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全套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554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6:5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教师节板报素材-芙蓉姐姐减肥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毫米的认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
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 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
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 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
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是学生身边的数
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
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 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
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
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
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

- 1 -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 活动、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
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
开 讨论。我准备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
高啦!你知道你 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
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们测 量的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
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 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
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 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刚 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
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 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
量能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 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
子呀、树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 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

我由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 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
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 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
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 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
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 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 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
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 度单位是远远不
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 识
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
讨论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
米更 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 ,要创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
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 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 2 -


这一阶段 ,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 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
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 “1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 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
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破教学难 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
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又能为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
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
单位毫米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体验了逐 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
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 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
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 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
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变化为切 入点展开教学;接着,
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 结合课件
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
学生学习 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边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
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 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
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只 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
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 。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
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 3 -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让学生感
受数学的奥秘。
4、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什么是四边形 还不是很清楚,所
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 力还
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 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
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 护栏等。根据学生所说,概括说出:看来
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所以今天我们先研究图形
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 明小学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近学生生活
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 受到数学知识的日常化、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既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
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画下来。”
第二步,展示学生 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
三步,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 让学生交流自己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
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让学生通
过观察、比较,概 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同
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 态演示的优越性,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 讨论,充分发
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利用教师呈现的四
边形进行分类, 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学生之间合作探
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 ,又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 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 们的对边也分别相等,从而让学生初
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 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清晰地认
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 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以帮助学 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
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 4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有余数的除法
一、说教材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
材上 看,内容抽象,概念性强。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
来求商,而有余数 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
意思以及具体写法学生较难理解 。总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
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 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及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
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及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 生在纸上依次画红、
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己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 ,老师
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余
数”。
(1)让学生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 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
一个剩下。这就让学生 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及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设 问:如果每人分2个,剩下5个,可以这
样分吗?这时就有学生会回答,5个还能再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 1个,还剩下2个,这时老
师追问:2个还能再分吗?学生会回答,不能分了。通过这个坏节,让学生有 了“不能再分
的就是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3)老师手中有10颗五角星,要奖励给今 天表现最好的4位同学,应该怎么分啊?
谁来帮助老师来分呢?让多个学生上来分一分,老师对他们分的 结果给予评价,让学生更深
刻地明确“不能再分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方法表示。对 前面分的结果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再翻开书本50页,参照
例题,来自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竖式的 写法。教师在学生写完后给予简单点评并说明各
部分的意义。我认为这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了除法竖式的 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学。
接下去通过评价性的活动,看看小动物们做对了吗?出示三个竖式,来比 较,观察除数
和余数的关系,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粗心大意做错了,余数比除数大了,还能再分。这一
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不能再分的才是余数,也就是“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练 习巩固新知。通过直观的练习,40÷7,26÷6,让两位学生上来板演,别的学生
下面做。做完后集 体讲评。这一环节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并可以根据学
生的错误来巩固试商的方法,其 实明确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试商也是不成问题的了。
5、回到游戏“猜猜看”。这时候学 生有种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来
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 ,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试呢?这

- 5 -


时师生共同来探 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
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然后 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先来说一
说。教师可举一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要 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7人,我们班39个小朋
友要用多少条船?这一例子将数学问题引用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课堂小结
让学生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节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不知不觉中 理解了“余数”的概念,并
提高了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
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 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
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
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 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
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 视学生学习
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 br>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
百、整 千数和一位数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为学习
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 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 位数的口算过程,理解算理,
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 重视学生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
中,提出 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
数的口算乘法,通过观 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节课
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 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
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
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炼学< br>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

- 6 -


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
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 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
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 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
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交 流中探索10乘几的口算方法,肯定鼓
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 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 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使
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 律,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
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
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 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有针对性地 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2)解决问题,这些练习既重
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 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设计,
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度,使 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出算式)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小精灵聪聪也提出了一 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
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钱?(问题写在纸 上,用幻灯放映)
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汇报,老师板书:2×9=18(元)(你是怎样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2×10没有乘法口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 一说你的想法,看看
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个2相加来计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个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2=2个十 )
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
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每人一张答题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7
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
- 7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1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几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0×3=60(元)
3、探究20乘几的算理
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将20×3看成2×3=6,再添上一个0,就是60了。(即2个十×3=6个十 )
(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20个3相加)
(3)20×3表示3个20相加,(20+20+20=60。)
把算法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三)口算练习,小结算法。
1、口算400×5=
师:我们来看这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老师板出题目,生说算法。 (让几名学生说
算法)生汇报,老师板答案。
2、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师:有没有信心接着下面的挑战。
30×9= 300×9= 3000×9= (写在纸卡上放映)学生说答案,老师在题卡上写出答
案。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让学生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课题:口算乘 法)我
们通常把这类题目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
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质疑。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69页,认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吗?
5、请同学们看课本68页的主 题图,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
题?(3名学生说)
三、巩固练习,掌握应用。
1、做练习十五第一题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71页, 练习十五第一题,自己把得数写在课本上,看看谁写得
又对又快。
先全班独立口算,在课本上写得数。展示一名学生答案,并让学生说出3个算式的想法。
2、做游戏:我出你答。
师:现在我们做个“我出你答”的 游戏好吗?老师说算式,你们说答案。(师说两个)
师:谁来说个算式大家答?(2-3名学生说)
同桌两人玩游戏,每人说两个算式。
3.做练习十五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解答)
(1)读题后,独立计算。 (2)学生汇报。 (3)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 8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秒的认识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 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
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
的 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
要一个体验的 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
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 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
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 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 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
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 文本教材为
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看< br>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
有效 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
12秒 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素
材,既能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活动体
验 探索新知→→全课总结,系统梳理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1、自主体验,感 悟时间“秒”和“分”
(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 的学习,
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
生是一格 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
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
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 中,亲历1秒。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
做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 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
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 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
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 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
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2、观察、 探索、体验分与
秒的关系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 ,
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
什 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问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
为分与秒的关 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
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 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3、实
践活动,体验1分钟在课前,我布置了让 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
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 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 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
的数学成分更ɓ。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 裕的,让学

- 9 -


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 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
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分数的初步认识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 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
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 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
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 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
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
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
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
地来 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
生初学分数会感到 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
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发 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
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 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
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碰到类似这
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 br>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
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
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
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10 -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
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 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
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 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
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 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
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 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
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 。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
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 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
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 析、概
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
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 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
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 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可能性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幅画,泼墨如注,惜墨如金;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首诗,起承
转合,跌宕起伏。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同一个理念,那就是:教学是一门艺术。下面我
就结合《看一看,摆一摆》的教 学设想谈谈我对课堂教学艺术的理解与把握。我对本课作了
如下设计:一、依据课标,说教材;二、教学 法设想;三、预设教学程序;四、教学效果预
测与反思;五、板书设计;六说评价
一、依据课标,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的内容。在现实世
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性现象却是大 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
定性的规律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四个 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
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 件发生的
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不确定的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内容可用四个课时来教学。我讲的主要是第1课时,例1和例2

- 11 -


的内容,使学生初步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 ,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下面
我就本节课说一说教学目标。
(二)设计理念:本着让学生学习 身边的数学,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自
己的亲身经历中感悟、体会、认识、基于这样的理念 ,设计了一个个游戏,让学生去动手实
践,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
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
“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 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
经历“猜想—实践—验证—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充分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
不确定的。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描述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
结果。
(五)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 、课件
二、教学法设想
在本课教学中 我运用了以下的教法: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及学 生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做到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内设
有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来组织和调控整个学习活动,让每 个学生都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 习惯。
三、预设教学程序:
综上所述,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了五大环节: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五)、动手操作、实践感知
下面我就将本节课具体的设计意图阐述如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 情境一定要包含数
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石头 、剪
子、布”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这项游戏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在他们猜测了老
师和自己谁会赢之后,师生共同进行游戏,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游戏结束后,从同学们的
记录结果和开 始猜测的结果的对比中得出结论,自然的引出一些事件的发生是有可能性的,
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事 件发生的“可能性”,从游戏的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 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棋子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
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袋大小个数相等

- 12 -


的棋子。二是体验“可能”并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三是实际感知可能性的 大小,让学生在
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新知,上下相连,使所学过渡自然进入教学的第三环节。
(三)、体验激趣,深化所学
此环节的设计来源于联欢会情境图的启发,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为每组 学生准备了各种
水果和托盘,来进行“水果拼盘”的竞赛,共设立了五项内容A.一定是桔子B.一定不 是桔子
C.可能是桔子D.很可能是桔子E.桔子的可能性很小,让学生在托盘中摆出相应的答案。实< br>物的再现再一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动手、动脑、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能力、 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体的意识,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贯通,进入教学的第四环节。
(四)、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一定、可能、经常、偶尔、不可能” 等词语,说说生活
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进而 完成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感知”让学生用手中的圆形纸制做摇奖转盘,并用顾客
或商场经理的不同的身份来设计,再次感知所学。
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我想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课上,同学们都将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来,积极思考、自主 探究,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乐学、爱学、会学的情感体验,感
受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存在 的,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 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
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六、说评价
数学教学应提倡“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 学和用事一
个整体。这节课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所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游戏活动始终将学生置于一种< br>自主、和谐、轻松的自然学习氛围中,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习得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我
求知、 自我获取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才能的发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 数学广角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 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
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 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
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 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
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 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并培养学生有
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 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
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 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
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 无法做到有序搭配。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
- 13 -


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本 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
四、教学流程
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 整合”我设计的教
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握手问候
所以上课伊 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
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 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
揭示课题。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 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
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
摆学具、动笔连线 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
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 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
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 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
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在穿衣搭配这个环节的基 础上我又设计了选择早餐、解决门票、设计路线这三个环节,
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按一定顺序操 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达到
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最后是第六环节:合影留念
在经历了热情高涨的游园活动后,会演杂技的小猴宝宝和贝贝出现了,全 班同学要分别
和它们合影,计算出照片数量后,顺势留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要是我和宝宝贝贝排成一排照
一张像,我们三个的位置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呢?”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为 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突出重点,把体现本节课主要思想的 “按一定顺序思考”板书在黑板的主要位
置,并让学生用学具在黑板上操作搭配的方法,更加明确了学生 思考的过程。
六、反思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游儿童乐园 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
种感官,使学生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应用,体验 到合作探究的
成功。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学生说出各种搭配方法时我不应
该急于要归纳、提升方法,可以抓住学生有争议的地方让学生再次体验。如果师生、生生能
够进 行丰富交流、讨论,学生的识就会提高、思维就会越发活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课稿 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 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
页。学习在日常生活 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

- 14 -


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 br>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 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
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
线 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 br>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
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 、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
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 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
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 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
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 材在教
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 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
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
根据 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
开放地去探究, 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 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
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
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 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 边问题,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
- 15 -


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 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
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 已有的知识
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 br>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
学与现 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 ,使学生
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
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 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
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 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
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 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 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
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 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 的具体形象性。因此,借
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 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 、
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
府宿 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
场或超市;小导游 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
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
等活 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 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
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
- 16 -


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 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
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 识和思维基
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 br>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
幅运送 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
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渗透转
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
设问题情境,让学 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 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通过自< br>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比较、类推,
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几个百、
几个千来想,突出 本课的新知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 机械的训练更使
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 生
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
到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
运用到生活中去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

- 17 -


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留给学生足
够的时间和空 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
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 。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 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
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 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
过质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 其然——知其所以然”的
和谐性过渡,丰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 环节中,我围绕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 些练习既重视基
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练习中 巧妙
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 br>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
突破 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 ,8道口算题。“被除数末尾要保留
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 感悟:当除数不变,被
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 和培养。尤
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 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生
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
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 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
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 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
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统计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
(七)单元的内容 。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
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
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 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
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 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 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
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 (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
将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

- 18 -


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 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
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实践能力,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
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 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
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 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
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 立性,大胆
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 br>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 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 的主
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
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
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
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 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
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 进行活动,准备了
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 卡上
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
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
究准备了第 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 汇报数据记
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
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
主 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 ,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
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 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
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 会,问“小
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 br>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
学生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
- 19 -


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 适时的媒体展
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
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 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
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 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
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 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 br>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
的解决 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
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
在 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
上涂了4格,现 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
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
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 表,数据分别
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 单位的),
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 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
1该涂几格,怎么 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
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 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 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 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
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 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
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 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
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 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
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 图(下面没有内容),
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这使学
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 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
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 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
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 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
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 20 -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 要的参与者
和创造者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年、月、日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际生 活
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他
们 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
关年、月、日等 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学生借助观察年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
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 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
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 率是教学的
重点。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 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第1题是先练习了
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 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
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重知识形 成过程的教学,
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讲
练结合,步步扎实。②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
堂 教学效率。③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
学生学习能力的 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
历使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个 月,每个月有多少天,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
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情况,使下面 的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
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 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分句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 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通过
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 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讨论、总 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时, 首先利用年历组织学
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观察 幻灯片

