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601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1:0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坚持的名言-公务员个人年终总结



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 要是围绕“革命情怀”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精读课文 和《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古诗 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这
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 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
活的愿望。《凉州词》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 人生感叹,尽管这首
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 醉卧沙
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夏日绝句》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
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三、四句将“楚汉之争”
中的项羽 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
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 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
是压倒须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 书》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
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 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梅兰
芳蓄须》讲的是梅兰芳先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
抗议和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而把胡子留起来的事。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忍饥挨饿并且放弃
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
上口 ,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教学时
注意引导学生重在 朗读,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分配充裕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
2.单元重点:
(1)关 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故
事,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课文选材精炼 ,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故事中感受爱国情怀,激
发爱国热情。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 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
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注意 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
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2)学习写书信。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信 》,本次习作主题是写信,给远方的亲人
或朋友写一封信。重点是学会写书信的格式,内容写清楚。
【学情分析】

第 1 页 共 25 页



对 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古诗四
步法,抓住重点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等。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再通过本单元几篇有关爱国
人物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记叙 文的学习方法,及写作方法。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理 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英雄们的爱国情怀;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积累习作方法的习惯和能力。
【教法建议】
1.学生带入古诗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背诵,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用心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4.学习采用段意串联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抓住人物特点及主要事件进行描写的方法。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21.古诗三首

课文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梅兰芳蓄须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
语文园地
合计
写信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1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秦”等5个生字, 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
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
2
2
1
1
1
1
8

第 2 页 共 25 页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社会和平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背诵古诗《出塞》。(重点)
3.体会诗人深深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
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



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1) < br>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今天,我们就随着 诗人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 到哪些唐代诗
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板书:《出塞》) 解题,了解“塞”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王昌 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
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 手”。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
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 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
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 br>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
军行》是著名的代 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



(2)











第 3 页 共 25 页



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
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注意停顿。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出塞、秦时、长征、飞将
(重点指导生字:塞:“塞”和“赛”是形近字,都读“sài”;
秦:“秦”和“奉”是形近字,不要读成“fènɡ”;
将:在本课读“jiàng”,不要读成“jiā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塞(sài) 征(zhēng)。
注意韵母:秦(qín)征(zhēng)
注意声调:出塞(sài)

(2)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但使 汉朝名将李广。
飞将 只要。
教 指侵略内地的外族骑兵。
胡马 令,使。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塞、秦、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3)

(4)

(5-8)



(9)




(10)





(11)






(12)

(13)

第 4 页 共 25 页



(“征”属于“左窄右宽”; “塞、秦”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塞、秦”学生练写。
塞:宀的横要长,中间是三横两竖、下横要长,撇和捺在下横处起笔、要舒
展。
秦:一撇贯穿三横,捺在横下起笔,撇和捺要舒展,下边禾字要窄小。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1.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范读)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的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 的感情,这
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师归纳学诗四步法:一解诗题;二知作者;三明诗意;四悟诗情。)
2.师:现在请同学自 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
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3.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 古诗,结合注释,把理解的
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4.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
自秦起,至汉,至 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







(15)





(16)






(14)




第 5 页 共 25 页



场 )
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2)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5.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在边塞看到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 仍未归
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
6.指导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
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六、悟诗情
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1.师范读诗句。
你眼前出现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明月 关 人未还)看到这样的画面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指导读出感觉。

(17)



(18)









(19)




小结: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和边关。“明月 边关”(20)
已经成了戍守边关将士们生活的两个典型的景物。
(二)感悟人心之悲。
1.从征人角度感悟。
“人”指什么人?(板书:同情征人)(唐代镇守边塞的士兵统称征人)
①想一想: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和一轮明月,那





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驻守边关的征人们,会想什么呢?(家 亲人) (21)
②补诗句:出(课件出示9李颀诗:“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师:不知何处传来悠扬的芦笛声,引得征人直往家乡的方向望。他们望到了
什么?
(望到的依然是明月和边关。)他们什么心情?体会失望、悲伤。





第 6 页 共 25 页



读出语气。
③激情引读:回家是千百万征人萦绕心头上的梦啊!却只能化为一句——(引
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从亲人的角度感悟
①过渡:征人在万里之外喋血沙场,在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家人在做什么
呢?
②想象 说话:白发苍老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__________。勤劳善良的妻子 ,干完农活,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丈夫说
____________。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 :_________。
指名反馈
③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但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依然是




(22)





(23)

“人未还”引读。此时月圆人却不圆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伤)(板书:
悲壮)
④指导读出感情。
(三)感悟历史之悲



