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100篇)】

巡山小妖精
936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08: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艺术综合-情人节寄语


【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100篇)】

最新版优秀小学语文说课稿大全 目录 1.《观潮》 2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3 3.《鸟的天堂》 3 4.《火
烧云》 4 5.古诗两首(无) 6 6.爬山虎的脚 6 7.蟋蟀
的住宅 7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 9 9.巨人的花
园 9 10.幸福是什么 10 11.《去年的树》 12 13《白鹅》
13 14.《白公鹅》(缺) 15 15.《猫》 15 16《母鸡》(缺)
17 17.《长城》 17 18.颐和园 18 19《秦兵马俑》 20 20
《古诗二首》 22 21.搭石 24 22.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25 23. 《卡罗纳》 27 24.《给予是快乐的》 28 25.《为
中华崛起而读书》 29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0 27.
《乌塔》 32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33 30.《电脑住
宅》 35



1.《观潮》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
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
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
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


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 表达,乐于与
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
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 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
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
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
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探究为基 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
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
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
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
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 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
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 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
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 退后的顺


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
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
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 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
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
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
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
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 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
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找出自己最喜欢
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
生,让学生在读中自 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 生在读书时联
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
能够充分发展自 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
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
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
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
同学说那情景 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
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 习舞台上发挥、表
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
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
读出来。使 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
变粗、横 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
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 脑中


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
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 欢的地方,
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
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

六、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 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
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

[说效果]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 中自学,读中
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
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 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
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
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
语言文字之美。
2.《雅鲁藏布大峡谷》(无) 3.《鸟的天堂》 教材分析:
小学九年义务 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


第18课《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全文按
游览顺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第一段写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
去游玩,第二段写第一次经 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
第三段写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
四段 写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 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
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
的天堂”的 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
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抓住景
物特点,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描写;第二,借景物描 写表达感
情与直接表达感情相结合。
选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 保护下
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
写景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

教材重点: 本文重点是写作者两次去鸟 的天堂所看到
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鸟,重点写了
大榕树的硕大无比和充 满生机的美丽。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
察顺序,先写它占地面积大,并通过争论榕树的多少,说明


这株榕树是孤木成林,表现榕树之大;接着写近看榕树,通
过对枝干和绿叶的描写,展示 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
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
树。”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着重写了众鸟活动的热闹场
面。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 知道了这儿鸟的数量多、种
类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快乐。
教材难点:
一、“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二、文中四处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地方加引
号,有的地方没有加引号。
教学对象情况分析: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约500年树龄
的大榕树,位于新会市的一座小 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
浓阴覆盖着整个小岛,独木成林,乘小艇从远处,就成了浮
在水面 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
始森林。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它 们每天
早晚一进一出,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很有规律,场面颇为
壮观。生活在广州市的学生,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观赏,
看到这难得的奇景。巴金爷爷笔下的小鸟天堂的确是非常迷
人, 字里行间无处不流露出那种赞叹、惊讶、喜悦的感情。
所以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 情,并通


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程序设计:
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8课《鸟的天堂》是六年级(十一册)课本第六组课文,
该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是在理 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
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鸟的天堂》这篇
课文 ,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
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描写了大榕树静态 的奇特的
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
的天堂的动态美。文章的语 言生动、准确,如“那么多的绿
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个“簇”
字, 一个“堆”字,我们读了就很容易想象出榕树枝叶茂盛
的景象。再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 的,小的,
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
膀”。短短三四十个字, 就写出了清晨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
本文的重点与难点也体现在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
所 闻,因此根据本班学生情况,我选了作者第一次看到的大
榕树的情景来进行教学设计。


①课堂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
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
动。”“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 br>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 见解。学生通过朗读,
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
身蕴育的无限 生机……
②巴金爷爷用词用句优美、准确,笔下描绘的大榕树更
是栩栩如生,充满 勃勃生机,作者虽然看不到鸟,但通过描
写榕树的“大”、“茂盛”早已悄悄地把无限生机,暗藏着成< br>千上万的鸟都渗透在文字的描写中去。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
的时候,体会榕树的美,边体会边画句 子,把喜欢的句子多
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通过学生的这
一朗读、勾画、 体会,引导学生自读、感受、质疑,从而理
解语句的含义、作者的感情。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解决了几< br>个知识点:什么是气根?榕树有哪些特点?体现在哪里?为
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句子,我利用CA I现代教学设备,向学
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学生
在观察、朗读 、体会后很快地理解“簇”“堆”的用法,感
受到大榕树的“茂盛”,“那是一株大树,树的枝干不可计 数。”
可以感受到树的“大”。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课的写作方法运用了描写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 写。我
在教学大榕树部分时,指导学生体会句子意思后,总结作者
在描写大榕树时是①按怎样的 顺序来观察榕树的?②作者
抓住了哪几方面写榕树?其中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指出
作者按从远 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抓住榕树的枝、根、叶三
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突出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这种描写 方
法叫静态描写。使学生首先认识静态描写的定义,然后在学
词学句的过程中感悟句子和写作方 法,体会这种写作方法好
在哪里。最后在教学过程的尾声,我设计让学生仿照巴金爷
爷的写作方 法,运用静态的描写手法去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
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特点去写。

三、朗读和背诵的指导。

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 精辟、简练,引导学生充分地
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例如:关于“真是一株
大树” 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
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 出“一”
株大树。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
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 或那样读。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


境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我要求学生把自 己
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火烧云》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
六册的课文《火烧云》第二课时,学习第2至6自然段。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
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 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
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
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火烧云颜色和 形状变化的特点来
体现“美”,通过质朴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优美而富有动
感色彩的想象,给 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听觉感受,使
他们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喜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从
而深化了主题。

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
书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
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 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


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想象、交流,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了解火烧
云的绚丽多 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
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
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善于摘抄优美词句,积累
语言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
变化的。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和想象作者
所描绘的多彩画面,感悟火烧云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

四、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一堂好
的语文课应 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
潮迭起、读读写写。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 和


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
作探究”和“读中 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
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
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和自学能力。

(二)、说学法 根据教材和 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
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向学生传
授“学法” ,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 生的积
极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 慧。

五、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
学法,可将本节课划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
境,回忆旧课,谈话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 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出示彩图,再现上节课所学的课文
内容 ,复述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的变化和下去时的特点,增强
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 的兴趣,


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合作探究,分块阅读,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采用
了情感朗读法,通过精读细讲、释疑拓展、想象体会,引导
学生 通过合作探究,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充满了大胆神奇想象
的火烧云景象,并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情感。