- 21 -


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 过计算1980÷4和1986÷4得出平年、闰年的
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 力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 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人们
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
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老师让你们猜个谜好吗?请同
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 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谁
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示一本日历,通过 引导学生观察
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年、
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导入课题,既
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为 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分两次
口述学习目标,我是 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成哪两个任务
吗?我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 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
期;第二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 确分辨大月和小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
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有目的
地观 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 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
天数都一样?每个月各有多 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80页,这是1993年的年历,请同
学们根据鸭博士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 历。由于问题简单,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年有12个月,每个 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
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五、七、八、十、十 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
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板书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 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
月),把30天的月份叫小月(板书小月)。在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 他们平时对时间
的直接经验和想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 学
生的学习兴趣。如:1993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
几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巩固
了年、月、日 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 ,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月从
而引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 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为什
么呢?再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 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板书29
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 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
(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三个学习目标:如何判断某一年是平 年还是闰年,
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
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
一段 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
再次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1980年到1992
年二月份的天数,通 过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规
律,并经过计算得出闰年的年份与 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
还培养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练习。为
了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只给的年份都分别除
- 22 -


以了4。在判断2000年时,我用了2000÷4的,学生看到这题会问: “为什么要除以400,而
不是除以4呢?”我及时利用教科书下面的底注,通过让学生看82页下面的 底注,使学生初
步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限 ,这
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 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歌记忆
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计算一年的天数
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在 左手的拳头上我
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边数边标出月份。再学 生
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
导 学生在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
一道记大月的歌 诀:“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
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平年和
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5天(板书365天),闰年有366天
(板书 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性。再通过“做一做”中的第
1、2题进行练 习。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小结的
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归纳概括,在
学生脑海中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 到当堂知识当堂
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 既
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教材:1、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
位数乘整十数的口 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
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 用交
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 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
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 23 -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 行了改编,以学生春游活动及游览公园为主线,通过四个
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 ,研究算法;巩固强化,灵活运用;归纳总
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正逢春季,因此,以学生去春游为背景素材,配予《找春天》的音乐,让美术、音
乐与 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情境图中标示出一个班共有48人去春游,
每位同学的车费是 12元,让学生准确的搜集提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接
着问“你 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估算之后,暂且不做评价,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
吗?”先让学生 独立思考,再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
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 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的算法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①48×10=480,48×12就是500多; ②48×6=288,288×2=576;③48×10=480,
48×2=96,480+96= 576;④竖式计算;⑤我想口算熟练的学生也许会想到,48看成50,
50×12=600,2×1 2=24,600-24=576。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
化,接着再问: “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算法的比较中
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 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
生会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①竖式的写法;
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 己
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在两位数乘一
位数的笔算中 ,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让学生观察12个位上的“2”,用个位
上的“2”去乘“48 ”,表示2个48,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让
学生说说这个“1”表 示什么?(1个十)这个“1”和“48”相乘表示什么?(10个48)10个48
就是480。这里 根据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8个位
上的“8”,再乘十位上 的“4”。第二部分的积480和第一部分的积56数位对齐了写,最后两
部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 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一
写,最后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 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个别学生说
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
引 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强化,灵活运用:
这个环节共设计六个层次的练习,将多样性、趣味性、综合性、循序渐进性为一体,把
练习题呈现在不同 的公园背景中,以闯关游览公园激励学生巩固强化。
(1)列好的竖式继续算
- 24 -


(2)根据横式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补充竖式中第二部分的积(补充设计的)
以上三题是基础练习,为了强化第二步积的过程以 及加强验算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导学
生先独立完成,再互相说一说,交流经验。
(4)改 错:它是一个逆向思考过程,考察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强。因此,指
导学生先观察,再找错,然 后分析错误原因,最后订正,强化难点。
(5)游戏大转盘: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轮流旋转,旋 转到哪两个两位数,就开始笔
算。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缓解学生疲劳紧张的学习情绪。
(6)应用题:
①春游途中助养小动物,为它们订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钱?不仅 培养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爱护动物的品德教育。
②公园买门票:这是一道开放题,先分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课后的拓展,与课前情境呼应 ,如果全年级都去春游,要
付多少车费?(192×12)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思考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
体包 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
单位四部分。本课 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 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
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 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
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
用面 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
括物体表面的大 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
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 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
听说;15%的学生对“ 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
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
物体的 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 25 -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
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
实际 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 )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
形、三角形纸片若干、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 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
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 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 br>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
受中获 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 自学。通过自
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
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
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 “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
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 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
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 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
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 26 -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
补等数学方法。使学 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 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
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 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 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
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 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
“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 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
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 方法可以比出哪块
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
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 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
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 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
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 ,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
合适。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
地方,是学好数学 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
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 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
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 27 -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
这一环节的教 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
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 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
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
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 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
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 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 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
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 延伸。』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
行教 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
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
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
题认识整数部 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
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 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
解小 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 ,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
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 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
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小数方面出现的
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 节课
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 28 -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 内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
发 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
能动性,引导他 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
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
不可分割的。为 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
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 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
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 需要的是“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洋溢着情趣,充
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 数
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25分钟(3)应用新知,
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 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
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 数的形
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
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 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
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 面的长5分米,
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 分
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
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
米,教学 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
小数表示吗?”放手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 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
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 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
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 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
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 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
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这样的提问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来。
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
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
- 29 -


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 性到理性的思
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 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
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 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
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
内的练习起到促进 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 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
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 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
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 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
一步理解小数的含 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
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 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 节内容安排了两个
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 累了
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
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 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
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 30 -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 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
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 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
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 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
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 教学资源,让学生
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 解决
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 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 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
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 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
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 ,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
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 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
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 的分析与解答,旨
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 是以
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
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
掌握自己理 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 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
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 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 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
“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 ”?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
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 好铺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1《亿以内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 学内容: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
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 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
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一
单元是在小学 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
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 大的数目。

- 31 -


3、教材的编排特点:a.结合实际情 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b.合理安排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通过学习 ,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
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 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
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 。结合学生的这些特
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 数器、
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
技能:
(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
万”、“千万”、“ 亿”。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
系。
(2).结合现 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
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 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br>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
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 32 -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 学生读
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
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
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
十进关系等 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
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 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
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
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 心理规
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
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师精 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
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 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
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
决数学问题 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
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 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
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 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
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口答: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 以内的数位顺序。(个
位 十位 百位 千位 万位)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 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利用
课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 )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
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 33 -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 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一千一千地数,10个
一千是多少? (一万)强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是多少?利用计数器问:怎么
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
少?。 师: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每相邻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2单元“角的度量”,它
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 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
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 小有关,跟角的边长
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 年级的
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
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
的。这节课 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
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 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
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 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
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 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 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 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
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
角的计量单 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
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
边长 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

- 34 -


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一)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 通过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
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 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
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
时在交流汇 报时,学会倾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 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
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 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
点。
(三)教学准备
为较 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
等,教师准备好作业 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二、教法与学法:
量角器的认识 、用量角器度量角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掌握起来也很困难。而在
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设计本
节课时,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自主探索法,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
3、动手操作法,通过画一画、比一 比等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
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 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 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
设情景,导入新课;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
业。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

- 35 -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学生来说说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 创设情境:
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比较两个 角的大小,并进一步推进说说哪个角大多少。一方面让
学生回顾第一段所学的知识——角的大小跟两边长 短无关;另一方面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
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 度数来。此时,可以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之后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 ?”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角的度量,学了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知道了,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了。(板书 :
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
1.认识量角器
先让学生自学 课本P37页,给予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
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 器哪些名称。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构建起知识框架。
之后让学生小组之间相互介绍量角器,再请 学生汇报,与此同时,教师出示PPT演示,并加
以辅助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知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 的工具,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
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
在第一段的时候 ,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
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 。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之间找一找30°45°60°120°有多大。
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
先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测量角1与角2的度数,并动手尝 试测量,教师巡视指导。之
后再组内交流,得出测量角的方法。最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教师和学 生一起进行小
结测量方法,并板书。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 br>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
价,学生 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
次:
1、完成“做一做”第二题、第三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和三角板的度
数。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

- 36 -

顶点


况。
2、小组活动,动手,动脑,用 一副三角板制作各种各样的角。巩固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 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
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让学生在生活 中找一找角
并测一测,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四、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零线对一边
边 中心对顶点
对边看度数
顶点 边 内外要分辨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课稿

【说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
乘一位数、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
方法。三年级时,学生已经 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因此,对算理和
算法的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 ,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的增
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 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学
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 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
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 时间、路
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 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
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 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 37 -
旧馆镇中心小学 李芳芳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
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 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
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 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
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 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对笔算 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所以本课的
重点制定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因为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在把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就不知道积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上。所以本课的难点为: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
与第一个 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
法: < br>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
获取新 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过程中我注意使用启发式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角色。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五一”劳动节妈妈、爸爸和小明计划出游的打算:
有这样的四条路线①从湖州到南京,爸爸 决定自驾游,时间大概是3小时,汽车每小时可以
行79千米。
②从湖州到云南大理,如果坐快客的速度是每小时85千米,一共需要32个小时。
③从湖州到北京故宫,如果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162千米,大约需要9小时。
④从湖州到四川卧龙,如果坐火车的速度是145千米,大约需要12小时。
请你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 38 -

< br>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但这已经是三 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学生已经忘记,所以进行复习非常有必要,且很自然
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 中来。并且在具体的情景中,复习和学习新知都比较容易接
受,效果也比较好。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让学生列出算式“145³12”,提问:你会算吗?
学生可能会出现课本第49页所列举的方法,这时,教师适时优化出用竖式来做。
生1:145³10=1450,145³2=290,1450+290=1740。
生2 :145≈150,150³10=1500,150³2=300,1500+300=1800,比1800 少一些,5³
12=60,1800-60=1740。
生3:100³12=1200,4 0³12=480,5³12=60,1200+480+60=1740。
生4:145×12=1740
145
³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学生独 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裕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
能力。学生亲历知识形成 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掌
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笔算和 口算的思考过程是一样的。
2、挑学生不同的竖式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积的末尾对准了个位。
② 当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时不进位。
③ 受以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影响,忘乘百位上的数。
设 计意图:不管是正确的竖式还是错误的竖式,都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维过程,通
过纠正学生出现的错 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4、归纳算法,着重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 的是多少个“十”,乘
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 39 -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考虑到学生在40分钟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 别加进情境中学习,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1、竖式计算
134³12= 176³47= 425³36= 82³237=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竖式写在苹果上 。有的学生在计算82³237这种两位数在前三位数
在后的乘法时,不知该如何计算,这时教师适时引 导,可以把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计算,
以便更好的计算,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
2、



要求绕地球59周的时间和5天比大小,这里要把5天 化成以分钟为单位,学生可能已经
把天、小时、分钟之间的进率忘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比,需要教师适时 点拨。
这样的设计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明白三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需要应用。

3、

这道题目可以使得学生充分的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并且以前的知识也 运用进去,使
得计算题更加充实。
4、技巧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一行和第二行)
规律 如:13³11的积的方法是:两头拉开,中间相加。 如:121³11=1331,两头拉开,
中间依次相加。
由此可见笔算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计算的规律呢!

