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例尺》说课稿
自我分析-小学班会记录
小学数学《比例尺》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
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
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
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
,使
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解决笑笑家平面图的相关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
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
习2、3、4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
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
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3)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动手等学习活动,
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
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的习惯;(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
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
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
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
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
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
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
产生了疑问:南京市到上海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
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
大的地方画
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
生浓厚的求知欲
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
学活动经验。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从比例尺的意义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
的应用,我设
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
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
自始至终共同参与
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尽可能的有
自行探索
、自行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学习的出发点,是学
生思维的发动
机,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促进学生
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本节在比例尺的意义的探究过
程,在尝试应用过程,在开拓应用过程,在创设情境
时,都尽可能的
注意到开放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