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
读自己 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
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 一块时,
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
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 ,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
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
烧云 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
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 云颜色变
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
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 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
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
感 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在这一环节,我们设计了利用悠扬的钢琴音乐作为背景,
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己丰富大胆的 想象力。学
生出示自己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充
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 创新,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
丽的火烧云。

(四)、作业设计: 本节课
的作业设计是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充分体现了
以生为本和学生学习的高度自主性。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
既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所述事物的特点,又形
象直观,条理清 晰,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了
教学效率。

5.古诗两首(无) 6.爬山虎的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
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br>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
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 是怎样用“脚”爬的,


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
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
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 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
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
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
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
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
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
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
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
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
以读书训练为经,语 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
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
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
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 发挥学生的自主
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
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
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 课
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
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 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
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
念,激发学生 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


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 识世界的,在阅读中
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
起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
上爬的。 先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
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
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 不好的地方应该怎
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
步一步”行不行 ?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
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 br>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
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
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 题,
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
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 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
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
者在观察 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
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


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
段。 7.蟋蟀的住宅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实验 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拿
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 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 br>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
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 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
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
无限喜爱之情。 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
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 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
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
安”吗? 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这么一个“最
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呢?因 为孩
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总是喜欢拿着木棍在地上挖坑挖洞,挖
这么小的一个洞穴对他们来说简 直不费吹灰之
力.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
了我和学生在阅读 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
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
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 趣的话题,怎样组


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
在 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
学设计。
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
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
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 、遇 、择”等13个
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
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
涵,感受 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 学
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
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
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 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
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
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
的流程 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
设情境、确定问 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


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
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 不是
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
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 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
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
教师帮助 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
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 入手,
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
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 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
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
说存在 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
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 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
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
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
节注 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
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 伟大”,
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 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
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
语文 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


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
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
“为什么说 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
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 在的,
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
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 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
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
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
识的联 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
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 的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
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 ,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
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
泡泡 ”、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
立正确的阅读的概
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
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
一环节是课堂之 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 br>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
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 化。所以此环节,我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
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
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因此构建了绿
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
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 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
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
“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
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 掘的,从大厅一
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
舒服和浩大壮观, 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
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
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 下挖掘300米的隧道
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
大与壮观”的 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
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
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
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
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
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 舒服;你看,蟋蟀用它
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


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
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 也让学生感受到
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
后用“文章的作者法 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
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
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
很好的铺垫。
因 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
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
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 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
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蟋蟀的住

热爱生活:科
学 精致 舒

伟大的工

不辞辛劳:柔弱简单—
—浩大壮观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 9.巨人的


花园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巨人的花园》是人教 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英
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
们在 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
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 ,一片荒凉,
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
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 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
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
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
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 在漂亮的花园
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
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 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 故事情节、揭示
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
园情景的对比,巨人 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
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是:1、能正确地读写本课的1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
理变化,明白不 要自私,要学会爱,快乐只有和大家一起分
享了,才会真正快乐。教学重点:是想象画面,体会巨人的< /p>


个性特点。难点是:在悟读中初步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
突出特点。
二、解读文本,说理念 细细品读课文,发现作者笔下的
巨人,当阴冷的自私盘踞在心头之 时,孩子们远离,他的花
园雪花飞舞;当温暖的阳光照彻巨人心房的时候,孩子们亲
近他,他的 花园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王尔德以艺术的形
象告诉我们,自私、封闭、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 美
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拥有人生的春天,甚至会扼杀一切的美
与希望。所以我打算“以”墙为中 心,辐射全文,从引出“围
墙展”——感受“砌墙”——感悟“拆墙”展开教学。在设
计教案时 ,我把朗读作为体验文本的手段和归宿。整个教学
设计通过不同层面、多种形式的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探
究文本的意蕴,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
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 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
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策略特点:根据本文表达运用对比这一显著特点,
在教学中也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以情导读, 以读促悟。


2、教学法:根据课文特点,围绕“对 比”展开教学。
包括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对比,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


的孩 子内容的对比以及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通过想象
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 渗透学习
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引导
学生自渎自悟、合作讨论, 关注课堂教学生成,实现共同提
高的目的。
四、循序渐进,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大家喜欢读童话故事吗?今天就投你所好,我
们来学习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一个有趣的童话。


2、揭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1)、生字词认读:(2)、指导书写“覆
盖”
(三)、品读感悟
(1)寻找描写花园的句子,进行花园变化前后内容的
对比读。



引出“围墙”,是“围墙”让花园发生了变化。

(2)、点拨,梳理:谁砌起了这道墙,是怎样砌成的?
让孩子寻 找巨人斥责孩子的句子?感受“砌墙”。


在找、读、品、悟中,感受巨人的自私、冷酷、狭隘。

(3)“砌墙”后巨人得到怎 样的结果?再次找、读品悟,
通过与巨人斥责孩子语句的对比朗读中,让学生明白自私、
封闭、 狭隘的人不仅不能长久地拥有美好的事物。
( 四)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这无情的墙拆了吗?是什么让巨人转变了态度呢?我
们下节课学习。
五、回眸课堂,说反思
1、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本设计,我
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对照,引导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草翠花开”是怎样的 美好景象?巨
人训斥孩子时态度、神情怎样?巨人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引
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自己 反复的朗读、品味,逐渐清晰、丰富,


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 本的内涵
更吻合。
2、努力抓住教学的生长点,在读悟中领会寓意 在设计中,
我 非常注重学生的“读”。这里的“读”,我有意识地进行引
领,写了不少朗读指导的过度语言。可在实际 操作中,由于
自己的急功近利,没有有效地和学生的读相融合。学生能认
真的地读,但不能完全 沉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自己
对于“读”和“悟”的比重把握不够理想。

10.幸福是什么

11.《去年的树》 一、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
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但大树被 人类砍伐,
并制成了火柴,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

课文向我 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通过鸟儿为失
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提醒人们:没有了
树,鸟儿将怎样生活?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刻不容缓。

二、学情简析


对于步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这篇课文 并不困难,
课文的语言非常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在通俗易懂
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深刻 的人文道理,要读懂并不容易。在
教学中以鸟儿与树桩、大门和女孩的三组对话为抓手,通过
多 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到鸟儿和大树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从
而激发他们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
厂、音、燃”。

本课的6个生字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应、桩、厂”
三个都是 后鼻音,而且“桩”是三拼音,可以再练练拼读,
帮助读准字音;“厂”是第三声,发音要到位。“音” 是前鼻
音,“燃”的声母是r,要指导学生把这个翘舌音读准。这些
字音的朗读训练要与阅读教 学结合,在语境中及时纠正,不
断巩固。

