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 小学数学说课稿
山东省教师资格证报名入口-工作证明格式
云南省特岗教师小学数学说课稿
《百分数的应用》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百分数的应用二》是位于北师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内容,主要内
容就是“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小
数、
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的基础上进行的。
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能计算出实际问
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尝试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
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答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
人合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
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
来解决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
学知识的魅力.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设计教具,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尽管本节课的知识如用小黑板展示,效果也许还可以,但多媒体生动
的画
面、丰富的情境的加入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将例题、
习题通过课件的形
式来呈现,同时这也有助于例题间的比较。】
三、激发参与,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阅兵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
我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国庆大阅
兵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自主探索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
之义,是新课程的核心理
念。这节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教师充分让学生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去
探究新知,
使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识。
3、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出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生活。”因此,我在
导入新课、探究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弹性练习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
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
身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4、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
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发现有独
特见解的,都给予激励的评价,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自主探索,说学法
新课程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学
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转化法:学生在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义时,学生能结合百分数的意义,把知
识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的应用题,帮助理解新知识。我给予了及时的肯定,
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
学习中多加利用。
2、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对两种方法进行比
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
的资源,开展小组合作,在
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的主
人翁的意识。
4、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对自己的获得的知识<
br>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着眼互动,说程序。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就创设了国庆大阅兵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欲望,用由学生依照提供的
两个数据来编应用题,并予以解决,起到了复习上节课内容的作用。然后引
入课题:《百分
数应用二》,并板书课题。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及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问题
例1.在建国6
0周年的阅兵中,空中梯队有20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队多25%。装备方队有
多少个?
2、讨论分析,理解问题。
既然是要帮助李刚,就及时说明帮助的原因是“一时没能理解增加
百分之几的”意思,把问
题集中,让学生分组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可
提示学生结
合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画线段图对问题进行分析。画线
段图对于六年
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方法。
教师在学
生分组讨论时,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既做到了师生的互动,又能及时
发现找到结论的同学,
到前面板书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列出式子。
②再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到第二种解法。学生根据以
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会想到把空中
梯队看作单位1,百分数就是100%,装备方队所占的比例就是1
25%.③找到两中算法后,教
师补充说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那种算法解题都可以。
(三)、加强训练,巩固新知。
完成闯关的三道题。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编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
于生活。】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
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
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
者,对一个问题
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
一
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
成
功的喜悦。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找最小公倍
数》一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
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
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
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
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
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
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
识的综合运用,同时
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
材的核
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
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
而且能使学
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
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我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
生动
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的方法进行学习。
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
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三、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
,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
一张11月份的日历)
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
找
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
下
,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
学生借助“日
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
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
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
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
“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
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
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
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
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
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
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
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
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 )
此题从整体上
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
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
。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
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
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
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
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
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
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
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找因数教学设计,自己改编说课稿
课题: 找 因 数 课时安排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
问题
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
力。
教学难点: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学
情分析:这节课以拼图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拼图中探索找因数的方法,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
以此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从二年
级就开始接触
乘法,对“因数”这个名词已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结合拼长方形列算式、找因数,
学生很容易接受。通
过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个性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
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
的长方形种类多。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2=12 3×
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1、12
、2、6、3、4。
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1、2、3、4、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1、3、9。
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1、3、5、15。
化教
学思
路: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
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
一练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师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
请做第9页的第3题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引导
学生
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
的方法来解决排队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
组内交流一下。
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生:一共10种排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
生2: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利用了找因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三)应用拓展。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植树,学校一共运来64棵树苗,
怎样栽
树苗才能合理美观呢?)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师: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下呢?
