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优秀说课稿(含教案)
北京财经专修学院-会计实习心得
《海底世界》优秀说课稿(含教案)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浅显的知识性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景色奇
异,物产丰
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畅自然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
亲切热情的感
觉。我们透过作者对海底世界的描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整个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中若只让学生知道课本上的点滴动物、植物,在学生脑海中要形成广而深,并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的海底世界是有难度的,因此必须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研究”的机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广博的海底世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究课文第2~6自然段,通过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海
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
2、通过多样化的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1、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
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
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
神。
⑴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
生
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在广阔的海洋里生活
繁衍着无数的生物,神秘而又美丽的海底世界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赞叹。学生
乐于亲
近海底世界,因此创设“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
文
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他们置身情境,强烈地感受着无形之
“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⑵角色的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
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
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海底
世界》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
进行探究;当学生就“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
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
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
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
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⑶资源的拓展
儿童的内心是最
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
阅读教学要彻底走
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
们要鼓励学生在
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
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海底世界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
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
资源进
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
知识
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海底世界的录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图片等。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学生生命价值、尊重学生
文化及其多样性,是小学语文课程的
应有之义。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学科顺应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
生命的本性,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
保持和加强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过放录像,把蓝色的海水、凶猛怪诞的大鱼、美丽的珊瑚……这些奇
妙的东西尽情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再加上配有优美音乐的解说词,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神奇、千姿百态
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情,画出一幅幅美丽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
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等的重点研读。
⑵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让每一个
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
交流表达
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⑶渗透课堂作业中的人文性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
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
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
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象,请你写一
写。”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你自己来写写《海底世界》。”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
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
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
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
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
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
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
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
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学
生对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
富”的理解;又如对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这个词的理解等,可以充
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
性体验。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
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阅读教学
中,通过学生多
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
例如学生对“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
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
个关键词语,有的用图片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
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
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
创设情境
↓
引导探究
↓
引导表达
↓
引导拓展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起探究兴趣
1、假期里,有
些同学跟着爸爸妈妈游览过大海,欣赏了美丽的海水,海滩,不过,你知道大海深处是怎
样的吗?现在,
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乘潜水艇,到海底世界去看看那儿的奇异景色。(出示录像,并配乐朗读)
2、你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
主 要 特 征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活动
↓
观察,交流对话
↓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
读 说 写 评
↓
搜集、处理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展示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使学生产
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海底世界的了
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
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
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情境的实质是
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
儿童的情感、心
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
课堂中的快乐
生活。)
(二)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特点
1、自由读课文第2~6自然段,填写表格。
2、小组交流,师巡回指导。
3、呈现探究成果。(出示一份中等学生的填写表格)
体味句子。(随机出示句子)
①“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②“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依然”是什么意思?用一个近义词表示,用这样近义
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
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③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
光点”的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
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经过讨论
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④“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a、什么是“窃窃私语”?
b、听录音,听一听海底世界动物的窃窃私语。
c、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d、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说一说。
e、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f、“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
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这句话告诉
我们什么?
⑤“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a、“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
什么?
b、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
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c、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⑥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⑦“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多向开放、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提问
和
情境中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开阔的、更活跃的探究平台。问题的解决,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又
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不断钻研,在良性循环中,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
随机点评:
你是怎么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你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真能干!
你和作者一样会观察、会分析!
他是读中有所发现的,你也能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吗?(朗读指导)
你认为奇异在哪里?他提供的材料有什么不足?
鼓励多种表达:
还有与这份不一样的吗?再交流。
疏理学法:
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
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
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
人。)
三、引导表达
1、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2、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写话。
(1)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表现在哪些地方?你能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或“有……有……
还有”来说一说吗?
