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_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到六年级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563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7: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英国汇丰银行-采购合同范本


三年级

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 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 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
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
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 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
括能力,能用 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
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
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 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
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 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
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
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 ,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
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
法?根据学生的回答 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
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
念,可以 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
看一看。然后每1 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
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
走, 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 跑了4圈,每人必须跑
完,跑慢没关系。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受,然后告诉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系),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跑完艰苦的1千米,此时“千米” 在
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久远的,突破了建立1千米的观
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 能不能根据1千
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困难的同学可以
与同桌商量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结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想法。

(3)教学例2

尝试练习

4000米=()千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依据?

再练习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部学完了。你可以先 用手
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它们排
排位?学生学过 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毫
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相同吗?不同在哪里?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理和归纳,使学生认识一
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 知识体系。)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方法学会这
些知识的?

三、巩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 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 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୳)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电影相距38()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 、分米、
厘米、毫米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别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
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安排这道题的目的是 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
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选择合适的数量,建立实际长 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具体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合适(举出5个例子)。

(在熟练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会运用 所学知识解应用题,并能联系
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提高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指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 ;二是板书设计和
教学思路和谐统一,能简明突出地呈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一目了然。



吨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千
米和吨的认识” 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课时。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对重量
单位千克和克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 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
换算,这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通过本课题教学 ,
学生对重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的需要,也为以后 学习别的知识打下基础。根据教材的编排、大纲要求和学
生认知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为以下两点 :

1学生能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
行质量单位之间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生活中解决相应的问题。

由于吨是 较大的计量单位,学生往往只是眼见,却未必有真实的感受,
因此,教学重点是建立1吨的概念,难点是 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成为本节课 的突
破口。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程序分4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该环节主 要是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自然导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 如下:

(1)、课件出示水果贸易市场的画面。

“一个苹果重450—— ——,一箱苹果重1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估计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中这一车苹果的质 量为3————。(填上合适的
单位名称)

(2)、从实物中认识吨。(幻灯片展示装货物的卡车、火车皮这两幅画)

教师引导学生:图上的吨或t是什么意思呢?

(3)、揭示“吨”的概念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揭示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 数量上初步感知吨的重量,并反馈有多少同学已经
知道“吨”。并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吨的概念,让学生感 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在生活可以随时发现数学。

2、实物体验,联系生活

本环节逐步由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认识,拓展思维,以


直观 形象的物体让学生充分感知吨这个计量单位所表示的数量是非常重的,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基础。

(1)、出示实物:一袋50千克的大米和4个5千克的铅球

教师请学生抬大米,掂 铅球。引导学生:1吨的重量要几袋这样的大米啊?
20袋这样的大米你们还抬得动吗?铅球同上过程< br>
(2)、同桌互相说出自己的体重,并互相背一背,来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
多重。教 师引导:1吨的重量相当于几个我们这样的同学୳

(3)、联系生活举例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让学
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学 习,并亲身感受和推算,有利于学生建立
1吨重的观念,突破难点。把吨这个重量单位用于生活,强化吨 的概念的构
建。

3, 单位化聚,练习巩固

(1)、 出示例题:5吨=( )千克 5吨680千克=( )
千克

2000千克=( )吨 2450千克=
( )吨( )千克

(2)、 开放题: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
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 一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
的重量是1吨。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质疑问难,总结全课

让学生自己说说这节课主要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
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 br>课时,“毫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
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 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
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
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 造了条件。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
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 的形成过程,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 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
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三、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电教媒体2、为每小 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
纸版做的尺子。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 一张电话卡等。学生
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学生身高的
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 这样设计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
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啦!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 ?请大家估
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刚才我
们测量的 数据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估测学生身高这 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对已
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总结,架好了学 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了这样 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了这个同学的
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有,还有的同
学可能会说:测量能 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
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呀、树木哇都有 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
认识周围的事物,也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 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周围,通过对
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 性和生活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
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 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求学生对数学
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测量时,将遇到 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
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学生 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制造这个矛盾,
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冲突,让学生体 会到:只有米
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
一个更 小的长度单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
识的探索设置了有利的悬念。

3、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 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