生:先把64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它们分别是1和64,2和32
,4和16,8和8,然后
看看哪两个数拼出来的是长方形,再看看哪两个数拼起来的最合理美观。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鼓掌。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五)练习设计: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数:
32的全部因数 :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5 16 2
11 9 19
( )个 ( )个 ( )个 ( )个 (
)个 ( )个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九页练一练的第4题。
(七)、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12×1=12 2×6=12
6×2=12 3×4=12 4×3=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教学后记:在找因数的时候要教给学生一对一对的找,这样可以作到有序,不丢不落。但在有序的
问题
上,学生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去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以便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
数打下基础
。
《百分数的应用(三)》说课稿
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29页的《百分数的应用(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
小数的互
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以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相关知识;此外,在
学习本课之前,教材还
安排了百分数的应用(一)、(二),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教材在本课开始出示
了笑笑家的家庭消费情况表,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
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后,再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际
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我们的
生活密切相关。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1)、学会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
“恩格尔
系数”的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逐
步提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这课的重点,把引
导学生通
过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该课的难点。
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
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
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会主动地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
学习信息。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被动,
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
较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教
师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本
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
述三维目标,我采用情境导入法
、引导法、类比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
习方法,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枯燥的
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让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将例题、习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
有助于例题间的比较。
教学过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
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课件出示笑笑妈妈在家做记录的画
面,创设故事情境:在家里,一般是同学们的妈
妈负责日常开支并做一定的记录„„笑笑的
妈妈也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要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笑笑
妈妈遇到的一系列消费问题。
揭题:百分数的应用(三)
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
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为后面的
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8页笑笑家的消费情况表,引导学生观察有关数据,问:你发现
了什么?
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会有很多发现,这里我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着重引出:
食品支出在下降,其他支出在增加,说明了生活越来越好。学生
可能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很模
糊,我让学生自学课本第29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
的经济不断发
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拓展学生的
知识面。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
10元,你知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
是多少元吗?
提出要求: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吗?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与
能力。
(2)探索并理解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后,不难找到线段中的数量关系,我指名回答并板书:
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
问: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标准量”后用方程解答,师相机板
书: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说遇到这种题型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师再归纳小结。
(4)问:你们想想还
有什么方法吗?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流,通过交流,引导
学生理解这道题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决,
最后让学生列出算术方法并进行解答。
这样的设计,既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了算法的
多样化教学思想,而且给
学生增加了探究的空间和乐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
三、巩固应用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
学生体验到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
学
情感。
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中“试一试”的第一题,让学生根
据
情境中的信息,比较两题之间的异同,独立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加深对百分数问题的
理
解。
第二个层次(综合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中“练一练”的第1、2、4题,鼓励
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解答。引导学生将题中的“二成”转化为百
分数。 第三个层次(提高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中“练一练”的第5题,鼓励学生提
出两个不同的
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有余力的
学生有所提高。
四、总结评价
1、学生归纳总结在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2、师作适当的补充和评价。
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程。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三)
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本课的板书
直观易懂,学生能直接理解题目里的数量关系,形成完整的解题思路,激发学
生的潜力。
百分数应用一
说教学过程有些啰嗦,删除点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在“百分数的应用(一)”中,通过具体情境,学生学习了“增加百分之几”
的意义,
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利用“增加百分之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
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
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的掌握数量关
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
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
类推能力,解
决此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队百分数意义的理
解。 <
br>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
题,提高运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施之教,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
教学效果。新课
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
利
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
到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
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教学要求,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重要的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
知欲。为了达到
这个目的,必须在上课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
最
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因此,唤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
动
发展的前提。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抓住近期举国上下同时也是孩子们都在
高度关注的抗震
救灾话题为切入口,配合图片展示来展开我的谈话:同学们,最近我国发生
的举国上下都为之哀伤的事,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啊,在地震中许多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
失,许多老人和孩子从此无依无靠,许多人
家园被毁无家可归,多少美好的愿望被彻底粉碎。
但,我们不怕,因为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比的团结!温总
理说“多难兴邦”,相信我们一定会
更坚强!我相信,我的这段话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动
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
态,就急于
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学习<
br>就失去了味道。同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把本节课的教材设置做了适当改动,使本节
课的情
境设置均以抗震救灾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爱国主
义教育。当学生情感
充分调动起来后,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这时,我
出示一组情境图片,告诉孩子们,现在灾区的人们都要住在帐篷里。在一
个帐篷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
在日夜加班。工人们说: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批制作4000
顶帐篷的任务,现在正在赶
制第二批制作4800顶帐篷的任务。这时,我把问题抛向学生:
你能不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求百分数
的问题?
