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课改工作总结
2020年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说
课稿
1《草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
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
《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
者
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
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
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
更好地体
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
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
一课时主要完成第
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
原的人情美
。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
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
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
情
,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
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
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
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1
学生揣摩优美
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
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
br>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
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
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
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
br>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
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
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
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
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
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
顺序,主要写
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
美”。学生对于
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
2
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
之作。于是,我先
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
读一边想象
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
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
础上,再交流品
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
br>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
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
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
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
词
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
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
,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
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
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
图画,
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
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
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
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
画卷。
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
3
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
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
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
中,
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
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
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
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
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
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
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
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2.《丝绸之路》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
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
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
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本。这篇课本以独特的视角,生动
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
,再现了西部灿烂辉
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
道,还是
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文
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
于激起读者对西部
4
繁荣历史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驼鸟、匕
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
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
识复杂,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己——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
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
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
础上交流。
4、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
言的特点,
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五、说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西游记》主题曲、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风
5
光图片。
学生准备: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入“丝绸之路”。
2、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3、学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课文。
阅读要
求:划下自己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
了一幅怎样的场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
路?”
2、全班交流。3、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出示重点句,学生齐读“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
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1、思考: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
体现在哪里?2、四人小组合
作学习,找出体现“伟大”的相关语
句。
3、全班交流。4、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13自
然段。5、教师随
机板书:友谊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
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体会两国人民
1、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学生欣
赏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6
3、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4、布置作业:将文中四字词语
摘抄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的友好心情。
(四)总结升华、扩展延伸
最后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
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我随机进行板书。
友谊之路
2、丝绸之路 商贸之路 亚欧
(中国) 文化之路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3. 《白杨》招聘使用优秀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
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
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
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
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
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
主要内容
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
7
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
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
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
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再小组讨论中
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
听明白了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
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
的有关知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
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
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8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
②白杨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
的是否全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
的朗读体现它的意思。)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
没有人烟,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
来形容它呢?多么()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
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
么地方?能换上它读读吗
?(在不同的地方,它的作用不同,朗读
时的语气、语调也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
9
受。(个别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
风姿,供人们
欣赏;边疆需要它,这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
戈壁滩需要它
,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
想象当时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
哪里需要,白杨就在哪里
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
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你
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三、引导探究 ,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
10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
: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
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
们
学过的哪篇文章很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导学生联系《落花生》
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
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
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
看到祖国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
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
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
说些什么?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说教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
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自
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
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
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
关
,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11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妖娆、巍峨”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
句子。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情感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了解西部,体会挑战极限,勇创
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
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
抒情色彩,“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
文中出现多次,充分表现了筑路大军遇到困难时的信心和决心
,以
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内容鲜明,语言直白简洁,
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
怀。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青
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冻土
层、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四、说学情
学生
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
本课打下了
一定基础。但学生对本课背景不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
课前又没有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为学生理解课
文增加了难度。
五、说教法和学法
12
本文
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上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
学情的分析,我主要采用情境激情法,;朗读感
悟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天路》; 2、引言导
入新课
(二、读题质疑,明确目标 1、读了课题,你头脑中浮现了哪些
问题?
2、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准确;
2、边读边想: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用——在文中画出相
关的句子; 3、读后检测。
(四、读中感悟,体会精神
1、学生默读感悟
默读课文4---9
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
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用~~
~画出相关
句子。还可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同桌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
高原冻土 学生交流句子,引导感受困难;
读悟克服困难的
句子,体会建设者的精神,引导朗读;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学生交流句子,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精神。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齐读10——11自然段; 2、简介青藏铁路 3、课外搜集有
13
关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告诉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其
实也是告诉我自己的:这么大的场面,这么
多的老师,这么好的机
会,对于我来说,也是第一次,既是压力也是挑战,今天我上的内
容是人
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
童》。
[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
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原野、月夜、笛声、牧童,
像一幅恬淡
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
趣盎然。生动地表
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说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
借助注释、
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
一定的热情,但有
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
本课教学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
的话讲讲诗句的意思。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
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
14
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
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意境的课堂
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
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主动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
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
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
诗导入,不
仅能自然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
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
进古诗、融入
诗境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
古诗,感受古诗
的音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
,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
七里”理解诗意,品味“弄
”感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
的含意,
对横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
理解横字的意思,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
广阔的原野。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
15
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
现的学生的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
么不脱蓑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
好
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
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
后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br>的基础上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
童生活,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
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
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
br>做到及时积累。
受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
座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人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
帆,张伞使风时天真
、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
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
穿越千
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
趣。结合教材、教参,
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
学目标:
16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
述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
趣和快乐 。
教学过程:
1、设情景,揭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
读课题)
导入游戏是孩子
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
是对诗人了解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
或少的
都会记住一点,我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刻
些。而与此同时也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划节奏、读诗文。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读诗,然
后教师泛读,根据老师的读,
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
目的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抓重点、明诗意。
这是整节课的
第二次,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
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在懂与不
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
解。
4、想诗境、悟诗情。
17
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
生自由读,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
感受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然后指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
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读后,教师再一
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闭眼
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
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多说。
5、吟诗句、诵诗篇。
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
朗上口,而且有充满了童真童趣,
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背诵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
两个人互背,男女生对诗句等不同
形式,最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背诵。
6、巧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
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
引入杨万里的又一首儿童诗《稚子弄
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
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
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
设计一个小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
伸。
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
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
衷,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
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5.《清平乐村居》
18
一、 说教材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版五
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着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
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
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
思维情感、
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
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
象、拓展中,感受
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
生活的向往
。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
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
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的“情境教学法”、“以
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
2.采
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19
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
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 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怎么
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
识。因而我从高鼎的《
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
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2、
同桌互读互评。3、 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
练坡度:读
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
“蓬”等字的
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 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
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 “茅
檐”、“溪上”、“青草”,
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
福自在。
四、
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
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
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20
五、 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
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
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
诗
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
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
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
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6《冬阳童年骆驼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
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
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
br>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
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
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
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领
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
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
空与练写结合的方
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
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
21
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
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
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
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
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
br>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
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
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
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
什么呢? 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
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
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
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22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
冬阳·童
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
其实就是林海音,而
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
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
的生
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
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
写在相应段落
的旁边;相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
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
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
年来林海
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
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
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
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
的感
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
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23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
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
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
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
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
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
br>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
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
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
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
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
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
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教学程序从上述方案的B处始。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24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
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
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
: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
讲了她问什么? 生
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
呢?
