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

萌到你眼炸
779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0: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徽长江职业学院-余秋雨散文集



2019年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
1《草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 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
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 溢的笔
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
达了蒙汉人民 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
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
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 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
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 所要说课的是第
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 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 学生对西
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
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
富的想象,并通 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
1



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我 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
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 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
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 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 朗读训练,从而达
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 子,一
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
境和情感,同 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
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
己欣赏后的感受。 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
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 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
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
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2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 ,我先课件设计
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
美景 ,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
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 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
助多 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 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
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 的意境美,领会作者
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 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
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 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
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 画的意境,品读之
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
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
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 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
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 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
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 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 ,学生互相交流展
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
图, 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
3



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 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
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 ,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
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
的鄂温克族人民。”

2.《丝绸之路》说课设计
各位领导、各 位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课《丝绸之路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
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本。这篇课本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
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 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
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文章结构清晰,语 言生动,叙述情节具
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驼鸟、匕首、贸易、
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
部灿烂的历史,体会 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4



三、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
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1、《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 识复杂,
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准
备。
2、本文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采用“自己——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3、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 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4、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 ,感悟丝绸
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
五、说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西游记》主题曲、丝绸之路路线图、丝绸之路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丝绸之路的小故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引入“丝绸之路”。
2、师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同时出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3、学生齐读课题《丝绸之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读课文。
5



阅读要求:划下自己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一幅怎
样的场景?”、“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2、全班交流。3、指名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出示重点句,学生齐读“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
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1、思考: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
里?2、四人小组合 作学习,找出体现“伟大”的相关语句。
3、全班交流。4、教师指导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5 、教师随机板书:
友谊之路、科技之路、文化之路。
6、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体会两国人民

1、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2、学生欣赏丝绸之
路风光图片。
3、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4、布置作业:将文中四字词语摘抄下来。
七、说板书设计:的友好心情。

(四)总结升华、扩展延伸

最后我要说的是板书设计。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交流学习成果
的过程中,我随机进行板书。

友谊之路
2、丝绸之路 商贸之路 亚欧
(中国) 文化之路
6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3. 《白杨》招聘使用优秀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 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 疆的志向,并希
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 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借物喻人 ,赞颂边疆
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
之处。
教法和学法:
本课教学活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
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
7



能力,再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铺垫教学。
1、我给大家带来一首歌,大家想不想听啊?好,看哪位同学听明白了
歌中唱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 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
2、“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杨,哪位同学知道白杨的有关知
识,你能介绍一下吗?
3、同学们讲得好。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
泛,因为它树木 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
欢它。
二、课题质疑,激趣读文。
1、看到《白杨》这个课题,你想作者会介绍什么呢?
2、总结归纳学生可能会提出的几个问题:①白杨树的外在特点;②白杨
树的品格……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懂了什么。
三、探究体验。
1、合作,交流。同学们刚才已读懂了一部分的内容了,但了解的是否全
面呢?请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组织汇报学习成果。
四、品味语言,语感训练,体验情感。
1、辅助填空:从兄妹俩的一番争辩,我们仿佛看到了()白杨。
2、男、女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的对话。(省去提示语,请用你的朗读体
现它的意思。)
8



3、创设情境: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 烟,
而白杨却是这么直,这么高大……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多么()
的白杨树啊!
4、组织交流:
△ 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
发芽,长出茁壮的枝干。
(1)指导朗读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地方?
能换上它读读吗?(在不同的地方 ,它的作用不同,朗读时的语气、语调也
就不同。)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地方填上去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个别
读→评读→品读→齐读)
(3)小结: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风姿,供人们欣赏;边
疆需要它,这就 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
它就在这儿生根了。
△ 多么(坚强不屈)的白杨啊!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
(1)指导朗读体会:你能选用其中的一种天气情况来说吗?想象当时
的情景,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分小组读、齐读。
△ 多么(挺拔)的白杨啊!它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1)引导体会“从来”的意思。
① 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白杨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9



( ),它也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 ),它还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 组织交流。(引导从时间、地域、气候三方面体会。) (2)
指导朗读。
6、小结:不管何时,不论何地,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气候,哪里需要,
白杨就在哪里 生根,发芽,它上擎青天,下踩大地,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
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你能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三、引导探究 ,感悟写法,拓展延伸。
1、(引 读):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生接读):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 在还不能理解。
2、学生读句质疑:爸爸仅在介绍白杨树吗?他在表白自己什么心迹?你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手法跟我们学过的哪篇文章很
相似,说说你的见解。(引 导学生联系《落花生》明白这也是采用托物言志
的写法)
3、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一读。
4、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用朗读来回答。
5、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一句。
6、小结:爸爸看到了这,高兴地笑了。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 看到祖国
的边疆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时的一种欣慰的笑。让我们衷心祝愿戈壁滩上的白
杨树越栽越 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7、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
么?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10



一、说教材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
册第一组的第四 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
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原缺氧, 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
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 级
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
上海拔最高的隧道 ——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结合本文特点及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目标:认识“妖娆、巍峨”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继
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3.情感目标:紧扣单元训练点,了解西部,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
藏铁路精神,感 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洋溢着浓郁的 抒情色彩,“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文中出现
多次,充分表现了筑路大军遇到困难时的信心和决心 ,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
利时的喜悦之情。文章内容鲜明,语言直白简洁,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弄清建设
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冻土 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
感染。
四、说学情
11



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联系上 下
文理解词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
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习本课打下了一定基础。但学
生对本课背景不了解,对西部了解不多,课前又 没有搜集相关的资料,这些
为学生理解课文增加了难度。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上面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的分
析,我主要采用情境激情法,;朗 读感悟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天路》; 2、引言导入新课
(二、读题质疑,明确目标 1、读了课题,你头脑中浮现了哪些问题? 2、
出示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准确;
2、边读边想: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用——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3、读后检测。
(四、读中感悟,体会精神
1、学生默读感悟
默读课文4---9 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
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用~~ ~画出相关句子。还可在句子
旁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同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高原冻土 学生交流句子,引导感受困难; 读悟克服困难的句子,体
12



会建设者的精神,引导朗读;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学生交流句子,师引导学生体会,感受精神。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齐读10——11自然段; 2、简介青藏铁路 3、课外搜集有关青藏铁
路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5.《古诗词三首》《牧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告诉孩子们的第一句话其实也是告
诉我自己的:这 么大的场面,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好的机会,对于我来说,
也是第一次,既是压力也是挑战,今天我上的 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
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牧童》。
[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
儿童晚归休憩图:原野、月夜 、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
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 动地表现了牧童
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说目标]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 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
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但有
时,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
要求,我将目标定为:
1.会写“牧、蓑”两个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牧童》,背诵并默写。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讲
诗句的意思。
13



4.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无
忧无虑的生活。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
的。”教学本首诗,我借助多 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
其间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 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主动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
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古诗导入,温故而知新。
以古诗擂台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背已经学过的古 诗导入,不仅能自然
地引出新课,为新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还带领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环节二: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是走进古 诗、融入诗境的基
础。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
音 韵之美,为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在学生进行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交流学习成果的形式,引 导学生
抓重点词说诗意,悟诗情,预设一是抓住“铺、横野、六七里”理解诗意,
品味“弄”感 受情趣。
从学生的学案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了铺,六七里的含意,
对横 野提出问题的人比较多,所以我预设从横字入手,先理解横字的意思,
横即辽阔,再进而理解横野即广阔 的原野。
预设二:想象牧童为何不脱蓑衣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在理解这两句诗时,我适时出示图片: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
14



再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
根据学生的学案中体现的学生的 不同见解,我预设了诗人为什么不脱蓑
衣就躺下了引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 下身子?
是喜欢月夜里的草地,想好好的欣赏一下?还是月夜中的微风有些微凉?然
后引导学生 说说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环节三: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当堂背诵古诗。
环节四:补充教学,升华情感
出示唐朝诗人栖蟾的《牧童》,让学生在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
找一找两首诗异同。体会同样的题材,描写无忧无虑的牧童生活,可以用不
一样的方式, 不一样的写作手法来表现:可以是五言,可以是七言,可以含
蓄,可以直白,鼓励学生课后背背古诗,做 到及时积累。
受能力所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在座各位批
评指正,谢谢。
5.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人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中的一
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
真 、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
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 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
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教参,结合本班 学生的实际特
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2、通过看注释, 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15



学习 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
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
教学过程:
1、设情景,揭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导入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 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是对诗人
了解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或少的都 会记住一点,我
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刻些。而与此同时也调动了学
生学 习的积极性。
2、划节奏、读诗文。
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读诗,然后教师泛 读,根据老师的读,根据自己
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目的是让学生对诗
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抓重点、明诗意。
这是整节课的第二次, 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
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懂与不 懂的交流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4、想诗境、悟诗情。
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当< br>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然后指
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 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读后,
教师再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 情景,然后引导学生结
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多说。
16