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 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
或找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有的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
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 位太大了,要创造一个比厘
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 br>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
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察直尺,然后配合学 生的汇报我准备采用
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画,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
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
厘米等于10毫米”这个教 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 助实物进行类比,帮助学生更好
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 破
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
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
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活动,进一步
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 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毫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
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能力,而且还使 学生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
学思想,有利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应用于生 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 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
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总 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高的
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
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
下来,让学生在类比 联想中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测
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 序,实际上教学流程还要
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四边形》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 本
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本单元的
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 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
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 br>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①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②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
象的能力。

③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
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奥秘。

4、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以往的知识当中,学生只对各种图形有所认识,而对 什么是四边形还不是
很清楚,所以引导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是本堂课的重点。而三年级的学生
对事物的观察、比较能力还很弱,要正确的说出四边形的分类标准是一个难
点。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我直接出示主题图(课件),让学生寻找认识的图形,如: 长方形的篮球场、
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根据学
生 所说,概括说出:看来图形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图形让我们生活
变得多姿多彩。所以今天我们先 研究图形中的一类——四边形,从而顺利出
示课题。

这个环节创设了参观光明小学的 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比较贴
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让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知识的日常化、
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观察光明小学的校园,
既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很自然引入课题。

(2)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第一步,用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把你脑中的四边行


画下 来。”第二步,展示学生的作品,不管正确与否。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经验判一判。第三步, 自主探究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交流自己
概括出的特点。第四步,出示例1图,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是四 边形的图形。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涂一涂等活动,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 br>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
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休课件动态演示的优越性,
使图形可以随意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动手实践,获取新知;

①教师出示一些不同的四边形,让学生对 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先让小组讨
论,充分发挥想象力及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这些 四边
形的区别与联系。

在学生对四边形特征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创设合作交流的 机会,利用教
师呈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
形的理 解,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互帮互助,既内化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与
人合作的意识。

②围四边形

学生利用学具里的钉子板围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很多学生围出的是长方 形
和正方形,教师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讨论,并通过测量,得出他们的对边
也分别相等,从而 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

从抽象的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教师设 计了围四边形的环节,使学生进一
步清晰地认识了四边形。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 ,培
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节课你又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经常设计总结的环节,可 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所学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能力。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68、69页例1 。《整十数乘
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 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
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
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 度观察周围世


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 法
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
同时也让每一名 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本课内容的一个知识生长点就
是表内乘法,将整十、整百、整千数和一位数 相乘转化成表内乘法来进行计
算,以此来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为学习乘法估算和笔算乘法打下基础。< br>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整千数 乘一位数的口算过程,
理解算理,学会口算方法。

(2)、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感觉数学
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由算理想算法。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 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
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 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
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本节课
教学的主要思路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问题,并通
过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通过
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达 到这个目的,本节课的教
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计算教学往往枯燥乏味,而机械 的训练更
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首先创设游乐园这个熟悉的情
境,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地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然后提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锻 炼学生的提问及解答问题的能力,
情景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学习素材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和富
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
习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由于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
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解决同一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 br>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思考、交流,在
交流中探索10乘几的 口算方法,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学生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 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
乘一位数,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 ,
再呈现一组有规律的乘法算式,通过观察、比较、类推出整十、整百、整千
数乘一位数的简便 算法,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4、课堂反馈,检查效果。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我围绕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1)基本练习;(2)
解决 问题,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
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 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坡度,把握了练习的难
度,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达成目标。

三、说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1、导入:师:大家喜欢去游乐场玩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

出示主题图:

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灵聪聪的话了吗?一起读。(生提出问题时,让2名学生说
出算式)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小精 灵聪聪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出示例1的第(1)题:坐旋转木马每人
2元,9人要多少钱?10人要多少 钱?(问题写在纸上,用幻灯放映)

2、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计算。(齐读题目,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
问题)

生汇报,老师板书:2×9=18(元)(你是怎样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几的算理

师:2×10没有乘法口 诀,你是怎样想的?(前后桌四人为一组说一说你的
想法,看看哪一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个2相加来计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个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1个十×2=2个十 )

老师把4种算法都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优化算法)

师: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再试试,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5、练习(每人一张答题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
7

展示,并让2名学生说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10乘几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几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

2、学生齐读题,自己解答,汇报,老师板书:20×3=60(元)

3、探究20乘几的算理


师:你是怎样想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的回答中,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将20×3看成2×3=6,再添上一个0,就是60了。(即2个十×3=6个
十 )

(2)因为10个3是30,所以20个3是60 (20个3相加)

