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温柔似野鬼°
999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8:0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爱的教育读后感400字-财务管理专业简历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 课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
课时。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 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
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 近似数及其作用,所
以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
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 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
顺序,知道数位、数级,会读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
养数感。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
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难点是明确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带的计数器。
 说教法
一、创设 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
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 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 空间,让学生
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
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 践的需要,认识
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 说学法
一、分层次安排数数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把数直观的小方块与
在计数器上 拨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更大的数。指导学生学会在动


手中学,在实践中学 的方法。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更大数与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
帮助学 生理解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三、布置学生收集更大数的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在描述或交流中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课件出示有关汶川大地震资料,结合资料数据向学生提出: 在这些
数据中,有几个一位 数?几个两位数?几个三位数、四位数……?“5979”中,
7左边的“9”与右边的“9”有什么不 同?试读“20000”、“4000000”。 然后,
出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大数的存在。尝试读这些
数据。 揭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自觉认识并寻找和新知的结合点。 让
学生自愿的学习新知,也更容易掌握新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认识1亿。
首先,以北京市人口19612368人为例试读,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 十万,
一百万,一千万,一亿。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拨计数器,发现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最后加强学生交流,巩固认识。
2、指导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环节中,激发学生思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了解计数单
位概念。在思考中发现 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观察板书,思考拨珠过程,交流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
之间的进率是十。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指导学生认知数位概念。将19612 368按数位顺序写出.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


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有多少个 这样的计数单位.并同桌学生互相说一
说数位上的数各表示多少.
4,学习数级
介绍 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栏,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
位分一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 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个级、万级以及后面要学
到的亿级都是数级.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5、巩固练习
完成第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顾旧知的同时通过 拨计数器自然的掌握10进制在亿
以内数的认识中照常使用,并了解计数单位的作用和扩展。同时在掌握 知识的基
础上,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一第1,2题,完成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 序表,加深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的数
级划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全课小结
请学生们自由的说一说,通过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评一评,这节课学得
怎么样 ?
五、课后作业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亿以内的数?调查一下,把这些数写下来,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 13819000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
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 点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 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亿
以内数的认识》里的例题5。本节课的内容 是在学生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教材一开始就联系生活,先呈现六个其他国家来我国旅游 的人数,从
小精灵的提问出发,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探索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然后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练习,意在巩固和发展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能
力。本节教材是小学数学数的 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万以内
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的基础上,对亿 以内数的深入认识;另一
方面,学好了本节课内容,也为以后学习更大的数大小比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已经能 够很熟练的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同时
在本单元的前3课时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亿以内的数,知道了 什么是数位、计数
单位、数级和位数,在这样的知识基础上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会比较
容易的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亿以内的数上,进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任务。同时本课教学对 象是四年级学生,其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
此我把“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溶合 在学生所进行的“抽数比大小”
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节教材内容,以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切入点,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数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方法。
4.通过比较 两个数大小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


学好数学的信心。
5.结合现实素材,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个数的大小比较。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设疑诱导法、 游戏激趣法、发
现学习法,把这三种教法融合到整个教学中。我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类比迁移法、
分析发现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课伊 始,我从学生喜欢比赛、游戏的特点入手,借助让学生翻数字卡片的
游戏,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引起学生对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回忆,另一方面自然
的导入到新课。引出课题后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今天老 师给你们带来了一
份资料,大家看一看。”接着课件出示例5图画,启发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并借助小精灵的提问,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间。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猜测到验证,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①设疑提问。
师:请大家想一想、猜一猜: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说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跟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是一样的。
②验证猜想。
老师从例5图中取出两个数:
美国:2116100 泰国:608000
并请来数位顺序表帮忙验证。
(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写下这两个数,可能发现:果然是位数多的数就大。)
再取出两个数:
印度 606500 泰国:608000
将这两个数对照数位顺序表再读一读,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 这两个数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左起第三位上
的8比6大,608000>606500)
③尝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再从例5六个数中任意选出两个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④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师:比较亿以内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
怎么比较?
⑤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师: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了,那如果是一些数呢?
出示一组数据: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激起 学生探究欲望,
引导学习纵向对齐比较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对书中的练习进
行了补充,我设计了 基础练习、延伸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巩固所学
知识。
1.基础练习。
(1)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63140 28906○28890
620300○307300 35万○352000 599999○60万
(2)完成课本练习。
基础练习巩固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便于学生熟练的掌握方法。
2.延伸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有几个答案写几个)
78642=78□42 688310>□98310
( ) ( )
45760<4576□ □6204<57204
( ) ( )


3.拓展练习。
请六位同学拿着数字卡片站在讲台上, 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从大到小的
顺序给他们排排队,看哪个小组排得又对又快。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练 习游戏,让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总结延伸
在本课即 将结束时,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感受?学生可以说知识、技能、
能力方面的、可以说情感、态度方面 的。最后我结合教材素材,激励孩子们好好
读书,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繁荣、富强,从而吸引更 多的外国友人来我
国旅游观关。
以上是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总之我希望学生全身心参与到 老师精心预设、
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也水到渠成的、潜移默化地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掌握了此方法和
规律,不仅会比较亿以内 数的大小,也会举一反三的比较更大的整数,乃至将来
为学习小数的比较大小奠定基础。这就是我对本节 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有许
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恳请各位同仁指正,我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 进提
高。
五、说板书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有利 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生
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 忆新知。 以上
就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希望各位评委对本节课提出宝贵的意见!

《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 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材展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


了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
标:
1、 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
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 、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 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
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
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 在教学“数的产生和
十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br>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
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
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掌握最常用
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四、学法
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 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
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
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 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 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
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 了那么多年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
道。其实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 疑问吗:这些数
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课件出示数的产生过程。
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 出示准备好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材
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 产劳动中如何用小石
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木头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1,2,3,4 ,5,…,
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也是自然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 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生
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 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
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比
亿更大的数存在着,(出 示数位顺序表)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
(教师向学生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 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
数为顺序表后面用“…”,表示后面还有其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最后,
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
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围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
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
在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教学理念来开展教学活 动。为此,我在精心组织下充
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 个学
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充分显示学 生的主体地位。

《把亿以上的数改写、四舍五入成以“亿”作为单位的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
册第一单元中《把亿以上的 数改写、四舍五入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下面,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五大方面进 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万数和非 整万数的改写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把整亿和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 作
单位的数,并能够准确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数的描写。
2、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
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把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
练 改写。
(2)学会把非整亿数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并能
正 确熟练改写。
(3)区分“=”和“≈”的使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整亿数和非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难点:“四舍五入”的正确使用
4、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二、说学情
本 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学习理解能力,并且学习
掌握了整万数和非整万数的改写 作为基础铺垫进一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的内
容比较容易掌握。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我在教
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引 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和归纳总结,让学生
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感受数学并 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我将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使用ppt直观教学手段,这样更 容易吸引学生的眼
球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将教学过程预设为四
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复习旧知,激情引入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50000=25万 2000000=200万 58120000=5812万
2.把下列各数用“四舍五入”法近似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138564≈140000=14万 1284385≈1280000=128万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回想整万数和非整万数的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的方法,请学生说一说并 把方法归纳出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起到复习旧知识的作用,又为今天的新课作
铺垫起导入的作用。)
(二)合作探究,体验新知
1、多媒体展示教材例3中第一个数:200000000=____亿
教师将利用学过的知 识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试着把整亿数改写成以“亿”作


