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云南建设厅-一周工作总结怎么写
三下
1.说课稿 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
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
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
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
、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
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
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
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
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
意识,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
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
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
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
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
物体的相对位置,对
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
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
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
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
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
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
间里,根据
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
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
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
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
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
己
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
系生活实
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CAI课件,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
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
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 2 -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
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
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
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
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
生体会到生活中经
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
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
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
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
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
南的同学
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
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
转。
形
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
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
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
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
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
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
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
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
性。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
性容
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
受到校园建筑布
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 3 -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
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
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
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
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
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
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
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
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
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
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为基
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
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2.说课稿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
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
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
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
算教学与解决问题
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
br>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
题?”引出除
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培养学生自主
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能力,
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 4 -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
算方法和算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积极思维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
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
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
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通过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过观察、
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几十、几百、几千
看作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
识与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
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
机械的训
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
机
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
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
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
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
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
- 5 -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学生根据
主题图
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
的创
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
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通过质疑
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
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厚
了探究的底蕴,为孩
子们的进一步探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本节
课的教学目
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基本练习;这些
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
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这样由浅入深。(2)内
化提高。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
实现了让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
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素材,显然最高位数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
算除法要复杂一些,
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除
数末尾要
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让学生感悟:当除
数
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
的萌发和培养。尤其
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主要体现了三个
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使学
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
的学习风格,成为课堂
学习的主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是一个虚架子,而是
实
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
学学习置
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彩。
3.《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 6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
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
具备了口算除法和除法竖
式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
内容
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
法,学
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
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
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
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
杂问题的基础。
二、说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从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引入今天的教学,意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
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
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
除,主
要解决的是顺序和舒适写法的问题;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
十位上有余数。本节课内容
,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
在下面教学程序中在详细阐述。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数连在一起继续除
的道理。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
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
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7 -
五、说教学过程
我从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容易入手,试图改变传统教学的“复习准备——例题讲解
——巩固反
馈——课堂总结”这一教学流程,而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更多合作交
流的时间,所以,本节课主要经
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创设情景——自主
探索——巩固新知——回顾反馈。
一)、
沟通旧知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识
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
1、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
出问题
2、既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数感,又可以让学生养成先估计再笔算
的习惯
三)、自主探索
出示例1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分别指出4、2、
1这三个
数对应的小棒图。
教学例2时,让学生估算,再进行讨论。然后比较例1、例2的区
别,引导概括总结,
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计算
方法。
四)、巩固新知、回顾反思
启发学生思考:“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
能目标,“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
