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表格式

绝世美人儿
826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6: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康乃馨花茶-导游词作文




六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






第1页 共121页



2019年3月


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
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得
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 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 决
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体会代数表示运算和几何 直观等方面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了解数据和随机现象,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和
随机观念。
第2页 共121页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
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 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 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
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3、了解 数学的价值。(试验稿: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
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 确定性.)
4、养成勇于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页 共121页






第二学段(4-6年级)学段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
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 和平
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
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 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
理技能;体 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
法。
数学思考
1、能够对生 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
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 数感,发展符
号意识。
第4页 共121页


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
念。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
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
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问题解决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
多样性。
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
动。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
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
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第5页 共121页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


本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 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
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一)圆 柱和圆锥:包括“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
积”“圆锥的体积”4个课题。
(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包括“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
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 ”“比例尺”7个课题。
(三)总复习 :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
问题的策略”。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6页 共121页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判断两
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
图形按一定比例 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 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通过对生活中与体 育相关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运
用包括算式与方程在内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抽象思维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4)、通过对生活中与科技相关 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扩展数学视
野,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5)、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 数、分数和百
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
数四则运算的能 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
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 验算的习惯。
(6)、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
确各种计量单 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
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第7页 共121页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 进一步掌握一
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
些几何形体的周 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
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 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
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 够计算求平均数问
题。
(9)、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
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8页 共121页






第一单元 圆柱与圆锥
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
体”之间的联系。
2、
3、
4、
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
想。
5、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9页 共121页






课题
学 习
目 标
面的旋转 教时 一 1 (1)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
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
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 部分名称。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
出几何图形的 形状来。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
组成及其特点。
过 程 与 方 法
第10页 共121页


一、 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
车车条上系上彩带 。转动后车轮,观察
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
是什么?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
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
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第11页 共121页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
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 名称。并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
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一.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二.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
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
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第12页 共121页



三.认一认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
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
叫做侧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
做高。
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
是一个曲面。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
距离是圆锥的高。( 教师画出平面图进行
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练一练
1. 找一找,下图中哪些部分的形状是
圆柱或者圆锥?

2. 下面图形中是圆柱或圆锥的在括号
里写出图形的名称,并标出地面的直
第13页 共121页


径和高。

3. 想一想,连一连


4. 应用题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一 2 (2)
第14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 以
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 侧面积的计算方
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
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过 程 与 方 法
第15页 共12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拿出圆柱体茶叶罐,谁能说
说圆柱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想一想工人叔叔做这个茶叶
罐是怎样下料的?(学生会说出做两个圆形的底面再加
一个侧面)那么大家猜猜侧
面是怎样做成的呢?
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研究圆柱侧面积
1、独立操作:
课 标 第 一 网

2、观察对比:观察展开的图形各部分与
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3、小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识计算它的
面积吗?
4、小组汇报。重点感受:圆柱体 侧面如
果沿着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
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上的那个面< br>第16页 共121页


有什么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即 长×
宽 =底面周长×高,所以,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侧 == C × 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径为r,圆柱的侧面积公
式也可以写成:S侧=2∏r×h
如果圆柱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
用呢?
(因为刚才学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
开的,所以可能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此时
可以让已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学生介绍一下
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圆柱纸盒
用此法展开)
研究圆柱表面积
1、现在请大家试着求出这个圆柱体茶叶
罐用料多少。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3、动画:圆柱体表面展开过程

三、实际应用

第17页 共121页


1、解决书上的例题


2、填空: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是( )
形,也可能是( )形。第二种情况是因为
( )
3、要求一个圆柱的表面积,一般需要知道哪
些条件( )
4、教材第六页试一试。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一 3 (3)
第18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2、掌握求
圆柱的侧面积、 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
题。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
际中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第19页 共121页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求压路的面积是求什么?

三、实践活动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教时 一 4 (4)
第20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1、进一步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掌握求
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
题。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
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第21页 共121页


实际应用
1、




2、




3、




课题 圆柱的体积

教时 一 5 (5)
第22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通过切割 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
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解
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会运用公式
计算圆柱的体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第23页 共121页



一、 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 (2)d=4分

米; (3)C=6.28米。
2.想一想:学习计算圆的面积时,是
怎样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3.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
位有哪些?
4.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 和高h,怎
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
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
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 br>2.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我们能不能
根据圆柱的底面可以像上面说的转化
成一个长方 形,通过切、拼的方法,
把圆柱转化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
第24页 共121页


算呢,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
3.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根据圆面积剪、拼转化成长方形
的思路,我 们也可以运用切拼转化的方
法把圆柱体变成学过的几何形体来推导
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你能 想出怎样
切、拼转化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下实
验,边观察边思考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与拼成的几何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
演示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演示教具:把圆
柱的底面分成 许多相等的扇形(数量一
般为16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
拼起来,(图见教材)就近似 于一个长方
体。可以想象,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
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4)讨论并得出结果。
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
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板书:V=Sh)
第25页 共121页


(5)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4.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
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
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
果不知道底 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
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
知道C呢?知道r、d、 C,都要先求出底
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练习册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26页 共121页