在这里我之所以没有直接出示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
维方
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于是,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就是想培养
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通常能提出三类问题:第一类:第一
批任务是第二批任务
的百分之几?第二批任务是第一批任务的百分之几?第二类:第一批任务是总任务的
百分之
几?第二批任务是总任务的百分之几?第三类: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任务多百分之几?第一
批任务比第二批任务少百分之几?
如果学生提问不全,则老师可参与提问。前两类问题可让
学生直接列式,这样既复
习了旧知,也为下面难点的攻克做好了铺垫。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重点解决第
三类问题,
同时引出课题: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
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关于 “第二批任务比第一
批任务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由于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下面的环节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
去解决。这样给了学生
很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解决的过
程中教师
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同时也鼓励学生做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师生、生
生互动的
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在全班交流的环节,
这两种方法都要让学
生充分发言,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导”
的位置上,放手让学生说,最
后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理解问题的实质含义:究竟
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本环节的设
计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
也提高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充分练习
过“谁比谁多百分之几”后,再来解决“谁比谁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迁移起来就要轻松多了
。此时我再来推出第二个问题“第一批任务比第二批任务
少百分之几”,请学生说说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然后再解答。
这样在反复叙述和练习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我对例题又进行了如下改编:
1、帐篷厂为灾区赶制帐篷,先完
成第一批制作4000顶帐篷的任务后,第二批任
务比第一批多了800顶。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多百分
之几?
2、帐篷厂为灾区赶制帐篷,先完成第一批制作4000顶帐篷的任务
后,第二批任务
比第一批多了800顶。第一批任务比第二批少百分之几?
在这里,我采取了
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区别中熟练的掌握解题方法,
即无论条件怎样变化,都要先弄清数
量关系,找准单位“1”。学生的分析能力、总结概括
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让学生充
分感知过各种题型后,课堂教学进入第三
个环节。
(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下面,我
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
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
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
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
能。
第一组: 1、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我校学生积极参加为灾区捐款活动。其中五
年级捐款870元,六年级捐款900元。
(1) 五年级捐款数比六年级少百分之几?
(2)
六年级捐款数比五年级多百分之几?
比较这两个答案,相同吗?为什么条件相同,问题改变后得数不同?
2、判断: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比男生少20%。
第二组:
石
家庄药厂某车间工人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加紧制造灾区急需的药品,原来
每天生产200箱,现在每
天生产350箱,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原来7天完成的任务
现在4天就能完成,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
第三组:
请你为你的同桌出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第一组是基
本练习,以学生为灾区捐款为情境来设计,同时通过两个答案的对比,
让学生对单位“1”不同导致结果
的不同印象深刻。第二组习题的情境设计为灾区人民急需
的药品,在问题的设计上难度加大了,需要学生
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组请学生互相出题的目的是要
检验学生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
度,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通过判断别人出题是否正确的同时锻
炼了辨析的能力。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
在合作
中发展,体现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
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育,尽可能的使数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
br>情感得以升华!