(6)师
: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
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
驼铃的事,我也—
—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
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
25
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
中写“拉骆驼的
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
拉骆驼的人像
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
文章中怎么
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
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
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
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
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
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
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
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
那里
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
来不及
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
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
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
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
平。 生读。
26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
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
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
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
感伤:
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
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
给大家,希望大家去
读读。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骆驼咀嚼、系铃铛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
骆驼影子
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7.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第二单元“永
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
全文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
快乐的童年生活。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
里自由自
在,体会“我”的调皮,淘气和祖父的慈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27
重点是引导
利用多种朗读,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文中找我
与祖父在园子中劳作玩耍的情景,体会“我”的调皮,
淘气和祖父
的慈爱
难点:在具体语段中感知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
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我大致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中引出课题,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走进她魂
牵梦绕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来感受她的童年生活。而后在题目上设置问题,
它是一
个什么样的园子?什么样的祖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与祖父在
园子中劳作玩耍的情景的五个片段,体会“
我”的调皮,然后让学
生找出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然后评价交流,浇水这段学生最感
兴趣,
读时插点小游戏,让学生充分体会小姑娘的调皮、自由、快
乐。
2、老师引导:在
祖父的园子里我这样淘气要是在家里也这么
淘气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然后顺势引导
学生
在祖父地是我也产地,当我产地时把谷穗锄掉而把狗尾草留下是祖
父却管我,设置问题祖父
是怎样管我的?让学生体会祖父的慈爱,
也只有在慈爱祖父的院子里我才是自由的快乐的。
3、不久我是快乐的、自由的连同花草、小动物是快乐的,园
子里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28
①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的基础上质疑:你从这段
话中
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同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
里的那份自由。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
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②让学生做园子里的一员一游戏的形式来说说自己的快乐自由,
课堂随机提问下边的学生你们
还想做祖父园子里的什么?
把倭瓜、黄瓜换成园中的“我”,然后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要<
br>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
浇水就浇水,愿意捉蝴蝶就捉
蝴蝶,愿意吃黄瓜,愿意躺就躺着,愿
意着睡就睡着,就算一棵花也不栽,一瓢水也不浇,祖父也不会生
气,
更不会骂我.
第三个环节:领悟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写她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要写花草和小动物的自由
快乐呢?
通过交流,老师
点拨,使学生明白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
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文终极
目标能
打达到能读会写,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学中不能光停留
在字词或句段的理解上
,还要多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
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尝试,来提高写作能力。当然昨天有一位
老师
对此提出的看法,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学好语文理解字、词、句是
29
基础,打一个比方,写作就像我们盖房一样,只有低段的教师打好
地
基,我们才能在上面构建框架,当然房子的装点我想应该是后边
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老师的事了,至于格调
的高低、风格的雅俗还要
看学生个人的悟性,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第四环节:创设自由快乐的情境,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快乐的精
神家园
,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并进行寄情于物的写法训练,
让学生把这种写法应用在写作实践中。
第五个环节:回到课题,总结全文。
设置问题:整篇文章好像都写我的快乐,我
的自由,这个园子
是我的乐园,为啥课题要写祖父的园子?来总结全文。
第六环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
背一背喜欢的段落。
2、课外连接,阅读萧红作品
8《童年的发现》招聘使用优秀
教材分析:
本课是
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
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
反映了儿童求知
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
发现了有关胚
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
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
后,写这个发
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
果被老师误解受
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
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
,真实展现
了孩子内心世界。
30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
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
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
“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
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
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
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
论交流,了
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
学生勤学好问、大
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
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
受。
学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学会自己发现
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法,抓住重点段
理解课文的方法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31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
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
现》,不知它又能带给
我们哪些感受。(出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
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
是怎样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
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
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
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
长的时候就
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
32
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
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
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
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9.《儿童诗两首》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
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
的最后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言
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
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 《我想》写了一个孩<
br>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
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
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是多么的
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
个快乐场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
》,《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
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
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
3
3
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
柳絮、喧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
段落背下来。3)通过朗
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
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儿童
诗,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
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
br>五、说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
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
br>习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
诗的兴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
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34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
所
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
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
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
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
就把
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
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
首先让大家自读,
读准字音,解决生字词的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
出示,对学
生预习情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
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内容和节奏。然后
比赛读:看谁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
同时指出朗读
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四)注意把握诗
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
重读,同时要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1.用斜线画出
朗读的节奏。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
3.注意文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
七八九)画出节奏和
重音后让学生模仿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
自己喜欢
的段落来读。老师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
评价。
3.谈梦想,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
梦想,(出示板书)这些
梦想中你最想往哪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
35
内容,体会情景。
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
多种感官体验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
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
在风筝上,还会看
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变成什么……接着让
同学边读边想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一
幅幅什么
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我想象自己
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
我想象自己把脚丫接在柳树枝上……(读二小节);放风筝
的季节,
蓝天,白云, 风筝飘飞,
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读
三小节);阳春三月 ,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
地……(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
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
想……鼓励同学说说自己的梦想。(出
示幻灯片十)
4.明结构,写小诗
再
读小诗,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
小诗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
一)学生谈自己的发
现,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
再写一小
节,(出示幻灯片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
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后小组评价,最后把几位
同学的小作连起来
就是一首小诗《我想》。
5.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结: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
36
及交流式,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及想象
力。
10
《杨氏之子》招聘使用优秀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讲读课文。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
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
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
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
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
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为了达
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三个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
对语言的巧妙。
为了实现这
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
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能
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
事中孩子应
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
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
解题→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37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
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
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
br>信,你读一读《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
洁,(2)直奔目标“风
趣幽默的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
(
4)最后,学生看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
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的时候,生
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
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
题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
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
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
面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
br>说写并用,希望孩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
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吧)
。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
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
br>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
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
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
38
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
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
境知识。分两步展开,
第一
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
面的知识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
《世说新语》:这就
是《世说新语》的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
记述自汉
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
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至晋代:大
约5、60年的时间。
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
有权力
的人,再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老板这些人。
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
。我认为备课应该作
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
:自记,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
再读一次,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