5、吟诗句、诵诗篇。
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 口,而且有充满了童真童趣,引导学生
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 时间,然
后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
前后两个 人互背,男女生对诗句等不同形式,最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
背诵。
6、巧拓展、延童趣。
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
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引入杨万里的又
一首儿童诗《稚子弄 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
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 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
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设计一个小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伸。
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是我设计
这节课的初衷,可 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5.《清平乐村居》
一、 说教材
《清平乐 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
词人辛 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着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 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
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 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
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 下目标:
17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
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 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
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
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 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
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 2.采用自主合
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
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 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怎么学?学到
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
的《 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2、 同桌互
读互评。3、 抽生读并正音。
18



读,是诗歌 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
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 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
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 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 “茅 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
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 莲蓬。让学生结合画
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 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
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
内涵。
五、 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 学生
“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
诗词的精髓, 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
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 ,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6《冬阳童年骆驼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
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 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
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 的记忆,它们
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
19



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
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 书面语
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
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
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
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
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
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二、说教法和学法 。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 精神,新
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
与能力、情 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
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 行拓
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
语文课与社会、 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20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学
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
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
文的介绍,大家 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 :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
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 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
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 音的回
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
段落 的旁边;相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
字地方,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 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
21



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
读一读,并做上读书 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
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读这个自
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
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
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
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 候,看到从没看
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
吗? 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
22



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
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
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教学程序从上述方案的B处始。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
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
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
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
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 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6)师:可是,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
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问
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23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
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
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 ,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 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
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
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 过去,秋天过去,冬天
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
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 年,少女,
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
城曾倾泻 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 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
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 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
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 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
读。
24



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 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
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
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
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 于我的心头。
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
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
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 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骆驼咀嚼、系铃铛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7.祖父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第二单元“永 远的童年”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富
有诗意的语言,孩子气十足的腔调,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快乐的 童年生活。
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 里自由自在,体会
“我”的调皮,淘气和祖父的慈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
重点是引导利用多种朗读,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文 中找我与祖父在
园子中劳作玩耍的情景,体会“我”的调皮,淘气和祖父的慈爱
25



难点:在具体语段中感知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人物情
感的作用。
教学时,我大致设计了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中引出课题,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萧红一起走进她魂牵梦绕的园子-------祖
父的园子来感 受她的童年生活。而后在题目上设置问题,它是一个什么样的
园子?什么样的祖父?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
第二个环节: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中 找出我与祖父在园子中劳
作玩耍的情景的五个片段,体会“我”的调皮,然后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然后评价交流,浇水这段学生最感兴趣,读时插点小游戏,让
学生充分体会小姑娘的调 皮、自由、快乐。
2、老师引导:在祖父的园子里我这样淘气要是在家里也这么淘气会有< br>什么样的后果?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然后顺势引导学生在祖父地是我也产
地,当我产地时把谷穗 锄掉而把狗尾草留下是祖父却管我,设置问题祖父是
怎样管我的?让学生体会祖父的慈爱,也只有在慈爱 祖父的院子里我才是自
由的快乐的。
3、不久我是快乐的、自由的连同花草、小动物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
切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①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的基础上质疑: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
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同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
自由。
26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
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②让学生做园子里的一员一游戏的形式来 说说自己的快乐自由,课堂随机
提问下边的学生你们还想做祖父园子里的什么?
把倭瓜、黄瓜换成园中的“我”,然后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我愿意栽花就栽花,愿意浇水就浇水,愿意捉
蝴蝶就捉蝴蝶,愿意吃黄瓜,愿意躺就躺着,愿意着睡就 睡着,就算一棵花也
不栽,一瓢水也不浇,祖父也不会生气,更不会骂我.
第三个环节:领悟写作方法
讨论:作者写她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要写花草和小动物的自由快乐呢?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 学生明白寄情于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景物描写
对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我个人认为学习语文终极目标能打 达到能读会写,
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我认为教学中不能光停留在字词或句段的理解上,还
要多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写作的实践中尝试,来提高写
作能力。当然昨天有一位老师对此 提出的看法,我也觉得很有道理,学好语
文理解字、词、句是基础,打一个比方,写作就像我们盖房一样 ,只有低段
的教师打好地基,我们才能在上面构建框架,当然房子的装点我想应该是后
边初中高 中乃至大学老师的事了,至于格调的高低、风格的雅俗还要看学生
个人的悟性,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 靠个人。
第四环节:创设自由快乐的情境,学生构建一个自由快乐的精神家园 ,
给学生自由的想象空间,并进行寄情于物的写法训练,让学生把这种写法应
用在写作实践中。
27



第五个环节:回到课题,总结全文。
设置问题:整篇文章好像都写我的快乐,我的自由,这个园子是我的乐
园,为啥课题要写祖父的园子?来 总结全文。
第六环作业设计: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喜
欢的段落。 2、课外连接,阅读萧红作品
8《童年的发现》招聘使用优秀
教材分析:
本课是 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
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 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
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 规律,
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
前后经过。最 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
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 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
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 现
了孩子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
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
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28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 容,了解“我”发
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
格。
教学难点:理解“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
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法学法:
教法: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
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 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
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学 法:在这节课教学中,我主要教给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
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法,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等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设计流程。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 ,也
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出
示课题)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
29



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
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 又是怎样找
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
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 长的时候就要飞呢?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 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
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 ,想从鱼身上发现
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4)“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
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9.《儿童诗两首》招聘使用优秀
30



一、说教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儿童诗两首》是本册教材第二组中的最后一
篇。本单元的主 题是“童年”,使学生感受童年的生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
的感情。从习作上讲也很重要,丰富学生的语 言积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
年生活。本课是阅读课文,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
成。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把脚丫接在柳 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童年
是多么的美好幸福。《童年的水墨画》以跳 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
型场景,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 场
面。这节课主要讲《我想》,《童年的水墨画》布置自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
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 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
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
1、知识与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
闹、梳妆、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鼓励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
来。3)通过朗 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儿童诗,体会 儿童丰富的想象力。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童
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1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
童诗的兴趣。
四、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
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 br>五、说教学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
程,实现教师观念及教 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 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读
书,边读边想象,同时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 br>趣。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
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 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
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 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
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 一
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
望是什么呢?今天 我们就学习这首小诗,赶紧去读读吧。(出示幻灯片一二)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导入后首先进行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大家自读,读准字音,
解决生字词的 障碍。读错老师纠正,同时对本课生字词出示,对学生预习情
况进行考察。(出示幻灯片三)接着指名读 ,谈感受,使同学整体感受本诗的
内容和节奏。然后比赛读:看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教师在学生读 的过
程中给出激励性的评价,同时指出朗读诗歌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32



四)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该停顿的地方停顿,该重读的词语重读,< br>同时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老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1.
用斜线画出朗读的节 奏。2.哪些词语重读,做上自己喜欢的符号。3.注意文
中“啊”的读法。(出示幻灯片五六七八九) 画出节奏和重音后让学生模仿
读,接着让他们展示读,想读的自己站起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老师
进行评价指导,最后男女生对读。老师评价。
3.谈梦想,感受意境
再读课文,在这一环节首先提问每一小节分别写了小作者什么梦想,(出
示板书)这些梦想中你最想往哪 个?为什么?让学生明确内容,体会情景。
哪些词用的准确生动?读通诗句,读好诗句,调动多种感官体 验诗歌描绘的
意境,学生大胆想象: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会是怎样的
情景 、怎样的感觉;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会看到什么,把自己种在土地上
变成什么……接着让同学边读边想 象每个梦想的情景,提问:你仿佛看到了
一幅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进行引读:在那桃花盛开的春天 ,我想象自
己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读一小节);旭日,和风,垂柳拂岸,我想象
自己把脚 丫接在柳树枝上……(读二小节);放风筝的季节,蓝天,白云, 风
筝飘飞, 给人们带来了多少欢乐,我想……(读三小节);阳春三月 ,绿
草如茵,繁花似锦,我把自己想象成大 地……(读四小节)。进一步感受诗
歌意境,然后进一步提问:大自然的一切是那么美好,我还想……鼓 励同学
说说自己的梦想。(出示幻灯片十)
4.明结构,写小诗
再读小诗, 体会作者是怎样八把理想表达出来的,提问你发现小诗在结
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出示幻灯片十一)学生 谈自己的发现,师生共同归纳
33



总结出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模 仿课文的结构,再写一小节,(出示幻灯片
十二)表达自己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写完 后小组评价,
最后把几位同学的小作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我想》。
5.举一反三,布置课后作业
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式自学《童年的水墨画》。
小结: 本人在讲授这节课时,采用了朗读式,想象式,情境式及交流式,
共同回顾了我们的童年,培养学生对诗 歌的兴趣及想象力。
10 《杨氏之子》招聘使用优秀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 是文言文,《宴
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是个剧本,《打电话》是一段
相 声。学习这组课文,要求学生能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
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 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
来表达。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 ,确定了三个目
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
巧妙。
为了实现这 样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会认3个
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
句,了解课文内容”而“会写6个生字”“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 巧妙”
“背诵课文”在第二课时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课时。
34



