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优秀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

巡山小妖精
957次浏览
2020年09月07日 18: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南京审计金审学院-幼儿园后勤工作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上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一、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说课稿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
泛存在,对大数 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
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 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
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 进制计数法,
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
起 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


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
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 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 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
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 为教
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
学生通探究 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 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
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 br>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
组合作交流训练, 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 br>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
通过自己的独立 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 意培养学
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
用它来 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 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
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
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 师是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


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 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
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
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
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
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
程设计: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 省市、自治区的地
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
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
由此这节课你想探 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
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 ?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
内数的认识”。
二、 探究交流 获取新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 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
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 数到九千,再拨一


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 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
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 ,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
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 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
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 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
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 小组讨论学 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
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 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
位进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 认识
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 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
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 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
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


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 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
一分级,第一级 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
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7. 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 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2)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
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 学习“读数”。
(1)CA 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
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 个数,2496 24960000 6407000 85000300。
a) 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 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 c) 课件出示正确
读法。
(2)小组讨论。
a) 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b) 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 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
读? (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 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 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
点? 三、 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 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 排
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
现,体会同样 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
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 。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
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 数方法。4题5
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人口普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第6页例题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多位数。
3、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重难点
多位数的读写法,读数中有“零”的写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练习读写,复习旧知
1、快速读出下面各数。
2000,4500,4523,6005
2、写出下面各数:教师口述学生写数。
3、40059000是( )位数, 含有( )级和( )级,由( )个万和( )个一组成。
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像前面一样说出每个数的组成。320080,
479853000,2007000010。
二、多位数的读法
1、亿以内数的读法
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出示地图。
北京市约 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你能读出北京和天津市
的人口数吗?
学生尝试后汇报。


为什么只读出万以上的数?为什么要加万字?中间有两个零怎么读?
2、亿以上数的读法
我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全世界人口约6302309 700人;学生试读,
小结读法。
3、练习读法
试一试第一题;练一练第一题。
三、多位数的写法
1、亿以内数的写法
(1)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香港六百七十 八万人;教师引导写澳门人数,学生
独立尝试其他城市人数。交流评价,并验证(将写出的数分级读出来 )
(2)三百五十万零六百,写作 。
过程要求:学生独立写数。小组交流,互相检查,让 每一个同学都说一说自
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写的?反馈交流结果。
2、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1)呈现题目: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
过程要求:
① 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个数,看看含有几级的数。


② 对照数位顺序表,尝试写一写。
③ 反馈写数结果。
④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板书呈现结果:
“五十二亿五千六百万”写作:5256000000
(2)呈现题目:“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 。
过程要求;
① 学生独立写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放弃数位顺序表,直接写数。
② 同组交流各自的写法,着重说明“零”的处理。
③ 反馈交流结果。
板书呈现:“二十亿零四百三十五万”写作:20 ¦ 0435 ¦0000
这时板书不出现数位顺序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用分级线段来代替数位
顺序表。
(3)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
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 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 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写法练习:试一试第2题,写数并 估计数的大小。练一练第2题。补充练习
题:先分级再读出下面各数
4391000, 7060020, 1300000800, 43910000,
70600020, , 600600, 6000600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3题,先读数,再连线。最后 写右边的数验证。2、阅读你知道
吗,了解国际上分节方法。
3、同桌读写数游戏:一位同学用计数器拨数,一位同学读
数;一位同学写数,另一位同学读出来。
4、拨一拨,写一写,再读一读
用四个“5”和四个“0”组成一个八位数
(1)一个零都不读出来
(2)只读出一个零
(3)读出两个零
(4)读出三个零
五、课堂小结并布置实践活动
生活中大数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在报纸、杂志或电视


等媒体中收集一些有关大数的信息,并在全班进行交流。(与我们密切相关< br>的十个以上数据)
以上就是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人口普查》教学设计全文,希望能给大
家带来帮助!





国土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能比较数的大小。
2. 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
位表示大数。 重难点:
1. 掌握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体会较大数的实
际意义。
2. 能够正确、迅速地将多位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你们知道中国的国土面积是多少吗? 生:中国的国土
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师:我通过查资料还知道了以下信息,请生读一
读。


(黑龙江省 的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千米,江苏省的土地面积约为100000平方
千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土地面积约为1660000平方千米,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
约为1220000平方千米。)
二、探究新知 1.大数的比较
师:读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国土面积最大,江苏省的土地面积最小。 师:你是怎
么比较的?
生:位数越多的数越大,位数越少的数越小。
师: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一是比较位数的多少。(师板书:比位数多少。) 师:
请孩子们把这5个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到草稿本上。 生汇报: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师板书)
师:我们知道了比较几个数的大小首先是比较它们位数的多少,对于这个比较的
结果你们还有什 么问题要问吗?
生:位数相同的时候怎么比呢? 生:从高位比起。(师板书)
师小结 :其实大数的比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相同,先比较位
数的多少,位数相同就从高位比 起。
2.大数的改写
①体会改写的必要性。
师:我们国家从2000年 起进行西部大开发,我们有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
这里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是我国21世纪重点 开发的区域。
现在邓老师读资料,请你们把听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只记数据,不用记其他文
字或单位。)
西部地区有耕地47080000(4708万)公顷,有林地121000000(12100万)公 顷,
其他农业地10590000(1059万)公顷,总人口约为300000000(3亿)。 师:记


得下来吗?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1:你读得太快了,记不下来。 生2:数字太
大了。 „„
②师:为了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以9600000为例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试试看?改写好的同桌交流,抽生板
演。 960 0000=960万 师:你是怎么想的?
请生把其他几个数字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汇报后师: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方法是什么呢?(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汇报)
生:改写整万数的方法:去掉数末尾的4个“0”,在数末尾写上“万”字。(师
板书)
师:像3 0000 0000这样的整亿数又如何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呢? 生:
改写整亿数的方法:去掉数末尾的8个“0”,在数末尾写上“亿”字。(师板书)
3.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了解国土面积学校了哪些知识呢? 生:大数的比较和改写(师
板书副标题)
三、巩固练习
P9试一试2,3题和1题
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 而言,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在教学中,我放
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 大到了改写大数的
必要性。
在落实知识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过程。在评价孩子的回 答中也需要多注
意数学本位知识以及数学思维、思考习惯的评价。












《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11
页:近似数,完成例10及相应做一做题目.. < br>2,教材内容的地位及其作用:近似数的概念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在日常生活
中是很多的.通 过学生对生活事例的调查和直观描述,不仅让学生了解近似数,同
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 而体现数学学习的有用 ,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求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的教学,一方面为学习求较 大数的近似数(省略
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积的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以及为除法试商等内容做好知< br>识上的铺垫;另一方面通过数学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
用四舍五入法进行 计算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好数学的热
情.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近似数的概念,会写,会用;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四


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四舍五入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通过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
5,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来决定是四舍
还是五入. 6,教学准备 布置调 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
不一定要说出它们的准确数量,只要知道它们大概是多少 就可以了,如同学们量
得自己的身高、数学课本的宽度等、像这样的大概数在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 br>收集有关这方面的数据. 二、说教法,学法
1,近似数的概念虽然学生没有接触过,但在日 常生活中是很多的.教学近似数的
概念,教师采用调查法和直观描述法,让学生在调查和直观描述中了解 近似数的
用处,体会到近似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1. 实例导入,让学 生猜老师有多大岁数了,找到一个最接近的答案,然后出示
喜羊羊图像,通过问答调查学生的情况,问学 生你几岁了?学生回答10(11)岁
了,班里有多少学生,学校有多少学生。分别出哪是准确数,哪是 近似数,并告
诉学生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板书课题。另外,再判断哪些是近
似 数哪些是准确数,出示一些题目。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
图书馆藏书约477 76万册。 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
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 万公顷。我有10个手指头。世界的人口大约是60
亿。学生理解了近似数的概念以后,再举几个例子加 深印像。
2,通过喜羊羊的口吻讲故事,羊村超市开业了,懒羊羊买东西的时候发生了纠