根据这个注释设
计一道填空题,你认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
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
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
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
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
决的,一
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
39
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
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
差异。以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
的话,先读完的,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
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织纪律难的
原因之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②抽查,
抽的是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
往有代表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
而言,更
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
最后的成功者多了
一份成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
力。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
带一带。
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
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
等的意思。“文言”,
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
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
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
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
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今天我们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
。为了使意思更连贯,
40
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
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
br>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第三
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 <
br>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
两位同学PK——同桌互相进行——
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
文言文起步阶段,需要这样的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
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
这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
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
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上就把知识学过手,不用
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
候,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
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借
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
轻
松一些。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
度的,
没看教书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优
秀的学生说出妙在哪里
,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
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非常精彩。
11《晏子使楚》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41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
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
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
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
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
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
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
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
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
才,驳
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
国的尊严。2、理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3、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和懂得
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
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
论。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
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
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
42
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
语。
(二)文学
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
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
用这类具有
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二)诵读法:(三)剥笋法:
四、说学法:(一)联想与想象:(二)朗读与讨论: (三)
再现与表演: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
师
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
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
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
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
读课文第一大段。
(2)
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
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43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小结
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
br>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
时的情景。(6)齐读这个段
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
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
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
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
不同?(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
论。
既: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44
B 我是最不中用的人。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
反驳的?(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淮南的柑橘又大
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
之国。(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
个人。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
选择一个自己喜
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
片名应该是开
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
么道理?(结论也应该
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招聘使用优秀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
的一篇课文。课文生动
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
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
诺德
45
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
分为四
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
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
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2、教学目标: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
以及本课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
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厄运”、
“摇曳”、“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
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
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
爱祖国的精神。(4)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
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完成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我在教学过程中
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
式进行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
br>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
到思的学习方法。
46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
规模最大、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 自学课文,及时反馈。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
时间,扫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
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
和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
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
让
学生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
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
勇敢。例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
读找出
“许多、始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
不慌乱的心理。
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
实效,交流升华]
(三)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
个
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
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13. 《打电话》
教材分析:
47
是人教
五下第三组中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各种文学体裁
的集中展示,《打电话》作为相声文稿入选其内。
学生对相声并不
陌生,但接触、学习相声稿还是第一次。相声稿正如相声这种艺术
形式所要表现
的意义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象具体、
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而且字里行间充满
幽默、夸张、
诙谐、讽刺,让人忍不住开怀大笑,而笑后又有一番启示留心头:
打电话要直奔主
题、言简意赅,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如果啰嗦,不
仅损害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别人办事,还是不尊重他人的
表现。这一
意义是这篇相声稿所要传达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因
此是教学的重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则是学习的难
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
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和阅读地位,我认为运用
大问题分块
引领教学时效性会更强,教学块面也会比较清晰。在自
由充分地读通顺的基础上,我运用大问题引领教学
。
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两个角色,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这一问题首先帮助学生概括
了已知的简单的内容,即文章是分
甲和乙两个角色写的,然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那就是会选择哪个角色。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章说话量上的了解和
48
说话内容上的理解。我想,学生会依据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
思考,从而有很多比较,对文
章有了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
意思的语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相声的首要意义无非是想让观众开怀一笑,那么它的语言上必
定会有引人发笑的地方。这一问题
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让学生
浸润在语言中感受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诙谐等特点。在学习的
过程中,可以随机地把相声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特点渗
透进去交流,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有意
思,还能了解到有意思的语言
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这还不是内容教学的全部,还应该在学
生说过笑过之后激发他们的思维:作者在逗引我们发笑的同时又想
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了冲击思维的问题
,学生才会反复地咀嚼语
言,明白其中隐含的意义。
问题三:同样是对话,你觉得这篇文章和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大家静静地回忆,细细地比较。
这一问题
主要落脚于对这一篇相声稿总体上的把握,了解其特
点。通过与《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比较,引导学生
去发现,同样
是对话,访谈和相声不一样,前者所谈内容主次不明显,平等交流,
后者一唱一和
,主次分明;前者语言上尽管比较口语化,但用词还
是挺讲究的,有些地方还是书面味儿很浓,而后者完
全是为口头艺
术的需要而创编的,因此,全口语化,文字中还保留了好些口头禅。
这些特点的比
较、发现,为学生试着演相声做准备。
问题四:通过对这一则相声内容上的了解和语言上的比较,现
49
在,你觉得相声有什么特点?老师建议你结合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看
到的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以及语
言特点上等各个方面自由地来说说。
对相声特点的梳理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声,为讲相声做更充分的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告诉学生 “说学逗唱”
和“抖包袱”等一些有关相声的基
本常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浅
层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最后,请学生与同伴合作,选取课文中
的一个片段排练,并在
课堂上指名两三组表演。课外,布置学生搜集或创编一个相声片段,
在“
回顾·拓展三”的“展示台”中再显身手。
以四个大问题引领,从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板块对相声稿这种
语
言体裁和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综合性的了解,而且化了解为理
解,落脚到相声的表演。我想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
就已经与相声这门陌生的艺术牵手了。
14《再见了,亲人》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再见了,亲人》这是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三
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此本册教材既注意<
br>了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
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
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
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
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
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
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
50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
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
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
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
br>的思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班学生具体实际的
情况,依据
课文“训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
学目标的: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
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
法,练习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
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
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
一内容说法的
句子表达效果的不同。(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
中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为本文重难点。
四、说教法:
具体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2)创设情景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说学法:
51
具体学法是:(1))读悟法:(2)读——思——练的方法:(3)
想象表演法:
六、说教学程序(安排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感悟课
文内容。)
我
准备采用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学
习课文1-3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练笔;第三课时: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完
成课后
题。下面我着重谈谈我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
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
亲人”指大娘、小金花、
大嫂后,质问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
让学
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
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
一读为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
的意思。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
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
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
样的代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
大嫂是亲人。
52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
王付出的是什么样
的代价。重点指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
为什么他们
是亲人。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
情景并进行表演和练笔。这个
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
容,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
br>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
结晶,不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内
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
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
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
和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有血缘关系
大娘 不是亲
人
?