(3)20×3表示3个20相加,(20+20+20=60。)

把算法板出来

4、你最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

(三)口算练习,小结算法。

1、口算400×5=

师:我们来 看这个算式,看谁的反应最快。老师板出题目,生说算法。(让几
名学生说算法)生汇报,老师板答案。

2、做一做: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师:有没有信心接着下面的挑战。

30×9= 300×9= 3000×9= (写在纸卡上放映)学
生说答案,老师在题卡上写出答案。

师: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让学生在体验中,优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结。

今天,我们 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板课题:口
算乘法)我们通常把这类题目转化为表 内乘法来计算,先把题目看作表内乘
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

4、质疑。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69页,认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吗?

5、请同学们看课本6 8页的主题图,谁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出一个用乘法
计算的问题?(3名学生说)

三、巩固练习,掌握应用。

1、做练习十五第一题

师:请同学们 把书翻到71页,练习十五第一题,自己把得数写在课本上,看
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先全班独立口算,在课本上写得数。展示一名学生答案,并让学生说出3个
算式的想法。

2、做游戏:我出你答。

师:现在我们做个“我出你答”的 游戏好吗?老师说算式,你们说答案。(师
说两个)

师:谁来说个算式大家答?(2-3名学生说)

同桌两人玩游戏,每人说两个算式。

3.做练习十五第2题、第3题。(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解答)

(1)读题后,独立计算。

(2)学生汇报。

(3)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五、板书设计。

2×9=18 2×10=20 20×3=60
400×5=2000

想: 想: 想:
想:4个百×5=20个百

1、2×9=18,18+2=20 1、20+20+20=60

2、10+10=20 2、2×3=60

3、1个十×2=2个
十 3、

4、2+2+2+2+2+2+2+2+2+2=20


人教版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口算除法)。

二、知识背景

《口算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生掌握除数 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
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 新的教学理
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本
节课教材 安排了主题图和例1,主题图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一幅运送蔬菜的
场景图,通过小精灵的问题“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引出除数是一位数的口
算除法。 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算
理,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共同探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 3通过联系实际的数学问
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正确计算的习惯。 教学
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整百整千
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四、设计理念

第一,注意突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例题之前教师结合学生
的生活实 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培养
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学生探索的过程中,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一位数的口算除法,通
过观察、比较、类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把
几十、几百、几千看作几个十 、几个百、几个千来想,突出本课的新知识与
表内除法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计算教学范畴,以往计算教学机械枯燥乏味,而
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导致学生对 数学失去兴趣。布鲁纳曾经说过:“学
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 教材呈现


的主题图是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br>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愿望。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
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设计中
我把数字稍微改动了一下。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 “看”数学。
因此,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我让
学生根 据主题图提出问题并尝试练习,再让学生进行自我验证。肯定鼓励学
生的独特想法,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创新能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明算理时,给足自主探索的时间,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通过自 己的实践活
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通过质 疑60真的变成了6了吗?进一步明确了算理,真正完成了“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的和谐性过渡,丰 厚了探究的底蕴,为孩子们的进一步探
究激发了热情和欲望。

3、及时反馈,内化提高。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 环节中,我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练习:本次练习有两个层次。(1)
基本 练习;这些练习既重视基本训练,又注意了综合性训练,层次比较鲜明,
这样由浅入深。(2)内化提高 。练习中巧妙设计300÷5教学资源,实现了让
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学习的良好效应。相对课始的探究 素材,显然最高位数
字比除数小的这类口算除法要复杂一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辨别,对比练
习,突破难点。

4、巩固升华,总结提升

在这个环节,我安 排了三块内容:一是摘苹果游戏,8道口算题。“被
除数末尾要保留零”的情况和不用保留零的情况。二 是由关联的两组口算题。
让学生感悟: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商也扩大10倍,渗透商的变< br>化规律。三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萌发和培养。尤其是在自然贴切的解决问题情
境中,让学生利用口算 解决问题。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以有层次的体验贯穿全课,< br>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彰显个性化的学习风
格,成为课堂学习的主 人。二是突出对教学实效性的追求,使教学目标不再
是一个虚架子,而是实实在在地分解并落实到了具体 环节中。三是广泛地链
接周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下,变得丰富多
彩。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
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 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
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 扩展,是今后学习一
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
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
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 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
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 掌握有余数的除
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
表内 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
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 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
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
确定了以 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 br>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
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 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
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
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
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 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
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 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 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
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 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
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 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 ,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
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
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 成,后检查,指名说
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三年级

