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说课稿_模板

巡山小妖精
792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7:0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2北京高考语文-工作计划表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_模板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小数乘小数》。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 乘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及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 学习的基础,又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2、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以计算客厅面积、沙发占地面积的活动引入小数乘小数的学习,人教版教 材
是以计算宣传栏玻璃的面积问题引人小数乘法的学生。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以生活中的问题
情 境引人,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小数乘法。

冀教版教材安排了 以下几个层次的活动:①先估算一下,再用竖式计算。②动态显示
“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 先将两个因数4.8和3.6,都扩大到各自的10倍,变成48和36,
然后求出积,使学生清楚地看 出两个因数同时扩大到10倍,它们的积就扩大到100倍;最
后再看积,由于积已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要使积不变,必须将扩大后的积1728缩小到它
的1100,得17.28。用计算器验算。

本节课的关键是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冀教版教材呈现三个层次:客厅的面积计算,呈 现
计算过程,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沙发的面积,呈现计算过程,未给出小数点的位置,提出问
题 “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儿呢”,引发学生思考。()茶几的面积,学生自主尝试。人教版教材在
给出例3的 问题情境后,呈现了计算过程,并提出问题“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并通过例4的问题讨论 ,明确给出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得出冀教版教材的
编排具有引导性和自主探究性,人教 版教材更具有指导性和直接性。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冀
教版教材比人教版教材多安排了“小数点位置变化 ”的学习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掌握了小 数点位置变化的规律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
我将目标制定如下: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客厅图片,客厅里都有些什么?

出示客厅相关数据:长4.8米,宽3.6米。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客厅的周长,客
厅的面积)

聪聪家客厅面积有多大呢?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4.8×3.6=

A、估算一下客厅的面积有多大。

B、怎样用竖式计算呢?

(二)、自主探究

1、打开课本自学4.8×3.6的竖式计算过程,小组交流: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
面。

2、反馈:为什么积的小数点点在7的后面。

3、出示问题:客厅沙发的宽是0.85米,长1.8米,沙发占地多少平方米?

学生列式计算。

问题提示:小数点应该点在哪?小组交流。

4、反馈:小数点应该点在哪?总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5、出示问题:茶几的宽是0.45米,长是0.9米,茶几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A、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B、自主完成并展示。

6、知识巩固

先判断积有几位小数,再用竖式计算。

2.72×0.8 0.15×0.08 3.7×8.2



(三)课堂小结

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

先按整数乘 法进行计算,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
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教学重点
能运用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计算下面各题.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遇到有括号的,应该先算括号
里面的.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打开书136页读一下第一段的文字.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为了简便,
几个分数可以一 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1.出示例1:计算
2.观察算式:这是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等式;
三个分数是异分母的分数,计算时应当从左往右计算;
分母不同,计算时应先通分.
3.学生独立解答.
第一种算法: 第二种算法:

思考: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哪一种简便?
教师强调:三个分数是异分母分数,先一次通分比较简便.
4.总结没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5.反馈练习:

(二)教学例2(有括号的算式的计算方法)【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1.出示例2 计算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例1有什么不同?(有了小括号)


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这道题为什么分步通分计算比较好?
3.总结有括号算式的计算方法.
4.反馈练习.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四、随堂练习.
1.填空.【继续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 运算的运算顺序和____________相同.没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是:______ ________;有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____________,后算
__ ____________.
2.计算.


3.计算.


五、布置作业.
1.从 里减去 ,所得的差与 相加,和是多少?
2.从 里减去 与 的和,差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 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
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 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
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 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
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 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
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 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
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 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 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
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4)写一写: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写下来。学生分组讨论。
全班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用课件演示转化及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并让学生讲讲为什么要“÷2”。)
师: 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 式用字母该怎样表示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b)h÷2)
师: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来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问题了。
课件出示:四年级 同学要在一块梯形地里种树,如图,如果每棵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
地里能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计算,在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你们帮助四年级同学解决了这个难题,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
(四)应用拓展,巩固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做练习吧。
1、一☆练习
a.课件出示:P75例1,指名读题,教师出示渠道模型说明“横截面”的意思,再由学生解答,
完成 后集体订正。
b.课件出示:P75做一做,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c.课件出示:判断
1)两个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2、二☆练习
a.课件出示: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9厘米,比下底短3厘米,高是1 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小组计算,集
体交流。
b.课件出示:
我们经常见到圆木,钢管等堆成如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算法求总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想一想是什么道理,并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


3、三☆练习
课件出示:用篱笆围成一块养鸡场(如图),一边靠墙,篱笆总长65米,求养鸡场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再交流。
(五)小结全课,结束教学
让学生讲讲这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有时间的话做“思考”
在下 图的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初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并会检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教学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一)口算下面各题.
30+( )=50 ( )×2=10
(二)列式.
1.一支钢笔 元,2支钢笔多少元?
2. 与4的和.
二、新授教学
(一)方程的意义
1.介绍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可以 用来称物品的重量.当天平的指针指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
即天平两端的重量相等.
2.引出方程
(1)出示图片:天平1

教师提问:这个天平平衡吗?说明了什么?谁会用等式表示?
(2)出示图片:天平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怎样用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20+?=100
教师说明:这个未知数“?”,如果用 来表示就可以写成20+ =100.
(3)出示图片:篮球

教师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样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
教师板书:
3.方程的意义.
教师提问:观察上面三个等式回答问题.这三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相等的式子.
不同点:第一个等式不含有未知数,第二个和第三个等式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书:象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教师强调:含有未知数、等式
4.思考:方程和等式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1)出示图片:等式与方程

(2)小结: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是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二)教学例1
1.方程的解
教师提问: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在 中, 等于多少时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
教师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如: 是方程 的解
是方程 的解
2.解方程
教师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教学例1
例1.解方程 -8=16
(1)教师提问:解方程先写什么?根据什么计算?
(2)教师板书: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3)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右边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4.讨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 )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 )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 );
是方程的有( ).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 是方程 的解.( )
4. 也是方程.( )
(三)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 的解是( )
① ②
2. 的解是( )
① ②
3. 这个式子是( )
①是方程 ②是等式 ③既是方程又是等式
4. 是方程( )的解
① ②
五、课后作业
(一)解下列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二)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1. 加上35等于91.
2. 的3倍等于57.
3. 减3的差是6.
4.7.8除以 等于1.3.
六、板书设计
解简易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例1 解方程
解:根据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 ,
右边 ,
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教案点评:
该教学设计既重视过程 ,又重视结论;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教师采
取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 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
探究活动
不说也知道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教师表演数学魔术.
数学魔术:学生任意想好一个数, 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运算:把想好的数加上2,


乘上3,减去6,再减去原来所想的 数.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原
来所想的数.
2.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秘密.
魔术揭密:可以假设学生所想的数为 ,按照教师的要求就是加上2( +2),乘上3
(3 +6),减去6(3 ),再减去原来所想的数(2 ).也就是说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原来
所想数的2倍.
3.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魔术.
4.分小组进行表演.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办公租房合同范本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院-凯文职业学院


英镑兑换人民币-自我认知


2015广东高考数学-吉林师范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中秋红酒促销-985大学名单


天津劳动保障局-加拿大就业


张自忠的故事-河南省核工业地质局


个人简历的封面-给老师拜年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