- 40 -

< p>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平时的计算中有很多的技巧,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和观察总结计算技
巧的方法。
(四)小结反思,回顾新知
“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 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慢慢回忆起今天这
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让学生可以培养说数学的能力,同时养成学 生“学习,总结,学习”
的学习习惯,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反思能力。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 种画龙点
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145³12=
1、145³10=1450,145³2=290,1450+290=1740。
2、1 45≈150,150³10=1500,150³2=300,1500+300=1800,比1800少一 些,5³
12=60,1800-60=1740。
3、100³12=1200,40³1 2=480,5³12=60,1200+480+60=1740。
4、145³12=1740 (最方便)
145
³ 12
------- 问题1:290怎么来的?
290
145 问题2:145就是145了吗?是怎么来的?
-------
1740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说课稿 高桥小学 陈迪辉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二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 41 -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
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增强创
新意识,而且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 学生亲身经历将实物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
过程,从而使它们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 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
形间的关系。
(2)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
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根据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
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和 梯形的特征。
把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 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 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数学学习理应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 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
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3)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越性。
学法: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 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
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 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
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 42 -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说什么是平行线? 2、画一组平行线。
[设计意图: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我们 必须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扩展新知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这幅校园情景图中,哪儿用到了四边形呢?(小组讨论交流)
[设 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
投入到探究之中。]
(三)认识特征,明确关系。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根 据这一要求,我有序地
安排了七个层次探究活动。
1、画四边形。
同学们,刚才我 们在图中观察到很多四边形。在你们的生活中观察到的可能不只是这些,
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四 边形或在其他地方观察到的四边形,画在你们的图画纸上,
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看、想、画这一过程,唤起学生头脑中对四边形的已有认知。]
2、作品展示。(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享受成功的喜悦,激起探究新知的欲望。]
3、作品分类。
(为了叙述方便,将作品编上序号)
(1)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说出它们的名称。
(3)请小组合作把这些四边形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4)根据学生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并随机板书:平行四边形 梯形)
4、观察图形。
(1)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学间互相交流、讨论)

- 43 -


(2)交流小结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梯 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一般的四边形:没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 活经验,观察、思考、探究、质疑,培
养和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5、验证结论。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72页,找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用直尺和 三角板验证
刚才观察到的结论。
(2)看电脑博士是怎样做的?你的方法和他一样吗?
(3)检验自己画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4)揭示概念。同学们的猜想通过验证是正确的,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 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
知,掌握图形的特征,还有机地进行了教材的 重组,引导学生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
(5)练习。(出示课件:下列图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哪些是梯形?)
[设计意图:及时反 馈,既有利于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内化新知,体验成功之乐,
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控教学进度 ,以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生活中的应用。
(1)说一说我们身边哪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身边的实 物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感受到数
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时时为生活服务,并激 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强烈
的探究欲望,培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7、探讨四边形间的关系。
(1)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请说一下你的理由。
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2)教师归纳:我们可以用这样的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请学生说一说图示的含义。
(4)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弄清四边形间的关系。然 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其
他同学认真观察,共同解决问题。

- 44 -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现有教学用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
(四)引导看书,巩固练习。
1、自由看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反馈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到,
再引导学生将以前所学的零碎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信息通过看书讨论, 进行整理归纳,使
之上升为理性的、完整的真知,学生能清晰明了地正确理解、掌握新的知识。]
2、做一做: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 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水平,在知识上还加深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可谓是“ 一石三鸟”。]
3、课件出示:剪一剪,P73 3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 知拓展思维,加深认识,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和主体意识,渗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形分割和图形拼 组的知识,充分体现了“玩中学,
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
(五)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1、小结全课:谈谈你的收获及感想。
2、集体评价: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
3、教师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有代表性的行为表现等。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评价,帮 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
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拓展应用。
1、巧巧手
(1)P74 5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等的图形吗?
[设计意图: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提高应 用要求,让学生思维有发展的空间,有跳一
跳摘果子的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的目的。]
2、火眼金睛——试一试你的好眼力 P76 12
[设计意图:这道思维训练 题,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另
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有序的思 考能力。]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评价

- 45 -


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
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原有经验,使学生主
动学数学,探 究学数学,快乐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达
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两位数除多位数”这部分内容是“除数是三位数除法”这一单元中重要 组成部分,为使学
生掌握试商方法,教材中采取分散难点,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写了15道例题,先讲除 数是
整十数的,然后讲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先讲在试商中不需要调商的,再讲需要调商的;先
讲商是一位数的,使学生掌握求商的方法,然后讲商是多位数的,当学生掌握一般试商方法
后,为了提高 试商的速度,再讲用比较灵活的方法试商,如果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
有时需要几次调商,如果用 口算,那就很快的确定出商,所以本节课主要利用一位数乘两位
数的口算来试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 孩子们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以下
目标:
1.知识目标:在学生学完除数试整十 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用除数进位商加1试商法,并通
过计算熟练掌握法则。
2.能力目标: 通过口算法、笔算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试商法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培养学
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思 维品质
3.情感目标:通过试商和调商,使学生体会试商方法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

根据目标以及孩子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我把试商的方法确定为本课的重难点,因为试商
是让学 生掌握除法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取决于试商方法,因要想完成目
标必须突破难点重点 ,那么如何突破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充
分贯彻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 以课本为示范。以训练为主线等原则。在下面的教学过程
中我以以下几个结合:以旧引新,新旧结合;口 算笔算结合;基本试商法与技巧试商法结合;
学生尝试与教师指导结合;学生练习与教师讲解结合等。教 师和学生处于互相学习,共同提
高的平等地位,这样课堂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爱学,乐学,易学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突破重点:首位加1(五入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当通过复习首位试商(四舍法)过度

- 46 -


道新课后,以口算和笔算为主线来突出本课的重点
突破难点:难点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关键性知识点,本课难点是“除数进
位商加1 法”的运用为突破难点,我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复习5603÷63的计算,复习去尾商
减1法,然后将其 除数变为68,就转化为本节课的例7:5605÷68从而减缓了教学坡度。
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大胆尝试,从中发现“除数进位商加1”的试商规律,③以
笔算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④利 用儿歌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枯燥无味的问题具体
形象化,我在设计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尝试, 找出规律,化难为易。把枯燥无味的知
识变成一些易记的口诀,
除数两位看两位,两位不够看三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熟记口诀定好位,
试商方法要灵活,同头够除要商1,
同头无除商8、9,9除得商要相同,
5除得商要加倍,不够商1零占位,
除首去尾商减1,除首进位商加1.
这12句 歌诀使试商方法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于学生掌握,也提高了课堂教学
效率。真正做到了叶圣 陶先生所说的:“要教的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
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通过以 上四种方法有利于突破难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统计》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材分 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
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
进一步教学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 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这样就把数据分析
与解决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在解决 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 步经历了
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了统计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
计图的绘 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进而从更高
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 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规定,我把本课的教

- 47 -


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体验数据的收集、 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并绘 制纵向条形复式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并从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 过对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
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合作 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能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分析。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为:1.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并能提出简单问题。
五、教学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 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
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 实验、推理与交流”。所
以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学 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紧密相连,使学生探索的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 br>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说教法、学法:我认为这个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首次将“统计 观念”作
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统计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生活已先于统计到了学生的面前,为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大胆地将例题
变为学生 最常见的事物的信息——四年级各班级男女生人数调查结果。其中,学生具体实践
的方式和过程并没有改 变。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四
年级的学生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主要 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
——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 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
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 观察、操作与自学能力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一共有几个班吗?(7个班)那么同学们知

- 48 -


道这7个班的具体人数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个统计表(课件出示统计表) < br>【这一环节是为了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轻松的谈话,有
趣的情境, 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身心放松,全情投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引出条形统计图
第一步是制作纵向单式统计图。
师: 你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分别来绘制统计图吗?
(男女生动手操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师:请 我们的男生完成1号练习纸中的男生人数统计图,女生则完成2号练习纸中的女
生人数统计图。(提示学 生作图时因注意画的直条一定要直,数据准确,直条要一样宽)
[这一环节采用男女生分工合作,在合作中又有竞争意识,看男生画的好,还是女生
画的好,这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第二步是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两幅统计图,并提出问题。说明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现的必要性
在回答问题 时,先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然后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对
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然后适 当引导,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教学时授课我是这样做的:
师:1号练习纸上是反映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 各班男生的人数,2号练习纸反映的是各班女
生的人数。仔细观察你们绘制的这两张统计图,想一想,老 师如果不看统计表,只看统计图,
有没有办法一眼能看出四2班的男生人数多,还是四4班的女生多。同 桌之间交流一下。
师:那我们可以怎么样来把他们男女生的总人数合并在一张表格中?
师: 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的时候,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地对比。例如男生和女、
1班和2班等。黑板 上的两个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我们那大一小四年级各班男女生人数统计
情况,那么我们现在也可以在同一 个统计图中同时表达男女生人数情况。现在就请同学们试
着画一画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微妙是体会到复式统计图产生的必
要,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
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
生于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3、对比分析:学生通过对复式统计图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到 它与单式统计图的不同,
从而体会到复式统计图有着更大的作用。

- 49 -


4、回归教材:
教材例1的例题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 中比较难理解,我们这节
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据所给定的信息画出纵 向复式条形
统计图。所以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把例1的例题转变成“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br>学生在以掌握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在回归课本内容,这样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建材
编排者 的设计意图。
5、课后延伸: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复式条 形统计图表示?课后请
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整理,自己制作统计表,统计图,看看 从中可以
发现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说课稿

1、 教学内容: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
含义。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一、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快列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 使学生在熟
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 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
×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 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
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 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
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 结合主题图和生活
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 ,
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
投入 学习活动中去。

- 50 -


2、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 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
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 ,然后组织
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
趣的智力活 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
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 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
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 建立计算
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
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组口
算方法。
总之,整堂课做到: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 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三位数
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 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
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 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
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二、说教法学法
教 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
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 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卡通人物为背景,通过探索
卡通人物的秘密,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
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 有效。在教学中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竖式
的形成、经历、计算的过程。如145³12先参照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格式写出竖式,这里应让
学生形成习惯,数位夺得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数写在下面,便于计算 ;再考虑,计算顺序
即145³2,后算十位即145x³1,并正确写出积的位置,然后计算两个积的 和,最后还应检
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 ,
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 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
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
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 ,发展应用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的重点为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五、教学准备:课件(卡通图片、口算题、水果图片)
六、说教学过程

- 51 -


(一)、激趣导入、复习铺垫:
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四位 朋友,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课件出示)谈话:原
来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他们每一位都带来了一个问题。
1、首先出示胖墩墩的咖啡猫带来了什么问题?(课件出示题目:44³15 78³32 5³144
238³6)
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笔算过程。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
使学生把知识的学 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开始我创设了卡通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复 习了旧知识,也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两得。]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咖啡猫的问题咱们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接着来看:孙悟空带来了什么秘密?
这样引入新课:将课本例1、改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持,蟠桃园
有145棵桃树, 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1)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算式,比较算式的特点,引出课题。激励他们自己尝试列出竖式
计算。
(2)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
(3)全班交流反馈。
(4)归纳算法。先小组内讨论,再师生总结。
这一个环节,我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笔算乘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出笔算的 基本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轻
松愉悦的氛围中即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展示交流
接下来看看可爱的米老鼠给我们出了什么问题?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
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产生、
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为以后
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 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
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 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
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
生自己自主 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
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 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 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

- 52 -


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
上谈谈:
四、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 学中,
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 ,又为
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
其实啊,我们跟数 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些数究竟是怎么产
生的呢?’”
2、教 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材中的三幅图
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 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何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
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 数;又如何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
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简单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1,2,3, 4,5,„,10,„,
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也是自然数 。
(教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数物体个数,如:今天早上老师吃
了1 个苹果;医生叮嘱小明饭后吃2粒感冒药;每天上午我们有3节课;奥运会每4年开一
次;一只手有5个 手指;今年妈妈给小强过10周岁生日;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这些数我们就叫做自然 数;而“0”则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也是自然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小组讨论 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发现自然
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 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
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 )、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比
亿更大的数存在着, (出示数位顺序表):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推,将已学过的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扩展到“千亿 ”。教
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表示后面还有其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 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
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十。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
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 53 -


1、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教师 请同学们接下去说完整:“自然数和
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
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四年级数学上册《亿以上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 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的第九课时。2、
教材分析:教材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 亿以上数的认识。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
的拟人素材,生动地引入世界人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 、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
了解到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如不控制将要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渗透有 关人口知识和环境
保护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亿以上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及写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理解多位数 的读、写法,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出多位数,体会
并能阐述多位数读数的规律。
(2).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
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 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 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
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 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
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 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
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 间,对于数位、数级,十
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 通过自己的
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 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
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 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三、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
和认知规 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
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 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 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
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通过地球不堪人口之重负的拟人素材,生动地 引入世界人
口的总数,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对照数位顺序,安排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试读,先出整< br>- 54 -


亿的数,使学生看出只需按照各级或万级的数的读法去 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然
后出个级、万级不都是0的数,教学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然 后由学生自己探索读数
的规律,进而进行练习巩固。
本课有两个大的知识点,所以我采用的 是二、三教学环节重复运用,即亿以上数的写
法用同读法进行教学的。
练习设计了5道题, 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
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
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由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 用,同时又是学
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学好本课内容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乘法口算和除数 是一位数
的口算,对口算求商的方法已经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学生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应该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它的
算理。
二、说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情,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 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及它们内
在联系,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经历探 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
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 推理、迁移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 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进
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1.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 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
索、合作交流„„
在这一教育理论支撑下,基于本节 课的特点,我着重采用引导探究、迁移类推的教学
方法,展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和方法的 思维过程。
2.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 能单纯的依赖模
仿与记忆,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 样的教学理念,我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
数学化,采用了自主学习 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
- 55 -