《周长》
教材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
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等平面图形的基础
上,学习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针对这一特点和
教 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 结合具情境, 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 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
受数学在日常生活 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 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
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因此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 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树叶图片。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 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
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
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
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 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
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 ,一次沿着青叶的


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 沿从
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
的概念:刚才星 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
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
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 教
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
为学生对周长的 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 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
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
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
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
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 生直观认识了周长
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
丰 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
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 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
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 ③量出各条
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
量不方便 ,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
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 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
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 没有必
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①4+2+4+2=12(厘米) ②4×2+2×2=12(厘米) ③(4+2)
×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①3+3+3+3=12(厘米) ②3×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
算方法。


《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 年୳上册第五单
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
确认 读几时几分。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 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
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渗透 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 立“秒”的时间


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 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
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 生活经验,尽
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
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初步建立“秒”的
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 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
发,主要采用了创景激情、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
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 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
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看一看、 听一听、说一说、
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
提 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
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 如:“嫦娥一号”成功
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 br>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素材,既能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 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活动体验 探索新
知→→全课总结,系统梳理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 :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
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 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
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 的看法,可
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
大格再减 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
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 “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
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 ,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
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 一做,一起做动
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
地体 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
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 。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
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 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
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 br>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
那就又反过来问你是 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 /p>


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
们初步 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 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
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 1分钟。我设计时是
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
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ɓ。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
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 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
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 有利于“分”时间概
念的建立。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୳》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 时的内
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
与整数有很大 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
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 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
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 的
“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
这节内容需借助 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
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 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
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
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 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 于生活,
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
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 在生活中
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
一多半的概 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
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 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 自主探索
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
及多媒体辅 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
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 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
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 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
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 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
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 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
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 说12这个
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
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
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
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 生的生活
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
学生获得发 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 ,告诉学生
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
再出示 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
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 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


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 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
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
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 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
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 、13、16和1的关
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 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
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 ,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
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
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
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 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
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
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 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
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 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 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 ;凡是学生能独立
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
情 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
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
引导者角色。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 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
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 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
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
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


难点:1、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2、 合作交流,观察研究;3、尝试量角,
探求方法;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 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
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 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
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 加以
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
会,从而激发他 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
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 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 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
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 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
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
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 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
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 °角的表象,这样
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
在 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 °、150 ° 你认为应该
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 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
于90 °,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
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 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
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 刻度容易读
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 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
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
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
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
圈?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 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
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 进行总结方法,
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
困难 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 ,
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
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为这些角排排
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 120 135 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 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
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 知充分发散思维
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
经历 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 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
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 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
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画角》的说课

一、说教材

画角是在学生直 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
学的,学习这些内容,对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 的认识以及发展空间观念,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画角”之前,学生对于角已有一定的认识,< br>已能对角进行分类。

根据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并根据四年 级学生的实
际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明确各种角
的特征。

技能目标:能够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度,45度,60
度和90度的角 。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各类不
同的角 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怎样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准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二、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营造独立,自主的学 习氛围,
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
了五个环节 。

(一) 复习旧知,激发兴趣。

1、把下列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列各角。

3、思考: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
角呢?

【在旧知的复习中引起学生的求知兴趣,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师明确研究任务:画一个65°的角。


2、利用活动角,渗透角的画法。

引导学生活动:

教学角的画法。

(1)利用活动角和量角器,想办法摆一个65°的角。

(2)同学之间互相利用量角器检验。

(3)请摆得比较准确的同学介绍摆角的方法。

(4)尝试摆不同的角。

3、引导学生学习角的画法:

要求: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5°的角,画完之后再用量角器量一量。

引导学生活动:

⑴尝试并体验画一个65°的角。

⑵质疑,提出自己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⑶请学生介绍自己画角的技巧。

【动手操作,参与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和实践性】

4、教师演示角的画法。

5、讨论画角的步骤。(重合、找点、连线)

(三)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2、让学生质疑问难。师:大家有什么需要请教或者提醒别人注意的问题吗?