纷,一斤米1.9元,一斤半大米共2.85元,可是,懒羊羊没有5分钱的,村长又不愿意,懒羊羊给了村长3元,村长又没办法找。怎么办呢?喜羊羊总是有办
法。他想了什么办法 呢?原来是四舍五入。板书。四舍五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 3.实例引导,尝试运用四舍五入法,学习约等于的写法。
告诉学生,2.85用四舍五入法,就是 2.9元,这下,问题解决了。2.85约等于
2.9.认识约等于号,让学生观察,这个符号是两段波 浪线组成的。激发学生了解
可是喜羊羊是怎么算的,引出方法,介绍,四舍五入就是指尾数不满五的省略 ,
满五的进一,尾数用零占位。然后再出示例题,把下面的数字分别四舍五入到百
位。千位。让 学生在练习,讨论中,交流四舍五入的四步方法。先是找准位数,
然后看后面一位,满五进一不满省略, 尾数用零占位。用总结得来的方法解决四
舍五入到万位的问题。大家要是做得好的话,喜羊羊还会给大家 讲故事呢。这样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设计的训练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迁移 类推能力;通过讨论、让学生搞清
求近似数的关键确定省略的最高位是谁、是否满5或不满5来决定舍还 是入,总
结交流、提炼方法揭示四舍五入法。
4,教师讲叙编创的故事。羊村的超市自从采 用了四舍五入法,生意兴隆,灰太
狼知道了,心里很羡慕,也在狼堡开了家超市,懒羊羊非要吃棒棒糖, 没办法,
喜羊羊他们只好到狼堡超市去买,没想到 灰太狼真是太黑了,一根棒棒糖竟然
要4块 钱,喜羊羊拿了就走,对灰太狼说,因为是4所以省略了。第二天,灰太
狼想报复,就到羊村去买东西, 他看中了一件衣服,48元,他想,4可以省去,
只要8元就行了,可是,村长却告诉他,得50块钱, 因为对灰太狼,得四舍五
入到十位。


通过讲故事,来让学生们的 思想暂时放松,也让学生们更加明子四舍五入的概念。
然后鼓励大家,能不能接受喜羊羊更难的挑战。对 更大的数进行近似数的练习。
出示亿以上的数,指名来黑板上做。要求用学过的方法,正确地得出近 似数的答
案。并且给大家讲出做题的思路。从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四舍五入的方法。
5. 小结:今天,我们和聪明的喜羊羊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我们明白了近似
数的重要性,也知道了用四 舍五入来求近似数的方法,后面的第一位数满五就向
前进一,不足就省略,用零占位。
6,布置作业.要求完成书面上的作业。 附板书: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

二、线与角
《线的认识》说课稿
古浪县海子滩中心小学 刘彦文
一、教者对教材的理解
《线的认识》这一课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的
第一课时,是在认识角、直角、锐角、钝角基础上学习对线的认识,为了适应学
生的思维特 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教材采取了小步子的编排方法,先从现实情境
中出发结合具体的图片,抽象出线段 ,射线和直线,通过“认一认”活动,直观
的认识和具体比较。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使学 生初步会用线段,射线,直线来表示生活中简
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如
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线与射线的概念,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能在简单图形中找出线段。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有关线的问题。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2. 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
线。
3. 是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 来源于生活又运用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
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 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
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观察、相互讨论、亲 自操作,多种方
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本节课我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新课开始,出示手电筒,打开电源开关,让光线射向黑板提问 :同学们看
到这条光线了吗?这是什么线?这条线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然后我
出示 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出课题“线的认识”。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已有的表象,从生活中常见的线出 发,引出所要学习的内
容,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很近,并不陌生。
(二)让学生初步感知直线、线段和射线。


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乐 器竖琴图片,让学生看看这竖琴的琴弦,它有一定
的长度,有头有尾,以此让学生感受线段的特点。 < br>接着我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手电筒来启发它所发出的光线应该用什么来表示
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结合身边的事物从中提练出射线,学生容易接受,而
且画起来也比较容易。
接下来我播放课 件课件出示笔直的铁轨图片,让学生看到笔直的铁轨好像
是无头无尾,以此让学生感受无限延伸。
(三)进一步区分三种线,
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我用课件向学生出示表格, 让他们明
确这三种线的特点如:端点,延伸情况,与直线的联系,我先提出小组合作的要
求:以 四人为一小组共同商讨,把商量好的结果填写在表中。学生在交流活动中
找出三种线的联系与区别,通过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交流活动中来,
进一步加深他们对这三种线特点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 难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
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四)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这三种线的实例,完全让学生展开想象 ,想到什么
线就说什么线,有的学生说:铁轨的一部分是直线、红外线是射线、激光也是射
线… …可见学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体会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只要大家留心观察就会 有所发现。
(五)三种线的读法


在教学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和 线段时,我采用自学的方式来学习“读一读”
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懂得直线有两种读法,射线有一种读 法,而且明确射线只
有一种读法,线段有两种读法。
本环节我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提高课
堂效果。
(六)感受“点与线”的关系。
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过两点又可以画几条直线呢?让同桌 之间互相交
流,经过画一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汇报的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让学生便于
理解 ,我用课件展示了画的过程,来加深学生对点与线的认识。在练习题环节中,
我创设了老虎山到狐狸洞路 线的情境,让学生找出第4条线是最短的路,从而小
结出两点间的无数连线中,线段最短,培养学生的数 学应用意识。
(七)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而且让学生明确认 识了这三种
线对于以后学习线与线之间的关系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李培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移与平行》,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法和学法以及 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平移与平行》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四年 级上册第二单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线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一组线之间的关
系的第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体的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教材突
破以往仅仅依靠直接 观察得出平行线概念的教法,将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对平
行线的认识上。学生画平行线也变得容易,有 利于他们把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
形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学生认识图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新教材在编写上与老教材最大的不同点是增加了操作活动,所以本课主要是让学
生感知、体会平行线 ,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和实际的操作中认识平行线,变被动学
习为主动的有趣的数学活动。


平移是过程,平行是结果。让学生充分经历“具体、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
学习过程,学习用整体认识的眼光来观察一组线,体会两条直线间距离相等的共
同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能 用是否平行来判断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能借助工具画平
行线。
2、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探究过程,认识平行线,学会借助工
具画平行线。
3、情感与态度: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行线。 2、难点:借助工具画平行线。 四、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 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设计带有启发性和
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br>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
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 一应用”的
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通过平移认识“平行线”
活动1:我将让学生用铅笔移一移,体验平移过程。(当我看到学生是这
样移的时候,我将及 时给予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学生:“平移
前后的两支铅笔有什么关系?”估计有学生回 答:“平行”;我将及时给予赞许,
并板书。 (结论: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平移后
的两条直线组成平行线。)
2、画平行线
活动2:这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将直接演示用直尺和三角尺以及用
两个三角尺画平行线给学生看,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手画一画,用两种画法
画平行线。这使 学生在观察、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平行线的
理解。
3、折一折创造平行线并判断平行线
活动3:在这一环节中,我将让学生用纸折出一组平行线,这拓宽、加
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估计学 生会折出以下这些情况等等,我将以其中一种折
法作为例子直接演示来引导学生如何判断平行线,随后让 学生判断自己折出的一
组线是否平行。这能让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 br>操作能力。
(结论: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它们就是平行线。) 4、找平行线、欣赏
生活中的平行线
活动4: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由易到难设计以下两道题目,
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第 一道题目是„„,第二道题目是„„。随后让学生欣赏
生活中的平行线,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 活。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动 手操作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引
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 纳得出结论。
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使学生主动参
与 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归
纳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相交与垂直》说课稿
今天,我说 课的内容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相交
与垂直》的第一课时。我将从课标、 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详细
说明。

一、说课标
根据《数 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
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 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
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 中真正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
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理念,我充分相信学生,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
一系列是合作探究活动中学习数学的有关知识。