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
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
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 圆柱
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
圆柱些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
算 公式V=Sh。

课题
学 习
目 标
练习 教时 一 6 (6)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到
实际解决问题中。
2. 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转
化”的思考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第27页 共121页


学 习
重 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过 程 与 方 法
一、基本练习

二、实际应用




说说哪个体积大?为什么?
第28页 共121页



上升的2厘米是什么

三、实践活动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时 一 7 (7)
第29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使学生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会运用公式计算
圆锥的体积.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让学
生认识“转化”的思 考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过 程 与 方 法
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30页 共121页


一、铺垫孕伏


1、提问:(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圆锥体的图形,学生指图
说出圆锥的底面。
2、导入:同学们,前面 我们已经认识了
圆锥,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圆锥的体
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 br>个问题.(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一)指导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
方法来探 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
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两个圆锥体容器,
两个圆柱体容器和一些沙土 .
2、学生分组实验①圆柱和圆锥的底
面积相等,高不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
沙 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
第31页 共121页


倒了一些,才 装满.②圆柱和圆锥的底
面积不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
沙土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两 次,又
倒了一些,才装满.③圆柱和圆锥的底
面积相等,高相等,圆锥体容器装满沙
土 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
装满.
4、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体的体积等于
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或圆
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5、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圆
锥的体积公式.板书:
6、思考: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
哪两个条件?
7、反馈练习课 标 第 一 网
圆锥的底面积是5,高是3,体积是
第32页 共121页


( )
圆锥的底面积是10,高是9,体积
是( )
(二)算一算


三、全课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
了什么知识?


课题 圆锥的体积 教时 一 8 (8)
第33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熟练
地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 的能力。 进一步熟悉
圆锥的体积计算。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圆锥的体积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一、基本练习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第34页 共121页



二、实际应用


占地面积是求得什么?


三、实践活动


第35页 共121页





















第36页 共121页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观察与探究、图形的缩放、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
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 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
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3、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
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第37页 共121页


4、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
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5、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
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5课时






课题
学 习
目 标
变化的量 教时 二 1 (9)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
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
的关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
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第38页 共121页


学 习
重 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过 程 与 方 法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 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2、 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 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
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
变化。2—6岁和6--- 10岁是体重的增
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
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这说明了什么?
6、 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
的体重。

第39页 共121页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
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 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
个?
2、 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 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
最低是多少?
4、 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
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
驼的体温在下降?
5、 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
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
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
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第40页 共121页



3、 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
有变化的关 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
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
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4、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
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
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
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 将深入研
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
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
应用。

课题 正比例 教时 二 2 (10)
第41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 题,感受正比例
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
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 正比例。结合丰富的事例,认
识正比例。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
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
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过 程 与 方 法
第42页 共121页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
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
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 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
的增加而增 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
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
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 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
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第43页 共121页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
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
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
点。
小结: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
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那么 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
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
征?
第44页 共121页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
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
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
方形的周长与 边长成正比例。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
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 变
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
比例。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
么?
(3) 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
第45页 共121页
6 7 8 9 10 11
32 33


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
是小明 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
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
年龄不成正比例。

活动二:练一练。
1、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
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
和袋数。
(2) 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 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
相对应 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
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
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 正比例。(也
第46页 共121页


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 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
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
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
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
由。






课题 画一画 教时 二 3 (11)
第47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
例图象。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
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
例图象。会在方 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
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过 程 与 方 法
一 、复习
活动一;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
例关系?
1、 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 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 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 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第48页 共121页


6、 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 圆的半径与周长。
10、 圆的面积与半径。
11、 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
量?

二、新授
活动二: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
关系。
2、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
样的关系?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
正比例关系。
3、 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 的含
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
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
各点表示的含 义。
第49页 共121页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练习
活动三:试一试。
1、 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
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 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四:练一练。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
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
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
见书上)
(1) 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 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 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第50页 共121页


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 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
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 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
再实际计算。
(3) 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
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 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
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 第一题的
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
线上。

课题 反比例 教时 二 4 (12)
第51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
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
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
用。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
不是成反比例。
过 程 与 方 法
第52页 共121页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
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
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
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
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
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
中积是12的曲线。

第53页 共121页





















第54页 共121页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
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
样 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
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
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
第55页 共121页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
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
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
化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
少?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
第56页 共121页


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第57页 共121页


板书设计





课题
学 习
目 标
观察与探究 教时 二 5 (14)
1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
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 联系和
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
一步认识反比例。
过 程 与 方 法
第58页 共121页


一、复习
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
为什么?