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课后感想”体现了课堂延伸,课堂不
仅是解决问题的场
所,也是产生问题的场所)。
4.说课稿 统计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
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
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
,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
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
计学生喜欢看的比
- 8 -
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
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
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
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
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
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
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
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
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
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二.说说教法学法。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是他
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
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
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
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
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
:《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
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
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
分析、研究,留给
- 9 -
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
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
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因此在设
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
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
进行活动,
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
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
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
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
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
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
计表中,然后汇报
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
br>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
知识基础,并
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
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
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
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
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
是老
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
的讨论
,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
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
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多媒体上出示。③当有学生想到把
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
一分为二就够了,
- 10 -
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
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
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
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
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
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
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
个、5个。。。。。。甚至更大
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
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
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
己提出问题,
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
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
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
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
饰
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
经意的提
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
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
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
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
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
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
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
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
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 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
师根据反馈在多
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
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
理由。
-
11 -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
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
,比老师
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
导
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
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
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
体
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
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
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
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
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
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
,
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
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
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
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
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
与者和创造者
5.《简单的数据分析》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
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第38页例1的教
学内容。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
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
- 12 -
括单
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
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
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
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
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为四年级上册的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打下学习
的基础。本节课要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要体现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
br>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例1让学生先根据统计表中
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再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决定下一
步的进货计划,体现了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在这里,
出现了一个横向条形统计图,
由于这种条形统计图在统计报表中经常出现,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它和纵向
条形统计
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有时为了版面安排的需要,才把横轴和纵轴的位置进
行
对换,条形的方向也相应发生变化。在这个统计图中,仍然采用学生已经学过的一
格表示5个单位的方式
,教材上提供了品牌A的条形作为范例,让学生涂出其他品牌
的条形。
和前几册
教材的要求相同,本节课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制作条形统计图,只要学
生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就可以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绘制统计图。
2、
过程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进
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态度:使子学生初步经历简单的数学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适时接受要学会节俭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数据的分析。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
二、说教、学法 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让学生通过自
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 13 -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
独立思
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思
维的开放性。
三、教学流程
为了能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
“应用拓展,巩固提升”、“回顾总结”四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我由学生
最感兴趣的课间活动引入,问他们最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引出课题后,再创
设情境出示例题。小学生思维
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
。
2、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不断打破平衡,在碰撞中感悟
出示纵向条形统计
图,先让学生观察,能否完成,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在小组内讨论
解决策略后再完成统计图,最后评析这
种办法的可行性。从而引出横向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明白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
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
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才把横轴和纵轴的
位置
进行对换,画出横向条形统计图。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地传授,
让学生在“平衡——不平衡—
—平衡”的过程中渐进、发展,才能培养有思想、有创造的学生。
教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和知识中提炼出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挑起学生
的认知冲突,以此
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事物,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学生看待
问题的新观念。
(二)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这个横向的条形统计图,发现
有价值的信息,从而确定下周的进货计
划。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精华的部分。在解决重点的内容时
,先让学生独立思
考,然后与同桌交流,在全班反馈得出结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日
- 14
-
常生活中的作用。这部分属于知识拓展,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
根本目的所在,学到了
数学知识要为我们生活所用。
3、应用拓展,巩固提升
我设
计了4个习题,充分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题是对引课时出示的同学
