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故事二则》说课稿+优质教案
兰州城管-新春对联大全
27 《故事二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故事
二则》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
文,选编了两则故事。《扁鹊治病》写扁鹊拜见蔡
桓公,几次指出蔡
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
病情,最
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病死的结局警示人们
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
后果将不堪设想。《纪
昌学射》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故事。飞卫告诉纪昌要先
下功
夫练眼力,一是“用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二是
“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
东西看得很清楚”。纪昌一
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
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基本功练
起,同时,还要有恒心和毅力的道理
。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故事。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
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根
据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和寓言教学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的核
心,我将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
故事作为教学的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明白故事的道理作为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提纲挈领法。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我引导学生抓住两则故
事的
发展顺序进行品读感悟,实现对故事内容及道理的准确感知。质
疑导学法,我精心提炼一些问题,让学生
作为探讨交流的突破口,引
导学生深入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的深刻主旨,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自主探究与交流延伸相结合学习法。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
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
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断深化对
故事内涵的体会,再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想象带入,<
br>想象与故事角色对话,从而得出启示,感悟道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寓言故事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课题。
(二)读故事《扁鹊治病》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通过抽读,检查朗读情况。
学生整体感知: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抓住主要人物和故事结果,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
引导抓住故事发展的顺序把握故事内容。让学生默
读课文,找
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
病情
处方
疗效
态度
根据表格,简要复述课文内
容。根据前面课文的复述训练,再次
强调抓主要情节、按顺序复述的要点。
通过这次抓故事发
展先后顺序把握故事内容的训练,让学生强化
对按故事发展顺序进行复述的认识。
学生交流、讨论问题。
根据学生质疑,选出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进行展示,引导探究、
讨论。
逐步分析故事的发展,建立人物形象,层层推进,得出认识。
以反向提问: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启示。
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好扁鹊的话、读出蔡桓公的态度,在朗读中
使人物形象化、生动化。 想象说话:如果跨越时空,你就面对着蔡桓公,你想对他说什么?
请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下
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深化对故事道理的认识,同时也
让学生将自己带入故事中
,真切感受蔡桓公的悲惨后果及后悔莫及的
心理。
(三)读故事《纪昌学射》
质疑导入:纪昌跟谁学射?纪昌是怎样学的?最后学得怎样?
三个问题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的发展过程、故事的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汇报交流:
重点展开纪昌的学射过程,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
默读课文,找出飞卫教纪昌射箭过程的相关语句,完成填空。
以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清学射步骤和过程。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体会道理。
围绕纪昌的练习,让学生体会人物形象。
(1)学生交流:纪昌
学射(认真)、纪昌学射(刻苦)、纪昌
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
怕辛
苦)……
(2)思考: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让学生认识到先练眼力的重要性,进而延伸到学习其他东西
也是一样,学习一定要打好基本功。
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让学生联系过程和结果,从中受到启发。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心、
毅力和恒心。
(四)课堂总结。
蔡桓公不听名医的话一命呜呼,纪昌听从名师的教导成了射箭高
手
。短小的寓言故事,能让我们悟出许多生活的道理。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扁鹊治病》抓住主要人物的形象特
点进行板书,最
后得出故事的道理;《纪昌学射》根据故事的发展进
行板书,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按顺序串起,使
故事完整呈现。
两篇板书简单明了,方便学生理解。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不听劝告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纪昌学射
练眼力
向飞卫学习
不眨眼 把小东西看大
练习开弓射箭
百发百中
27 故事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
2.默读课文,能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故事。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
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
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发展顺序,简单复述这两个故事。(重点)
2.感受人物形象,明白故事的道理。(难点)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大家请看下面这几
幅图片,猜猜图片的内容。
2.课件展示寓言故事图片。
3.导入课题:这些都是我们学过或了解过的故事。这些
故事中都
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我们就来读
读《故事二则》,看看大家能从中发现什么道理。
二、读故事《扁鹊治病》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整体感知,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主
要写了扁鹊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
治疗)。但是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最后他
(病入膏肓、无药
可医)的事。
3.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
病情
处方
疗效
态度
根据表格,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4.提出疑问或写下对自己的启示,学生交流。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他?读蔡桓公的话体会。
(2)明知蔡桓公不信,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去提醒?
(3)扁鹊为什么在蔡桓公病发的前几天就跑到秦国去了?
(蔡桓公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
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的话。扁
鹊出于医德一次次去提醒。蔡桓公已病入骨髓,扁鹊知道自己无法治
好,跑到秦国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启示: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听取别人意见、提前治疗、不
固执等。)
5.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
6.想象说话:如果跨越时空,你就面对着蔡桓
公,你想对他说什
么?请以“跨越时空的对话”为题写下来。
示例:我说:“蔡桓公,你现在
病入膏肓,不后悔吗?扁鹊那么
有名的医生,几次劝你治病,你却固执己见,丝毫不听从。现在造成
p>
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真是让人叹息呀!”
蔡桓公说:“你批评得很对
。我快要死了,没有别的愿望,只希
望大家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不要讳疾忌医,重蹈我的覆辙。”
三、读故事《纪昌学射》
1.质疑导入: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纪昌跟谁学射?纪昌是怎样学的?最后学得怎样?
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汇报交流:
(1)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
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2)纪昌怎样学射箭?
默读课文,找出飞卫教纪昌射箭过程的相关语句,完成填空。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教他练眼力,先练
(用眼睛牢牢地盯住
一个目标,不眨眼),两年后,纪昌练到(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
角了也
不眨一下),飞卫教他再练(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
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纪昌练到(将小
虱子看到像车轮一样大),
飞卫这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
能手)。
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4.体会道理。
课件出示: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
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
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
尾毛栓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
神地
盯着它。
(1)学生交流:纪昌学射(认真)、纪昌学射(刻苦)、纪昌
学射(很用功
)、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
苦)……
(2)思考: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平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纪昌为什么能成为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因为纪昌勤学苦练,很有恒心和毅力;练好了基本功。)
(3)明白道理:
《纪昌学射》告诉我们:
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决
心、毅力和恒心。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不听劝告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防微杜渐
纪昌学射
练眼力
向飞卫学习
不眨眼 把小东西看大 练习开弓射箭
百发百中
【课后小结】
蔡桓公不听名医的话一命呜呼,纪
昌听从名师的教导成了射箭高
手。短小的寓言故事,能让我们悟出许多生活的道理。
【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则故事都有清晰的发展线索——时间,因此,在感知故
事内容
时,我主要抓住故事中表示先后发展顺序的词句,串起主要情
节,让学生尝试复述故事内容,大部分学生
能较完整地复述出故事内
容,但对故事的详略还处理不够。对故事中的道理,我主要采取的是
引
导性提问、抓重点语句、想象说话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同时
又能联系实际,让自己入境想象,从而
体会出故事的道理。不足之处
在于故事的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尤其是第二则故事中涉及的很多东西
学生没有相关概念,而我过于注重词句的引导,对学生的形象感知和
理解做得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