二、新课
呈现情境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
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
的长方形相邻
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
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
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

第59页 共121页


乘积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
线上吗
三、小结:


板书设计
观察与探究
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第60页 共121页
















课题 图形的放缩 教时 二 6 (15)
第61页 共121页


学 习
目 标
通过观察 、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
同的比扩大或缩小实际意义。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
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
度和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
实际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第62页 共121页


呈现情境图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
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
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小 结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
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
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
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
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

第63页 共121页


倍数,才能画得像。
画一画探究活动
P28 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
扩大。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缩







第64页 共121页





课题
学 习
目 标
比例尺 教时 二 7 (16)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 离,实际
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有关
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 、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积
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学 习
重 点
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第65页 共121页


一、呈现情境图







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图上距离
2、比例尺=--------------
实际距离
4、P30页第4题,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
离? 5、指导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
的单位要统一。
P31页第1题,说明清楚两地距离一般

第66页 共121页


假设是直线距离,计算时,注意单位换
算。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际距离





第67页 共121页



























第三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整理常见的量以及量的单位,体会实际意义。
第68页 共121页


2.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实际中的运用;复习整数、小数、分
数等运算的顺序,提高运算能 力。
3.体会估算的作用,总结估算的方法,提高估算的能力。
4.加深对运算率的理解。
5.回顾和整理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
6.运用方程解决问题,体会在某种情况下运用方程的优越性,
巩固解简单方程的方法。
7.回顾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体会函数思想。
课时安排:20课时









一.数和代数
数和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要求:
使学生 进一步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等有关概念,理
解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有 关的问题。
理解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这
些数。
教学过程:
第69页 共121页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三 单元---(整理和复习)。本单元内
容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
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对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同时又是
中学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为 此,必须认真地学好本单元,要积极
主动地搞好整理和复习,使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形成比较< br>完整的知识结构。
复习数的意义
举例说说,小学阶段学习了哪些数?
教师板书: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
理解整数、自然数、0之间的关系。
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
整数 自然数 0: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比0小的数(以后学习的内容)
练习“做一做”
理解小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
小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数分几种情况,划分的根据是什么?当学生总结后,可归纳如下:
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
小数 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
限的。
整数和小数位顺序表,理解整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填写教材整数和小数数位顺序表。
请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回答问题:
什么叫数位?
整数与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及有关术语。
举例说说什么叫百分数。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3.复习数的读法和写法
请同学们总结整数的写法。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和分数应怎样读?怎样写?
第70页 共121页


数的改写 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 改写方法,能正确熟练地把一个较大的多位
数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求近似数;能正确熟练 地进行分
数改写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这些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1.讲述复习内容,提出目标要求
2.复习数的改写
(1)读出下列各数:235800 345000 345000000
当学生读出来以后,让学生思考:
如何将这两个数分别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数?
如何求一个整数近似数?
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与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人什
么联系和区别?
235800=23.58万 345000000=3.45亿
235800≈24 345000000≈3亿
应使学生明确 ,把一个数改写成以万、亿或其它单位的数,得到
的是准确值时,用等号联接两个数,而求近似数,得到 的是近似值,
用约等号联接两个数。
(2)复习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并比较与求整数近似数人何相同
点?
让学生讲清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然后,找出二者相同点:
一般都是用四舍五入法。
“舍”或“入”都是由规定位数的下一位数值决定的。
完成教材“做一做”
复习分数之间的改写和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先让学生举例说说分数有哪几种,然后做练习,
2)
分数 小数 百分数
120
0.75
第71页 共121页


45%
举例说说怎样判断一个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练习教材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教材第2题中(2)题、页3题、4题。
教材5题、6题。




数的整除;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约数、倍 数、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
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能
被2、3、5整除数的特征等概念,并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
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数和整除
由“整除”这个基本概念引出有关概念。
举例说说什么叫整除,什么叫约数和倍数。
如24÷6=4 36÷12=3
24能被6整除 36能被12整除
思考:3÷2=1.5 6÷1.5=4这两个式是否表示整除关系?为什
么?
总结整除的概念:
应注意两点:1)被除数和除数(不等于0)必须是整数:
2)商也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进一步理解质数、合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概念,以
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把24、36分解质因数,通过分解来进一步理解上述概念)
举例说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以及偶数与奇数。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逐步形成下列板书:
第72页 共121页













教材的“做一做”
复习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并说出根据。
12=()4=6()=()20 618=()6=3()=1()
在()里填“>”“<”或“=”
12.05()12.050 1.402()1.420 0.03()0.0300
0.08()0.8
举例说说小数点移动位置后,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下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掌握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能正确地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有关概念复习
1、反馈:
(1)说说什么叫公约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和互
质数?
(2)说说倍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公约数
和最大公约数有什么区别?
2、按要求写出两个互质的数。
(1) 两个数都是质数;
(2) 两个数都是合数;
第73页 共121页


(3) 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数是合数。
二、有关技能的复习
1、求18、24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比较它们在计算时有
什么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来求得;
区别: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的除数(公有的质因数)连乘;
求最小公倍数要把所有的除数与最后的两个商(各自独有的
质因数)连乘。
2、求18、24 和3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说说用短除法
求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三、综合练习
1、填空
(1)甲乙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90,如果甲数是
18,那么乙数是( );如果乙数是30,则甲数是( )。
(2)三个不同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273,这三个质数分别是( )、
( )、( )。
2、补充选择:
a,b都是自然数,且a÷b=6,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a
( )
A、a B、b C、ab D、
b
3、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1)48和72 (2)11和9 (3)14和42
51和170 25和24 78和13
(4)42、63和105 (5)3、5和7 (6)14、7
和42
练后说说各组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各有什么特点,并
填下表:
各数的关系 一般 互质 倍数
(A,B)=1 若A是B的倍数,则:
A和B 短除法 [A,B]=AB (A,B)=B [A,B]=A
A、B、C两两互 若A既是B的倍数又
质: 是C的倍数,且B是C
A、B、C 短除法 (A,B,C)=1 的倍数,则:
[A,B,C]=ABC (A,B,C)=C
[A,B,C]=A
四、布置作业:



第74页 共121页


分数和百分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掌握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
确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分数的基本概念。
(1)教师:“分数的 意义是什么?”(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
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单位‘1’的含义是什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
物体组成的整体。)
“什么是一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分 数单位。)
3
说说 这个分数的意义和它的分数单位。
5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3)我们学过哪些分数?请举例说明。(师板书如下)
2、百分数的复习
(1) 百分数的意义;
(2)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生答师整理成下表)
分数 百分数
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又可以表 只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
示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 系,不表示具体数量。
后面可以有计量单位,也可以没后面不写计量单位。
有计量单位。
( )
一般写法: 专门写法(%)
( )
一般要求化简 不必化简
分子不是小数 分子可以是小数
(3)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分别说说互化的方法
3、根据学生回答师整理板书如下: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

分数的意义
把单位“

1
分数单位


真分数(<1)
分数的分类 整数
第75页 共121页
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假分数(≥1)
带分数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大小比较
通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的基本性质
约分 分数乘除法

最简分数
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



百分数的意义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成数

百分数的应用
折扣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小麦的出米率是63%,它表示( )。
2
(2)当 的分子加上4时,为了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要加上
9
( )。
4
(3) 的倒数是( ),它的分数单位比原来的分数单位大(

)。
()
5
(4)把一根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占全长的 ,
( )
每段长( )米。

12
(5)下列分数中,值在 和 之间的是( )。
45

1

112

3257

1
(6)分数单位是 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
8
(7)一个最简分数,分子与分母的乘积是28,和是11,这个最简
分数是( )。
2、判断。
(1)百分数是分母为100的分数。
( )
(2)分数的分母越大,分数单位就越大。
5
( )
1
(3)5吨的 和1吨的 相等。
88
( )
(4)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第76页 共121页


( )
(5)水果店原有水果1000千克,售出 50%后,又运进剩下的50%,
这时仍有水果1000千克。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要求:
通过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运算的法则,
进一步理解它们的联系,能正 确、熟练地进行四则计算。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通过复习要 进一步理解四
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
四则计算。
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了哪几种运算?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各是什
么?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
复习四则运算法则
先计算下列各题,再思考回答问题
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点?
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
方?有什么不同?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完成教材中的计算题。(要结合运算法则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出
应注意什么)
指导口算,说出口算过程。完成教材下边的题目。
完成练习第1、2、题。
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中的特殊情况。
完成教材上边的练习。(应使学生明确a代表一个数,当 学生做完
后,能用语言叙述式子。如a+0=a,一个数加上零还等于这个数)
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关系
完成教材中间的等式。并说说怎样运用这些关系对加、减、乘、除
第77页 共121页


法的计算题进行验算。
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3~6题。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学阶段所学习的运算定律,能应用
其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
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阶段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把教材上边的表填完整。
学习例1
观察例1这个算式的各个数什么特点,能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
算。
学生独立解答例1,并说明如何运用计算定律的。
小结: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注意的问题。
试做的“做一做”。
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说明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概念。
请同学们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请学生独立完成例2
小结: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式题中,应做到:一看,算式中含有哪
些运算?有哪些数?二想,这些运算和数字有何特点,是否可以简
算?三算,动笔计算。四检验,检查各计算是否正确。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题。学生做完后,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简算的方法。
选择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
47+4÷47+4计算结果是() A 1 B 11 47
C 12
8×( 6+ 14)=8×6+8×14=48+2=50的计算依据是()
第78页 共121页


A 乘法结合律 B 乘法交换律 C 乘法分配

完成教材第8题。练习中,先让学生判断正确还是错误的,然后分
析错误 的原固,最后再改正过来。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练习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定律、法则。
能正确地、合理灵活地进行四则计算和四则混合计算,
教学过程:
练习
选择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在括号里。
计算(5 815+7.8-3.5÷715)×57时()比较简便。
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学生在完成选择题后,分别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在分数、小数
混合运算中把分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简便,总结其规
律。
试做教材第11题、第12题。
口算练习,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12+13 1.5+12 34÷34 8 47×0
25.4÷1 2+3 34
脱式计算。
完成教材第13题。学生计算后,要说说估算的方法,通过估算和
计算,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第14题、15题和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
考,展示自己思维过程)



用简便方法计算

第79页 共121页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运算定律的复习。
(1)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完成P108,1)
(2)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整理:

交换律:a+b=b+a


加法运算定律


结合律:(a+b)+c=a+(b+c)



交换律:ab=ba
乘法运算定律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2、运算性质的复习。
要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运算性质。
说说你知道的运算性质。师板书:

减法运算性质:a-b-c=a-(b+c)
运算性质
除法运算性质:a÷b÷c=a÷(b×c)
二、综合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并在括号里写上所用的运算定律。
(1)2.35-4.97+7.65=2.35+□+4.97 ( )
2
(2)10.9+4 +5.6=10.9+(□+□) ( )
5
11
(3)1.25×6 ×8=6 ×(□×□) ( )
4
1
4
5
(4)3.6×( + )=□×□+□×□ ( )
49
2、P108,3:计算,并指出简便运算的依据。
3、P109,5:用简便方法计算。
4、提高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31994
3.6-8÷17- ×3 1996×
171995
333×99.9+77.8×999 72×96+75×4
999×999+1999 1111×37+9999×7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80页 共121页




文字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文字题的步骤和方法,能熟练地把文字
题“翻译” 成算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文字题是用文字说明数量关系,指明计算方法,但未说明运算
顺序的题型。可分为两大类:
1、运用“和、差、积、商 ”等概念及“加上、减去、乘以、除以、乘、
除”等术语,用已知数构成四则运算算式的文字题。
28
如:2.5与 的差除以 与0.3的积,商是多少?
927
解答此类文字题要在理解概念、术语的基础上,能抓住题目的
基本结构,即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说说上题的基本数量
28
关系。(差÷积=商)由此得到算式:(2.5- )÷( ×0.3)。
927
2、含有未知数的四则运算文字题。
4
如:一个数的 比120的20%多56,求这个数。
5
这类题可运用已知数进行逆推或列方程解。
解:设这个数为X,得
4
X-120×20%=56
5
X=100
3、说说解答文字题的步骤。
(1) 认真审题,通过题中的数字名词和术语,找到基本数量关系;
(2) 按照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第81页 共121页


(3) 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综合练习
列式计算:
211
1、从2 的倒数减去1 除 的商,差是多少?
43
1
3
1
2、 与 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23
3
3、125减少它的12%再乘以 ,积是多少?
11
4、8个25相加的和去除5.3的4倍,结果是多少?
3
5、一个数的3倍比45的 多3,求这个数。
5
1
6、一个数的 与40的和,正好是120,求这个数。
1
3
1
7、某数的 加上2.5与它的 相等,求某数。
43
1
8、被除数一定,当除数是25时,商是4;当除数是 时,商是多
4
少?
31
9、比6 米长 是多少米?
77
10、甲数比乙数多25%。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乙数比甲数少百
分之几?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四则运算的应用(文字表述)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用文字表示四则运算的顺序,
能正确列综合式解答三步计算 文字题; 2、进一步理解四则混合运
算顺序,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3、培养合理运算自觉性及良
好学习习惯。
第82页 共121页


复习准备:
复习过程:
一、引入
1、看题写算式:
⑴4.5与3.5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⑵4.5与3.5的和除
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⑶4.5与3.5的差除以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⑷4.5与3.5的差
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做了这组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文字表述四则运算(文字题)
二、用文字表示算式:
1、课训P56第一题,用文字表示算式16×+1.2÷3
预设:A、16乘的积加上1.2与3的商,和是多少?
1
4
1
C、16乘的积加上1.2除以3的商,和是多少?……
4
1
4
1
4
B、16的加上1.2与3的商,和是多少?
⑴ 师:以上各题有什么共同的?你觉得要正确解答文字题要关键
什么?(抓住数量关系)
板书:积+商=和
三、先列出下面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第83页 共121页


1、课训 第二题1-5
⑴ 独立列式不解答并检查数量关系
⑵ 全班交流
师:在找数量关系时有什么困难?如第4、5题你还有其他更
简单的方法吗?
(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⑶ 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课训第6、7题
四、综合练习
A组、四练(八)1——6
B组、四练(八)
课后反思:











第84页 共121页



代数初步知识
用字母表示数与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熟练掌握用< br>字母表示公式、计算法则和常见的数量关系等。
进一步认识理解并区别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 解方程等
概念;熟练正确地用方程解答有关的文字题,促进学生的
智力发展。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学过代数的初步知识,这节课我们来进行复习,首先学习
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基本复习
用字母表示数
自学教材第一自然段,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或者优点。
用字母表示下面的公式。
路程(S) 时间(t) 速度(v) S=( )
正方形面积(S) 边长(a) S=
( )
规范书写
问题: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
怎 样正确规范地书写呢?(教师读,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
a乘以4.5写作( );S乘以h写作( )
反馈:
“a乘以4.5”可写成:a×4.5、a.4.5或4.5a,但不能写成 “a4.5”。(然后再让学生把书中相应的空填上。提示学生最简便的表示法,如:
“4.5a”)。
法则回顾:谁能说说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
如果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此 法则可写成:ac+bc=
()+()()(让学生填空)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简易方程
有关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方程?(举例说)
第85页 共121页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的实际例子中 进一步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如:方程
4x=36解得x=9。X=9说是方程4x=36的解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
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值。而解方程是指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它 是一个演算过程)
应用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解方程。
口述解方程的依据?
例:9+x=12(根据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得:
x=12+9,所以x=3)(以下略)
x-18=38 2.5x=10 46÷x=2 x÷15=4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教材例题(先让学生试做并口头检验,然后完成书中“想一想”的内
容)
小结:(根 据本班级学生学,列出方程后,在解法上注意与前面的
简单方程作比较;设所求数为x,让x当成已知数 参加运算,是便
于思考的原因。)
比和比例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什么叫比?什么叫 比例?(就学生所举的例子再让学生说说比和比
例中各部分的名称),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是0?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演示比值和化简比。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第86页 共121页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 结果是一个数;
化简比是根 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
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 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
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
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 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
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
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 比例的量。如果成
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
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
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思路
教学内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思路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悉各类简单应用题的结构,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
和列式解答的能力。
第87页 共121页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常见数量关系的复习。
(1) 一道应用题至少有几部分构成?(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请
从你身边任选一事编一道应用题。
(2) 自由编题;
(3) 交流并指名说出该道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师整理板书如下:

