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阿莫西林的作用-宾馆管理知识
教育资源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赵红路小学 庄秋芳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圆柱的认
识。圆柱的认识作为立体图形
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以后进行教学的,
在学习本节内容
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能力目
标: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概括和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空间观念。
(3)创新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一、说教学理念。
1、在活动探究中共“创生”。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
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新课
标》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
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学习的“过程
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体验、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
。这表明小学数学不但要完成
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任务,而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中,通
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本节课,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
观
察交流活动,还是“操作验证”层面上的验证活动,还是“应用拓展”阶段的制作圆柱的活
动
,都是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维指导下完成的,从而使
学生对圆柱的特
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和发展,实现了课
程的“创生”。
2、在已有经验中求发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个性差异往往会影响到其参与
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的个
性不同,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课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
要关注学生的
已有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
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
在
次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过程,展现自己的认识个
性,从而使整个课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教师完成了一名“引导者”
要做的事,创
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
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
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
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采用以活动探究
为主,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适时地点拨
,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
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我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一操作中探究一应用中拓
展
”,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三个主要的教
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直观感知:
《新课标》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主观愿望
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本
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我采用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导入——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反馈活动
结果。
1、导入。
上课开始,我以立体图形为话题激情引趣组织谈话,
(课件展示圆柱体形状的物体,提
问:你们认识这种形状吗?对圆柱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我组织学生以一种标准的圆柱形状的实物为研究对象,四
人一组进行活动,看
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合作观察圆柱的特征。
3、及时反馈。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
迁移过来
,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由此类比迁移,比较有序的说出圆
柱的某些特征,如:面
、边、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形、正方形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
晰地表述出圆柱的特征的学生可能较
少。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的最感兴
趣的或最明显的特征入手进行说明。为了使学生对
圆柱的特征有一个较完整地把握,我利用
媒体演示协助引导,同(出示课件)时设计了一个比较完整清晰
的板书。从而以帮助学生从
整体上把握圆柱的特征。
(二)、引导参与,操作探究.
这一环节我根据:谈话质疑——操作验证——反馈活动展开活动。
1、质疑。
教师
首先提问: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要不要进一步加以验证?(学生回答;
没有了。)教师再次设
疑,你们没有,我可有两个问题:圆柱的底面确实相等吗?它的侧面
展开后一定是长方形吗?你们有没有
办法加以验证呢?(学生回答:有。师;那就试试吧)
2、验证。
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
证,方法有学生自定。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一
是提出选用的对象必须是典型的圆柱形状的
物体,二是时间上充分保证多数学生至少能解决
一个问题,三是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到活动中,给予
适当的帮助。
3、结果。
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而且方法较多。如:在验
证圆柱的底面是面积
相等的两个圆。有的同学用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形状的茶杯盖子旋下来直
接与下
底面进行比较,有的同学将上、下底面的两个圆画在纸上,再把它们剪下来比较,对“侧面
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期间有的同学发现,要使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
方形,必须
沿着圆柱的高展开才行。如果不沿着高剪下就得到平行四边形。学生的验证,使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领会
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来的圆柱的底面周长、高之间关系的
教学变得顺其自然了。从而提高他们学
习的内驱力。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这一环节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起到
巩固新知的作用。除了采用填一填、找
一找、判一判等形式我还设计了一次制作圆柱的操作活动。(自由
结队,寻找合作伙伴)
1、 活动提示:结合你对圆柱的认识,伙伴合作做一个任意大小的圆柱,看哪
一组既快又好,
并要求完成后谈体会,制作圆柱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完成后展示成果,并谈制作体会。
3、学生自由点评。
这次操作活动与直观
感知或探究层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验证,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
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
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的形
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
能力。另外,在对制作后的作业评价中,
打破了传统的单一评价的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体现多
层次评价、多元评价的意图,
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总之,本堂课我遵
循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活的导入启动学生,以活的氛围激动学生,
以活的形式牵动学生,以活的知道
鼓动学生,使学生在差距中感悟,在跳跃中思考。在动手
操作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