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说课稿范文模板
聆听自然-有成效
小学数学说课稿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
形》说课稿范文模板
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三角形》。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
述。
一、 说教材
1.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体
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本课是在学生已
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且在
上学期学生已经相对
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
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
分
内容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
础。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首先提供
现实背景让学生从中
找到三角形,并说说生活中看到过的三角形,从整体上初
步感知三角形,接
着让学生动手做出一个三角形,从而体
会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并抽象出图像,进而
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例二则是
1 7
让学生在活
动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发现三角
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教材还安排“想想做
做”,让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操作及时巩固所学的知
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
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
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初步形成三角
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
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
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
维能力。 <
br>(3)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
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
3.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节课的重难
点:
重点: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
边。
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二、说教法学法
2 7
p>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手操
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
学生充分感知并理解掌握新
知识。
学法: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
br>摆小棒,画方格纸以及围钉子板等手段,及进行小组合作
交流等形式,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达到学习新知识
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以下5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课开始,首先呈现例1的场景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说
说场景图中有学习过的哪种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
并板书课题:认识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场景图
中找出三
角形,并沿着三角形的边指给同桌看一看,再要求学生继
续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
角形的例子。
简洁的开场,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
入思考,营造宽松的学
习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
的兴趣,架起了生活和学习的桥梁。
(二)动手操作,概括特征
在学生脑海中已经有了三角形的表象后,要求学生自己利
用材料自己动手创造一个三角形,预设:用小棒摆、钉子
板上围、利用三角尺画等,然后展示交流学生的
成功作
3 7
品,并要求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场景图中的三角形和成功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围成一个三角
形,小棒和小棒之间应该怎样摆,要求学生
先独立思考,
指生说说想法,再组织全班交流,明确:要围成一个三角
形,那么相邻两根小棒端
点和端点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板
演画一个三角形,强调围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纠正错
误,再要
求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并自学书上第22页
下面的图,了解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然后教师结合
图
形讲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
上标出各部分名称。最后再次组织学
生观察这些三角形,
提问有什么相同之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说说
自己的想法,指生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使学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
边、三个角、三个顶点,这是三角形的特征,要求多名学
生说说三角形的特征和围法,加深印象。 操作让直观图形给学生留下丰富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提
升对图形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放手让学生
独立操作,让
学生亲历操作的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的深刻
体验,强化围法,形成三
角形的概念。
(三)合作探究,探索规律
这部分,我分为三个层次:
1.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4 7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
长度分别为10cm、6cm、
5cm、4cm的四根小棒,任选三根围一围,观察能否围成三
角形,组织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展示与交流,在交流
中明确不是所有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能否围成
三角形和
三根小棒的长度有关。
2.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
边的长度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小
组合作探究,并提出要求:①请组长将组内的4中情况填
写在记
录纸上。②小棒的长度不同:红(10cm)、白
(6cm)、黄(5cm)、绿(4cm)。③每种情
况多次实验,
确定是否能围成后再记录。学生操作填写并3汇报操作结
果:10厘米、6厘米、
5厘米的能围成,还有6厘米、5厘
米、4厘米的也能围成,10厘米、5厘米、4厘米不能围
成,10厘米、6厘米、4厘米也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学生回
答分类板书。然后提问你觉得小棒的长度怎
样变化就可以
围成呢?让学生自主验证,集体交流总结得出把两条边的
长度加起来与第三边比较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
条边长长度的和 第三边。
3.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根据学生上面的回答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分别从能围成与
不能围成中选一种情况写出两边之和与第三边
比较的式
子?指生回答,教师就其中一种进行板演5+610,5+106,
5 7
6+105;4+6=10,4+106,6+104,接着要求学生观察在什么
情况
下,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三角形?先在小组中讨论,全
班交流,在指生交流得出结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
第三
边,就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大
于。出示三组数:2cm、4cm
、6cm;5cm、2cm、5cm;6cm、
2cm、5cm,要求学生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生先独
立操作
思考,指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深化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
原理。
让学生在矛盾
和困惑中,产生探究的欲望,经历由困惑到
明了的过程,在认知失衡后实现顺应,达到新的平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策略。
(四)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对
于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
在点子图上画三角形,放手让学生独立画一画,同
桌互相
检查,订正错误,教师强调画法,再要求学生说说画出的
三角形分别是用几条线段围成的
、各有几条边、几个角和
几个顶点,强化三角形的特征。接着是第3题,在图中找
最近的路线,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从学校到少年宫
的所有路线,接着独立思考从中找到最近的路线,思考原因,要求多名学生发表意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中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通过练习活动,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加深对所学知识
6 7
的理解,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五)回顾反思,总结延伸
在课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总结,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印
象。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