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优秀说课稿
推普周活动方案-武警沈阳指挥学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
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
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
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
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
热情之高,从侧面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
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
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
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
想像画面,通过重点
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
篇课文
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
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
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二、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
难以形
成深切体会,因此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ppt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
让学生结合文中的
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
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
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
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
“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三、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
合作者,
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
以来
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
对钱塘江大潮的
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
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
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四、说教学程序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
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
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
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
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
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
(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
请同学们齐读
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
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
“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
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
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过渡语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
,那它究竟是什
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鄣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
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
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
共同解决问
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
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
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
象? 结
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
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
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象,师生之
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
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
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
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
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
那种山崩地裂、万
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再播放潮来时录象,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
潮来
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
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
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
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
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象让
学生有初步映像,在
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
更深地
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象,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
的心里,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
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
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
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
》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
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
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六、板书设计。
一条白线
隆隆的响声
两丈多高的水墙
声音
越来越大
样子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
《蟋蟀的住宅》说课稿
一、说教材
《蟋蟀
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观察笔记。他怀着对蟋蟀的
喜爱之情,向我们真实地
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
精神。
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使学生产生极
大的阅读兴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
昆虫世界中不
为人知的秘密。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把握事物特征、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从小
培养
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单元围绕“观察
与发现”这一专题,选编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为了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
法,激发学生
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本篇课
文也不例外。同时,它也为
第五单元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方面埋下伏笔。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本节课应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蟋蟀
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体会作
者拟人的习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蟋蟀那种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激发学生观察
自然界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议、然后介绍来掌握蟋蟀的建筑特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句段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
而安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具准备:演示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取先扶再放手的教学方法,
教师先指导学生以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的方法读懂课
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发
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来弄懂课文的
后两部分。在学习了蟋蟀的住宅特点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同时让学生代表蟋蟀去参加住宅展览会,介绍住宅的特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也
培养了学
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题目——蟋蟀的住宅,激发学生体验到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体会作者拟人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温习旧知 我问学生:通
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自己的所得。当学生回答本课的写作顺序之后,教
师随即板书。(选址特点挖掘)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就告诉我们学习要经常温习,要
做到温故而知新。本
环节的设计,学生回忆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温习了旧知,更重要的是教师给学生搭
设了展
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写作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二)、品读课文,体验感情
1、学习蟋蟀选址这部分内容 我提
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
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
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
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
:慎重、不肯随遇而安。
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
光靠字典里
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
而安”,让学生
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
别
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教,我们要让学
生会学习,就要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一环节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主要词句体会段落的
意思,教给学生朗读课文的方法,
就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我们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
他们才能成为真正的
学习主人。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加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
读习惯。
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要多与自己的“哑巴老师”<
br>结交朋友,他会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好帮手。教师要重视朗读训练。因为朗读要通过“眼——
脑——
口——耳——脑”的反复过程,是一种由表层到深层的强化过程。朗读可以获得较之
默读深得多的真切感
受。这种真切的感受必然诱发再读的强烈兴趣。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由
浅入深地进入对意蕴的理解,从而
产生深刻的关于作品形式美的认识。
正如人们所说的,读书万遍,其意自现。因此,朗读教学极其重要。
2、学习剩下两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
