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模板(五篇)

玛丽莲梦兔
707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7:1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文言文名句-采访老党员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模板(五篇)

为您整理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模板(五篇) ,希望对您
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说课稿一:小数乘小数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 》。它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
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
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
1


整 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
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 算学习的基础。


(二)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 br>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
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 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 能力和
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 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
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 小数乘以小数 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
数的对应关系,悟出 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
数 。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
向,引导 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 产生
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 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 积中小
3


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 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
生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
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 思考、自主探索、交流
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
对知 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 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
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
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
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 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
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4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
立探 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
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 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
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
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
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 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
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
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 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
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 学生
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
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 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
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 3.6X2.8 时 要求学生先用两种
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
为接下 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四、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5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 数学问题 。


数学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 代数学方法
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
日常生活,统计 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 统计与概率 安
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 观念。本单元正是在
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
统计后 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的
方法。


3、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
6


一 般水平,用途很广泛。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
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 平均数 又和过去学过的 平均分 的意义不
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 简单地给出若干
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 平
均数 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
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 必要的发展。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
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
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
信息,培养学生的策 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 平均数 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
情绪。 求平均数 作为一类应用题,而 现行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脱离生
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根据学生由感知 表象 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
则,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 问题情境,以 学生发展为本,以
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 ,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 br>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 作
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8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教学氛< br>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等活动,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根据自 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探究,
去发现、构建数学知识。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 生从
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
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 体验。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自己我反思,自主
评价,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这样的情景: 星期天,三个好伙伴
一起去 钓鱼。他们分别钓了6条、11条、4条。请你想个办法,使
他们的鱼同样多。 [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 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
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
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9




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火柴棒,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摆出结果,然
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反思刚才的操作过程,概 括出 移多补少 的方法。
再用多媒体继续演示 又来了一个同学,他钓了11条 ,让学生在头
脑中想象 移 的过程并交流。[我们知道 平均数 与 平均分 是不同
的概念 。因为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却只是
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因而在教学 时,我并未让学生进行操
作,而是通过让学生在交流与想象中感受 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为随
后的深化作好预设。]


学生的认识刚刚获得平衡,我又用多媒体巧妙设置冲突: 又来
了四个同学,分别钓了10条、7条、9条、8条 ,仍旧让学生在头
脑中想象,学生觉得用 移多补少 的方法太麻烦了,该怎么办呢?[迫
使他 们自觉突破思维定势,换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获得求
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即 先合并再平分 ,并要求列式计算,[这个过
程其实就是 数学化 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
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为操作后得到的结果 7 起个名字,从而引出 平
10


均数 及其含义。


(二)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 平均数 的含义后,我又联系学生熟悉的 买
半票 引出身高的话题,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身高,随意抽取几位
作比较。接着,我又请第一排和最后一排同 学起立,比较身高并说说
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会觉得这个问题太容易了,因为坐在最后的同学
往 往个子比较高。我又请第3小组和第4小组同学起立,再进行比
较,学生发现高矮不一,不好比,想到把 每人的身高加起来再比,又
发现两组人数不一样,还是无法比较。


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
疑: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准确地比较出这两组同学哪组更高一些?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总结出最佳方法是通过求他们的平均身
高来比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探索
活动提供了动力,明确了方向,使学生进入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
而未能 的境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11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明确了探究方向即求每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后,我便组织学生
开展讨论: 要求每一小组的平均身高,要作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让
学生懂得要先收集每个同学的身高才能计算。 [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
数学问题,正好激发了学生开展研究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进行合作,
以 取得小组竞赛的胜利。]


在音乐声中,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活动。允许学 生离开座
位,独立收集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入统计表中,计算出平均身高,
然后在组内交流 计算方法,统一结果,由组长填入汇总表中。[这儿,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 的活动空间里自主
探索,解决问题。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他们的活动
中,和他 们平等相处,热心帮助他们处理突发事件,并及时获取反馈
信息,]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各种计算方法, 一一加以肯定,鼓励简
便算法,并总结基本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紧接着激发学生思
考: 第1小组的平均身高为138厘米,所以他们组每个同学的身高
一定是138厘米。对吗? [通过辨析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培养
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12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组更高,< br>使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成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
挖掘表格中隐藏的信息,交流 体会,提出新的问题 全班同学的平均
身高是多少? ,让学生估算,再通过笔算验证,培养学生的估算 能力。
知道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后,我又顺势出示全国四年级小学生10年
前和现在的平均身高 统计表,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比较,教育学
生要积极锻炼,并且珍惜幸福的生活!


(四)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数学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 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 叔叔骑车去旅游,
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可 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
13


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 = 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
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 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
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 各种性质
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 运算定律 ,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
的地位和作用,是 数学大厦的基石 ,而 加法交换律 可能更是基石
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 学习过程中都有过
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
要将学生 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
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 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
数到 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
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 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
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
14


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 用
字母表示数 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 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
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
受用字母表示运 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
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 形成猜想、举例验证 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
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5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 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 加法交换律 是不是应该 浓墨重彩 去渲染? 交换两个
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 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
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 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16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 材上在总结
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 +b=b+ ,还是让学
生经历 具体的数 个性化的符号 学会数学的表示 这一逐步符号化、
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 是什么 和 怎
样做 ,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 为什么 和 为什么这样做 ?
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
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 究问题
的良好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
个问题模式,让学生 知道怎样思维 ,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
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17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 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
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 : 听说咱们班同学的
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 随即出
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18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 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 这样做,
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
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此时,我适时问: 你想说点什
么? 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 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 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
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
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 加法交还律 打下坚实的基
础。
19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 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
流,这 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
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 律,并板书出课题 加法
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
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 位置,不变的是 和 。不仅使学
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 变 与 不
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20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
举例,通过大量的实 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
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 知冲突。 怎
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 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
的探究欲望 。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
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 式子写到黑板上,并
追问 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 待全部
汇报 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
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 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
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
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
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
律用 +b=b+ 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
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21




三、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
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
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
应用的加法交换律? 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 7=7 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
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四、类比拓展


22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
律,是什么呢? 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
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是否成立。使学生
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
但有时, 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
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 形成猜想、举例验证 的完整、真实
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说教材
23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 多边形面积
的计算 中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本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计算的
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
积、圆的面积和立体 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
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24


教材在编写 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帮助学生进一
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
供感性材料。 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
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 明确图形之间的内
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
算公式, 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
推荐:














25





















26

放牛娃的春天观后感-幼儿园小班班级计划


小考试卷-教师节活动


情人节的来源-七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小寒古诗-济南现代职业学院


圣诞节英文贺卡-离职证明书


山西考试招生网-维稳办


福建建筑执业资格管理中心-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科亚-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