小金花 朝鲜人民 志愿
53
军
大嫂 胜似亲人
15《金色的鱼钩》招聘使用优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下面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说
课。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
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
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
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从思想内容、语言和写作特
点等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和句
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由
表及里认知事物的水平,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
教学目
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通过人
物神态、语言、
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
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
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
的积
极性,面对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本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
,基础知识扎实,朗读水平较高,为本文
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重点加以
引
54
导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2、情景设置法:3、提问法:4、点拨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侧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课前查阅资
料,自主探究,课堂上朗读品味、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
集体的智
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
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着重介绍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本课
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
有什么感受?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
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
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55
3、教师范读“硬咽草根、啃鱼骨头”片段,再指名让学生读,
然后汇报为什么这个段落让
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
“硬咽”等词语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4、接着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
老班长与“我”当时的心
理。思考:前后有哪两处对比更能突出人
物的内心矛盾?指导朗读“我把碗端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
好
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当读到“老
班
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了
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走
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
了,还摸索着为他们挖野菜,为了生病的小战士,他耗尽了自己
全
部的生命。如果你是其中一名战士,你有怎样的感受?眼看着就要
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
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
感情去呼唤他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感激与不舍之
情。
6、最后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
了我们,
战士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也无法唤醒他。此时“我”做了怎
样的举动?并说出“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
说生锈的鱼钩闪烁
着金色的光芒,这金色的光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
题?这些
问题的设计,抓住课文重点,直奔中心,让学生进一步通
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
神。
7、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
56
深对老班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
易。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
上,才使它闪光发亮。我
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
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
这种
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四>、作业布置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
故事啊!假如你是“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
说员,你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
)
<五>、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忠于党,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16《桥》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桥》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
。本文
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
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
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
57
将村民们送上跨越
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
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
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
定以下几点为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
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桥》一课是一篇小
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
塑造的老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
把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
精神做为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表达上
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
法,师生、生
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
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的能
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
位、多视角地让
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
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2、学法
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
求。具体操作步骤为复习导
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细读
58
品位,突破难点;感情朗读,突出重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安排: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梳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本节课的自然衔接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
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二)自读自悟,潜心会文
教师通过提炼问题“你从课文中7——22自然段中的哪些语段
看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勾画出文章中相关的语段,引导学生
直接进入文本重点的学习,学生通过默读、勾画、圈点写出自己
的
感受。
三)细读课文,品味积累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
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
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
是对文章以《桥》为题更是理解不够深入。
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带领学生进入
文本,进行
情感朗读。文章的最后4个自然段讲述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内
容很简单,在这一
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配上忧伤的《神秘园》
进行范读,并重复读了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她来祭奠
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通过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又通
过质疑“肆掠的
洪水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是这座桥永远架在
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
最亲爱的人;
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59
2)以“像泼。
像倒”体会文本多处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
张的气氛;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
里狂奔而
来,势不可挡。”辐射文本中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的运
用,了解他们对文章
描写所起到的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的作用;
以“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
们。他
像一座山。”贯穿全文;以老汉的两次吼小伙子体会老汉一视同人、
舔犊情深,感悟老汉
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为教师教学切入点,学生
情感的发散点,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比
喻的好
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
法,领悟课文在表达方
法上的特点,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四)读写吐情,升华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
的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做到入乎其出乎其
外,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选做题,1、文章运用了很多比喻
、拟人的
修辞手法,写出了洪水肆掠时的危急。请你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
使句子表达更生动
、形象。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
望着流淌的河
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
喃地说......续写她会说些什么
这
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
性特长,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说板书设计
雨水之大 勇敢之人
60
洪水之猛 桥 冷静之人
木桥之重
爱子之人
17.《梦想的力量》招聘使用优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
册第四单元第17课《梦
想的力量》。本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
解
可歌可泣的事,体会令人震撼的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梦想的力量》通
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
•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
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
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金子般
的美好童心。课文按照时间
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
历
了三个步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元钱;三是筹集
买钻井机的钱。瑞恩的梦想,瑞恩的
善良和同情心都面临着一次比
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
这正是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
际水平,我特制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在反复朗读、想象拓展等文本感悟的过程中相
机识记和理解“迫不及待”“一声不吭”“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61
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
地地感受瑞恩的内心想法,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
本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乃至于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巨大的。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紧紧围绕专题把重点定为通过想象拓
展、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读
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
文写作的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难点是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
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大。
二、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
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
情景,读写结合。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
在课堂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
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并且
精心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字词进行了预习。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
、最美好的渴望。人世
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
62
有梦想,并为自己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
刻记住自己的梦
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
以让你创造出
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
一个
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
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
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
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自读课文,走近梦想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为学生正确、流利地
读课文做了铺垫。
2、自由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件出示)⑴读
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A.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B.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
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C.我想让
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
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学生可能会说瑞恩的梦
想在不断地变大,从
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
的水。(4)交流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
先整体上把握课文,并且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升华感悟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
63
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
用
,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
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抓
住关键问题,逐步研读课
文。
1、抓住重点,自主感悟
导语:瑞
恩面临的困难一次比一次大,但他没有放弃,信心更
强,目标更远大了。瑞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请
同学们默读课
文,划出有关句子,细细体会在也可以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3、创设情境,体会力量:
这些额外
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一下
当时的场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
干着,每个角
落也不落下。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
脚累得再也抬
不起来。同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样?
