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
湖北二本院校排名-修养是什么意思
《小数乘整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数乘整
数》,接下
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
理解:《小数乘整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3
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之前的学
习中已有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和
认知水平,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同时
也为接
下来要学习的小数乘小数和小数除法做了铺垫。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
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
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
源于生活,生活需
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而正确地列竖式计算小
数乘法,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先采用“情
境教学法”,创设“买风筝”的生活情景,接着用“迁移类推法”“引导发现法”,
利用学生的
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引导学生由整数乘法的经验类推到小数乘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
学习的乐趣,掌握学习的
方法,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问道:
同学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那我们一起到风筝小店去
选一选自己喜欢的风筝吧!紧接着我出示四种不同
形状的风筝及单价,让学生说
说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
本环节我的
设计意图是:让课堂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设计熟悉的“买风筝”
活动为背景,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
题,易于激发童心童趣,让学生自觉地用
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 “法”“理”。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理当重点突破。我是这样做的:
(一)出示例1。
每个蝴蝶风筝3.5元,买3个要多少钱?
我让学生说说例1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尝试算出结果,并记录自己计算的过程。
我发现有些学生用3.5+3.5+3.5的方法, 还有些学生用3元乘以3再加上
5角乘以
3元,得出结果再把角换成元,还有些学生用35角乘以3,最后把结果
再换成元,更有些学生用3.5
乘3的竖式进行计算。我让这些同学把自己的想法
进行展示。
接着我让学生比一比,评一评
,哪种方法更简便,通过比较和总结,让学生
明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知道用乘法
计算更简便,再展示
学生列竖式中不同的对位方式,让学生明确小数乘整数要先按整数乘法来计算,所以列竖式时是末尾对齐。再让学生运用乘法竖式计算做一做的题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
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我充分关
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差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独立解决问题,在此
基础上让学生在对比、交流中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渗透优化意识,而同步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过程,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例2。
出示算式:0.72×5,引发学生思考0.72不是以“元”作为单位了,你又应
该怎样计算?学生独
立完成,并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并
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教师引导概括:先将0
.72扩大到它的100倍,再按整数
乘法的法则计算得到72×5=360,由于因数0.72扩大到
它的100倍,要使积不
变,积360应缩小到它的一百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小
数
末尾的0去掉。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3.5×3的积是一位小数,0.72×5
的积是两位小数?从而得出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最后再让
学生与同桌说
说小数乘整数列竖式时应该怎样去做?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我在此环节的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在
思考中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和空间,在反复的思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
算方法。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能
依赖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注重训
练的实效性。根据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题。
我安排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并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
不同?
2、提高题。
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检验并提高学生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力。我安排了第4页《练习一》第1题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3、拓展题:《练习一》第2、3题。
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有难度,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乘
整数的理解,巩固新知,
强化重点,突出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四、反思评价,完善认知。
我用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再现教学过程。
小数乘整数
例1 3.5×3=10.5(元) 例2 0.72×5=3.60(元)
把3.5元看成35角
3.5 元 35角
0.72 ×100 72
×3×3× 5 × 5
10.5元
105角 3.60 ÷100 360
【说小结】
本课教学,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
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手段,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实现“要我学”到“我
要学”、“我会学”
、“我乐学”的转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
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
br>总之,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
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
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
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
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
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从而使
不同层
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
合作探究
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小数乘小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
容是,小学人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小
数”的第一课时,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五个方
面:
一、说教材
小数乘以小数的原有基础是整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它为小数除法、小数
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奠定基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数乘小数是五年
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难点和关键,一共涉及三个知
识点,1.确定积小数点位置;2.积位数不够
时添“0”补足;3.小数连乘的探究。
第一课时是根据整数乘法算出积后来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不涉
及积位数不够时
用0来补足的知识。本课时的关键在于理解算理,归纳算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
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整数
乘法算理的掌握,能对小数乘整数积小数点的
定位,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共同探讨,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
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
力,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
问题的过
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共同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难点: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教学关键: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索,掌握积的小数点定位方法。
教学准备:PPT
二、说教学法
1、启发式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
能力。
2、探究式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讨论,同桌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运用,促进学生知识
的内化,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三.说流程
数学课堂注重的
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
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预设时间——5分钟);
探索方法,解决问题(预设时间——15分钟);
灵活运用,巩固知识(预设时间——10分钟);
课后小结,回顾点题(预设时间——3分钟);
自由思考,思维延展(预设时间——2分钟);
机动时间:5分钟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巩固。
231×2=462
23.1×2=46.2
2.31×2=4.62 0.231×2=0.462
学
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者缩小10倍、100倍、1000
倍······积
也跟着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回顾,为后面的学习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收集信息,列式并观
察所列的算式和我们前面所学
习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反馈。老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
容:
小数乘小数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熟悉的黑板(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既复
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内。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
实际意义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达成教学目标三。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比较数据。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学生主体的思想
,引导学生
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我讲这样引导学生:孩子们,谁来说
一说
小数乘整数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学生独立尝试进行计算,老师巡视,发现学生在计算上的难点,有针对性、
有重点的找准教
学的最佳切入口。
我预设了3种情况:
一是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二是小数乘以整 数的方法进行计算;都有可能找不出积中小数点的准确位
置;
三、能准确进行计算,并能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请几位有代表性的学
生上台板演。
首先,对学生正确的计算进行讲解追问,请这位学生在座位上说一说自己是
怎么想的?为什么会
这样想?在学生原题上用红色粉笔进行如下批注:
针对其他同学出现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汇报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扶与放的结合,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初步
达成教学目标一,渗透转化思想。
3、回顾比较,提炼方法
对比例题计算过程,我
问:比较上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了什
么?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总结。
计
算方法:因数(红色粉笔)里一共(红色粉笔)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
小数。即“一算,二数,三点”
。
设计意图: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在教师的引导下,充
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方法,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一,初步
达成教学目标二。
4、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千克,漆我们班的这块黑板
需要多少
千克油漆?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让学
生再次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指导解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二和三。
(三)灵活运用,巩固知识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
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小数点的位置,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巩固所学的知识,从
而有
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2个环节的练习:
1、根据:372×28=10416,直接写出下列算式的积。
求:372×2.8=
37.2×2.8= 3.72×2.8=
设计意图: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
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在开放练
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2、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二第1、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
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
情况。预计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老师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课后小结,回顾点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小结,回答,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
(五)自由思考,思维的延展 <
br>数学学习总是环环紧扣的,一节课结束了,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放飞学
生的思维,为后面的
学习提供起点,出示:
16×24=384,求:0.16×0.24=?