二、说教材
《相交与垂直》是选自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 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
的内容,它是属于新课标中“空间与图形”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前,学生
已经学习和认识了线、直线、射线、角、平行等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
学习相交与垂直的内容,这部 分知识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正方形和长方形奠
定基础。
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中两条直线的相交与垂直。
②能利用三角尺画直线的垂线及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③理解点与直线之间的所有连线中垂线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
这一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体会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感知
生活中处处皆数学,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1、感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特征。
2、能正确画出点与线之间的垂线。
教学难点: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简单问题。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以及结 合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本课时我主要采用
的教学方法是:1、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观察、比较、分析 、操作”等方式进
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br>3、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让丰富学生的感知,
让学生能够准确 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 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
手段,因此,在本课时的学法指导上,我将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小组合作交
流、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运用的过程,让他
们能够清楚地理解平面中两 条直线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如何过一点画已知直
线的垂线,以及怎样理解和运用一点到线段的距离垂线最 短等知识,使学生
的学习活动生动而活泼。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 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完成教学任务,本课时的教学过
程我分为四个环节六个小步骤来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三) 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
其中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将内容细
化 为四个小步骤,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知识。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播放ppt,让学生观察生活常见的相交和垂直的事例,用直线画出
图 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相交与垂直,进而引出所讲的内容。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第一步: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这一 步主要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垂直的概念,什么叫“互相垂直”和怎样用字
母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第二步: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
让学生拿出正方形的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让学 生自己验证
折痕是否互相垂直,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垂直的概念
第三步:实践活动
让小组合作交流,找出正方体中那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让学生把所学的
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巩固 知识。
第四步:画一画
这一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为此又细分为三小步:(1)用 三角尺画
垂线。步骤:①画一条直线
②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
③沿着三角尺上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④标出一个直角
(2)过点A画已知直线垂线。(出示三种不同的情况)
步骤:①用三角尺上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叠
②平移三角尺直到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一点重合,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出


一条直线。
③标出一个直角
(3)课堂练习,完成教材第23页的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有利于
知识的巩固。
第三个环节:设计运用,巩固知识
创设一个情景,小王怎样到外婆家距离最短,让学生懂得用 点到线段垂线距
离最短的原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以便能掌握学生所
学情况。






















《旋转与角》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的《旋
转与角》一课 。
本课教材特点是:
一、教材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与钝角,也感知了图 形的旋转。在此
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
角。在开展活动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
后的各种角,说说他们已 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 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亲
身体验和生活中的观察。如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 的平角和周角,如:折扇、钟
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动作、物体学生都能从生活中发现到,从 而会


很快的掌握本课知识点。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教学
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
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 周角借助具体情境,
感知平角、周角的特征。
五、教法分析:
引导教学法 直观演示法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
形成的过程。
六、学法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变抽象为直观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做中感悟
我利用教具的直观演示,学具的实际操作,通过动手实践,自 主探索,使学生从
容的掌握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1、开课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引出角,进一步认识各种角的特点,为本节课的主
要内容“角”做好铺垫 。
2、幻灯片呈现复习的内容。复习学过的锐角,钝角,直角。 3、思考问题? 角


是怎样形成的?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 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
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1、让学生旋转自己 的活动角,提问学生当角的两边经过旋转成一条直线时,这
时所成的角叫什么?引入平角的概念。
2、同样的方法引入周角的概念。
让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使学生 所有的思维都被调动起
来,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在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索和发现之后,教师< br>PPT演示,总结学生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寻找生活中的角
在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了他们的特点之后,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角。
四、课堂练习
本课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满足不同 学
生的学习需要,实现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板书设计: 教育技术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收集数学资料,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借助ppt生动形象的
效果,为学生提供观察及演示过程的平台。
3、借助ppt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角,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也应
用于生活。
五峰小学 黄茜












《角的度量》说课稿
黑龙江省大庆市萨东四小 刘世娟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角的度量》,它是北师大版四 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五节的内容。选中本课作为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课,是为了更好地完成
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结合教材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定位为:
1、知识目标:(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各种角的度数。
(2)体会角的测量单位——度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结合现实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
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学习的乐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


点:认识量角器。灵活合理地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归纳出
量角的方法。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 媒体作为情景创设、问题讲解、引
发思考、归纳总结、拓展思维等学习内容的有效呈现手段。所以教学环 境确定为
多媒体教室。
结合新课改理念,设计了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以疑激趣, 揭示课题--合作
交流,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实际应用---总结提升,接受挑战四个环节。 首先
进入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以研究“红领巾各角的度数”这个实际问题入手,问
同学们:红领巾 有几个角?哪个角最大?你想知道大角比其它两个小角大多少
吗?如果不知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这里出示了一
张红领巾的图片,红领巾的三个角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种形 式非常直观,
为了解决角度的问题,教师直接带学生们进入新课的探索。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新知部分,设置了 “比较角的大小”“ 发明量角单位”“ 认
识量角器”“ 运用量角器” 四个步骤来逐层深化本课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创
设了平等和 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破了教学难点。
比较 角的大小时,学生想出多种解决办法。信息技术使同学们的办法都得以展现:
如出示三组角:锐角与直角 、直角与钝角时,以图片的形式出示,学生用观察的
方法就能直接比较;在两个度数相近的锐角比较中, 用动画的形式加以演示,先
用移动的方法比较,如果是不能移动的角,用一个小角去比,继而产生新的问 题:
这两个角都是小角的3倍多一些,到底谁更大一些呢?你能不能准确地说出第二
个角比第一 个角大多少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个过程的教学效果直观


形象。
发明量角单位时,没有直接给出“度”的定义,而是通过迁移的办法引导:我们
以前量线段时, 可以用cm、dm、m等长度单位来度量,大家能不能发明一种合适
的量角单位呢?同桌之间互相策划一 下好吗?让同学们创意地发明角的单位,极
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又利用信息技术先
动态演示角的度数划分的过程:角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确,再以一段文字呈现
“度”这个概念:国际上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 °”表示,写在数的右上
角。规定把半圆平均分 成180份,其中的一份是1°,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
清晰的概念。整个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的意见 ,又客观地表述问题。 认识量角
器时,我尝试着把认识量角器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融为一体,开辟了 一个新的
学习园地。我对同学们说:大家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一致,他就是利用这个道
理发明 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同学们拿出你们手中的量角器,看看它是什
么形状?像什么?(学生 :城堡)这小小的城堡里有可多宝藏了!想不想找一找?
通过找宝游戏,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过程变得兴 致盎然,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充
分调动起来。接着信息技术动态地出示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中心点、零 刻度线、
内外刻度线,印证了学生的答案,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运用量角器时,为了让
学生正 确使用量角器,先用信息技术出示开口向右40°的角,动态展示量角的
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量角,并 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再出示开口向左120°的角,
引导学生分析用内刻度、外刻度那种量法简便?使同 学们认识到开口向右的角用
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的角用量角器的外刻度度量简便。之后出示开口向 下
70°的角,让学生会灵活地量角与创新地运用。最后,让学生用喜爱的歌谣总结
量角的方法 ,同时播放轻松的音乐,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进入第三个教学环节实践应 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经历了量身边的角,量国
旗上五星的角,了解生活中的小常识和介绍各种量角 仪器四个活动,充分让学生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本环节利用信息技 术
呈现出量角的情境如:量一量身边的角,红领巾的角,量国旗上五角星的角。学
生知道大、小 五角星每个角都是36°后,从而产生问题:大五角星的边比小五
角星的边长得多,为什么角的大小一样 呢?多媒体又动态演示了角的边与角的大
小关系,学生观看后,达成共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接 着多媒体出示
两张图片和两段文字介绍生活中角度的小常识:滑梯的坡度一般都建在45°——
56°之间,这样比较舒适、安全;楼梯与地面所成的角应在26°——45°之间,
最舒适的坡度应 为26°34′,分就是比度还小的单位,到了初中我们就会学习
这个比度还小的单位——分。让所学知 识得以延伸。最后,让学生欣赏各种量角仪
器的图片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这一环 节通过多媒体的一
一展示,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使本课知识得以拓展。 最后一个教
学环节总结提升中,出示挑战题:体育课上,我们常常碰到投掷问题。有位同学
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三 次投掷垒球。以什么角度投得更远一些呢?看谁能挑战成
功。信息技术出示三次投垒球的图片,给学生接 受挑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参
与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运用所学的知识,是培养学生实践 能力的
一个新尝试!
以上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比较有特色的是: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问题设 计,
均紧紧围绕学 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科学地展开教学。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
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 围,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各个部分,激
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同时,教师的点拨、引导、讲解等短小而 精练,放手让学