为了顺利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流程为:谈话引入→解题→初
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谈话引入:
我是这样引入的:亲爱的同学们,最近两个周,我们都在研究语言。 幽
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不信,你读一读《杨
氏之子》这篇文章 ,会有同感。
这样的引入力求彰显三点:(1)语言简洁,(2)直奔目标“风趣幽默的
语言”,(3)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影响孩子们价值取向。(4)最后,学生看
着教师板书课题,齐读。 学生看到的是生成的过程,不是生成的结果。教学
的时候,生成的过程远比生成的结果重要得多。
二、解题
解题这个流程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1)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
思。分四步落实。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
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说,我该是“黎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孩 子们获取学习文言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
些方法学习文言文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 写并用,希望孩
子们把知识学过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说的就是这种效果
吧) 。第四步,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
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 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
35



西,再表现出来。很 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
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 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
高的原因之一。
(2)解题这个流程中的第二个环节是借住注释了解文章的背境知识。
分两步展开,
第一 步:自读,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为此,我作了四个方面的知识
储备,①晋朝:历史上的一个朝代;b 《世说新语》:这就是《世说新语》的
全部内容,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 时名士贵
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②汉末
至晋代:大 约5、60年的时间。③氏族阶层:我查过资料了,用今天的话来
说,就指那些有钱或者有权力的人,再 说通俗点,相当于今天当官儿的、大
老板这些人。轶事:史书上不记载的事。今天只用到了两个。我认为 备课应
该作这方面的准备,所谓的给予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记, 一个注释,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知识,让我们再读一次,
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如果让你根据这个 注释设计一道填空题,你认
为可以把哪些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内容?
设计意图同流程一中的第四步。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 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
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 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
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 记号,待会
儿黎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36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 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
时间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不是限制读书遍数。不然的话,先读完的 ,
没事做,会分心,心散了,收拢来就很困难,这就是我们有时候在课堂上组
织纪律难的原因之 一。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有需要帮助的吗?
②抽查,抽的是 两位最差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
性;两位同学PK,引入竞争机制,于听的学生而言, 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力,自然要听得专心些,于两位PK的孩子而言,最后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
功的体验,最后的失败者增强了受挫能力。第二课时,我请的更多的就是优
秀的学生,需要领头羊带一带 。③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步:“文言文”是 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
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 言”,即书面语言,“文
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 ,
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
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
成的文章”。
今天我们朗读 文言文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
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 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
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教给方法,翻译成白话文。
37



①借助注释②借助 字典③联系上下文④联系生活实际……为了使意思
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第 三步:运用这些方法
自己试。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请两 位同学
PK——同桌互相进行——写下来。我们备课组一致认为,文言文起步阶段,
需要这样的 来学习。有了这些努力,第二课时很轻松的就完成了“体会故事
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这 两个学习目标。两节课下来,从孩
子们完成的练习册和小状元来看,掌握的比较好,基本上实现了在课堂 上就
把知识学过手,不用我另外花时间去补。回过头来看一看,将文言文翻译成
白话文的时候, 自然给孩子们提供了方法,但是还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间
借助书上的注释过渡一下,将坡度放缓一些, 也许,孩子们学得还要轻松一
些。
五.体会语言的精妙。
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 答妙在哪里,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没看教书
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课时,我更多的是借助 优秀的学生说出妙在
哪里,受他们的启发,孩子们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发言
非常精彩。
11《晏子使楚》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
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 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
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 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
38



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 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
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 依仗着国势
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
顺水推舟 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
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 才,驳倒了楚王
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2、理
解含 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
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
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 )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
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 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
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
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 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
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 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二)诵读法:(三)剥笋法:
四、说学法:(一)联想与想象:(二)朗读与讨论: (三)再现与表
39



演: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从总体 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
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 通观全文,进行
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
一大段。
(2) 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
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2)读后
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
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小结楚王是步
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靠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 子赔不
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3)课件
40



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 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
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
雨、摩肩接踵。
(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5)
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 论。
既:A 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B 我是最
不中用的人。C 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
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4)
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机
智、善辩
41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 表现深化(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
(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 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 什么道理?
(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板书设计
12半截蜡烛招聘使用优秀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半截蜡烛》是九年义务 教育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的一篇课
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 三
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
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
心玄。
2、教学目标:目标具有激励,导向功能,根据课程改革的 要求以及本课
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厄运”、“摇曳”、
“镇定”等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 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4)
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
42



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
的精神。
4.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完成
二、 说教法、学法
1. 教法:我在教学过程中 将主要采用质疑点拨法等自主教学模式进行教
学。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 系、读中感悟、
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2. 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掌握从读到思的学
习方法。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简单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
伤亡最重、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二) 自学课文,及时反馈。自读课文 留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扫
除字词障碍,帮助学生 理清文章思路,中间采用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相结合
的方法,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简练和准确。指导 学生抓住人物活动的主
要情节,围绕中心来归纳段落大意。
教师先提出一个思考题提纲挈领,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
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让学生用心 地读读
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领悟伯诺 德夫人一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例
如:从哪看出伯诺德夫人的机智沉着?学生通过浏览、默读找出“许多、 始
终放心不下、绝妙”等词语读出人物当时紧张却不慌乱的心理。
43



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学会合作,提高课堂实效,交
流升华]
(三)回归文章,课外延伸。
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 br>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
国的土地。
13. 《打电话》
教材分析:
是人教五下第三组中的第四篇课文。这一单元是各 种文学体裁的集中展
示,《打电话》作为相声文稿入选其内。学生对相声并不陌生,但接触、学
习相声稿还是第一次。相声稿正如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所要表现的意义一样,
语言通俗易懂、明快动听、形 象具体、生动活泼、用词俏皮、丰富多彩,而
且字里行间充满幽默、夸张、诙谐、讽刺,让人忍不住开怀 大笑,而笑后又
有一番启示留心头:打电话要直奔主题、言简意赅,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如
果啰 嗦,不仅损害自身形象而且影响别人办事,还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
一意义是这篇相声稿所要传达的, 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落实的,因此是教
学的重点。作者运用怎样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则是学习的难点。本 课的教学目
标有一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提高默读速度,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
意义。
教学过程:
44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和 阅读地位,我认为运用大问题分
块引领教学时效性会更强,教学块面也会比较清晰。在自由充分地读通顺 的
基础上,我运用大问题引领教学。
问题一:这篇文章中的两个角色,你会选择哪一个?为什么?
这一问题首先帮助学生概括了已 知的简单的内容,即文章是分甲和乙两
个角色写的,然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那就是会选择哪个角色 。这一选
择背后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章说话量上的了解和说话内容上的理解。我想,
学生会依据 问题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从而有很多比较,对文章有了
初步的个性化的理解。
问题二:在这篇文章中,你读到了那些有意思的地方?这些有意思的语
言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相声的首要意义无非是想让观众开怀一笑,那么它的语言上必定会有引
人发笑的地方。这一问题 正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让学生浸润在语言中感受
相声语言的幽默、风趣、诙谐等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随机地把相声
语言幽默、风趣、夸张、讽刺的特点渗透进去交流,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有意
思,还能了解到有意思的语言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写的。这还不是内容教学
的全部,还应该在学生说过笑 过之后激发他们的思维:作者在逗引我们发笑
的同时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有了冲击思维的问题,学生才 会反复地咀嚼语
言,明白其中隐含的意义。
问题三:同样是对话,你觉得这篇文章和《小苗和 大树的对话》有什么
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请大家静静地回忆,细细地比较。
这一问题主要落脚 于对这一篇相声稿总体上的把握,了解其特点。通过
与《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比较,引导学生去发现, 同样是对话,访谈和相
45



声不一样,前者所谈内容主次不明显, 平等交流,后者一唱一和,主次分明;
前者语言上尽管比较口语化,但用词还是挺讲究的,有些地方还是 书面味儿
很浓,而后者完全是为口头艺术的需要而创编的,因此,全口语化,文字中
还保留了好 些口头禅。这些特点的比较、发现,为学生试着演相声做准备。
问题四:通过对这一则相声内容上的了 解和语言上的比较,现在,你觉
得相声有什么特点?老师建议你结合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看到的从形式上和
内容上以及语言特点上等各个方面自由地来说说。
对相声特点的梳理是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 解相声,为讲相声做更充分
的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伺机告诉学生 “说学逗唱”和“抖包袱”等一
些有关相声的基本常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浅层的理性认识的高度。
最后,请学生与同伴合作,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片段排练,并在课堂上指
名两三组表演。课外,布 置学生搜集或创编一个相声片段,在“回顾·拓展
三”的“展示台”中再显身手。
以四个大问 题引领,从内容和写作特色等板块对相声稿这种语言体裁和
相声这种艺术形式有了综合性的了解,而且化 了解为理解,落脚到相声的表
演。我想,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就已经与相声这门陌生的艺术
牵手了。
14《再见了,亲人》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 再见了,亲人》这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三组的一篇
精读课文。是高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因 此本册教材既注意了与中年级教材的
衔接,又开始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
46