范例: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
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星期日的安排”。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8页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学内容
所处的地位: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
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
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
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
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
要基础。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
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
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
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
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
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
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
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
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
,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
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让
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
认
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
式展开的。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
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
理特征,创设了生动
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
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
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
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
“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
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
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
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
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
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
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
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
“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
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其理解比整数要
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 的确定
是非
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
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
计算方法。这样让学
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
课堂学
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
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
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
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
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
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2、有
括号的,先算括
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4、异分
母分
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三个
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
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
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
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清楚
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
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
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通过学习来解决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
求,我将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
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
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
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
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
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
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
层深入,
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
<
br>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
学生较
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
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
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
用,
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
么计算哪块土地的
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
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
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
而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_____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
展开其中的割补法
,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
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
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_____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
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第四环节___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做应用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作业____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
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____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比的应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
握用分数
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
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
: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
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
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
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
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
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
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
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
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在五年级上
册学过
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
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
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
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
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引
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
可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论,解
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
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因为这是本课的
重要的知识目标,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
义。因为在分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不
同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是他们面对一个新的数
学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
感受,这一环节为后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按比
分配的实
际意义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实践与反思】
本课我没有使用教
材提供的分橘子的情境,而是对教材做了较大的改动,设计了以调配
绿色为主题的配色活动。
一、导入
我以感受家乡的美,描绘大连的绿来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
学生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
br>主题。
二、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两次配色活动。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
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
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在观
察自己调配出的绿色
后惊奇地发现同样都是用黄色与蓝色颜料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这一矛盾极大
的刺激
学生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结合数据推断出“只有各组所
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根据学生的经验,
知道用黄
色和蓝色可以根据需要配成不同的绿色,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如果弄清楚原因,
比的实用价值就会在
他脑海里打下烙印,学生会对比的实用价值有初步地感悟。
第二次的配色活动是根据需要调配黄色与蓝
色的比为3:2的绿色。这一环节是经过网上研
课,在与专家网友交流的过程我逐步体会到“分一分”的
重要性,从而加入的一个环节。按
比分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当我要调配出不同的绿色来时,按比分的需
要就产生了。这一活
动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二是通过实际
操作,
在不断调整一次量取数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三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使
学生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四是在观察记录
的过程中,
巩固比的化简内容,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经验;五是让学生体会到按
比分的必要性,对比的应
用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正是本课的亮点
之一。当让学生按黄与蓝的体积比为3
:2来调配绿色,有一个组调配的绿色与其它组有明显
的不同。 这个组的学生说:“因
为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所以我们取了40ml的蓝色和
60ml的黄色....... ”立刻就
有学生提出:“反了,你们组把黄与蓝搞反了,你们组黄与
蓝的比是2:3。”这个错例使得学生对按比
分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在调配的过程中,
各组呈献了不同的分法。我们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
:2,我们就先假设一份是10ml,
那么黄色就占3份也就是30ml,蓝色占2份,也就是20ml
,黄与蓝的比是3:2。还有的组
是这样一看黄与蓝的比是3:2,就想到了黄色是30ml,蓝色是2
0ml。取了之后,觉得太少
了,于是又取了30 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两次,一共是90ml
的黄色,60ml蓝色,黄与
蓝的比仍然是3:2。这时我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当取的黄色颜
料扩大为原来的3
倍,相应的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学生齐说:原来的3倍。师:“比仍然是——”
生:
“3:2。”
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
决问题奠定了基
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
都
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
色
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算一算
在实际操作的
基础上,解决“绿色是20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黄、蓝色各是多
少ml?这一实际问
题。”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
的策略之后,我组织学生将不同的
策略进行比较,发现用分数的方法和用整数方法的共同点,
有效地沟通了比与分数的关系。
四、交流资料,出示课题
交流课前查找的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
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
使学真实
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巩固应用
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
首先,利用孩子搜集到的资料编题,生活中
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
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
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
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第二
个练习是利用人身体
各部分的比来算一算、量一量身高与头部的长度。课堂上,孩子对于这一练习有着浓
厚的兴
趣,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
会有一种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
热情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可见这样的学习活
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尝试的。通
过网络研课,许多老师在细节上给予了详尽的指导,使
我在预设时考虑了大量的细节问题,因此,本课较
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出现的问题是书中
出现的图示法并没有出现在班级学生的做法中。应该说图示法是
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策
略,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策略,当我们步入社会中,还经常会用这一策略解决很多
现实问题。
但是学生中却没有出现这一方法的。我思考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
br>比较清晰,对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认为不需要借助图形理解题意;另一个原因
也是显
现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关注较多,对于图示法、列表法等策略
渗透不够,所以使得
学生没有利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
要注意的。
《搭一搭》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
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
受从不同位置观察,
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
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
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在此之前,学
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
的三视图。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
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
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
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
草图。能根据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
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
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
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
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
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上面、左
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
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手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
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
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
际安排教学
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
br>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
激发
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
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
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
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
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
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
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
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
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
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注意力
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
2、知识障碍上:
(1)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行复习。
(2)学生学习
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
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
样的。而我们在生活
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搭好的立
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
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此问
题的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
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
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
(要点:因为观察立体图形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图形也不同。)
4、老师站在物体的后面,从上往下看,反问学生,这叫从上看吗?