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过程中他可能遇到
过什么困难?
(课件出示):A:学生交流B:教师相机引导:这么辛苦,也要坚
持,这就是—
—(梦想的力量)C: 瑞恩通过自己干活攒够了70
元,但要靠这样的方法攒够2000元,甚至买钻
井机的钱实在——
(太困难了)谁给予了他帮助?他们为什么帮助他呢?4、升华情感,
畅想交
流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离
失所;更多的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
不再失去生命。此情
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
段,读一
读。
64
(四)对比理想,升华主题
出示瑞
恩接受实话实说访时谈的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要为
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 把瑞恩和自
己的理想对比,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同学
们,让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
是他们给我们生命的最初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将<
br>我们平凡的生活泛起欢快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当爱
的含义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国界,
涵盖整个地球,世界将无比的温馨!
五、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
000块钱──感染了周围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人.
《将相和》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以秦赵两国
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
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
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
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面
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
勇敢地与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
之
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如识破,不惜以死相
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
。归国后,赵王拜蔺相如
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导
65
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他“为了赵国
利
益”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
罪”,将相重归于好。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
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
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
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
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
想方法。在教学中紧紧
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
法,步
步为营,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
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
生眼前,将“国家利
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
罪”
四、说教学过程
66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
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
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
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
边读边
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
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
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
百战,屡建奇功的大
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
了,心里
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
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
咱们要重点研究
的问题。 (板书:嘴 厉害? 官 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找
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A、
生
自由读文。B、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
67
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
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
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
、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
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
理。(师生共同讨论交
流)
5、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
给你
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
地说——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
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
直气壮地说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
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
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
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
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
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
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
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68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
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
大大方方地说——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
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
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
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
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
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
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
握
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
没有动兵的理由。”A、
指名读后自由读。B、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
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
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
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
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
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3、同学
们,
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
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五、说板书设计
69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
——→和
相 (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
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
说《
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
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
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
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
败了周
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
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二、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我根据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使学生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
70
新
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
和灿烂的文化。从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
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诸
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
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
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
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
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上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两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
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
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2分钟C)
上课伊始
,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
已经了解了课文
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周
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
71
不同
,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
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
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板块: 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8分钟A、B)
1、
提出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
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人
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引导)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
的有关材料。
(1)知天文 有的
同学说我们组认为“这时候,大雾漫天,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
时,
我会设疑“为什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光读这句
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
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
系
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
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
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
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
读
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
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
大雾。)
(2)晓地理“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
顺水,已经驶
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72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3)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
算?”(指名口答:①诸葛
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
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
听
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
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
前。
第三板块: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5分钟B)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
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
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
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
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
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
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
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5分钟C)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
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
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
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
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
73
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
来,背熟。
六、说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
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
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20《景阳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
简要说说《景阳冈》一文的设计意图──《景阳冈》一文改
编自中国四大古典名着《水浒传》第23回。
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
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强、
沉着机
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教材可分为“喝酒”、“上冈”、“打
虎”、“下冈”四部分。
纵观全文,我发现有如下特点:1、全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
进行快速默读训练。 2、本文生字和难读
字较多,在布置预学作
业时,重点是鼓励学生多花时间掌握生字新词。3、课文中出现了
许多学
生日常阅读中较少出现的文言词汇,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相