展和语文
学习的特点,关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
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到情感的流淌和
思想的奔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
解,发展学生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学语文用语文,体
验到其中的
快乐。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活动、学习的天地。我们要充分发挥评<
br>价在语文教学中的导向功能,重视课堂评价。
我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围绕着“蟋
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它是怎样挖掘的”
这两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他们喜欢的问题来研究,教师参
与其中,然后集中交流。结
合学生的回答,我板书:外部:朝阳内部:光滑、简朴、卫生接着我让学生找
出蟋蟀挖掘住
宅时,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学生汇报我板书:扒搬踏推铺从蟋蟀的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能
体验到蟋蟀的这座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板书:伟大的工程)接着让学生谈谈
工程的伟大之处,想对蟋蟀说的话以及从蟋蟀身
上学到的东西,教师小结:蟋蟀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建筑师
。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像蟋蟀
这样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最后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蟋蟀
,去参加动物王国召开的住宅建筑展示会,学生准备之后,
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介绍住宅的特点,听的同
学给予评价,教师也适当给予评价。生生互动,
生师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总结,学习写法
蟋蟀的住宅只不过就是一个小洞,而作者却说他是一个住宅
,作者把蟋蟀当成人来写,
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有多处运用了这种写法,出示:当
四周很安静的
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让学生找出类似的句子在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认识到由于作
者长时间的观察才写出这样优美的文章。
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了学生要认真观察的兴趣。
(四)、交流收获
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又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做以
总结:《蟋蟀的
住宅》这篇课文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它让我们体验到了观察的乐趣,同学们,为了能继
续
拥有这份乐趣,让我们也学学作者,细心观察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教师号
召
学生观察事物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白鹅》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3课
《白鹅》,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
非是例子”。是啊,课文是例子,浅化对课文内容的挖掘,简
化课堂烦琐的环节,腾出时间
训练学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学
时,我一直坚持
做到六个字“学文、用文、育人”,在四十分钟里通过不断地进行语文课堂实践活动,培
养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
础
。
二、说教材分析
《白鹅》,这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首篇课文。这篇课文先
总写白鹅的高傲,继而
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方面细致刻画了这一特点。
本文结构清晰,
语言上幽默、诙谐,极富情趣,如,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怪人们供养
不周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
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很适合进行情感朗读和语言的
积累。
写作方法上,作者善于运
用对比的方法。文中用鹅与狗的叫声对比,鹅与鸭的步调对比,
及鹅与狗的吃相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
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作者还善于运用“明贬实
褒”的方法来表达,像“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等
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
感受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和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本节课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
法表达
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自悟、品读、体验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2、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直观教学法: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很大的优势,因此
本课教学时充分
运用了多媒体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体验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消除了学生观察体验、抽象思维、语言表
达等方面的障碍。
2、情境教学法: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
、形象
的情境,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的启发下有
效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本课时,我就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精彩的表演范
及多次的角
色转化,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掌握新知。
3、赏析教学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
本的
手段和方法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在朗读中
发展思维,在朗读中陶冶情感。本课教学就采用了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抓住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在
朗读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学法: 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本课时,我
给予学生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指导学生采用读悟结
合法相互切磋,在知识、情感各
方面互相借鉴。
五、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引入新课时,
播放鹅的情境动态,引导学生描述鹅的形象,背诵古诗《鹅》。这
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进入文本做好了铺垫。 接紧着,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第二板块学习。
(二)、读悟结合,理解文本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七岁的骆宾王眼里的白鹅真美,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又有什么特点呢?
丰老先生是
从哪几方面写白鹅高傲的特点?用波浪线划出过渡句, 相机板书:叫声 步态 吃相。
2.精读课文,了解写法。
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你最喜欢哪
一部分,觉得哪句最有趣,
就读一读。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词句,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
的点拨,让学
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喜好相机引导点拨,精读一部分,其他两部分略读。
a如描写白鹅叫声部分:通过
“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
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作者完全把鹅当
作了人来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引导学生边
读边勾画词语,仿鹅厉声大叫的样子,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
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
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课件出示句子:我是“鹅语”小翻译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
叫嚣,好象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象在说:“。”
这一环节很灵活,适应较高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
又可以
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增强互动。
b如描写白鹅步态的部分:在描写步
态这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鸭的步调急速,有
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
里的净角出场。”“净角”“净角出场”,
这是学生知识上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这一步中,我采用录像辅
助的方法,图片介绍什么是净
角,让学生用这个自然段中的词来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形,从而形象地理解了
“步调从容、大
模大样”等词,在与鸭的对比中,又间接地理解了“局促不安”的意思。最后改变学习方
式,
让学生根据文本演一演,议一议,再读一读,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对鹅
的步态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交流反馈,体会作
者通过鸭和鹅
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这样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
悦的体验,
提高效率。
c如白鹅吃相的部分:请学生找出认为有趣的句子读一读,发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
法。 <
br>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看来大家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鹅的“缺点”其实也是作
者所要赞美
的优点。这种明贬实褒的写法就是反语。除此之外,还用了拟人对比。作者这样
写。既突出了鹅的特点,
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3.回顾全文,概括板书。
六、作业设计
1.乐于诵读的你,朗读、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2.习惯积累的你,抄写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擅长写作的你,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
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可以从以下
方面来写:它的特点、外形、脾气、以及它是怎样进食的、
怎样嬉戏、休息等等。
4.多才多艺的你,画一幅自己喜欢的动物。
七、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
在某种程度上发
生变化的科学方法。作为老师都希望通过教学活动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与变化
。
虽然这些变化可能会受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年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通过老师的教与
学
生的学,学生与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是教
师的最大的心愿
。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信息的反馈,无论是师生都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反馈信息,以利于
鉴定
自己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效。对于做得好的地方要强化,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纠正,使课
堂教与学双边活动
不断完善,改进与提高,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而达到教学的整体
优化。
八、说板书设计
黑板是各个学科共同使用的工具,板书是普遍采用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
,只用口头语
言提供听觉信号,对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是很不够的。为了弥补讲授的不足