生操作,留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时间,把学生推向主体地位。让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这便是我上课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画角》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学习本< br>课的,在学习本节课之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度量角的方法和技能,并且能使用一副
量角器拼出已知角 的和或差,这些都是学生用量角器画角的基础。本节课是一节
技能操作课,画角的方法与度量角的方法有 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之处。
需要学生静上心来仔细地去琢磨,去感悟其中和奥秘。数学动作技能 的学习不是
独立的、简单的一种动作的学习,往往是与认知学习交织在一起的。学习“画指
定度 数的角”的动作技能,首先要了解:角的知识、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还要
明确:(1)画什么样的角? (2)如何画?(3)使用了学具?(4)为什么要这么
做?……不仅老师心中要有底,而且学生也要清 楚。所以在教学时要对学生所学
的知识进行复习铺垫,确保学生具备本节课学习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 、过、情”三个维度,我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
2.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4.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
点,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学 习的经验。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指导 学生掌握用量
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学会灵活运用特殊
角之间关系。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 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
采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别采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
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已动手操作、自主
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


六个环节展开。(下面我就这以上六大环节做具体的阐述)
一、启动导入
1. 复习铺垫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 )
( )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度量角的?
3.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角的方法,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
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角。(板书课题:画角)
二、主动探索
1. 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角,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角的?
2. 同桌两人互摆角。
请第一个同学 指定一个角度,另一个同学拿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一个指定
的度数,第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后第 二个同学指定度数,第一个同学拿
量角器和两根小板摆指定角,第二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两同学互说摆 角的过程。
[学情预设:第一个步骤,学生已经学习过角的概念,知道从一点引两条
射线所组 成的图形叫做角,让学生画一个任意的角,不会存在多大的坎,学生应
该是能够完成的。第二个步骤,是 让学生用量角器和两根小棒摆一个已知角,学
生开始也可能摆的不太对,但是两根小棒是能够移动的,通 过移动操作以后,大
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但由于同学对于量角器掌握的程度不同,也可能有的同学摆出了要摆角的补角的情况。这时,教师可通过巡视过程加以点拨。]
请摆角好的同学介绍自已成功摆角的经验。
3.请同学们先画一条射线,并以这条射线的端点 为顶点,用量角器画一个
650的角,另一个同学用量角器检验。然后,另一同学用量角器画角,第一个 同
学用量角器检验。完成后和同桌按下面的提纲交流。
①你是怎样画的。
②讨论:按怎么样的顺序画比较方便。
③画角时特别应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前先请画角不对的同学讲一讲自已在画角时遇到的问题,然后再


请同学按提纲汇报,并说一说画角要有几个步骤。
[学情预设:由于有第一、 二个步骤的铺垫,缓解了画角的难点,所以大
多同学是能够画出指定角的度数的,但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 学生是较难总结的,
所以通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并通过后面同学的自学课本来解决这个问题。]
4.自学课本,步骤质疑
(1) 自学课本第42页“画角”。
(2) 书中画角的步骤与刚才同学的步骤是否相同,质疑书中画角的步骤。
(3) 总结画角的步骤:
① 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所画角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二个步骤, 主要是要给同学们画角做一个铺垫,
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缓解画角的难点,第三个步骤是让学生经历 画角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体验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第四个步骤自学质
疑, 确实让同学们不仅仅明白是什么,而且明白为什么,确实让学生通过自学质
疑辨是非、明事理,从而让学 生在辨中求真。]
三、巩固深化
1.以下面的一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500、800和1150
的角。
2.分别画出750和1050的角。
师:请你说一说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填空: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第一步,先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
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第二步,在量角器上与所画角的
度数的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这样就画出了一个角。
[设计意图:1、2题是对于所学知识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的一个巩固
练习,由易到难,3题是一个操作方法步骤的填空题加深对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这些题目都是基 本题,要确实让全体同学掌握。]
四、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用量角器你会画一个角的度 数了,如果不用量角器,你能准确地画出
30°角吗?(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角)
学生用三角板的一个角画300的角后,集体订正。
师:只用三角板的一个角哪些角最好画出?为什么?
1.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750和150的角,并说说你是如何用三角板画角
的?
学生交流不同的画法,教师板书:两角和、两角差
2.用一副三角板分别画出900、1500、1200、1350、1650的角各一个。


3.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量角的大小,要用( )。
A.直尺 B.量角器 C.三角板
(2)用量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100的角 B.150的角 C.300的角
4.判断
(1)画指定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 ( )
(2)1850的角是无法画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1800。 ( )
(3)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1500的角。 ( )
5.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并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
程。
900 450 1350
6.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师:你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角了 ,会用三角板画出特殊的角了,你也会
用纸折出一些特殊的角了,你会画出指定的三角形吗?
7.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它们的夹角是1200。根据
这些条件画出这个三角形 ,并说一说你是如何画的。
[设计意图:1、2题是让学生用三角板来画一些特殊的角,这是用量角器
画指定度数的加深和拓展,3、4题是所学知识的选择和判断,有一些容易出错
的题目,通过课 堂的练习也要让学生掌握。5题中的3个题是一个操作性的题目,
成阶梯性,第一个是折一次,第二个是 折两次,第三个是先折后展的拓展性,这
样的编排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第6题是一个开放性 的题目,第7
题是一个难度较高的操作题,这样,体现因材施教。]
五、小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同步作业
板书设计
画角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40° 135° 180° 91° 360° 90° 127° 4°
锐角( ) 钝角( ) 直角( ) 平角( ) 周角( )
2.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 )

( )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 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
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触摸”数学。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让课堂成
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3、重视培养学生应 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数学学习与解决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 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丛中发
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 好的情
感体验。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形成的发展 ,
让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们态度,情感,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的过
程,让问题解 决的过程,成为学生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让我们的数学
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文气息,充 满师生的灵性与共性。














三、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说课稿
革勒小学 赵正强
一、教材简析
《 卫星运行时间》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本课是第
三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 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这是在以往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
数的乘法这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教材结合“人 造地球卫星”的情境,提出数
学问题并列式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列竖式计算乘法的算理。这也将为后 续的
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有以前的基础,我认为一般的学生计算难度不是很大。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估计两、三位数乘法的积的范围。 2、探索两、三位数乘
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理解编者意图,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确立的重点是两、三位数的笔 算乘法
的计算方法,能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难点是乘数中间和末位有0的乘法的准确
计算。
三、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从四个环节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直接用幻灯片引出介绍卫星资料的情境,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从中引出人造
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重点研究与此相关的问题并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提
出问题,列出算 式。 “绕地球21圈的时间”学生提不到,就由老师提出。因
为解决这个问题列式是114x21。因 为它属于不进位且数据较大,符合孩子的认
知规律。这个环节做到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取得了预期的效 果。 (二)自
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
在具体的情境中先 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估算一下,并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
过程。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估算方法单一, 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2、自主探究算法。
(1)鼓励独立探索算法。 (2)同桌交流。 (3)全班共享。
教材中,出现了口算、竖式计算,转化为三位数乘 一位数的算法。在这一环
节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能探索出至少两
种计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如第一种将21拆分成20+1来算,(因为这种
方法在三年 级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时用到过)再就是竖式计算的方法。但事
与愿违,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总结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以后,我安排了让学生上黑板板演 这一
环节,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但上来的学生在计算时都出现不同的错误,
不是忘记 进位就是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
三、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基础练习
1、出示三道典型算式。学生计算,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搜集错例记在小本子
上。
2、森林医生。
出示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例,当堂解决共性问题。意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
前提下,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市进修学校王立主任提倡的方法,也得到
了网友的一致好 评。 提高练习
安排34页第4题,这是计算商店的盈利问题。
学生解答时,分步出现问题,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采取不同
的解题策略。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通过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能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吗?
自己在计算这类乘法时还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吗?布置作业完成34的3题。
意在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对自己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有更高的期望。