差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只有在
扎实理解这些词汇的
74
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所以在处
理教材时,我把对文言词
汇的理解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之一。4、教材在具体描写人物
时,
突出了武松的语言和动作。特别是描写“打虎”一章时突出了
武松的动作描写,而在“喝酒”一章中则强
调了人物的对话。分析
武松与店家的对话,主要围绕“喝酒”与“老虎”展开:前一部分
突出了
武松的豪爽倔强,后一部分反应了武松的英勇无畏。在第一
课时的阅读指导中,应紧紧抓住人物的对话,
指导学生通过读懂人
物语言来概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我个人认为这也是第一课时的另
一训练重
点。
解读完文本,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会部分字词;注意部
分文言
词汇在课文中的意思;会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词语概
括段意。2、过程与方
法:
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
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武松鲜明的个性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
发学生学习英雄、研读名着的热情。【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
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
2、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
征
。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1、利用课前谈话的时间,师生同唱《好汉歌》,再由歌曲的
背景知识引出英雄人物乃至主人公武松,最
后导入课题,鼓励学生
走进英雄、学习英雄,打败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目的在于创设一
75
种适合本课的情感氛围,拉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主人公时空与心
理距离。
2、谈
谈“字正腔圆”与“博古通今”两个环节:本课生字新
词数量多,难度大,我就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
分解学生学习的
压力。学生能自学的,让他们自己预习的时候去搞定,有一定难度
或者本课必须
要涉及的字词就花点时间一起搞定,对理解1-4小结
作用不大或者难度特别大的字词就放在下节课再去
搞定。本文中出
现的文言词汇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学理解课文的第一只“拦路虎” 对
于这些词语
,如果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
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我想最经济有
效的方法应是引
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为此我
就有针对性的
选择不同难度的5个词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快速默读
课文,联系上下文自己去读懂,更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尽
量多的找到
并读懂更多的文言词汇。
3、我个人认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全文脉络是
第一课时
必要更是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但考虑到本文篇幅过长,学生在概
括课文主要内容与分
清事情发展顺序方面存在着的客观难度,于是
便有了“长话短说”的环节设计。力求通过“阶梯形”的环
节设计,
帮助学生减少训练难度,逐步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完成概括训练。
我觉得这个环节还
是比较成功的。本来我还安排了“实话实说”的
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武松的形象有一个浅
显的认
识,然后再鼓励学生研读文本,丰满人物形象,但由于时间关系只
能略去。
76
4、接下来谈谈“快速默读训练”,因为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
应该说这个训练出现得最频繁,但也是最没有实际效果。因为我既
没有具体指导学生怎样才能
“一目十行”,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去
操作,我只能检讨说是又一场秀罢了。
5、不知道通过
听课,张老师和在座各位能否从具体教学过程
中看出我在设计上力求凸显的一条主线:那就是重点引导学
生初步
学会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人物个性品质的方法。为了体现这个
语感训练,我设计了以
下几种方式:
⑴ 改:在1~3小节得阅读指导中,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阅
读主体情绪化的
磁场,使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味盎然地读。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
体验,有所感
悟和思考。我根据自己的对教材与人物的理解,大胆的对教材进行
“二次处理”,
为学生如何实现个性朗读与个性理解作出了明确的
示范,并大胆鼓励学生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大胆地根据自
己的 理解
来朗读课文,更加生动的个性化的去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⑵ 删:在第四小节得阅
读指导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删除旁白,
利用同桌表演读得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直面人物对话,
帮助学生更快更直接的走进人物,感悟其个性特征。反观这两个细
节,确实也起到了“一箭多雕
”的作用: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曾这
样评价这两个环节:
一是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理解词语与课文内
容,使课堂更有生机。 二是在个性朗读的过程中更加清晰的
感悟
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教师该出手时就
出手,该动口时就动口,
个人素质展示不露痕迹,恰当好处。
77
四是为学生学习下文指明了一条学习的“捷径”,更为学生拓展
了学习类似文章的思路与方法。
21《猴王出世》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
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
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
猴拜为猴王。
根据
课标的要求、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课计划
用一课时完成,我制
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
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2)体会
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
(3)理解生僻的字词,能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
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
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
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
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由于这是
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课标对高段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
及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把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
发学生对古典
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78
二、说教法
我采用了“学——议——悟”的教学模式,所
谓“学”就是自
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议”就是鼓励学生
质疑问难,通
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
通过自身的实践——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新知;
“悟”就是加
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演一演等
学习方法,去理解课文。(自学讨论法)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
美猴王孙
悟空。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塑造美猴王的形
象的。
2、说到孙悟空,同学们各个神采飞扬,看来你们很喜欢孙悟空,
能给大家讲一讲你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什
么样子?
(二)板书课题,审题:
(三)回顾、归纳学习方法:
1、这
是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可以根据前面学过的几篇课文的学
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你能说一说你打算用什
么方法去学习本
课?
2、师生交流,理清顺序。读通课文(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
上下文,使用工具书--
查字典)-----明确学习目标-----带问题学
79
问(主要写什么?石猴从哪来?怎样成王?)
预设:★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
方画下来或同学交
流、问老师。★通过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查
字典)等
方式解决生僻的字词。★根据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快速浏览、默读、勾画、同学交流等方式
,带问题自学课文。
(四)运用方法,自读课文 ,完成第一环节任务---读通课文。
1、默读自学。勾画圈点,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
具书--查字典解决疑难。
2、反馈:那些字词不易理解或容易读错字音、写错字形你想提醒
同学们注意?有哪些地方不懂?
(五)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1、出示目标,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
一件什么事?
★速读课文,思考交流:石猴从哪来?又是怎样成
为美猴王的?
★合作读文,了解了孙悟空有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
说一说猴王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依据目标,合作讨论,整体感知。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六)品读课文,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
1、作者抓住了那些描写方法,写出了猴王的性格特点。2、再
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或你认为写得美
的句子,细细读一读,去
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3、带上你的感悟,把句子读给大家听。
(七)回顾梳理,整理思路,统观全文。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
的? 板书:石猴出世
-----石猴探洞------报告喜讯-----石猴称
80
王
(八)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那些故事? 2、听唱《白
龙马》
3、作业:阅读《西游记》
2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
br>《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
题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
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
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选自作家徐光耀
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目为编者所加。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
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先是由
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
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摔了个仰面朝天,
塑
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
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
标
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
精
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
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81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
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
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
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
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1观看影片《小兵张嘎》,谈谈对你所了解的小嘎子的印象:
机智、勇敢……
(借助电视剧《
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
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点,能一下子缩短本文与学生的
距离,使学
生在一种轻松的气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2、揭题:今天就让我
们来学习徐光耀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
中的一个片段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3、读课题,说说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 出
示自读要求(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片段,读准字音,读
通课文,理解词语。(2)想一想,他们是如何
摔跤的?
82
2、学生自读。做批注。
3、检查自学词语情况。
4、说说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
环节3:研读赏析
(一) [(1)(2)(3)的顺序可以打乱,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
序朗读感悟]
(1)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
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这
一句虽然写的是俩人,但也包括嘎子,什
么词语体现了嘎子的特点?(板书:虎势儿一站)
A: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指名说。神态是怎
么样的?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
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
一下动作。同桌俩人互做动作。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
势读出
来,更加虎虎生威些
B:这时嘎子心里在想些什么?C:“虎势儿一站”,站出了一个怎样
的嘎子?(板书:站—气势逼人)
谁能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这种威
风与气势?
感情朗读: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读出威风凛凛的感觉。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
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
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A: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是怎么样
的?B:他为什么不来硬的
?这样蹦来蹦去的目的是什么?在蹦的
过程中他在想什么?C:从这招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嘎子?(板
:
83
蹦——富有心计)
(3)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
给他把脚别住了。
A:小嘎子使用了最后一招——(板书:钩)为什么会用这一钩?
(沉不住气)他想取胜的心情太迫切
了,B:这一钩,钩掉了什么?
C:从这一钩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求胜心切) <
br>(二)导语:要是换在平日里,机警敏捷、富有心计的小嘎子早就
获胜了,可今天他的对手是谁?