设计意图:再出
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积的小数点,为下节课
的教学,积的位数不够时应用0来补足,埋
下思维的生长点
四、突出重点说板书
计算方法:因数(红色粉笔)里一共(红
色粉笔)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即“一算,二数,三点”。
设计意图:这样板书能
让学生更直观的对比,观察出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和积
小数位数的关系,抽象出算理和算法,突出本节课的
重难点。
五、课后总结说反思
我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
学生的发展,创
设条件,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点评,发
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
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置》
,接下来我将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先说说对教材的理
解:数学,以其丰富的内容,开放的思维,严密的
逻辑,使孩子们产生强烈的兴趣。《位置》就是这样一
个开放思维,严密逻辑的
内容。《位置》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
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
学习,又进一步
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
再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
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
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可
以说既是对学生
位置观念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一个重要总结,又是从具体形象的位置到抽象直角坐
标平面位置的过渡。
【说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会在具体
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明确竖为列,
横为行,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全局观念,站在大众角度主动简单的表达自己,体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生活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数学方法,理解行列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
点。
【说教法、学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有赖于教法学法的转变。本堂课我采用构建“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
习,由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转向培养具有多种能力,
特别是“学会学习”
的人。只有学会自主、合作学习,才能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去学会主动表达,学会主动交流交际,采用本教学模
式,先学后教,可以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实践。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
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
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以“开家长会”这一情境为蓝本,创设
了生动
的教学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我通过家长会让学生给家
长准确介绍座位这一情境引入课题,通过问题情境
的创设,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给思维
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
学习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2.独立学习,合作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老师就像帮助小孩子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
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
本环节,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引导,留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
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知识的过程。独立学习的目的,不
仅
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
生的自主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学生个体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
解决学习中的
疑难问题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及过程,相
互
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
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
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用数对
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先描述列,再描述行。
根据这一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进行了以下教学:
(1)、观察探究,形成表象
我通过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行与列的含义和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并用行与列
说一说“第2组第3
个,第3排第2个”,明白这两个都可以用“第2列第3行”
来表示。继而根据这一描述方式用数对(2
,3)表示位置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
到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
用行列描述自己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
2、深入理解数对的含义,熟练运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通过写、找、比,使学生深入了解数对的含义,达到熟练运用数对表示物体
位置的目的。
(1)写一写:
通过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写出主题图中王燕和赵雪位置的数对,并同时在<
br>简图中圈出这两位同学的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个数对数字虽然一样,但
表示的位置不一样
的原因是数字的排列顺序不一样,
(2)找一找:
通过让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王乐
同学的位置,并和王燕同学的数对进
行对比,发现两个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如果相同,它们表示位置是同
列不同行。
(3)比一比:
对比李小东和孙芳的位置,再用数对分别表示这两位同学的位置
,引导学生
发现两位同学如果在同一列,它们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是相同的。
3、对比发现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优点。
通过先让学生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然后和之前
写的进行对比使学生发现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简洁性和准确性,体会数学的简约之美。
4、实践运用、形成能力:
依据本节课所学知识,我安排同学们完成课本19页做一做,即说
一说生活
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通过向学生展示“电影院的座位”
课件
,让学生欣赏的同时,体验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运用,让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
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
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运用<
br>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5、总结提升
在上述教学环节完成后师生一道总结、梳理当堂所学知识,归纳方法、揭示
规律、总结提升。
通过总结提升,可以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让学生进行了一
次自
我反思。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留一个
直观、完
整、深刻的印象,本节课板书简洁明了,能清晰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a,b)
列,行
【说小结】
总之,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想我应该
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甚至说一
个学习顾问,只在适当的时候稍作点拨,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
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说得不好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说课稿
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第一课
时《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内
容,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
本节课也是整数除法意义上的进一步扩展,也将为今后学习小数除以
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因此,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有重要的意义
和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
整数除法、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小数乘法等知识,应充分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引导学
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
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结构,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分析能力和
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生
活中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
础上。在这一
教育理念的支撑下,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引导
发现法和迁移类推法 。
另外,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教学中,我力求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来经历笔算过程
,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
规律和发展水平,设计了这样六个教学环节,力求
为学生提供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环节一:复习旧知。
首先,请学生笔算下面这道题,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进行竖式计算的。让
学
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和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小
数除法的算理
做好准备。
环节二:创设情境。
出示教材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都观察到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信
息找出数学问题。
环节三:探索新知。
(1)引出问题。
首先根据情境创设引出本节课的例题。让
学生说出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示?
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因为在新课标理念下,解决问题已经不再集中编
制,而是分
散并渗透到各个学习领域中。因此,每一节计算课教学,都要注重把计算方法与
解决
问题融为一体。
(2)估算结果。
从新课标来看,估算已经上升为一种运
算技能,我们在教学中要随时抓住每
一个时机,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所以,在学习竖式计算之前,我首
先鼓励学生
估算一下22.4÷4的商大概在什么范围?也为后续探究计算方法是起到一个保
障
作用。
(3)探究计算方法。
究竟22.4÷4的准确值是多少呢?此时学生已经顺理
成章的产生了探究的
欲望。于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将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交流,达到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我会同时找不同方法的学生
到黑板上板书。
预设会出现这些方法:借鉴前面小数乘法的经验,利用单位换算将小数除法转化
为整数除法;也一定会有学生用竖式方法正确进行计算,但商的小数点也有可能
会出现位置错误情况,这
些有价值的资源都要充分利用起来,板书在黑板上,在
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会与下面的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此时,教师及时把握时机给
予引领、点播和提升,重点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
理解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算理和规范的
书写格式。
最后还要把计算结果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与估算是否吻合,养成检验的好
习惯。
环节四:归纳概括。
学生在初步形成算法后,还需进一步的完善,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计算法
则。
请学生思考: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
的位置有什
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
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
新课部分进行到这已经接近尾声。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的烙印,这时
我安排学生对复
习题与例题进行比较,梳理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
点,让学生明确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
算,其算理和算法本质是相同的,都是
用几个计数单位去除以除数,计算方法都是“除到哪位商哪位”,
不同的只是小
数除法要考虑小数点的定位。
环节五:巩固新知。
依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如下两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题。
计算下列各题:
9.6÷2= 18.2÷14=
2、 深化题。
解决问题:《新编童话集》共4本,售价26.8元。平均每本售价多少钱?