(明确观察物体是要从物
体的正面,以平视的角度观察,如观察物体的正面就是面对物
体,以平视的角度观察,上面看是站在物体
的正面的上方观察物体,左面看是在物体正面的
左面观察物体。)
5、刚才是我们已学过的知
识,如果有更多的正方体搭成长方体,你有没有信心?今天我们
就用五个正方体来搭一搭。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桌之间用五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并从不同的
角度观察,画下来。
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
(1)小组内交流,怎样摆的,怎样画的。
(2)集体交流。利用实物,充分展示学生搭成的立体图形和观察到的图形
(3)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
本活动的我没按教材设计,直接
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是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摆
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予学生一个开发的思维空
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同一问题展示,集体交流,统一认识,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
,画法让学生总结。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果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
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
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
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来观察,不能转
动的图
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么给你立体图形
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三)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
出示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2、出示第2组,师:再来
摆一个,试试,行不。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
哪个简单?(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
的就少,比较简单)
3、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给出
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搭这
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最多可以有几个
小立方块?搭一搭。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
的串
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男女分组比赛
老师出示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上黑板把从正面、
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
出来。全班同学评一评,看谁画的正确,是男生胜利还是女生
胜利?分两组进行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几个方向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3
个。2个方向是不能确
定立体图形形状的, 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
br>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
质;数学思
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
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
个性品质目标。
(六)布置作业。
1、用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画出上面、正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2、课本107页1、2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
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
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分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饼”是九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第九册第37~38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
的基础上,教材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
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
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
再让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
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
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进错觉
。对于学生来说,
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
较困
难的。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身,及研究问题
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
br>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
分数”
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
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
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本节课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学会观
察发现、比较
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
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
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理解“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
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林老师能
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具体分析如下
: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
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会学;如,课前
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
学生一起唱主题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
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
的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
经常激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
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成
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
学”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极目标为了学生的
“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
演示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
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
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
同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
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
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是什么分数的问题?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学
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捉信息。这样的教学更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
神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
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操
作,建立表象,理解意义、概念。本课教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认
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
有一定的意义。操作一、让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学
生巩固了平均
分和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中感知分法不同,
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14都是34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
9张
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4和2又14。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
全面了解、认识后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理
解其意义。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
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
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另一方面、从让学生解
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
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
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无处
不在。
分数的大小说课稿(这篇就比较好了,可以作为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数教师(这句话就不要说了,
有透露身份的嫌疑,被认为作弊就不好
了,直接说我是几号考生就可以,以当时发的胸牌为准,千万不能
说职位信息,准考证号和
姓名等)的(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大小 》(板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过
程挺详
细)
一、说教材:
《分数的大小》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
)年(上 )册第三单元 分数中
53页~55页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