“斧”的字形可以结合“父”来识记。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
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课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尤其
要读好三个场景中,鸟儿和树桩 、工厂、小女孩的对话,同
时可以指导学生思考鸟儿会怎样地问,从而体会鸟儿的焦急
和担心。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
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 的情
境中。

目标三: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
习惯。

本单元的训练的目标是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继续
学习默读课文,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还 要做到
边读边思考。

目标四:能看图展开想像,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想像说话是语言训练的重点。借助教材的 空白处,让学
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都极
有帮助。这篇课文可以 借助“语言直播厅”中的练习,指导


学生借助图片,说说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又会看见一番 怎样的
景象。

对于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来说,可以鼓励他们自己
结合这一主题,再自行创设图片,画画、说说。

四、教学设计
一、借助媒体,激发情感
恰当适时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成为整堂课的亮点。
所以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播放一段鸟儿在枝头愉 快歌唱的
录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的愉悦、和谐,与文中描写的
第二年鸟儿再回来寻找大树 时,大树已不复存在的情景形成
强烈的反差,使学生在最快的时间内进入课文,而且为后面
理解 词句,练习读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反复读文,读中感悟
教学中,始终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以读为本,肯
定学生,赏识学生。学生在读书 实践中感知、感悟,在想象
朗读中提高语言感受能力,在评读中获得了方法,提高朗读
能力。教 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
理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活 动和
情感活动。



初读课文,重点在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上。虽说学生已
经进入了第三年的语文学习生活,但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这个读文 的基本要求在朗读初期还是要作为重点予以关注,
这是每个年级都必须做到的。所以在初读课文时,字字 音准
和句句通顺仍然是朗读的要求,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
都要充分的关注,并不是把注意 点仅仅放在几个生字上。同
时结合生字的特点,学生的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
本课的生 字中前后鼻音、翘舌音都是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因
为是三年级了可以在初读时在加强写思维的力度,如: 借助
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时,要求边默读边思考,
用直线划出文中鸟儿与树桩、 大门和小女孩的三组对话;细
读课文时,抓住这三组对话读好,体会鸟儿和大树之间真挚
的友情 。让孩子学得愉快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期望。课堂中
要努力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如挑战读 ,分角
色读、表演读等让学生的朗读更富有生气,使学生更热爱语
文。

三、创设情境,训练说话
说的能力是重要的语文能力,语言表达有序,说 明思维
有序,语言表达完整说明思维就完整。《语文课程标准》中
也指出“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 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老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了说的机会,让他们有内容可讲,讲
得规范。如:课文的结尾部分鸟儿面对已变成灯火,即将消
失的大树,依依不舍地 对好 朋友看了又看,此时鸟儿的
心情是复杂的,让学生借助句式想像它当时的心情,既训练
了规范说 话,又加深了对鸟儿内心的体悟。学生在语言实践
活动中,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丰富想象,从而发展了 思维,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3《白鹅》 一、说教材 《白鹅》是小 学语文第七册课
本中的第四单元的13课,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
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 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
特点——高傲。再者篇文章之中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
突出鹅的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
情。如,用 “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 烦”“架子十足”等
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对鹅的喜爱之情 。

整篇课文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通过对鹅的叫声、步态和吃
相三个方面的具 体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高傲的白鹅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因为这篇课文中有好多的具有文
言性质的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如不胜其烦,引吭大叫 窥


伺 净角 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都很难读正确,还很难理
解,所以我 们教研组研讨后决定首先在第一课时先处理完这
些难读难理解的生字新词,读熟课文。今天所展示的是《 白
鹅》的第二课时。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特点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 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
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
生动性。

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
爱。

三、说教法学法: 当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
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 ,鼓励学生
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本文是讲读课文,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 主体,整节课下来是老师引领着学生由扶到放的学习
过程。最终对学文指导落实到了写作方法的指导。考 虑到学
生的实际能力、课文类型及现有的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
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本节
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首先让学生从回顾课文内容进入本
课的学习。

然后通过教师的提问: “作者是怎样把白鹅的叫声特点
写具体的呢?”展开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因为“厉声大叫”
“厉 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
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所以老师及时指导学生的 读书方法:
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
行间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 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
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通过引读有关句子,
组 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老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
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学
会阅读。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
鹅的赞美之情。

接着在教学鹅的步态的内容时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


体会 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同时让
学生从课文描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它们是怎么 走路的,
并演一演。这样设计一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
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 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二是在多种
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并再 次通过课件出示“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
发喜爱之情。

最后一环节是总结写作方法指导写作 在课堂充分学
习阅读的基础上缴是引导学生总结出本文的写作 特点,让学
生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我们身边动物的某个特点。
让学生充分经历阅读教学 的感受——理解——积累——运
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创设这种由内化
到外 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
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自渎自悟的新课程理念。打破
了传统的串讲形式, 让学生充分的自渎自悟,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学习,增强了学习兴趣,也增强了积累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围绕鹅的图画老师适时
的把鹅的特点进行板书,并把有关鹅 的 叫 声、步 态、吃
相 的 词语 如 “厉声大叫” “厉声叫嚣” “引
吭大叫” 等词张贴 在鹅 图片的适当 位置,这样的板
书能够体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对此一目了然,
易于回忆,具有直 观性、艺术性。
14.《白公鹅》(缺) 15.《猫》 说教材
《猫》 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
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本 文
的语言优美,浅显易懂。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 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
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绝然不同的
表现;讲它什 么都怕,但又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
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古怪。再
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
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 大,也就更加淘气。

课文在描述猫长大后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 时,处
处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间接体现。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优美朴 实。这是课文在表达上的两个特
点。



通过语 言文字的学习,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
候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是本课学习 的
重点,也是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

发展点
创新点
结合点
学情分析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无忧无虑、任凭、屏
息凝视、抓痒、稿纸、丰富多腔、摔跟头、跌倒、 胆子、开
辟、遭殃、责打”等词语。其中重点是“任凭、丰富多腔、
开辟、屏息凝视”。最难的 是“屏息凝视”的理解。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猫的古怪性格,小时侯的可爱,
体会作者对花猫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能力目标
在“猜”中继续练习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在猜中进行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

学习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猜——猜中有比较
——猜中结合上下文读书
发展与创新是我们的课题,也是新课标的核 心所在,也
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主题。借助课题研究的良好氛围,我在
平时大胆地尝试。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方法就是一个字,就是一个“猜”
字。“猜 ”既是本节课的教法,也是学生的学法。猜没有问
答那样严肃,要求一板一眼,必须正确。问题无论是老 师提