单位的数,请学生说说各自的方法 ,教师确认答案后,再一起讨论总结方法。
2、展示教材例4中第一个数:1034500000≈____亿
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回想 如何把非整万数改写成以“万”数作单位的数的,
说说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个方法,试着把非整亿数 改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期间,我会提醒大家注意正确使用“四舍五入”法、使用分级线和写上单位“ 亿”
字。
3、小组内合作交流,说说各自的方法,然后尝试把方法总结出来。并指名
说一说,我再加以概括总结。
(设计意图:新课体验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为铺,让学 生
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数学,找到改写数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的习
惯。)
(三)巩固提升,乘胜追击
1、46000000000=____亿 3=____亿
2≈____亿 987654000≈____亿
2、课件展示书本22页第7题 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在练习
中加深新知识的记 忆,同时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教师同时巡逻,
及时辅导学生。(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 掌握、熟练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利
于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练习分为两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 分考查了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总结评价,谈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您收获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您能跟大家一起分享吗?这
样能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收获知识的喜悦。最后 将使用课件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
以及改写的方法,让学生读一读更深入脑海。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内容简洁、有条理,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更能突出本节
课的知识点。
把亿以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1、200000000=__2__亿(去掉亿位后面8个“0”)
2、1034500000≈__10__亿 2≈__209___亿


(“四舍五入”看亿位后面所有数的最高位,若这个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
前一位进一,再省去后面8 位数;若小于5,就直接舍去后面8位数字,再加上
一个“亿”字。)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 在第二学段(人教版四年级上)数与代数
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 的明显的。从万
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
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
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 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 用,旨在使学
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
感 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
意义,建立数感。根据这一 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
亿有多大》。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 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
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 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 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猜一猜”、
“找一找”、“推一推”等活动贯穿始终,让学 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 生乐学,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
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 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
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中经历“猜想、试验、 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培养


学生解决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
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 责任感。
重点: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
过程,利 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经历“猜想、试验、推理和对照”的 过程,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学法
1、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 出
发,从学生熟悉的纸张由少到多的感性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
数学。本课的 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
经验,无疑,这将是学生理想的数学学 习起点。
2、学习方式多样化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 的、富有挑战
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等 数学活动。”《标准》也极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故本 课设计时极力凸显这一教学理念。
3、学习过程体验化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过程是一个 课程目标。“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就必
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 各自的思维方
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
作 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和数学思想,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 ,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
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活动一、 复习提问,激发求知欲


一名教育家对提问的作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发明千千万,起点 在一问,在
课的一开始,我问学生“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多高呢”?说实在话,本人压根
就没 想让学生把它回答出来,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从而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 的学习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
内容。
活动二、研究方法,初步感知 1亿这个数确实太大了,如果与学生空对空的说教,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和掌
握,必须从具体的实例入 手,而即使有了具体的实例,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也
等于白咋呼。所有本人先引导学生探究研究的方法 ,从100张纸的高度入手,推
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1亿张纸的高度,感受到 1亿这
个数的大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到研究大数的方法,无意间向学生灌输了数学
精神和数 学思想,给学生的今后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
活动三 、合作探究,再次体会
学习数学知识 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因为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所以,在这 个环节里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并为学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提供
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
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数一数和排一排这两个环节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2、阅读资料,用学生感到非常高的物体与1亿张纸的高度进行比较,充分
感知1亿的大小;
3、小结归纳探究的方法。
活动四、 联系实际,深入认识
联系生活中的事物,通 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
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学生可能提出:
(1)数一亿张纸需要多少时间?
(2)把一亿本数学书铺开,封面的面积有多大?
(3)走一亿步有多长?


(4)一亿滴水有多重?
(5)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6)数一亿个硬币需要多长时间?
这些具体的事让学生分小组研究,探究后各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感知1
亿的大小。
四、说预设实施效果
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 的
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变
换,建立了对 一亿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实践,交流、合作、
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一亿的理解,形成 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
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一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 个学习的过程,
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 穿于整个课
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
节课 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 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 般用于计量大面
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
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 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
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 br>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
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 ,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
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 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
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 理地应


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
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 同学,只有个别的
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
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
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
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
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
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 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
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 算。
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
我以学生发 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 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
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 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
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
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
所学知识,使数 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 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
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 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
千米= 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
感受1公顷 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
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课前准备:测量操场的长和宽,计算操场的面积,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激活已有的数学经验。
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与数学有关的信息,现在我们就来个就地
取材。
①师随手拿起一个文具盒,问: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②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③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师:刚才我们 都讲的是什么单位?(面积单位),从你们响亮的回答中,老师
知道你们对面积单位掌握得很扎实,同时 ,我也了解到你们非常关注身边地一些
事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继续保持。
接着出示:中宁一中的占地面积约5()。
师:能填我们学过的单位吗?
【设计意 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物体表面面积切入,复习了平
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3个较小的 面积单位。通过感知中宁一中面积的大小
让学生产生需要运用更大面积单位表示的需要。】
2、揭示课题
师:表示一些较大的面积,如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沙漠的面积等等,常常会用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它们是公顷和平方千米。
板书: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公顷
①自学公顷,初步感知


师 :1公顷到底有多大?“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请同
学们打开书34页。(学生看 书)
师:谁能把自己看书的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②学生汇报,师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③推算: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学生推算后汇报,师板书)100米×100米=10000平方米=1公顷
④感悟1公顷。
师:从推算结果来看,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知道了公顷和< br>平方米之间的关系,你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a、带学生到操场,汇报操场面积, 再估计1公顷相当于几个操场的面积?
使学生初步建立1公顷的表象。
b、8名学生手拉手为一组,4个小组围成一个正方形。
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大约是10米,围成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推算: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想象:100个这样的正方形是1公顷,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学生熟 知的事物体验1公顷的大小。通过推算、
想象让学生深刻体会推算更大的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同时鼓励 学生要关注身边
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⑤领悟公顷 师:关于公顷,老师也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请大家欣赏。(课
件出示有关资料的图文信息)
a、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公顷,是()平方米。
b、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面积大约400000平方米,是()公顷。
c、20 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的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是()平方
米。师:欣赏过后,你们有什么 感想?
【利用网络提供和公顷有关的信息,让学生感受到公顷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通过 富有思想内涵的文字信息,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对
祖国的自豪情感,也增加了学生的 课外知识储备量。】
2、认识平方千米
①师:你知道1平方千米有多大吗?猜一猜1平方千 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