比较操场和教学楼面积的 )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通分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找最小公倍数 )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本课具有承
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过
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
问题的意识,培养自主
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
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理解通分算理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
生认知水平和已
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但是他们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初步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但对于异分
母
分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
/p>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
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的学法。在自主探究、
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活动,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
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用分层练习法,
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 开课之初我会课件出示教学楼和操场的主题图,然后这样鼓励
同学思考。我们班的
同学是学校中最爱动脑筋的同学,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助来解
决,请
同学观察主题图,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引导学
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
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提出猜想
根据学生提
问:操场和教学楼谁占的面积最大?我会请同学来猜一猜。学生可能会有两
种不同的答案。然后我追问:
这两种答案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验证自己的
答案吗?引导同学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
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可以通过画图、想
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判断是否正确。
从而引出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
较方法。
2.探索交流
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
,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在学生
讨论时我巡视,充分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去,并适时点拨。学生交流之后,我请小组代表
上展台展示并汇报,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
画图法 请同学拿着自己的设计思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可以通过分别画出
14和29
占单位1的部分,直观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通分子:学生利用
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原有知识经验再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14
和29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
都转换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根据学生的展示我板书
通分 学生根据原有的同分母分数比较的知识经验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14转化
成936,把29转换成836, 936>29,所以14>29
根据学生的汇报我板书.然后指教教
学:像这样把分母不相等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
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
做通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公分母是什么?学生
通过全班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以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老
师是学习的组织
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自已探究并交流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分享多
种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
了加深同学们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
层次(梯度)的练习。
1. 基础性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习题试一试以及“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通过这种通分以及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方便学生掌握( 通分 )的方法,熟练计算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 运动会 )(食品店等
)的情境,完成课后习题的应用部分。引导学
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生
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
顾和反思,让学生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
今天所
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
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最后说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
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
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
分数的大小——通分
1.画图法 2.通分子
3.通分14=936
29=836, 936>29, 所以14>29
说教材
[教学内容]:
北师大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3-44页。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用性质转
化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
运用分数的基本
性质,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使
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
基本性质的理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讨论中,享受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乐
趣。
[教材分析]:
在活动中让学生寻找相等分数,使学生初步体验两组
分数相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
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材料,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讨其变化规律做
好铺垫。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数。
[知识基础]
学生在已经了解了分数的基础上,探索基本性质。
说学生
[思维状态]
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愤悱”状态,表现出主动探究热情高、
合
作分享激情浓的现状。对于质疑问难状况,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折的份数不一样而
涂上颜色后结果
却一样呢?
[交流状态]
本节课老师将巧妙地扮演着组织者、引
导者的角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探究,自运作,
自发现。学生们在折一折、涂一涂、看一看等过程中发挥
个体潜力,集体智慧,发现分数的
基本性质。在合作分享中享受到“会学”带来的乐趣。
[学习达成]
学生在自探究,自运作,自发现中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自主探究、合作
分享中运用
性质转化分数,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
br>趣得到开启。
《说教法》
[教材处理]
利用折纸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教学手段]
一张白纸、多媒体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挖掘学生潜能。
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利用折纸活动,创设情境,自探新知(让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并分享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折一折(先准备好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白纸)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手中
的白纸(出示一张白纸)来开展有趣的折纸活动。
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要求:(多媒体出示折纸要求)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
2、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
3、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6份
2、涂一涂 (多媒体出示涂的要求)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3份。
2、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涂其中的6份。
3、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6份,涂其中的12份。
3、写一写(学生根据折、涂的情况写分数。)
4、涂圆片并写分数(师给出平均分成12份,平均分成6份,平均分成3份的等圆。)
师:请在平均
分成12份的圆里涂8份,平均分成6份的圆里涂4份,平均分成3份的圆
里涂2份。
师:涂好后请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5、讨论交流:在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的活动中
①你得到两组什么样的分数?②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带问题讨论交流分享)
二、创设游戏情景,运用新知(多媒体出示)
淘气:笑笑,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好吗?
