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669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8: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描写名胜古迹的作文-中国名校排名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和教法、学法等环节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
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 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
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
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 面积来展开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 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
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 米、平方米、形
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情感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成功体验,感受数学的价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

三、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教学法:即 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
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 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行着从生活到数学、
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 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识的起点。教学中要注重直观演
示和动手操作活 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
直观经验
五、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 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
型。自然体验由“线 ”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 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
哪?
(2) 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 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 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 图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 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
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 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 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
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 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
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 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
历统一面积单 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 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
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
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 ,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 。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
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 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
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 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
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 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
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 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 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 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
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6 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
括: 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四部分。本课是这 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 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
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 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
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 br>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
物体表 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
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 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
说;1 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29%的学生 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 一词”,31%的学
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 积单位和物
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
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 关于它们实际
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三角形纸片若干 、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 br>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
学、从 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 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
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 实的感受中
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 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
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 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成数 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
自然体验由“线 ”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
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 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 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 br>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
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 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
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 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
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
“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 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
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 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
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 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 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
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 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
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 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
是 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的过程,也是经 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5. 认识常
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
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
一 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
等活动中,充分 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
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
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 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并结合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
学生对这节课有 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 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
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6 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
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
识,通 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
系,然后再进一步推 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使 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
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 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
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 所含的厘米
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 整个小学阶段
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
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
重点 。
本节课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历获得新知的学习
过程。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 节课的教
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
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 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
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用面积单位 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
积的谈话来导入课题。使学生明白要学什么,知道用已有的 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
在回忆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得 出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
方法,采取以下的方式进行:
1、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单位面积 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组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完成表
格。并将长方形的长,宽,以及面积的数据统计出来 。
2、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并引 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长方形的长所含厘米数×宽所含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初步得出“长方形 的面积=长×宽”
3、运用结论,抽象归纳。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 呢?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 ,各自操作、探讨、验证。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
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 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
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 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
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 长×宽这一结论。
(三)实现转化。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 在
完成教材78页做一做中第2个图形练习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

< p>
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边长×
边长。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巩固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试一试:教材78页例3
2、练习十九第二题。
3、判断
(1) 长方形面积公式是 (长+宽) ×2。 ( )
(2) 长方形的长10米,宽5米,面积是50平方米。( )
(3) 有一块正方形的桌布,边长9分米,它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 )
(4)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4、提高延伸
下 图:有一块长方形的园地,中间有一口正方形的水塘,周围是菜地。请你算出菜地
有多少平方米?

8米
20米
25米





通过这一基础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 学生学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 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 真正学到了知识。

6 面积 :6 面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
教科书第77—7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 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
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 积单位直接度量
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 重
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
用 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
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
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 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
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 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
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 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
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 的学习动机,促使学
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
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
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 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
验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
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
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
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 摆一摆——猜一猜
——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 所学
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课前先让学生自学有关内容: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 察拼成后图形的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上课开始先让学生汇报拼摆结果,观察 统
计的数据,全班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接着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
胆猜想、自主 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
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
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 ——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 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出示导学提纲,反馈自学情况
1.自学数学书第77至78页。
2. 准备10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用10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
摆不同的长方形,可以有几种摆法?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长和宽分 别是多少?
3. 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
4. 尝试完成数学书第78页“做一做”。
二、猜测 。
师: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学生可能会说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也许还有的会说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算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自主探究
1.提出假设。


问: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到底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胆猜测。
2.操作验证。
3.归纳总结。
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教师追问:求长方形面积必须知道长方形的哪个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活动中亲身经历
知识 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4.反馈练习。
(1)试一试
(2)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仔细观察 3 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5.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你能概括一下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实践应用
1.计算下列面积。
(1)、门面长2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2)、黑板长4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
(3)、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 它的面积是( )。
2.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
的 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块玻璃台板,面积是 24 平方分米,昨天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
璃,请你们想一想,它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长是 6 分米,宽是 4 分米;
(2)长是 8 分米,宽是 3 分米;
(3)长是 12 分米,宽是 2 分米;
(4)长是 24 分米,宽是 1 分米 。
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哪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哪种情况最合适?
师出示已打破的玻璃台板。
师:现在你能确定它的长与宽了吗?
生:量出宽、就可知道长。
实际量一量,并计算。
24÷4=6(分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层层深入,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联系生活实际,
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 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应用价值的同时,
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从一张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
少平方米?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 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
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 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


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 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
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

关于读书的作文400字-黄水晶的作用


秋天的果园-幼儿园述职报告


大冒险惩罚大全-职代会闭幕词


夸父追日翻译-村支书述职报告


消防宣传日-北京的二本大学


温庭筠梦江南-厦门检验检疫局


中南政法大学分数线-建筑工地实习报告


悲伤签名-小学英语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