出还是学生提出,似乎都要求答出正确的答案,心理压力较
大,学生思维受 到一种目的的限制,放不开,个性得不到张
扬,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的创新性得不到良好训练,与我们< br>创新的主题不相符。

猜常用于各种游戏之中,识字教学中也常 用。在阅读教
学中进行应用,有很多好处。猜的形式较多,师说生猜,生
说师猜,生说生猜(小 组进行,全班进行)。

猜的内容包罗万象,猜字词的理解,猜句段的 理解归纳,
猜思想感情的把握,猜体会到的写作方法,猜未弄懂的问题
``````无论那种形 式,无论那种内容,学生都是在一种比较
开放的,比较轻松的交流环境中进行阅读、思考。

猜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就是猜的学生,
在猜的时 候,也不象“答”那样被动,而是主动去猜。游戏
的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即使是成绩平平 的的
学生也敢来猜。没有压力,“猜”不是“答”,猜自然可以不
正确,不怕犯错误。

猜可以发现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思路开阔,这正好给
教师分析学 生学情提供了实据,便于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教


师从学生的猜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已有的 知识水平,对语言
的理解水平,找到恰当的引入可能知识世界的方法。

猜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他们争对同学的猜题,老师的 猜题,可以大胆的发表意见,
特别是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还能面对大作家的作品发表不
同见解 ,理由还很充分,这才是创新的培育氛围。

当学生的意见与书上有较大出入时,这正是老师利用比
较的方法进行语感训练的好机会。

学生对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对自己猜的词与书上的词进
行比较
猜可以将许多学法用于其中。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因为本
文语言浅显易懂,为了不冲淡学生在语言中的丰富 想象。所
以,我用这样的课件对课堂加以形象,补充。


教学环节
猜前初读引学法
自学初读生疑问——
因为这是第八册的课文,学生手中没有书,借此机会,
我将课 后填空练习流在课文之中。学生自读不完整的课文,
发现空白,产生疑问。

依据疑问引出猜——
师问:读了竟今天这篇课文,大家发现什么不对劲的 地
方吗?学生自然会回答出课文的不完整。然后我就说:“今
天,我们就来猜猜空白处原文是什 么样。”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读书中自发产生疑问,为把握全文
主要内容,为激发 学生独立思考,对课文充满个性的理解,
奠定了基础。这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创新训练和思维创新训练的开始。

猜前引出读书法——
大家说说要猜着,你想到采用什么办法?(结合上下文
读书思考)
猜是一种读书方 法,也在这营造出一种气氛。要学生自
主猜出原文,得靠他们已有的读书经验,让学生说出读书方
法,互相提醒,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读书思考。



猜中交流解文意
猜中品读练填空——
学生采用各种方法读书,猜测文 中空白处是什么。猜的
形式多种多样,老师让学生猜,学生让学生猜,学生让老师
猜,小组内互 猜,全班一起猜。边猜边评,评中思考,一边
思考一边读书,答案就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接近。本课语言浅
显易懂,猜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遇到困难时,应多读书思
考,在读书思考中,在探究中,在比 较中,始终让学生飞翔
在语言情景中,发展语感水平。学生不正确的答案是教师引
导学生的大好 机会。老师根据学生的猜测,分析学情,选择
引导方法,巧妙地将学生从已知知识世界引入未知知识世界 。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生
学习的帮助者。

猜中引思勇创新——创新是我们的主题,包括语言的创
新,思维的创新。猜在阅读中的 应用,是一种创新的示范。
学生在猜答案中,如在游戏中,比起回答问题来,兴趣浓厚,
没有心 理压力,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不能一猜就中,正是学
生独立创作的时侯,表达不受原文的限制,有的答案 虽与原
文不一致,用在那儿也很恰当,并充满个性,学生语言的创
新能力得到了发展。不断的读 书思考,敢于对原文猜想,在


创新思维上是一种训练,创新精神上也是一种激发。

猜中引评学交流——合作是未来人成功的基本素质,也
是新课标提 倡的重要学习方式。本课互猜互评中,学生既进
入到语言环境中交流,还进入到心灵中交流,因为互猜的 是
心里所想。


归纳全文——在一边 猜一边填空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几
对词的矛盾,从而体会猫的性格古怪,从猫的性格古怪中,
体 会作者对猫的喜爱。再让学生猜课题,在不同的课题中再
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理解 。

猜中激趣爱语文——无论是猜文中空白,还是猜课题,
课 堂中,学生似乎在游戏的心理中。在猜测中,学生感受到
一种成功的喜悦,连大作家的作品也敢猜测,有 的地方做了
修改一样正确,成功之感自然而强烈,学习兴趣自然浓厚,
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中渐渐 培养对语文的热爱。其中,教师要
对学生成功之处多加肯定。

以上是完成这节课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
想感情的主要训练环节。课文的难点,“真实具体 ”的写作


方法,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读书猜想,难点就变得很容易解
决了。

猜后
后猜延伸用写法——
教师 利用课件展示几种小动物,示范说一种的性格特征,
举一个真实具体例子,让学生来猜是什么动物。然后 叫学生
来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特征,其他同学来猜是什么动物。也可
以背诵儿歌、古诗,让同学猜 写的是什么动物。

板书设计
将原文中用来猜的词语用课件展示出,每个词卡用一种
相符的性格猫送出。板书的内容就是学生猜测的词 16《母
鸡》(缺) 17.《长城》 一、关于教材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可 先确定如下教学目标:指导看图
和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是世 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受
到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大纲 “培养学
生观察能力”的要求,体现教材“渗透思想教育”的特点。
其次,学习由远及近、由整 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
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这是根据长城气势雄
伟的 远景和高大坚固的近景来确定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作者用自己的“心”和“情”去观 察长城之后自然产生的对
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的赞叹,是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学习情况分析。(略)
三、教学程序
1.课前。分两头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梗概,
形成初步表象认知和知识储备,并提出疑难问题 ,以备课中
质疑;教师寻找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准备电教教具、教学
挂图及生字卡片,并准备 课中解疑。“教”与“学”的课前
准备为课中教学的有效实施打下基础。

2.课中。本课计划两课时,贯穿一条教学主线:观察、
联想、赞美。观察的对象是长 城的远景和近景图,联想的对
象是人民的血汗和智慧,赞美的对象是工程的雄伟和奇迹。
这一脉 络清晰的教学思路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合理
地串联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从知识的层次性看,由浅 人深;
从儿童心理看,符合认知规律。


四、教法选择


可采用“情景教学法”,三次运用投影,创设情景。第
一次,课始,定格投影,静态展现长城的远景,整体感知长
城全貌;第二次,学习第二自然段后,定格 投影长城近景的
各个部位,学生图文对照,说各部位的位置、样子和作用,
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三次,慢速移动式投影,有重点地
依次出现长城的远景和近景,并配上相关的解说词和乐曲,
深入体会作者的联想和发自肺腑的心声。多媒体创设的动、
静态情景,既可以从宏观上展示长城的雄伟 、壮观,又可以
从微观上真切地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
认识距离。


五、学法指导
本课侧重指导“预习”和“ 观察自悟”的方法。课前预
习发现疑难,造成学生急待解决问题的紧迫感。课中求教于
教师或同 学,呈现主动学习的态势;重点明确而有序的画面,
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在预 习指导
上,我们要求学生先看导读和预习,总揽全局,把握要求;
再通读课文,了解内容;寻找 疑点,记入预习本子并由小组
长检查落实。课前做到学习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胸有成竹。
在“ 观察自悟”指导上,我们借助长城远景、近景的投影,
引导观察,悟出方法。如,远景投影,先显示主体 镜头长城


(观察重点),再慢慢扩展周围崇山峻岭的镜头,让学生揣
摩、体会, 并说说观察事物先要抓住什么(重点)近景投影,
按照课文各个部位叙述的先后顺序,逐个投出“长城脚 下”
“八达岭上”“城墙顶上的方砖”“垛子”“瞭望口”“射口”
和“城台”等分镜头。领会 描写过程应有先后(顺序)的理
由。通过观察、诱导,学生便悟出了方法。

18.颐和园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 七册第10课,这是一
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
的词汇、恰当 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
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 ,
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
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 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
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
散。同时作 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
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二、理论指导:
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小学 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的指


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及何克
抗教授的《创造性思维理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
学生的个性培养,注意在教学的各环 节中创设“情景“加强
“协作““会话“最终形成“意义建构“。

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
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突出特点:
(一)充分利用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提供丰富的教学
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拓宽学生视野
校园网、国际互联网中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
量的教学信息,教学中在教师的 指导下,让学生在学校资源
库、颐和园网站中有目的的浏览查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学习到了 课本中无法获得的知识。学生面对资源库和颐和园
网站中丰富的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仿佛身临其境, 学生
很容易理解“耸立““葱绿“等词语的含义,体会“湖面微
风轻拂““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 子,绿的像一块碧玉“的意
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四结合“教改中认知事物的


工具性,让学生 利用计算机收集资料制作“电子简报“,通
过网络进行协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计 算机作为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中认知事物的工具。
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其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 ,促进学
生认识事物本质,使其思维得到训练发展。教学中让学生根
据课文内容把互联网上收集 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
用PowerPoint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 br>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发挥网络教室功能,实现师生互动和多向反馈
网络教室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 立的学习空间,
也通过各种监控互动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点对点或点对面
等多向信息反馈,有 利于教师快捷准确地掌握学情,调整教
学,也有利于学生互相了解学习状况,取长补短,提高学习
效率。

(四)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学
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意义 上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
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利用网络,
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
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五)创设旅游情境,让学生扮演小导游结合课文相关
内容进行演示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会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宗
旨。建构主义认为必须在一定的 情景中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意义建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创设的旅游情景中
完成对语 言文字的运用,这样更生动灵活。

(六)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
读中感悟
小学语文新大纲强 调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的过
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描写颐和园景色
的优美语句,让其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


四、能力培养:
(一)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和动
手操作能力,加强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三)挖掘教材内在因素,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

(四)读、看、讲、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
理解能力。


五、教学思路: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美。

朗读是理解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培养学
生语感的重 要途径。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
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 写
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
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 美情趣,激起学生进一步
学习课文的欲望,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通过网络浏览查阅,制作电子作品,
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 主体地位。(学生在颐和园
网站上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自主查阅协作交流共同制作
一份“电 子简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


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
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 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
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
查寻颐和 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
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 面。学生通
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
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 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
把学生分成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个大组,明确各小组的
学习任务。同时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的同学根
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 各小组的同学
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
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 ,在校园网中查找相关景点的视频。通