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统计表
进行分析,是一道基本的、单项的、模仿性的练习,侧重知
识的内化——落实习题的教育、教学、检查等
功能;第二题是课后练习的第一题,这
是一道变式的、对比的、灵活性的练习,侧重知识转化为技能——
落实习题的发展功
能;第三题是课后练习的第四题,是一道思考性的、发展性的练习,侧重知识的深化<
br>与优化——落实习题的发展、开放等功能;第四题是一道实践性、开放性很强的练习,
侧重知识的
综合性灵活应用——落实习题开放、创新的功能。
4、回顾总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
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
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6.平均数说课稿
A. 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平
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
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
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
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
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
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
一般是指算术平均
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
br>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也可以用它进
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
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
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
- 15 -
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
与老教
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
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
数。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
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
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
平
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
不陌生,
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由于学生
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
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
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
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
情境,使学
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讨论,使学生充满学习
新知的欲望。为学生提供直观、
形象、易于操作的学具,使学生乐于探究,并从中得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即时的引导学生,鼓励学
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他们在合
作与讨论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E.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在上课前学生练操时,通过调整学生队
- 16
-
伍,打到男女队伍的平衡,得到平均数,进而介绍“移多补少
法”。从学生喜爱的课
外活动入手,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也能达
到
引出平均数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课程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
的主导地位,
使学生主动得探究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新知会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在学习
内容了解之后,我便提出两个问题:1、什么是平均数?2、怎样求平均数?让学生带
着问题开始学习
。然后学习课件上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平均数如何产生的,引导学生
对于数据较小时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
进行求平均数,后面制造困难加大数据量,让学
生产生数据大时不能采取移多补少的方法而改用计算的方
法,自主讨论探究方法,引
出总数÷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这时让学生拿出提前写好的自己的身高体
重,学
生以小组的形式求出平均身高,进而由教师引导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进行不同
组数
据的比较。
以上过程我觉得应该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相结合,清晰地过程使学生在自主探
究中真正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比较功能。
三、练习
在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
法之后,教师出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的练习,使学生
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常见性。
1、按小组求出平均体重。
2、通过三道判断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以上这些信息的出示,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
课后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
念。以往在教学平均
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
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
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
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
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
课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 17 -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排队问题,引导学生展
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讨论中,
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到比较其
中的一人不合理,一人不能代表男女生的整体水平;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
比总数显
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 感受平均数
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
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
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
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
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
动,让学生自己
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
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
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
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
主探索,小组讨论找到求平
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
虽然求
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
含义
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
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
移、说一说,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后面教师制造矛
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加深总数÷份
数=平均数的印象,使学生理解逐层深
入,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特点估算平均数的大小,这样既巩固对平均数概念
的理
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练习具有坡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
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
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第1
道题是计算题,帮助
学生熟练平均数的算法。下面的三道判断题是说明了平均数的含义,其中游泳池的平
- 18 -
均水深问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
课堂问题指向性不明,学生不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到位,说明了个人对于学情分
析不深,没有充分考虑到
学生的实际情况
2、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教师由于担心学生理解不到位,有代劳的情况,不容易激发<
br>学生主动性,后面要在组织好教学前提下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
3、课堂教学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准确、简洁、逻辑,把握节奏,提高课堂吸收率
7.说课稿 年、月、日
一、说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章“年、月、日”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时
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算单位。小学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小时、分、秒,并在实
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
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
多地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
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是在此
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等时间单位方面知识的。本课是让
学生借助观察年
历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然后介绍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以及拳头记忆法和大月歌诀记忆法,最后是算出平年、闰年全年的天数。
3、教学重点、难点:
年、月都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建立时间单位的观念和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是
教学的重点。掌握平年、
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教学难点。
关于练习题的编排,编者是按照新授内容的顺序安排的,形成多样。
第1题是先
练习了年、月、日之间的进率,再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第二、三、四题是让学生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条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能阅读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
- 19 -
(2)能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月。
(3)理解、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几条目标既有知识层,又有运用层,而且概括了本课时的知识点,明确、具体、
可测。
二、说教法
1、教法上:
①努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
教学,通过启发、诱导、设置悬念,培养学生探讨知识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做
到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步步扎实。②尽量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学等手段达到激发学
生学习兴
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努力体现目标教学特点,在突破重点、难点的过
程中重视教学信息的反馈和学
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进率时,
我是通过让学生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知道
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
通过教与学的双向反馈,使教师更加清楚学生对这一教学重点的掌握
情况,使下面的
教学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幻灯片演示近几年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动脑、想、说、总结概括等一系列的活动,突破教学难点。
2、教具准备:
分句
课本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年历、幻灯片、录音机等。
通过这些教具,可以使学生
直观地发现规律,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通过让学生观察、看书、质疑
、讨论、总结、概括、实践运用等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一年或者一个月的时间
有多长时,首先利
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观察等活动,并注意联系实际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通<
br>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中二月份的天数发现每四年一闰的规律。再经过计算1980÷4和
1986
÷4得出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判
断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兴
趣。
四、说教学过程
- 20 -
下面说一说教学过程程序。因为这是年、月、日的起始课,所以要有个好的开头,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
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
好奇心,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让你们