正方形的面积?
②使学生明确: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③带学生到室外目测距离学校大 约1千米。懂得以这么长线段围成的正方形
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使学生感知1平方千米大约是多大。
④师: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
揭示:1平方千米=100公顷
⑤延伸:
a、上海市的面积大约是7037平方公里。
b、中国地大物博国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
c、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位,约为1710万平方千米。
(三)课堂练习
1公顷=( )平方米 1平方千米=( )公顷
3公顷=( )平方米 4平方千米=( )公顷
20000平方米=( )公顷 800公顷=( )平方千米
(四)总结整理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提出有疑惑的问题。
2、师生共同整理面积单位。
八、板书设计
公顷和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线段、直线和射线》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线段、直线、射 线》,这节
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即教材
P3 8。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线段、直线、射线”是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
的度量”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线段、角、锐角、 直角和钝角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本课内容主要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角和角的度量做铺垫,这些都是图形与几何中的最基本的部分,是后续学习
的基础,教学过程中 我以生活中的手电筒射出来的光作为现实模型和教具,让学
生直观认识射线和直线的特征,然后让学生分 组合作,展开讨论,辨析线段、射
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建立射线、直线的概念。
(二)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对角已经有了较多的直观认识,对线段有了初步的
认识,这些都是本课学习可以利用的基础。对于射线和直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经历过一些感性 的例子,但不太会注意它们的几何特征。再者,射线、直线的概
念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抽象 思维还不成熟,因此学起来会有一定难
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直线,知道线段、射线、直线的区
别。
2、 通过“动一动”、“画一画”、“认一认”等活动,使学生对线段、射线、
直线感悟:线段和射线是直线 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并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统一思想,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射线、直线和特征,知道线段、射线、直线之间
的联系和区别。 < br>2、教学难点:正确掌握射线和直线的定义,能正确区分直线与线段,会表
示“线段、射线、直线 ”。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筒、练习纸、直尺、铅笔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 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 容
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操作为主,以教师演示法、谈话启发
法、引导发现 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 结构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
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过程。
(二)说学法:
在学法上,选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注重动手
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学生 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
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 了各自的认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线段
1、画一画、量一量。 < br>2、师生合作,将教室窗帘拉上,让一位学生拿上电筒站在离墙壁预定的点
上,将手电筒的光线射 到教室的墙壁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墙壁上的亮点与灯泡
之间的光线可以看成什么?
从而让学 生自己观察总结出线段的特点是: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出长度。
(教师板书线段的特征)
(二)认识射线
1、老师将手电筒的光线射向天空,并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 1:刚才上台合作的同学将手电筒射到墙壁上,我们可以知道它的长度,
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天空,这条 光线有什么特点?
问题2:若射向天空中无物遮挡时,我们可以量出它的长度吗?为什么?


学生个人自由抢答,发表意见,用不同词汇描述。
最后教师再总结:光线从灯 泡射出,一直射向无穷远处,将没有尽头。从而
得出射线的概念,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 线,叫做射线。
2、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射线,并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到过这种线吗?
3、进一步认识射线的特征。 教师课件演示延伸线段的一个端点,画成了
射线,并提问你觉得这是一条射线吗?
把线段一段无限延伸,得到一条射线。 从而让学生理解射线与线段的区别
和联系。
4、通过练习让学生对射线、线段加深理解。
(三)认识直线
1、教师在课件上演 示,刚刚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伸,得到了射线。那要是
把线段的两端都延伸开来,(师板画)你觉得这条 线,有什么特点?(分小组讨
论,并发表意见。)
2、最后得出直线的定义: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不能测量出直线的
长度。
3、师课件出示小练习:“线段、射线、直线的对话”。
直线对射线说:“你只能向一端无线 延伸,而我可以向两端无线延伸,所以,
我比你长。”射线对直线说:“我一端有点,而你没有点,所以 你没有我漂亮”。
这时,线段说:“你们都没有我好看,我两端都有点,而且人们可以帮我测出长
度,而你们是无法测量出长度的”。
4、认识线段、射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 。
通过课 件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很直观的就可以理解并得出三种线的关系:线
段、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5、三种类型的线的表示方法。
6、课堂练习。
(1)小组合作、展开讨论,完成表格。主要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归纳与整
理。
(2)找朋友、判断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三种线的基本特征的掌握。
(3)扩展题。让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特征有更深刻的领悟。


7、扩展延伸。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 用简洁明了的表格式板书,将线段、直线、射线的图形、特点、延长及
测量情况进行归纳,便于理解和记 忆。
线段、直线和射线

五、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 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了这三者之间的
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表示这三种线,达到了既定目标。课堂 上学生能够认真阅
读课文,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动手实践,展示交流。
六、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和教师不够熟悉,师生互动略显被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对
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不够 熟悉,部分学生不会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不能抓紧时间
解决学案中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会发现并提出问 题,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
另外,由于本人只有任教过一学期四年级下册数学,对教材和学情把握不准 ,时
间把握的也不够准,以致没能很好的按原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希望各位领导和教师多加指教,我会认真听取
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以后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增加 教学经验。

《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本单元学习的主 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
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在学 生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 动,引导学


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 中
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二、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 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
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 量角器测量角的
体验,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
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
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 。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
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 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
发展。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
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 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先
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 学生学。”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
法子要 根据做的法子。”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
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
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 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先设计了一个角的三兄弟比大小,怎样判断哪 个角大的问


题情境,即复习了二年级所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 知
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
在活动中体会 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
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 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知道怎么比较角的大小吗?现在有三个角的 兄弟,你
知道它们中那个最大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三个角兄弟比大小的视频,怎么办呢?你们能确定哪个
角大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最大,只要看它们两边张开的大小就可以
了,在一条边及顶点重合 的情况下,另外一条边张的越大,所成的角越大,同时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br>我们通过移动角的方法帮助了角兄弟,但是老师带来的除了这三个叫兄弟还
有两个角,他们也是争 论个不停,∠1说他大,∠2说他大。同学们看一看,你
们猜一猜,哪个大? 这时候出示的两个角开口方向相对,同时大小相差不多,
学生们用肉眼猜测的同时会产生不同意见。

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那么究竟哪个角大些?具体又大多少呢?这一句追问,
进一步 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
习的内容,《角的度量》 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同时,这样的问 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
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在交流中,引出量角器,同 时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
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 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
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 这个问题使学生
对量角器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那量角器中隐藏了很多秘密,仔细观察,你看到
了什么?只有认真观察的同学才能发现!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面自由交流。 然
后让同学到黑板上指出观察到得秘密!
老师总结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
个小格。 老师在屏幕上指,学生说出名称并在自己的量角器中指出。以此来巩
固记忆。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 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
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这里,我先引
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
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同时根据同学指出的180个小格子,每一小格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 °。知
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用符号“°”标在数字的右上角 1°的角是怎样规定
的呢? 请同学们翻开书37页,自学巩固中间的一段。之后合上书,自己说一说
1°的含义 一份格子所对的角是1°,那30份所对的角是多少度呢?
请同学们伸出手,用大拇指和食指比一下 30°的角有多大?60°呢?90°
呢?大家知道90°的角又叫做什么角吗?
3、尝试量角
现在请同学们动手,在本子上画一个角,然后标上它各部分的名称。
画好后估一估自己画的角是比90°大还是比90°小呢?和小组同学互相说
说。
现在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画的角是几度,可以试着测量吗?动手试试看,可以
合作测量。然后小组互相说 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 /p>