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
四、说教学程序
“如何 让枯燥的口算内容变得丰富,让乏味的算理变得有情趣”是我在设计教学环节
时思考最多的。因此,在设 计上我以为庆祝元旦布置校园为主线,穿插教学全过程。
第一环节:循序渐进,认知铺垫
数 学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推动后继知识学习的重要经验。所
以,我以老师买花布置 校园,计算每盆花的价格为情境,我安排了以下复习内容:
1.口答:
80里面有( )个十;20里面有( )个十;120里面有( )个十;
2.口算:
20³3= 7³50= 6³3= 60÷3= 240÷6=
12÷3= 8÷2= 20³( )=120 4³( )=80
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我相机的请学生口述60÷3的口算 过程,并板书于黑板上。为
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 动的数学活动。把
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促使学 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通过利用气球布置校园这一情境, 提出:从图中你都知
道了什么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引出
口算:80÷20
接着,抛出问题:你能口算80÷20等于几吗?让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2.合作研究,形成方法
首先,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再把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接着,汇报交流,重点说一说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相应的板书:
方法一:因为20³4=80,所以80÷20=4 ;方法二:因为8÷2=4,所以80÷20=4。
这里重点讨论方法二:你们谁能说说为什么去掉0 就行了?把你的想法用你的方式在
练习纸上表达出来,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用画一画。从而引导学生8÷ 2实际是8个十除以
2个十
最后,让学生在说口算方法。
师:同学们有用乘法算除 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
法呢?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 br>在这个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
流,提升学生 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学生在主动探索中经历除法计算
方法的形成过程,既可以加 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又能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给
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为学 生赢得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
3.运用方法
为了让学 生进一步掌握口算方法,我在学生探究出方法后,出示“60÷20,90÷30,
80÷40” 三道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并请学生说出“60÷20”的算理。
4.引发冲突,探索估算方法
学生完成三道口算题后,我对学生说:“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目请你口算。”我出示了
- 56 -


教材想一想中的“83÷20≈,80÷19≈”,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与 前面的不同,从而激发学生
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接着通过讨论、反馈、归纳得出估算方法。
5.比较归纳,揭示课题
通过让学生与复习题的比较,揭示本课的课题。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发展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上面学到的方法迁移解决 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
算和估算方法。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归纳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 体验到学习
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综合运用,深化认识,形成技能
口算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述计算过程而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
式,是一种抽象的 思维活动。因而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如果学生对口算产生浓
厚兴趣,他们就会自觉积极地参 与。因此,在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
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 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设计
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如“对口令”、“找朋友”、 “夺红旗”、“闯关”等熟练口算的游戏
活动,提高口算能力,形成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 习,富有趣味性,做到寓学
于乐。
第五环节:自我总结,形成网络
回顾学习收获: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反思探索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反思”的意识和能
力。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趣味性强,方法重在巧。我觉得本节课还是比较融合新
课改的教育理念: 关注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中去探究,去感
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 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
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想起瑞士著名教育 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
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 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发
展了思维。

《直线、射线和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直线、射线和角》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六年制小 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这部份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形 体知识中最基本的
概念之一,也是今后进一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和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知识 的基
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提倡的三维目标教学,我给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 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进一步
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
能力训练: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空
间观念。
素质培养: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学习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射线,知道射线与直线、线段的区别和联系,理解角的概念。
3、教学准备:一把米尺,每小组一张作业表,学生自备三角板等。

- 57 -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去
探究发现、分析比较地构建和获取,与人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我主
要从构建主义理论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 br>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 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
合作 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在学法方面,我注重为学生创 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 习的方法,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
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参与 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激趣导入——形成概念——深入理解——形成技能——应用新知——评价回顾六个环
节。
第一环节:闯关猜谜,激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课件出示猜谜第一关,通过两道简单的 谜语过渡到第二关,我们
即将要学习的两道数学谜语,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我认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 谜游戏导入
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及为解决问题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猜谜游 戏第二关中,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线段,所以很快会猜出答案,
我再让学生回忆线段的特点。 第二题的答案是直线,在学生说出答案之后再问:谁能上来帮
老师量出这条直线的长度,从而得出直线的 特点,使学生体会无限延长的概念。
至此,学生对直线的特征已有所认识,之后我再设计了一个画图游 戏:我让学生在30
秒之内过一点画直线,看谁画得多,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使学习了直线的画法,也认 识到过
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第二环节:形成概念。
接下来是继续猜谜第三关, 由此而引出射线的教学。要求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所见过的
类似射线的物,然后教师课件演示,像射灯、太 阳、手电筒等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成是一条
射线。欣赏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些光的特点,并将想象 中的这些线画到白纸上。在学
生掌握了射线的特征之后,再延续前面的游戏,进行画射线比赛。在数射线 的条数时引导学
生区别直线与射线的不同之处。
第三环节:深入理解。
在学生掌握 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特点之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找出这三者之间的相
同点与不同点,并将结果填入学 习表中。
第四环节:形成技能
回过头来,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前面绘制的这幅射线图,里面还藏着什么呢?再进行如
下的教学:
1、学生很快会说出有角,我再用课件抽象图中的不同的角。
2、请学生仔细观察,角由什么组成的?
3、师生一起学习角的认识。
第五环节:巩固新知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确良过程,这个阶段是学生应用新知, 形成技能、
技巧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阶段。我所设计的四道练习由浅入深,有层次性,使每个学生在练< br>习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练习1、火眼金睛: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射线?哪些是线段?
练习2、明辨是非:几道典型判断题,这几题学生在认识中非常容易出错。、
- 58 -


练习3、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相对于前三道题,此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具有一定
的挑战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第六环节:评价回顾,找到收获。
数学课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是要让小
学生通过评价活动提 高自我评价的能力。最后我利用三分钟时间,师生共同交流评价这节课
自己的表现及收获。让学生在评价 中学会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本教材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
数是一位 数的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除数
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这些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
计算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
确书写商的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四.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 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
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和发现法。在教学过 程中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
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是本节课试 商的基础,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本节课竖式计
算的基础。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迁移到 新的学习中来。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新课 程倡导的课程理念。在本课中,我创
设了读书日分书这样的一个切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 历提出数学问题,探索
计算方法,解决所提问题的全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 以增强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探究发现,操作感悟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亲身实践”是《数学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
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 中,我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探讨笔算
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 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
的理解。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空间,为学生赢得不段体验成功的 机会。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计算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体 会到数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
工具,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为了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充分利用教科 书提供的练习
内容,按不同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第一层次,是每道例题后面的“ 做
一做”,使学生把握本节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二层次,安排变式练习,使学生在改错
- 59 -


的练习中,通过说出错误的理由,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 计算。第三层次,完成练
习十四的第3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四层次是提高练 习,通过密
切联系实际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五)比较迁移,归纳小结。
通过学习,根据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总结出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
算方法。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4-65页,例1。
2、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垂直与平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 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 广泛的
应用价值。通过本节课学习,不仅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而且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 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认识
垂线和平行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
难点: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二、说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几何图形,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也具备了一定的
知识基础。 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
分析、综合、归纳、概 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说教法
几何初步认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 的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
比较抽象,所以我运用直观性进行教学。在本节课中,我以观察例图 导入,让学生大胆画线、
观察分类、感知特征,从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认识平行与垂直。同时通过多 种形式的练
习巩固新知。
四、说学法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让学生带着问题动眼、动手、动口、动脑,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通过看一看、量一量、 议一议、说一说等方式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程序
(一)组织活动,引发问题。
1、观察例图。
提问:(1)你能从图中找到直线吗?
(2)这每一组直线中的任意两条直线之间都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它们呢?
2、想象活动:

- 60 -


课前老师发给同学们一张 长方形卡片,请同学们拿出来摸摸看。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
来借助这张卡片做一个想象活动:把这个面变 大会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象:变大、再变
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 又出现了一条直线,想象一下这
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
3、大胆“画”线。
睁开眼睛把这两条直线画在这个平面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入手,创设了纯数 学知识的研究氛围,带领学生进行
空间想象,动手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到纸上,即让学生自我感知两 条直线的关系,又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意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作品,比一比谁的作品与众不同。
(2)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负责把小组内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3)为了表达方便,给这些作品标上序号:1、2、3等。
(4)分类整理,初步感知相交与不相交。
①先自己分类整理,再与你的同桌说说你的分类方法,最后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长汇报分类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③验证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突破难点)。
质疑:快要相交是不是“相交”呢?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快要相交”,并汇报交流。
a、观察想象 b、延长验证 c、测量判断
(4)用“相交”与“不相交”在小组内再分类。(两类)
(5)认识“平行线”
①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并汇报交流。
a、观察想象 b无限延长 c测量判断
②教师小结得出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在数学上称它们“互相平行”,这样
的一组线 就叫“平行线。”
③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互相平行”(重点理解。)
强调:我们研究的平行线必须是在同一个平面上。
(6)随堂练习。
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 ②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平行线?
③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想象一下,如果不平行会怎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 学生以分类为主线,通过小组汇报、班级争论、教师点
拔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 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
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相交”、 “永不相交”、“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等抽象概念,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 究问题的意识。]
2、自主探究,揭示“垂直”。
(1)小组自学。 (2)交流验证方法。
a、观察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4个角的大小。
b、用量角器测量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4个角的大小。
c、操作一组“活动的相交线”观察两条相交线形成4个角的大小。

- 61 -


(3)交流对“互相垂直”概念的理解。
(4)揭示课题,这也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5)打开课本65页内容,看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
(6)随堂练习:
①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线互相垂直?
②找一找,图中哪些线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 :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去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议一议,让学生视觉、
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 动,使学生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促使大脑进行积极的分
析、综合活动,促使学生思维的开展。]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动手做“线”:
(1)先后摆出2根红色小棒和 一根绿色小棒平行,看一看这两条红色的小棒互相平行
吗?想象一下有多少条直线与绿色小棒平行? < br>(2)先后摆出2根红色小棒和一根绿色小棒垂直,看一看这两条红色的小棒有什么关
系?想象一 下有多少条直线与绿色小棒垂直?在这些垂直的线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2、找一找:运动场上哪些直线互相平行?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次观察例图)。
3、折一折:
(1)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把一张正方形纸折两次,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形式多样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
知识起到加深和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 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回顾新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平行 垂直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 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
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 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
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 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
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
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 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或两个 因数)的变
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
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
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
这一组算式 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
- 62 -


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 历
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
快 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1、谈话导入,提出问题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 式赋予
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课的开始我与学生进行谈话“星期天,小
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①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 包,一共多少元?②大米每包 6 元,如果买 20 包,一共多少元?③大米
每包 6 元,如果买 200 包,一共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
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 br>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从上往下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
数变大,积的 变化情况;二是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算式,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变小,积的变化情况;三是 引导学生将两个发现总结到一起形成积的变化规律,形成板书,
并揭示课题。
在学生探究规律 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等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学生的推理过程,从而使学
生更直观地感受思维的条理性,接下来让学生举例 验证规律,在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
维更趋于严谨与理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学 生总结并验证了规律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计算与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
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 。
综观全课,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猜想
验 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看、想、说的过程,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随着乘几的 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
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 而且为学生创造了猜测与验证、辨析与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
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 人,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说课稿大全
一、三角形的特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 教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
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 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
有关的性质。因此,三角形的认识是学习平面图形知识 的起点,也为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
何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 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本
节课是三角形认识的第二阶段。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
拟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特征和特性,并会给三角形画高。

- 63 -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 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协助的精
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教学难点:给三角形确定高和画高。
(四)教具准备:三角板、课件、数学用具盒、幻灯片
(五)学具准备:三角尺、数学用具盒、图纸。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
建新型 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独立探索,再
让学生操作实践,合 作交流,从而达到概念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
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之美。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 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
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 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学习成就感和信心,使 学生成为数学学习
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秉着新课标 的精神,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
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 教学思路拟定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拓展延伸——质疑反思, 总结评价”,努力构建探索型
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 的板书精简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时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
角形的特征和特性的认识 。
三角形的特性
顶点
特性



稳定性


- 64 -



二、《三角形分类》讲课稿

导读: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 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
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2、教材简析“三角形分类 ”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
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 ,能够在物
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 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
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 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
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 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
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 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
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 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
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 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
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 br>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
论”等教学 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近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 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
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除了准备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等,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本P113图2的三角形剪下来。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小 组讨论等多
种方法,结合教材,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说一说 ”的自主
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利 用教材12个三角形组成的图案,让学生说
说自己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放手让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
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归类的依据,归纳出各种三 角形的特征,培养
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图案(采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65 -