部总关系 部分数+部分数=总数
总数-部分数=部分数
每份数×份数=总数



份总关系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


相差关系 较大数-相差数=较小数
较小数+相差数=较大数
比较量÷标准量=倍数
倍数关系 标准量×倍数=比较量
比较量÷倍数=标准量
(4)填表:

2、数量关系的应用。
(1)补充问题或条件,再解答出来。
(2)将上题改变成相关的应用题。
二、综合练习
1、3题。
(1) 列式计算;
(2) 说出数量关系;
(3) 把它改变成相关的两道应用题。
2、根据问题补充条件,并解答。
, 。爱山小学六年级共有学
生多少人?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第88页 共121页






应用题的解答步骤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正确地
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1、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步骤。
(1) 审题。把题目中所讲的事实(情节)弄清楚,找出题目中的
条件和问题。
(2) 分析数量关系。
(3) 列式计算。
(4) 检验并写出答案。
2、例:手表厂 原计划25天生产10000只手表,实际生产的比原计
划多50只。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只?
(1) 审题。
(2) 分析数量关系。分析时可从条件出发思考,也可从问题出发
去思考,还可以作图帮助理清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
求什么。
分析法:(从问题出发)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的只数

实际每天生产的只数 - 计划每天生产的只数

实际生产的只数 ÷ 天数 计划生产的只数÷天数

计划生产的只数+多生产的只数 25 10000 ÷ 25

10000 + 50
综合法:(从条件出发)
计划生产的只数+多生产的只数

实际生产的只数 ÷ 天数 计划生产的只数÷天数

实际每天生产的只数 - 计划每天生产的
只数
第89页 共121页



实际每天比计划多生产的只数
(3) 列式计算。
(4) 检验。主要检查:
① 题目的分析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② 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③ 得数是否符合实际。
二、综合练习
1、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
小 时行50千米,6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
千米?
2、青年农场收割稻 子,前3天每天收割96公顷,后4天收割426
公顷。平均每天收割多少公顷?
3、化肥厂 今年一月份生产化肥185吨,比去年同期产量的2倍多
5吨。化肥厂去年一月份生产化肥多少吨?
复合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数量
关系的方法。
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复习的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简单应用题,也就是用一步解答的应用题。
那 么用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解答的应用题我们叫它复合应用题。谁能
说说什么叫复合应用题。(板书课题)
讲授复习内容
回顾解答步骤
读懂题意,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借助 线段图等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的关系、已
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的关系,明确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最后算什
么?
第90页 共121页


列式解答并写出答案
检验
自学教材例2。比较三道题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从以下方面比
较)
前两小题比较 :第一小题直接告诉“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而
在第二小题变为间接条件---“原计划3小 时走完11.25千米”这就是
用两步计算的原因。
第二、三题在第三小题变为间接条件—“ 实际2.5小时走完原路程”。
这就是用三步计算的原因。
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例2的解题
关键。
关键:都要 先求出原计划每小时走多少千米和实际每小时多少千
米。从而看出复合应用题是由两个和两个以上简单应 用题组成的。
巩固练习
学校买来4袋水泥,每袋50千克,用去150千克,还剩下多少千
克?(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列综合算式)
完成教材练习第7题。







复合应用题(工程问题)
教学目标: 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工程问题”的数量关
系。掌握不同的叙述方式。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 生思想
的灵活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板书:工程问题)
第91页 共121页


