一
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 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
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 ;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
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 ,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
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 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
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 事件的意义和价
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 论
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
有感 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这是 一个活蹦乱跳的班级,这是一堂临时接到通知的公开课,这
是一名有十几年教龄的老师,这是一群刚刚接 手的学生。
前天,教研组长临时通知我说今天要开一堂学校的公开课,并说要请摄像师随堂 拍摄。
完了,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太急了!按照教学计划,我这一堂课要上的应该是八年级上
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
异》。公开 课倒是上过不少,但面对摄像机还是头一遭,学生们也是如此,并且时间这么
急,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没办法了,只好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
【案例描述】
课前, 同学们纷纷走进多媒体教室,教室后面齐刷刷地坐着一排老师,一前一后摆着两
台摄像机,这阵势真的是 有点让人“毛骨耸然”,就连我这身经百战的老师都有点腿软。事
实证明,这两名“大炮”还是相当有杀 伤力的,原本活跃的班级在它们的“火力覆盖”下变得战
战兢兢、鸦雀无声,这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努力 调动课堂的气氛,所以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上课铃响了,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并顺理成章地 引入新课,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
学们,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帮忙。这时,学生们满脸疑惑 :老师竟然要我们帮忙?
于是,我顺势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寒假来临,刘星的妈妈准备带上刘星去北极 村感受北
国的风光;夏东海准备带上小雨、小雪到海南旅游。一家人在讨论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如何准备去两地旅游的衣物呢?请大家帮帮忙。用这几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角色来导
入新课确实 很不错,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纷纷给出了建议,从而打破了刚才的恐惧心理。
其实这个问题我并不要求 学生给出准确的答案,只不过想调动一下气氛并给学生建立“南北
温差大”的初步印象。接下来好戏开场 :我模仿电视节目创设了这样一个环节:“大家猜猜
看”并进行了抢答,用大屏幕打出几幅照片并配上文 字说明,让学生猜这是我国的北方或南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方,具体 是什么地点?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起来,最终,学生们猜出了哈尔滨和海南三亚,
这时我顺便也引导学生 复习了“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巩固了
旧知识也初步认识了冬季我国南北 气温差异大的特点。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几幅图是真的吗?我们能不能来验证一下 呢?”学生的胃口
被吊了起来,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了“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图 的图
例,接着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1)分别读出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气温值。(2)找出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用彩笔描出。(3)计算海口和漠河的温差。经过了各组的讨
论之后, 我每个小组各抽出一名同学来读出上面4个城市的气温并按照南到北的顺序把这4
个城市的气温写在黑板 上,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随着纬度的不断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接着,我又请了一名学生上台指出了 1月0℃等温线的位置,并说出这条线最弯曲的部分在
哪里,学生调用了上节课的知识指出最弯曲的部分 在横断山区,从而复习了地形对气候的
影响这一知识点。最后,我请一名学生上台计算出了海口和漠河的 温差是44℃。经过一步
步的启发和引导,培养了学生阅读“气温分布图”的能力并最终得出:“冬季, 我国南北气温
差别很大”的结论,从而也验证了上个环节中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并且知道了造成这一
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了前面的经验,我又要求学生阅读了“我国7月平均
气温 图”,并和“1月平均气温图”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
出了:“夏季全 国普遍高温,除青藏高原外”的特点。最后引导学生得出青藏高原夏季气温
低的原因是地势太高造成的。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现在能不能初步知道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在哪里呢?”这时,有学生说冬季最冷地方在黑龙江,夏季最热的地方在海南。为了验证学
生的答案, 我引导学生们齐读了书本的阅读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同时要求学生把阅读材料 中出现的地方一一在地图上标出,并且与学生们探讨了夏季气温
最高的地方之所以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 的实际,我国从南到北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
区,到底是哪些呢,大家看一看书本的地图——“我国温 度带的划分”。在学生们看图的时
候,我很快在黑板上画出了中国轮廓图,说实话这幅板图一直都让我引 以自豪也是学生们
佩服我的一个地方。接下来,我请了一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填出了这几个温度带的名 称,
至此,学生们对本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这几个温度带在位置排
列 上的规律,巩固了知识。这时,我又卖了一个关子:唉,这幅图上有几条分界线我们似
曾相识!于是,我 又请了几名学生在我的轮廓图上分别标出了:北回归线、1月0℃等温线、
地势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的分 界线。至此,学生们深刻地认识了温度带的划分与旧知识的
关联。在画线的时候有个学生用一条直线表示 了北回归线,我马上在全班同学面前给予纠
正,这时同学们都意识到北回归线应该用虚线来表示,进一步 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所处的是哪 个温度带?
学生马上答出是亚热带。接着我又分别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所处的温度带名称。至此,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这一幅地图已深深印入学生的脑海,并且也很好地
复习了中国 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图。
不同的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老师则在大屏幕上打出了不同形式的建 筑、不同
的运动方式、不同的水果……,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得出答案。至此,本课在老师的引
导下,在融洽的气氛中,学生们通过读图、画图、讨论、计算等方法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最后,老师 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抢答的方式完成了本课的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在抢答的过程中,一位平时 被学生们称为“傻子”的同学表现十分积极,所以我又引导学生
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得出这位学生 满脸的欢喜,我想,学生的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1、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挖掘生活素材,把枯燥的地理知识融入其中。本课中,“大家帮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帮忙”和“猜猜看”这两个环节,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空前活 跃。我想,难怪新课程要
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融合是实 现新课程目
标的有效策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培养
良好的地理 观。

