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doc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网站-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数学说课稿范文【三篇】
【篇一】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数学》二年级上册 5
8—63 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
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
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
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
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
向; 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
通过现实的教学活
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
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
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
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
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
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
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
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
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
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
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
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
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通过师生,生
; 通过
; 联系生活实
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
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
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
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 二) 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 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 看积雪辨别方向 看北极星辨别方向 (
学生说后,
师生边说边做 )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
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
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
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
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XXJXSJ,CN更多说课稿 ]
步骤 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 :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 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
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
手。
活动(2) :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
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
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形式多样的游戏
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
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
数学知识。
步骤 3: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
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
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
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
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
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
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
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
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
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 三) 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 (1)
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 ?二(2) 班同学到公园看
菊花怎么走
?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 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
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
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
“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
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
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
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
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
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
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
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
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
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
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
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1 克、1 千克有多
重,从而初步建立起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
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
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
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
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
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
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
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
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
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
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
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
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
,引出质量单位,以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
“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
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
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
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
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
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 500
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
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
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观念后,让
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或 1 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
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
己的估测策略。
【篇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
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 克和 1 千克的物品,帮助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
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
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
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
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
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
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
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
报告单。
第二部分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
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
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
“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
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
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
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
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
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
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
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
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
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
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
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
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角
长方形有() 条边,
对边()有 () 个角,都是 () 角
正方形有()条边,
每条边()有 () 个角,都是 ()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
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
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
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
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 4
条边都一样长。
方
形
的
边相等。
和
位
,它们
置
第
都
二
在
正
。
先种
得
好
情方
出
的
。
形况
来再
,
:上
的方
所
,重
从
。形
边
片合
样左折:
在
而
。
明正
、在
研
把
得
从
重
正一
合
究
正
而
方
片一
在
正
得
方
角
形
一
样折:
第
方
数
形
折
有
明
格
三
正
也一
种
边
,
方
4
等。
情
都
角
形
边相等。
况
占
折
⋯ ⋯
:
了
现
4
用
正
都
子板。
当
边的特征
6
方
占
报
形
完
了
给
格
相
学
予
都占了 4 格;
等
生
4
5
接
肯
能
。
都重合在一
着
定
想
正
边
角
出
,
方
相
的
多
并
形
特
等
种
与
征
,
方
学
,
4
正
方形和正方形
生
学
都
方
结
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相
形
方
等
形
)
4
有
都相
4
边
第
一
三角板。
种
数
情
一
况
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个角。
:再
直角,正方形 4 个角也都是直角。
,
用
片
三
第
片和三角板。
、
角
二
正
数
板
种
片、
一
的
情
方形和正方形都有 4 个角。
用
况
直<
br>直
三
:
角
个
角
角
,
一
,<
br>角
在
板
学
明 4 个角也都是直角。
然
都
每
上
⋯ ⋯
生
现
是
个
的
片、正方形纸
直
角直
当
量
正
4
角
上
学
报
了
方
。
比
生
完
正
然后汇
形
个
正
一
位
方
后
角
方
方形的 4 个角都是
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片的一个角,它是
,
、
4
重
报
形
我
参程
合
4 个角重合在
交
现
与,
与
个
在<
br>流
对
的培
学
角
信
一
,
自
机
养用拓展
生
样
己
都
明
会
4
一
了程
结
能
的
是
方
;学的
使获
方形 4
个角都是直角,
研
直
了
另生基
情得
究
角
一的本
数
感必
行
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自理
)
学
的需
展
主念
的
数的
示
探是
数
、
索使
*
学
交
、数
,
流
合学
不
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
性
作教
同
每
、育
的
个
交面
人
流向
造了均等的
在
让各个组 全
数
体
学
学
上
现人人都能
得
到
不
展
。
因
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
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
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 1 个长方形和 1 个正方形。然后根
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
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的正方形呢?我引导
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个长方形,()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
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
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
有 4 条边,4 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
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
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
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
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4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