(2)仿写一段话: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我们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发挥你的想像,请你写一写。
(3)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
,
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
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
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
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通过展开读、说、
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
感。)
四、拓展整合
关于海底的奇异景色,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课外查寻、搜集相关的资料,请你来写一写《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探究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
感体验延伸整合,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为学生打开更多现实生活世界的窗户,拓宽学生施展
各
自才能的天地。课外阅读、社会调查、民间采风,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从而建构
起良
好的语文背景。)
附:板书设计
海底世界
景色奇异
黑中有亮(黑暗—光点)
物产丰富
动物 各有各的
植物 多彩多样
静中有声(宁静—窃窃私语) 矿物 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
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
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
,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
的热情。)
小语优秀说课稿选登《荷花》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
一、设计理念
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
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儿童
是“情感的王子”,人小情多(李吉林语)。我们的小学
语文教材也都是有情之物。
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
“为情
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小学语文教材正是“情景交融”
的产物,
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荷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
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
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
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
,以情观景,情景交
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教材??学生”之间的情感的桥梁就
是我们老师的情感
,要由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 进,
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课堂教学以情感
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
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
崇高,追求
美好。
一、 设计思路
1、
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要让儿童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这有一个过程,其
间包含着儿童的心理进
程,首先需要启动。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br>需要外力的推动。或是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或是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
水面,那它就平静
不下来。新课启始,教师要放飞一群“蜻蜓”,要送过一阵“微
风”,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
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
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
绿船上。”“开
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
心。” 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各种美丽的
荷花图,配上优美的音乐。)有个小朋友在看过荷花后,也跟
我们一样被荷花的
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
读课文。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
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
学生的入情,而
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2、 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儿童的情感总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而作者的
情感是寓于他们所描绘的对象之
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环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去
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
的。没有形象的感受,
就没有情感。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
br>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用图画的、音乐的、表演的艺术直观,让学
生仿佛看到,也听
到,整个心灵感受到,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
栩如生的形象。
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
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
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
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
描绘:“瞧,这就是小作
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
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
在微风中亭亭
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
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
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
是多么生动的一
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
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
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
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3、 在领悟课文的神韵中??移情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
教
学过程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段词句,读出其
神韵。课文语
言不仅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着
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
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要引导学生更
深地理解语言,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从而使已
激起的情感深化。
然而,这虽是儿童情感的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但还是需要外力作用的。这就
是:①借助比较区别;②借助想象展开;③借助语言媒介。通过这些,学生的情
感会向深层发展,并产
生移情活动。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有的____,
有的____,还有的_____。小小组讨论,指名说,集体评议。
2.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
讨论:作者为什么把这一大幅画看作是“活
的画”呢?这幅画怎么会活起来
的?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荷
花美的认识,
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可谓一举三得。
4、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活起来了
,他们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
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
发,相互感
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
学生
自己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
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
爱的或者是憎恨的,喜悦的或是悲伤的,同情的或
是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是憧憬的情感。因此表情朗读是
抒发学生内心感受的一种
常用形式。
因此,在课文第二、三段的教学中,我都
设计了美读环节。特别是第二段,
还安排了背诵训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图文对
照,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一背诵环
节,不
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
累和内化,从而更好地抒发了学
生的情感。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谜语激趣,课件激情,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地读读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
2、学生畅谈感受。
3、小作者看到的荷花是怎样的呢?课件展示,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细读第二段
1、 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段,想想这段有几句话,你最喜欢读哪几句,
为什么?