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
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 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
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 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
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
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 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
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 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
想教育。
二、教学目标。
考虑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我 班学生具体实际的情况,依据课文“训
练重点”和“预习提示”,我是这样制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的 :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运用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读书方法,练习
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 思想感情的,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了解同一内容说 法的句子表达
效果的不同。(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 对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才初步接触,所以选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
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为本文 重难点。
四、说教法:
具体教法是:(1)以读代讲法:(2)创设情景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47



五、说学法:
具体学法是:(1))读悟法:(2)读——思——练的方法:(3)想象表
演法:
六、说教学程序(安排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我准备采用 三课时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点学习课文1 -3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练笔;第三课时:听写词语,指导背诵,完成课后题。下面我着重谈 谈我
今天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简介背景:
“亲 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那么课文中的
“亲人”是指谁?明确课文中的“亲人 ”指大娘、小金花、大嫂后,质问那
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是如何成为亲人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 题来
开始这一节课的学习,并简介课文的背景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对前三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读为
主,并且做到多读精导。
在引导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重点让学生结合句子理解“唯一”的意思。
重点指导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话的 朗读,体会为什么大娘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所说的代价是怎样的代
价,进一步体会为什么
大嫂是亲人。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注意救老王付出的是什么样的代价。重
点指 导读“第二天传来……同归于尽了。”进一步感受为什么他们是亲人。
48



最后总结这三段,体会感情,并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最后将学生分成两大组表演分别时的情景。再交换角色表演。
(三)、总结,表演,练笔: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想象离别时的情景并进
行表演和练笔。这个 作业既可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加深学生
对课文内容理解,而且可升华文章的主题,既培养 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体现
了创新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它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晶,不
仅体现了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文章的思
想。我设计的板书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
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血缘关系
大娘 不是亲
人 ?
小金花 朝鲜人民 志愿军
大嫂 胜似亲人
15《金色的鱼钩》招聘使用优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下面我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说课。
49



一、说教材
《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过草 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
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 于革命、
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说目标
为了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 文,从思想内容、语言和写作特点等几个
方面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学生由表及里 认知事物的
水平,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通过人物神态、
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 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
崇高品质。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
三、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
对六年级学生,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本班学生学习语文
兴趣高,基础知识扎实,朗读水平较高,为本 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应重点加以引导突破。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朗读法:2、情景设置法:3、提问法:4、点拨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侧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课前查阅资料,自主探
究,课堂上朗读品味、讨论、质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 学
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六、说教学过程
50



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
的教学流程,本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
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
受?
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
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
<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
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
要讲了什么内容。
(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感情地读
一读。
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
3、教师范读“硬咽草根、啃鱼 骨头”片段,再指名让学生读,然后汇报
为什么这个段落让你感动。引导学生抓住“皱紧眉头”、“硬咽 ”等词语和“我”
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4、接着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 片段,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老班长与
“我”当时的心理。思考:前后有哪两处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内心 矛盾?指
导朗读“我把碗端到嘴边”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 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
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时, 我说:“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
士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他 们挖野菜,
51



为了生病的小战士,他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 果你是其中一名战士,你
有怎样的感受?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去呼唤他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感激
与不舍之情。
6、最后我又设计了几个问题: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战士们撕心裂肺地呼喊也无法唤 醒他。此时“我”做了怎样的举动?并说出
“我”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说生锈的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这金色的光
芒是指什么?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这些问题的设计,抓住课文重点,
直 奔中心,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来体会老班长的精
神。
7、感情朗读,体味情感
让学生找出最使自己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老 班
长的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总结
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
它闪光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 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
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 主义的接班
人。
<四>、作业布置
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假如你是“ 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你
怎样向前来参观的人介绍“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呢?)
<五>、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52




忠于党,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16《桥》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教学目标
《桥》是人教版 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本文作者满怀
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
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
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五年级学
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以 下几点为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
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
的特点。
2、教学重难点:
《桥》一课是一篇小 小说。文章短,句子短,但立意深。小说塑造的老
支书的形象体现了时代精神。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 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
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
精神做为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53



1、教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 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
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 过
练笔尝试,提高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为主的教法,借助 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 宽视野。
2、学法
我设计的学法是读中悟,以朗读为突破口,这体现了课标的要求。 具体
操作步骤为复习导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细读品位,突破难点;
感情朗读,突出 重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三、说教学程序安排:
一)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梳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与本节课的自然衔接,了解文章的主 要内容,使学
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二)自读自悟,潜心会文
教师通 过提炼问题“你从课文中7——22自然段中的哪些语段看出老汉
是一个怎样的人?”勾画出文章中相关 的语段,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本重点
的学习,学生通过默读、勾画、圈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品味积累
1)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 生
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
为题更是理解不够 深入。
运用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情感朗读。
54



文章的最后4个自然段讲述了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内容很简单,在这一部< br>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配上忧伤的《神秘园》进行范读,并重复读了课文的
最后两个自然段“她来 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通过教师的范读
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又通过质疑“肆掠的洪水 冲垮了木桥,桥没有了,但
是这座桥永远架在老太太的心中,因为在这窄窄的木桥上,她失去了两个最< br>亲爱的人;这座桥永远架在每一位乡亲的心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
么吗?”,帮助学生理 解文章以<桥>为题的深刻内涵。
2)以“像泼。像倒”体会文本多处运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 张的气氛;
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辐
射文本中 大量的比喻、拟人等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了解他们对文章描写所起
到的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的作用;以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
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贯穿全文;以老汉的两次吼 小伙子
体会老汉一视同人、舔犊情深,感悟老汉无私无畏的伟大形象为教师教学切
入点,学生情 感的发散点,引导学生体会句式的运用,拟人的手法,比喻的
好处,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教师的点拨 下明晰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领
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为学生的运用语言奠定基础。
四)读写吐情,升华情感
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做到入乎其出乎 其外,我设
计了这样两个选做题,1、文章运用了很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洪水肆掠 时的危急。请你试着写一些这样的句子,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形象。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老太太站在河边,桥已经没有了,望着流淌
的河水,望着曾经夺去了丈夫和儿子生命的河水,嘴里喃喃 地说......续写
她会说些什么
55



这是为了在面 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实现学语文向用语文的过渡。
四、说板书设计
雨水之大 勇敢之人

洪水之猛 桥 冷静之人

木桥之重 爱子之人
17.《梦想的力量》招聘使用优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 册第四单元第17课《梦想的力
量》。本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感动”,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可歌可泣 的事,
体会令人震撼的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梦想的力量》通 过记叙6岁的加拿大孩子瑞恩•希里杰克
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 一梦想,而
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的、坚定执着的、
金子般 的美好童心。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事情的经过。
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 骤:一是筹集70块钱;二是筹集2000
元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和同 情心都面临着
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作者是如何将这三次筹款写清楚,写具体的,
这正是 学生要向作者学习的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
特制定了以下目标:
56



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在反复朗读 、想象拓展等文本感悟的过程中相机识记和
理解“迫不及待”“一声不吭”“坚定”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拓展、联系自己的生活、有感情朗读等手段,设身处地地感受< br>瑞恩的内心想法,读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瑞恩对非洲人民深深的关怀,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乃至于
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巨大的。
3、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紧紧围绕专题把重点定为通过想象拓展、有感情
朗读等手段,读 懂重点句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领会本文写作的寓情于叙的
写作手法。难点是理解“梦想的力量是如此巨 大”,感受“爱的力量”的巨
大。
二、教法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 学方法是自读自悟、启发质疑、创设情景,读
写结合。依据教法,我选择了相应的学法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指导学
生采用了“自读自悟、以读代讲、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准备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并且精心制作
了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对课文的字词进行了预习。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
57



过渡语:“梦想”可能是我们心中最深切的、最美好的渴望。人世间的很多
奇迹都源于梦想,并经过不懈 的努力使梦想成真。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
梦想的实现做出努力。
2.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的梦想都非常美好!希望你们能够时 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
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你创造出无法想象的奇迹。(板书完成课题)
3、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叫瑞恩。他因为自己的 一个梦想而改
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
急需帮 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现在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这个真实的故事,
去感受梦想的力量吧。
(二)自读课文,走近梦想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认读情况,为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
了铺垫。
2、自由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是什么?(课件出示)⑴读课文,在
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A.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B.他们不应
该过这样的 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C.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
能喝上洁净的水。⑵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
怎样的梦想?”学生可能会说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 到要让
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4)交流他是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先整体上把握课文,并且初步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升华感悟
58