㈣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用量角器画出30°的角。

集体订 正。提问: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30°的角吗?(提醒学
生利用手中现有工具——三角板)

2、让学生画60°的角,由学生代表展示这两种方法。

3、提问: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

我们常用的一副三角板有两个,每个角的度数如下:

下面我们来画一画。

⑴动手尝试:分别用一块三角板画角。

⑵使用两个三角板用加或减的方法画角。

⑶合作交流,按照同样的画法还可以画出哪些角?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 知识的学习,直观,有趣。在小组的共同
活动中,学生也体会到合作的愉悦。】

4、 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20°、70°、95°、135°和165°的角,比较与三
角板的画法,发现问 题:

用三角板那不容易画出的角,而用量角器能准确地画出,三角板在画角时是
有局 限性的,所以,在画角时应该根据角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来画。

5、提问:你还有其他不同的画法吗?

【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 的,操作是自由的,结论是待
定的,学生始终是积极主动的,其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被深化。】

五、发挥想象,培养创新。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

45°135°75°

演示并指导学生折角。

2、利用手中的学具画135°的角,看谁的画法最多?

90°+45°,180°-45°,60°+30°+45°,用半圆仪、三角板)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角画角,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画 角

1、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直接画 30、45、60、90度

2、用三角板画角: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垂直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四年
级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一课时,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
认识了点和线段 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
形的重要基础之一。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
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的原型。学生的
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
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 的平行和垂直关系。本课时主要解决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问题。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从学生出发,以《数
学课程标准》的 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通
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使学生系统深入 地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类、
观察、讨论等方法以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
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空间观念。

3、在数学活动 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增强学生对数
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用数 学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认识两线平行垂直。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建立垂直与平行的空间观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晚上, 吃过晚饭小明在收拾碗筷时,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了,
如果用两根筷子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 挥想象力猜测一下:两根筷子落


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 br>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便于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引导探索,感知特征

1、展示各种情况

首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作品,然后将部分同学的作品贴到黑
板上,

2、进行分类:

(1 ) 相交与否。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分为两 类:交叉的
一类,不交叉的一类。第二种,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
不交叉一 类。第三种,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
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师:你们所说 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
上称为相交。

(2) 引导学生分类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这里
学生可能对两幅图 有疑问: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
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同时请两名学生动手画一画 ,把两幅图中的直线分别延
长。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 br>情况,刚才在分类时有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
分成了三类,那分成四 类的同学把交叉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
也是相交。这样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 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
类。

(设计意图: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 力,在学生自主探
究、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发现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三)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 、认识平行:

出示第五幅图 师 :这组直线会相交吗?你是怎么想的?有的学生认为它不会
相交,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是一样宽的,有 的学生则认为是不是一样宽,
必须动手量,通过用尺测量,说明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这种情况在数学
上叫互相平行。(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进一步说明两条直线
向两边无论怎样延 伸都不可能相交。)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୳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

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立方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问:平
行吗?平行。接着问:这样还平行吗?为什么?因为不在同一平面。

练习:出示下列 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行。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
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 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参与到学习中去,亲身体验,加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不相交的概念。)

2、认识垂线

< br>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
答两条直线相交后都有 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我发现对着的两
个角一样大。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 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
“可以量一量。”(请一学生验证。)

教师小结:如果两条 直线相交成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
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 点叫垂足。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垂直与平行》

(四)巩固新知,应用提高

1、找一找

a、 出示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举例说明,平行的例子:五线谱中的
五条线,黑板相对的两条边。

垂直的例子:长方形镜框长边和短边互相垂直。

3、摆一摆

(设 计意图: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平行、垂直
的理解,渗透了几何知识中平行线 的判定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应用知识可
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去说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从而增强应用 数学的意识,
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全课总结,评价体验


《直线、射线和角》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教材选 自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初
步感知了直线、线段和直角的基础上教学 的,是几何形体知识中最基本的概
念;也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更是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教材中首 先将
射线与直线、线段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引出角的概念。基于
以上认识我确定 本课教学目标为:

1、(1)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认识射线;理解直线、线段、射线之间 的区
别和联系(2)掌握角的概念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经历直线、线 段、射线和角的认识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比、
观察、综合、记忆能力,提高动手操作水平 ,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 敢
于创新的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正确评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红外线手电筒、多媒体课件、尺或三角板

说学生:

学生虽然在二年级初步感知过直线、线段和直角,但是只停留在“知道”的
层面上,并没有理解和掌握 。本课不仅要求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而且要理解三种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角的概念和 表示方法。


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 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辅
以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 地突破了教
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充分发挥教
师的点拨 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
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 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
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说教学程序

一、认识射线、直线

(一)、认识射线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贝,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手电筒)

利用手电筒的光在室内照射引出所学过的线段并回忆有关线段的知识。

2、打开手电筒,请看,这线穿过窗户、透过云层、射向宇宙……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能想象出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吗?