《体育场》说课稿
糜滩乡下滩小学 吴学艳
一、 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课时,是在学习两、三位 数
的乘法后,利用生活中的数据来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目的是让学生结合
具体情境对估 计方法进行归纳。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 构与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
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对一些较大的
数进行估计,愿意与同学交流估计的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
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难点: 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提问:同学们,你们去过体育场吗?那么体育场
有多少个座位你知道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第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
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讲解题思路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
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 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
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
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
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
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 成整十、整百
的数,方便计算。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 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
一个方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 学生反复做、重复做,
这样不仅做累了学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使< br>学生愿做、乐做,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重要 课题。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也精心设计练
习题。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 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 。 题型的
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 的基本性质来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 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
一个方面。但传统教学教师往往进行所谓的题海战役,让学生反复做、重复做 ,
这样不仅做累了学生同时也做怕了学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如何使
学生愿做、乐 做,同时又能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是摆在我
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教学 《体育场》时,我也精心设计练习题。首
先是题型变化丰富。练习中,我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 。 题型的丰富不仅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神奇的计算工具》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神奇的计算工
具” 计算器( 即电子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
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或多或少的接
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引导他 们正确使用和
合理的运用,就显得很有必要。教材在“乘法”单元后专门安排了“神奇的计算
器 ”这一教学内容,既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又可以用来探索数学规
律,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 算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器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吻 合。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注
重:一是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三是注重引导学
生探究数学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名称和功能,并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
的四则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秘密的意识,能够对一些有规
律的数进行口算。 3、通过课堂 活动的开展,锻炼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
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节约、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计算器的基 本功能,会
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教学难点是,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
学规 律。
四、说教法、学法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 充分的从事数学
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
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
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 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
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 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
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为了有效地组织学生开
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三)、巩固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 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计算练习
活动将学生引入正题;接着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计算器的实例,使


学生对计算器有一种亲近 感,感到它与生活“同在”;随即我让学生思考:为什
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都会使用计 算器呢?当学生回答使用计算
器 计算快、准、方便、快捷等优点时,我追问:那你想掌握使用计算器的 本领
吗?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这时的学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
经验基础之上” 。对于计算器这个现代的计算工具来说,学生并不陌生,现实
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他们对计算器有着不 同程度的了解。通过调查,四年级绝
大多数学生都用过计算器。所以在突出:“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这一教学重
点时,我设 计了当小老师向大家介绍计算器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既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很好的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和学习。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 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
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 ,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
操作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
“教是因为需要教”,因 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计算器的经历,所以在“初试
本领”时,我出示书上的例题,直接放手让学生练 习,在交流答案时,再适时地
提问:“你是怎样输入的?”然后结合电脑演示,让操作不熟练或操作错误 的学
生有一次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
在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后,我便让学生 “大显身手”。这一组的六道题目,数值比
较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我让最先 做好的学生把算得
快的秘诀说出来与大
家一起分享,并请不小心算错的同学说说使用计算器时应注意什么?在大家交流


形成共识后,我归纳为 “整体读数,细心输入。看清数字,小心按键。”供大家
一起学习。这样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机会,真正体现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 要通过
下列步骤来突破。
同桌做数学游戏。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课本中试一
试第一题:用题目中的数字组成不同的乘法算式,同桌相互出题计算,全班交流
时 让学生把自己组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全班讨论黑板上积最大的算式的特点,并
请学生再举例。经讨论让学 生体会如何组合才能获得积最大的规律。同样积最小
的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玩的过程中体会。并鼓励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
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数学的神奇。
六、说作业设计
课本中试一试第二题:括号内可以填几,先估计,再用计算器检验,找到合 适的
答案。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估计题,先复习估计两个因数的积的练习,再做这道
练习题。可 以单独行动,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的思维活了,手脚放开了,在活
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
的培养。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 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
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 上是我对本节课
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有趣的《算式》说课稿
毛堌堆司集小学:豆家丰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有趣的算式》,我准备从 说教材,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有趣的算 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一)》
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运用 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
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进一步体会探索 的过程和方法,发
现乘法的结合律和分配率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并运用数学的知识
与方法去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4~6学 段数与代数中
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
为: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 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
体,教师是引导者、 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 教学中,我将通过谈话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
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 观察分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
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
同伴交流,亲身 经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3、 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推理
能力。
4、 联系生活 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力求突出“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首先创设有趣的情境——挖
掘宝藏。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有趣的闯关游戏活动,让他
们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通过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获得探索 规律的体验,懂得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通过四次闯关,在每一关中经历“计算、观察、思考、交流 、归纳”这一过
程,主动获取知识,探索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 塔。在每个同学都想一想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议一议、全
班交流、老师板书等启发引导。
第二 关:奇怪的142857。通过计算,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疑
问,进行讨论总结出规律。 第三关:神奇的9。通过设置“9999999×9999999=?”的难题,经历解决问
题的挫 折,激发寻找新办法的探索欲望。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通过“卖关子计算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
就是
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 的实践、探究与合作的学习的空间,培
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让学生学以致用,从山脚到山顶有2222222
层,每一层 有5555555级台阶,要走多少级台阶才能到达山顶?解决
22222222×5555555=?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
际问题,促进理 论同实践的结合。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本节教学内 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了两位数
乘两、三位数乘法和初次体验有趣算式规 律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乘法结合
律这一内容与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认识乘法结合律放在学生自 主探索中,通
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逐步发现乘法计算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安排不仅是让学
生 能发现乘法运算定律,懂得运用运算定律使计算变得更简便;更主要的是让学
生经历探索过程,通过对乘 法结合律探索基本步骤的体验为学生今后的数学探索
活动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简便计算,达到灵 活运用的目的与效果。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的教学确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
进行表示。
让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
式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
力。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初步理解运用乘法结合
律和交换律可以进行简算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

二、说学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
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 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合作探索运算过程及掌握运算律时,我提倡让同 学们
通过观察、计算、发现规律、小组探究规律的方法进行学习,这一点会大大地减
少学生推导 乘法运算律的难度,为学生探索知识过程提供了一个构建知识的桥
梁。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充 分分析后,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教
学法、四环节循环教学法、自主探索学习法、讨论法 等教学方法。
2、说学法:
新课程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本节课主要的学习方式有:自 主探索、交
流讨论、操作练习、游戏竞赛等。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并通过自主验证,来总结
规律 是本节课的特点,所以自主探索成了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索过程
中学生与学生间、老师与学生 间的交流讨论是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概括规律
建立模型后,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练习,让所学得到 巩固加深。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算题卡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
1、课前谈话,复习在乘法中几对好朋友,5×2=10、25×4=100 、125×8=1000,
主要是调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舒缓紧张环境。
2、课前游戏——师生比赛,计算25×89×4 主要是为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
调动学生 学习的兴趣;对简算中如何交换结合作渗透准备并由此导入新课,教
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自读学习目标。(1分钟)
1、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2、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三)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分钟 )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图形。开展情景教学,用来激发学生的兴
趣。
(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自学指导一 (5分钟 )
认真观察多媒体中的长方体图形,思考图形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块。你能说出道理吗?你还有其它的 计算方法吗?和小组交流你的发现。
(3分钟后看谁先说的
好)
小组展示:抽生说说他们是怎样列式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重点抓住(3×5)×4 和 3×(5×4)这两个式子,
板书在黑板 上,可让学生分组计算它们的结果,看看发现了什么,在这教师可
提示:他们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 们就可以用“=”把他们连接起来。随
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加深理解。

2、出示自学指导二。 (6分钟 )
(3×5)×4 = 3×(5×4)这种情况在这 里是巧合,还是有什么规律呢?
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也合适吗?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
每人模仿黑板上的式子自己出一对式子,思考、计算并比较它们的结果怎样。
然后把你的发现在 小组内交流。