略读课文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 重点、精彩之处还
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
阅 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这个环节中
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逐步 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自主感悟
导语:瑞恩面临的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但他没有放弃,信心更强,目标
更远大了。瑞恩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 句子,
细细体会在也可以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点拨。
3、创设情境,体会力量:
这些额外的家务活对小瑞恩来说太不容易了!让我们想像 一下当时的场
景:他费力地挪动着笨重的吸尘器,认真地干着,每个角落也不落下。十分
钟、半 个小时、一个小时……他的手磨出了血泡,脚累得再也抬不起来。同
学们,想一想,假如是你,可能会怎 样?让我们设想一下,在干每一件事的
过程中他可能遇到过什么困难?(课件出示):A:学生交流B: 教师相机引
导:这么辛苦,也要坚持,这就是——(梦想的力量)C: 瑞恩通过自己干
活攒够 了70元,但要靠这样的方法攒够2000元,甚至买钻井机的钱实在—
—(太困难了)谁给予了他帮助 ?他们为什么帮助他呢?4、升华情感,畅想
交流 瑞恩的井终于成为现实,这将意味着更多的人不再流 离失所;更多的
孩子不再奄奄一息;更多的亲人不再失去生命。此情此景,不禁让一位老人
流下 了激动的泪水。同学们找一找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四)对比理想,升华主题
出示瑞恩接受实话实说访时谈的自己的目标与理想:“我要为取得干净
59



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 把瑞恩和自己的理想对比,你
有什么感想和启发?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同学们,让 我们爱朝夕相处的骨肉至亲,是他们
给我们生命的最初阳光;让我们爱情同手足的老师同学,将我们平凡 的生活
泛起欢快的波浪;让我们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心感动心,以火点燃火,
当爱的含义 超越了家庭,超越了国界,涵盖整个地球,世界将无比的温馨!
五、板书设计:
梦想的力量 筹集70块钱──做额外家务活 筹集2000块
钱──感染了周围人
筹集买钻井机的钱──感染了更多人.
《将相和》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
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
相对独立且又互相 联系。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临危受命,带着和氏璧出
使秦国,面对秦王,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 秦王周旋,最终不辱使命,
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之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欲辱赵王,被蔺相< br>如识破,不惜以死相拼,逼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尊严。归国后,赵
王拜蔺相如为上卿,位 在廉颇之上,廉颇心里失衡,欲找机会羞辱蔺相如,
导致了将相之间的不和。蔺相如无病请假、路遇躲避 ,他“为了赵国利益”
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精神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将相重归
于好。
二、说教学目标
60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
道理。
教学重、难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 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
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 想方法。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
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 逐层推进。在
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
格在学 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四、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
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
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
61



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 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
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 br>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 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
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 ,
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
该不该升?这就是 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 厉害? 官 升?)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
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A、 生自由读文。B、 请
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 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
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 、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
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 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 了,
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有理有据,所以 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
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
62



谁能读出来?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
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 br>“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
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
家再读蔺相如 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 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
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 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 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
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 们说说,他
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 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
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
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
63



的理由。”A、 指名读后自由读。B、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
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 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
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 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
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3、同学们,如果你是 赵王,面对这
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五、说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 (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19《草船借箭》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草船借 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
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 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
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 诸
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
用妙计向曹操“ 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
划周密、才智过人。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 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
进行叙述。
二、说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标》对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我根据三
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6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使学生
领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 创新意识,
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体会我们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
而感受古 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 “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
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 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
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说教法、学法
本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 出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
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上我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两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
的前因后果。
五、说教学过程
65



第一板块: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2分钟C)
上课伊始,我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9课《草船借箭》。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
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 亮的才干),结果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
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 亮的什么(板书:神机
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呢?这样的导入,引起了同学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
下了基础。
第二板块: 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8分钟A、B)
1、 提出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画出
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
在这里,我建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
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通过自主阅读,
合作交流,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关材料。
(1)知天文 有的 同学说我们组认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
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 时,我会设疑“为什
么你认为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
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
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 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
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 诸葛亮有什么动
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
诵 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
66



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晓地理“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 的船顺风顺水,已
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3)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
名口答:①诸葛 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 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 弩
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第三板块: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5分钟B)
1、(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
施。②利用曹 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
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 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
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2、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
博 神机妙算
第四板块:拓展延伸(5分钟C)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 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背诵;同时指
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 ,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
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要求学生课后把这首诗抄下来,背熟。
67



六、说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诸葛
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
理 自叹不如
知人心

20《景阳冈》
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展示与交流的机 会,接下来简
要说说《景阳冈》一文的设计意图──《景阳冈》一文改编自中国四大古典
名着《 水浒传》第23回。课文记叙了武松趁着酒性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
打死猛虎的经过。赞扬了武松豪爽倔 强、沉着机智和英勇无畏的性格。教材
可分为“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
纵观全文,我发现有如下特点:1、全文篇幅较长,适合学生进行快速
默读训练。 2、本 文生字和难读字较多,在布置预学作业时,重点是鼓励
学生多花时间掌握生字新词。3、课文中出现了许 多学生日常阅读中较少出
现的文言词汇,很多字词的古今意义相差较大,在理解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br>只有在扎实理解这些词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理解课文。所以在处理教材
时,我把对文言词汇的 理解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之一。4、教材在具体
描写人物时,突出了武松的语言和动作。特别是描写 “打虎”一章时突出了
武松的动作描写,而在“喝酒”一章中则强调了人物的对话。分析武松与店
68



家的对话,主要围绕“喝酒”与“老虎”展开:前一部分突出了武松 的豪爽
倔强,后一部分反应了武松的英勇无畏。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指导中,应紧紧
抓住人物的对 话,指导学生通过读懂人物语言来概括分析人物个性品质,我
个人认为这也是第一课时的另一训练重点。
解读完文本,我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学会部分字词;注意部分文言词 汇在课
文中的意思;会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段意。2、过程
与方法: 通过快速默读课文的训练,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体会武松鲜明
的个性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英雄、研读名着的热情。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课文,在理解文言词汇 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段落。2、通
过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悟武松个性特征。
【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语言描写,感受武松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1、 利用课前谈话的时间,师生同唱《好汉歌》,再由歌曲的背景知识
引出英雄人物乃至主人公武松,最后导 入课题,鼓励学生走进英雄、学习英
雄,打败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目的在于创设一种适合本课的情感氛 围,拉
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主人公时空与心理距离。
2、谈谈“字正腔圆”与“博古通今 ”两个环节:本课生字新词数量多,
难度大,我就尝试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分解学生学习的压力。学生能 自学的,
让他们自己预习的时候去搞定,有一定难度或者本课必须要涉及的字词就花
点时间一起 搞定,对理解1-4小结作用不大或者难度特别大的字词就放在下
节课再去搞定。本文中出现的文言词汇 对学生来讲无疑是学理解课文的第一
69



只“拦路虎” 对于这些 词语,如果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
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我想最经 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引
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为此我就有针对
性的选择不同难度的5个词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快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自
己去读懂,更鼓励有能力的学 生尽量多的找到并读懂更多的文言词汇。
3、我个人认为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全文脉络是第一 课时必要更是
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但考虑到本文篇幅过长,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与
分清事 情发展顺序方面存在着的客观难度,于是便有了“长话短说”的环节
设计。力求通过“阶梯形”的环节设 计,帮助学生减少训练难度,逐步降低
坡度,循序渐进地完成概括训练。我觉得这个环节还是比较成功的 。本来我
还安排了“实话实说”的环节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武松的形象有
一个浅显的 认识,然后再鼓励学生研读文本,丰满人物形象,但由于时间关
系只能略去。
4、接下来谈谈 “快速默读训练”,因为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应该说
这个训练出现得最频繁,但也是最没有实际效果。 因为我既没有具体指导学
生怎样才能“一目十行”,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去操作,我只能检讨说是又一场秀罢了。
5、不知道通过听课,张老师和在座各位能否从具体教学过程中看出我
在设 计上力求凸显的一条主线:那就是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语言
描写,感受人物个性品质的方法。 为了体现这个语感训练,我设计了以下几
种方式:
⑴ 改:在1~3小节得阅读指导中,为 了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
绪化的磁场,使学生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味盎然地读。让学生在主动积
70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我根据自己的
对教材与人物的理解,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为学生如何实现个
性朗读 与个性理解作出了明确的示范,并大胆鼓励学生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大
胆地根据自己的 理解来朗读课文,更加生动的个性化的去理解人物性格特
征。
⑵ 删:在第四小节得阅读指导 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删除旁白,利用同
桌表演读得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直面人物对话,帮助学 生更快更
直接的走进人物,感悟其个性特征。反观这两个细节,确实也起到了“一箭
多雕”的作 用:我们学校有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这两个环节: 一是采用形
象生动的形式理解词语与课文内容,使课堂更有生机。 二是在个性朗读的
过程中更 加清晰的感悟人物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教
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动口时就动口, 个人素质展示不露痕迹,恰当好处。
四是为学生学习下文指明了一条学习的“捷径”,更为学生拓展了学习类
似文章的思路与方法。
21《猴王出世》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
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 石猴,这石
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根据课标的要 求、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
物形象”,和本班学生实际,本课计划用一课时 完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
71