笑笑:好啊!我们邀请听课的孩子们一起参加。
说一说:与14相等的分数。
与28相等的分数。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
1、44页第一题
涂一涂,填一填
2、43页试一试(要求学生说思考过程)
3、44页第四题(适当引导学生观察题的要求,当
转化为分母是12时,分母发生了
什么变化?分子应怎样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
我们今
后的学习中会发挥出它无穷的魅力,希望同学们灵活地用好今天掌握的知识。
板书设计:
= =
========》分母扩大几倍分子扩大相同倍数。
=======》分母缩小几倍分子缩小相同倍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说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5年的课改震荡期之后,我以 “善教者启智引道,善学者践行创新”的
教学思想
指导本课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学习素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活动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醒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折纸活动,在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
主探究学
习的平台。巧妙地为后面自主探究分数基本性质埋下伏笔,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唤醒学生自主探究学
习的意识。
我巧妙的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把分数的基本性质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操作活
动中自探究,自运作,自发现。做到了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学生能够探索的,
教师不去代
替。学生们在折、涂、写、交流等过程中发挥个体潜力,集体智慧,在合作分享
中享受到“会学”带来的
乐趣。
二、创设活动机会,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自主探究
、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感悟到数
学的价值。本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
我安排折纸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中归纳、整理知识,体验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之,本节课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过程充分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
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示,成果
让学生去分享,为此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
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
的价值和魅力。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材料
复式统计图在课标教材中属于统计
与概率范畴,所以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单式
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根据统计图
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
认识复式统计图、用复式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和读统计图。
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单元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
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能用统计图描
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
统计量、统计图来表述
和交流。
首先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2、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在运用已有
知识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
数学的自信心
接下来,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创设情境
曾记得奥
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
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
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上教学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实际是对单式
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展。因此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活动经
验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更加有兴趣,同时体验了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接下来学生
观察统计表,发现数学信息,完成统计表中的合计,并制出了单式条形
统计图。这个过程其
实是对原有统计知识的复习,让孩子们又重拾起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记忆:①统计图
的一般
结构。如:绘制统计图要先写标题,制表日期,纵轴写数据,横轴写统计项目等,②统计图
的特点。如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形象地表示出数据等。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如对于一些
忘得差不多
的绘图技巧,孩子们也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对于统计
有了又一次的体验,数据
除了可以用统计表统计之外,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二、创建认知冲突,引发探究
虽然教材
上建议我们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但
我个人认为这里由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出复式统计图,更能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
课改理念。
三、对比观察,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
在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中提出“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
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
示数据。”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
问题的指向性要
强。孩子们一次次观察、思考、交流,从直条的个数、颜色、表示的信息、排列、图标等
方
面去比较,很好地了解了复式统计图的特征,同时也能用复式统计图有效地表示出数据来。
四、尝试运用,层层深入
教材在例题中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图,使学生对复式
统计图有了一个
整体的概括的印象。并初步了解、掌握了复式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
结构、特点、绘图方法有了层层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再一次诠释了统计的内涵。整堂课也显
得
顺畅,并趋于协调。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
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
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
的意义及应用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
较
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
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
类量的比较,另
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
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
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
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
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
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
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
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
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
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
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我借助一下几
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
和“进”的互动
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
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
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
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
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
合作交流
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
和数学有
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
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
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
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
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
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
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
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
口、动手、动脑,使学
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
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
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体现出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
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
规格分别是A:6×4、B:2×
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
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
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
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
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
”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
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
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
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
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A
B
C
D
E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表
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
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
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
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
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
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
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
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
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
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
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
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
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
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
到比较哪
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
/p>
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
?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
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
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创设
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
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
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
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
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
”中比的概念、
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
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
来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
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
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
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
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
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
中教授给
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
往往被忽
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
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
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
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
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 (3)6 :23 (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
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
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
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
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
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
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
各类比赛中
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
系,不是相除关系。 <
br>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
根据
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
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
,一个月黑风高
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
经
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