环节六:完善认知。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多方面来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整节课的表现作自
我评价。
四、说板书设计。
例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板书在黑板中央,整数除法放在附板书位置,用来作
为学习例题的辅助资源。整体上板书设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学生一目了
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例题:王鹏每天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步22.4km。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答:他平均每周应跑5.6千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个数除以小数》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个内容。小数
除法是继整数除法、分数除法之后数的除法的又一次扩展,分为一个数除以整数
和一个数除以小数两种
情况。“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
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
它是综合性最强的计算,包含了
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试商的方法,还有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商末尾
有零的除法,为以后的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设置生活
情境,引
出问题,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运
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将新知转化为旧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
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二、说学情
小数除法是小学数与代数当中的一个重难点。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形成了
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一内容学习比较困难。但
是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
数的运算方法,特别是这之前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运算,
对除法的运算法则和小数点的移动规则已基本掌
握,对商不变的性质也有所了解。
这些都为小数除法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前几个课时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
数的小数
除法,这将更有利于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经历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推导过程,能正确
运用竖式进行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转化和归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
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
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
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
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
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法。
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
新知做了很好的铺
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质。
(2)观察发现法。
学生通过
观察算式发现其与新知识的不同之处,进而因出这节课所要学习的
内容,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3)合作探究法。
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
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
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
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
算法则进行计算。
(4)练习巩固法。
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
六、说学法
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归纳:让学生通
过探究归纳出如何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明确应
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以及商
不变的规律是解决问题
的关键。
(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
应用情况,找出
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七、说教学过程
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六个环节
1、(导入)这节课我采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导入,利用猴子分桃子的故事,
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法,而且为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复习了商不变的性
质。
2、(创设情境,引出问题)我将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编中国结),
让学生观察
主题图,抛出问题“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从这些数学信息当中可以
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总共可以做多少
个中国结?”,要求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课程标准指出
,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
景或现实出发,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置这个情景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
系起来,让学生备感熟悉和亲切,并产生要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冲动,使学生处于
主动探索知识的
最佳状态。
3、(合作探讨,发现算理,归纳方法)当学生列出“7.65÷0.85”这个算式时,学生发现这个式子是新知识,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
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
难点,我将设问引导学生把这个新知转换成旧知,并让同学
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利用换单位将除数转化成整数来算。
(2)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来进行计算。
之前的复习导入为这里
的学习埋下伏笔,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这个方法,所以
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
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
100倍,目的是为了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重点理
解为什
么被除数和除数要扩大相同的倍数,目的是为了不改变原题的商。在学生理解算
理后,我
将向学生讲解竖式的书写格式并且引导学生照样试一试把竖式补充完整,
使学生不仅明白转化过程;又掌
握了规范的竖式书写格式。最后,让学生总结归
纳算理及计算方法。
这样的设计避免了灌输式
的教学,在探究新知时,先给学生提供思维方向,
即能否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然后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
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系旧知,适时点拨,不断尝试不同的数
学活动,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渗透于教学之中,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
决问题,使学生
算法多样化中细细体会这一数学思想,从而总结归纳出计算方法:
一看、二移、三算。
4、(巩固练习)例题讲解之后,我将安排学生做练习题,并及时纠正。以此
检验学生学习的效
果,让学生巩固强化算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5、(达标测评)
由基础训练和拓展应用两部分组成,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基
础训练部分,优生完成拓展应用。
当堂测评。
6、(结课)在将要结束课时我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进行总结和互相补充,教师只做适当点拨。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和语言表达能力,鼓
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
价。接着问学生你还有疑问吗?通过学生的回
答全面的了解了学情。
八、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简洁明了、整洁美观,突出
重难点,能够对学生理
解知识有一点的强化作用。因此,我设计的板书为在黑板中央出示课题,下方出<
br>示“7.65÷0.85”这个算式,在这个算式的下面为计算这个算式的竖式。
九、说教学得失
一堂好的课不在于设计的多么新颖另类,而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r>尽可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让学生在快乐中能够掌握知识。我设计的这堂课虽
然不够新颖,但是
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乐趣,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
生是主体的教学新观念。
通过教学我认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都能正确的掌握除数是小数计算方法。
2、做到了迁移、类比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学习新知。
有以下两方面没有做好:
1、在教学时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度估计过高,导致课堂松懈。
2、应该注意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辅助学生学习,使所有学生学
有所获。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有些紧张。
《循环小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五年级数学《循环小数》。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以教
科书第33-34页例7和例8为主要教学内容。
教材例7首先呈现运动场上运动员跑步的场景,通
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
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的算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道题
无论
除到小数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由此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有什么发现。
例8呈现了除
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
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出现。由
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
数的简便记法。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
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
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
数,循环
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
即从“有限”扩
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
和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
察、分析、
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
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
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
br>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
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
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动眼观察、
动手计算、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
中发现
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
1.理解依次重复出现的意义。
故事引入: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
座庙,庙里有
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
正
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问:学生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不能,因为它不断地重复。) 师: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一年当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天都有
24个小时、红路灯··
····你们能不能也举例说一下。
生:举手回答。
2.引出课题。 师:像这种“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可以称它为“循环”。那么在
数学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
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循环小数。
【板书:循环小数】
3.初步感知循环小数。
出示教材第33页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意,并找到数学信息,
独立列算式。
学生列式:400÷75= (米)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并说一说在计算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这
个算式的余数重复出现“25”;商的小数部分连续
地重复出现“3”。
像这样继续除下去,能除完吗?(可能永远也除不完。)
【板书:400÷75=5.333…(米)】
二、互动新授
1.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第33页例8的两道计算题,让学生自主计算,并说出商的特点。
28÷18=
78.6÷11=
2.在第2小题:78.6÷11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让学生先停一停,看<
br>一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指导学生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
一想继续除下去,
商会是什么?
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重复出现5和6,如果继续除下去商
就会
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
3.引导学生比较400÷75,28÷18,78.6÷11的商,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
生发现: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
出现某个数字,78.6÷1
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开始不断地依次重复出
现数字4和5。
师小结:我们所说的重
复也叫做循环,像5.333···、1.555···和
7.14545···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
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
就是循环小数。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
,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就是这个循
环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的循环节是3,7.1
4545···的循环节是45,
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4.简便写法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5.333··· 写作:5.
6.9258258··· 写作:6.9 5
5.巩固练习
辨一辨,下列小数中,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4.272727 5.63535··· 0.4
8.4666 0.
