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说课稿 全册

温柔似野鬼°
594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8: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朗读者第二期-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合同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说课稿 全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说课稿 数一数

教学内容:数一数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
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 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
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 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
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 数的能力,
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课标要求:
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充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独立完成作业注意力
不集中,情绪变化无常,容 易疲倦;行为动摇不定,不善于控制,容易冲动和特
别敏感。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并且有直观、 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教学建议:
刚入学的学生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有意注意的时间比 较短,观察能力有限,
观察画面往往只对其中色彩、人物等感兴趣。根据学生特点,在出示情境图后,< /p>



不要急于让学生数数,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让同桌
同学互相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再让学生带着任务去
观察,学生的注 意力就放在数数的活动上。在数一数活动中,要特别注意观察每
一个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我 能行,努力使每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
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时安排:
1课时
问题研讨:
1、怎样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通过“数一数”活动,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比一比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 部分是“比长短、
比高矮”。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 ,< br>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
验。教材从学生已 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
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
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 ”“短”“高”
“矮”的含义,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有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让
学生观察和操作,积 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 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
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
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语言表述< br>的能力及互助合作精神。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操作,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实施策略:
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来自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大多数学生对本单元所涉及到
的知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验和认识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多少”、“长短”、“高矮”的比较, 都不是纯
粹的知识性学习,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学习,因
此,在 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鼓励每
个学生都能通过“做一做”、“ 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
学的乐趣。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 习惯。合作学习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重要
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时,教师既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 比较的方法,同时在
比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的良好学习品质。 < br>3、除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外,教师还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比
较多少、高矮、长短的 实践活动,比如:比班上学生的高矮;比文具的长短;比
本组男生、女生人数的多少等等。通过这一系列 学生亲历亲为的活动,既活化了
教学内容,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3课时
多少 1课时
长短 1课时
高矮 1课时
单元问题研讨:



低年级孩子在比较中往往缺乏目标性,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中更
科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内容主要由 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
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 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
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 生学习
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
步尝试选 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
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标要求:
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
3、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 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
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 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
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 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
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 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
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 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以分类为基础。也就是
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六、学情分析:
5以内各数数小,抽象程度较低,儿童理解比较容易,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 br>对5以内各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加减法口算有一定基础。
七、教学建议: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 顺不易掌握,手指也不灵活,因此,教学生
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 流,是小学数学教
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
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 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
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 较高学习水
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 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 给学
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八、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 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 2课时
九、问题研讨: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一上数学32―――37页;包括两个部 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 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
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 察能
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
立体图形的 认识放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
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 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
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 上,要注意体现数
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
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
实物引入――抽象为一 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
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 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
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 利用立
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
地探索新 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
需要。
三、课标要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是这样要求的: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参见例1]
(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
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 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
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 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



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教学建议:
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只要通过
滚一滚 ,摸一摸, 猜一猜,找一找等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
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 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
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 体的特征,
而不是加深难度。
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
②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
生活的联系。
(1)从生活实际引入。
(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如“足球做成圆柱
状的好踢吗?”“如何能一个长方体的箱子能在地面上滚 动”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
否能正确的辨 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还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
作、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 主动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八、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平面图形…………………………………1课时
九、问题研讨:
一年级学生 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
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 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
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按由易到难 的顺序,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
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 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



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 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为
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标准的分类。单一标准下的分类 结果是既定的,
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由于 单一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同标准分类的基础,所以教材在编排上的侧重点也
有所不同。在单一标准的分类 活动中,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找出分类
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在不同标准的分类活动 中,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
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选择不同分类标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
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把分类单列一单元进行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
握初步的分类方 法。。
二、学生分析:
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应加 强操作,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选择分
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3. 由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
物品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许多标准。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四、教学重难点:
1.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2.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教学实施策略:
直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联想迁移
教法设计或课例举例:
在教学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时,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不同,他们对问题的 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许
多标准。例如在一节课中,一组小男孩摆水果 柜台时,摆一个大瓜,两个小瓜,
一个大瓜,两个小瓜,一个大瓜。一个小女孩说不对,她把3个大瓜放 在了一起,
6个小瓜放在了一起。但小男孩们不同意,认为不美观。教师处理的很好,“你
们说 的都有道理。”
教科书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1行一般学生都会圈
鱼 ,但在调查听课时有一个学生圈狮子,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因为只有狮
子是吃别的动物的动物。还 有的学生圈鹿,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鹿的头上
长角,其它三种动物不长角。老师说:“你们说的也 有道理”,并引导说:“你们



想一想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其它三个动物都是生 活在哪里的?”对于学生选择不
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
六、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2课时
单一标准的分类 1课时
不同标准的分类 1课时