的个性特点 。(2)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3)理解生僻 的
字词,能快速浏览课文及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
大名著之一的《 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由于这是一篇略读 课文,根据课标对高段年级略读课文的要求及学生的
预习情况,我把感受其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 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
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说教法
我采用了“学——议——悟”的教学模式,所谓“学”就是自学,在教
师指导下进行自读自悟、自主学习 ;“议”就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通过读
课文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问,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 ——动脑、
动口、动手,获得新知;“悟”就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演一演等学习方法,
去理解课文。(自学讨论法)
四、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 美猴王孙悟空。看
看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塑造美猴王的形象的。
2、说到孙悟空,同学们各个神采飞扬,看来你们很喜欢孙悟空,能给大
72



家讲一讲你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什么样子?
(二)板书课题,审题:
(三)回顾、归纳学习方法:
1、这是篇略读课文,同学们可以根据前面学过的几篇课文的学习方 法,
自主学习课文,你能说一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去学习本课?
2、师生交流,理清顺序。读通课文(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
使用工具书-- 查字典)-----明确学习目标-----带问题学问(主要写什么?
石猴从哪来?怎样成王?) < br>预设:★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或同学交流、问老
师。★通过查看书中的 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查字典)等方式解
决生僻的字词。★根据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快速浏览、默读、
勾画、同学交流等方式,带问题自学课文。
(四)运用方法,自读课文 ,完成第一环节任务---读通课文。
1、默读自学。勾画圈点,查看书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
查字典解决疑难。
2、反馈:那些字词不易理解或容易读错字音、写错字形你想提醒同学们注
意?有哪些地方不懂?
(五)明确目标,合作交流。
1、出示目标,提出要求。★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事? ★速读课文,思考交流:石猴从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合
作读文,了解了孙悟空有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说一说猴王孙悟空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
2、依据目标,合作讨论,整体感知。
73



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六)品读课文,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
1、作者抓住了那些描写方法,写出了猴王的性格特点。2、再读课文,
把你喜欢的句 子或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细细读一读,去感受古典语言的魅
力。3、带上你的感悟,把句子读给大家听 。
(七)回顾梳理,整理思路,统观全文。1、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
书:石猴出世 -----石猴探洞------报告喜讯-----石猴称王
(八)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西游记中的那些故事? 2、听唱《白龙马》 3、
作业:阅读《西游记》
22《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专题中的第
一 篇精读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
物描写一组》中第一个片段, 选自作家徐光耀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题
目为编者所加。这个片段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的情景。先是由
小嘎子提议摔跤,在摔跤的过程中,他时时处处想使巧招,结果反被胖墩儿
摔了 个仰面朝天,塑造了小嘎子和胖墩儿这两个鲜活的儿童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 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咚、精神 抖擞、
手疾眼快、膀大腰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74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人
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小嘎子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
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
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
1观看影片《小兵张嘎》,谈谈对你所了解的小嘎子的印象:机智、勇
敢……
(借助电视剧《 小兵张嘎》,和学生畅谈小嘎子这一人物,建立起与学生已
有经验的联系点,能一下子缩短本文与学生的 距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气
氛和高昂的兴趣中展开教学。)
2、揭题:今天就让我 们来学习徐光耀爷爷的小说《小兵张嘎》中的一
个片段描写《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3、读课题,说说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75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1、 出示自读要求(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片段,读准 字音,读通课文,
理解词语。(2)想一想,他们是如何摔跤的?
2、学生自读。做批注。
3、检查自学词语情况。
4、说说小嘎子和胖墩儿是怎样摔跤的?
环节3:研读赏析
(一) [(1)(2)(3)的顺序可以打乱,根据学生交流句子的顺序朗读感
悟]
(1)俩 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
的对起阵来。这一句虽然写的是俩人,但 也包括嘎子,什么词语体现了嘎子
的特点?(板书:虎势儿一站)
A:什么叫“虎势儿一站” “公鸡鹐架”?指名说。神态是怎么样的?
是一双怎么样的眼睛?手和脚又 是怎么放的?请学生做一下动作。同桌俩人
互做动作。读出老虎的勇猛,把这种逼人的气势读出来,更加 虎虎生威些
B:这时嘎子心里在想些什么?C:“虎势儿一站”,站出了一个怎样的嘎子?
(板书:站—气势逼人)
谁能把你的体会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让我们感受感受这种威风与气
势?
感情朗读:指名读,大家一起读,读出威风凛凛的感觉。
(2)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 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
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A:这一招的主要动作是什么?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是怎么样的?B:他为
76



什么不来硬的?这样蹦来蹦去的目的是什么?在蹦的过程中他在想什么?C:从这招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的嘎子?(板:蹦——富有心计)
(3)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
别住了。
A:小嘎子使用了最后一招——(板书:钩)为什么会用这一钩?(沉不住
气)他想取胜的心情太迫切 了,B:这一钩,钩掉了什么?C:从这一钩上,
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嘎子?(板书:求胜心切) < br>(二)导语:要是换在平日里,机警敏捷、富有心计的小嘎子早就获胜了,
可今天他的对手是谁? 胖墩儿可是摔跤的——惯手。什么是惯手?高手、能
手……找出能体现胖墩儿是摔跤惯手的句子。
[(1)(2)(3)句一起出示,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地方特别能看出胖墩
是惯手?]
(1)“是吗?”小胖墩儿跳起来,立刻退后几步,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
“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这几个动作说明什么?为什么能够说
出这句话?
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抓住动作、语言谈感受
(板书:胸有成竹)感情朗读
(2)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
露一点儿破绽。
为什么用塌,不用弯?为什么要合裆,否则就露了?鼓着眼珠子,他在看什
么?)
从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胖墩儿?(板书:沉稳老练)
谁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感情朗读胖墩儿如此稳如泰山,真是难以对付啊!
77



(3)出示: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搬不
动他。
哪些词语体现出他是个厉害的对手?(膀大腰粗:身体强壮;一身牛劲
儿:力大如牛;推拉拽顶:一个词 描写了哪几个动作?说明各种招术在胖墩
儿面前都——失灵了)
谁来读一读,把胖墩儿的实力读出来?感情朗读
环节4:拓展延伸
1、同学 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两个特点鲜明,天真可爱的
少年形象。同学们也一定注意到了徐光耀爷 爷把这两位人物写得如此鲜活,
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进行描写呢?
那么第二次比 赛,他们会比什么呢?小嘎子会想到使什么巧招儿呢?请
大家课外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其他描写方式,展开 想象,写一写嘎子和胖墩儿
的第二次比赛片断。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 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
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 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
行了说明。
《临死前的严监生》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及课程目标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七组第22课的一个组成片段。它 通过描写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伸
着两根指头不肯咽气只为心疼灯盏里的两根灯草,刻画一个活灵活 现的吝啬
78



鬼形象。
(二)说学生实际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物描写手
法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篇课文的 趣味性也能激起他学习的兴趣。
但作为第一次接触白话文,有些词语他们会比较难理解。而作 者在短短
三百余字中运用到人物特写、留有悬念、贴近现实的写法,五年级学生野兽
知识水平和 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到。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以及课程目标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为:
知识目标:了解《儒林外史》以及吴敬梓相关资料,掌握“痰”、“侄”等生
字词;
技能目标:1、读中感悟严监生这一入木三分的吝啬鬼形象,
2.品读鉴赏作者高超 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抓住人
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名著和激发写作的兴趣
其中重难点是:品读鉴赏作者高 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
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导题引入
1.谈话导入,简介《儒林外史》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爱读什么书?其实,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79



上,还有许多优秀的著作值得一读,尤其是古典著作。鲁迅先生就非常推崇< br>一部长篇讽刺小说,甚至连自己的写作风格都受影响。知道是哪部小说吗?
“监生”是古 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就像我们常说的李秀才,王举人
之类的,这位姓严的监生原名严致和,他这“监 生”,是用钱捐来的。(出示
课件,让学生了解 “监生”、“贡生”、“举人”等称号)
3.感受“富有”。
⑴ 说道有钱,他可有钱啦!
这是《儒林外史》中描述的:屏 幕出示句子——“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
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指名读。
⑵ 什么感觉?(家财万贯啊!富得流油啊!富可敌国啊!)是啊,在那个时
代,10两银子, 就够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用途了,所以,用现在的话说,
严监生绝对是个——(大富翁,大富豪)
二、初读,感受严监生“吝啬”
1.这么富有,他是怎么过的呢?全班齐读一遍课文。
读完后,你对文中的那些词不明白?弄懂了这些词之后,谁能来说说这
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了解到这件事之后,你对主人公严监生有什么感觉?
3.感受“病重”
⑴ 是啊,当时的严监生病得可实在不轻。指名读。⑵好重的病哪!如果
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
(奄奄一息、病入膏盲、气若游丝、油枯灯灭、危在旦息、无可救药)
4.对话小结 :是啊!按理说,一个像这样的垂死之人,此时想着的应
该是如何交代后事。可是,此时,严监生念念不 忘的却是(两茎灯草)。两
80