3.27···
请学生举手回答
三、知识拓展
1、思考: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15÷16=
1.5÷7=
学生独立计算,并思考。
2、教师从而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
念:小数部分的位数有
限的小数是有限小数。如0.9375是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是无限小数。如3.27···是无限小
数。
四、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连线题,找学生回答。
师小结:我们现在学的小数比以前又
扩大了,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
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自己反馈) 教师和学生一
起总结: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
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
循环小数。
2、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
节。
3、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叫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
叫无限小数;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六、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
在趣味中初步感知循环现
象,然后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让学生体验“
循环”的意思,
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为进一步探究“循
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发
现除不尽时的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转化思维等
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不断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
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使学生真正
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在认识循环节、
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读循环小数这个环节时,因为概念
比较抽象、枯燥,我大胆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
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
中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新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习更有趣
味,学习
效果也更佳。
4.让学生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层层递进、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内化新知。
教学完新知后,
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设计了
练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可能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可
能性》。
一、教材分析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
定的
。第二次就在本单元,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
形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
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大小。
《可能性》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
世界中存在
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知道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为了帮助学生
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随机现象,旨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
着不确定现象,认
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不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注
意统计知识与概率知识的联系,而且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根据
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
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
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
力还
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
以在教学时
,注重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数据,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
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
判断,所以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自主学
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
探究。
二、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中倡导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是教育教
学的
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试验操作,懂得有些事
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用
“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知道事情发生的
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且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有关。
2.经历猜测、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等过程。
3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以及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
到理性认识。强调随机现象
本质的感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有
关知识的建构。)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观察实验法 。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在课一开
始用讲故事设置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验环节设
计了摸棋子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发
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全课自始至终,
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五、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盒子、棋子、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今年,我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六步教学法,所以我设置了以下六个环节)导入新课、设置提纲、分组讨论、自学反馈、巧设练习、拓展训练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
希望同学们配合老师
把故事讲完整。
相传古代有个王国,国王非常阴险而多疑,一位正直的大臣得罪了国王,被
判死刑,这个国家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在临刑前都要抽一次
“生死签”(写着“生”
和“死”的两张纸条),犯人当众抽签,若抽到“死”签,
则立即处死,若抽到“生”签,则当场赦免。
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条时会出现什么结果?
预设生:奴隶可能摸到生,也可能摸到死。
师:对,大家用了一个词“可能”。就是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可是国王一心想处死大臣,
与几个心腹密谋,想出一条毒计:暗中让执行官
把“生死签”上都写成“死”。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
?
预设生:一定死,不可能生。
师:看来大家都替他担心了,其实有一个好心人把这件事
告诉了大臣,在断
头台前,聪明的大臣迅速抽出一张签纸塞进嘴里,等到执行官反应过来,签纸早
已吞下,大臣故作叹息说:“我听天意,将苦果吞下,只要看剩下的签是什么字
就清楚
了。”剩下的当然写着“死”字,不知真相的人们以为他吞下的是生,那
么他- 预设生:一定生。
师:国王“机关算尽”,想让大臣死,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让机智的大
臣死里逃生。 (引入课题)师:生活中的事情就像故事中的一样,有些我们不能肯定他的
结果,有些则可以肯定它
的结果,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
研究的内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设
计意图:课一开始,我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抽生死签的故事,新的课
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
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
学模型,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
的引入,而是选用讲
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孩子。通过听、想,参与故事情节讨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
知,而且能领悟到数
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产生探索的需求,激发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学目标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找同学
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对
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
作用,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认识“可能”“一定”“不可能”
师:(课件)老师想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大家表演节目,每人表演一个节目,
抽到什么表演什么。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呈现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情境改变为
更贴近学生、学生更
熟悉、更现实的摸奖的情境,为更好的引导学生经历将现实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作好心
理上的准备。】
课件出示例1
师: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生:
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有小丽、小雪和小明
三位同学来抽。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
能。
出示自学要求:自己学
【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
单一的、
被动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
更牢
。所以,我就设计了这个自学环节,让学生自己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必须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来叙述)
(1).如果小明抽到了跳舞,接下来会有哪种情况?
(2).如果小明抽完后,小丽又抽到了朗读,接下来会有什么情况?
学生
独立完成,在本上写一下。
学生汇报。预设:
(1)、如果小明抽到了跳舞,接下来可能抽到唱歌,也可能是朗诵,一定不
会是跳舞。 <
br>(2)、如果小明抽完后,小丽又抽到了朗读,接下来小雪一定会抽到唱歌,
一定不会是跳舞和朗
诵。
师:为什么? 生:因为跳舞和朗诵已经被小明和小丽抽走了。
3、生活中的可能性
(1)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
有红棋
子、绿棋子、黄棋子和蓝棋子。 一起来想一想: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做摸一摸的游戏,两个盒子会有哪些情况发生?请用“可能” “一定” “
不
可能”来描述。
预设生:从第一个盒子里摸一定会摸到红棋子。不可能摸到其他颜色的棋子。
从第二个盒
子里摸,可能会摸到红棋子,可能会摸到绿棋子,可能会摸到黄
棋子,可能会摸到蓝棋子。
(2)你能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谈一谈生活中事情的发生吗?
4、认识可能性的大小
(1)课件出示盒子里有4个红棋子和1个蓝棋子,
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
颜色的棋子?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蓝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
br>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
师: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那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
大小。
【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学生根
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列举。
在描述、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
丰富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事件的认识。】
(2
)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白色和黑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
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
小组长记录结果。
出示自学要求
1.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
2.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
3.摸出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为什么?再看看盒子里的棋子,可能性的大小
与什么有关?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填完小黑板上的表格。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摸
到黑球的次数比摸到白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
盒子里摸出黑球的可能性大在,白球的可能性小。通过
观察发现黑棋子比白棋子
数量多。 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
越
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学习空
间,学生没有老师的限制,只有根
据学习目标的自主学习活动,一切都由学生做主。教师的作用发挥在汇
报过程中
的引导学生反思上,让学生通过摸棋子活动,深深地感受到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
多,摸
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在对比中更
好地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
三、巩固拓展
师:学习完了不知道同学们掌握了没有,我们来看看。
p47 练习十一第1题 p48练习十一 第7题 p47 练习十一第3题
有6支红铅笔,6支绿铅笔。取其中6支放入一个盒子。可以怎样放
从盒
子中任意摸出一支,一定是绿铅笔。 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支,不可能是绿铅笔。
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支,可能是绿铅笔,也可能是红铅笔。
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支再放回去摇匀,重复多次,摸出红铅笔的可能性比绿
铅笔的可能性小。
【设计意图:以上练习按照由易到难层次设计,既巩固了知识,又深化了学
生的认知,培养学生
逆向思考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
学生体会学有所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更关注学生
的参与程度,给学生讨论、合作的机会,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使学生体
验新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
5.
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
凡提想向
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
才能使
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
很好的办法。于是他对阿凡提说
:“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
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假如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
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
走了”。“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
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最后终于得到了他的工钱,他是这么做的呢?