七、单元自我检测典型题例:
1、小明在家里拿来下面这些物品,你能帮他分一分吗?请把序号填在合适的括
号中。

2、买东西。

3、数一数 ,填一填。



4、哪个不同?用“√”画出来。





八、单元问题研讨:

对于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教师应该怎样掌控课堂 既要保护学生
的积极性又不至于被任意夸大?
个人观点: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不要挫伤学 生,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 不
同的,老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说课稿
11~20各数的认识

一、单元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84——8 8页,包括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和相应的
减法两部分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
习20 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图。


教材先教学数11 ~20各数,然后教学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最后出现
一些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 口算练习。
教材的编写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提供的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正式教学数数前,教材先给出一幅教师带着学生过马路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
情境图中,1个教师带着 9个学生过马路,马路上还有一些骑自行车的人及一些



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建构新知识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首 先让学生试着数出一共有多少
人,教师和学生一共是10个人,这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鼓 励学
生接着数下去,看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情境图中还有什么?有
多少?让学 生数一数。为正式教学数20以内的数做好准备。教师还要通过这个
活动向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的品德 教育和注意安全的教育。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 作
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
重使学生通过 操作进行学习。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
数单位,使学生不 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
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
准备。
例2教学数的读法,教材注意通过操作,并在 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学
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 前面
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3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 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
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四中,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 题,要求学生
按照数的顺序在( )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
直 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
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 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4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 br>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
对每个数左边的 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
练习。如练习十四的第1题,要求学生把 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练习十四习题的安排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如第6题 ,
让学生说一说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科书第88页安排 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
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 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9
加4时,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
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 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
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安排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都是比较简单的,如11+2、



13-2、14-4、11+3。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
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
的基本内容,不 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练习十五的设计体现一定的弹性和给学生提供一定独立 思考和合作交流的
空间,习题呈现的形式丰富多彩。练习十五除了安排一些巩固练习外,还安排了
比较两数大小的问题,如第2题。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也是《标准》加强
的内容。第3题是一道 不用数而是通过观察来估计一堆辣椒有多少个的题目,培
养学生的估计能力和数感。第5题是一道巩固数 序的题目,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
思想。练习十五的最后是一道数学游戏,是已学加减法的混合练习。
三、课标要求:
1、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 个十和几
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 ”,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
地读、写11~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五、单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数的组成
2、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难点:
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20以内各数的大小和11 -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学生的学习要通
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 构中去,因此,本
单元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七、教学建议
本单元主要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和“十加几”及其相应的减法。这两部分
内容都是学生学习了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11-20各数有了较强的感 性认识,但对计数单位“十”的理
解还不是很深刻。教学时,让学生明白:“十个一”和“一个十”的区 别,初步



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的概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捆小 棒、圈数、
拨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0个一”可以捆成“一个十”十几就是
“一 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也就是“一个十”和
“几个一”之间的组合与拆分 的道理。
八、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两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和写法 1课时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1课时
九、问题研讨:
1、如何让学生初步在头脑中建构数位“十”的概念?
2、如何让学生理解十位和个位表示的意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单元主讲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教科书第91~95页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 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
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本单元内容结构如下表:

二.教材解读: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
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 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
情境中学习数学。第91页先给出一幅一个学生早 晨起床的生活情境图。在这幅
情境图中,学生正在起床,墙上挂着一个钟显示7时,并标明时针和分针; 床头
柜上有一个电子闹钟显示7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向
学生说明, 日常生活中的钟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像挂钟和手表这样的,钟表面
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 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另
一种是像闹钟这样的电子表,表面上有两个点,点的左边是 几,同时点右边是



“00”,就是几时。
三.课标要求: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教学重点:
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和半时
六 。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七.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通过 “小明一天”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安排,呈现了对钟表整时和
半时的认读。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联系学生对 钟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20以
内数的认识的知识背景,对钟面上简单时刻的认读进行规范性和总结性 的学习。
而且还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在认清时针、分针和钟面结构的
基础上 ,认识整时和半时,明确在这两种情形下,时针、分针所在的位置特征。
八.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91~95页的内容,并在
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十六中的习题。
2.教学第91页的情境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中都有什
么? 小学生在做什么呢?你认识钟表吗?钟表上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
说一说。教师再用钟表演示,同时让学 生进行操作,进一步明确:钟表
上有12个数,长针是分针,短针是时针;分针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
时。然后教师用电子表演示给学生看,说明电子表是怎么表示时刻的。