这个图案像什么?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2、考考你的眼力,这几个三角形的形状一样吗?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具体说一说)
在三角 形这个大兵营里,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
点给它们分类。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
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引入课题,即为学生接受新知识做好铺垫,也让学生明确学习内
容直奔放主题。
(二)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1、根据角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
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把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 能动性、独立性不断
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 学生先是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探索分类。(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学袋:
一张表格和一张彩色卡 纸)
①学生根据表格对这12个三角形进行观察,再填表。填完表格,再对表格中的数据进
行 观察,就能容易地进行分类。
②把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分别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3)展示学生代表作品,学生互评。
(4)师小结归纳(边把分类依据板书出来)
(5)鼓励学生给自己分类的三角形取个名字。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增强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对三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2、游戏巩固
利用教材第25页猜猜来个教学游戏:
猜出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答对者,就把里面的三角形送给他。
通过数学游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并对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相同点 、不同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3、指导学生根据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由于让学生 观察的三角形个数较多,要逐个测量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比较费
时。所以这一环节安排以小组 为单位,利用老师发放的学袋,由小组长来安排分工测量,填
好研究报告单,然后一起观察,一起讨论, 一起分类。师再依据小组代表发言后引导归纳,
从而引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三)小小辩论会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由正、反两方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巩固
所学知识 并更上一台阶。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什么事让你开心?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
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 66 -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意在突出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有学生分类的作品 展示,有教师板书的知识
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观察、比较。
板书设计:
三角形分类
(学生三个锐角锐角三角形(学生三边不相等不等边三角形
作品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作品两边相等等腰三角形
展示)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展示)三边相等(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三、三角形内角和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内角和》,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 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
二节第一课时。
一、本节课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设计理念:
数学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层面上进行的交往。课堂 教学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它需要运用“对话式”的学习方式,采取多种 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合作、
探索、交流中发展能力。新课程中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以及获取知 识的渠道都有
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寻找新的教学方式的着眼点。应该说,新的教
学方式将伴随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逐渐透视而形成新的路径。要破除原有教学活动的框架,建
立适 应师生相互交流的教学活动体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感情上的融洽
和情感上的共鸣; 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认为教师角色的转
变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促进教育的长足发展,在未来的教学过程里,教师要做的是:帮
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 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 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
气氛;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 能够承认
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学情境的营造是教师走进新课程中所面临的挑战,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情境不是文本中的约定,也不是现成的拿来就能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活
动的全过 程中去探索、研究、发现、形成。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揭示了组成三 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此外,它的证明中引入了
辅助线,这些都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三角形的内 角和定理也是几何问题代数化的体现。
三、学生分析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 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
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 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
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 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
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情境教学中,通过探索与交流,逐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定 理”,使学
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过程,并能进行简单应用。能够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br>律,体会方程的思想。通过开放式命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中,通
过有效 措施让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
2.能力目标: 通过拼图实践、问题思考、合作探索、组内及组间交流,培养学生的的
逻辑推理、大胆猜想、动手实践等 能力。
- 67 -


3.德育目标:通过添置辅助线教学,渗透美的思想和方法教育。
4.情感、 态度、价值观: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建立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数学,遇到困难不避让,在数 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增强集
体责任感。
五、重难点的确立:
1.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探究与证明。
2.难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添加辅助线)的讨论
六、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采用对话式、尝试教学、问题教学、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悬念引入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交往活动的 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
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一个成 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
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 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接下来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快事了。
具体做法:抛出问题:“ 学校后勤部折叠长梯(电脑显示图形)打开时顶端的角是多少
度呢?一名学生测出了两个梯腿与地面的成 角后,立即说出了答案,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待学生思考片刻后,我因势利导,指出学习了本节课你 便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了。从而引入新
课。
二、探索新知
1.动手实践,尝试发现: 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按线剪开,然后用剪下
的∠A、∠B与完整的三角形纸板中的∠C拼 图,使三者顶点重合,问能发现怎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会发现,三者拼成一个平角。此时让学生互相观察 拼图,验证结果。从观察交流中,
互学方法,达到生生互动。待交流充分,分小组张贴所拼图形,教师点 评,总结分类,将所
拼图形分为∠A、∠B分别在∠C同侧和两侧两种情况。对有合作精神的小组给与表 扬。
(将拼图展示在黑板上)
2.尝试猜想:教师提问,从活动中你有怎样的发现?采取组 内交流的方式,产生思维
碰撞。此时我走到学生中去,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与适当的引导。之后由学生汇报 组内的发现。
即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证明猜想:先帮助学生回忆命题证明 的基本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画图、写出已知、
求证的步骤,其他同学补充完善。下面让学生对照刚 才的动手实践,分小组探求证明方法。
此环节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发现、体验的时间,让学生 在交流中互取所长,合作
探索,找到证明的切入点,体验成功。对有困难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指导,不放 弃任何一个
学生,借此增进教师与学有困难学生之间的关系,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合作探究后,汇报< br>证明方法,注意规范证明格式。此处自然的引入辅助线的概念。但要说明,添加辅助线不是
盲目的 ,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
用它们的条件,这时 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
4.学以致用,反馈练习
(1)在△ABC中,已知∠A=80°,能否知∠B+∠C的度数?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C=100°在△ABC中,
(2)已知:∠A=80°,∠B=52°,则∠C=?
解:∵∠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68 -


又∵∠A=80°∠B=52°(已知)
∴∠C=48°
(3)在△ABC中,已知∠A=80°,∠B-∠C=40°,则∠C=?
(4)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5)在△ABC中,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解:设∠A=x°,则∠B=3x°,∠C=5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x+3x+5x=180
解得,x=20
∴∠A=20°∠B=60°∠C=100°
(6)已知在△ABC中,∠C=∠ABC=2 ∠A,求(1)∠B的度数?(2)若BD是AC边上的高,∠DBC
的度数?
第(6)题是 书中例题的改用,此题由辅助线辅助课件打出,给学生以图形由简单到繁的直观
演示。
通过这组练习渗透把图形简单化的思想,继续渗透统一思想,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5.巩固提高,以生为本
(1)如图:B、C、D在一条直线上,∠ACD=105°,且∠A=∠ACB,则∠B=——度。
(2)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且∠B=70°,∠C=25°,则∠ADB=——度,∠AD C=——
度。
本组练习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与平角定义及角平分线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较好 的培养学生
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获得一些经验。
6.思维拓展,开放发散
如图,已知△PAD中,∠APD=120°,B、C为AD上的点,△PBC为等边三角形。试尽可能 多地
找出各几何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题旨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思维。
三、归纳总结,同化顺应
1.学生谈体会
2.教师总结,出示本节知识要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合作,大胆思考给与肯定,提出希望。
四、作业:
1。必做题:习题3.1第10、11、12题
2.选做题:习题3.1第13、14题
五、板书设计
三角形内角和
学生拼图展示 已知: 求证:
证明: 开放题:

四、图形的拼组
一、说教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 角形
的第四小节的内容。这个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该内容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
内角和的基础上出现的,我认为教材出现这样一个内容有两个原因:首先在于为以后的平面
图形,特别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倒做铺垫的,第二是为了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学习 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并未图形的面积打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 69 -


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让学生用三角形拼不同的 四边形,用三角形拼组图案。使学生
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 2)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不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想像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用
数学进行交流,合 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玩乐学习中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活动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难点: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拼出各种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用色卡纸剪出的各种三角形、图画纸。
二、说教法 和学法:《图形的拼组》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
过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 特征、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针对教材,我在设计时力求体现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把新理念 融入课堂当中。整堂课都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
体验,实际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充分参与中真正 认识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
的关系,获得对数学的体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
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 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三、说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幅拼组图形(配上轻音乐),教师叙述图意。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这幅图有什么特别?(全由三角形拼组成的)
你们想设计出 一幅更好看的图形吗?这节课咱们就研究图形的拼组,充分发挥你们自己
的聪明才智,拼出各种漂亮的图 形。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学生爱美这一心理特点,通过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获 得美的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到图形拼组的学习情境,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神奇。
(二)、教学实施(实践拼图)
1、自主拼摆
先出示例6,小组同学合作,用三角形拼四边形。
(1)我们首先来研究用三角形拼出不同的四边形好吗?
①用手中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什么图形?尝试拼一拼。
②想一想:用同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③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学习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三 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请几位同学到前面在黑板上用三角形来拼四边形。
要求:不仅要会拼,还要给大家讲清 楚,你用了几个什么三角形?拼成了哪种四边形?
怎么拼的?(指名几位学生到前边操作,并讲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到前面操作并讲解,既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 形与四
边形的关系。
(3)观察发现并归纳总结
①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四边形,回忆你们刚才拼四边形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说)
②请发现规律的同学到前边来拼给大家看。
③请全班同学动手拼一拼,验证一下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 70 -


④通过拼摆,学生归纳总结:任何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四边形。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独立归纳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提高语言 表达能
力,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完成93页第7题,填书,读一遍。
2、实践创新(完成例7教学)
(1)我们会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用两个不
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两个以上的三角形,有相同的三 角形,不同的
三角形,把它们拼组在一起又能拼成什么图形呢?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呢?(想) (2)我们来搞一个活动名字叫做我是图案设计大师(出示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合
作,充分发 挥你们想象力,用你们准备的各种三角形来拼出美丽的图案,请同学们欣赏。比
一比,看哪一组设计的图 案最美,最好。最后我们要来一个评比。
出示要求:1、在拼图前,需要用什么样的三角形拼?商量好就可以开始了。
2、如果哪一组同学对教材第91页的图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它来设计你们的的图案。
【设计意图】
充分放手让学生设计,拼摆各种美丽的图案,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想像能力,又 培养了
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①猜一猜,拼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 ②说一说,作品中都包含哪些图形?
③各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展示本组的作品。
(4)师生共同评价 你最喜欢哪个小组的作品?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学生作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许多图案信息,获得美丽的感受,享受到成功的
喜悦。
(三)、拓展练习(合作设计)
同学们都喜欢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玩,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 所以我们要保护它,爱护
花草树木,做热爱大自然的好孩子。
用你们手中的图形贴在黑板上,集体绘制一幅大自然的图画。
1、集体欣赏。
2、看图说话:看着这幅图,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
让学生 按自己的意愿,把设计好的作品进行重组,与课前导入形成首尾呼应,同时对学
生进行思想教育,达到学 科整合的目的。
(四),全课总结
不知不觉又快到下课时间了,从大家的表情上老师看出了 你们多么不想下课呀,回想这
节课,我们从用两个三角形拼四边形到用很多三角形拼美丽的图案,我相信 在这个过程中同
学们肯定有很多收获。大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拼出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比如:腾飞的龙 、
沙漠里的骆驼、温馨的家等等。同学们的作品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这节课的收获。如果大家
有 兴趣的话,下课以后,还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它,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出些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鼓励学生课后可以继续去研究探讨三角形究竟还可以拼些什么图形,将学生
的知识从 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五)、作业:
完成91页做一做:用七巧板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
- 71 -


设计意图:创造学生玩数学的机会,在学生创造图形美的同时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
组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体验收获,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培养
学生的反思意思 ,方法策略意识
五、《小数加法和减法》 (一)

一、设计思路
老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本节课是利用学 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实
际,根据新课程解决问题和计算相结合的特点设计的,力争做到“数学思想、数学 方法、数
学知识、数学技能有机统一。
(根据以上的设计思路,对教材、学生作以下分析)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 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以前较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和三
下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上学习的,本节课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及起家一步学习的
需要,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也是小 学生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 数加减
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
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使学生理解小数 加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尝
试探索研究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意验算检验,提高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相同数位对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为位数不够时的小数加减法。
四、设计意图
一)、课前对我校 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学生很喜欢体育活动,也
知道不少的体育名人,中国跳水队也是 家喻户晓,所以本节课围绕着奥运会女子3米板的决
赛展开。
二)、初步尝试小数加减法
通过郭晶晶、吴敏霞、帕卡林娜三人的得分,能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1.这里的得分数 据来源于2004年奥运会的成绩,修理又不同于原数据。通过对课
本数据的分析,发现课本的数据虽为 二位小数,但百分位均为“0”,这样的数据虽然更具真
实性,但出现本节课中,加减法的实质还是停留
在三下的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也不会存在“对位”问题,所以我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虽然这 样有“伪生活”的嫌疑,但在非正式化的表达中,这样的数据更真实。
2.感受加减法的算理算法。
郭晶晶的二轮后得分计算实际还是停留在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上,所以在这节课上不
作过多的停留。 吴敏霞的得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涉及到对位问题,由于大多数的学生知道整数要和整数
相加,因 此,引导学生去根据小数的意义对位计算是一个重点,并板书,加深学生的印象。
- 72 -


3.三个人的二轮后总得分得出后就能进行比较,而后引出被减数位数不 够的小数减
法,这是这节课的难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用加法验算,体现验算的重要性,并< br>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而后的“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错误”实质就是算法。
4.通过6题的练习,学生对小数的加减法已基本掌握,这时适时地对一般方法进行小结。
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些想法,回顾这节课,觉得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过于仓促,在
课堂中,如何把学生 的思维作为“挖掘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走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源泉,
更是学生发挥个性的舞台,这是 我的的思考,我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专业素质。


六、《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 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
级上册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第47、48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购物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 br>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 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有广泛 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
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
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
算理上的 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探究、 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
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 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 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
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
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 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 、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
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 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二、自主探 索,发现方法;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 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
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 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时相机揭示课题,
并 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 73 -


(设计理念:引导 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
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 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在教学例1的 第(1)问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
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 讨论,重点讨论为什
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数位对齐 ,而只
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2.在教学例1的第(2)问小数减法 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
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 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才是学习
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 法
进行列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3、“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
学生说 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
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
4.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
法在 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 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
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 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
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 去掉末尾的
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
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
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 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
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 用。
1.基础性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和第2题。
做“练一练”第1题可以 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特
别是24加9.9是整数加小数,也应该把小 数点对齐着算。7.56减4.56的差的小
数部分是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差应该怎样化简?差是多 少。
做“练一练”第2题时,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
并组织交流。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央视两名青年歌手的综合成绩
进行比较(
相关数据的对比),看谁的表现较好!”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 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
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
体现的新 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 74 -


谢谢大家!