猜个谜好吗?请同学们注意听:有个宝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
衣,天天都要脱一件,
等到年底剩张皮!”谁能说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猜到这是日历。然后,教师出
示
一本日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可以知道:在日历上我们可以找到某年、某月、
某日,这
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年、月、日”的认识,(板书课题)。这样,通过
学生猜谜语和引导学生观察
日历,导入课题,既直观形象,过度又自然,同时好能激
发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学习新知打
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特点,我
分两次口述学习目标,我是这样出示学习目标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首先要完
成哪两个任务吗?我
来告诉你们,第一个任务是能够说出年、月、日的关系,能阅读
日历、年历并写出日期;第二个任务是能
够说出各月的天数,并能正确分辨大月和小
月。这样出示目标既不枯燥乏味,又不死板,还能让学生记得
住,激发求知欲。
出示完目标后,教师将沿着这条线去教,学生也将沿着这条线去学。通过让学生
有目的地观察1993年的年历,使学生初步学会看年历并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
个月是3
1天,哪几个月是30天等知识。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看年历,你知道一年
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
一样?每个月各有多少天?看完后请同学们打开书80页,
这是1993年的年历,请同学们根据鸭博士
提的问题认真观察年历。由于问题简单,
学生看完后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
年有12个月,每个
月的天数都一样,有的月份是31天,有的月份是30天,31天的月份有一、三、
五、
七、八、十、十二这几个月;30天的有四、六、九、十一这几个月;二月有28天。
板书
完后,我告诉学生通常把有31天的月份称大月(板书大月),把30天的月份叫
小月(板书小月)。在
学生熟悉了年历之后,借助于他们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
象力,把抽象的时间与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
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如:1993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国庆节是几月几号?
你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
号?你能用铅笔把它圈出来吗?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建立起了较长的时间观念
,
- 21 -
巩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顺利地完成了前两
个任务。
在学生知道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后,让学生判断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
小月从而引
出二月。这时我告诉学生,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它是一个特殊
的月份,为什么呢?再通过让学
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发现二月有时是28天,有
时是29天(板书29天),写完后我说明:通常把
二月份有28天的这一年叫做平年,
有29天的那一年叫做闰年(板书平、闰年)。这时,我口头出示第
三个学习目标:如
何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能说出平年和闰年的天数就是我们将要完成的第三<
br>个任务。出现了平年和闰年后,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平年和闰年呢?为了解
决这个问题,
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让学生听一段录音:“你知道吗?……。”这个录
音既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又吸引
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了事
半功倍的效果。听完录音后,我用幻灯出示了198
0年到1992年二月份的天数,通过
让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自己发现四年里有三个平年和一个闰年的
规律,并经过计算
得出闰年的年份与4的关系,从而学会判断方法。这样既加深了理解、记忆,还培养<
br>观察、概括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巩固判断方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我让学生对“
做一做”的第3题进行了
练习。为了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我把原题进行了改动,把书中
只给
的年份都分别除以了4。在判断2000年时,我用了2000÷4的,学生看到这题会问:
“为什么要除以400,而不是除以4呢?”我及时利用教科书下面的底注,通过让学
生看82页下面
的底注,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
闰年。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知识有
限,这里只作为常识让学生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我给学生
介绍了左手拳头数月份和用儿
歌记忆大月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学得生动活泼,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为计
算一年的天数打下了基础。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幻灯,图上有一个左拳头图,
在左手的拳头上我们可以依次数出十二个月份。这时,我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数月份,
边数边标出月份。再
学生观察图知道:凡是凸起的地方表示月份都是大月,凹下去的
地方除了二月外都是小月。再引导学生在
自己的拳头上数月份进行练习。这样既能亲
- 22 -
身体验,又能达到巩固的目的。由此再一道记大月的歌诀:“一、三、五、七、八、
十腊,三十一天永
不差。”在此,讲清十二月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常说的腊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各个月份的天数之后
,让学生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自己计算出
平年和闰年各有几天,并填在书上,通过提问,知道平年有36
5天(板书365天),
闰年有366天(板书366天)。这样设计既巩固了新知,有培养了学生的灵
活性。再
通过“做一做”中的第1、2题进行练习。
到此,本课知识已经学完,通过看书
质疑进行小结。小结时我采用提问题、学生
小结的方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总结
、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
归纳概括,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是回顾目
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并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
识当堂掌握。测评时,我充分利用课本
中的练习题。这些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
又有梯度;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
自信心。
制作年历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56
-57页教学内容,一个实践活动课
——制作年历。这节活动课是学生掌握了年、月、
日知识后的综合应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输出大量
年、月、日的知识,经历从年
具体到月再具体到日的过程。体现了年月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节实践活动
课可以说
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具有一定的观察、发现、分析
、交流和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比
较感兴趣,喜欢关注“有趣、好玩、
新奇”的事物等。这些都为本次活动的学习得于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
根据以上分析,我为本课设定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活动复习巩固本学期所学的年、月、日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年历,掌握年历的一般制作方法和注意点,培养学生
- 23 -
动手设计制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活动。让
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数学就在生活
中”、“数学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活动重点:掌握年历的组成要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
活动难点: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
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的数
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富有个性的过
程……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
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本课通过五个实践活动来体
现学生的
自主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在观察发现、分析、交流、操
作
、评价中学习,巩固对年、月、日的认识。老师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指导上充分
体现在精心设计的问题
情境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的探索精神。
三、说活动教具准备
教师:2010年年历卡,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人搜集一份或多份旧年历;水彩笔以及制作年历需要的材料等。
四、说活动过程
(一)实践活动一:展示收集的年历。
同学们,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收
集的年历了,想不想展示并介
绍一下你收集的年历?请大家一饱眼福吧!(让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向全班展
示并介
绍)。
生1:我收集的年历是今年的挂历,一个月一张,可以挂在墙上。
生2:我收集的是一本台历,一天一张,放在桌子上,用起来很方便。
生3:我收集的是一本
万年历,里面的内容课多啦,有很多年的年历呢!生4:我收
集的年历只有一张,全年12个月的都在这
上面。……
(预设:如果学生没有出现这么多种类的年历,我就用课件来演示)
同学们收集的年历可真不少!有的是单张的,有的是整本的;有的可以挂在墙上,有
- 24
-
的可以放在桌子上。仔细观察,这些年历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年历上都是12个月,都是从1月到12月,都有星期……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整理出制作年历所需的知识。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年历
,通过收集年历,展示年历,一方面让学生更
多,更直观地了解年历的形式、结构,另一方面也为学生自
己制作年历启发灵感,打
开思路。)
〈二〉实践活动二:准备制作年历。
大家收集的年历这么漂亮,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结合你们小组
带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说出你们
的制作方案。
学生汇报不同的制作方案。 在制作之前,你认为有什么困难呢?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这里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汇报。)
生1:今年的年历已经有了,我提议制作明年的年历!不过,我们还不知道明年1月
1日是星期
几。
是呀,万事开头难,不知道明年的第一天是星期几,从哪儿开始写呢?
生2:我有办法
,看今年的年历,只要知道今年最后一天是星期几就可以了!然后让
学生看今年的年历,判断出明年的第
一天是星期六。
你真会动脑筋!还有其他困难吗?
我们不知道明年二月份有几天。
对呀,二月可是个特殊的月份。明年二月有几天呢?
生3:因为2008年是闰年,根据四年
一闰的特点,2009,2010,2011年都是平年,
二月都是28天。
生4:我想用彩笔来区别节日,可我知道的节日太少了?
如果有学生收集了节日,就让学生展示,如果没有,我就可以出示。
假如在制作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随时提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制作困难,可能更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更实际一些,
- 25
-
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的困难,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及
时解决会影响制作过程。
所以要先提困难,防患于未然。)
〈三〉实践活动三:分组制作年历。
1、激发制作兴趣:
刚才,我们共同解决了制
作年历可能遇到的困难,下面大家就大显伸手,制作出体现
自己小组特色的年历吧。请大家分组制作,制
作前,组内成员先进行合理的分工,咱
们团结、有序地进行。
2、各小组开始制作。
3、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制作情况。(对小组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制作年历的过程不是一
个简单的过程,有了兴趣就会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探索与创
新。因为学生前面有了制月历的基础,并且手
中有很多的年历当样品。这里我就没有
提出过多的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有特色的年历。
)
〈四〉实践活动四:召开“年历展示会”
1、各小组推选代表介绍本组作品,为展示会做好准备。
2、展示会开始
同学们,大家好!2011年年历展示会现在开始!哪个小组愿意展示本组的年历,请举
手。注意:由于
本次展示会的参展作品众多,请着重介绍本组制作的年历的特色之处。
小组1:我们设计的年历非常别致,每一个月都写在一种动物做的卡片上,。
小组2:我们设
计的年历没有他们的漂亮,我们12个月都做在一张纸上,用起来非常
方便,可以随身携带。
(开办年历展示会,让学生身处在一个展示交流的氛围中,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教师进行活动总结。
〈五〉实践活动五:总结年历的作用
大家制作的年历如此精美,那么,我们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1:可以选几个挂在教室里,用来查日期。
生2:可以将全班同学的生日圈起来,给过生日的同学送去祝福。
- 26 -
生3:可以将老师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重要的节日都圈起来。
生4:可以根据年历制定学习计划。
……
(课讲到这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年
历的作用。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听到了学生的
自信,学生的友爱之心。)
〈六〉总结延伸
看来,年历的作用还真不小!通过这节课的制作、交流、欣赏,你一定有许多收
获,假
如你又有了新的制作思路,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实现它。相信自己,你一定
行!
