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文说课稿
关于雷锋的事迹-会计师事务所实习总结
教师语文说课稿
教师在语文方面的说课应该要怎么准备相关的说课稿
呢?
下面就随本人一起去阅读教师语文说课稿,相信能带给
大家启发。
《记念刘和珍君》是普
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在文中,
作者
鲁迅热情的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
愤怒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
斥了御用
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
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
的特点。因为新课标强调了语文
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
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第三单元的
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
时代精神和
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
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
一课。
由于高一学生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具备一
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
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
读较复杂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
阅读
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
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
所以,依此
学生情况,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
如下:
知识目标
1.掌握“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
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
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能力目标
1.提高理解句子含义以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2.训练并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
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
爱国青年渴
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
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
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析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语言表
达。
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
鉴赏诗歌的
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要学会
“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
方法,所以,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使学生掌握语句的
抑扬顿挫,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通过齐读
、默读、速
读等整体感知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2.讨论法。结合具体文段,给学生
设置若干个思考题,
指导学生利用文章背景材料、课文下面的注释发表自己的看
法,进一步体会
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3.拓展延伸法。介绍当时的一些其他进步文人对此事件
的看法,让学生多角度的去理解文章。
教是为了不教,良好的课堂效果源自学生较好的学习方
法。
1. 指导学生
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多朗读,体味文章的
感情基调。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救灾沉默中灭亡。”
2.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
学活动,通过
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如思考“刘和珍”的人物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评价她。
3.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
力。
多媒体PPT课件,《记念刘和珍君》朗诵录音。
这一课我将用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课前播放一段学生的游行视频资料,引
起学
生兴趣。上课后,老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纪念刘和珍
君”,并在“君”字下画着重号。)同学们,你们
知道“君”
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君”这里是对
人的尊称,多用于称
呼比自己品德才能更高的人。文中自然
是指鲁迅的学生刘和珍。鲁迅先生是一代文豪,是伟大的思
想家和革命家,却如此恭敬地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学生为
“君”,这是为什么?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
这样一个问题:
刘和珍是什么人?就让我们就从文中找出答案吧!
2.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3.介绍写作背景
4.播放朗诵录音,指导朗读,以激情燃烧激情。
5.熟悉课文内容以后,出示幻灯片:字词积累。如“寥
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等。
6.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求:①把不理解的字词,难懂
的语句做上记号;②试把每一段的段意归纳出来
;③把记叙
刘和珍烈士事迹的内容理出来,准备复述。
思考①刘和珍是怎样一个女性?(
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
据,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过程,鉴赏主体在沟通
阶段,主要诉诸
情感,而不动用理性,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
中产生共鸣,以达到“归真”心理过程)。②
三一八惨案死
伤200余人,为什么作者要写刘和珍?(这个问题的设计,一
方面是为了表明作
者选材的典型性,以弱女子的刚烈反衬段
祺瑞政府的残暴,让庸人觉醒;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弱势群体关怀”道德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7.学生回答刚才思考的问题。
学生讲述后,教师归纳:文章中记叙刘和珍事迹主要在
一、三、五段,记了三件事,虽然写
得简略,但给我们留下
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事是“毅然预定”全年的《莽原》周刊
(板书“毅
然”)。从这个“毅然”的行动里能让我们了解到什么呢?(对
进步思想的追求,对
鲁迅作品的热爱)。
第二件事是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不为势利所屈”,对
母校的前涂
(同“途”)“黯然至于泣下”(板书“黯然”)。
在这里,“黯然”一词,表现了什么心情?(对学校
的前途,
对同学的未来深深地优伤)。
第三件事是“欣然前往”执政府前请愿而遭残害(
板书
“欣然”)。从这个“欣然”里又能显示出刘和珍的什么品
质?(热情、单纯、一片爱国的
热忱)。
因此,鲁迅先生把刘和珍等称作“真的猛士”是有这些
事实为依据的。刘和珍烈
士与杨德群烈士等为国为民,爱憎
分明,见义勇为,确实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8.布置作业:
①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②
找出文章中议论和抒情的语句。
(第二课时)
1.依据文章的感情脉络,理清全文
的结构;先请学生讲
一讲自己归纳的段落大意,然后发动学生评议,在学生讨论
的基础上,教师
小结。
全文共七段:
第一段,面对着刘和珍烈士的追掉会,鲁迅先生感到无
比悲愤,要写文章来“悼念逝者”(板书);
第二段,想到烈士的斗争已经过去,她们已倒在血泊之
中,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旧存在,
为了使人们不忘烈士的
鲜血,为了唤起人们的觉醒,更感到有必要写文章来“唤醒
生者”(板书
);
第三段,追忆刘和珍的往事,对她奉献悲哀和尊敬,因
为她“为国而死”(板书);
第四段,噩耗传来,由不信到证实,目睹惨象,耳闻流
言,愤怒地揭示我们这个衰亡民族之
所以默无声息的“惨痛
根源”(板书);
第五段,从惨案的经过,展示出三个女子的惊心动魄的
“崇高伟大”(板书);
第六段,
在血的教育下,从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中,看
到刘和珍等烈士的“血痕必将扩大”(板书
);
第七段,与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相比,中国女
性临难竟如此之从容,得出了
我们民族没有消亡的明证,指
出在这一惨案中,人们将看见希望,猛士更奋然前行,由此
自然地
归结出烈士“牺牲的意义”(板书)。
以上七段使文章构成三大部分:第一、二段是一部分,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第三、四、五段是第二部分,颂扬
刘和珍烈士的崇高品质和斗争精神;第三
部分是六、七段,
指出“三?一八”惨案的意义所在。
2.剖析文章的第一大部分。当我
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结
构之后,再来理解文章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一些了。
学生细读第一、
二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
一部分里有两处提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种矛盾的提法该怎样理解?
学生阅读,相互讨论。
教师归纳:
3.指导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学生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
二大部分,把其中认
为重要的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划出来,
想一想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意。
学生阅读、勾画,教师巡视。学生朗读自己划出来的语
句,然后共同讨论。教师归纳。
4
.指导学生阅读第三部分(第六、七段):如果说第二部
分的最后是赞颂之情达到了高潮
的话,那未在第三部分就又
沉静了下来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这一部分主要是议论,学
生小声朗
读。
学生读后提出问题讨论。教师归纳。
5.拓展延伸,阅读一些名家的有关课文内容的文章。
6.小结全文:
鲁迅先生的
这篇文章,内容是较深的,要通过反复诵读
来加深领会。刘和珍等烈士牺牲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
br>有志的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血战前行、前仆后继,
他们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他们的
精神应该扩大到我们这
一代,这也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希望所在。从文章的写
法来说,最主
要的是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使议论、抒情不至于空泛,而
议
论、抒情又是记叙的深化,使记叙不显得肤浅,三者结合到
一起来运用,就能使文章的主题表
达得更深刻,揭示得更真
切。这种综合表达方式也要靠我们细心阅读去领会。
7.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
鲁迅
“毅然”
追求思想进步,热爱鲁迅作品
刘和珍 “黯然” 关心学校前途,忧伤同学未来
“欣然” 热情单纯幼稚,爱国热忱强烈
第二课时(略)
教学效果预测:在新课标教育理念下,从以下几点可见
这堂课的效果:① 突出了新课标以“学”为主,
而不是传
统的以“教”为主,从复述故事到板书设计,从质疑到评价,
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 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终身教育的需要。
使
学生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