(3分钟后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快)
(设计意图:在 这让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活跃气氛同时学生在验证
的过程中有互相交流的机会为后面的总结规律打基 础)
让学生汇报小组探究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从刚才所举的例子来看,他们每组的结果都 是相同的,那
么从这一过程中,你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了吗?(在这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黑
板上 的一组式子,做适当的提示。)
学生通过刚才的验证以及观察式子的特点便可总结出规律:“乘法运算 中,
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
先把后两个数 相乘,再把所得的积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教师点评、补充。紧接提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万 能的算式来表示这一
规律呢?”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的话,你能使用这些字母写出咱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指导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规律的方法。总结并板书字母算式(a×b)
×c=a×(b×c),最后点明学习内容,使学生明确我们学习的这个规律叫做“乘
法结合律 。”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随堂练习、并要求学生展示结果,然后教师点评。
35×2×5=35×( 2× )
(60×25)×4=60×( ×4)
3、出示自学指导三。 (5分钟 )
认真做自己手里的算题卡,同桌再进 行对比交流,前后桌交换算题卡再
进行计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分钟后看谁能先说出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探索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老师 提前准
备好算题卡,每人手里一张,同桌的式子只是交换了因数的位置,这样学生
很容易发现交 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一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更能调动
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学生展示各自的发现,不难得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
变。
教师做出点 评并提出:如果我们把这种现象起一个名字叫“乘法交换律”,
谁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这一规律?可抽学 生口答教师板书字母式。
巩固提高:教师出示随堂练习、并要求学生展示结果,然后教师点评。
(125×5)×8=( × )×5
(3×4)×5×6=(× )×( × )
(五) 灵活运用 简便计算。(8分钟 )
认真观察、思考并简便计算下面各题。
(1)38×25×4 (2)42×125×8(3)25×17×4
(4)5分钟后男女生比谁做的又快又对。)
(设计意图:学会了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目的是为了使计算简便,
但我想在这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每 道题怎样简算,学生可能没有深刻的体验,
因此我在这里采用了男女同学计算比赛的游戏,既调节了计算 课枯燥无味
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深刻的体验。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感受到学习
乘法结合律 和交换律的重要性。在最后总结时可让学生说说简算依据。其
中第一个小题在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板书告诉 学生如何写清简便计算的过


程,)

(六)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7分钟)
1、计算 38×125×8×3 (25×125)×(8×4)
(设计意图:这节课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达成,就是对乘法结合律和
交换律的综合应用,在这里要求学生怎样简便怎样计算,通过计算交流学
生明白乘法这两律的运 用不仅是三个数相乘,也可以是多个数相乘有时乘
法结合律和交换律会同时使用,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把课堂教学再次推
上新的高潮,对乘法结合律有了更高的定位。)
2、学校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里有8盏灯,这些
教室一共有多少盏灯?
(要求: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答,独立完成,抽学生板演。)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联系实 际生活的题目,可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
运用于实际生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把数学生活化。)
(七)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 ,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结合律、交
换律,又根据所学知识对许多题目进行了简算。今后同学们做题时 ,要仔细
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巧妙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六、说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3×5)×4 = 3×(5×4)
结合律: (a×b)×c = a×(b×c)
交换律: a × b = b × a
简算 38×25×4
=38×(25×4)
=38×100
=3800

(设计意图: 首先通过情境教学板书出两个式子,以引起学生注 意
同时在后面的观察中要用到,学生在探究、讨论过后总结出乘法结合律
和交换律的字母式,因 为字母式可以明显的表现出各规律的结构特点所
以在板书中出现,对于简算例子主要是为了给学生看清简 算的一般书写
格式。)
七、说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 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反思时可写成
功之处、写不足之处、写教学机智、写学生创新、写再教设计等。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庆安小学 祁小山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P48第三单元“乘法”中的“探 索
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四则运算的经验 :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了
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现 实素
材理解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特别是在研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和乘法的竖
式计算的过 程中已经对学生适时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同时,在本单元的前
几节课中,学生已经探索过乘法交换 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
运算。而乘法分配律有别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它沟通了乘 法和加法的联系,


是乘、加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 里,我们研究乘法分
配律在正整数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br>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将乘法分配律推广到正小数、正分数,直至正无理数的
简算中去,将贯穿 整个小学阶段数学的计算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和应用还
能帮助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 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
标。
(一)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将乘法分配律和点阵图有机结合,借助图 形的特征及相关计算帮助学生直观形象
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二) 适度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以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为契机,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分析、比较、总结 的过
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
(三)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图形、乘法的意义、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以及乘法竖式计算 的
算理等多种渠道去理解、认识乘法分配律,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情感体验 < br>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
获得发现数学规律 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
借助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三、说教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电脑展示举行植树 活动的场景。因为参赛植树活动的人数增加,扩建了原
来的活动场地(如图1)。计划植树的棵树也增加 了(如图2)。从而引出两个数
学问题(1)扩建后的场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通过创设植树活 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选择图1及所示信息作为研究材料,意在
借助 共边长方形的面积和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乘法分配律。选择图2及所示信息
作为研究材料,意在帮助学生 利用乘法、加法运算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a
+b)×c=a×c+b×c;可以解释为a个c加 b个c等于(a+b)个c。)
(二)解决问题,建立联系
要求学生从两个问题中任选一题,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独立解答,然后 同
桌两人交流解题方法和思路。
(三)数形结合,感知规律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等式中“=”两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结合
面积图或点阵图等具体情境解释“=”两边的联系和区别。在教师的提示下,学
生关注到两个 长方形有一条边相同(共边),体现在等式中,共边的长90在“=”
左边作因数,右边也作为两个部分 积中的因数;两块地里的树苗每行的棵树相同,
在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因数。
(本 环节的设计着力于让学生建立起两个长方形的“共边”与等式中“=”
两边“相同因数”之间的关联,促 进算式特征与图像特征相结合的整体心理表象
的形成,并为进一步检验和解释规律奠定基础。从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出发,在学


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 互启发,使学生对乘法
分配律有初步的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检验规律,建立模型
首先,让学生明白仅从一个例子中获得的某些发现是难以称之 为规律的,
只能说是猜想。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
证。 安排小组活动交流、验证猜想: (1) 写出一个这样的等式。
(2) 计算等号两边算式的值,看看两边是否相等。
(3) 尝试用画面积图或点子图的方法证明等式左右两边相等。
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探索研究的结果,从而呈现出大量的研究素材。引导学 生
观察这些等式的特点,从大量的素材中去发现规律,抽象出字母表达式。 (这
是一个通过“做”促进知识进一步内化的活动。通过模仿例子写等式, 帮助学
生进一步理 解等式的结构,强化学生对等式结构的记忆。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
达能力,要求学生用面积图或点子图 等方法证明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关注学生在
空间想象和表达的过程中,体会规律的普遍性,并借助乘法分 配律的字母表示和
图形证明,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模型。) (五)巩固深化,迁移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哪里见到或用到过乘法分配律。学生可能举例长方
形周长的计 算。教师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在多位数乘法计算中的运
用。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先 观察数字、运算符号以及算式的结构。在练习
中关注数感的培养,树立凑整得意识。
(通过这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多元表征,促进知识的巩固与
迁移;通过回忆“哪里见到或 用到过乘法分配律”,引导学生借助新知识重新审
视已经学过的知识,并借此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


(七)总结回顾,提出知识的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分配律是反映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同时激发学
生联想到:乘法与减法之间是 否存在分配律?除法是否存在分配律?师生进一步
共同总结探索乘法与减法之间分配律的方法是:先写出 等式,通过计算检验两边
是否相等,再用画面积图或点子图等方法证明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并用字母表示
规律。
(通过总结回顾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整理已有的知识经验,提炼学习方法,
并为进一步学习乘法与减法之间分配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四、图形的变换
《图形的旋转》说课稿
陈燕凌
一、说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54——56页的内容。
二、说学生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并能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生活情境中,通过转纸
风车,看 风扇、螺旋桨转动等已让学生整体感受到变换现象的特征,所以本节课


