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日本奥运-理想国际教育
小学数学说课稿: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
下册《分数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分数的认识”一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下面
我从教材分
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
这部分知识
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
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小
学数
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
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
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
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也
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
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
地
位。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
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
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
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
又表示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
第1页共9页
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
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
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
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教学难点:理
解分数的
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
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
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
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
的帮助
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
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
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一半怎么写,引导学生主动
积极地探究新知。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
作,以
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
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
得新的知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
第2页共9页
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
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
大的差异。虽然,
学生在学习分数之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已经出现
在他们的口头
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而已。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例如:
表示半个西瓜时,让学生尝试着
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
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
展,知道
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
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
2表示一
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
学生能较好地
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
在“折一折”“涂一涂
”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
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
理解。在认识12的基
础上,再认识“几分之几”,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
操作办法来
表示自己所喜欢的分数,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
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
中
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
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
义。
第3页共9页
4、在练习、反思与评
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
一步清楚地认识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
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
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 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小猴子分西瓜
的故事导入,先4个分成2份,每人几个?
(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2个西瓜平<
br>均分成2份到1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
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
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
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
。
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
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
(1) 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
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桃子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
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
们每人分到的半个
桃子,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第4页共9页
板书:把一个桃子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
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
是桃子几分之几呢?孙悟
空把这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
份是桃子的几分之几呢?馋嘴的八戒一下子就吃了3份,你
能
用分数来表示吗?
(4) 强化平均分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
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
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
“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用手中的材料(纸、线、图形、水果等)表示出二分之一,
并
作交流,师有选择地贴(画)到黑板上,并用涂色等方法
表示出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
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
单位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不同,则其12也不
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
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 认识几分之几
第5页共9页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
画一画、涂一涂等办法来表
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试着把分数写出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4)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5)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
能真正体会到: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
就是几分之几。 <
br>(策略建议:在1、2出现的“折一折”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东西来折,如纸、手帕、线等
。不但丰富了学生探究材
料的来源,而且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
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
行自
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
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
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
该给予肯定。]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
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
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
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第6页共9页
(1)
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
读一读。
(2) 看分数,涂颜色。
(3) 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
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另外,为了培养思维的广度和灵活度,进行了一道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真棒,特别是××同学
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准确。
这是里有50个智慧果,我准备奖给你总数的150,你可以
得到
几个智慧果?
师:你真了不起!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今天的表现都
很出色,所以30位
同学每人都能获得一个智慧果,那么我
要拿走总数的几分之几呢?(学生争论)
5.课堂小结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
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
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
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
单,
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
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
换,可以在每天课
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
记本上抄写,教
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
第7页共9页
成语、300多
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
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
章,写作时
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
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
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
以不
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
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
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
资”和“师长”
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
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
的对象和
本身明确的职责。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
“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
趣。)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
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
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
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
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
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
水平低
,……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
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
第8页共9页
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
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
“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
正动起笔来
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
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
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
写出
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
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
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
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
足够的“米”。
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