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在测量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遇到问题?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 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 角的方
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遇到角的边短
怎么办? 角度没有刚刚好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 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
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 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
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 br>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4、总结量角的方法
现在请同学到来上来展示汇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量的,其他同学评一评。
说一说台上同学量的角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
引导学生提出角的顶点要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刻
度线重合。
现在请同学们思考第一个问题:我们读度数的时候,是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
圈刻度呢? 这时候 有同学会提出看角是大于90°还是小于90°以此来判断,还
有同学会提出找0°刻度线是在内圈还是 在外圈。老师让同学们评论一下怎样是
正确的。引导学生发现当角的度数接近90°的时候,前一种方法 就不合适,并
容易出错。所以我们确定读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时候采用观察角与0°刻度
线 重合的那条边指的0°是在内刻度还是在外刻度上。
刚刚同学上台来展示了他是怎么量角的,那么 现在思考第二个问题:同一个
角,有没有同学用不同的方法量出来呢?
这时候有些同学会 发现当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重合的时候,量角器的0°
刻度线可以和角的两边中任意的一条边重合, 都可以量出角的度数;还会有同学
提出让角的一条边和一个整十的刻度重合然后读出另一条边指的度数之 后将两
数相减,这样也能知道角的度数。这时同学们发现,后面的方法比较复杂,多了
一个减法 的步骤,所以不采用。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 角的度数。【因为学生亲
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 ,
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
角的技能。从 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4、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 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后来的两个角判断它们的大
小了。动手量一量这两个小,帮助它们看看是哪个角 大?打多少?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角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
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
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 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 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
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 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
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
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 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 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 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课后反思:
对教材的认识: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
生怎样对点、对 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
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 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容
易理解其真真道理。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 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
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 的度
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
角器上找大 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
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两个层 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
会到 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这个情境
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 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奇,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
的知识,扩大信息的价值和知识的背景。
第 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
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
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 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 具
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
有数,这些数 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
“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 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
“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 圆平均分成180份”;
“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
得多仔细啊!


《角的分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备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
单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生活中大量接
触了角,对角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在二年级上 册认识了直角,在二年级下
册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在本单元前两个课时中认识了直线和射线以及系统地 认
识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给学生呈现了一幅主题图,
图中画了两 把折扇,每把折扇下面对应画了平角和周角,教学可以借助折扇的实
物素材来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通 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
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 现实的、有意义的。
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以及《 课标》提出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据此我 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 钝角、直角、平角、
周角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一定标准将角分类。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br>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
两边张开的程度有 关因此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
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 时间和空间。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观 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经历角的分类过程,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教
学中的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
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 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 角、
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能按一种合理的标准对角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认识周 角区别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周角是教学中的一个难
点,因为周角比较特殊,角的两条边重合,教学 时,我将拿出活动角使学生看清
把活动角旋转了一圈,然后,师生小结出周角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周角的 画法,


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从而明确周角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
重难点的突破方法: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在制定《角的分类》教学目标时,主要是依据以下几点:
1、《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 紧密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从同学的认知
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动身,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同学的兴 趣。
2、《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同学已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会
用量角器量 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
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实际的、 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
的乐趣。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 不同的角,但对于常见的角的分类
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抽象思 维虽然有
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
还有待 于进一步培养。
4、以角为内容,生活化情境导入、形体动作体验、探究生活与科学数学的
转 化规律,突出课堂的平等对话。
三、教具和学具
为了达到以上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我主要运用了实物折扇和钟表模
型、课件、活动角、量角器、三角板、卡片。
四、教学方法:
1、让学生体验数学分类的过程,体现从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突
出探究活动,重视合 作学习。
2、以直角为主,让直角向内向外移动后的角和直角比较起来是大?是小?
导出锐角 和钝角,突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
3、使用活动角,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科学分类法。同时 使用课件,让直角
的两条边移到同一条直线上,两条边重合探究出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提升学生的
认知与思维层次。
五、学法
《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基于这一理念, 完成《角的分


类》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采用了观察、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练习 等学
习方法,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
六、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的过程。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 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
从《课标》的这一理念出发,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 复习引入,板书课题
1量角的度数 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2然后让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角有大有小,为了将它们区别我们将角进行分类(角的分类---板书)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迁移到新的知识,便于理解。】
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创设情境,认知直角。
课件展示:长方形画框 、时钟3:00时整等现实生活情境,然后用红色的直
角闪动,抽象提炼出直角。
师:什么叫直角?板书:直角=90°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得出直角的意义。】
2、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
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把刚才量出角的度数进行分 类。分类后,各小组派代
表汇报分类的情况,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概括出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板书:锐角<90°,90°<钝角
【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时间 和空间,帮助学生
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形成。】
新教材中大多数知识点都会首先给学生呈现一幅 主题图,在这一教学内容中
的主题图是两把折扇,分析这幅主题图可以给我们以下信息:数学与生活是紧 密
联系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着的,折扇中蕴


含着数学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所以教学可以从探究
折扇开始。
3、感知平角和周角。
我将分两个层次设计,第一层次是课件演示一个折扇绕着端点旋转,可 以得
到大小不同的角。在呈现平角和周角的时候,让学生判断那是角吗?并说出认为
是角的理由 ,并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的度数。板书:平角=180°,周角
=360°
第二层次,让学生动手画出平角、周角。
【设计的目是让概念在操作中产生,角的概念的不同 理解在争辩中升华,便
于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探索直角、平角、周角的关系。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操作量角,对比比较,交流辩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1周角=2平角=4直角 。(板书)
5、探究科学分类的方法。
课件演示从小到大的角,让学生说出角的名字,按角的大小,学生整理板书。
教师质疑:平 角、周角是不是钝角?学生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平角和周角
不是钝角,它们单独各分一类;继续质 疑:现在看,我们前面说大于90度的角
是钝角,对吗?科学吗?应该怎么改?(得出钝角大于90度而 小于180度)
【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
的知识体系,修正自己的知识建构,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
性,不断生成、发展、提 升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要想知道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就要让学生实践一下。检验
教学 效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检验我的课
堂教学效果,也是为了进一步 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落实《课标》提出的“数学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 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6、巩固练习。
练习也分2个层次,第一次层是基础练习,如:
1、排一排: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序排列五种角


()角<()角<()角<()角<()角
2、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此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各种角之间的关系,区分平角与直
线、周角与射线。
A、锐角一定小于。( )
B、直角一定等于。( )
C、等于的角一定是直角。( )
D、大于的角一定是钝角。( )
E、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
F、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G、一平角=2直角。( )
H、一周角=2平角。( )
I、一周角等于2平角等于2直角。( )
3、出示一个活动的剪刀,抽象成两条直线 相交,形成四个角,其中∠1=40
度,求∠2、∠3、∠4的度数
【设计的目的是:反馈及 时,把问题尽量在课内解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及
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第二层次是拓展题:
(1)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
90° 45° 135°
(2)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设 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
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 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 总结评价
师:大家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我们是怎样学习的?你有
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总之,这节课我主要以直角为主 导,以移动为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
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 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上我设计比较简单,主要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1平角=2直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构想,其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恳请
各位老师给予指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
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
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位数乘两位数》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三
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对算 理和算法的
理解和探索并不会感到困难。但是,由于因数数位的增加,计算的难度也会相应
的增 加,计算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因此,这一课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也是
非常必要的。学习这部分内容 ,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
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教材提供的情景 中,让学生建立速度的概
念,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去解决
问题。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在此基
础上三位数乘两位数作为整数乘法运算学习的最后一部分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技