(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带问题离开课堂,继续进行学习与探索。)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把学生的作品贴到了黑板上,这样更让学生有成就感。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于指正
8.《口算乘法》说课稿
说教材:
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能口算整十、整百数
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
学生学习新
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
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
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
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
积不满十)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说过程:
整个过教学过程基本上以多媒体课件展示。
首先通过同学们在电视上常见的活力大冲关为背景
,引入课题,(同学们看过活力冲
关吗,今天我就带大家一起去冲关吧,冲关之前都有什么?口号,我们
今天的口号是:
冲关我最棒,口算我最强。),出示口号,引入课题。接下来回顾以前学的口算乘法,<
br>- 27 -
整百、整千乘一位数。让后顺势导入例1,用 电脑出示例1情境图,并给学生描述邮
递员送信
、送报纸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口算乘法的教
学置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
从而跟学生一起解决“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的实际问
题,并
显示出学生自主探讨的计算方法。接着,提出“要送多少封信?”的问题,并
解决。
让学生经
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标准》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单元教材根据
学生已有基础,为学生提供了
探索乘法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具体问题情境,同时
也设计了自主探索、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
算方法,探索新的计算方法。教学时,留有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尝
试,探讨整十、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尝试、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给
学生提供充分从
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
形成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
方法的理解,还可获得成功的体验。给学生创设
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
一种重要的
计算技能。口算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教学时,重视学生口
算技能的发展。重视口算方法的
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这点在例1中得到了
体现。
例1教学后接着让学生进入第二关,练习
首先让学生练习整十、整百乘整十数,然后接着练习
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意在让学
生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技能,学习新技能。
总之,我个
人认为,这节课上得还是很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将会在以
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9.说课稿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教材:
1、教学内容及简析:
- 28 -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
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
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
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
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
学中应当突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学生春游活动及游览公园为主线,通
过四个环节
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研究算法;巩固强化,灵活
运用;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正逢春季,因此,以学生去春游为背景素材,配予
《找春天》的音乐,让美
术、音乐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情境图中标示出一个班共
有48
人去春游,每位同学的车费是12元,让学生准确的搜集提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
积极
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29 -
当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
问题?
”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估算之后,暂且不做评价,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
“你能试
着算一算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
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
生畅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
生的算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①48×10=
480,48×12就是500多;②48×6=288,288
×2=576;③48×10=480
,48×2=96,480+96=576;④竖式计算;⑤我想口算熟练的
学生也许会想到,48看成
50,50×12=600,2×12=24,600-24=576。当然,在提倡
算法多样化的同时
,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接着再问:“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
一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算法
的比较中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会
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
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
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
什么要这样写。首先
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
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
部分积的书
写,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
让学生观察12个位上的“2”
,用个位上的“2”去乘“48”,表示2个48,这是学生
已经掌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
1”,让学生说说这个“1”表示什么?(1
个十)这个“1”和“48”相乘表示什么?(10个48
)10个48就是480。这里根据
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
8个位上的“8”,
再乘十位上的“4”。第二部分的积480和第一部分的积56数位对齐了写,最后
两部
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写一写
,最后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
- 30 -
个别学生说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
然后引
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强化,灵活运用:
这个环节共设计六个层次的练习,将多样性、趣味性、综合性、循序渐进性为一
体,把练习题呈现在不同
的公园背景中,以闯关游览公园激励学生巩固强化。
(1)列好的竖式继续算
(2)根据横式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补充竖式中第二部分的积(补充设计的)
以上三题是基础练习,为了强化第二步积的过程以及加强验算养成良好的习惯。
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
互相说一说,交流经验。
(4)改错:它是一个逆向思考过程,考察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综合性
强。因
此,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找错,然后分析错误原因,最后订正,强化难点。
(5)
游戏大转盘: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轮流旋转,旋转到哪两个两位数,就
开始笔算。让学生在玩中学,玩
中练;缓解学生疲劳紧张的学习情绪。
(6)应用题:
①春游途中助养小动物,为
它们订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钱?不
仅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爱护动物
的品德教育。
②公园买门票:这是一道开放题,先分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课后的拓展,与课前情境呼应
,如果全年级都去春游,
要付多少车费?(192×12)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思考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笔
算。
10.说课稿 面积和面积单位
我说的课题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下面我将从教材、前测、教学目标等环节进行说
- 31
-
课。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
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
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
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
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
的一次飞跃
。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
知识。
为了帮助
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
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
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
,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
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
的正方形作
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
表明:
关于
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
表示从未听说;15%的
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
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
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
为面积单
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 32 -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
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
于它们实际
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
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
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
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
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
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
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
,
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
在真实的
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
带着问题自学。
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 33 -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
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
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
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
“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
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
表面”的研
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
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
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
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
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
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
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
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
面或封
- 34 -
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
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
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
动手 “指一
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
br>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
出哪块面积
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
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
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
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
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
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
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
,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
单位最合适。
『我国着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
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
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
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
积单位的过程。』
5.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 35 -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
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
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
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
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
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
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
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
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
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
了什么?
『练
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
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
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 36 -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
么?
『面积和面积
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
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
,并加以延伸。』
11.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
步认识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
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
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
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
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
算。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特点充分考虑到三年
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教学效
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会运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3)培养学生的
观察、操作、归纳、推理、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
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渗透实验——发现——验
证
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实
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根据教
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
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
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
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
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
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
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
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
- 37 -
积的求法都
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
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
节课的教
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
感
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
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
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
面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
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
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
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
得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
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是让学
生利用学具测量纸片的面积从而引出探究长方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再通过课件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
操作并完成表格。并将长方形的
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
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
米数。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38
-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
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
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
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小组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
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
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
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
体作用。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
法,即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这一结论。
(三)实现转化。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
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
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长
9米、宽7
米;长8米、宽7米;长7米、宽7米(实际上是边长7米的正方形)指着最后的图
形:这个长方形特别在哪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
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
×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边长。
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
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利用长方形面解决游泳池的面积。
2、口答解决图形的面积。
3、提高延伸
(1)、图中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计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吗?
