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毫米的认识
民族风俗作文-小学政教处工作计划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毫米的认识》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毫
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
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
也有
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
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
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
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
学不仅是
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目标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
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
用毫米作单
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⑵、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
XX步。课下,我们可以
从校门口出发数出XX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
刚才的估计
是否相符呢?
3、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向学生渗透
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
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
准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
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
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
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
动
、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1、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
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
一想学过
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
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
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
体时
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
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
宽度、厚
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
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
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
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
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
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
谈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
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
估,这个同
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
我们测量的数据中,有几
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
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通
过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
的总结,
架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2、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
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
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
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
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
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
道房子呀、树
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
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
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
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
性和
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
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并填写记录单。
在设计《我家的
菜篮子》时,我是按“感知体验——赏
图析画——探究学习——学生练习——分享评析——拓展
延伸”的程序来设计的。
(练习的设计,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圆柱认识的运用,也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有围绕易混易错之处,让学生用手势判断,使学生在宽松的
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训练说理
能力的同时,学生
的思维也得到训练。)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
纸尺,
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
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
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
意制造
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
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
位是远
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
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
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
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
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
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
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
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
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
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课后说
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以下
是为大家收集得初中说课稿《数轴》,欢迎大家阅读
!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
厘米作单位太大了,
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
单位,他说对了
。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好)能正视题
目中问题的存在并分析原因,能按照上级
要求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将教育活动深入下去。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各项活
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
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学们,
小熊家周围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造一间房
子太容易了,那小熊一家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你是从
哪
里知道的?(第七自然段)你能读好第七自然段吗?(采用生练
读----
小组比赛读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
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汇报我
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
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
的有意注
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
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
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
,从特殊的相等到一
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
步学习三角函数
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
基础。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
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
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
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
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
单位。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
行类比,
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
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
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
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
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
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
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
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
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
有利于学
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
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
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
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
生先
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
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
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
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接着,在测
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
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
关系;
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
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
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
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
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