你能把他画下来吗?(指名画出不同的)

你觉得谁画的比较合理,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到过这种线吗?

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线叫-------射线。

设计意图:四年级初 始阶段的学生,空间观念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
维为主。而线段、射线是一种数学化的符号,具有 较高的抽象性。所以,找
到线段和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找到了教学的起点,又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通
过线段感知什么是有限长 ,其次借助射线在生活中的原型,比如手电筒的灯
光等感知什么是无限长,然后老师巧妙的用课件抽象出 射线和线段,再来理
解射线是无限长,我们画出来的实际上只是射线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来
介绍直线是两端无限延长的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认识直线

1. 师:刚才我们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画出射线。如果把线段的两端都无
限延长,结果会怎样呢?

师:(多媒体演示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像这样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
得到一条直线 ,直线有什么特点?

2.师:你能把射线改画成一条直线吗?

3.学生操作后反馈。

设计意图: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 认识简单几何
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认识射
线的基 础上让学生想象把射线衍生到直线,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提高
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射 线和直线。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下面我们开始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后巩固应用

设计意图:经历了概念的 形成后,“三线”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里是无序的,
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的纳入学生认识系统,此时就需要 辨析概念。学习伙伴间
的交流、合作、讨论、争辩、表达是辩明道理的有效途径,这就有了小组合
作的需要。而比较是人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思维活动,所以这里教师设计了
图表,既便于学生比较,又 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最后反馈练习,学生
习得的知识已经系统化,随时可以调用了。

(四). 拓展延伸。

1.师: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直线和射线都可以延伸 ,画的时候不可
能画完。所以只需要画出一部分就可以了。那现在我们就来比试比试,画一
画。

师:请大家在纸上点一点,通过这一点画直线。大家猜猜可以画多少条

明确: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3.师:现在请大家在纸上点两点。大家猜猜要同时经过这两点,可以画多少
条直线?





同不同点

学生汇报结果,课件显示结果。过两点的直线只有一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但要将刚才所学的知识巩固提高


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同时要对下一环节进
线

行自然过渡,因为线和角是两类知识,所以要让学生在


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自然明白用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角


的概念。

线

二、认识角


1.师:从一点起可以画出无数条射线,现在请大家画一

线

点,然后从这一点开始只画两条射线,(学生画后,老师
展示不同的作品。)大家看看这些图是 我们的老朋友,叫什么名字呢?

生:角

师:对,这就是大家熟悉的角。谁来说说刚才的角是怎么画成的。

生:从一点画出了两条射线形成的。

2.师一边用课件动态展示角的形成过程,一边 规范学生的语言:从一点引出
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师:象这样的角,你按照刚才的方法再来画一个不同方向吗?

师:角的知识在书上做 了非常详细的介绍,请你们认真阅读,把你认为重点的
知识划下来,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 一下.

3.交流汇报学到的知识;

设计意图:角的形成让学生过一点画两 条射线,让学生经历了角的形成过程,
比单纯的课件展示体会得更深。培养学生的反思力是提高学生学习 能力的有
效途径,通过学生回顾刚才画角的过程:你是怎么画出这个角的,学生描述
的角已经和 角的概念相差无几了。角的其他知识,老师采取让学生自学的学
习方式,这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练习巩固

设计意图:做到及时反馈,用多形式的题型、多角度的巩固学生对 概念的理


解。

四.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知识回顾,质疑问难,总结铺垫

五.板书设计

线段:两个端点、有限长。

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无限长)

直线:没有端点、两端无限延长。 (无限长)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 角
∠ ≠<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 第四单元第二
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一、说教学内容

1、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 量,四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 部分知识的学
习,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 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
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2、教学目标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经历 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
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之 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总结概括以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说课技巧-蛇板


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处-魔力鸟


中国民俗文化-学生评价


什么是会计电算化-公务员申论万能模板


办理护照流程-安全生产汇报材料


大学生就业率-学习体会怎么写


广西大学行健-战争手抄报


泰安岱庙-公务员体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