1.师: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等待,是不是一年,两年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翻开历史的长卷,朝代变迁:
我们发现从秦代到唐代中间隔着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这是悠悠
千年的历史啊。
师:至秦至汉至唐,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多少征人尽望乡啊,依然是——
(引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悠悠千年,月圆家不能圆,多
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依 然是(引读)
3.体会诗人情感: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写下这两行诗句,诗人王昌龄留下了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反馈并读出
语气。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更是同情的眼泪。同情征人有家不能回的悲伤,同情征
人的家人失去亲人的悲痛。让 我们带着感受来齐读这两行诗。
4.征人们为什么不回家?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另外还有许多边塞诗 ,也反应
了边塞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4)






(25)


第 7 页 共 25 页



“据《资治通鉴—唐》记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 时间从一
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
三。”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5.体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①看到征人悲惨的生活,看这千百万妻离 子散的家庭,你们想对这无休止的
战争说什么?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②为什么要写西汉飞将李广呢?
(补充:《塞下曲》能骑善射,力大无比。)“不教”是什么意思?
③读出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从这两行诗中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希望?(板书: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6.激情引读
①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殷切的希望,我们来表达下诗人的希望好吗?(引
读)
②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是呀,这千百
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 望(引读)这也是千百年来征人们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引读)
7.体会壮的感情
出示《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战士们的豪情
壮志。齐声朗读。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气势雄壮,既写也了征人的哀叹,又写出了渴求良将的原望,和报效国家的志向。真不愧为“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同学们,古时战 事不断,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世界上战争从未停止。但历
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这样一首渴望和 平,关爱所有生命的诗篇。让我们
带着体会齐诵这首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看书。
【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八、当堂检测
将你今天在课堂上的收获加上你的想象,将《出塞》这首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第 8 页 共 25 页



或一个故事。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夏日绝句》。(重点)
3.能借助注释、看图、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重点)
4.感悟古诗意境,体会深深的爱国之情,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内 容 课
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画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 华文
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两首诗。
(教师板书:《 古诗三首》)
2.出示并理解课题。
(沙漠图片,伴随风声。)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 重镇
(课件出示“凉州”),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
们称之为凉 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
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教师板 书:《凉州词》)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了解古诗的意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
二、作者介绍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能文善诗。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
词》是流传很广的名 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


(3)


(4)



(1)



(2)




第 9 页 共 25 页



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 境
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
露出对中原的 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
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
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 《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
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读古诗,纠正字音。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人杰
(重点指导生字:杰:是舌面音的字,不要读“qié”)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 杰(jié)
(2)学习多音字:为(wéi wèi)
练①读诗句,找发现。
死亦为鬼雄。
②读一读:这个小孩的嘴微微翘起,我以为(wéi)他在笑呢,其实他在哭
呢,也不知是为( wèi)什么。
(3)理解词语
练 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欲饮 怀念项羽。
君莫笑 正要举杯痛饮。
人杰 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雄杰,用于称颂壮烈死去的人。
思项羽 你不要笑话。
(4)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5)

(6)
(7-10)



(11)


(12)

(13)


(11)


第 10 页 共 25 页



词、催、醉、杰、亦、雄、项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
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15)

(“词、催、醉、雄、项”都属于“左窄右宽”; “杰”是上下结构的字;
“亦”是独体字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催、醉、雄”,学生练写。
催:山字要扁宽,下边亻要小,右边四横一竖要紧凑,上边有一点。
醉:西字框内有一短横,卒字中间两个人字要小,十字的一竖横上要短。
雄:前两笔横短撇长,下边的撇折独立、折末端有点,亻撇短竖要长。


(16)


练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17-20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古诗《凉州词》
刚才大家通过读诗初步了解了古诗的内容,你刚才说到那盛宴摆满了 葡萄美
酒啊,让我们读读这一句(出示诗句第一行)。
葡萄美酒月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醉人的葡萄酒、那精致的夜光酒杯闪着亮光盛满了香甜的美酒。







师:同学们,这就是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域胡人用白玉精制成,
因“光明夜照”得 名;凉州往西就是新疆的吐鲁番,那里可是盛产葡萄美酒和夜
光杯的地方,(有关事物,师讲解)很多同 学发出了惊叹声,谁来读出这样惊喜
的感觉?
这样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让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场景?你想到些什
么?
碰杯声、欢笑声,劝酒声,多么欢快的气氛啊。这情景使人异常兴奋——读:
盛大的酒宴上有 很多夜光酒杯盛满了香甜的葡萄酒,酒席上摆满了丰盛的食
物,很多将士在举杯欢庆,真是豪华的盛宴啊 ,真是令人神往啊,谁能把这样盛
大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女生读。

(22)




(21)