【设计意图:让学
生得到积极休息的同时也进行放松的思考,通过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将复杂问题简明化,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数学的主动性。让他们主动探
索,并通过参与具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初步领会到一个深奥的“可能
性”问
题的意义。理解了可能性能帮助聪明善良的阿凡提匡复正义,夺回工钱。这时学
生们异常
兴奋,成为本课的又一高潮,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
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
总数
中占的数量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教材知识,深化对课堂
教学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使得新知识具有更大的迁移价值,为后继的学习和运用
它们奠定基础。】
六、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4、5、8题。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时间分配: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5分钟
2、设置提纲,提供自学
10分钟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0分钟
4、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2分钟
5、归纳总结,作业布置
3分钟
本节课我始终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
学生提
供观察和猜想、操作的机会,并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
—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用故事开头用故
事结尾,使学生学习兴
趣高涨,在思考中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
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
《用字母表示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
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章《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
母表数》。《简易方程》是小学生
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们联系学习代
数初步知识的开始。这一内容,看似简单、浅显,其实不
然,由于小学生由具体
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一个转折点。
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抽象的、显得较枯燥的,而且用字母表示数有许多知识和规则
与小学生原来的认识和习惯不同,而这些知识和规律又是学习简易方程以及中学
里学习代数的主要基础。
2、教学目标
新教材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
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
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
学”的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我
制定了如下目标:
① 知识目标:根据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②
能力目标: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③ 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
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④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
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
点,我采用了观察比较、顺势诱导、交流归纳的教学方
法。
三、学生学法
首先教师
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
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
觉中建立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
再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合作交流,进一步让
学生了解了字母可
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再通过各种
联系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从而达到培养
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
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活动
1、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应该成
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故在教学中的导入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是按照学生的年龄特
点所设计的。学生
熟识的年龄问题及扑克牌等,吸引起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通过引导学生使学
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既直观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2、学习活动重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
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大胆调用学
生熟知的生活经验等,使数学学习变得易于理解掌握。经过分析对比,诱
导概括
得出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3、考虑到了不同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量上可
以有差异,尤其在在反馈上采取
的形式和评价也是多样的,比如教师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评价、同学评
价相结
合的形式。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反馈。
4、自主的问题情境,开放
的练习视野,引发了蓬勃的思维活动。学生在用
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家人年龄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
字母表示数的学习材料,
从而使其对知识的掌握由形象感知迈向抽象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教
师精心设计的发展性练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五、教学流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因此本课的教学构想是:首先创造良好的情境,引
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
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到字母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的
身边。
再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顺势诱导,在发现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的
知识,以
及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重要意义等。总体体现“初步感知——知识形成
——实践运用——抽象概括”的教
学思路。
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熟识的年龄
问题和扑克牌等引入字母,继而导入本课。揭示课题:
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诱导启发,分析数量关系,由直观的数字计算顺势
导入抽象的字
母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进一步设疑追问,使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全面,同时揭示知
识
重点,突破知识难点: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但可以表示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
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揭示知识应用的切入点
,指导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思
维方式及做题技巧等,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进而达到知识的拓展及延
伸。
本环节的活动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不仅用字母直接表示一个量,同时又用
含有字母的
式子表示另一个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反
复感悟字母表示数的不同取值范围,
促进学生对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的理解,而
且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简洁明了的表述数量关系,使学生充分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的方法和作用,从而突破了难点。
第四环节:指导看书,课堂小结
通过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感知到知识的整体结构及全面性,使知识应用更
加系统化。通过学生自由小
结和引导总结,进而达到对本节知识构建情况的测评
及升华之目的,通过对照反思,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
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教师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和学生提出“真问题”的策略研究。
古人云:疑是思之
始,学之端。可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能
有思考。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说明他
们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一)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不
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还
能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
发现问题的内在动力。我们应在平日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问题意
识,让学生
的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时候,思维才算
真正启动。
这节课我是这样导入的,从同学们熟悉的扑克牌入手,结合“字母”这两
个汉字
,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你在生活中还见过用字母表示的
符号吗?让学生自由发挥。如:
wc、mp3、宁A和宁E、CCTV……把问题情境与
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
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
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
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大胆的提问创设了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
学生敢问
。
(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
好奇心是创造的起点,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
心理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提问,这也
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
培养。例如我在授新课中,师:
1、从图中能找到什么数学信息?
2、在表中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有利
于学生从分析具
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了解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进而认
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引导学生根据表中的规律,发现这样的
算式是写不完的,因为小
红在不断增长,爸爸也在不断增长,这时学生提出有没
有一个简明的式子去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
我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小红
的年龄可以用任何字母表示,爸爸的年龄就是:小红的年龄+30 。 <
br>但同学们没用用文字表示,而是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表示,当小红的年龄用
字母a表示,爸爸的年
龄a+30表示。
(三)什么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形成的问题,是真问题
还是伪问题,是有效问题还是无效
问题,是必须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和探究来验证的。例如当我说举
例说出爸
爸的年龄时,有位学生说要先知道小红的年龄,才能求出爸爸的年龄?这时同学
们提出
:a可以是任何自然数吗?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可以为任何数,并说出
了不可以的原因。数学问题情境
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情境,一定蕴涵着丰富
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
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你知道爸爸和你的年龄差距时,当你的爸爸年
龄用a表示,用式子如何表示你的年龄,有位同学这样表示:a-10,表示的意义
是:a为爸
爸的年龄,10表示他和爸爸的年龄之差,这时同学们纷纷说出原理进
行拨到。
(四)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然而
在课堂教学
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隹状态,触及学生产生弄清事物
的迫
切愿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良好状
态,思维就得
到了大大激活。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
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
准备。
课后我送同学们一个公式,让同学们说出老师的想法:A=X+y+z,X=表示艰
苦
奋斗,Y=表示确定的方法,Z=表示不说空话,只有思维开阔了,问题自然而然
也就有了,思维越活跃
,解决问题也就显得越简单。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
千万,起点是一问”。只要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学会了“问”的方法,教师给学
生创造了“问”的条件,学生提出有思维量的真问题必将是水到渠成的信
手之举。
《方程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
册教材62-63页的《方程的意义》。我的说课分为以下几部分: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
一、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掌
握了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用一些简单的式子表示
数量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要学习的利用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列
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注重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根据各个天平<
br>的状态,写出等式或不等式,在相等与不等的比较中,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含
义,同时也初步感
知方程,积累了具体的素材。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会列方程表示生活情境中简单的等量关系。
能力目标:
学生在观察、比较、抽
象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
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情感目标: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建立方程的模型.
教学难点: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了解天平。
谜语导入,引出天平这个公正的大法官,使得学
生对天平感兴趣,从而请学
生说说对天枰的了解,接着视频介绍天平的原理。
(二)创设情景,抽象出等量关系
情景1:演示天平左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1
00克的砝码,请
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天平现在所处的状态。
(板书:50+50=100)
情景2:演示天平左边放上两盒一样重的饮料(250克),
右边放上另一瓶饮
料(500克),再次请学生用式子表示天平所处的状态。(板书:250+250=
500)
这两个情景学生非常熟悉,既让学生从天平平衡中体会到等式的含义,又
能较好地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然后我还创设2个情境,让学生观察天平从
不平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真正
体会天平左右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表示.