胖墩儿可是摔跤的——惯手。什么
是惯手?高手、能手……找出能体现胖墩儿是摔跤惯手的句子。
[(1)(2)(3)句一起出示,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特别能
看出胖墩是惯手?]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几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
叉着腰说,
“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这几个动作说明
什么?为什么能够说出这句话?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抓住动作、语言谈感受
(板书:胸有成竹)感情朗读
(2)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
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
为什么用塌,不用弯?为什么要合裆,否则就露了?鼓着眼珠子,
他在看什么?)
从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胖墩儿?(板书:沉稳老练)
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胖墩儿如此稳如泰山,真是难
以对付啊!
84
(3)出示: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
硬是搬不动他。
哪些词语体现出他是个厉害的对手?(膀大腰粗:身体强壮;
一身牛劲儿:力大如牛;推拉拽顶:一个词
描写了哪几个动作?说
明各种招术在胖墩儿面前都——失灵了)
谁来读一读,把胖墩儿的实力读出来?感情朗读
环节4:拓展延伸
1、同学
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两个特点鲜明,天
真可爱的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
爷把这两位人
物写得如此鲜活,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
那么第二次比
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
儿呢?请大家课外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
想象,写
一写嘎子和胖墩儿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
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
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
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
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对本课进行了说明。
《临死前的严监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及课程目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
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它
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
前的动作神态,伸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只为心疼灯盏里的两根灯
85
草,刻画一个活灵活现的吝啬鬼形象。
(二)说学生实际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
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神态
描写,这篇课文的趣味性也能激起他学习
的兴趣。
但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
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而作
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的写法,
五年级学生野兽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到。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特点,我设计本课的
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相关资料,掌握“痰”、
“侄”等生字词;
技能目标:1、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2.品读鉴赏作者高超
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
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名著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其中重难点是:品读鉴赏作者高
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
写,学习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教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题引入
86
1.谈话导入,简介《儒林外史》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读什么书?其实,在我国浩如烟海
的
文学作品上,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值得一读,尤其是古典著作。鲁
迅先生就非常推崇一部长篇
讽刺小说,甚至连自己的写作风格都受
影响。知道是哪部小说吗?
“监生”是古代对读
书人的一种称号,就像我们常说的李秀才,
王举人之类的,这位姓严的监生原名严致和,他这“监生”,
是用
钱捐来的。(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 “监生”、“贡生”、“举人”等
称号)
3.感受“富有”。
⑴ 说道有钱,他可有钱啦!
这是《儒林外史》中描述的:屏
幕出示句子——“他家有十多万银
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指名读。
⑵ 什么感觉?(家财万贯啊!富得流油啊!富可敌国啊!)是啊,
在那个时代,10两银子,
就够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用途了,所以,
用现在的话说,严监生绝对是个——(大富翁,大富豪)
二、初读,感受严监生“吝啬”
1.这么富有,他是怎么过的呢?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读完后,你对文中的那些词不明白?弄懂了这些词之后,谁能
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了解到这件事之后,你对主人公严监生有什么感
觉?
3.感受“病重”
87
⑴
是啊,当时的严监生病得可实在不轻。指名读。⑵好重的病
哪!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奄奄一息、病入膏盲、气若游丝、油枯灯灭、危在旦息、无可救
药)
4.
对话小结:是啊!按理说,一个像这样的垂死之人,此时
想着的应该是如何交代后事。可是,此时,严监
生念念不忘的却是
(两茎灯草)。两茎灯草值多少钱啊?跟他的万贯家财相比,那简
直就是(冰
山一角、九牛一毛、天地之差、微不足道、沧海一栗、
大巫见小巫)你说,这是多么反常的行为啊!这是
多么可笑的人哪!
这就是吴敬梓笔下千古留传,臭名远扬的吝啬鬼!
三、精读、品味“绝妙”
1.严监生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仅归功于作者吴敬梓
绝妙的讽刺风发,还在于
其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
小组活动: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1、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教师范读,故意漏读“总”,学生谈感受。
△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把
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两眼闭著摇头。那
手只是指著
不动。
2.这些都是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88
你们就读划红线的句子,其余的我读。
3.小结: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紧紧扣住人
物的动作、神态
展开细致的描写,就叫细节描写,拍成电影的话,肯定是一个特写
镜头。
4补白语言交流
⑴
当大侄子猜测,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就把头摇
了两三摇,他会说什么呢?——
⑵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
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眸
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
指得紫了——
⑶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
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
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⑷
最后,赵氏道出他的心声,挑掉一茎灯草后,他点一点头,把
手垂下——
四、扩展读,激发课
外阅读兴趣:先欣赏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有
名的吝啬鬼葛朗台的风采并阅读比较: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凤辣子”初
见林黛玉》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教材以“作家
笔下的
人”为专题,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
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
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89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重点写的
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
见面过程的描写,向
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
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两个方
面的描
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从正面对王熙凤的描写,二是
从侧面对王熙凤的描写
。
二、说教学目标。
联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确定为: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媳妇、风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
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
方法。4.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位如下:
重点: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
形象。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时
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
出学生的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语言文
字。在本课教学
中,让学生自己钎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时,也体会作家描
90
写人物的方法,重点体会语言、肖像描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猜测王熙凤性格。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
红楼梦》,“凤辣子”就是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些文章的题目可以启
示
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这课题目中尼可以知道什么?(课文主
要内容)
3、从“凤辣子”这个词猜测一下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做记号,并留意文中的
主人公都有谁。
2、梳理人物关系。(课件出示三人介绍)你知道她们三个人之
间是什么关系吗?
3、你发现课文的那些地方不好读?
