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优秀教案)

玛丽莲梦兔
555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8: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qq个性签名男生-索赔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西关外国语学校 余康友

教学设计说明:
长期以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这种被忽略的割裂 状态,致使
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能适应中学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搞好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 br>接,使数学教学具有延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
中小数 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选取本节课作为中小学衔接教学的公开课主要有
以下几点原因:
.内容上的衔接。
解方程是在小学和中学都出现的内容,在新版的小学教材已经出现了有关于 等式的性质
的知识点,但对于现在这一届的学生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内容。选取这个知识点来上课能更好< br>地体现中小学在学习内容上的衔接。
.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衔接
以本节为例,小学 是建立在简单,直观,可塑的形象思维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直观形象
实验和引导产生对比、分析,进行简 单的归纳思维;而初中对本节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向理
性过度的过程,由实验形成数学问题,由数学问题 归纳成数学结论并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
更进一步的让学生抽象成数学的符号语言,对学生有了较高的逻 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要求,重
在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由 小学到初中思
维的一个重大飞跃,对于刚由小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是他们感到数学难学的
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方式的衔接
()新旧联系,强化概念的衔接。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的知识,但所学方程的形式比较简单,仅限于
±
=的形 式。
并且,,,都是非负数,解方程则是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来进
行的。而初中阶段却是使用等式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因此,在传授新知时,必须注意抓
住新、旧知 识的联系,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对照,并区别新旧异同,从而揭示新知的本质。

此外小学教师 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较多,同样的在初中阶段也不能忽视了学生
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忽视学生 自主、探究学习,否则将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激发兴趣,进行学习心理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 br>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
和持久 。鉴于这些特点,我认为融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要,本节课学生
有较多的机会回答问 题和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应及时反馈,鼓励学生,从而诱发学生强烈的
学习兴趣。
()针对特点,注重认知规律衔接。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是在听到 、看到、感受到的同时进行思
维的,小学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而中学数学,则需要 逐步发展学生的
抽象思维能力,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借助使用实物、模型 、
图片、图示等来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加深理解,在本节中借助平衡的天平来帮助学生分
析 等量关系,待学生对特殊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及时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
抽象,以此逐步 引导学生加深由片面到全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的理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起学点
.理解:等式的意义,并能举出有关等式的例子.
.掌握:关于等式变形的两条性质,并能语言叙述.
.应用: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等式变形,并能对变形说明理由.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等式走向新等式的解题思想,即为以后方程的
同解变形打下基础 .
(三)德育渗透点
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等式的两条性质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教学方 法:采取引导发现法,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展
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学法:演示实验→等式性质→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等式概念的认识理解,等式性质的归纳.
.难点: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变形等式.
.疑点:()等式性质中,关于除数不为零的理解.
()利用性质变形时,对“等式两边”的理解.

四、内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的知识,但所学方程的形式比较简单,仅限于 ±=,±
=的 形式。并且,,,都是非负数,解方程则是利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乘法与除法互为
逆运算来进行的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式和它的性质。
.等式的定义是通过列举各种等式的具体例子,用描述性语言 给出的。学生能认识到等式的意
义,并能举出例子就可以了。不必过多地引伸,如不必把等式分为绝对等 式,条件等式和矛
盾等式。
.等式的性质是利用天平实验引入的。由于不讲方程的同解原理, 等式的性质就成为解方程
的根据。因此,等式性质指出等式两边不仅都可以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而 且还可以都
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式子,但等式性质则只说等式两边可以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 br>不能是)。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等式出发,得出新的等式,对一个方程进行有
目的 的适当变形,就可以求出它的解来。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简单实物.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共同做演示实验,得出等式性质,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给出如下的
数学关系
(出示投影)
; ;
;× ;


演示实验:
天平两边各放个砝码, 现在我
们再分别拿出个砝码,放入天平
两边,问天平两边重量的关系?
如果我们将两边 的砝码各拿走
个又会怎样呢?
天平两边重量扩大到原来
的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倍,结果
又会怎样呢?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由上面两组等式变
形,我们可以得 出关于等式变形
什么结论?把上面式中的,改或
-行吗?




提出问题:


师提出问题:观察上面式子表示了什么关系?由学生回答“相等关系”后引出等式的概
念和等式的含义,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把上面实验抽象为一个数
学问题.
即:=.


2121

2323

3131

6363


学生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
生 怎样用精炼的语言叙述,或分组推荐代表回
答.
师总结等式的性质:
由前两式总结:.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
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
式.
由后两式总结:.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
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零),所得结果仍是
等式.