(2)、李小林
要从下面的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部分是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最后,教师以提问
,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我在进行补充,使
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
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 39
-
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
只是启发者、引路人,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12.《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说课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
学的,同时它也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
的应用题及在生活
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
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教具:有关的动画课件。
过程:
一、 激情引趣,猜想导入
出示动画片,一个胖嘟嘟的小熊,可是它满脸愁容。
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不高兴
了吗?因为它遇到困难了。昨天,它做了几
道数学题,累得满头大汗,眼花缭乱的,你们能不能帮助它解
决难题呢?
出示练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它们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
这几个问厘都是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的,练习这几道题,即复习了旧知识,也激起了
他们的
兴趣.学生们都摩拳擦掌,准备新的挑战。
二、自主探讨、发现规律
同学们,胖熊嘟嘟的问题,你们解决得真好。那么你能不能也帮助一下它的朋友小蟋
- 40
-
蟀呢?
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便继续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电脑出示小蟋蟀的家及屋里的地板即边长是1分米(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0厘米)
师问:小蟋蟀想装修它家的地板,你能告诉它地板的面积有多大吗?
出示边长是1厘米(地砖)的正方形
1厘米
师问:小蟋蟀现在想用1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你们能不能帮它估计一下得用多少块
地砖呢?
设计这个问题,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了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在面积上的大小,同
时又让学生
通过观察想象,估计一下1平方分米里到底含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提问后,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相互交流,体会并进行反馈。
进行电脑演示,1平方分米里含有1
00个1平方厘米。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小蟋蟀家到底铺多少块地转这个故事来验证1平方分米
就
是100平方厘米。100平方厘米就是1平方分米。明确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这样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及同学们相互探讨中很自然地突破难点。
三,激发欲望,巩固练习
在这里我先向同学们挑战;
问他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难题,就是书上的想
想填填。同学们自然非常高兴。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分米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让他们亲自探索知识的形成并尝试成功的喜
悦,从而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接着做P101做一做并让学生说出推理过程,从而巩固新知。
1、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3平方米=( )平方分米
2、 1dm2 =
( )Cm2 12dm2=( )cm2
3、
100dm2=( )m2 400dm2=( )
-
41 -
m2
100Cm2=(
)dm2 900cm2=(
)dm2
四,
反思体验,归纳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这节课到底有什么收获。并从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故事体会出数学
与
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来源于生活,还适用于生活。
以上设计均在新课标指导下安排的
,新课标中提到数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
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实际问题抽象咸数学模型。象本课
中安排的小蟋蟀铺地砖这一小
故事及小熊带来的复习题,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还让
学生充分体会出数学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了解了数学的社会价值。
13.《公顷和平方千米 》 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公顷是个较
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在三年级(下册)教学了平
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
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
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
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
顷和平方千米
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
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
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
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
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
的
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通常用
平方千米作单位。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
平方千米。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掌握平方千米和公
顷间的进
率,会用进率进行换算。
- 42 -
2、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比较形象地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
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概念。
教具准备:
挂图一张,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体现我国地大物博的资料。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老师
启发引导,
师生交谈,图像信号法,课堂讨论、交流等手段通过组织学生感悟、探究
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
道平方米与公顷以及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并利用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换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自
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
的过程,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
想品德
形成的有效途径,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以 “联系生活,
提
炼新知——学习新知,建立表象——应用巩固,深化拓展——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的四大教学流程展开
教学,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
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具体的
教学程序是这样的:
1、联系生活,感受新知
2、 学习新知,建立表象
猜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认识1平方千米:结合实际,进
行估算;我们学校的面
积大约是5公顷,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面积才是1平方千米呢
学习土地面积单位
之间的进率。
1平方千米的土地有多少公顷?你能推算出来吗?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说出推算过程。
3交流,完成板书:
- 43 -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同桌交流自己对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认识与掌握情况
4应用巩固,深化拓展
(1、运动场面积、居民小区占地面积、我们市的面积、江苏省面积以及我国的领
土面积用
哪个土地面积单位较合适呢?