2、师生关系的融洽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 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
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
而达到 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就需要融洽的师生
关系。一堂课,师生若 能在轻松活泼中自由交流,激热讨论,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你 了,学习积极性高了,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3、学生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要用心去培养。新 课程倡导“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而读图和作图以及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就是学生 非常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
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能力,所以值得我们用心去培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必 要手段,在
教学中重视地图教学,帮助每位学生不仅学会读图与析图而且用好地图,用活地图,培养学生用图的习惯与能力,这既是学好地理的关键,又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终身发展的有效
途径。
4、学生的自信心需要我们去保护和激发。“傻子”在抢答中的表现让我动容,值得我们< br>去关爱和保护。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常说“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
想 ,这就是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他将有无穷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印度》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背景: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学习的是区域地理,学生通过亚洲、日 本、东南亚的学习,对区域地理
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初步具备读图分析一个国家地理 位置和地形特征
的能力和具备从各种统计图表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是《文明古国—印度》,结合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已有的知
识结构我在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等方面的教学中,事先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以地< br>理“导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利用地理“导学案”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地理课堂更高效。
三、案例过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学了亚洲、日本和东南亚,学会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那印度 在
哪里呢?请大家看地理导学(教师事先设计与准备并在课前分发)
展示学习任务一:认真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
(1)印度的地理位置
a.半球位置:从南北半球看,位于 半球,从东西半球看,位于 半球。
b.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 (纬)线从其中部穿过,所
以大部分属于 带。
c.海陆位置:位于 洲南部、南临 洋、东临 湾、西临 海。
(2)找出邻国位置
东北部与 、 国家相邻,西北邻 国 ,东邻 国、 国。南与岛国 隔
海相望。
我让前后桌四个同学进行讨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相关内容。话刚一落下, 全班同
学就讨论开了。而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并适时地给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予指导。讨论结束后,我请两三个学生上讲台利用相关地 图对学习任务一中的每一个该掌
握的知识进行说明,并让其他同学充当评委进行评价。最后我总结“不管 学习哪一个国家的
地理位置重点都是找出重要的纬线和周围的海洋与相邻的国家。”
片断二
师:先与学生共同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并抛出问题“请大家思考:如何利用
分层 设色地形图描述地形的特点与地形的分布特点?”
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沉默了,我看到这一情况,鼓 励大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
想想,如若真的无从下手的话,请先完成地理导学中的学习任务二 并进行小组讨论,比一
比哪一小组更有效率,答案也更准确,更规范。”
展示学习任务二: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完成下面任务
(1)查找并标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2)总结印度地形分布特点:印度北部为 山脉,中部为 平原,南部是面积广大
的 高原。印度的地形特点是地形类型以 、 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
势 。
听到这话,全班又讨论开了,我又一次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发现,这一次学生的讨论
更激烈也更投入,似乎都想着尽快地把问题的答案找出来。很快就有了结论,我请一位学
生代表上讲台 指着图进行回答“首先应该看图例,确定哪种颜色表示的海拔高度,颜色越深,
表示海拔越高,平原用绿 色来表示;地形分布特点通常描述为哪个方位有什么样的地形类
型,地形的特点则通常描述为‘地形以什 么类型为主’”然而我发现该学生在指图的时候,不
管是山脉,还是平原高原都只是指着某一点来进行说 明。为此,我首先肯定了该生的回答
并指着地图补充到“山脉在地形图上是用线来表示,而高原平原是用 面来表示。
四、教学反思:
这是地理课堂教学中两个普通的案例,却始终围绕着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而进行的。所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有效的教与学生有效的学。具体地说就 是教师要最大限度的促
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和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显著,实现投入与产出 比率的
最大化。具体体现在:
(一) “地理导学案”的应用让学生易学。 在导学案中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的目标来进
行,设计的 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突出了学生读图能力的训练,真正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 为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学案的设计突出“地图和图表”。中学地理学科 的教学内容,牵涉到方方面,都是
