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余年寄山水
525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7:1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3语文高考-信用社会计述职报告


《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
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 后部
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
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 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
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
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 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 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 中,主要体
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 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
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
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
会 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
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 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
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 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
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有层
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
活 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
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 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
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
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
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
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
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 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
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 问题:通过观察,你想
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
们今 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
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 ,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
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
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 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
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 操作、
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充 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 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
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
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
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 相等的
16快。演示给学生看以后,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启发学生说出转化
成我们熟悉的形体。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
内在联系,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圆柱 的高与长方
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最后让学
生说一说圆柱体 计算公式的推动过程。并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
积·高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 知过程,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
示——观察 ——操作 ——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
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 性,由具体到抽象,
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


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
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
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
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
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 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
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
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 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四)巩固练习,检验目标
1.填表:集体订正后,教师提问 ,这道题已知圆柱的底面积和
高,求它体积,如果不知道圆柱的底面积,那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才
能求出它的体积?该怎样求?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 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
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 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 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 思维定势。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
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
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 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
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 是有
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
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 了
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
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 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
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思考问
题。

历届高考分数线-七年级英语试卷


天津独乐寺-天津三本大学排名


退学申请书范文-励志朗诵稿


爸爸的本领-社会实践报告怎么写


瑞典时间-成都财政会计网


湖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春节放假


感恩节什么时候-写规范字手抄报资料


2014高考作文-冬至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