< p>
能,加强运算训练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整数乘法的相关知识。
从充分发挥原有经验的作用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他们对知识充满好奇, 乐于探究,乐于发现,
已经初步积累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算理,从< br>而建构起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
三、说教学模式
三段四环节教学模式: “ 三段”为“课前学生的自主预习阶段”、“课上师
生互动阶段”、“学习之后的达标检测阶段”。四个环 节是指“课上师生互动阶段”
由四个环节组成: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二)自学交流,精讲点拨
(三)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四)课堂总结,回归单元
通过实施三段四环节的教学模式,旨在转变教学方式,使影响学生成长的各
个学习要素之间和谐 、有序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 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 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
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 设计如下几个
环节: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口算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为本课后面学习做出铺垫。
2.老师出示知识树,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在我们学过表内乘法、多 位
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3.两道竖式计算,让学生说一说回忆计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 第
二个因数的个位上 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第一
个因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
(二)自主学习,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 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列式:145×12=
以简单行程问题为素材引出三位数乘两位数,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要,二
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 、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
4.多项计算技能交互整合设计,教材要求先估算,再笔 算,最后用计算器验
算,引导学生体验多项计算技能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5.笔算的讲解是本课的重点
①学生独立尝试笔算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巡视课 堂,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
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②台前展示,要求学生回答:
先算什么?(先算145×2)
再算什么? (再算145×10)
最后算什么?(2个145与10个145的和)
板书:145×12=__千米

注意什么。(两部分的相同数位要对齐)
(2)总结: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
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 的数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这一环节,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 自己去探索三位数
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算法。在这一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估算,再让他们笔算,最后用计算器
检验,这样,学生在轻 松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
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三)当堂训练,巩固拓展
利用刚才师生共同总结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自己尝试竖式计算, 从而巩固


所学拓展提高。
1.课本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
2.改错题。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 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
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 br>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四)课堂总结,回归单元
这节课,我们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学会了计算三位数乘两 位数的方
法,其方法就是: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
再用 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
的积加起来。
五、说板书
145×12=_1740_千米相同数位要对齐
一个好的板书既要重 点突出又要简洁全面。借助好的板书,学生能直观感知
和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的效果。另外,学 生在再认识和回忆某些知识时,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板书中形象的图文,进而帮助学生回忆和复习已学的知 识。
六、说评价
1.教师及时点评,对学生抱有期望,给以激励。
2.师生、生生有效沟通,相互理解。
在实际评价中,还可以把学生的课堂参与教学活动 的程度、作业情况、预习
笔记、测验出卷、小组阶段性成果、求知欲与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独
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品行和兴趣发展、习惯养成、责任感与进
取心等等都整理 装入档案袋,重视学生潜能与特质的发展,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评
价学生,捕捉学生每一点滴的成功和进步 。
七、说开发
1.旧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梳理知识之间的
联系。


2.对比对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总结区别与做题方法。
3.迁移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明确算理和算法更是至关
重要的。
4.生活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八、教后反思
小学 数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教学反思,上完课后,有许
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 下:
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小组长帮助老师检
查组内学生的 做题情况,及时纠错,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在复习两位数乘法时,学生不太会做,耗时太多;后面 时间太紧,导
致练习题订正太快没有指出黑板上做错的原因;课堂总结过于仓促。
从作业情况 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弱。
其一,部分学生乘法口诀不熟练;其二 ,一百以内的加法不过关。虽然在上学期
期末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但效果并不显著,本学期要继续加 强计算题的练习,
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坚持每天练
以上只是我的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希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
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与垂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内容是《平 行与
垂直》。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
我将从如下四个部分完成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平行与垂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上册(第56-57
页)第五单元平 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的内容,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已认识了
点、线和角的基础上安排的,引导学生在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正确理解平
行与垂直这两个概念,是学生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几何知 识的基础,同
时,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生活中随处可见平行与垂直 的原型,学生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许多表
象,因此我教学中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感知平面上 两条直线的平行
和垂直关系。在这一节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这两个知识点,
并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合作、讨论、交流等探
究活动, 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使学
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 技能目标:在观察、操作、概括等活动中,使学生经历探究平行线和
垂线特征 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激发学 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意识。
3、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垂直的关系,正确理解
“相交” “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4、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 的含义,建立平行与垂直的空间
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说教法
本节 课我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 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生活实例引入,
通过猜测、动手画线、图形反馈等活动使学生系统深入地 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分
类、观察、讨论等方法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从而揭示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br>最后加以巩固、提高与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 做到三
点: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2)让学 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亲身体验,
自主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3 )努力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学习,而教师则适
时给予点拨、鼓励,让课堂焕发出 生命的活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 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上,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去唤起原有的生活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感知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进而过渡到数 学概念的理解中来,使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合作、
探究学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等都得 到了一定的发展,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
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从如下四个环节完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三)分层练习,应用拓展
(四)回顾总结,自我反思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晚上,吃过晚饭,小明在帮妈妈收拾碗筷时,一不小心把两根筷子掉在地上
了。如果用两根筷子 表示两条直线,请同学们发挥自己想象力,猜测一下: 两
根筷子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怎样的图形?你会 根据自己的想象把它画下来吗?
(请同学们把可能出现的图形动手画一画。)
(设计意 图:课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便于沟通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欲望。)
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学生尝试着画两条直线。(教师认真巡视学情)
学生先自己动手操作,再在小组内讨 论、交流,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各
种情况(把学出现的各种情况用投影展示出来)。
2、进行分类:
(1)学生尝试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你们 所想象的两条直线画下来会有这么多种
情况,你们能尝试着给根据相交与否进行分类吗?(先独立分,再 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分为两类: a:交叉的一类 b:不交叉的一类。
第二种,分为三类: a:交叉的一类 b:快要交叉的一类 c:不交叉的一
类。
第三种,分为四类 :a:交叉的一类 b:快要交叉的一 类 c:不交叉一
类 d: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所说的交叉是两条线碰到一块了,在数学上称为相交。
(3)教师引导学生分类:
a:分为三类的学生:其中一类是把“看似没有相交,但又快要相交的两条
直线” 产生了疑问 。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
无限延伸的,再结合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分别无 限延长,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想象很
快明确了快要相交的一类,其实也是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刚才在 分类时有
的同学把已经相交和快要相交看作不同的两类,因此分成了三类。
B:分成四类的同学把相交成直角的看成单独的一类了,其实这也是相交。 这
样引导同学们在交流中达成分类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设计意图 :这是在积极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在学生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辨析、求证过程中 顺其自然的发现了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
关系。)
3、认识平行
(1)先出示一组平行线,
(2)师:看到这组直线,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想的?
(3)生:有的学生觉得两条直线相隔的距离是一样宽的,有的学生认为这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 面内,还有的学生说它们永远都不会相交。
(4)师:同学都说得对。(课件演示: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 进一步
说明两条直线向两边无论怎样延伸都不可能相交,而且都是在同一个平面内。)
( 5)教师在此基础上揭示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
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 平行。
(6)质疑: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7)即时反馈练习:用课件出示不同方位的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互相平
行?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 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解惑这样一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的想象、情感等 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
验,加深理解平行中“同一平面”和“不相交”的概念。 )
4、认识垂直
(1)出示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级
(2)师: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条直线,你们发现了什么?
(3)生;我发现两条直线相 交后都有四个角,我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
我发现对着的两个角一样大。
(4)教师追 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相交后形成四个直角呢?学生说:“可以
量一量。”(此时可以请一学生在展示, 在投影下进行验证。 )
(5) 教师小结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
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 < br>(设计意图:学生从相交后形成的角度来看,发现直角,从而引导学生用工
具验证相交后成直角的 现象,清晰揭示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科
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
5、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平行与垂直》
第三个环节:分层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
a、课件(或投影)出示教科书P57页主题图,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学生
们自主发言。
b、在几何图形中找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教科书P61中的第一题)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平行与垂直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说一说
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平行和垂直的现象呢?
(设计意图:让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
3、判一判: a: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是平行线。 ( )