以一定空间分布作为基础的。教学中牵涉到某个地理事实、地点或者地 区,无论其大小,
应该在落实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是地图中。通过地图,判断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周围的 环
境及其相互影响。所以,教师事先进行地理导学案设计,设计时始终坚持“以图导学”的原
则 ,比如“请大家观察图7.31、7.34,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和邻国位置”等;在课堂教学中也
始终 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来学习,在进行总结的时候也总是围绕着地图来
进行,将读地图、用 地图贯穿在地理课堂的始终,紧扣学科特点。
2、导学案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教师事先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分层次
安排成员,即基础好与基础一般和基础较差的相互搭配。设计地 理导学案时设计相关的学
习任务并注意分层次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毫无 目的。教
学中以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小组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
小组间的互动,让学生以“主人”的角色融入到课堂中,学生乐学课堂也更高效。
(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
“我巡视整个教室,悄悄地走到学生小组中,倾学生的 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指导”、“鼓励大
家说到“同学们,请先别着急,再想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让课堂 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
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 模样,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 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
真正投身到地理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教学设计、教案和课件的区别
一、教学设 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
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 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
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 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1、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 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
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
对 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 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
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
术的 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
序。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
想、 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我认为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
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 生 实际来确定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那种远离课标,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随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允许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
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依标合本,具有科学性。
2、创新性
教材 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尽管备课
时要去学习大量的参 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听取名家的指点,吸取同行经验,但课
总还要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 案要自己来写。教师备课也应该经历一个相似的过程。
从课本内容变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纸上,形成书面 教案,继而到课堂实际讲授,关键在于
教师要能 ”学百家,树一宗”。在自己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广泛 地涉猎多种教学参考资料,
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华,取去糟粕,对别人的经 验要经过一
番思考——消化,吸收,独立思考,然后结合个人教学体会,巧妙构思,精心安排,从而写出自己的教案。
3、差异性
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个性是千差万别 的。而教学工作又是一项创造性的工
作。因此写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 创造力,所以老师的
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4、艺术性
所谓教 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
赏和快乐的体验。教案 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所以,开头,
经过,结尾,要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达到立体教学效果。教师的说,谈,问,讲等课堂
语言要字斟句酌,该说的一个字不少说,不该说的一 个字也不能说,要做到恰当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 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
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
6、考虑变化性
优秀教案

长蛇阵-团委总结


结婚红包祝福语-幼儿园大班安全计划


泰山学院-快乐的新年作文


北方名族大学-家长会作文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法律意见书格式-开学感言


武安政府网-静海教育局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唐宋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