过小组内的协作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
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 作好后,通过小
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 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展示汇报,协作交流,演、讲结合,理解课文内
容。

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


作完成电子简报后,推荐一名代表 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
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
从而达到共 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四)指导学法,加强自主协作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
性。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
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通
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
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 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
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
利于 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让
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
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作用,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




六、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学生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本节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出和谐的多媒体网络
环境,为 思维训练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
工具性,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不断促进学生认识事物本 质。
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动画、影象、音乐、图片等多
媒体素材。它直观形象,为学生 增加表象积累,为发展学生
的观察、联想、想象能力提供了素材和着眼点。这样学生的
形象思维 ,就会得到了合理开发与训练。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 的“自主、协作学
习“,学生利用计算机生成的学习软件和信息资源库,通过
人机交互把学习者 和认知材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学生
通过多媒体信息的演示、讲解、练习、检测和反馈评价的过程,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总结--
叙述--输入“这一过程,在分析, 推理过程中认识事物的本
质,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同时,学生利用丰富的资源,
自主探索 ,自主发现,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会得到了相应
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仔细分析,可逐步了解 事物


的多面性,复杂性和事物之间的辨正关系。这样学生的辨证
思维,也得到了 发展。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自主、协作式学
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有很大促进作用。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本节课的学习 中,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
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这一过程
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不断的提高。

自学能力的加强: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进
行“自主学 习“,充分发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探
索、合作商讨、自我评价。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挖 掘
其潜能,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写作能力,语言口头表达能力的迅速提高:
本节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提供大量的表象材 料,进
行写作说话训练,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有据可依。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
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9《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 篇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
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 映
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
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 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
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
洋溢着的强 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 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
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
产”的兴趣。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
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
点。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受中
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 智慧,似乎有点难度。
因为,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毕竟是离
我们两千多年 前秦王朝的产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太远,
这除了给秦兵马俑本身罩上了一层神秘感之外,也让学生 对
于它的理解与想象产生了很大的难度。采用课件能拉近了时
间与空间的距离,让秦兵马俑似乎 一下子处在触手可及的地


方。因此本课的教学我就充分运用了课件来组织学生学习课文,感悟语言,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共分两教时教学,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
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 次教学
的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精读课文第3——
11小节,理解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
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 读,理解秦兵马俑“类
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人
民的智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
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第二段,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理解“举世无
双”的含义,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
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从整体入手,请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篇课文 的总体印
象,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导入今天的新课。

导入新课 1 、在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秦兵马俑》,
领略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魅力,那么你用一个词语说说秦兵
马俑给你留下的印象吗?(规模宏大) 2、“宏大”往往
给我们的是一股荡气回肠的气势 ,一种粗狂豪迈的气概。作
为一项人间奇迹,光有恢宏的气势还不够,必然还有一些重
要的元素 ,会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3----10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3——10自然段。
课文的3——10小节是本课时教的重点,也是学生非常 感兴
趣的内容。但秦兵马俑所处的时代毕竟离学生已经久远,要
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 并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触
摸那段凝重的历史,去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首先就要
使学生进 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首先
播放了一段录象,让震撼人心的画面及铿锵有力的音乐 一下
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带领他们穿越时空的遂道,去亲身感受
秦兵马俑的魅力。事实证明,在 那撼人心魄的音乐中,学生
全神贯注,一个个目不斜视,紧盯着大屏幕。此时无声胜有

< br>声,一下子将两千年前的那段历史拉到了学生的眼前。此时,
对于课文学生已经是有些迫不及待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
让学生翻开课本,去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感受秦兵马俑众多
的类型及鲜明 的形象,无疑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欣赏完录象之后,我首先请学生说说这几小节主要< br>写了什么?然后提供充裕的时间让他们反复地读课文,找一
找,秦兵马俑以怎样鲜明的形象吸引着 中外的游客,同时,
老师以大屏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自读、理
解的基础上,图 文对照,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最鲜明的2
——3种兵马俑进行细细地研究,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它鲜明< br>的个性。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这一环节,我还特意
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将自己 的理解整理成一段通
顺的话写下来。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我始终抓住一个评价原 则
——理解各种兵马俑的类型特点,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慧与创造力,在此基础上,相机指 导学生朗读,通过读,把
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引读课文的第10小节, 并追问学生:“你从中还读懂了
什么?”让学生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让学生
张开 想像的翅膀去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秦兵
马俑的惟妙惟肖,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 劳。


三、学习第11小节。
这一段,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读后再说 说自己的体会,加深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展示课件,着重理解“绝
无仅有”这个词 ,以此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那种举世无双
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学生对于兵马俑的探究兴趣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
将这种 学习兴趣延伸到课外。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拓展训练:
课后继续上网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继续进行探 究,增强
民族自豪感。这一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提供的网络,积极
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 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
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
提升 ——再获取”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课件,
集中体现 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研究
性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主性,让他们在主动、互 动、
创造性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
五、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1、录象音乐给学生提供直观的
感受,使他们对秦兵马俑有个初步的印象。

2、将军俑、武士俑等图片、录像能让学生直观了解不


同兵马俑的特征。

3、提供一些兵马俑网站,让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去网上
查阅搜集资料。

20《古诗二首》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
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
人与人 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
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 是盛唐
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 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
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
酒筵 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
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 和祝福。这
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
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 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
的认知水平,我从 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能
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 br>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
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 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
思,采 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
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
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
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
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
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 学安排。
一、 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
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 渲染气氛,营
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 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 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
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 后的几个注解,


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
然后采用小组讨论 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
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
方式。” 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
四、 悟诗情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
“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 的一系,诗人们
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 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