b:直线是a是平行线,直线B是垂线。 ( )
c:在同一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互相垂直。 ( )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
习能力。 )
4、摆一摆(是拓展延伸练习)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平行与垂直吗?
(设计意图:启迪学生思 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学生今后进一
步研究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个环节:回顾总结,自我反思 让学生自主回顾这节课所学会的知识
与收获,反思自己本节课的进步表现和不足之处。
(设计 意图:因为教师只是引路人,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明
确了通过自己努力所获得进步之时, 才能积极地发挥起学习主体的作用。)
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设计要清晰、简 单、明了,既要能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又要能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本节 课的知识)
结束语:“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不管你的课是怎么设计的,但课堂
上一定要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全体参与、全面参与、主动参与学习
全过程,课堂上要多关 注学困生,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能得到不同程度
的发展,这样的课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只 有这样的课才算得上有效课。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我的说课完毕,有不当之处敬请专家们多多指教。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说课稿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2013年经过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
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小节第1课时的内容,我将
从 教学解读和教学实施两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学解读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二节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第1 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
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 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
一系列的探究实践活动继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底和高,为以后学习平 行四
边形面积打基础,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而且进一 步发展了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对学生理解、掌握、描述现实
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 着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两个例题和两段文字呈现了三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特性及应用, 教材的编排始终遵循四年级的
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注 重在学生实践操作中经历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积累解
决问题的经验,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实践 过程中逐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
的发展,在整个教材编排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学情分析: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四年
级学生 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平行四 边形。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很多平行四边
形,对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掌握了平 行和垂直的概念,会画
垂线,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场景和丰富的< br>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操作、自主探究、讨论,经历
猜想验证的数学学 习过程,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发展能力,学会思考和
学习,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
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 经
验。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在图形具体的活动中 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
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和 画出它的高,掌握
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 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
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


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学习 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学习经
验,但是用三角板做垂线是规范作图的基础,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 难点如
下: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测量平行
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教学难点:会画平行四边形底所对应的高。
 教学思路:
把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动手画、拼平行
四边形,动口说平行 四边形的特征、特性,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解决问题,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适当地应用课 件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
目标。
 教具、学具准备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 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
准备三角尺、直尺、方格纸、小棒、钉子板、量角 器。
教师准备课件、三角尺、直尺、长方形框架。
 教法学法
依据数 学课的课程标准,围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本节课
我运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 探索等方法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
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 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发
现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看一看、说一 说、做一做、猜一猜、练一练等一系
列活动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的 成就感及自
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实施
本节课的教学将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紧密相连,通过
“找——做——拼— —说——用”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猜想、验
证、体验,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中建构知识,并恰当地应用多媒体


辅助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获得体验,达成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基本养成,感官上已经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而且已经
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可以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展示 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醒学生注意看,变成什么形状了?(我拉动长方形框
架展示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提问学生:你们认识平行四边形吗?揭示课题:
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通过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 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
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联系生活,初步感知
1.找平 行四边形:(课件出示例1)提问:这些物体中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
用课件演示从上述物体中抽象出平 行四边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
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
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 br>知平行四边形。
2.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四边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平行四边形,进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的价值。
(三)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学生利用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
我请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平 行四边形,我巡视
并进行一定的辅导,然后板书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方法一:用小棒摆。
②方法二:在钉子板上面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③方法三: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方法四:用直尺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这
一部分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 形的特征;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也突出了师
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 念。
2.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我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猜想一下:平行四 边形会有什么特征?


(提示:我们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边来猜想它的特征。)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的情况:
板书猜想:
对边可能平行;
对边可能相等。
……
(3)验证得出结论。提示学生用两把三角尺研究
(4)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特征并板书特征。)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5)根据平行 四边形的特征来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出示“做
一做”第1题,让学生判断。提问:为什么 第3个图形不是呢?
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
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
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 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过程用“猜想-操作-测量-演
示-验证-结论” 的探究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
程。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
首先我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一家碰到一 个难题,顶点
A想到对边CD去,怎样过去最近呢?你们能帮助她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由于学 生已经有了画垂线的方法,我首先安排学生尝试画高,一名学生板演,
试说画高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画 高的情况适时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
生明确画高的方法,并独立画出一条高。
然后我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师生共同总结高和底的概念,使学生理
解在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的内画高方 法,理解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有无数条垂直线段。构建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理解,从而突 破本节课的难点。
最后完成做一做第二问,让学生在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里画高,既巩固画平行
四边形高的方法,又拓展了底和高的对应关系。
(1)我提出问题:我们探究了平行四边形这么多的知 识,你在生活中的哪
些地方还见过平行四边形?接着课件展示生活中伸缩门和升降机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这些物体中的平行四边形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容易变



(2)实践活动:课件出示例2,用四根吸管串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用两手捏
住长方形的两个对 角,向相反方向拉,说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观察对边有什么
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试验情况。
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体验如果定位到此,我认为 学生只是从活
动中得到了浅层次的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活动,教材65页做
一 做第1题,并让学生思考,这四根小棒能围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吗?平行四边
形的四条边确定了,它的形 状能确定吗?
从而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3)稳定性的应用:
我首先出示:小兔和小猴都在围篱笆,谁的篱笆更牢固呢?
接着交流:生活中还有那些物 体是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呢?让
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四)巩固练习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基础题:
1、教材第65页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画图,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并量
出来 ,然后同桌检查,我注意规范作图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题,我用课件演示画图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言,并试一试。
操作题: 练习十一第2题,用完全相同的两套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
拼图,我课件演示,边演 示边说明:这是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图形的几种
情况。
(五)全课小结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总结整理,梳理知识,在头脑
中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
(六)板书设计
认识平行四边形



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本节课的设计,我以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基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要点、
以发展学生知识技 能为着眼点,以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为归结点,用生活中的
平行四边形引领学生的活动,通过找平行四 边形,做平行四边形,说平行四边形,
用平行四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思考,在活 动中体验,在
活动中发展,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目标。
 评析
本节课体现最明显的特点是: 在生活素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
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1、从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引入新课时,找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例1)提问: 这些物体中中哪里
有平行四边形?用课件演示从上述物体中抽象出平行四边形,《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选择学
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 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举出生活中运 用平行四边形特性的例子。这些环节
都体现着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平行四边形 ,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的应用。
2、在数学活动中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经历活动:
(1)找平行四边形;
(2)说平行四边形;
(3)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4)通过猜想验证,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5)通过找最近的距离,自 学探究理解高的含义,学会了画高。整节课学
生的学习寓于活动之中,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去体 验、去思考、去发现,
达到了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目的,使问题有效简捷< br>地得以解决。
3、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论” 的探究过程,掌握数学学习的
方法。
本节课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这两个 环节的教学中,教
师一直引导学生,先猜想,再进行操作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应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
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方法上,在一系列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渗透了分类、对比
等思想方法,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活动中汲取知识的全过程,
以愉悦的心情品 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笔算除法》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 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
的《笔算除法》。下面,我将重点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这三个
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学生已经学习了除 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首先呈现图书室的情景,并 借此场景引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分别通过估算、摆小棒,来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以及试商的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及意义。之后,教材还安排了一些
相应的练习题,其意 图在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算理,并能够熟练的进行计算。
对于本节课来说:
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本节课试商的难度加大,计
算的过程更加复杂;
另一方面,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
度的阶段,学生之间 也存在个体差异。