基本练习
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说说工作总量=( );
时间=( ); 工效=( )
先具体说说下面的工程问题中的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各指什么而
言;然后用两种方法解答。
修一条长600米的公路,甲队单独修要5天完成,乙队单独修要4
天完成。两他合修几天完成 ?
(对比两种题解答方法,哪种较简便?从中得出怎样的规律?突出
工程问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指导学习例3
出示1)题(审题略)
师:从题目的问题入手,要求剩下的化肥要运 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剩下的吨数、拖拉机的载重量)
师:它们是怎样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并说说算式每步的意义。
出示2)题,读题审题完后,教师启发学生想:如果用 (1)题的
思考方法,这里的化肥吨数应怎么看?汽车和拖拉机各自的效率
呢?
列综合算式,说说算式每步的意义
比较上面两题的异同点
相同点:数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一致
不同点:1)题给的条件是具体的吨数。
题给的条件是从份数的角度思考。
完成教材的“想一想”。
巩固练习
在 完成教材12题后,思考:如果把第一个问号去掉应怎样列综合
算式?让学生明确第一个问号是为求出最 后问题而需要先求出的
间接条件。
找出下面题中的间接条件并转化为直接条件。
快 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出发,快车每时行全程18。慢车
每时行全程的110,它们几间相遇。
一份稿件甲单独打要4时完成,乙单独打要6时完成。如果甲先打
2时,剩下的由乙打,还需几 时完成这份稿件?
第92页 共121页


完成教材13题,解答后让学生对比一下算式,说说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全课总结




按基本数量关系分析复合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分析应用题,明确解答
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求下列问题应知哪两个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
(1) 王师傅5小时共生产多少个零件
(2) 每支钢笔价格多少元?
(3) 两车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4) 五(1)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5) 这堆煤可以烧多少天?
2、回答数量关系、算式和结果。
(1) 汽车4.5小时行180千米,每小时行几千米?
(2) 一批小零件540千克,张师傅和李师傅每小时共能加工18
千克,完成这批零件共要几小时?
(3) 每支钢笔8.5元,8支钢笔多少元?
(4) 一批煤,每天烧0.3吨,15天烧完,共有多少吨?
(5) 王师傅8小时加工零件数比3小时加工的多125个,他每小
时加工多少个?
3、小结;刚才 练习的基本上是简单应用题,一般每道题目只用到
一个数量关系。当一道题目中需要用到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数量关系
时,我们就把这道应用题称为复合应用题。
二、方法复习
1、例: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
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54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6千米,两车开
出几小时后相遇?
(1)根据问题,说出基本数量关系。(生答,师板: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2)独立解答。
第93页 共121页


(1) 反馈说解题思路。
(2) 小结:解答复合应用题应该从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入手。
2、练习:
(1) 篮球每只48.5元,比排球贵16.8元,买12只排球要多少元?
(2) 有150.4吨货物, 汽车运走了112.9吨后,剩下的用大车运。
每辆大车可装1.5吨,共要大车多少辆?
三、综合练习
1、 课本2~3;
2、 商店上午卖出电饭锅7只,下午卖出电饭 锅13只,卖电饭
锅的货款上午比下午少984元,问下午卖了多少元?
3、 学校食堂运来煤5.4吨,计划烧60天,实际每天节约0.03
吨,实际烧了多少天?
4、 甲、乙两地相距370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
向而行。3.5小时后,还相距55千米。 已知客车每小时行42千
米,求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沟通与算术方法解的联系与区别,排除知识间的干 拢,进
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想一想:列方程解应用 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或者说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根据例子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例:“篮球比足球多5个”。数量是相等的关系是:足球的个数+5=
篮球的个数。
练习:
基本练习..
学生独立解答例3。然后说主自己的分析解题思路,最后理清下面
问题。
第94页 共121页


从题目的本身和解答方法进行比较看,两道题基本数量关系是什
么?
客车和货车每时共行的距离×时间=甲乙两站间铁路长。
在什么情况下用算术方法解答较简便?在什么情况下列方程解比
较简便?
总结:第( 1)题是已知两车速度与时间,求路程,直接改用算术
方法(乘法)解答很方便。第(2)题是已知两车 速度与路程,求
时间,可根据第(1)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式——60x+55x=460
或者(60+55)x=460较为方便。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则需逆向思考。
第3题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小段练习:
说说下面各题用什么方法解答较简便?为什么?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题。
学校图书室有文艺书2280本。比科技书本数的3倍还多48本,科技书有多少本?设科技书有x本,选择下面正确的方程。
3x-48=2280
3x+48=2280
2280+3X=48
完成教材2题、3题
全课总结(略)










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第95页 共121页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弄清稍复杂的分数
应用题是从基本题扩展而来的,抓住关键提高学生的辩别能力。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过程:
指导学习例题
基本复习
谁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出简单的用分烽解的问题并列出 相应
的算式。(水彩画是蜡笔画的几分之几?5080;蜡笔画是水彩画的
几分之几?8050 )
稍复杂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根据上面已知条件,教师提出“蜡笔画比水彩画多几分之几” 谁会列
式并算出结果?(学生列式教师板书(80-50)÷50=35)如果提
出“水彩画比 蜡笔画少几分之几”又该怎样列式?结果又是多少?学
生列式教师板书(80-50)÷80=38)
提问:解答以上问题列式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弄清哪个量是哪个
量、哪个量比哪个量多(少)几 分之几。“是”和“比”后面的量就看
作单位“1”的量做除数,前面的量则做被除数。
稍有 变化的复习题:根据上面总结的解题关键,我们来讨论下面两
个问题。(教材的两道小题,可一一出示后 让学生列式解答。)
总结解答方法:
找准题中单位“1”的量。
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单位“1”的量是已知就用乘法解
答,否则可用方程解)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的量
完成教材例4的“想一想”:
教师强调说明解题方法一样。因为这里的分数与百分数都是表示 两
个数的相除关系,实质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如最前面的基本
题中最后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
3.巩固练习
只列式说得数
完成教材的“做一做”。
小军看一本24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
的14。
第96页 共121页