肯定是有 它独树一帜之处。那么诗人王维究竟是怎样表达他
对元二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在悟诗情这个环节我们 将
解决该问题,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难点,我想从如下三个方面
引导学生突破这个难点。
1、 从好友的角度感受离别之情 先请学生读一读古诗,诗
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学生自读
古诗后进行交流。可以从以下依据得到证实: (1)、元二,
这个名字叫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
(2)、从“故人”可以看出他们是好朋友,知己。
(3)、“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酒,可见他们的感情
很深。
(4)、“尽”说明两人喝酒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


这样。

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 心的酒,“为此春酒,以
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
浇愁的酒, 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
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 最
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
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这是一 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
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这是一
杯祝福的酒 ,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这还是一杯……的酒,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 遍,
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 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
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
学生 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2、 从渭城的景色感受离别之情 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
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
烈。教师可以请学生再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
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1)、雨,似乎老天也为他们
的分别而伤心。
(2)、柳,如果没有学生提起,教师可以告 知学生古人有“折


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
的引读,古人听到《折 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
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
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
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 远走他乡,怎
不伤感别离?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 br>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 层渲染,无疑对诗旨
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 从地域上的距离和差异感受离别之情 要 深切理解这临
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当时阳
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 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
同。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
寞。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
查找资料,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 堂上出示元二
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
个中国。元二远去千 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
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


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 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
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
听 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想到朋 友即将远去塞
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
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
情绪化作——学生齐读 “劝君更尽 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
这种难分难舍 的情绪化作——学生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 墨
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
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 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
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
包含着前 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在整个悟诗情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 层进式 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
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
神的洗礼 ,完全感受了这首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 续诗韵 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
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 真是太多太多了 ,
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在此,我


设计了一个练笔环 节,请学生把王维想对元二说却没有说出
来的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交流。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充分挖掘教材的有利资源,填充“空白”的过程本身
就是让学生驰骋想象,激越创造性思维的 实际操作行为。我
想,有了上一个悟诗情环节的铺垫,这个练笔也算得上是水
到渠成了吧!学生 不仅在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上有所提高,
也再一次在精神上与诗人发生共鸣。

六、拓诗篇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
较常见的,教师可以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 诗歌让学生进行
课外自学。如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王勃的《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都是千古名篇。

21.搭石 教学理念: _ 阅读教学过程是 每个学生精心
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
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 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同
时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教材分析: 课文写
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 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
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
献的精 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因而,根据本课教材
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 献的精
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
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重点,
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
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用两个课时来完
成. 我这里选的是第二课时.这课时要学的是第2—5
自然段. 三,教学方法: 在阅读 教学中,方法
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
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 用了“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基本流
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老师一边播放配有音
乐的美丽画面,一边介绍美景,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
中. 接着就板书课题:21,搭石 (二)默读课文,
整体感受. 默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我们这篇课文围绕
搭石,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段讲)什么是搭石;(第二
段述) *摆搭石;(第三,四段写) *走搭石;(最后一段议) *以
石喻人.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整体把
握. (三)指导品读,示范学习. 1,浏览课文,划出
“文中那些让我们感到美“的地方.(指导学生感受美,欣赏
美,品析美) 2,示范品读第三段.这段话对“一行人走
搭石“的描摹,实实在在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 br>景“.作者写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像轻快的音乐


“,“给人画一般的 美感“,仿佛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有
声有色的美丽画卷.抓住关键的词句,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 br>充分说出眼前浮现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美,感受
美.然后指导读句,读出感情. (四)小结方法,自主品
析. 1,师生共同小结第三段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
不如 授人以渔.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
学习的方法.因而,其他段落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 学习.并以
“我是学习小能手“为竞争,激励契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以下面三个问题 作为学习的金钥匙,指导学生合作学
习.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呢 *我能抓住哪些
关键词句体会美呢 *我怎样才能有感情的朗读呢
2,小组合作学习时,师巡视指导,让自主学习落实到实
处. 3,汇报学习成果. (1)在品析第二段时,
重点抓住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
到满 意了才肯离去“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理
解老人一心想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有感情 地朗读,
进一步体会老人的心灵美,读出对老人的赞美. (2)
这第四段虽然文字朴 实,但是简单的事情中闪烁着美好的思
想,散发出融融的暖意.生活在山里的纯朴的人们,相互谦让,< br>互敬互助,尊老爱老,而且“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 *理解“理所当然的事“. *联系生活举例说
说你眼中的“理所当然的事“都有些什么事. 让学生充分感


受那种谦让和尊老之美,有感情的朗读. (3)第五段
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
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指导朗读,让生倾听 与评价,充分理
解与感悟.此时,让学生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感受.让他们在
交流中升华对文章 的理解.最后师小结:希望大家也做心中
有他人,默默奉献,互相礼让,尊老爱老的孩子. (五)课
外拓展,即兴练笔. 本文作者是一个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的人,他把平常的一件 摆搭石,过搭石的事儿介绍得这么具
体,这么美.这时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否也曾留心观察身
边的“美“呢 谈一谈吧!指导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帮助提高
习作能力.并将此布置为一次练笔作业回家完成. 五,
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
他们的视线.板书注重内容 美和形式美的结合.将“搭石,一
道风景;走石,如画美景“这两句话分别做河岸.再将“默默
无闻,互相礼让,尊老爱老“三个词板书在河中的搭石上,再
现搭石的美,同时更凸现出人性的美. 22. 《跨跃海峡的
生命桥》 一、说教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
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
这样一个感人的 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
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 br>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 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
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
他在 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
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 中抽取台
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 。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
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
紧 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
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运用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
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 br>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
人民的血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
钱的重要,台湾 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
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三、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 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
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
会,深 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关爱带来的
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 新。在
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故事导入,引发爱:


1、讲故事,谈感受。有一 位母亲买菜回家,突然看见
自己三岁的孩子正从自己五楼的阳台上摔下来。这位母亲一
下子从很 远的地方跑过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后来,消防队
员做了一个试验,让这位母亲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跑 过去,
这位母亲却接不住一个沙包。这是为什么呢?
2、揭示课题:了不起的母亲 瞬间爆发了超常的力量,
避免了惨祸,拯救了孩子。是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要
学习的《跨 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
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 读
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
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 动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体会爱:
1、自由读课文:
(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
2、检查交流:
(1)认读词语,说你能理解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
胞、血肉亲情