出示练习十三第7题;出示从同一幅地图上描下来的5个省的地图,
估计出其他
四个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5、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14.说课稿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
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
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
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
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
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
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
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
入,每一个例题的
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联系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
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
整数。
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
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
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 44 -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
分之几
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
币单
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
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
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
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
组合。根据本课
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
拨作用,调动学
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
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
互相
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
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
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
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
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
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
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
去僵硬的外衣,显露
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
,
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2)联系实际
,探究新知;25分钟(3)应
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
体现学习数学
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
- 45 -
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
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
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
节课的课题:《认
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
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
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
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
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
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
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
出结论:5分米
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
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
师再做指
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
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
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
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
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
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
几米”的认知过
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
件出示:小
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
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
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
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
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
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充分发挥教师
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
元;
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
- 46 -
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
哪些是整
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
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
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
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
时候注意
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
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
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
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使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
义,体会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
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
15.《认识小数》说 课 稿
下面我对 认识小数
这一课进行说课。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 教 材】
《认识小数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
的内容。这节课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要求很低,但是教材编排的跨度很大。从以元为单位的小
数的认识跨到以米为单
- 47 -
位的小数的改写。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元、角、分、米、分米、厘
米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知识的途径,
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了轻
松引领学生认识小数,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把原教材进
行灵活的调整,力求体现
新知识的层次与深度,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理解小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
小数的实际含义。
(3)、情感态度: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
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小数的含义并能会改写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2、教学难点: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转化。
三、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
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之上,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
不稳定,知识和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口
述、思考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
乏有续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
境,采用谈话
启发法、引导发现法,尝试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索中获得
知识。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依赖单纯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学习,
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指导
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实施】
- 48 -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大家看一组商品,你能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学生读完我想说,这些
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可能
会说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也可能说有一个小数
点…….我会说是的,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字
,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
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
数”
【设计意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进行了学习
人民
币的认识,读商品价格可以轻轻松松地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小数,初步感受
小数的现实意义。】
第二个环节
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小数读写学习
学生能尝试
,尝试能成功。在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学生在尝试
活动中,自己解决教师提出的一些思考问
题。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
师:这些小数再读
给大家听听。学生边读边思考:小数是怎么读的?学生可能会说小
数点左边的数一起读,右边的数一个一
个读出来……老师肯定读法。总结读法。在此
基础上,我会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动手尝试试着写出小数
。
【设计意图:这里用谈话启发法、尝试法教学小数的读写,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和
知识
广度。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
读,所以我让学生大胆尝
试读写小数。】
接下来让学生尝试填写表格这些商品表示几元几角加分呢?学生主动探究,在小组内<
br>交流,再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同伴交流的形式,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
含义。
整数部分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
2、 以元为单位
的小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这里组织教学以接受学习为主,
它要求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不是照本宣
科。学生会读写小数了,理解小数各部分表
示的意义了。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老师带学生回忆还记得1元
等于10角,等于100
- 49 -
分。一角等于1
0分之1元。一分等于100分之1元。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十分之一元
也可以写成零点一元。一百分之一
元也可以写成零点零一元。学生用自己的智慧解决
以下练习。体会出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
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
小数。
设计意图: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人民币的单位建立
分数与小
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进
行教学。小
组合作之前,唤醒学生旧的知识:1米=10分米=100厘米,和1元=10
角=100分,对比,学
生会发现这两等式,他们的单位不同,进率是一样的。我们能
不能把1分米和1厘米也改写用米做单位的
小数呢?出示合作学习提示。通过小组合
作学习学生读懂了不管是几分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不管是几
厘米都可以写成两位
小数。我利用课件演示告诉学生1分米等于十分之一米等于零点一米,3分米等于十
分之三米等于零点三米。一厘米等于一百分之一米等于零点零一米等。对于东东身高
的改写进一
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设计意图:本部分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有前面的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
做铺垫,
再利用课件演示帮学生理解知识。化解了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的建构知识,
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4、第四个环节,看书质疑,解答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
个问
题更重要,因此,我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由此来了解他们在认知中疑点,
及时
给予解答,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消化理解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
生的问题意识。
三、巩固练习。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认知规律,
本着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力
求体现知识的纵横联系,我设计以下几
组练习题: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渗透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加深学生
- 50
-
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
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
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认识了小数,理解
了小数的含义,又让学生在课堂上
感受到了生活的气息。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我转变角色让学生
由被动变主动,
实现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让每个学生在宽松
民主的学习氛围
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究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也碰到了
很多的困惑:如在这堂课上,上否有必要向学生讲
明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怎
样才能使学生联系长度单位更
轻松、更扎实地去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还有待思考。我的说课
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6.《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
分
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
知识在今
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
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
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
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
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
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
- 51 -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二、说教法
这节
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
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
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计算、探究、讨论、比较等
方式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究,发现,去“再创
造”新知识。
三、说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例3、例4时,让学生通过自学,
根据问题层层深入探究,归
纳和判断,得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观察
、发现的方法:在讲解计算法则时,让学生自己算,自己发现.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的精神。
3
、合作学习的方法:<<课程标准>>引导下的学习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在做习
题的时候,让学
生合作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表达能力,协作能
力。
四、说教学流程
1、铺垫迁移,生成问题
复习整数加减法及其列竖式计算,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加减
法的计算方法,以
便学生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中来,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以去商店买商品<
br>为话题,让学生谈买东西、花钱、算帐等生活的事情,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为下面
观察情境图提
出问题打下伏笔。
2、创设生活情境,引领学生探究,明确思路
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
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
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主
动参与的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学
习过程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自尝试小数加
减法的计算过
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他们各抒己见,发挥小组学生集体智慧。
3、巧编练习,逐步优化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
受能力为尺度,
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
- 52 -
17.说课稿 解决问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
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
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
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
br>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
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
计算的实际
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
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
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
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
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
教
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
生能更好
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
- 53 -
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现学
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
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
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
多角度去观察问题
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
对行列的认
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二)注重发现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
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
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
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
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
,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
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
会存在
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
种以
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
来探索,在
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
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
的形式来
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
两
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 54 -
18.设计校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课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
容,是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板块的。
2、地位、作用:本课是在学生在对面积大小有了直观的理解,以及掌握了8个
方向之
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着知道作用,同时
也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以往
所学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目标:
①认知与技能:通过活动,
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
东北、西北八个方位。能简单判断面积的大小。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
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
的能
力。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4、重点:复习已经学过的方位、面积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课的形式,在活动中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
中巩固知识、提高他们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
①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后面、左面、右面又是什么方位?