厘
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
高吗?这个故事
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
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
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
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
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
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
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
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
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
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
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
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
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
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
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
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
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
、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
:其实,生活中有趣的
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
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倍数特征说课稿
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一个教学内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
因数、求
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
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
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的前期
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
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
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
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课前预习起到
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掌握新
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
能力的舞台。预习时
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
主学习、
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
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之前我已经给学<
br>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说
出预习
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
馈,让孩子们对自己
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
而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 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布置预习
,引导探究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
定的了解,再带着问题听这
节课。上课的时候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
课所学的内容。
2、加强练习
、强化反馈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
让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
。因为预习之后初步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
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就没有安排
,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
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2、
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
“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
预习作业,你
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尝试练习
检验
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
是要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
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
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
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
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因为是预
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安排了不同难度的
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三、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
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定的方案有计划、有目
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动。
《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
节推导与计
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
br>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
等知识
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
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
转化成已知
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
动手操作
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
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
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学情分析
为了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
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
喷水为主线,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
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
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
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
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过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
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
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
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
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
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
。让学生既认识
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
一
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
题
(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了解圆的面积的
含义,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
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
方向
----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首尾呼
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
猜想,明确方
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课件):“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
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
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
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
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
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
,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
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
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课件)。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
学生渗透了极
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
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
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
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
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
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
16等份的圆形
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
创新
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第四
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的
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三角形或梯形的,
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
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
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课件)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
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
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课件),得出圆面积等
于周长的一半乘半径,再让学生弄
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
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龙头最多能喷灌多大草坪呢
”?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
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
br>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
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
体会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求下面各个圆的面积。(课件出示)
(1)半径为3分米;(2)直径为10米。(3)周长为13厘米。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一张圆桌的桌面直径是1.5米,油漆师傅要在圆桌面的边上贴一圈铝合金,并在正面漆
上
油漆。请问,油漆师傅要买多长的铝合金,油漆的面积有多大?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王
大伯想用31.4米长的铁丝在后院围一个菜园,要使面积大一些,该围成正方形好还是
圆形好呢?你能
当回小参谋吗?
4、一块正方形草坪,边长10米.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的射程是5米。(1)这
个龙头
最多可喷灌多大面积的草坪?(2)喷灌后至少可剩下的面积有多大?
圆的认识说课稿
教学过程这个说的不好,要改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二)。这节课的内容包括
:圆的特征、圆
心、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三)教学目标
平面图形圆的认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联系生活,
让学生亲眼
去看一看,亲手去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
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探索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理解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
的关系
2、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圆的对称性。
3、在折纸找圆心验证圆是轴对称图形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体会圆
的对称性
.难点是:在折纸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
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
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
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
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等等。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
发挥计算机辅助
教学的功能,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地理解
新知。
2、学法。以实
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
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和讨论法
,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
官参与活动,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
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
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
亮亮借助光盘画了一个圆,剪出了一个圆纸片,这个圆的圆心在哪里呢?
他很快找出来了。
你有办法找出来吗?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开展折纸活动,找到圆心。
(1)自己动手找到圆心。
(2)汇报交流找圆心的过程,并说出这样做的想法。
2、通过折纸你发现了什么?理解圆的对称性。
(1)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2)再折纸,体会圆的轴对称性,画出圆的对称轴。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3、通过折纸你还发现了什么?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2)边折纸边观察思考,同一圆里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做完后交流汇报。
2、完成“练一练”进一步巩固圆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3、完成“填一填”
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并试着填一填,有困难的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汇报交流,说答题根据。
4、完成书后第3题。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相关文档:2015年云南省特岗教师小学数学仿真模拟题及答案
如:百度文库“2015年云南省特岗教师小学数学仿真模拟题及答案”百度一下(请认准:
“
育萃学校”账号)
注:教师招考信息查询通知请加
【昆明育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