4、师领读。5、生练习读。6、指名读。
(三)、初识王熙凤,观其形。
1、说实话,读了这段描写,王熙凤头上戴的、裙边
系的、身
上穿的我也不太能读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强
烈的感觉到王熙凤这身穿着打扮怎么样?学生
说,自己板书。
(四)、又识王熙凤,听其言。
1、文中不仅写了王熙凤的穿着打扮,还写了她的语言、神态,
91
默读课文,想一想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热情、关心别人、开朗、
放纵、会说话、会讨人喜欢) 生说,板书。
2、很多同学说她很热情,很关心人,那你们主
要从哪里感受
到的呢?请你们再一次浏览课文,找出你们觉得体现王熙凤关心、
热情的那些句子
,把它划下来。
(1)、课件出示:
23刷子李招聘使用优秀
说教材:
《刷子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
文。本文写得生动有趣,融
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一波三折,人物
形象丰满,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文中“刷子李”
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艺应该
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
的浪花。因为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就
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
br>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
个生字,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
普通的手艺人高超的技艺。 3)领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这<
br>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
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
成。 教学重点围绕本单元的训
练重点,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不太了解,
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
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儿。所以
92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以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的方式,在读
中感悟,读中体验,体会人物的高超技艺。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
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
合作交流,进行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说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刷子李》这篇课文的作者为什么称专干刷墙这
一行的一位师傅为“刷子李”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1.自学生字 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探究学习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
2.作者是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3.找出文中精彩句子并理解。教
学时围绕刷子李的高超技艺表现
在哪里为主线,组织教学。为学生
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会,
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
人物性格的领会,体现了学生的
主体。
(四)、说说你心中的“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有
意完成这一
单元人物鲜明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拓展训练。你听说过什么“奇人异事”给
学生展示图片,
扩展课外视野,并说说受到什么启示。
(六)、赞美“刷子李”我们明白了:给学生情感教育,同时也感
93
受手艺人高超技艺。
(七)、课后练笔:写一写身边的能人。这一
环节,做到了读写结
合,加深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情感得以深化。
你觉得刷子李是
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说出他们心中的刷子李
——严于律己、身怀绝技、十分自信、技艺高超而带有传奇
色彩的
人。
对刷子李有了了解,此时趁热打铁,赶快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
行
描写,提高写作能力,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板块:情感升华。完成C类目标。(预计5分钟)
1、在攻克了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
务之后,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小小刷子可以刷出一片神奇。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一把
属于自
己的刷子,同样可以像刷子李一样刷出一片神奇的天地。让
我们记住师傅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学本事吧
!”他告诉徒弟曹小三,
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
好好
学本事。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
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
一生经验的总结。这句
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同时也是在告诉我们大
家,好
好学习将来才有生存的条件!
2
、为了进一步了解世俗奇人,再次给学生绝活欣赏:出示课
件------绝活欣赏
现在的孩子高傲自大自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的欣赏使其明
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享受工作可以
创造奇迹;小小的刷
子可以刷出神奇;唯有真本事才能赢真名。
94
3
、最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推荐,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
加课外知识,加深对俗世奇人的了解。
24*、《金钱的魔力》说课稿
教材分析:
《金钱的魔力》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
组中的最后一篇课文
,同时也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美
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
讲了“我”
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一百万英镑
的大钞,又备受关
照的故事。作者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
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
民以钱取
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根据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本课教材的
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
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
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
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
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的难点则是体会作者描写人
物的方
法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运用。同时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还
应让学生去搜集并了解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和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
景。
对于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9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首先问学生们,有一种东西
,现在的人们,衣食住行离开它
寸步难行,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确是万万不能的,这种东西就
是—学生们会脱口而出(钱、金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
怎样的
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板书课题:金钱的魔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同时思考:这
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课文的描写
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2、课堂交流。
学生的 回答可能有多种,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应该
尽量
承认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
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
;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
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3、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请分别用一个词来
表达你的感受。比如:
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文中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
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代表小组发言。
96
3、课堂交流,谈感受。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
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
变化。(2)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
话中。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小练习。这时,我出示小练
笔:因
为没有钱,我——,托德——,老板——。 因为有了钱,
托德——,老板——,我——。
5、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作者在刻画托德和老板这
两个人时,为什么会描写得这么传神?学生
会说出自己不同的看
法,我觉得应引导学生着重从下面几句来谈:
(1)那个家伙摆出
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
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
会带
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2)他一
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
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
们换得开!”
──(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3)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
br>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
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4)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
在自言自语似的:
97
五、总结特点,留置作业。
1、作者通过哪些描写,用了什么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得如此鲜明?
2、作业设计:(1)看《百万英镑》全文。2)依照课文的写作
方法试着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板书设计: 24*、金钱的魔力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写作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招聘使用优秀
一、 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
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了解不同地方
的民族风情特点为主
题展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季羡林
先生写
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
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
见所想,介绍了德国
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一境
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
风景民俗的同时,用
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我结
合本单元
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正确读写“脊梁、家家
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
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
98
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
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
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课前搜集
资料—质疑引入课文—把握重
点读议结合”,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图文结合法、情境设置法”
等。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
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我
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
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
谁吗?(季羡林)对,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在那篇课文里,
我们了
解到季羡林爷爷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教育我们小学生要
多读书,告诉我们写文章的好方法。今天我们
就要学习他写的一篇
文章。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了解同学们还收集了季羡林爷爷的那
些资料,
说给大家听一听。
(2)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季羡林与德国”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认读生字词,在检
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
读音,指导
“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
99
自己留
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在学生通读课
文,并谈论自己对德国的印象后,可以做这样
的一个质疑:当季老
重返德国时,人们问他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是怎样回答的?以便进
行更深入
的学习。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
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
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
br>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季老的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入手,请学生联系
课文,说说句中的“美丽”(板书)指的是什么?
(景色的美丽)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
美的句子,
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通过图片展示、展开想象等形式帮助学生理
解“花团锦簇”和
“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
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
情朗读,
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么?让学生进一步质疑,
引导学生理解德国是个人
人爱花的国家,着重学习文中介绍德国人
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
帮
助学生重点理解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