1)240×15求的是( )。
2)240×(14-15)求的是(

)。
3)240×(14+15)求的是( )。
4)240×(1-14-15)求的是( )。
解答下面各题
一根铁丝第一次截去全长的37,第二次截去37米,还剩下全长
的37。这根铁丝有多长?
光明学校的男生数占全校学生的33%,比女生少170人,女生有多
少人?
(此二题可供班级中优等生解答,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可做教材练
习二十八第一题。)
4.全课总结(略)

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
法,并能正确解答。
2、 培养学生认真分析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复习
(一)基本练习
1、根据条件补充一步计算的问题。
(1)一本《趣味数学》共120页,小强第一天看全书的
3
。 ?
8
(2)一本《趣味数学》,小强第一天看了45页,正好占全书的
3
。 ?
8
2、将上两题改编成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1) 小组交流;
(2) 指名汇报,其余学生列式。
3、说说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1) 要确定单位“1”的量;
(2) 把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转化为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 根据单位“1”的量已知还是未知,确定用乘法还是用除法计
算。
第97页 共121页


(4) 找准具体的量和分率的对应关系。
(二)综合练习
1、题组练习
(1)某工厂第一车间四月份计划生产350件产品,结果上半月完
成 计划的56%,下半月生产的与上半月同样多。这个月可以
比计划增产多少件?
(2)某工厂 第一车间四月份上半月完成计划的57%,下半月完成
61%,结果比计划超产1260件。四月份计划 生产多少件?
(3)某工厂第一车间计划一月份生产150件产品,实际上半月完
成82件, 下半月完成86件,一月份超额完成百分之几?
1
2、书店运来一批故事书,第一天卖出这批书的 少15本,这时还
7
6
剩 没卖出。这批故事书共有多少本?
8
二、工程问题
(一)方法复习
1、出示:一批零件共1200个,师傅 独做20天完成,徒弟独做30
天完成。两人合作共需多少天完成?
(1) 用两种方法解答;
(2) 反馈说解题思路。
2、工程问题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这类应用题解答时
有什么特点?(一般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用单位时间内完成这
项工 程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1”)÷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二)练习
1、 一件工程,甲独做10天完成,乙独做15天完成,若甲先做
4天,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完成?
2、 一个蓄水池安装了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单开出水管,
1
8小时可将满池水 放完;单开进水管2小时可注入 池清水。
3
现两管齐开,多少小时可将空池注满?
三、总结
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抓住解题关键进行熟练准确的判断,从而找准题中的等量关系。
通过与算术方法解答相比较, 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师:谁能够说说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第98页 共121页


判断下题中各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指导学习题例。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7。
在弄清题意后,把例5未完成的部分写完整然后比较这两种解答方
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抓住商一定来建立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比例式解答
的。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直接设所求问题为X。
第二种解法是间接设,即解出X后,还要用X减3才是所
求问题。
师:除了这两种方法解答外,还能用其它方法吗?请用算术方法解
答例7。
学习例6
师:请同学们在教材上完成例6后,再用算术方法解答。说说用
比例解例6的关键。
对比小结
比较例5 例6有什么不同?分别是根据什么关系来解答的?
(强调用比 例知识解应用题,关键是判断题中的数量成什么比例,
再根据题中比例关系找准等量关系,把其中未知数 量用X代替,列
出方程解答)

算术解法和比例解法的比较和联系。
观察算式(例5)






练习巩固




第99页 共121页






用不同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用不同的知识解答应用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达到熟中生巧,灵活运 用知识,
进一步提高解答应用题能力,使知识间融会贯通,形成
网络。
教学过程:
师:根据数量的倍数关系,有的应用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来解答。
(板书课题)
复习
什么叫做比?比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
如果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
1)乙数是甲数的

2)甲数与乙数的比( ):( );
3)甲数与甲乙数和的比是( ):( );
4)乙数与甲数两数和的比是( ):( );
新授
学习例6。
先出示例6,弄懂题意后大家研究,看谁想的解法最多。
有针对性地说说每种解法的具体思路。
用方程解应怎样想?
如果把题中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改成“松树和柏树棵数的比是几比
几?”这时可用什么方法来解?
如果这道题想用比例来解,怎样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
在书上完成例6的解答。
你还能想出其它解法吗?
用分数应用题方法解:把“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看成“柏树棵数 是
松树的14”既:松树的棵数为120÷(1+14)=96(棵);柏树为
120-96= 24(棵)。
第100页 共121页

工商管理就业-浙江省公务员论坛


广东东华职业学院-公务员面试题目


虐猪-社会实践表


代价作文-河北通信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学教务处-行政部工作总结


石河子大学招生网-小学主题班会教案


广州市第一中学-端午节什么时候


2010浙江文科数学-初一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