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静夜思》说课

别妄想泡我
933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1: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九乡溶洞-家庭装修合同书


《静夜思》说课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谈 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
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 化的营养,提高
文化品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
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
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 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第一学段中 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
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材分析
《静夜思》是2016年教育部审定的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 br>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
文。
《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本胆子很小,
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 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这首
诗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感受 爸爸对孩子的帮助,写出了
爸爸和孩子之间真挚的情感。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 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
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 、味道和花样。
通过阅读,孩子了解了端午节特有的习俗,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我国有
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彩虹》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 看到
雨停后天空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一座桥,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
爸的水壶浇 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
彩虹上荡来荡去。作者以和家人对话 的形式,给人以亲近感,传递了孩子对家人
的关爱之情。
《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的作品,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如出水


芙蓉,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 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
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 无意
于工而无不工者”。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
明地勾勒出 一幅月夜思乡图。如霜的月光无声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触发了诗人
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这首五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静夜”之景,用
霜比喻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 人静的景象,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深化思乡之情, 诗人见景生情,“望”字照
应了前句的“疑”字,“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 思”
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
一草一木 ,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这是一首语言浅显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教师重视诵读、 重视积累,在语言
积累方面关注学生,落实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
从学 习内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并不陌生。上学期学生在课内
积累了《咏鹅》《江南》《悯农》 (其二)、《古朗月行》(节选)、《风》五首古诗。
在本学期语文园地二中学习了《春晓》,语文园地 三中积累了《赠汪伦》。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知道97%的学生注意课外古诗的积累,其中88%的 学生
已会背诵《长歌行》《敕勒歌》《咏柳》《回乡偶书》等古诗。
从学习态度来看,学生已 经接触了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孩子们每每诵读时,
能像小诗人一样摇头晃脑,有时候配上音乐能娓娓道 来、声情并茂地背诵,说明
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参与诵读的展示。
但是 孩子在学习古诗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古诗距离孩子生活比
较远,或者古诗中独有的语言特点 ,令学生不明其意,在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方
面会遇到一些障碍,这些方面,教师还要以识字为抓手,帮 助学生抓住诗中重点
词句,引导学生想象,走进诗中意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中情感,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一步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分析,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 巩固所学的生字,认读“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故、乡”3


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3. 根据课文信息做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信息作出简单推断,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
象。
四、教学流程














(五)走进意境 延伸诵读
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四)想象画面 感悟诗意
(三)朗朗诵读 重点识记
(二)初识诗题 渐入诗境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教师范读读出停顿

了解诗意读出韵味

(一)借图创境 温故知新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一
次朗读, 都指向不同的目标。下面我结合重点环节进行介绍。
在温故知新中开启诗歌大门
现代认知心 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同化过程,不
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 在的,如果没有旧知作基础,学生学习
新知就无从谈起。上课伊始,教师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出学生以 往所学的古诗
即一年级上册积累的《古朗月行》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学习的古诗《赠汪伦》。
通过学生朗朗的诵读,熟记旧知。此时教师安排学生诵读的都是李白所写的古诗,
一首和月亮有关,另一 首为送别诗,既帮助学生拉近与大诗人李白的距离,又为
引出新知识做好了铺垫。教师这样做,是从关注 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让学
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教材之间的联系,而且帮助学生了解前后联系 的学习


方法,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更加系统化。
在识字过程中初步了解诗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
他们,独立地掌握它 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潜在的创造能量。”在识字教
学中,教师区分以往识字教学,透过识字,引 导学生为下一步解诗意、悟诗境做
好充足的准备。本节课中重点指导学生识记“思、故、乡”三个字。
“思”是一个会意字,在学生脑中,他们首先会想到“思念”或学习中常用的“思
考问题”等。 教师帮助学生了解“思”的字理,为了突出直观性,教师先出示甲
骨文“思”字的原始图形,让学生直观 地看到“思”字的演变过程。结合汉字的
演变,教师让学生知道李白在思念自己的故乡,对诗人浓浓的思 乡之情有所了解。
在书写时,教师重点指导了“心字底”的写法,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笔画——
“卧钩”要写得略宽一些。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临帖能力,更重要的
是对“思”的含义有了一 定了解。
在记忆“故”时,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记忆,体现形声字声旁表
音形旁表 义的特点。随后教师安排学生用“故”组词,帮助学生理解“故乡”就
是“家乡”的意思,令学生进一步 加深对“故乡”的理解。
教师带领学生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这样的识记过程中,学生不< br>仅认识了汉字,理解意思,同时也为体会诗中情感做好铺垫。
(三)在自由想象中走进诗句意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
维和情感活动中,加 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
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体验和理解。而想象力是一种创
新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因素,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强 调指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在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借助重点诗句展开想象,进一步感悟诗中意境。
古诗中两次出现“明月”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做到层次分明。
第一次出现时,借助图片 ,教师在语言训练中帮助学生对“明月”一词加以
理解。教师首先出示满月和上弦月两幅图,让学生判断 当时诗人眼中看到的“明
月”应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教师随即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启发学生想象这是( )


月亮,学生结合画面说到了“又大又圆的月亮”“亮亮的月亮”“圆圆的月亮”等,< br>做到了有效积累。透过学生的发言,大家对“明月”一词,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三句诗中“明月 ”再次出现时,教师让学生了解诗人是借助“明月”来抒
发深深的思念之情。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诗人所感,又适时补充李白当时
的处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学生体会诗人长期客居异乡,面 对空徒
的四壁,难以入眠,更感寂寞无奈,一种孤独之感涌上心头,对家人无比思念。
在理解诗 意后,学生读出两处“明月”的不同。既体会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又将
自己的情感注入诗的意境当中,此 时再读,便可读出诗的韵味。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发现古诗中常会出现一些表意的典型 物
象,例如梅花常常象征一种高洁的人格。松柏在后世诗歌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
品格等。随着 学生的年龄增长和所学内容的增多,他们会逐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课堂上的分层次 朗读古诗,帮助学生把学习难点溶解在读中,既落实了课标
中第一学段的要求,又燃起了学生学习古诗文 的兴趣。
(四)在拓展积累中吸纳优秀文化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 化遗产。古诗文语句铿锵,
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在古诗诵读中,千古美文的神韵, 华
夏礼仪的儒雅,悠然再现。在琅琅的诵读声中,学生了解历史,体味人生。让孩
子们在记忆的 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毫无疑问,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
陶冶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 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生需背诵古今优秀诗文75篇,对古诗文进
行积累,可以 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和对人生的感悟。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有语
言的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 累。《静夜思》这首诗的课后要求也写明
要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静夜思》是一首语言浅显 却感情真挚的思乡曲。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
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无声 地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触发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
课堂上教师安排学生在理解诗意的 基础上,分层次的诵读和背诵。在背诵环
节,教师首先让孩子在小组中进行同伴间的背诵。然后借助音乐 素材渲染气氛,


进而把诵读和积累古诗推向高潮。
教师在学生积累本课古诗后 ,抓住《静夜思》中“思乡”的主题,寻找同类
作品,拓展视野。积累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进一步体会不同
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大大提高了积累效率。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丰富 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更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加厚人文底蕴,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品味、气
质,为学生打下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让
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让古诗词
真正成为学生的 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合肥二模-教师节主题


陈一娜-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散文诗朗诵-加拿大驻华大使馆


诸葛亮几个老婆-舒婷代表作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饮食指南


2011江苏高考物理-党章党规


林子善-陕西高考成绩查询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元旦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