情景3:演示出天平左右盘分别放一个空杯子和
一个100克的珐码,使学生
观察到在天平平衡,即空杯子的重量和珐玛的重量是相等的,空杯子的重量
=100
克。继续演示,在杯中倒满水,天平倾斜,说明不平衡,得到100+x>100的不
等式。(板书:100+x>100)
再增加珐码,又得到100+x=250的等式。(板书:
100+x=250)
情景4:天平左边放一个球,右边方一个50克的砝码,根据不平衡状态得
到y
<50的不等式。(板书:y
<50)接着在左边增加一个同样大的球,天平平
衡了,得到y+y=50或2y=50的等式。
(板书:y+y=50或2y=50)
以上的板书都做成贴片形,可随时移动位置,方便下一环节进行分类。
(三)引导分类,概括方程的意义
在得出这么多的等式和算式后,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并交流分类的标
准。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逐步概括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
书)。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观察,讨论与交流,得出方程两个要素:一必须含有
未知数(未知数不
一定用X表示,未知数不一定只有一个)、二必须是等式(也
就要有“=”)。
这样的设计我
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发现,抽象概括的机
会,真正体会到自己获取知
识,发现知识的成功乐趣。
(四)层次练习,巩固方程的意义
在这一环节中,我编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找方程即教材63页第1题。
采用同桌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不是方程的题目要说明理由。
(2)“写方程”,
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和举出反例,巩固方程的意义。
(3)数学游戏:教师出示式子,学生做动作。如
果式子是方程,学生就跳
一下。如果是等式,学生就蹲下。两样都不是,则不用做动作。
(4)列方程,即教材63页第2题。
(5)根据文字列方程,即教材66页第3题。例如:
小明x岁,爸爸40岁,
爸爸和小明相差28岁。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加深理解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应
用
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提升,评价自我
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可
以让学生再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说说存在的不足,同
时又再一次的反思了自我。
(六)作业布置, 回归生活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际问题可用方程表示其数量关系,请同学们列举出
来。
布置
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自然和人
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
用意识。
(七)板书
反思
通过文字形式来设计说课稿,比较单一,不
能吸引评委。那么在设计里面放
入辅助性说明的图片,比长窜的文字更清晰,更能让人明白。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
天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下
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等六
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说教材
<<等式的性质>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
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
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
因此本节课内
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
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
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
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
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
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
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
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
在探
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
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
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
在身边,并对数
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
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说教学准备:天平和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分为了四个部分来讲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如果将大象与这些石块
放在一个巨大的天 平两端,天平会如何?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天平并通过天平
的平衡引入课题。
(设计理念:故事引入让课堂教学变得愈加生动,能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课
堂教学上来)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64页图1的一个茶壶与两个茶杯天平平衡图,让学生感 受天平平衡。
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出a=2b。(设计理念:课件演示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来抽象概
括使学生印象深刻。)
2.猜想假设,小结规律。先让学生猜想在图1的基础上两边各放两个同样的
茶杯天平还能平衡吗?然后再通过课件演示天平的再次平衡,验证学生的猜想,
用字母表示即a +2b=2b+2b。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两
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3.观察思考,总结发现。
课件出示64页图2的情境图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个花盆与()个花 瓶的重量
相等,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规律,即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
去同一 个数,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设计理念:这两个环节学生经历天平由平衡到新平衡的变化过程,培养 了
学生的实验能力与观察能力与概括能力)
4.假设数据,验证规律。
得到等式性质1后通过假设物体的具体数据验证学生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5.口算练习,应用规律。
出示一些简单的等式问答题(例小明与小红今年11岁,那么一年 前或几年
后他们的年龄又怎么样呢?),让学生运用等式性质1来解答以加强规律的应用。
6.设疑思考。
师提问:我们都知道等式两边同加或减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仍相等那么还有< br>没有其他的运算使两边运算结果依然相等呢?并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通过课件展
示课本65页的两 个情境图引导学生一步步总结出等式的性质2,即等式两边同时
乘以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左右两边依然相等。
(设计理念:有了等式性质1的基础,等式性质2我让学生自己
总结,以小
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顺序来总结性质2,
教
师进行巡视指导,通过提问提示学生考虑除数不为0的情况,指名小组成员上
台展示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集体交流归纳得出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
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
相等。这一环节,以等式性
质1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己归纳出等式性质2
,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利用等式的性质
填空 1.如果2x -5=9,那么2x =9+( )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3.如果3x =7,那么6x
=( )
4.如果5x =15,那么x =( )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
化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设计理念:
练习题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号学生认知特点,使学生
更易获得满足感。)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布置课外作业。
说板书设计:
板书以
简单明了为主,通过字母等式的同加减,同乘除表现出等式的两个
基本性质。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
忆。
等式的性质
a=2ba+2b=2b+2b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a=b
2a=2b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不为0),两边的结果依然相等。
以上是我的说课,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教,谢谢!
《解方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
易方程》第二个大问题
“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例1。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方
程的意义和等式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根据《课标》
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
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
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
学
数学教学的衔接。本节课内容是第67页例1及70页练习十五,用例1情境图引
入方程X+
3=9通过让学生尝试找出X的值,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本
节课是解方程的基础课,是本章
的重点之一。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
图示,例题中的数据比较小,主要是提高学生掌握新的思
考方法的积极性,这种
方法将延伸到解更多复杂的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索、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的概念。
经历运用等式的性质探究方程解法的过程,体会方程的解法和等式的性质之
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初步掌握用等式性质来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难点: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解方程的算理。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性。根据这一理
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式,自主探索、
自主学习。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
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
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法: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1.上节课我们借助天平游戏,学习了什么知识?那么等式的性质
谁知道呢?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与方程有关的新知识。
2.接下来,老师有个问题,谁能帮老师解决呢?PPT出示例1情境图。
【设计意图】:复习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创设情境,引出例题,为教学活
动创造氛围。
(二)观察猜想,感知方程的解
1.展示课件,谁能根据题意列方程呢?一般把含有字母的式
子写在方程等号
的左边。大家想不想知道x是几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想预设:
生1:(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9-3=6)。
生2:想6+3=9,所以X=6。
生3:把9分成6+3,想X+3=6+3,所以X=6。
生4: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就能得出X=6。
【设计意图】:整个
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口、
动脑,发现、比较、归纳,不同的方法,开阔了
思维。但重点引导学生使用等式
的性质解答,回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对于这些不同的方
法,分别予以肯定。说明第(4)种用到了等式的性质,
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解方程”的方法,所以要
重点掌握。本节课就是重点要学
习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三)操作感悟,体会原理
1. 怎样才能使天平左右两边只剩“X”,而保持天平平衡呢?