茎灯草值多少钱啊?跟他的万贯家 财相比,那简直就是(冰山一角、九牛一
毛、天地之差、微不足道、沧海一栗、大巫见小巫)你说,这是 多么反常的
行为啊!这是多么可笑的人哪!这就是吴敬梓笔下千古留传,臭名远扬的吝
啬鬼!
三、精读、品味“绝妙”
1.严监生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不仅归功于作者吴敬 梓绝妙的讽
刺风发,还在于其细致的动作神态描写。
小组活动: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 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
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 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1、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教师范读,故意漏读“总”,学生谈感受。
△ 描写人物动作的句子
还把手从被 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把头又狠狠
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两眼闭著摇头。那 手只是指著不动。
2.这些都是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你们就
读划红线的句子,其余的我读。
3.小结: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紧紧扣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展开细致
的描写,就叫细 节描写,拍成电影的话,肯定是一个特写镜头。
4补白语言交流
⑴ 当大侄子猜测,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会说什么呢?——
⑵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
81



白?”他把两眼眸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紫了——
⑶ 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
听了这话,把眼闭 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⑷ 最后,赵氏道出他的心声,挑掉一茎灯草后,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四、扩展读,激发课 外阅读兴趣:先欣赏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有名的吝啬
鬼葛朗台的风采并阅读比较:
3《“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招聘使用优秀
一、说教材。
《“凤辣子”初 见林黛玉》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
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教材以“作家 笔下的人”为专题,采取
了不同的手法,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
加以运用。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
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 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 炫耀特权和地
位的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
从正面 对王熙凤的描写,二是从侧面对王熙凤的描写。
二、说教学目标。
联合单元教学要 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 学目标确定为:
1.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媳妇、风骚”等词语。
82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方法。4.激
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 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位如下:
重点: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肖像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时 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
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语言文 字。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钎
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时,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体 会语
言、肖像描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猜测王熙凤性格。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这篇课文节选 自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凤辣子”就是王熙凤,
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有些文章的题目 可以启示我们课文的主要
内容。从这课题目中尼可以知道什么?(课文主要内容)
3、从“凤辣子”这个词猜测一下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做记号,并留意文中的主人公都
有谁。
2、梳理人物关系。(课件出示三人介绍)你知道她们三个人之间是什么
83



关系吗?
3、你发现课文的那些地方不好读?
4、师领读。5、生练习读。6、指名读。
(三)、初识王熙凤,观其形。
1、说 实话,读了这段描写,王熙凤头上戴的、裙边系的、身上穿的我
也不太能读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课文 的理解。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
强烈的感觉到王熙凤这身穿着打扮怎么样?学生说,自己板书。
(四)、又识王熙凤,听其言。
1、文中不仅写了王熙凤的穿着打扮,还写了她的语 言、神态,默读课
文,想一想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热情、关心别人、开朗、放纵、会说话、
会讨人喜欢) 生说,板书。
2、很多同学说她很热情,很关心人,那你们主要从哪里感受到 的呢?
请你们再一次浏览课文,找出你们觉得体现王熙凤关心、热情的那些句子,
把它划下来。
(1)、课件出示:
23刷子李招聘使用优秀
说教材:
《刷子 李》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
写得生动有趣,融方言幽默于一炉,叙事 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丰满,是一篇
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文中“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 夫俗
子的奇人高手,他巧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的一朵晶莹的浪
花。因为本组课文 的设计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
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 运用。
84



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6个生字,
摘录描写精彩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一位普通的手艺人高超
的技艺。 3)领悟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这样 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
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重点围绕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把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并学习作者刻
画人物的方法,作为教 学本课的重点。难点分析:由于许多学生对粉刷不
太了解,因此,很难真切地体会“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表现在哪儿。所以
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以 读为主,让学生通过读读、议议的方式,在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体会人物的高超技艺。采用自主、合作 、探究的教学方式,给学
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进行有创意的探究性阅读。
说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刷子李》这篇课文的作者为什么称专干 刷墙这一行的一
位师傅为“刷子李”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1.自学生字 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2.理清
课文线索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探究学 习1.“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2.作者是
怎样写出他技艺高超的?3.找出文中精彩句子并理 解。教学时围绕刷子李的
高超技艺表现在哪里为主线,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阔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体会刷子李的高超技艺,
他们在读中思考,读中领 会,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深对人物性格的
85



领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
(四)、说说你心中的“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意完成这一 单元人物
鲜明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拓展训练。你听说过什么“奇人异事”给学生展示图 片,扩展课外
视野,并说说受到什么启示。
(六)、赞美“刷子李”我们明白了:给学生情感教育,同时也感受手艺人
高超技艺。
(七)、课后练笔:写一写身边的能人。这一环节,做到了读写结合,加深
学生对人物性格的领会,情 感得以深化。
你觉得刷子李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会说出他们心中的刷子李——严于
律 己、身怀绝技、十分自信、技艺高超而带有传奇色彩的人。
对刷子李有了了解,此时趁热打铁 ,赶快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
提高写作能力,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四板块:情感升华。完成C类目标。(预计5分钟)
1、在攻克了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 务之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小刷子可以刷出一片神奇。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刷子 ,
同样可以像刷子李一样刷出一片神奇的天地。让我们记住师傅意味深长的
话:“好好学本事吧 !”他告诉徒弟曹小三,不要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
那可是名副其实的。他教育徒弟要好好学本事。 手艺人必须有本事,本事是
勤学苦练出来的,有了本事才能有自己的尊严。这恐怕是“刷子李”一生经< br>验的总结。这句话貌似一般,但是在课文里有很深的含义。同时也是在告诉
我们大家,好好学习将 来才有生存的条件!
2 、为了进一步了解世俗奇人,再次给学生绝活欣赏:出示课件------
86



绝活欣赏
现在的孩子高傲自大自认为自己了不起,这样 的欣赏使其明白:三百
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享受工作可以创造奇迹;小小的刷子可以刷出神奇;
唯有真本事才能赢真名。
3 、最后对学生进行阅读推荐,扩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增加课外知
识,加深对俗世奇人的了解。
24*、《金钱的魔力》说课稿
教材分析:
《金钱的魔力》是义务教育新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组中的最
后一篇课文 ,同时也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
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 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
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关照的故事 。作
者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淋漓尽
致地刻画了小市 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根据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本课教材的特点,我
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
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 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 物的
方法。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课文内容 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
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的难点则是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 后的
习作中学会运用。同时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还应让学生去搜集并了解马克吐
87



温的相关资料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对于这篇课文,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首先问学生们,有一种东西,现在的人们,衣食住行离开它寸步难行,
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确是万 万不能的,这种东西就是—学生们会脱口而
出(钱、金钱)。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马克 吐温笔下的人物在金钱面前是怎样的反应,表现
出什么样的特点?板书课题:金钱的魔力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 地方多读几遍,
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
样的 魔力?
2、课堂交流。
学生的 回答可能有多种,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 解,我们应该尽量承认
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
个流浪汉受人尊重……
3、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三、研读重点,体会语言谈感受。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请分别用一个词来表达你 的
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文中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
88



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代表小组发言。
3、课堂交流,谈感受。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2)
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 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小练习。这时,我出 示小练笔:因为
没有钱,我——,托德——,老板——。 因为有了钱,托德——,老板—
—,我——。
5、想一想,在这篇课文中,你觉得作 者在刻画托德和老板这两个人时,
为什么会描写得这么传神?学生会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应引导 学生
着重从下面几句来谈:
(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 吗?哼,当然
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抓住 :“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2)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 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
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3)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 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
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 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
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4)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
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 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89



五、总结特点,留置作业。
1、作者通过哪些描写,用了什么方法来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
明?
2、作业设计:(1)看《百万英镑》全文。2)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试着
进行一次人物描写。
板书设计: 24*、金钱的魔力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
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写作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招聘使用优秀
一、 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
篇课文。这个单元是以了解不同地方 的民族风情特点为主题展开。《自己的
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 季羡林 先生写的一篇精 美隽永、
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
到德国的所 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 ,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
俗的赞美之情。本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 的同
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我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 和本课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 “脊梁、家家户户、莞
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
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 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
90