呈现学 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丽图案,使学生运用变换的知识分析、欣赏、发
现美,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 转制作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文
化价值,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后面设计简单图案做好铺 垫。我把旋转的三要素
“中心点、方向、角度”作为重点来突破,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 br>操作,体验旋转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经历操作活动,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3、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图案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意识。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
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
难点:正确理解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五、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讨论探索 验证——练习巩固——创作提升
复习导入 结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不断重复巩固的特点我首先从已有的


图形位置关系复 习引入新课图形的旋转。一句“它是怎样旋转的?”引起学生对
新知的探索。
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旋转的三要素 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平移时所总结的也
是突破难点的一个方法。学生在观察旋转 时要找准一边这样才能准确找出旋转的
度数。
讨论 探索 验证有了初步的旋转知识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二、 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把一个简单 图形旋转成复杂图形的过程本身就是复杂的,学生的获取不会一
蹴而就。是教师领着走,还是让学生去尝 试,思考之后我觉得,学生当时视觉正
感受到美的冲击,正常情况下心理会产生“这美丽的”图案是怎样 形成的呢?何
不借此机会在学生独立观察后,让学生彼此交流一下所感所悟呢?于是,我遵循
“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数学活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
探究。首先独立观察思考, 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旋转而来的?又是怎样的
方式旋转的?然后突出两个重点图,在小组内阐述自 己的观点,利用教师提供的
学习材料在小组内演示旋转的过程。
三、 趣味学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一,看一看。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有什么新发现?从而突出同一幅基本图,选 择的中
心点不同旋转所得到的图形也是不同的。(课件)


2、练习二,转一转。
在这道题中,突出旋转的角度不同运动后图形的位置也各不相同。
3、练习三,想一想。
在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欣赏关于“车标”“旗帜”“行标”等图片,着重
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 中蕴涵着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 开拓视野,大胆创造。
学生经过了欣赏—模仿制作—欣赏的活动过程,肯定会萌发出创造的火花,这
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 愿结组,自制基本图形,自行创造出一个旋转的图形。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会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习 有困难的小组,循序渐进的引
导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对孩子们的制作方法,只要合理我都要给予肯定, 争取
让孩子们都尝到成功的喜悦。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以数学活动 为主线,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
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 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
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除法
《买文具》说课稿
庙沟门中心小学 朱巧莲
今天我上课的 课题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下面把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及处理
教学内容时采用的教学策略简单的说一说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册书及单元的地位: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义务教 育课程标准
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第一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
启后 的作用,在二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和两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相关内容 ,基本掌握了除数计算的试商方法。除数是整十数


的除法其基本方法与前面的 相同,不同的是商的数值可能较大。在试商时又涉及
商的定位。教材这里安排竖式计算是为了分散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为
后续的学习除数是任意的两位数及三位数打下伏笔。
本节课的教学 内容分两个层次:一、教学两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理
解算理,确定商的位置。二、教学三位数除 以整十数商也是一位数,归纳计算方
法。在解决第一个层次上教材安排一个教学情景,解决80 元可以 买几个书包?
给处理不同层次的计算方法:减法、乘法、摆一摆、竖式对于这几种方法。我是
这 样理解的:第一种减法其实就是除法的含义;乘法是为了后面的试商作准备;
摆人民币重点是帮助学生理 解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 所处的地位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
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在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的过程中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 ②在归纳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陈述
算理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 维能力,和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做数学。
②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并在探究
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与态度:

< p>
①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未知”转化“已知”的数学思想和方
法,以及事物间 是有“联系的”,是可“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买文具送给希望工程的情景使学生分享到关爱他人快乐,与别人共享
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本单元后面要学习 除
数是任意两位数的基础。 因此,理解算法掌握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在从教法学法
上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
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我努力做
到以下几点
1把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尊重差异,交流互动。如在讨论8020
为什么等于4时,因为 学生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异
为数学提供了资源,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对不同方法的交流使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发生交往,促使参与数学活动的每个人都有所 思。
2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在理解算理上,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孩子们摆 一摆,说一说去感受体验理解算理。而不是老师直接的告诉怎样理
解算理的基础上孩子们自己尝试着总结 计算方法,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利用已有


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给学生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这里的给问题不是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答,而是教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冲突,让学 生主动思考。如在教学竖式的必
要性时,我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口算简单为什么还要学习笔算呢?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首先会倾听,注意提醒学生要倾听他人的发
言:你听懂了吗?能 重复吗?其次,会合作会交流。如在讨论8020为什么等于
4?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合作 在交流多种方法中互补、反思自己的
方法。再有,学会用动手操作摆一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 怕数
学,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
应该与学生 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
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 识并掌握数学。这既是体现横向数学化的思
想又体现了纵向数学化的思想。
1、情境中探索算理发现方法
(1)由中期测试买奖品这一情景引出除法竖式
(2)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汇报自己的想法
2讨论中理解算理概括方法(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
用,我安排独立探究 、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


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 书写,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
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针对重难点师生进行探究验证
首先引导学生从试商上考虑:20×4=80他的商是40所以 错了。在从算理上
去考虑:商4为什么一定要写在个位?在从计算过程考虑第二步算什么?所以他
写8对吗?得出正确的算式以后引导学生对这个算式进行整体的认识 。和前面
口算的方法比较找到联 系,理解学习竖式的必要性。在理解算理上如有困难,让
学生通过摆人民币进行充分的感知。(因为是重 点理解算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
生由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思维训练。所以我会在这个地方舍得花时间)
教学例2 时,放手让学生独立作,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和例1进行比较教
师制造认知冲突:那 我就不明白了除数都是20 被除数一个是两位数,一个是三
位数商怎么都是一位数?它应该是两位数才 对啊?在交流中概括计算方法从而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挑战中升华算理掌握方法(有余数的除法)
巩固内化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 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
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了一个是基础练习一个是有余 数
的除法练习,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机动)。
先做一道基础的90÷ 30,在教师挑战性的语言中激起学生向困难挑战的欲
望:师:这么多同学都做对了是不是这道题太简单 了阿。下面来一个稍微难一点
的敢挑战吗?理解余数:还剩8元 ,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阿?
4、回顾中升华(知识的,情感的)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 化,对在获取新知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
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同学们不但学会 了数学知识而且会用
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知道吗?认识你们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看到老师买奖品的行动,你想说些什么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到的! 使
学生分享取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我想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所以在教学时间
上可能会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但我想这节课可能没多做练习,但预设的三
维目标都已达到,算理 理解透彻,思维活跃,认识到位,下一节课进行专门的练
习,就不是没有练习,而是还没到练习的时间。




《路程、时间与速度》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 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的《路程、时间与速度》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流程、说
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是说教材。
一、说教材
▲说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
位数)这一运算技能及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 程、时间、速度
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说编排意图


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分三个层次编排。第 一层次是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根据“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从“速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 揭示主
题;第二层次是初步引导,认知概念,初步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
三个概念 ,知道速度与时间、路程有关及速度的含义;第三层次是多元分层训练,
巩固内化,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具体到
抽象,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既符合四年级学生 的认知规律,又突出了
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

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
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
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说重点、难
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速
度”的概念比较抽象,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
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会运算。 (2)难点:
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教学具准备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再向抽象思维转化。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下面说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数学课程基本理 念,本课
教学主要采用创设情境、
引导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 析、猜测、体验、总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主动地去参
与探索和研究,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分析,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2.初步
引导,认知概念; 3.分层训练,巩固深化; 4.课堂总结,感悟延伸 (一)创设
情境,揭示主题
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始第一步我首
先创设了“卡车2小时行驶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2 10千米,哪辆车跑的
快“这一情境。让学生们交流:“谁跑得快”,将要解决的可能是什么问题呢?( 学
生自主联想,自由猜测。估计有学生能联想到与速度、路程、时间有关。)这里
主要是从“速 度”这个难点也是关键点入手,揭示主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
情。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初步引导,认知概念
解这道题我是采用画路程图,看看哪辆车1小时行驶路程多。 板书:卡车:120
÷2=60(千米)大客车:210÷3=70(千米)卡车1小时行驶60千米, 也就是卡
车的速度是60千米/ 时,读作60千米每小时,表示它每小时行驶60千米。同