通过课件演示,
天平两边同时去掉3个球,天平平衡。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结合起来,给方程两边
同时减去3,方程左右两边相等。PPT展示思路,让学生在头脑中明确了方法后,
老师
扮演解方程的过程。过程中强调注意的三个问题。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抽象,从
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学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突破了重点,解决关键。板书解题过程为了使学生掌<
br>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养成好习惯。
2.问:咱们做这么多目的是什么呢?(为了找出未知数
X的值)对了,我们
把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3.让我们来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谁能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再次
说
明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和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以及之间的联系和
区别。
(四)、理论验证
1.既然是方程的解,那么带入后方程左右两边应该相等。验证猜想和理论
的
计算过程,再次感受方程的解的含义,能使方成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2.以后所有解方程的题,我们都可以这样来检验,养成好习惯,提高做题的
正确率。
【设计意图】: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
(五)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1.填空,巩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两个列方程。第二个列方程引入
新问题X
-6.2=2.4怎么做呢?
(1)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做方程的解。
(2)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 )。
(3)比x多5的数是12。列方程为( )
(4)X减去6.2的差是2.4。列方程为( )。
2.先
让学生试着做,再提示“为了使左边剩下X,怎么办才能抵消呢?”加
几用减几抵消,那么减几怎么抵消
呢?引导学生想出减几用加几来抵消。一个学
生扮演,老师巡视检查,丢正错误。
3.再练习
同桌一组,计算X-3=9,解方程并检验。学生做,老师巡视,展示
学生练习,加减号很重要,细小的
差别,结果却相差很大,所以大家抄题,做题
一定要细心哦!
【设计意图】:
对于新知识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和内
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
则,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
三个练习为了让学生区分X+3=9和X-3=9细小的差别,结果却
相差很大,让学生
感受数学的严谨,让学生意识到认真仔细的重要。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
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方法,知识升华
1.好方法:总结x+a =b 及 x-a
=b的解题方法,你加几我减几,你减几我
加几。
2.巩固好方法练习。
解方程:x+3.2 =4.6,x-1.8=4,x-2=15,不解答只说思路。
【设计
意图】: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
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
思考,发展了思维。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
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七)全课小结,评价提升
本节课主要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提高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
解方程
X+3=9
检验:方程的左边=X+3
解:X+3-3=9-3 =6+3
X=6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
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
点突出。简明扼要,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重点,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
六、教学反思
(1)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说的少,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思考时间有限,
没有很好的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的教学方式。这是最大的问题,自己对学
生不放心,太担心学生不会做,提示过多,特别是学生思考时,我就该停下来,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
以后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大胆让学生说,
思考,相信效果会更好。
(2)习题
安排不够合理,有点乱。本身设计为新知识和练习,一学一练,
但上课时感觉有点乱。提前的准备工作还
不充分,没有试讲,设计和实际有区别,
以后还需多多向老教师学习,各个课型应该有最佳的模式,自己
多听课学习比自
己总结摸索要成长的快得多。
(3)时间没把握好。在列方程X+3=9时,
是旧知识,但课堂上浪费了时间
分析如何列方程;还有填空题可以口头提问,不用PPT展示浪费了时间
。自己的
语言不够精炼,由于紧张,有点语无伦次,说了许多重复的话,以后还需多多锻
炼。
(4)让学生练习和思考的形式过于单一,因为害怕浪费时间,所以没敢于
去让学生去小组讨论
,思考。
(5)学生的精彩回答,评价不够好。对于评价语,能很好激发兴趣,培养
学生的自
信心。但自己没有专门去练习,推敲。自己的评价语过于单一,导致效
果不佳,以后还要多听课,学习,
积累一些精彩的评价语,达到更好服务教学的
目的。
《实际问题与方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
方程》第五课时内容。
2.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
行的,本课教
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
息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
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
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
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
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
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
力。
5.
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
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
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
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
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
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
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
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学法
“授之
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用手势理解关键词、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四、 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
模拟情景,探究新知
(三) 巩固新知,课外延伸。
(四) 反思学法,总结升华
第一个环节 ,首先出示3道复习题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
分别让学生列式并写出三个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所熟悉行程问题引出旧知,不
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
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1
.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读题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
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
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
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
2.
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时”“相遇” 的含义吗 ?
学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对面走来;“何时”就是什么时候;“相遇”就
是碰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题意 】
3.活动:
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人骑车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
到所谓“相
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
在学
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4、画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
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
程。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
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题题意,并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
5、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
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
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
出发,所以相遇
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设哪一个量为x】
6、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
br>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引导小结:在
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
关系?
板书: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
7、对比两种不同的解法,评价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与交流,并获得成
功的乐趣,理解课堂
质疑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三环节
1、
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
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2、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 3小时两车相遇
。
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求相
遇时间问题上,还可以求速度
】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反思如下:
1、百分之
九十的学生对相向而行掌握的很好,是因为课前复习路程、速度、
时间三者关系比较到位,
使知识形成明显的链接。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有足够时间理解题意,因此列方程解决<
br>此类行程问题中学生很好找出等量关系式,突出了难点
3、通过练习可以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
很好,不足之处感觉最后拓展练习
中个别学生解方程过程有点困难,这个问题准备个别辅导。
让学生学会求知,永远是我数学课堂的追求!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永远是我作为教师的人生目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
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第一小
节的内容。几何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在整个小学数
学教学中,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的。平行四边行面
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
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
而且,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面的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
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几何知识学习的
重要环节。
【说学情】 <
br>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五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们善于独立思
考,乐于合作交流,课
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
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课学生对数
格子法、剪割拼补法有了一定的
了解,但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
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由浅<
br>入深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
空间观念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及当前新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
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
念,渗透转化和平移
的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难点: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
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说教法学法】
为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本节课
中,我采用
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
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
生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
学法上,我多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组
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和讨论,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通过动手实践、
合作梳理来完成探究任务。
【说教学过程】
为了
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
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我
设置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设疑 激发情趣导入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
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
在新课伊始,我结合书上情境图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
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在现
有知识水平中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奥秘的欲
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不是在学习纯粹的数学知识。
而是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玩中初步理解了抽象的问题,使课堂教
学充满活力。
(二)动手实践,多维探究
首先(出示数方格图)要求认真观察,然后填写表格,最后讨论
总结出:即
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并得出
两个
图形面积相同的答案。这一组实践操作,实际上是组织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
识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
底、宽与高相同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
进行合作探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潜能得到充
分的发挥,学生的个性得
到彰显。汇报交流时,他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民主
、
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自然形成,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为下一
步推导平行四
边面积计算公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抓住重点环节,深入推导梳理
学生认知
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底相等,宽
和高也相等。但这三个结论之间并没有在学
生思维中产生联系,而这个联系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于是让
学生自主操作探索,
探究新知
(1)实验操作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
形转化为长方形,并选取小组代表把拼剪
的图形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操作方法如有误,老师演示正确方法
,使学生学会平
移图形的方法。这一环节的安排,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空
间概念,更为下一步探究面积公式积累了感性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
神。
(2)合作探究
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结果,讨论:
a、是不是任何一个平
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
形后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b、拼成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c、拼成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小组通过讨论达成
共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整个新知识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
地位,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发现、比较、归纳,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具体到 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循序渐进,
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解决了关键,培养发展了学生能
力。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
出示填空题,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过程。
2提升练习
出示计算题,使学生熟练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 判断练习
对学到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巩固。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
题量不大,但却涵
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
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
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
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
了学生创新
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把
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
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
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
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说小结】 本节课,我让学生通
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了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进一步验证公式
加深记忆和理解公式的可靠性,,使得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通过练习,
加强训
练牢记公式,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三角形的
面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
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首先
,我将对本节课题进行
分析。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选自人教版教材,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
面积的第二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
认识三角形
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在整个第五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
是对
三角形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又是以后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
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
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
确求三角形的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变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空间想象能力和渗
透转化的思想。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用转化法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授课
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
学生知其所以然,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为
此,在本节课中,我将全班学
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六人或4人,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小组合作交流,使
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来推导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
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在此之前,我们
还学过长方
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求解。同学们,现在我说去一个图形,看你们能不能算出它的
面积
,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我将拿出一条红领巾,提问:你们能
算它的面积吗?(学生思考了
下,可能说不会)这是我将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并
说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下。
(二)、自主探索,感受新知
(1)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它是把
平行四边形
转化成长方形,现在我们如何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求解呢?我将准
备的
平行四边形模型按对角线剪开,得出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同时引导学生用拼
凑的方法来推导,此时,我将
要求各小组至少在课前准备相同的锐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并提出明确的操作和探
究的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怎样拼凑成我们学过求面积的图形?