综合各种实际情况,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 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
除以整十数及商是一位数的除法。
2、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与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的计算过程,体验迁 移的思想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握两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及商是
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及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中,商的位置确定。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主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加
上谈话引导、讲练结 合等多种方法,并把这些方法优化组合,最大限度的发挥教
师的引导作用。教法为学法导航,本节课我主 要让学生掌握尝试计算、合作交流
的学习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教学流程以及这样设计的意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一)首先我来说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
60÷20 360÷40 80÷40 240÷60
【复习刚学过的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可以为后面学习试商打下基础。】
2.创设现实情境
师:(课件题目) “这里新进了92本连环画,每班可以分30本。你能提出
什么问题?”假 设你就是图书管理员,你会提什么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可以分成几个班?”这一问题, 问:你会解答
吗?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2÷30.)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决呢?你能尝试计算吗?
【本环节复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 方法,为后面学习新试商做
了铺垫。教师创设的阅读日的情境是学生很熟悉的,这样引入新课,能激发了 学


生的求知欲。】
(二)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计算交流:
(1)有的同学可能用估算法,92≈90,92÷30≈3,即可以分给3个班。
(2)有 同学用笔算,则让他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如果没有,
可以告诉学生这题可以用笔算,同时列 出除法竖式,师:请同学们想一想,92
除以30应该商几?3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使学生明 确,92里面有3
个30,所以3要写在个位上。正好分完吗?使学生明确每班分30本,分给3个班,只分了90本,还剩2本。(讲解的同时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笔算这道题的,强调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最后提示学生写清横式得数和答语,找准单位。(同时板书)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
小结,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要写在个位上;
2.练习
出示 40÷20 和 64÷30,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做题;
【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没有余数的情况,同时也感受有 余数的除法怎
样列示结题,然后总结下商需要写在个位上及回顾余数要比除数下的知识点】
3. 展示例题2
178÷30, 此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同时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结题;
小结,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4. 练习
140÷20 280÷50
(三)第三个环节是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74页,第一题,()里最大能填几,
2、课本74页,第二题,说出各题的商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商是几;
【练习的设计,难 易适中,第1、2题是基础题,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发
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注意了培养学 生的思维品质。】
(四)、第四环节是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多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让学生梳理所学知
识, 同时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题精神和自主学 习的能
动性,力求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
正的主人 。
三、教学策略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安排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为了以旧引新,找到除数是两位 数的除
法与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联系,也为学习了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后,通过比较归纳得
出笔算两 位数除法的方法。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探索计算方法。
计算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生产 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本是十分生动的数学
活动。把计算教学置入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 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
于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还< br>数学以本来面目,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需要的教学。在本课时中结合读书日
分书这样一个切近 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情景,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数学问题、
探索计算方法,解决所提数学问题的全过程 ,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
习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 学习数学的
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数量观察身边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促使学生形成
计算 意识。
3.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以往的计算教学,把总结、记忆计算法则作为重要环 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
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死记硬背。本课时中不仅为< br>学生提供了探索除法的现实问题情境,而且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
空间。两道例题的 教学前,不忘让学生先估一估,这也是新课程中比较重视的方
面,同时也是初步检验计算正确的方法。教 学时,放手让学生尝试、探讨笔算方
法。在此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 ,完善学生
对算理的理解。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各位老师(早上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
图》。 下面我将从 教材(教学内容及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和板书设 计这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
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做一下简单的 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 ,它是
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安排
了三个例 题,例1是1格代表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
格代表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 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
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 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
观,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 (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
表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 在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
系统的认识条 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 ,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
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用数字、图 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
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 p>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
计图的结构特征 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
短合适的条形。
(3)情感态 度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 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数据会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体会条形统计图
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会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为了顺利完成本
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我使用的教法有情景教学法和观察发现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
2、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参与互动式,学 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
认识并能在统计方格纸上绘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教师和学生将提前做好以下的准备工作:
四、说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实物投影仪。 学具:直尺,彩笔等。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 着问题进入
到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去,为探究新知奠定了基础。)
1、创设情境
师生 进行关于天气情况的谈话,引导学生认识表示各种天气的图形符号。(出
示表示天气符号图片)
2、问题导入
以日历的形式呈现北京市2017年8月的天气情况情景图。提出 问题:这个


月每种天气各有几天?你能把他们清楚的表示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因为数据整理的方法、表示数据的方法是以前学过的内容, 学
生并不陌生,所以采用小组交流,以引起知识的再现,使学生运用自如。)
1、整理数据
如何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
(1)、小组交流统计的方法。
(2)、小组合作进行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在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认识画“正”字法统计,
比较简便。)
2、表示数据 如何才能清楚的把统计的数据表示出来呢?
(1)、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来表示数据。
(2)、呈现学生用象形图、统计表表现数据的方式。(利用投影展示)
(3)在此基础上,给出条形统计图。
3、分析数据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那种表示更清楚?(小组
进行讨论)
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请说明理由
通过两方面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一是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可一眼看出数据的大小。
二是条形图与统计表进行对比,条形图表示数据更直观。
三是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与统计表中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4、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
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会用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搜集的
数据,并初步认识和 掌握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5、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及特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为以后作图作准备。)
进一步观察,除了表示数据的条形外,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有序观察:


(1)统计方格纸上画出的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这里应注
明统计的项目名称。
(3)在纵轴上,一格代表一个单位,表示数量。
(4)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方便比较分析。
(三)、巩固与提高: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
1、统计本班同学出生月份(收集数 据时,除教材呈现的表格列举外,引导
学生举手数数、画正字法,让学生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快捷。)
2、试着完成下面统计图。展示评价。
(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获得成就感,促进
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叫条形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一眼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设计意图: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科 学合理的板书,可以突出重点突
破难点,为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板 书:这
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一看这节课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作业设计
练习十九第1、第2题。
结束语: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若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鞠躬)


《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04例1的内容,做一做第1题及相应练习
(二)教材分析
和上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向学生渗< br>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
学生尝试从优化的 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
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优化问题这个
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 能力和逻辑
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当 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 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使
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
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
(五)课前准备:
1、铺垫: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收集历代有关合理安排的故事。
2、教具准备:圆形卡片、工序卡片、记录表格和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好图形卡片和工序卡片。
二、说教法和学法 < br>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
特点和规律,在本课的 设计中,我使用了演示法和实验法,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
和实物的操作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 ,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
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我设计了 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