七、折线统计图

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强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统计与概率既是
生活内容,也是数 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西师版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统
计知识――条形统计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继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相应统计表后出现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 知识。这
后还会认识更多形式和种类的统计图,如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不难看出,本单元内容既是旧知的迁移与发展,也是以后学习的认知桥梁。
单元内有4个例题,前两例在于帮助学 生认识特征,后两例引导学生学会画图。而本课
学习例1、例2。例1以回顾旧知为起点,引入复式条形 统计图并初步认识。例2则重在会
看条形统计图,会简单的分析统计数据并填写相应的统计表。在教学设 计中,我将创造性地
使用教材,充分利用例1的素材与例2有机整合,完成整课的教学――认识复式条形 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
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
而通 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
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内容的分析和学生的把握。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应的统计表。
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分析,判断、预测,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
意识和能力。
经历观察分析数据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鉴于预设的目标,学生的认 知水平,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
会正确分析相关的数据。难点为:知道条形统 计图中单式与复式的区别。
四、教学策略
我校进行了3年的《小学数学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 》的课题研究,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就主要采用了其中的“问题探究策略”。 问题探究策略,以问题为
核心,以研究问题为重点,以培养学生思维策略为目标,设计迁移性、过渡性、 反馈性、强
化性、延伸性等问题。通过有效问题的有效解决,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肖伯纳说过:“倘
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
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
人各有两种思想。 ”说明合作交流是一种学习,更是一种创新。在教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
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究、合 作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过程设计为: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 问题,深化认识,运用提
高六个环节。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
为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创设了我任教的“四年级三班和四班的学生”准备去郊游的情
- 75 -


景。并提问:“这次郊游当中准备开展五个活动,每人可选一项, 事先要知道我们班参加各
项活动的人数,怎么办?”学生自然的想到要事先进行统计才行,从而产生统计 需要。并立
即让学生自主开展统计活动。于是,由真实的情景转入学习的初期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 br>据的过程,并在事先准备的表格纸上制出一张统计图。
与此同时,我将另一个班参加各项活动人 数的统计图展示给学生。看到两张反映不同班
级学生人数情况的统计图,自然地会进行比较分析。于是提 出活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提出问题。
利用两张统计图中人数接近的一项活动。设问: “三班和四班参加××的人数,谁多谁少?”
凭借肉眼观察,肯定会有不同答案,进而发生争执。此时此 刻,引导学生想办法。可能会说
到用直尺量高度,用直尺比刻度等方法(课件展示)。给予肯定的同时, 追问:“有没有简单
的方法,能一目了然地看清谁多谁少?”自然会产生把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的需要。 顺水推
舟抛出核心问题:怎样将两张统计图,合二为一?学生在认知需要和问题驱使下,就开始问
题的探索。
3、探索问题。
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生成这些方法(课件展示)。面对众多的 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运用“选择探究策略”进行合理选择。让学生体会方 法多样性的同时,
又懂得寻求方法的合理性。
当两张统计图合并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索。问: 把这张统计图给班主任,能看明白
吗?”“怎样才能使班主任知道哪种直条表示哪个班的人数呢?”从而 在争论、交流中认识复
式统计图图例的作用,体验统计图表示的严密性。
4、解决问题。 < br>建构主义认为:新知,纳入认知系统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才完成了认知的建构,新
知的内化。 把复式条形统计图,纳入已有的统计知识中,并明确它的特点,完成知识建构。
于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弄清:“这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与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在相互交流中充分明白复式条形统计图 的特点。一有两种颜色的条形;二有图例。三还能反
映两组数据情况。充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内涵后 ,自然地揭示它的概念名称――复式条
形统计图。
5、深化认知。
问题得以解决, 认识如何深化呢?继续利用好例1的素材,让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
和活动建议。如:两个班参加什么 项目人数最多?三班参加野炊的人数比四班多几人?等。
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对统计结果 进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树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课改的追求。为此,让学生自主填写 统计表。在
任务驱使下,主动学会看懂统计表,并思考填写的方法。学生可能会一行一行地填,也会一< br>栏一栏地填等,从中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沟通统计图与统计表之间内在的联系,
明确 各自的优越性。从而深化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6、运用提高。
学以致用。组织学 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基本练习――课堂活动第1和第2题。
统计学认为,收集、分析数据,是为 预测、干预未来数据和解决问题服务的。为培养学生的
预测意识和能力,设计一个拓展问题:“根据你们 的分析,预测一下如果再投一次,小刚和
小强分别会投进几个呢?”,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将改变以往在黑板上板书的做 法,充
分利用多媒体随机生成的功能,将生成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保留在大屏幕上。直观具体、简洁
明了。符合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76 -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紧扣教学
重点, 有机整合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问题探究策略的运用,使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启发下,
积极主动的探究学 习,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八、植树问题

一、说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二、说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
系。
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说学习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学习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

五、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提问 :这路纵队长几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们把刚才的三位同学看成三棵树苗的
话,那么三棵树苗之间 有几个间隔?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吗?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排
队人数比间隔多一,间隔比人数少一
2过度语: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让学生观察自 己的左手,互相说说手指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比如:5个手指
之间有几个空格?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 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如果我们把五个手指当成五棵小树苗的话,五棵树苗之间应有几个间隔呢?四个间隔在
几棵树苗之间呢?你能用一个图表示出来吗?
提问找生回答:如果画了8棵树,他们之间有几 个间隔?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那你们再
想象一下,如果从头到尾有10棵树,他们之间又会有几个间 隔呢?那20棵树呢?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 的想法
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 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 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
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
少棵树苗?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

- 77 -


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
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
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 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
树苗?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四、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2王村到李村一 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
约有多远?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 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
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 梯,插彩旗,摆花等现
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 的情况。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七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
学来源于 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
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 ,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 多题都是给出间隔
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 是200
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 共多少个
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
先让学生 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
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
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 ,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
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 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
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 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 热爱数学。


九、围棋中的数学问题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20页例3及部分练习。

- 78 -


2、教材分析:
大家知道,人教版的新教材都专门安排了“数学广 角”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
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本册教材主要是渗透
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 中发现一些
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 br>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植树问题的典型问题: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
都要栽树的 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例3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关
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 题。教材借助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都能放19个棋子,求围棋盘最
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棋子的问题,介绍 如何解决类似的植树问题。
教学时,学生很容易会出现教材上的女孩子一样,认为每边放19个棋子, 最外层一共
就是19×4=76个棋子,而忽略了角上的棋子算重复了。
教材用直观图的形式 展示了两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先看上下两个边,
每边是19个棋子,然后再看左右两边 ,由于上下两边已经包括了两个端点,所以左右两边
每边都少了2个棋子,只有17个,把四边上的棋子 加起来就可得到最外层总共的棋子数。
另一种想法是:每边都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正好都是18个棋 子,18×4=72得出结果。
接下来小精灵提出“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鼓励学生开阔 思路,找到自己的方
法。教材这里没有给出解决关于封闭图形植树问题的规律,而是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 解决问
题,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可以接受的话,也可以让他们
自主探索这种植树问题中包含的规律,即栽树的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例如,围棋盘最外层
摆放的棋子 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最外层每边有18个间隔,最外层总共摆
放的棋子数是18×4= 72。
3、教学目标
(1)借助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乐于与人合
作,从不同角度欣赏他人的良好心态。
4、教学重点:从封闭曲线(方阵)中探讨植树问题。
教学难点: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 ,教师从围棋的棋盘,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颗棋子、5颗
棋子、6颗棋子……最外 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围棋和方格纸来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 考,再让学生讨论汇报。让学生通过抢答、验证、分
析、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发现规律,教师在关键 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做
到以学生为主体。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只要合理正确,教师都给 予表扬和鼓励,保护学生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要适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学习、 吸收更好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练习从现实生活出发提出数学问< br>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具体情境中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
作意识 和科学探究精神,并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让同学说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围棋知识,教师提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 一场特殊的
围棋比赛。

- 79 -


设计意图:从学生 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师巧妙地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每边摆放3粒棋子的方法。
教师课件出示围棋格子图,让学生说说“如果最外层每边 能放3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
以摆放多少颗棋子?”学生口答时可能会出现多种答案,9颗、8颗、12 颗。教师课件演示,
确定正确答案。
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学生又会出现多种数的方 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有选择
地板书,并随时表扬学生的创新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3×2

2

8(上边和下边各
3
颗,左右两边还有
2
颗)

3×3< br>-
1

8
(一共有
9
个交叉点,中间一个点没有摆)

2×4

8

2

2
颗数)

直接点数

……
2.教学每边摆放5粒棋子的方法。
课件出示每 边放5颗棋子的格子图,四人小组动手摆一摆,摆完后小组讨论一下数的方
法。小组汇报时着重请学生说 出数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次,学生数的方法会比第一次多很多,所以要请学生说清数的 方法,必要
时还要演示一下摆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方法:

5×2
3×2

16
(上边和下边各
5
颗,左右两边各3
颗)

5×5

3×3

16
(假 设全部摆满,一共是
5×5=25
颗,实际上中间
9
颗没有
摆,去掉
9
颗)

4×4

16
(每边只数一个角上的棋子 ,另一个角上的棋子放到另一边去数)
这时可以有的同学一下不理解,请这位同学来演示数的方法,数一 遍给大家看。

4×5

4

16

4< br>个角上的棋子重复数了一次,所以要去掉
4
颗)

3×4+4

16

4
个角上的全部不数,每边是
3
颗,再加上
4
个角上
4
颗)

……
数的方法很多,但有的方法算起 来很麻烦,所以要让学生在比较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种
方法?为什么?
3.教学每边摆放6粒棋子的方法。
这时学生已经有了摆和数的经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 操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
并写出算式。汇报时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最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 方法。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都参与活动,通过抢答、验证、分析、交流等一系列
活动,借助 围棋盘探讨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在日常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亲身“经 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发展。
三、总结规律
(1)根据板书,请学生试着总结数的几种方法,教师适当加以点拔。
(2)根据规律计算: 如果最外层每边放10颗、18颗、19颗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
放多少颗棋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 进行计算。
学生根据规律,独立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4)运用规律口答: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1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 80 -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2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如果最外层每边能放300个,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颗棋子?
(5)拓展思维:如果一个三角形,怎么算?一个五边形呢?(集体口答)
设计意图:充分相 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归
纳问题;教师在关键之处疏通点拨,引导学生加 深理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第121页第三题。
为迎接元旦,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9个人,最外
层一共有多少名 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这一题的第一个问题与例题相同,只是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 问题,即求整个方阵
的总人数,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
2.请你思考:
元旦即将来 临,四(1)班同学准备开联欢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如果每边做14人,(如
下图),这个班一共有多 少个同学?每边都有8张课桌,一共要多少张课桌?