(紧扣文本理解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感悟课文内
容)


(2)回答问题2
(三)研读课文,感悟爱:
1、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
急性。

如:“小钱静静地躺在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
得连红润起来。”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
绽放。”
2、学习3 -6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划出是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或段落,
在空白处写上感受。

(2)、有感情地练读你划记得语句或段落,说说理由。

(3)、学生交流体会。

(随学生的回答,进行相机的指导,指导学 生如情入境
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
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 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
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
地 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从礼博士抽取骨髓使得镇定沉着 ,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
植入骨髓使得部分昼夜,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吉他人之所
急得高尚 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
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 方法。)
3、学习第7自然段
4、说写练习
这 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
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 ,生命
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
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 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
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
台湾青 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5、学完课文,谈谈你对课题理解。

(四)拓展延伸,畅谈爱:
1、组织讨论;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班机,我
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怎样?
2、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 鲜花,给
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
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 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
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 23. 《卡


罗纳》 这篇略读课文同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争吵》一样,
都选自亚米 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
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 解
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
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 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
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
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情意深厚,散发着浓浓
的爱的气息。为此,我围 绕“爱” 为主线进行了设计,一
是情感铺垫,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
文 ,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
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 和谐气氛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 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情
感铺垫,渲染爱中,我首先用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
创设 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
学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通过找读失去母亲的卡罗 纳万分伤


心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的不幸、悲伤,比较几
次哭泣,重 点品读“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 鸣,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自读自悟,集体交流,有感情
地朗读语句,学生体会到了卡罗 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从而激
发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在初读课文,捕 捉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
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引导学生去捕捉老师、同学、家长对他的关爱。

研读课文,感悟爱。文章语言 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
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我把大量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
让学生找读 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说说
谁最让你感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 亲
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我只是在关键的文本
上作简单的点拨和语言表达的示范 ,而更多的语言的感悟和
情感的阐悟有学生自我去实践、提升,真正体现“把语文课
堂还给学生 ”的教学主体观。

说话拓展,延伸爱。我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拓展,一是面对
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关爱着他,除了文


中的老师、同学,家长,还 会有谁也在关爱着他?二是如果
你遇到像卡罗纳这样遭遇不幸的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也
学会 关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给予是快乐的》是九年义务
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的一篇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
了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
到理 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全文共13自然段,第一 段(1-5)写保罗以为小男孩
想得到新车,结果错了。第二段(6-11)写保罗以为小男
孩 想坐车炫耀自己,又错了。第三段(12-13)写保罗与小
男孩度过难忘的夜晚,并懂得“给予是快乐 的“道理。

本课语言文字比较朴实,内容比较浅显,揭示的道理比
较明显。
(二)教学重点、难点 “获得”与“给予”的矛盾化解、
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升华人物品质是教学重点。

(三)设计理念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


特点,从具体 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从而走向精神的极
高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四)教学目标 鉴于《语文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立体的
设计理念以及认知水平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
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
组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2)
理解感悟课文 3、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凭借课文具
体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
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 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讨论、探究、
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朗读等方法,理解课 文内
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 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今天,我主要来谈第二课时的教
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分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的要求,我打算
引导学生来谈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我预设孩子会说的无非是< br>得到老师表扬,受到家长的礼物。这时,我总结大家在获得
的时候会感到很快乐,再提出课文中的 保罗却有另一种感受,
他认为“给予是快乐的”出示课题,研读课题,然后提出,
“给予”意味 着付出,失去,怎么还会快乐呢,这是怎么回
事,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进入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 2、
初读课文,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一个了解,
对学生的饿认知水平摸个底。安 排的内容是认读理解生字词。
多种形式检查朗读。

3、学习课文。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环
节: (一)再读课文。思考三个人物中给你印 象最深,最
令你感动的是谁?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指名说)这
里预设学生会认为小男孩 最令人感动,接着再问为什么呢,
小男孩什么最令你感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
(二)组织交流 围绕学生觉得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重点
教学,打算采用说理由,读出感受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个
别读,合作读相互穿插,务必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理解
感悟语言文 字。

(三)激情渲染,感情升华 在这个环节打算充分利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带大家去看看圣诞节的晚上热闹的大街,
欢乐的人们,美丽的橱窗。让学生在震 撼中理解小弟弟的不
幸和那天晚上的幸福,进而体会小男孩关爱弟弟,思想高尚,
体会保罗真正 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原因,解决课后问答“为
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四)积累
拓展 俗话说,情动而辞发是完美的阅读过程,学到这儿
学生自然有许多话想说 ,这个环节首先就让学生来谈谈自己
学完后的感受, 现今语文的教学不能再向过去只围绕书
本来教学,而是应该有开阔的语文教学方式,这里我打算提
供学生一些可以积累的东西,如:相关的名 人名言,一首小
诗,一些故事等等。

四、说作业安排 作业以超 市自选的形式出现,让学
生任选2题来完成,这个设计是力求体现不同要求,满足学
生个性化学 习的需要, (1) 视自己的能力熟读,讲故
事给朋友听。
(2) 喜欢写作的同学用灵动的笔写生活中“给予是快乐的
“故事。
(3) 搜集“给予是快乐的“故事阅读。

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 中了
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


中陶冶情操,为 学生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25.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 说
教材 1、教材简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是
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
现实 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学习本文目的
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代伟人周恩来少年立志为振 兴中华而
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
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 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另一
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 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 负、
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
感情。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并通过
阅读当今中国被国外人所欺负的事件,树立为国家繁 荣和民
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
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 背景下,深入
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 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
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新课程标 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 个维
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
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 情境导入法,以“中国受帝
国主义欺凌的视频”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激发
起作为一 个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接着引导学生谈谈
观后感,从而引入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然后 组织
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
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
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
结构是:检查生字词语预习——情境导入课文——感受周恩
来的远大 志向的树立过程——结合实际进行事情与思想的
拓展 (一)课前准备 有关于周恩来资料的搜集阅读。



识字预习:主要包括读音、字形、字词的意思。

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习 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所以,语文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
应该把语文 学习深入到各个环节,拓宽语文学习途径,为此,
我在课前补置作业,并与电脑教师进行协调,让学生在 信息
课时学习搜索周恩来事迹,并做好摘记。

又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 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
课文中的生字都有注音,所以我把识字任务放到课前让学生
自学 自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又提高了
课堂教学效率。

(二)检查生字词语预习 这一部必不可少,监督是
形成习惯的关键,在进行该环节的时候,我对学 生的识字进
行深化:对少数不容易读准或容易混淆的字作适当指导。而
字意方法的解释放在随文 学习。

(三)情境导入课文 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多媒体呈现
出来 的关于中国人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欺凌的视频片段,对于
现在出在安定社会心灵麻痹的小学生来说最能激发 他们的


爱国主义情感,也同时为感受才12岁的周恩来有 “为中华
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做好铺垫。

(四)感受周恩来的远大志向的树立过程
一、 由课题进行提问:为什么周
恩来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

二、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解
释“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并提问:中华不 振在哪里?
(1、没事不要到外国租界去玩。2、妇女在亲人被洋人的汽
车轧死,却没出说理。 ) 三、 感
受周恩来在看到这种现状时内心的变化过程。

1、 疑惑: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
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 ,“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