第 11 页 共 25 页



2.将士们刚要举杯豪饮时,你们听,什么声音传来了?急促的琵琶声。
边听边读,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什么?
(1)这急促的琵琶声在催促战士们赶快奔赴战场。
(2)这急促的琵琶声还在催促什么?还有不同的感受吗?西域人有骑在马
上弹奏他们特有的琵琶以助 兴的习俗。
——是不是应该从“催”里读出:
1快尽兴畅饮;2快奔赴战场;3快喝,喝完了要奔赴战场。
小结:同学们通过边读边想,从这个“催字”中读出了不同的情怀。
3.小结:这场酒宴真是 非常隆重,有欢快的琵琶声,有醉人的美酒,酒宴上
人声鼎沸、酒杯交错,谁来读出这样盛大的场面。指 名读、分组读。
4.激越的琵琶声,让我们在场所有的将士们兴致飞扬,诸位老兄,我有点醉
了,想告辞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这样难得的盛宴就应该一醉方休。
展开想象:“怕什么,醉就醉吧 ,醉卧沙场,不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吗?请诸位
莫笑,引入下一句。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板书:醉)
指名读,从“醉卧沙场”中我听出了你们那 份潇洒从容,小组读,醉了躺着
沙场上为什么不要笑我呢?因为从古至今没有几个人在战场上能活着回来 。







(23)









5.是啊,你抓住“几人回”读出了将士的心声,大家再好好读一读这一句,
想一想你从几人回中读出了什么?小组讨论汇报。
自古以来边关烽火难息,多少将士血洒疆场 !多少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多
悲凉啊,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让我想到王昌龄《出塞》的一句诗“秦时 明月汉
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多少将士就这样到了戍边再也没回来啊,谁再读。女
生配乐读 ,我听出了母亲们的心声。
伤人一万,自损八千,战争是多么残酷啊。——读全句没有几个人活着回来
啊,这里运用反问的句式说出将士们的心声,在质问这场残酷的战争啊。
小组读。
尽管有那样多的将士们战死沙场,可仍然有无数的热血男儿们奔赴戌边、前
仆后继,这是为什么?为国戌 边死得其所,是无比悲壮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从古至今戌边的战士为了国家领 土
的完整拼死沙场、寸土不让,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更是豪迈的。(板书:悲壮 豪
迈)









(24)




第 12 页 共 25 页



——男生齐读。
正是因为将士们有这样的豪迈的气度,才有醉卧沙场的潇洒从容。全班读。
小结:好一个“几人回”,同学们今天很会学习,通过反复品读,读出了几
种不同的感受。
6. 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凉州词》短短四行,二十八个字那盛大的场面让我们闻到了醉 人的美酒,
看到了将士们一醉方休、醉卧沙场的那份潇洒从容,全诗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抒 发了戍边将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与豪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整首诗自己试
着读一读。
师:从你们这悲壮豪迈的声音中,让我们听到了战士们的心声: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7.指导背诵。
师:下面让我们将这种豪情融化在记忆中,融化在血液里,把这首诗试着背
一背。
学生试背,指名背,小组背,全班齐背。
六、学习古诗《夏日绝句》
(一)全诗内容
1.用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25)







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
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同学们听出老师怎样的感情读的这首诗吗?
(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2.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 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
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3.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魂。
学生讨论,汇报: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板书:

(26)







第 13 页 共 25 页



生 人杰 死 鬼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汇报: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板书:(27)
有骨气 有气节)
4.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
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


(28)


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29)
与刘 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
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 ,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
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 ,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 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
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 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 果李清照知
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
师又 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
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状 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
再也忍不住了。
【设计意图:在古诗教学中 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
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 习古诗文的兴趣。】
5.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 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
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 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
生 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6.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 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
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7.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30)

















第 14 页 共 25 页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大声朗读,让 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
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课堂总结。
做 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
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 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
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 着“生当作人杰,死亦
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当堂检测
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八、课后作业
1.积累边塞诗,抄写在积累本上,与同学交流。
2.推荐阅读有关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3.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互文 明月 关
秦汉 人未 悲壮
同情征人,渴求良将、渴望和平

《凉州词》
唐:王翰

悲壮 豪迈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31)




第 15 页 共 25 页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 继而再理解诗句
就非常容易了。
2.《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 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
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 ,汉匈战争资
料的引入,还有课前要求学生查找的资料:《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应该说 ,
这些资料的介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古诗朗读同样也要 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
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再 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
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 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
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 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
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4.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
教学,让学生 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
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学生不能直接释题,还得逐词理解后才能释题。这是四年级的第 一首古诗教学,也算
是学习古诗的起步,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还要加强。应以解词串句法作为理解古诗文 意思的
主要方法。
2.课堂部分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做得还不够,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主,应 让“教师为导,
学生为主体”成为习惯。
3.诗是要多朗诵的。可是在本教学过程的朗诵的成分显然是比较少的。
《出塞》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唐人七 绝的压卷之作。全诗反映
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
起 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首
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 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