复习等式概念。





通过演示实验得
到结论。有效地引导
学生观察、•类 比,从
而发现规律,鼓励学
生用自己的语言表
达。




通过以上两条性
质的总结,教师应强
调以下四点:
①等式的性质是加法
和减法运算,等式的
性质是乘法或除法运
算.
②等式的两边都参与
运算,并且是同一种
运算.
③加(或减)、乘以(或


①=两边都加上整式如:两
边都加上 结果还是等式吗?
②第二结论中所说除数可以是
零吗?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
.判断:已知等式 ,下列等式
是否成立?
①;②;
③;④
.若 ,请同学们分别根据等式
的两个性质编出两个新的等式
并说出你的编写根据.
(出示投影)
.从 能不能得到 呢?为
什么?
.从 能不能得到
呢?为什么?
.从 能不能得到 呢?为什
么?
.从 能不能得到 呢?为什
么?
.由,能不能得到呢?为什
么?

(出示投影)
例 用适当的数或整式填
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对上面
结论加以补充说明.
教师归纳:以上两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习
的“等式性质”



学生活动:分组抢答.


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④零不能做除数或分
母.





由 于这组题是例
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等式性质得“三同”,题的巩固,因此可以
即等式两边同时进 行同一种运算,加(或减)、由学生讨论分组,以
乘以(或除以)的是同一个数.



注意学生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竞赛形式回答以增加
课堂上的参与意识.


教师总结:从以上题目可知,根据等式的
性质,从已知等式出发通过变形可得出新的等

式.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题从已知的一边入手 怎样变形就得到
这组题是对等式
性质的辨析,教学时
应多让学生思考,并
能说出依据.


注意第小题学生
可能会产生错误,老
师应注意强调除数不
能为零。



例一中得第小题


.若,那么;
.若,那么 ;
.如果 ,那么 .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
练习:用适当数填空,并且
说出根据等式的哪条性质及怎
样变形的?
.如果2x7=10,那么2
x=10-;
.如果5x=4x7,那么5
x-=7;
.如果-3x=18,那么x
=;
.如果a8=b,那么a=;
.如果
a
呢?(原等式两边都减去)根据? 还可以在等式两边分
题观察等式的右边怎样由 变形成(两边加别乘以.注意引导学
上 ),即原来两边都加上 ,根据等式性质.
题观察等式左边怎样由 变形为 ,即等式
两边都除以,根据等式性质.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指导解答,最后应 用由学生代表性地
评比一下,以培养学生灵活性、多角度思考数
学问题的方法.


我们通过学习等式的性质,不难发现可以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方程的求解问题(也就 是
可以求方程未知数的值).
()
1
生区分什么时候用乘
法,什么时候用除法
可以简化运算。





这一段是学生尝
试利用等式性质对等< br>式变形的练习过程,
因此可采用小组竞
赛、抢答等灵活的课
堂训练形式.






.题目可启发学
生思考如何 应用等式
性质求方程中未知数
的值,由学生思考后
教师引导作答写出过


4

2
,那么a= .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
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
1
2
x3

2
()
x3



解:等式两边都乘以
() ;
解:等式两边都加上 得
5x=87
()x=x7












(出示投影)
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 - ()
()- ()
1



等式的两边都除以
得 .
()
x=x7
解:等式两边同时减去 得

化简得 –
等式两边同时乘以() 得
.
点出解方程得目
标是通过变形得到形
如得结果。


.
注意提醒学生解
方程后应进行检验。










练习是利用等式
变形来解方程,注意
和小学的解法加以区
分。
练习涉及到两次
变形以及合并同类
项,注意引导学生理
解.



邀请学生板演,注意规范格式。



3
y2



2.应用本节知识解方程:


教师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概念和等

式的性质,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清楚:
(五)归纳小结
.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已知等式通过变
(出示投影)
形得到一个新等式,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从新

等式出发考虑用什么性质变形,这要靠大家的
观察分析能力.
.我们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是将来解
方程的依据.

八、随堂练习
.填空题
()将等式 的两边都得到 ,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将等式
1
x1
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得到x=-2,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2
1
,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将等式xy=0的两边都得到x=-y,这是根据等式性质;
( )将等式xy=1的两边都得到
y
x
.用适当的整式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
()如果 ,那么

.判断下列变形是否正确
()由 得到 .( )
()由 得到 .( )
()由 得到 .( )
()由 得到 .( )
()由得到 .( )
.运用前面所学过的内容解方程
22
=x

(x)




学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 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 学语的婴
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 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
来呢? 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 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
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 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只要持续 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
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 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


河南人事网考试中心-临颍南街村


禁酒令-计划生育工作


惟妙惟肖的肖是什么意思-诗歌朗诵我的祖国


老师谢谢你作文-暑假学习计划表


约翰内斯堡-施工实习报告


蝴蝶园-年度总结怎么写


小学叙事作文-绿豆发芽观察日记


才造句-明年春节是几月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