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 课前搜集资料—质疑引入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
合”,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图文结合法、情境设置法 ”等。 学法上,我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勾
画圈点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我 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
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 谁吗?(季羡林)对,他就是我国著名
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在那篇课文里,我们了解到季羡 林爷爷是
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教育我们小学生要多读书,告诉我们写文章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 就要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在学习课文之前,我想了解同学们还收
集了季羡林爷爷的那些资料,说给大家 听一听。
(2)老师展示自己收集的“季羡林与德国”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
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 br>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
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教 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并谈论自己对德国的印象后,可
以做这样的一个质疑:当季老重返德国时,人们问他 有什么变化时,季老是
怎样回答的?以便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91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 ,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 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
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季老的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 改变。”入手,
请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句中的“美丽”(板书)指的是什么?(景色的美丽)
接 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描写街景美丽的句子。通
过图片展示、展开想象等形式帮 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
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 ”体会花的多,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有什么疑问么?让学生进一步质疑 ,引导学生
理解德国是个人人爱花的国家,着重学习文中介绍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
“家家户 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你
知道德国人是怎 样养花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
“美丽”,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 ? (四)、小结:教师做课
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花使 季老想
到如何做人,想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是呀,“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
千红才是春。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
(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 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92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他能全面、简洁
的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清晰直观的再现文章脉络, 便于学生记忆。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美丽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 进行了
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6《威尼斯的小艇》招聘使用优秀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 课是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的极好范例。马克吐温
抓住事物特点, 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准确刻画出了小艇的特点,船
夫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喜爱 威尼斯的异国风情,从而教育
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
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小艇的样子和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学习作者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威尼斯美丽独特的异国风情,受到文章语
言的感染,受到 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教学重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以及它在威尼斯的作用。
教学难点是:了解小艇的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93



三、教法、学法说明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 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
了多媒体创设情境、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 习方式,
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
下面,我就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了“情景激趣——选读探究——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的教
学模式。
(一)激情激趣 :我播放《威尼斯风光》录象,让孩子们欣赏威尼斯的异国
风光。优美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使人入神入境,巧妙地将学生带入愉悦的
学习之中。
(二)合作探究 :学 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主意
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本节课我立足于 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
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写写、议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 br>手等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选择小艇的三个特点中
自己最感兴趣的 主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引导他们勾画自己喜欢的句
子,批注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 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
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
有了自己的一番摸索,学生或者成竹在胸,或者是略有所 悟,或者是困
惑不解。所以一旦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在这里,我让孩子
94



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探究,给学生自由发展、畅所欲言的空间,在学生< br>思维碰撞、自由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文本也就不再是一堆堆语言材料了。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当孩子们汇报小艇的样子独特这一主题时,教师启发:作 者是怎样把威
尼斯的小艇的特点写具体的?学生通过朗读对比,图形对比,发现作者用了
列数字 ,比较和生动的比喻写小艇,这来自作者多方面的观察。然后,让孩
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发挥想象将小 艇的独特的外形画出来,既巩固了对小
艇的认识,又做到了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 实践能力
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孩子们汇报船夫驾驶技术好这一主题时,我让学生 自学程先观看录
象,接着引导他们抓关键词“操纵自如”体会读,然后亲身体验,用手作船、
以 桌面为河、以书本、文具盒为障碍物,边读边做动作,以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为了 理解小艇的作用大,突破难点,我播放威尼斯白天行船场面和威尼
斯的夜景,引导学生谈出威尼斯的动态 美和静态美,通过动静对比,突出小
艇的作用大,顺势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升华情感
这时,让孩子们试做导游,同桌或前后桌一人做游客,一人做导游,现
场演练。然后选 导游上场为大家做介绍。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
交际的机会,又让情感熏陶和语文实践活动完 美地结合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
1、你想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吗?建议学生课后
上网查询。
95



2、小练笔:下载漂亮的苏州小艇的图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画面,抓
住特点,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苏州的小艇”。
(五)板书设计:(根据文本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威尼斯的小艇
(主要交通工具)
样子 技术 作用
(奇) (好) (大)
27《与象共舞》招聘使用优秀
说教材:
这是一 篇略读课文,饶有趣味地讲述了泰国人与大象之间亲密和谐的关
系,展示了泰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用 “与象共舞”为题,体现了泰国人
与大象关系十分密切,大象给泰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乐趣。本单元 的学
习要求是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
样写出景物、风 情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根据它的要求和
本班学生的情况,特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悠闲、松弛、尴尬、气氛、感染、笨重、
熟视无睹、彬彬 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等词语。
2.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3.领
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
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 成。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目标,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
系;难点是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96



二 说教法
有了新课程的明确指导,也为了突 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
决定采用“朗读——讨论交流——点拨小结“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 本课的
学习任务。
说学法:
我在学法上着重于“读——讨论——感悟“ ,让学生在弄懂课文内容的
同时,能自己悟出一些有关于事物表达的方法,同时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 br>生活的相关教育。
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这课时,我选择了谈话式导入法。
谈话:泰国有“ 大象之邦”称誉,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
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像征。有泰国人向游人 炫耀说,泰国的大象,善
解人意,勤劳能干,聪明灵性,既是廉价的劳动力,又是乖巧的旅游宠物。这谈话的设计主要激发学生对异国风光的好奇,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
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泰象.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
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自由读课文,把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读了课文,说说你喜欢泰国的大象吗?为什 么?大象和当地人民的关
系如何?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如:(相机板书)
泰 国的大象勤劳、善良,有时调皮,有时乖巧,有时活泼。泰国大象已
经成为泰国的一分子。人们的生活离 不开大象。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扫除了阅读课文的障碍,为深入理解课
97



文提供条件。
三、抓住重点,深入了解泰象
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为 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
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通 过读课文,
然后解决问题:
1.泰国人的生活已经和大象融为一体。何以见得呢?( 这也是课文的重
点)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自由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
(1)象是泰国的国宝。(2)象与 人之间没有距离。(3)象是一种聪明而
有灵气的动物,爱与人开玩笑。(4)看大象跳舞是一种享受。
3感受作者先概述后叙述的的表达方法.
4.精读重点段落,体会人象之间没有距离。
(1)读悟第四段,深究泰国象。以问题:泰国象的聪明灵气具体表现在
哪里?引导学生读此段。 让学生从为人表演、为人按摩、和人开玩笑的句子中找到重点词,如:“可
笑的姿态,小心翼翼、抚 弄、屈膝、优雅”等,去体会你眼中的大象是怎样
的?并且更深的体会到:在泰国,人和大象之间没有距 离。
(2)读悟第五段,与象共舞
我们刚刚看到聪明而又有灵气的大象,泰 国人都愿意和他们成为亲密的
伙伴,瞧,他们是如何与象共舞的?让学生在自读自悟想象与象共舞的场面 。
播放大象舞蹈的欢乐场面的录像片,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大象舞蹈的姿态。
并带出重点句(描 写大象舞蹈的句子)品读。结合录像片理解“摇头晃脑 踮
脚抬脚、颤动、挥舞”这几个动词。播放人们与象共舞的场面,请仔细观察
98



认得表情和象的神态,想想此刻人们和大象的心情如何?看后交流感受。再< br>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其它段落请学生按照朗读感悟、品
析词句、想象体会的方 法自读自悟出人象之间没有距离。
四、话说人象亲密,个性感悟
请学生当导游选取 你课文中最感兴趣的内容结合你课前找的资料向大
家介绍在泰国,人和象的亲密关系。(将阅读的表达结 合起来,及时给学生
创造语言的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会整合
资料的能力。)
28《彩色的非洲》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8
课《彩色的非洲》一文。辽阔的非 洲,是一个多彩的世界。本文作者以饱满
的热情,描述了非洲的骄阳蓝天、花草树木、动物世界、人们的 日常生活以
及艺术风采,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突出表现了作
者的真切 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让人读后大开眼界,
十分向往。
结合本 课的内容,我选择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因为计算机能通过
声、相、动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 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
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兴趣 。
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
情,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非洲的色彩斑斓。
99



3、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难点: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法和学法采用利用网络 环境辅助阅读课文教学,增强课文内容的直观
性、情境性,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实 现。
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启情导入
在开课导入 环节我设计播放非洲视频,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切、更形象
的得到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 初读课文,了解“非洲的彩色”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所以要把朗读、默读、速 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
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在读的目的、层次、形式上下功夫,以求得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便采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想想非
洲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课文具体从哪几方面介绍的? 从整体入
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三、 研读课文,体验“非洲的彩色”
由于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在教授中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
抓住重点语句,采 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从非洲的蓝天、骄阳、非洲的植物、
非洲的动物、非洲人的日常生活以及非洲的艺术 感受非洲的色彩斑斓,从而
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
感受非洲独特的风情与文化 以及体会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是本课的
重难点,因此当学生汇报到非洲的植物也是彩色的这部分时,我 做了这样的
设计,播放一段声像视频。俗话说:“入境始为亲。” 创设一种情境,让学
100

江苏高考分数查询-开学感想


北京外国语学校-个人述职总结


十大悍匪排行榜-学习焦裕禄心得体会


重庆单招-晚会主持词


什么是斗茶-劳动部工作总结


热爱祖国征文-心理咨询师三级


孙子兵法全集-武警部队后勤学院


成绩查询-安庆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