3.教学第91页下边的内容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
合作交流。除了看图认钟表外, 还要让学生用钟表进行操作。还可以让
学生用钟表拨出几时,再用数字写出来,加强对整时的认识。 < br>4.教学第92页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来说一说每幅图的内容, 写出相应的时间。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
生活经验向学生说明时针每天转两圈,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 和晚上
等,有上午9时、还有晚上9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一天是怎
么安排的,与小东 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遵守并爱惜时间。
5.教学第93页上边的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时 针指向
什么位置?分针指向什么位置?与表示整时的时针和分针的指向有什么
不同?让学生说一 说。然后教师说明:当时针指向2和3中间,分针指
向6时,就表示2时半。这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 习的空间,让学生
说一说两个钟表表示的是几时半,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告
诉学生 电子表的半时用“30”来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
就表示几时半。最后教师说出几个时 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6.教学第93页下边的“做一做”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br>地位,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相互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 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些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
识。
7.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是一道游戏题,除了老师和学生做游戏外,还可以采取分组
做游戏。
第3题,可以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启发学生
联系20以内数的顺序来想。
第4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周末的生活实际来想一想,每个时间都在
做什么,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和观察能力。
练习十六的最后是一道思考题,启发学生观察钟表上时间的排列有
什么规律,最 后一个钟表的时间应该是多少,再画出时针和分针。
九.课时安排:



2课时
十.问题研讨:
1.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有 5个间隔,常常被说成是每
相邻两个数之间有5个刻度。刻度与间隔是不是一回事?
2.一年 级学生对钟表上整点认识的还可以,但在认识半点、要到几点或几点
过一点时出现问题较多,是否可以将 这一内容放在二年级或更后面进行教学?
十一。检测题:

《认识钟表》小测试 姓名:
1、









2、 根据时刻画出时针和分针
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12:00 1:30 11:00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20以内进位加法》说课稿

【教材分析】
《20以内进位加法》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 超
10的加法,简述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法和减法解
决简单的 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
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 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加法和
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 减法的含义,又可以为
以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用数学”的内容比第六单元编< br>排的“用数学”画面内容丰富,更注重事理情节。同时,增加了观察、收集信息
的难度,并注意使 学生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 学生已有一定的计算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以内进
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不只一种,在多种计算方法中 ,像“点数”和“接着数”等,
学生在学习10以内计算时已经掌握,“凑十法”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方 法,是计
算进位加法常用的一种方法,在以后学习的计算方法中经常会用到。掌握好“凑
十法” 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计算都有好处。但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班级中后
20℅的学生来说尤其是,所以 教学时允许他们用点着数、接着数的方法来口算。
【教学目标】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6-10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9加几,因此,我紧
密地围绕新课标阐述的建议,结合三维目标确 立了本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9
加几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口
算方法,培养计算意 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
能力目标:会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蒫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学习,使学 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
中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和快乐,从而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凑十法计算,正确口算,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理,凑十法的理解及运用,掌握口算方法,
正确口算。
【教学实施策略】
1.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计算意识。
首 先,应把计算教学放置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
和进行计算的空间。例如充 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运动会情境
中,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探讨计算的方法。 其次,根据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年龄特
点,应注意让学生通 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2.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体现改革精神的前提下,老师也应注意采取多种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
力,使学生达到计算 正确、迅速的教学目标。
3.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依据现 实生活的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索解决问题,是现在数学教
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应贯穿在
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发现问 题、提出问题是小学数
学教学中要下大力量解决的问题。
【教法设计】
《20以内 进位加法》主要是让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算法优化。教材
是这样安排的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重 点讲凑十法,在凑十法中既可以看大数拆小
数,也可以看小数拆大数。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反而不知道 怎样计算20以内
的进位加法题,怎么办呢?我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把9加4作为教学的重点,突破凑十法,看到9想到1,9和1凑成10,所以我们把4分成1和3。那4还
可以分成2和2, 什么数与4相加要把4分成2和2呢?学生前面对凑十法理解
得比较透彻,马上想到了4和8相加时把4 分成2和2.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观
察( )+6(6分成1和5)、( )+6(6分成2和4)、( )+6(6分成3
和3)这三组算式中都是加6为什么为什么分成 的数不同呢?他们分别与谁相加
呢?为什么?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强化了“凑十法”。
【课时安排】



9加几 3课时
8、7、6加几 4课时
5、4、3、2加几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我们的校园 1课时

【单元自我检测】
1、我会填
9+5=9+1+( ) 9+3=9+( )=( )
9+7=9+( )+( ) 9+6=9+( )+( )
2、找朋友
8+5 9+6
7+8 12 7+7
9+5 13 9+4
9+3 14 6+6
9+4 15 8+6
【问题研讨】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

小班下学期班务计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清洁工的作文-情人节派对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上海一本大学


余庆中学-英文情诗


学校标语-陕西高校名单


北京工商局电话-简历中的个人评价


湖北恩施高中-英语读后感200字


蝴蝶谷-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