这些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 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
让他们真正以课堂的身份参与全程。并培养他们收集数据和分 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趣导入。
由谈话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
的学有所用,才会使 学生更有积极性。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
“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 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
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 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导入沏茶话题 先导入例1的主题图:小明家又来了客人,大家想去
看看是谁吗?
(2)组织学生读懂图片上 的数学信息,再导入沏茶话题:那谁知道沏茶要
做些什么事呢?两三位学生畅谈完后,课件展示沏茶要做 的事情和所需要的时间。
(3)理清事情的先后次序 让他们理清工序的先后次序,再提出问题:那
小明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呢?
(4)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讨论,自主设计方案。
在这过程中,教 师不断地巡堂并给小组的活动适当的指导。
(5)感知寻找最优化方案的方法
讨论结束后 ,让学生自由说说是怎样安排的,并上台展示结果,教师引导学
生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用流程图 画出来,并让他们通过对比自己挑选出
最佳方案:11分钟。
(6)谈发现,作总结。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总结:可以看到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
间就越少。我们把这种最 快让客人喝上茶的方法叫做合理安排,合理安排可以节
省时间,提高效率。
[设计意图]在沏 茶问题这一学习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讨论后再分组设计方案,
最后通过展示、比较、评价找出最优化方案 。这样的组织让学生的思维有序了。
在初步感知合理安排的同时,还对他们进行了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 间的教育,


使得情感教育和知识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迁移巩固,掌握新知。
在这个环节里面的两个练习是课本10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完成第1题时,
让小组讨论,再汇报交流,共同探讨最合理方案,最后由教师小结。
[设计意 图]通过这个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提升知识,拓展认识。
在这一环节里我特意安排了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常见的例子让学生 去探讨,其
中一个做法是对的,另一个做法是错的,力求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合理安排的
真正 意义。
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最后小结: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也
要考虑人的 安全和身体健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合理安排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经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
趣,从而把活动推向了 高潮,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全课总结。
1、师:今天我们不仅帮 助小明和小红解决了问题,同时也有了自己的收获。
谁能说说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呢?
2、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在生活中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
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有这样的一句话 :(课件出示)“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
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 散的人只能留下
一片悔恨。”把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
己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设计意图:在设计“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畅 谈了自己的收
获和体会,再一次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结束了本节课,能
给 学生留下深刻的铬印,给学生以启迪。]
四、说板书设计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 沏茶(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 沏茶(14分钟)
五、说预期效果
本 堂课的五个教学环节就介绍完了,综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
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 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
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
P105“数学广角”中的内容。主要通过讨论烙饼时如何合理 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
让学生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思想的应用。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 br>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
通过日常生活中烙 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
方案,从而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思想,让学生 体会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因为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可以说,在日常
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能很容易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
同策略,但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 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
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烙饼问题”学生是陌生的,而且“烙3个饼”的最佳方法与实际生活是有距离的,给学生的理解带来
了困难。如何突破难 点,让学生真正掌握,初步感受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呢?这
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基于以上思考,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 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 优方案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

< p>
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部分知识对 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特别是“烙饼的数量与时
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是本课的难点。指导 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是本课
的重点。
四、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为每组学生 三个饼,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变抽象为直
观。在教具的安排上,我同样安排了“三张饼 ”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课
件相辅,进一步增加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策略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学定教、教服务与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突
破本课重点时通过情 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探究最佳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 学生小组合作自己动手操作,在操
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时优化思想的应用。体 现“做中
学”的理念。
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由引——帮——放的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 律。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手脑并用的教学,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探
索、思维与 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烙饼问题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并利用
实物将知识直观动态地展示出来,同 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意识与创新意识。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设计了六个
板块的内容: 第一个板块是“脑筋急转弯”,激发学习兴趣。目的有两个:一是拉近与学
生的距离,二是为本节课 做铺垫。
第二板块是自主探究,优化策略。
这一部分内容通过“操作感悟——抽象内化—— 巩固应用”三个片段,使学
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沿以下四个步骤:“一张和两张饼的烙法(基础)→ 三
张饼的最佳烙法(难点)→双数饼、单数饼的烙法(提升)→最佳方案、双数饼:

两张两张烙;单数饼:两张两张烙+最后3张饼交叉烙(优化)进行探究。
1、探索烙3张饼的最 少时间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优化的数学思想只
能是“渗透”而不能“明透”,也就是说只能让学生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
而不能仅仅靠传授。
因此,本课中蓄势----为探索最佳方法打 基础的方法,自认为运用得恰到好
处。例如,围绕“烙2张饼最少要花6分,为什么烙1张饼与2张饼所 用的时间
一样多呢?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烙2张饼是用足了空间,
而烙1 张饼浪费了空间和时间,为探索烙3张饼埋下了伏笔。
2、学生的自主探索是需要动机的,如果总是在 教师的命令之下被动探索,
那么效果是不会好的。要让学生主动探索,产生探索的源动力,关键就是要把 握
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的全过程中。本课中,探索烙3张饼的最
少时间,就是 运用了“初步尝试暴露问题,再引导重新操作”的策略,学生的探
索积极有效。例如,在探索最佳方案时 请学生回忆一下,“1个饼和2个饼都要
用6分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操作,谜 底终于被慢慢揭
开----原来只要不让锅浪费空间,就可以做到时间最少。
3、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渗透数学优化思想,不是靠几道题目的讲解和练
习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随时随地引导学 生自觉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
应用意识。本节课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只是以探索到的具体某 次烙饼的最佳
时间为终极目标,而是重点引导学生在后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自觉应用。
例 如,探索了3张饼的最佳方法,在讨论烙5张饼时,学生想到了把5分成2
张和3张进行思考,因为都有 前面的结论和方法,只要6+9=15分就可以了,而
不是拘泥于“零起点”去进行从头探索。同样,在 7张、9张时推广应用,逐步
探索得出规律。
第三板块是展示反馈,灵活运用。 运用探索的知识为餐厅的客人安排上菜,
学以致用。
第四版块是总结内化,拓展应用。 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
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 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
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 ,本课的点睛之笔还在于课末的


生活化应用。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统筹思 想的精典范例,但如果
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课末我安排了“为妈妈设计烙饼方案”的环节。通过围绕“要烙 15
个饼,怎样烙时间最省”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把 5 个饼看
成一份”,从 而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
的数学模型。
五、板书设计

我将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下3张饼的最佳烙法,这样逻辑清晰,符合四 年级学
生的思维特点。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六、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渗透统筹 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
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以“烙饼 ”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
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 2张、
3张----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
方案 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
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 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根据不同 的教学环节我渗透了以下
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操作实践。
《课数课程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
有挑战性的。如,课前我让学生明确要求 以圆形纸片替代饼,与家人或小伙伴进
行烙饼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来,在操作 中感知,在实
践中升华。并且,这一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

< p>
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数学时时为我们生活服务,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2、解放学生口,让学生畅所欲言。 < br>上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再全班交流,这一环节
实现了生生之间,师生 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是生生之间的互动也是师生之间的
互动。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 认知体系,形成条理化,规律化
的知识结构。在研究“烙3张饼需要多少时间”(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时,由
于有小明的要求“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这句话,所以在实际的课堂里,虽然出
现像教材 中提到的烙一张饼要6分时间,烙3张饼要多少分这一方案,,因为四
年级学生能充分利用“每次能烙两 张饼”这个条件。
3、给孩子一个发展的课堂。
教材在最后安排了“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 5张饼„„10张饼呢?你发现了什
么”。在课堂中,学生能直接发现“饼数×3=时间”这一规律,饼 按上面的最优
方法烙,这样做最节省时间”。


证券业协会-河南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下午好-100字日记


排比句是什么意思-大学生出国留学条件


行政诉讼法试题及答案-磐安县政府网


市政工程师-档案自查报告


福建三支一扶-阜阳教育信息网


品三国读后感-春节手抄报内容文字


广州有哪些大学-美国艺术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