,
教师要通过文字、符号等形式,把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性的知识写到黑板上。好的板书,
集
教材的“编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既反映了教材内容的实质,
又服务于教学方
法的改革。本课这样的板书体现了课文的结构顺序,抓住了课文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一目了然。
头颈:性格高超
叫声:厉声呵斥
特点:傲慢
步态:从容不迫
喜爱与怀念
白鹅
吃相:三眼一板
物质
贡献
精神:慰我寂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亲眼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
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后,深刻体
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
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
志向。
本课位于本组教材的第一篇,意图是引导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导生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为本组
其它课文
的学习奠定了学法基础和感情基调。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
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
特点及学生的
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
方法目标: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品
味语言,深入体会文中人物
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
荣和
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
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
与学的和谐
统一,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讨论法和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从<
br>而让生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
大理想
。
五、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模式,
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文本,体验情感,经过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培养
能力,
在学习中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
六、教学时间及教材处理:
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学习(1——8)自然段,体
会文章
情感。第二课时:学习(9——17)自然段,深入探究,联系实际,树立远大志向。
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孔子说过:“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
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
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
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
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
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
时就说出了一句
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
趣,
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
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
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新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
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
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
准确。二、-观察田
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
导,如:
“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
br>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
字的能
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
2、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
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
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
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
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①周恩来来到沈阳
,与伯父的对话(1--6)②周
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 3、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
在初读课
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三)、初步探究,把握脉络 苏霍姆
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
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索
意识,培养生的思考能力。
①初步探究,找切入点:我抛出问题: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
向?文中的哪个词最能体现?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几次?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培
养学生的理
解能力,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很快就能找出本文的关键词“中华不振”,在文中出现2次,
进而引导生划出句子。
②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
“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
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
”是由伯父告
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
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③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
读。通过让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
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
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
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
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
“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
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四)、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角色朗读,把
握情感: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
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对学生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师给
予及时的指导:例如,当读到“为什么?那又是
为什么呢?”这句时,要引导学生读出周恩
来不解、追问的语气,体现他对这些事情的关注;读到“为什
么中国人不能去,外国人却可
以,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这句话时,要引导学生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体现周恩来在疑
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
来
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
租
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
2、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
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
语言、动
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
br>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
要通过
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想象,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
本激起共鸣】
(五)、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
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
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
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
手段,播放“华 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图片,
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饱受凌辱的图片,外国
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的图片”,让生谈一谈作为中
国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是什么样的
感受?然后让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
后、遭受侵略的社会
现实【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
多角度、
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二、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请学生朗读(9--
16)自然段,思考:周恩来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事
实之后,
他做了什么?——引导生抓住关键词“沉思”
2、交流体会:从“沉思”一词中,你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设置,关键是 让生体
会到周
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思考的,他的
志向异常坚定,以后
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引导生抓住“清晰而坚定”进一步体会。
3、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请同学们想象: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生
写一写自
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
一
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生的想象
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
学生的想象】
4、比较阅读,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通过 生自己
的比较
、体会,引导生明白:为明理、为做官、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
求;而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进而感受到周恩来
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三、联系实际,畅谈感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和审美
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
己的生活实际,想想
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
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
,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四、读写结合,练笔实践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阅读、写信等多种渠道,
了解别
人“成长的故事”,可以了解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
长故事。然后用讲故
事、写文章的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感受
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汲取营养
,获得启示,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八、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
外国租界地 中华不振 不解 沉思 立志
振兴中华
外国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