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成都医学院地址-环卫工作计划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
”的基础上,
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不仅是计算的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有
着广泛的应用。而新教材又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为两段,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
以
内的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体验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
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
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
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
让学生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
,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
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
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
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比如272的组成,学生
在动手操作之后,自然就知道了。还有在师生共同数出1000个字、1000
根小棒后,我让学
生说说你对1000了解了些什么?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
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
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师生共同数小棒,在数出272根小棒后,师生一起一百一百地数,数到1000。
3
、在计数器上拨入849,然后师拨学生数。这些数数的方法不是教师告诉学生,而
是学生自己感悟,自
己总结出来的。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先估数,再让学生数一数,学生充分感知1000以内各数的实际含义,同时培养学生
的估数能力。
课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估计1000粒米有多少,1000张纸有多厚,再出示实物,<
br>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三、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
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
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
实物、《千字文》说出
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
递进,由
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
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
质量单位的名
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
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
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
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
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
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
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
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
使学生知道看、称,
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
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
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
导法、讲解
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
br>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
中熟
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
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
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
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
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
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
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
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
要理念之一,新课开始我便创设学生熟
悉的生活情境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
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
的表象就可以正确
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
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
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
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测量
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
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
大约重1
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
介绍一些常用的秤
,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
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
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
的所得
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三角形是平面图形中最简单的也是最
基本的多边形,一切的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
个三角形,因此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它的稳定
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
知识是在学习了线段、角和直观认识了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日常
生活中,学生也积累
了较我的感性认识,也能初步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
根据上
述“三角形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维规律,以及
我校协同教育实验的有关
理论,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2、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及分类能力。
3、养学生自定向、自运作、自调节、自激励的“四自”能力及小组协作能力。
重点是掌握三角形的意义、特征,并能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难点是按角对三角形
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准备的教具与学具有:电脑
软
件、小棒、各式各样的三角形图片。
二、说教法、学法。
瑞士心理学
家、哲学家皮亚杰认为:“逻辑——数学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观对象抽取
出来,而是由主体施加于对象
之上的动作,从而也就是主体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因此,要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
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
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
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
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实施小组协同教学模式,体
现如下的教
学理论:
(1)主客体发展统一论。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
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活动应充
分发挥教
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2)“四有”有机结合论
。“协同学习”强调系统内在的自主组织性,协同教育以学生
的自我发展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
的“四导”(导向、导行、导评、导励)培养学生
的“四自”(自定向、自运作、自评价
、自激励)能力,使学生得到自我发展。
(3)“协同效应”强化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是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传统教育
的不足之处。本节课通过组织小组学习,强化师生、生生的协同效应
,促进良好学习状态的
产生,提高教学的效益。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结合本校的协同教学实验,我把本节
课分为四个联合会进
行教学。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目标定向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
景激情引趣,复习旧知,提问设疑等手段,引起学生对学
习的注意,为学生学习新课作知识上、方法上、
心理上的准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学
习目标。这一阶段要求教师抓准知识的生长点去引导。在《三
角形的认识》中,学生已有了
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和角的分类的知识
(电脑演示),这些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学习方法上都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有着密
切的联系,因此,
当老师出示红领巾问:红领巾的外形是什么图形?当学生回答了是三角形
后,我马上提示课题,这节课我
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对于三角形你认为应
该学些什么?由于学生在学习角的认识中懂
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及特点,角的分
类等知识,所以,他们很快便自行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
的名称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点③怎样分类?这样,在目标定向这一环节
就充分体现了学
生的主体性。
第二阶段:操作实践,探求新知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惟
一正确方法是实行‘
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
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
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小
学几何形体的教学又是实验直观几何的教学,
重点是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能力,通过
对图形的特征的观察和实践活动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几何
知识的兴趣,形成表象、发展空
间观念。
1、引导操作,学习新知。
在学习三角形的意义和各部分名称时,我要求同桌的同学配合分颜色围图形,他们围
出了以下这样的一些
图形:红色、绿色、橙色、紫色。
红色、绿色、橙色围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围成三
角形,如果把这些小棒都看
作是线段的话,你能说说什么是三角形吗?由于学生有了活动
、实验的基础,学生很快就能
说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并能说出三角形各
部分的名称:边、
顶点和角等(电脑演示),通过观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板书)。通过
让学生
判断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2、操作演示,应用新知。
生活处处有数学,“任何的一个数学知识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学生有了三角形的
初步认识后,我请他们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学生都很踊跃地举手发言,但如
何把这些生活
原型再现于课堂,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呢?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这
些生活原理再现在学生的面
前,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
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
后让每组的同学都拉一拉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教
具,在“手感”的比较中初步获得了“三角形不易变形
”的特征(板书),再通过修椅子的活动
录像得以证实,这样,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
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
成了“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3、小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进行逻辑思维最基本的单位,更使逻辑思维正确地进行,
概念必须明确,而要
做到概念明确,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已基本
弄清了
“三角形的内涵”。接着,再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个个事物,当“一个个事物”多得不用枚举,或者不必要枚举时,可以用一类类事
物表示
。如三角形的形状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胜一一枚举,但可以按它的内角
或它的边分类。这节
课我们先按角对三角形分类,上课前,同学们都剪了一个自己认为最特
别的三角形,我让他们观察三角形
的角,并分别在角内写上角的名称,然后在小组中,把同
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类,看可以分成几类,然后
让小组汇报,有的说:“三角形的角有一个
钝角、两个锐角的”,“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及“三个
都是锐角的”。除了这三个情况外,
还有没有其他的情况呢?通过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
情况的三角形,然后我
再请个别小组把他们组中的三角形,按这三类分好,贴在黑板上,接着让同学对第
一类三角
形进行起名,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得出“钝角三角形”这个既简单又能突出这类三角形特征<
br>的名字。最后让学生利用这一起名的方法,给另两类三角形起名。
至此,学生根据一
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律,以三角形的载体,通过自己运作,进
行了一次逻辑思维训练,然后通过阅读
课本和观看电脑演示,系统一整理已学的知识,再让
他们在组内说说学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
过看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猜猜是什么
三角形,使学生更明确地认识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
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的就不能
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必须
是三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阶段:互测互评巩固深化。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较完整
的知识结构,并进行相应
的基本性、提高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与检测,使学习得以巩固,并在应用
知识的同时,
对照目标检测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与调节(边电脑演示)。最后,我出示了
一组拼组图形(电脑演示),让学生观察,这些拼组图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让他们利
用组
内的三角形拼组一些有趣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分别用到了哪些三角形。这样的练习使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聪明才智能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锻炼。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系统建构。
这一阶段的总结评价是必要的,是对整一节课在知识上、方法上、态度上的总结与评
价
,应充分引导学生自评,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此外还应对本节学习的知识质颖解惑,把旧
知识纳入原有的
知识系统中。形成知识网络,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知识上、方法上的准备。
至此,结束整节课的教学,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问题,希望
得到老师们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