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范文

余年寄山水
676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1:5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川石室中学-室内人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范文:《落花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8 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
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学,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提高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 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
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
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难点】
了解课文借物喻人、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能吃、能榨油)
3.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播放花生的生长过程的视频)。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 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 地山的童年时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 词,指名学生读)(提示学生标
号段落)(一两个即可)
2.再读课文,并概括课文围绕花生 讲了几件事情?分别是什么?(板书:种
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再次追 问,四件事情分配笔墨是同样的么?看看这四件事情分别在哪些段
落?(文章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用了那么多的
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明白了做 人的道理。)
4.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部分就写得简略,这是
这 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板书),我们平时写文章也
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 ,主要的详写,次要的略写。
(三)抓住重点,理解道理
(过渡:下面我们就直奔主要部分3—15 自然段,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
们在一起围绕花生都谈了些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


1.学生分角色读文,指名汇报:谈到花生的好处,(相机出示课件:姐姐、
哥哥、“我 ”谈花生的画面)兄妹们是怎样认为的?板书(味儿美、可以榨油、便
宜)
(过渡: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父亲是怎么谈花生的?)
2.自读第十自 然段,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朴实无
华、默默无闻的品质)②谈花生,为什么要 说到桃子、石榴、苹果上去呢?(此
处出示表格——位置、外表、印象)(通过对比,让我们更加体会到 花生虽不好
看,却朴实无华,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
(过渡语:课文读到这,同学们,父 亲仅仅是在谈花生吗?哪句话明确告诉
我们了?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3.指名学生回答:(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
(过渡语:那少年许地山是否理解了父亲所说的话呢?哪句话能体现出来呢?
学生与老师齐读“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现在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起 “落花生”这个笔名了么?(同学都点头,
教师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本文借花生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格,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板书)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
心上。”


许地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
名的教授和作 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
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 ,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品质的人。让我
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 做一个淳朴的人,
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六)课后作业
写作练习:搜集身边有默默奉献精神的劳动者事迹。
四、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和了解文明古国,并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用具】图片
【教学方法】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
板书: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 。说到中国,人们
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划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朗读。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讨论交流解决。


3、指导学生书写。
三、再读课文、激发兴趣、鼓励质疑。
1、例如华智老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 金字塔建筑,同学们
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 读读每个自然段,针
对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吗?
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
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
第三自然段:
a、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
b、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c、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
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
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
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


宏伟
埃及的金字塔 智慧的结晶
精巧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雅鲁藏布大峡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用具】
1.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3.录音机、磁带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 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 最向往的雅鲁藏布
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
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 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
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 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
们跟随作者的,一同 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2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
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 ,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 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
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华智老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
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
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 、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四、拓展实践
教师放 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
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六、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 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
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板书设计】略


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小学语文教案:《诗经》
三首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坻、、、
埘、、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 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
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 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 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 诗三百”,这些诗歌编
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 /p>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
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
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 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huó):相聚、相会。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
念。
《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
之”等句。诗人从夜 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
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 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
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 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
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
的无限情意。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 不可即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
不有所拘束 。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
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 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
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
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 感
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 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
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
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 br>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
对战争,指斥那些 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
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 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 朱
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 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 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
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 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
矣, 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
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 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
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 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
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 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
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 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
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 的味道。
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 叠
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
幽隐的感情, 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 )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
“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 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
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 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
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 ,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销售内勤-我的一天作文600字


写雨的诗-自动化就业前景


感恩的歌-道德经读后感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地址-河北软件职业学院


福州三中-台州学院分数线


劳动节的手抄报-春节新鲜事


满月酒短信-北京地区大学排名


我选我教案-出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