2拼出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3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2)在学生拼凑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的指导。通过小组合作交
流,学生可能拼凑成长方形和
平行四边形;由于我在之前暗示了学生平行四边形,
所以大部分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之后再让小组学生
通过用的三种三角形拼凑的
情况分别进行汇报,并根据拼出的图形叙述出推导过程,在几组实验基础上得
出
了结论: 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平
行四边形的
底等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由于每个三角
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
半,所以推出
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2
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S=ah÷2
(3)解决前面留下的问题:红领巾的面积有多大?
让学生自己通过测量得出
红领巾的底和高,再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这样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又能
对公式加深印象。
(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
1、出示p92做一做,这题即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式,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加深
印象。
(四)、全课小节及布置作业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还有什么疑
问?
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2、5题,课后作业是对上课学的内容巩固,加深印象。
四、说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面积=底×高÷2
S=ah÷2
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掌握知
识打下基础。 以上只是我的对本节课的设想,由于课堂是动态的,现实的课堂与预设之间
会产生一些差异,在实际
教学中我将根据教学主线结合学生动态随时调整,力求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多边形的面积”P95-96《梯形的面积》。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课标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
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
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
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
教学探索的经验。
2、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
的面积、梯形的面
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
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
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
的基础。(插图)
3、本节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
形、平行四边形和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
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
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
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
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
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
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
三角形以及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的方法。这些
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及我班学生特点,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
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
(2)能力目标: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
并归纳出公式。 <
/p>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
功的体
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这
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
导”的思想。主要采用引导法、直观演示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
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
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
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
程: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
的学习方
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通过复习,
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再
提出假设,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
是否也可以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
的图形来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
一设计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
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
向。
(二)、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
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
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师:同学
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了梯
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起!现在让我
们共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
3、有意识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一展示。
4、学生一边展示拼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
方法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运用
“拼”的方法,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
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
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两个三角形
方法四: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 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
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
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设计意图: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不但为他
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
方法和想法的平台,还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启迪学生
深思,引发争论,并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
合作交流达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
掌握。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生能力,
又让学生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个环节是:看书质疑、自主学习
1、自学字母公式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P88,自学书中的内容。
用s表示梯形
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
梯形的高,s=(a+b)×h÷2。
师:同学们刚才看书自学到什么呢?
2、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
梯形,求它的面积:
学生读题、分析,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通过
自学字母表达式、完成例3,培养学生的自学、
看书、归纳能力;
(四)、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创关检测:课本做一做、练习十七精选习题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训练学生,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
验学习,认识到梯形
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既培
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
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第五个环节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
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促进学生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
生用数学的眼
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的识记与运用。
八、说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
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
验到数学的在生
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106页
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要教
过这节课的老师都
知道,即使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也有不同的情形:本节课主要讲的例1,主要研究
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
树活动
为线索,让学生选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
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
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
规律,抽取出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
实际问题。大家都知道,
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
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为此,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
数与
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课树之间的规律,并利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
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
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
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
题。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数+1
=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是
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点
拨、渗透,引导的作用。在本节课中
,我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
主观能动性。因此,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利用画
线段图—探究发现
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
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
体会到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
如下教学程序:
(一)、课前铺垫
我设计了找手指上的数学。从我们熟悉的手中寻找数学问题,用意在于先突
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
且起到规范学生
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同时
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离不开我们生
活的道理。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从美化环境和净化化空气的‘植树活动’揭
示课题:植树问题。从而让学
生明白植树活动里面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设计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
的重点,植树问题中隐藏着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间隔
数与棵树的关系其实也是生活中一些类似问题的
关系问题,在这里我先让学生观
擦植树的情景,然后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
律,为
后面的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
2、学生汇报,初步建模。
大多数学生在这一
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
成,再让学生利用电教手段的直观形象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
极性,并引导学生把关注焦点聚集到棵数与间隔的关系上来,使学生能轻
而易举
地发现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植数棵数少1。并总结:总长÷间距=
间隔数
间隔数+1=植树棵数
老师这时再提出让学生从其他数据中找规律,从而知道间隔数=总长÷间距,<
br>为例1后面的内容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我利用电教手
段,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看表总结规律,既避免了
用语言表达的困难,又节省
了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
使学生豁然开朗。这时的例1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分
析,独立列式,交流反馈,明
白算理,巩固结论,学生研究成果被认可,学生也有了一种成就感,从而增
强了
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4、图文并茂,回归生活。
这环节我设计了生活中很多
的植树问题,让学生明白了现实生活中与“植树
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锯木头、
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
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
br>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让同
学们在快乐中轻松
地学习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
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这环节我安排了三组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练习题设计有层次性,包括填空,
选择,应用,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我用课件展示
出图文,学生带
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
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感受了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
悦,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环节我设计了先回顾这节课所学知识
,再提出植树问题,为下节课的继续
探究做好了进一步的铺垫。
六、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树:总长÷间距=间隔数 间隔+1=棵数
100÷5+1=21(棵)
七、教学效果预设
我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
生的生活经验,贴合学生实际,通过充分
体验,动手操作、课件数形结合的演示,小组合作交流等有效的
学习手段,让学
生有夯实的学习基础;重视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渗透,学生们应
该是能够掌握的。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肯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老师
们提出宝
贵意见,我会虚心的接受的,在这里先谢谢你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