第 16 页 共 25 页



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 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
学大 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
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
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
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
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 ,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
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 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
点。
4.说教学方法

第 17 页 共 25 页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
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
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
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 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
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 出塞》
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也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
的语感,知识与情感 ,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
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
择了精 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
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 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
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 歌描
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
象,课一开始,我便在 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
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 环境恶劣,
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

第 18 页 共 25 页



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 。
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
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 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
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先声夺
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
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 教学最
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与情感?在解与不解 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 诗后谈脑海中
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
象;听音乐写 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
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 音想象,引导学生站
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
种种想 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
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 是可以,也
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
品作以比较,补 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
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 过对诗歌场景的

第 19 页 共 25 页



想象,对 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衬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
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 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
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 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
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 最后,为学生准备了
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落到实 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 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
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发挥了积极作用。

《凉州词》说课稿
一、说教材
《凉州词》 是一首边塞诗,写的是边塞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
醉方体的情景,诗歌慷慨激昂,豪情满怀,表现出当 时战争的残酷,
无常和频繁,反映将士们生活的悲惨、痛苦,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
点。

第 20 页 共 25 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5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品读悟诗情。
二、说教法
我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首先,用音画导入根据乐曲想象情
境,联想相应的诗句,从而揭题,让学生走进文本,其次,让学生合
作学习、探究、自读互读诗歌。说出 诗的意思并质疑,让学生感知文
本。然后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悟情,引导学生抓住与酒杯有关的几个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征人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
别无他物,进而引导学生想想: 战士们喝酒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来挖掘
文本,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这位出征的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
或自己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受来悟战争的残酷,悲
苦来达到悟诗情,来突破本 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背诵其他的边
塞诗和向学生推介有关的边塞诗的诗句让学生课外去收集来进一 步
的巩固和体会边塞的特点。
三、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我所采用的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地让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答疑问难,让学生放开地说,大胆地想
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并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
悟情,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 目标。

第 21 页 共 25 页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
表现在教师在设问时还缺乏对学生情的调查,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时是
似而非,有的是答非所问,其二, 学生的见识较少,在引导品读悟情
时挖掘的不够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老师代答,再一个由于时间< br>紧,学生的带着感情的诵读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做
到尽善尽美。

夏日绝句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 发生了著名的靖康
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
窜,当他们 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
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 屈辱,山河破碎,感
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
活着的 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
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 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
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
而 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通过反复 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
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 真切理解

第 22 页 共 25 页



诗人的情怀。必 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
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 “意象”(形象)
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
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 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
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
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 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
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
了解作者后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第 23 页 共 25 页



㈠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教师朗读古诗、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质疑课题、谈所获信息。
㈡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再读古诗,为古诗划节奏。
㈢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二句古诗:
⑴ 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能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哪一
位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
⑵ 项羽何许人也?(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回答)
⑶ 项羽对于李清照来说已经成为了历史,为何李清照在这里会
独独思念他?
⑷ 假如你是项羽你会选择逃过乌江还是拔剑自刎而死呢?
重点体会项羽“不肯”过江东与“不能 、不会、不愿意”过江东
进行比较学习。突出项羽那种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这正是作者思念
项 羽的地方。
品读第二句古诗
学生品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读出感 悟,读出对文本
的理解,读出诗人李清照的心声。
2、学习第一句古诗:
⑴ 从“人杰”入手,引出刘邦也称张良、萧何、韩信为人中豪

第 24 页 共 25 页



杰这个典故。
⑵ 让学生谈自己心目中的“鬼雄 ”,进而学习屈原《国殇》有
云:“身既死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第二个典故。
⑶ 总结“项羽”这一历史典故。
3、学生总结诗意。
㈣精读古诗
⑴站在乌江口的李清照之所以如此高亢地吟出《夏日绝句》,是
因为她的眼前有了一副怎样的 画卷?她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呢?
⑵学生带着体会再精读古诗。
⑶学生背诵古诗。
㈤拓展升华
⑴学生谈对宋朝当权派(皇帝)、李清照、项羽的看法,提出自
己的评价。
⑵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明白怎样做人了吗?
⑶学生汇报收集的爱国名言、警句,教师 将李清照的“愿将血泪
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掊土。”送给同学们。



第 25 页 共 25 页

北京工商局-个性签名网


安徽二本分数线-我们的民族小学


经典搞笑脑筋急转弯-客服工作


信任作文-会议纪要的格式


天津市中考-新生代表发言稿


2018开学第一课-那一次我真后悔


历届高考分数线-川贝母的功效


汇才中学-毕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