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
关注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
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 语气,体
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2、 沉思:从 “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
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


没有抢着发言”看出周恩来一直在觉思,并适时提问,周恩
来在沉思什么? 3、 立志:“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
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
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
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 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
有丝毫动摇。

4、 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 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
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少
年周恩来的 内心世界。

四、 结合实际进行内容与思
想的拓展 毕竟周恩来那个时代的事情离我们这一代的学
生在时间与 思想上都有了些距离,学生并不能真切的感受到
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道理。为此我在网上找了一些现今 中
国人被凌辱的一些事件在课堂上讲述,并让学生谈谈:为什
么而读书?从而真正树立爱国主义 的思想。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
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
文。它记叙 了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
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 作态
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
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 。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
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
过程中 ,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
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 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
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
下 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⑴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
育。

⑵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⑶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 到自己习作的种
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
丝不苟,是难成大气 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修订 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精神和教
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
章的内容 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
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 教学
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
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 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
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
主体地位 。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 动口、
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
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 是怎样
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
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 做以下预备工
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
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 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
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
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 br>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 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
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
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 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
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
清了线索。 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获奖稿--《一张画
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 体
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
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 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 读了
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
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 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
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
目的是 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
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
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 /p>


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
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 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
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
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
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 解决划出含义深
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
任务。先出示句子: “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
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
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
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巨 ”这些词的意思,以
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
加上本人也意 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
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
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
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 ,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
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
轻学生学习课 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 题,
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
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 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
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

< br>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
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 学生评评议议,教师
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
握修改作文的方 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
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 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
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
-对比 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
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 地促进
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稿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 到易的步骤,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
修改时删去重复、啰嗦 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
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
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
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 就能修改,另


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 采用分组讨论
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
习作的第四、五自然 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
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 固新知。

四、总结。

本 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
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 采用了
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
的四个特点:⒈突出教学的重 点、击破难点。⒉注重引导,
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⒊
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⒋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
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27. 《乌塔》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 一篇


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
人游欧洲的事情 ,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
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
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 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
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
和乌塔的 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
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 “我”
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
表自己的见 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
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
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
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
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 br>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
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
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
活性,敏 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 后在
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
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
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 的孩子!我们来
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
设置悬念,能激发同 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
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
什么看法 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 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 br>计的依据有两条: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


质疑、表达等能力。2 、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
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
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 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
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
能:1、检测的功能;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
情 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3、训练
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


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
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 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因为本
课教 材是这个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所以我认为应注意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 读课文,
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
交流阅读体会。

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5个生字,正确理
解新词。2、读通课 文,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
感受。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
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 此,我
在教学中力争摆正自己的位置,给学生更多施展才能的空间。

课前,我 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同时,他们也通过上网,
搜集了一些20世纪的科技成果资料。这些课前准备对学 好
这篇科普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本课教学安排两课时完成,我

东莞中考-eq是什么


关于冬天的文章-困难补助申请


如何加入九三学社-团队精神重要性


tvb经典台词-大队干部竞选稿


小升初简历范本-大班毕业评语


高二化学教案-重庆医科大学教务网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话-旷工检讨书


王小波语录-学雷锋活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