这题的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 易上当,把它当成用规律进行计算。这题的设计要让学生知
道认真审题的重要性。
3.请你参加:
12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 都有人,
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这题知道了正方形四边上的总人数,求每边有几个学生,是例题 的逆向思考的题目,所
以要在学生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学生计算后请12名学生在教室里围一围 。
4.请你设计:
学校为了庆祝元旦,改变校园环境,想全校范围内征集校园花坛设计方案 。有以下三种,
请每组同学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如果每边放三盆花,一共可以摆放多少盆花 ?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从现实生活中出发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在
具体情境中充分 动口、动手、动脑,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
学探究精神。


十、四则混合运算

一、说教材

- 81 -


1、说课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例4(两个商(积)之
和(差 )的混合运算)例4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积商之和
(差)的混合运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 握混合运算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后续学
习打好基础。
2、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指出:要确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根据教材的特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如下教
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 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思考、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 意识、问
题意识、探索精神、协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3、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带有 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 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
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 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并结合解决问题教学的特点,我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 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 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
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 展趋势上
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
包括发 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 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 ,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坚持面向全 体,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我将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 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的努力
体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空间、时间上为学 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转变老师的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
开展探究性学 习,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 快的学习环境,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 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
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 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
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 体验与理解。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 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多层 训练、拓展创新。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 82 -


同学们还记得“冰雪天地游乐场”吗?前两天我们曾 去过滑冰区,也到过滑雪区,在那里
探索过不少的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到冰雕区走一走,一起去研究一下 冰雕区里的数学问题好
吗?(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里 给出的信息是:冰雕区上午有游客180位,下午
有270位,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冰雕区上午需要多少名保 洁员?冰雕区下午需要多少名保洁
员?冰雕区今天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冰雕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人?冰雕 区下午比上午多几
名保洁员?
(对于前面的几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在学生边提出问题的时候边请 其他学生解决,最后的
一个问题需要好几步才能解决,那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形成了学习 的心理高潮。)
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 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 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
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 结构。
通过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能不能通过 算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表示出来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写出
算式。这时候教师通过巡视找出不同的 解决方法,请学生上来板书算式,出现的算式可能是:
(1)270÷30=9(2)270÷30- 180÷30(3)(270-180)÷30(4)270-180=90
180÷30=6=9-6=90÷3090÷30=3
9-6=3=3=3
然后请板书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生来猜猜这位同学的思考过
程。 < br>比较2和3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的不同?请学生具体解释一下270-180为什么要用括
号?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是不同的。
(再请学生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过程,每一步的含义。)
小结:括号是用来改变运算顺 序的。当你列出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实际需要的运算
顺序不相符时,就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比如 (擦去(270-180)÷30中的括号)这样的
算式中先算什么?按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是不能先 算270-180的,要想先算这部分就要用
括号把这一步括起来。这个算式才正确表示了我们解决问题 的方法步骤。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 br>的机会,阐述自己得出的结论探究过程及疑难问题。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组织、引导
学生通 过个体发言、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辨析评价,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稳定
和完善。)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
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 存在的问题,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
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 开放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
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 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练习形式:
- 83 -


一、巩固练习
1、11页做一做请同学们认真看题,弄清楚题 中的信息和问题,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
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交流 反馈
2、错例分析,提高解题的能力
二、变式练习
把下面的三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
120+180=300300÷6=5050×26=1300
三、发展练习
拓 展:在一道算式不同的位置添上括号,运算顺序得到改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过程中
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 解,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140÷4+3×2
(1)使运算顺序为加法、除法、乘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2)使运算顺序为乘法、加法、除法,在什么位置添上括号。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知识,强化重点、突
破难点)
第四个环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在计算时你要提醒大家注意
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价:首先自评,你对自己学得怎么样? 接着生生互评。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十一、加法的运算定律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
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 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
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
法的教学,学 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
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 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
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 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
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 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
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 ,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
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 ,学生对交换律
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 是
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
和 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
解运算律的含义 ,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84 -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 交换律和
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 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
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 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
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 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
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 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
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 验、归纳、类
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预设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课前谈话、二、教学加法交换律、三、学习加法结
合律、四、巩固练习、五、课堂总结。具体安排 如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2、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并根据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等等。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
发散性思 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新授
1、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黑板上问题。
2、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规律。
问:⑪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⑫你能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⑬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⑭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4、揭示定律。
问:(1)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加法交换律)
(2)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3)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好吗?
(4)交流反馈,然后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板书:a+b=b+a
(5)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
- 85 -


8+64=
(6)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5、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规律。
(1)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如:(69+172)+28=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如:(△+☆)+○=△+(☆+○)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
层层递进 ,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并学会用字母表示, 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巩固练习
1、P28的做一做。
2、P31的第1、4题。
(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 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
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 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
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2、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设计意图: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 用,使学生在自己的整理总结中再
次巩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作业:P31的第3题。



十二、简便计算
一、说教材:
《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数学第三单元P44的内容。是在 学生已
经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并且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认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求以学
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归纳、运用等数学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
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熟练地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计算

- 86 -

< p>
等一些定律并把前面一节课所学知识与今天的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进行简便计算,达
到灵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
知规律,采用自学讨论法进行教学。师生作适当归纳或总结性的讲解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通过这种教法,引导学生充分提出问题并充分讨论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 流的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
的。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 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观察、概括的过程,理解乘法结合律,通过体验,感悟、运用乘法交换律、
结合律进行简便 计算。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说重点、难点:
理解乘法的结合律的意义及运用。
应用乘法结合律和连除的简便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题。(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50×225×48×125125×80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哪三对好朋
友呢?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2、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快(直接写得数)
25×42×469×125×84×39×25
【这一环节的目的:既复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又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虽是知识 的延伸和拓展,但学生完全可以运用知识得以加深认识,没有增加负担,反而增加
了学生探究的乐趣。为 新课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创设:同学们来解决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拍,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⑪首先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一打装是12个。
⑫你们根据这些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并记录。
请小组长汇报。(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① 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钱?

- 87 -


② 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③ 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④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⑤ 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⑥买羽毛球拍比买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钱?
【给学生充 分的发挥空间,就能获得学生思维火花,同时体现“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健康发 展”的教学思路。充分给学生以自主权,鼓励学生可以提出各
种问题,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
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2.解答第三个问题:
你能用两种简便方法解答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个)
【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问题。创设了生活情境,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通过素材呈现后,让学生发现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面两个数相乘 ,再乘以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它们的积不变。哪种方法简便,可以凑成 整十、
整百数就用哪种。】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个)
【解法二是一个难点,它就是用100÷4来代替 了25,我们可以在教学时把25盒看成100
盒,问学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呢?怎样才能使积不变?扩 大了4倍,再除以4,使积不变这
样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 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板书:简便算法)
3.用简便方法解答其余的几个问题。“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每枝羽毛球拍多少
钱? ”解答后请人汇报并核对自己的简便算法是否正确。第五、六两个问题较简单,可以课
后去做。
“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的解法与上一题的解法类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识的延伸 和拓展。为使学到的知识能为解决问题服务,我注意极力选取与本节
课知识联系紧密的、又是发生在身边 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注意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建立联系,】
(三)练习:
1.进行简便计算。

- 88 -


24×258×7×2543×25×488×125
2.连线:
25×57×490×(125×8)
90+(125×8)
90×125×825×4+57
(25×4)×57
15×(16×a)(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应用了乘法结合律,请在括号内打“√”。
4×(15×3)=(4×15)×3()
(3×4)×5×6=3×(4×5)×6()
6×(3×a)=6×(a×3)()
【这一环节的设置将整节课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结
束了一节课的学习。】
(四)小结:
今天我们 学的是应用定律如何进行简算,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根据乘法结合律对
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也 就是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如果其中有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整
百……的数,就可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 律,使计算比较简便。大家以后做题时要仔细观察
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十三、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一、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 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
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 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
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
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更让学生经历数学知 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教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中“小数的产生和意 义”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
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一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延 伸,也是系统学
习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以后学
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因此我在制定本课 时教学目标时注意联系生活,尽量联系学生身
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 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
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 自身全面和谐
发展,因此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教具演示和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小数 的基础上知道小数的产生,理解
小数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小数是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并 有着广泛的应用,认识小数与分数之
间的内在联系、小数的计数单位,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
3、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
理解和 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说教学重、难点
- 89 -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小数的计数
单位,从而对小数的 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意义的探究过程。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使学生深刻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
可以用分母1 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十分之一、百
分之一、千分之一… …写作小说分别是0.1、0.01、0.001……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解决 0.1里面有几个0.01;0.01里面有几个0.001,让学生深刻体会每相
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 进率都是10。
这节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为尝试法、讲授法、练习法等,选择的依据是学生已有的知< br>识的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设计包含有四个环节的内容: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让学生先估测再测量2米长的红丝带和60厘米 长的绿丝带、量数学课本的
长的估一估、量一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让学生用米作单 位说出它们
的长度时,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因为有些测量结果不够1米,无法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教师引出不够1米的部分如果用米作单位,需要用其它数来表示,由此引出“小数”。学
生通过测 量亲自体验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从而喜欢上小数,对什么是小数产生了神秘感,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探究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意义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理解 起来比较难。新课程理念下的概念教学
应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 积极组织有效的数学活
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研究实现师生互动、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让学生在 数学活
动中去体验、去思考,构建数学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力求引导学生在测量、观察等操
作的基础上,从直观的1米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让学生用米为单位分别用
整数、分 数、小数来表示,从而过渡到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意义的形成。学
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 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当学生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后趁热打铁,将它拓展变化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给
生活中的小 数分类。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间的进率是10,而是通过 闯智慧关的游戏方式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发现、归纳出来。我认
为这样能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面、 多层次的探索,以练习的形式探索出小数的计数
单位、以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符合学 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应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 创新意识。
第四个环节是师生进行全课小结。
教师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 么收获?”来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以梳
理总结,最后教师出示大发明家爱迪生的一句格言:天才=11 00的灵感+99100的勤奋,
让学生用小数把等式中的分数表示出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师:“这是大发明家爱迪生用加法描述的一句格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从而让
学生明白:人 必须勤奋才能有所成就!祝同学们都能成为天才!人才!成为一个对国家有
用的人。
十四、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 90 -


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第一部
分的知识,它被安排在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之后学习。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 的一环,这也
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
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已 接触过小数。但这个单元的内容还是挺丰富的:初步认识并感
知小数的意义;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读小 数和写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设计意图: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不再停留在感知的基础上,应有深入的了解,
并掌握其有关性质、方法。本节课教材的编排是先让学生认 识数位顺序表,然后是小数的读
和写。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我将教材作了适当的处理,先让学生读小数 。虽然小数的读法
并没有正式教学与概括,但从学生接触小数起,就不可避免地与读法进行碰撞,因此在 不经
意间大部分学生已能正确地读出小数了。由读小数引入,教学数位顺序表的相关知识,再进
行写小数。
在上述基础知识和理念的支撑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熟悉小数数位顺序表,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2、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四、教学流程:
一、教学数位顺序表导入:
1、观察一下,这些小数有几部分组成?
(三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如340.009的整数部分问:3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4呢?
2、谁还记得整数的其 他的数位?(学生回答,按一定顺序即可)(课件出示)每个数
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关于整数 数位你还知道哪些知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
间的进率都是十)
【整数数位顺序表的知识 是学生掌握小数数位知识的基础,而这两部分之间又有着极为
相似的地方,因此整数数位知识的复习越系 统完整,就越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在学生
回答的过程中,要在注意学生发言的有序性、条理性,语 言的规范性,为顺利探究小数部分
的数位知识埋好伏笔。】
3、看整数部分,你认为小数的数 位应在整数部分的哪边?(在整数部分的右侧)中间
怎样区分呢?(用小数点隔开)
4、通过 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
之一……,那么,十分之一表示 小数部分有几位小数?(有一位小数)所以十分之一
就在小数点后的第几位?(第一位)它所占的数位叫 做十分位,十分位的计数单位就
是十分之一.
5、你能推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什么吗?为什么?
(小数部分的第二位是百分位,因为它表 示有两位小数,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谁能
依次说出小数部分后面几位的数位顺序以及相应的计数单位 ?
(千分位——千分之一;万分位——万分之一;十万分位——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位——
百 万分之一……)
(5)出示下表,提问:为什么后面用省略号?(表示后面还有很多数位)