② 说说我们
学校里8个方位都有那些建筑物?如果把它们画在纸上一般用什
么规律来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提取学生头脑中关于方向与位置的有关知识,能够使学
生
更好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将以往的知识和本节课具体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提高学
生学习的效率。)
2、情境导入
- 55 -
电脑展示某学校校园的平面示意图,说说这所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
或教学设计。
提出问题: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合理吗?你有什么建议?让学生自由的举
手发言。
接着提问: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
呢?今天我们就自己来设计校园。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平面图和适当的提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3、小组活动
①、小组交流:说说每个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
些设施,分别在哪些
方位。(用学过的8个方位来叙述)
②、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情况。
③、出示本校示意图,小组讨论:你
认为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必须添
置那些设备,绿化面积、操场面积是否合理等。
④、集体反馈: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⑤、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
⑥、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利用学过的8个方
位来描述。)
⑦、展示每组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分享作品的方
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
学习,将知识与活动融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能过主动学习,
同时也提高了
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学生发言后总结:在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今天我们学习的
设计校园。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
- 56 -
的好方法。
(通过让学生说自己这节课
的收获,检验学生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概括能
力和自我表达能力。而教师在最后的总结,能使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9.数学广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
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本课
是利用天平的原理,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量代换是指一个量
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
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这个
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学情分析
等量代换
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
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三
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经验但比较浅显。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
、“建构模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等量代换的数
学思想方法”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
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
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教学思考贯
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
按一定规
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和简单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57 -
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
、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
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
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
五.说媒体运用
理解、接受并运用等量代换思想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
可以帮
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等量代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
并运
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解决了有些孩子仅凭直觉作出判断,脱离实物或直
观图就完全失去了方向的
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引入新课
为了增强学生
对数学的亲切感,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动画1)播放《曹
冲秤象》的课件。在学生看完这
个动画后谈话,曹冲解决称象的的问题实际是应用了
数学中的一种思想方法,是什么思想呢,就是我们这
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曹冲称象应用的是什么数学思想?”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入到了有意义的、思维
含
量高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构建模型,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主题图(图片1)并引导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分别在水果摊里提出了什
么数学问题?接
着引导学生先弄明白第1个和第2个天平的含义:通过天平你知道了
什么?能否解答小红提出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细致地去认识、观察天平,感知、体验等量关
系,使学生
初步了解什么是等量,只有先了解“等”才能学习后面的“换”。为解决
例2这个问题作铺垫。〕
通过以下三步,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
(1)牛刀小试----
小组内动手摆一摆,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构建模型。(视频1、
2)
- 58 -
〔设计意图:正是在这样的摆一摆、换一换、算一算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感悟到“等”
是“换”的必要条件。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初步构建了模型,感悟到等量
是如何进行代换的〕
(2)曲径通幽----
观看课件演示过程,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动画2)
〔设计意图:随着学生对“等量代换”问题的直观
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
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一个“朦朦胧胧”、“似有所悟”的关
键时刻,作为教
师就应抓住知识的发展点,进行及时地启发与引导,直至产生顿悟。〕
(3)拂尘见金----提炼等式,使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视频3)
〔设计意图:学生
对“等量代换”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
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
“敲打”过程中,积累、
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
(三)巩固内化,拓展提升
适
当的教学高度和教学深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
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
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重组,设置了三个练习情境,把
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
思维的能力。
(1)我能行。(图片2)
肯德基店为了庆祝六一,进行了促销活动,一个汉堡换2对鸡翅,一对鸡翅换3个圣
代,两个汉堡可以换
几个圣代?(学生直接抢答)让学生重点说出换的过程(动画3),
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2)挑战自我。(图片3)
用天平可以准确的称出物体的重量,那么,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
其他方法可以比较出
物体间的重量。
出示:两只鸭和一只鹅在玩翘翘板
左边两只鸭
右边一只鹅(平衡)
左边四只鸡 右边两只鹅(重些)
- 59 -
1只鸡和1只鸭,谁重些?
〔这是等量代换思想的一种变式练
习。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比较困难,引导
学生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比
较。〕
(3)题目大变脸。(图片4)
○+ □ =91
△ + □ =63
○ + △ =46
○= ?△= ?□= ?
〔这道题属于课后*题,有一定的
难度,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很困难,可以
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X(○
+□+△)=200所以○+□+△=100,
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小结回顾,突出重点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们对自己今天的收获满意吗?
(五)布置作业,
课堂延伸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
换物品,你能帮帮这个老爷爷吗?(图片5)
用4个番薯可以换2棵大白菜。
用8棵大白菜可以换2斤米。
用2只鸡可以换10斤米。
老爷爷:我今天带了一只鸡,可以换些什么呢?(图片6)
七.说教学反思
等量代
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形象直观的演示来帮助学生
构建模型,电化教学手段的
运用给数学教学灌输了新的动力,在本课教学中,电化媒
体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的直观演示,在学生形成
表象的过程中起到了使学生顿悟的作
用。学生不仅轻松地的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从而很好地
实现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60 -
-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