(2)反馈 ,估计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后三句:为什么喜欢?让学生在课件上找出三个
句子所写的相对应的荷花。引
导学生把这三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有的刚开,有的全开了,有的将要开。并
将它
与课文原句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读,想象荷花的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
把它读得很
美很美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
②第二句:为什么喜欢?并进一步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感情朗读写荷叶
的句子。
2、 男、女生分读写荷花荷叶的句子。
3、 指导背诵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
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
2、
课件展示:看图想象说话。(具体内容见设计思路)
3、 指图引读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讨论。
4、 白荷花的美姿的确是太有魅力了,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深深地陶醉了,让我
们
也用陶醉的语气来美美地读读这一段。
(五)、略读第一段
(六)、配乐朗读一至三段,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一夜的工作》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
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
讲的是作者陪同总理审阅稿件目睹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总理不辞辛
苦的
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选编这
篇课文主要
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
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
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
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总理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化学
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总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
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
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
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
纬,读、思、议、辩结合,
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
生
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总理生前的相
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
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
br>走近总理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
题目,你产生了
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
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
别
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然后在全班交
流“通过读书
,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
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
生的阅
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
生独特的
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
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
、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
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
题。同时教师出示娇
小语优秀说课稿选登《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 富阳市新登镇二小 楼梅珍
一、 设计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
丰富的积累;扩大知
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
p>
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
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
、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
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
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
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
势,最终
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
有灵犀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
程。
因此,作为教
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
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靠教师引导学生
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授人以鱼,更
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
掌握最基本的语
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
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
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
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二、设计思路
《桂林山水》位于义务教育六年制
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它文质兼美,在谴辞造
句上也富有特色,尤其适合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进行知识
、方法的积累。本文
是精读文章,但通俗易懂,我用两个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以学习课文,进行积累为主。
第二教时:以理解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为主。
1、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突破
因本文适合进行积累,而且本单
元的训练重点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所以
本文的学习重点定位在学习列提纲背诵的方法和运用已学
的方法进行积累。
在第一教时中,穿插了富阳市小学乡土教材第十二册课文《中沙落雁》的
了解学
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外读懂它并不难,但要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
读懂它
显然是有困难的,尤其是一部分语文学习能力并不强的学生遇到的阻力更
大。因此我采用文下标注释帮助
学生达到读懂、理解文章的目的,在发给学生的
学习材料下提供生字注音、难懂词语的注解等,不仅使学
生更轻松、更迅速地进
行了了解、积累,更让学生学习、积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运用文下注解来帮助<
br>自己阅读。
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
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
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
,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
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
解决的
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
文内容打
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
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
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
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
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
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
空间学习,既
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
己
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
法,尤其是比
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
理
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
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
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
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小语优秀说课稿选登《林海》
以情感为主线
以实践为手段
——《林海》的教学设计
富阳市富春三小 孙逸群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
美乐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都是作者“情动辞发”的结果,蕴涵了作
者浓浓的情感。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学生与作者情感的神交过程,也是其自我情感
孕育和升华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必须挖掘和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关
注学生的情感生活,为他们创设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达到“情融
融,意切切”
的境界,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设计思路:
《林海》是小学语
文课本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
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优美的文
字描写了大兴安岭如诗如画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
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全文字里行间无不
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
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这样的课文有景,有境,有情,因此,<
br>教学时应循着作者的情感脉络,引领学生在体验作者情感的同时激发自己的情
感。本课的教学力图
体现以情感为主线,以实践为手段的教学思想。
1、重视感悟,体验情感。
感悟
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也是实现主体能力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
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如同
隐匿在火山内的岩浆在急剧地翻腾,这一过程
对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需要十
分关注的过程。《林
海》一课对于岭、林、海三个板块的教学不作过多的分析,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最感兴趣的句子进行研究,进行内化、体验,深入课文创造的情
境,感悟林海壮美的
景色。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小学生尤
其如是。情境教学是充分利用
形象,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情绪,从而引起他们从整体上
理解
和运用语言。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情境氛围,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
地调动多种
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教
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电
视播放林海的壮美风光,同时进行配乐朗读
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
乐渲染情境,以语
言描绘情境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
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了跨学科、跨艺术类别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立体式空间,
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
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
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
是美的享受,又活跃了课堂。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
解。例如,
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
意义
,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
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
岭的线条柔和平顺;“盛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
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带领学生走
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
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
画转变,培养了学
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
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3、重视朗读,释放情感。
学生通过理解,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后,便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
望,而朗
读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法。”——这是最基本的阅读实践。特别是对《林海》这
样经典
、优质的言语材料, “读”本身就应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目标、一项任务。
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
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
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
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
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
学
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
书百遍,其
意自见”的目的。通过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
的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
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教
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
抓住文中具体描写
“林”的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
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
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后,放手让学生熟读成诵,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
情,进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通过感情
朗读,就充分利用了课文的情感因
素,沟通了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
启迪并释
放了自己的情感。
4、重视想象,升华情感。
想象是思维的体
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
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
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
后两次让
学生自由想象谈话,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完
林海的
壮美风光后,让学生自由谈自己的此刻想起了什么?这一环节,不但为引
出作者的联想做
好了铺垫,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机会。第二次是在让同
学们设想大兴安岭的将来时,同学们大胆
设想,纷纷发言。在自由谈话间理解了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理解了大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使原本难懂
的内容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从而
升
华了情感,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