- 91 -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有关数位的知识,有了整数部分的数位知 识作依托后,相信学生
能自己探索出小数部分。抱着这样一个信念,怀着对学生的信任,我放手让学生自 主概括。
在稍做引导的基础上(十分位的得出教师应予以提示,它既是小数部分的起始位,又和整数部分有着差别),让学生根据整数部分的知识自行推断概括。】
6、看着这张数位顺序表,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小数部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你怎样证明?(0.1米就是1分米,0.0 1米是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因此0.1米
里有10个0.01米)
【每相邻两个计 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这样的话学生就成了
被动接受。虽然小数部分每相邻两 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是10,但理解的难度显然有所
增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理解,我在这里安 排了验证的环节,让学生借助计量单位加以
理解,并在验证的过程中理解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 之一。】
7、你能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有关知识,完成下面这几道填空吗?
(1)小数部 分的最高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整数部分的最低位是()位,计
数单位是()。
(2)从左往右数,小数部分的第四位是()位,计数单位是()。
(3)10个0.01是(),0.1里有()个0.001。
(4)6.825有6个()、8个()、2个()、5个()组成。
(5)说说下面各数中的“2”分别在什么数位上?表示什么意思?
20.045.420.250.672
我们要把数位顺序表牢记,这样就能正确地解题了。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后,我设计了以上一些课后练习题。由最基本的根据数位表知
识填空到 运用数位表的知识解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小数的读法。
1、(出示图)熊猫、电动车、土星绕太阳数据。
问:你会读出以上的数据吗?
2、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 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
几个0就读几个0。
3、如果我们要把读法写下来,可以采用这样的书写格式:
29.42读作:二十九点四二
【虽说读小数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不难发现,只要学生开始接触小数,就必
定要把它 读出来。因此在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会读小数了。如果学生的读法不规范,那
么教师也必然会予以指 正,只不过没有向学生说明白而已。因此,我改变了教材的编排体系,
将读小数的读法安排在课的第二步 ,既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满足需要,又为后面的新知探究
创设了自然的衔接。如果有个别学生产生错误, 可让其他学生予以指正,并授于方法,让双
方学生都获得满足:情感满足与知识获取的满足。小数的读法 有两种,一是直接读,二是根
据小数的意义读。根据参考书的意见,我只要求学生掌握第一种读法。】
三、教学小数的写法
1、出示例3:据国内外专家实验研究预测:到2100年,与1900 年相比,全球平均气
温将上升一点四至五点八摄氏度,平均海平面将上升零点零九至零点八八米。
你会写出上面这段话中的小数吗?(写在自己本子上,指名板演,说明书写格式)
2、写出下面的小数。
五点零六十点零零二三百点七一
- 92 -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起点,我让学生独立根据信息进行写小数,相信学生都能完成。< br>在写完小数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概括小数的写法,在教学知识的时候不忘培养学生的口
头表达 能力。】
四、综合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0。0770。004
2、说出24.375小数部分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几个几分之一?
3、一个数的十位和百分位上都是6,个位和十分位上都是0,这个数写作()。
4、一个小数,由4个1、5个0.1、7个0.01组成,这个数是()。
【写小数包括两 种形式,一是根据读法写,一是根据小数的数位知识写,比较而言,后
者的难度要高一些。因为是第一课 时,我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进行习题的练习,以后就要
求学生将表记在脑中,随时进行运用。】
五、课堂小结.


十五、小数的性质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 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
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 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
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 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
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 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
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 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
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 名数来进行教
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
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
写成 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
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 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 括小数的性质
(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 物
- 93 -


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 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
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 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
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 作用,鼓励学
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 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
比分析问题,概 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 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
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 分别装进三
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 :“我的
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标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 说:
“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
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 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
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板书: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 事中,引发起
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
聚集动力。

2、教学例1
(1)课件演示0.1米、0.10米、0.100米。
①0.1米、0.10米、0.100米分别可以写成哪个比米小的单位表示?
②用分数又怎样表示
③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汇报得出:(师板书)
①0.1米是110米→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10厘米
0.100米是1001000米→100毫米
②0.1米、0.10米、0.100米都是指米尺上同一段的长度。(课件出示)
又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多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 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
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 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
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 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
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3)观察得小数的性质
①这三个数从左往右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这三个数从右往左有什么变化?(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点题)
呼应课始,揭示 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
哪一袋都一样”。
- 94 -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 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 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
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4)练习:(课件出示)
①辨别下面各数中的“0”,哪些“0”是属于小数末尾的“0”(按数位说)
0.0800.60300500.00000
②58页做一做(出示课件)(学生先在书上练,再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这样使学生的思 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
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和合作意识。
五、小数性质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有时要把某些小数化 简,有时则要把某些小数改写成含有
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 问题自做下面两道题:
1、教学例2:化简下面的小数
0.70=105.0900=10.000=
练一练:下面各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59页做一做1
2、教学例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4.08=3=
(注意: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练一练、59页做一做2
六、探究练习
1、0.70去掉末尾的0大小有变化吗?
4.08去掉0会怎样?
0.31可以填0吗?
2、小结:添“0”或去“0”只能在小数的末尾。
七、巩固练习
1、64页1题。(出示课件)
2、判断理解:(“末尾”能否说成“小数点的后面”)
①把0.500.0600的小数点后面的“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在5.3的末尾添上三个“0”,它的大小不变。()
③一个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
3、64页第3题。(课本练习)
八、拓展练习。
1、你能在下面三个数中各点一个小数点使它们相等吗?试试看,相信你一定行。
6
2、试试看你能写几个与30.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
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 心理进行了练习、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为探究和提炼改写规定小数部分 位数的方法提供了很
好的方法指导,同时也为各个能力阶段的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机会。确保学 习任务
的圆满完成。
九、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对自己或同学有什么评价
十、作业布置
- 95 -


1、化简下列小数
0.5025.3000.0090108.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按要求改写下列小数.
1.5改写成两位小数是______
29.5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
8.0改写成三位小数是______
0.400改写成一位小数是______
12改写成四位小数是______
以上是我对小数的性质的简单的设想,有不到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十六、小数大小的比较
黄有成
一、说教材
(一)教育内容
九 个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
较”的第二课时。“小 数大小的比较”包括:①小数位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②小数位数不
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大小的比较”是一节推理判断课。有关“小数大小的比较”在第 七册学习小数的初步
认识的时候,学生已初步学会比较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大小。但所比较的小数基本上只 限于小
数位数相同且最多不超过两位小数;小数位数不同的大小比较还没有接触到。通过本课进一
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使学生学会比较小数位不同的小数的大小,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
对小数意 义的理解。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进一步学习“小数大小的比较”是学生从直观形象 的比较到抽象思维形成比较的掌
握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有 着重要作用。因此,
“小数大小的比较”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往 往仿照比较
整数大小的方法,只根据小数位的多少来判断小数的大小,容易出现错误,所以讲清“小数< br>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掌握“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 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
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法
结合学 生生活中较熟悉的“元、角、分”及“长度刻度线段图”较直观地显示观察,让学生
充分感知,然后经过 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两种小数大小的类推比较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思
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
得新知。
采用直观、启发、讨论、抢答、尝试、练习等多种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
动眼、动 手,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
的。
三、说学法
- 96 -


我通过本的教学,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看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共分 四个层资助进行:①以旧知识引入新课;②在直观比较中学习新知;③概
手枪总结;④巩固新知。
(一)复习(以幻灯出示)
1、王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9 6元,请问王老师带的钱
够不够?(要学生说出整数比大小的方法)
2、在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是怎样比较的?
9991000758786 < br>小结:当整数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数位相同时,从高位开始比较,
按数位顺 序一位一位地比,哪一位的数大,那个数就大,就不再比下一位了。
3、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自然 选商场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0
元,那么小明带的钱够吗?
(二)讲授
1、引题、
我们已掌握整数大小的比较: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较。 今天开始学习“小数大小的
比较”。板书课题然后设问学生:“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否同整数一样从 高位起一位一位
地比较呢?学生回答:“是”这时老师有意不表达,留下悬念,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求和欲 望,
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老师利用这一机会,进行尝试教学。
2、新授
1、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教学。
出示教科书第60页的例题4的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1)教师:到底谁是第一名呢?我们的裁判员会怎么做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的结果)
汇报:谁跳得最远,谁就是第一名,因此我们只要两个的比较小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2)如 何比较3.05米、2.84米、2.93米的大小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学过的整数比大
小的方法,以 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汇报:先看这四个数的整数部分,因为3>2,所以3.05米>2.□□,得出小明跳得最远。 接着看2.84米、2.88米、2.93米这三个小数,客观存在们的整数部分都是2,那我们就
看它们的十分位,因为8<9,所以2.8□米<2.9□米,得出小红和小莉没有小军跳得远。
最后 再看2.84米,它们俩的整数部分是2,十分位都是8,那我们就看它们的百分位,
因4<8,所以2 .84米<2.88米,得出小红没有小莉跳得远。
得出结论:小明第一名。小军第二名,小莉第三名,小红第四名。
我采取讨论、尝试、抢答、 直观、记发等多种教学法,层层深入地应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类推比较过程。
3、概括总结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 数部分
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并提问:结论最后为什么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此问题告诉学生后面的数位还可发类推
下去。
- 97 -


4、矾固反馈
矾固反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 缺少的过程,这一阶段是学生矾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注意力容 易分散,要注意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练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五、老师出示五道习题进行矾固
1、完成教科第6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有什么异同点?
(比较小数大小与比较整数的大小的相同点是 ,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的比较。不
同点是:整数比大小,如果位数不同,数位多的就比较大;而小 数不能只看小数的位数的多
少)
2、完成教科书第64页练习十的第4题。
要求学生先在直线上标出各个小数,然后再比较每一组的大小。
3、完成教科书第65页练习十的第5题。
学生比较大小后,在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4、完成教科书第65页练习十的第6题。
让学生根据每种商品在每家商店中的售价情况,选择便宜的买。要学生解释什么叫便宜。
(就是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数)
5、完成教科书第65页练习十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时得问学生是怎样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的?
(比较几个小数的 大小时,可采用排列的方法,将几个数竖着排下来,注意数位对齐,
也就是小数点对齐,这样比较起来较 快,又不容易产生错误)
练习中我注重辅助差生掌握新知,并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感受到功成的喜悦。
在教学 中我利用幻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借助幻灯直观、形象、感染
力强,便于数形结合的特 点,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课堂教学节
奏加快,从而年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老师带领学生,根据板书逐步进行总结概括。
十七、小数点移动

一、教材分析:
小数点移动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内 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
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 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
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 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
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设想: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个知识点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根据
主题图所 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组数据,通过观察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例6和例7是小数点
移动的运用。学生已经 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根据对班级学生的
接受能力的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是 例5的学习,通过观察、概括,得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具体的运用、尤其是扩大 和乘法、缩小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及移动过程
中位数不够应补0这几个难点放大到下节课学习。
三、教学程序简析:
(一)比较大小,设疑:
- 98 -


在○里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师想让第3题和第4题也用等于号连接,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说说你的办法。
部分学生 通过预习或其他渠道,会想到采用小数点移动的办法。这时的教师不用深问为
什么,只要点出“原来小数 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自然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究环节。
(二)规律探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短变长,消灭了妖怪。
小孩子 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
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 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
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 冲动。
(2)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由扶到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 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
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 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
位?小数的大小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如果直接让学生整体观察,自
主探究,那即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路,也不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规范语句加以表述。这样
在较 长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零碎的不规范的表述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 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
么规律呢?
让学 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简单运用: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 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
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有延伸,为下节课的 学习作好准备。
四、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 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
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而“动手 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
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学习高潮:导入新课时
鼓励 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
活动高潮。 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新教材中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说法,而
我们的学生或 多或少地听到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说法,本节课也想到了要把这种说法
改过来,但缺乏了思维 的深度,只是让学生跟着说,应该利用好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间的大
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以致于部分 板书成了空摆设。
由于小数点移动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得出了规律后,简单的运用必须跟上。 想
到了动手操作的必要,于是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移动,自己也在黑板上做示范(课件不会做),
- 99 -


但课后想到了这样的操作显得有点苍白,其实可以让学生准备 好数字卡片、小数点卡片,来
个实物操作,学生理解移动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语言有待简练与规范。
十八、小数点搬家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
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 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好动、喜欢动画是每 个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新课依始,我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生动有趣
的小故事:小数点搬家(板书),利用 “喜羊羊快餐店”通过价格的变化吸引顾客的情节,把
学生溶入到故事中(板书:4.00元0.40元 0.04元)。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向哪
边搬家?快餐店的价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学 生都会带着疑问与好奇积极主动地去思
考。会说:小数点向左边搬家了,快餐店价格便宜了,来的客人会 越来越多了。[这一环节
设计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及寓教于 乐的教学风
格,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一边听故事,一边思考,为学习后面新的教学内容提< br>供了很好的心理状态和认知基础。]
二、自主探索、归纳发现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 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
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 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1、观察讨论阶段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 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这一环节我采取
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之间 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
察、比较、交流、讨论来进行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互相辨析, 使学生的感性
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最终成为科学的认识。]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2)从计数 单位分析:4.00元是4个1,0.40元是4个十分之一,0.04元是4个百分
之一。[基于学生 已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
获得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 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
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2、归纳总结阶段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 又发生了怎
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元到0.40元 小数
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
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
一定 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
到一个普遍性的规 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接着我追问学生: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又会怎样变化呢 ?学生很自然地就
会说出:缩小到原来的千分之一。如果向左移动四位、五位呢?学生都会轻松作答(… …)
- 100 -

北大自主招生-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


丝袜花怎么做-中考加油的句子


科学发展观论文-初中生周记


英文道歉信-学习八荣八耻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银行工作总结范文


李自成起义-我的爸爸作文600字


七夕节图片-推荐信


师德标兵事迹材料-法人代表授权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