理大客车的速度是70千米/时,所以大客车跑的快。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
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
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 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 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
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板书速度 单位)
通过提问: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
单位和时 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
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这样就架构 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接下
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让大家读一读,人步行的速度大 约为4千米/小时,
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秒,光传< br>播的速度大约为30万千米/秒。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
从大量的生活实 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
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 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
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 我留给学生充
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
度 .
(三).分层训练,巩固深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 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
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求第三个数量。 第二
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
获取有价值 的信息解决问题。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
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


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感悟延伸
师生谈话:这节课你们研究了什么?你们是怎样研究的?让学生再次巩固本堂课
所学习的知识!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卡车:120÷2=60(千米/时)(速度单位)读作:60千米每小时 表示卡车每小

行驶60千米
大客车:210÷3=70(千米/时)
速度=路程÷时间


《参观苗圃》说课稿
白庙中心小学 王惠民
《参观苗圃 》是北师大版第七册《除法》中的内容,本课主要是以“参观苗
圃”这一情境来学习“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的知识,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用
整十数除法的基础上出现的把除数个位上的数“四舍”“五入”法 看做和他接近
的整十数来试商(不需要调商)的两位数除法。这部分内容由于在除的过程中不
需 要调商,学生容易掌握,在基本掌握了试商的方法后再学习在除的过程中需要
调商的,就有利于难点的突 破。因此,学好本课内容是学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的基础。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 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笔算这一部分的试题;


2.在学生体验“四舍”“五入”法试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
力和运用能力,在比 较、小结、试商方法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归纳能
力;
3.结合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学贵在思,激励学生养成认真思索的好习惯。
本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四舍”“五入”试商 法比较训练的进行试
商,顺利正确的进行笔算。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说、
思、议、练、评”,在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为了实现目标,我主要安排以下几个活动:
一、说说做做,作好知识准备
1.说一 说。说说下面的各数最接近哪一个整十数。通过这一个说一说,让
学生能够准确地找出一个数与它最接近 的整十数,这样训练了学生的试商思考方
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准确地进行试商。
2.做一做。 列竖式计算,让学生独立做题后交流说说试商方法和结果。让
学生重温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
通过这一部分的知识准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树立强有力的支撑 。让学生感
悟到研究新知的思索方向。
二、探索154÷22的计算方法
学生通过 观察情境图正确列出算式154÷22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
154÷20的计算方法,然后鼓励学 生自己来试一试,和旁边的同学说一说你
是怎样来思考计算的,最后和全班同学说说。在练习和交流中让 学生发现把22
看作20来试商这一方法比较好,鼓励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试商方法来试一试:1
20÷18,学生解题后说说试商方法和计算结果。通过改变数字出示例题让学
生尝试做一做,让学生能 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
去尝试解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在解题中 发现试商方法:可以把除数看


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在尝试成功中感受 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马上运用
发现的试商方法试一试,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四舍 ”“五
入”法的试商方法。然后组织学生把刚才的题目和学过的题目比一比,让学生说
说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进一
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 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
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
一步掌握“四舍”“五入”这一试商方法。 < br>2.练习题的设计。教师出示相关计算的题目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内容,
再次使学生进一步感悟 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 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
舍”“五入”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在
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秋游》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 级上册第68-70页的《秋游》,我将从教材、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个方向对本节课 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试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学生学习
的除法都是一次试商成功不需要调商的。本课由秋游搭车的事件引出计算:每个
年级各需几辆车 ?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发现不是所有的除法计算一
次试商就能成功,需要对所估得的商进行 调试,从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
算。 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 中,经历四舍五入法试商后进行调商的
探索过程,理解试商后调商的原因。并能正确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 (商是一位数)


的笔算。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探索计算 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3. 情感、态 度、价值观:养成主动探索、互相合作的学习习惯;增强应用
数学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难 点:在试商探究过程中,学生理解试商后不同变化的原因,并掌握初商后
需要调商的试商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抓住秋游这一个主题,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参与算
一算、估一估、议一议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
对比、反馈等多 种指导方法,突出: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研讨;规律让
学生发现;评价让学生参与。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四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发兴
趣; 2. 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3. 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4. 总结评价,拓展
延伸。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引入:梧桐 山是深圳的自然风景区,秋天的梧桐山更加美丽!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深圳梧桐山的美丽风光吧!(播放 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2、
如果我们去梧桐山秋游,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板书课题:秋游 通过学生的发言,
引出“租车”这一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通 过看录像和交流秋游的准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二 探索方法,体验成功
1、我先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图并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大客
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34人。
三年级师生共272人,四年级师生共230人,五年级共有师生368人 2.学生
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3、解决问题
(1):三年级师生共272人都坐小客车,需要租几辆?
①引导学生列出算式272÷34=, 并让学生估一估需要几辆车?有的学生根
据“四舍五入 ”的方法,将34看成30,30×9=270,估计要9辆;也有的学生将
272看成300,将34 看成30,300÷30=10,估计10辆;还有的用34×10=340人
估计,应该比10辆少。 对于学生合理的估计,我都会给予肯定。
②学生试着独立计算,我会让一名学生进行板演
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除数与商的积比被除数还大,说明什么?该怎么办? 以
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④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 “30”来试商,
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级师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车,需要租几辆?
我让学生列出算式184÷46 并估一估,然后学生独立计算,计算后在小组里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 合作交流中发现:余数
等于除数,商3小了,要把商改成4,最后全班交流,明确把除数“46”看作“ 50”
来试商,初商“3”小了,改商“4”的原因。


(设计意 图:从情景图入手,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问题由学生提,方法让学生找,还学 生学习主人的地位.)
4、启发学生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试商?你发现了什么?。 (1)积大
了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大呢?
(2)余数大于或等于除数说明什么?商为什么会小呢?
通过互相交流,师生评价,使学生明确在除法计算中怎样确定商
(3) 最后共同小结,我 指出:我们在试商的过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调小,商小
了就调大,这就叫做“调商”(板书“调商”)也是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四舍法,
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须调大。
(设计意图:规律由学生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三、练习巩固,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计算下列各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小了?什么情况下商可能大了?然后再计算:361÷54 342÷43 272÷
26 448÷89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
几辆车? 2、完成“练一练”
第1题:不用计算,在○里填入“>”、“<”或“=”. 263÷27○10 602
÷31○20 487÷18○30
第2题(提高题):先估算,再计算.233÷34= 351÷58= 840÷35= 630÷
31= 3、帮帮老师。
五年级师生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你 还有什么问题吗?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老师送给大家一
首“试商歌”,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动脑 ,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设
计意图:试商歌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 五.说板书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它展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又突出本课的重难点。
回顾本课,我在教学中从情景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估一估,算一算,充分
调动学生的兴趣;在组内交 流、讨论试商的过程时,我尽量多的给学生自主的空
间,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掌握不同的试商方法,体验 到成功的乐趣。


《国家体育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国家体育场 ”是北师大版教材安排在学生学习数法是两位数的
除法后的一个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 较大数的实际意义。由于
生活中的一些较大数据离学生较远,学生不容易体会其实际意义,因此,通过一
些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数据,形象描述这些大数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数
认识的参照数据 ,从而理解一些较大数据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
数学思考:经历描述数据的过程,发展学生数感。
问题解决:会用生活周围的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
教学重点:
感受亿以内大数的实际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具体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2008年我们国家在北京举行了一次世界性的体育盛会,知道
是什么吗?
生:第29届奥运会。
师:对,2008年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了这次盛大的奥 运会,奥
运会上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努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图片)
看, 这是国家体育场画面,感觉怎样?
生:好大,,什么大?面积大,人多。
师:是呀,体育场确实很大,坐的人也特别多,请看这段文字(课件)。
师:像20万、10 万这些数我们会读、会写,但它到底是多大的数,今天我
们就走进国家体育场,感受万、亿等大数的实际 意义(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认识
师:20m2有多大呢?我们先估计一下 教室的面积,要估计教室的面积,需
要知道教室的什么?
生:教室的长和宽。
师:出示教室的长是8m,宽6m,(课件),口算教室的面积是48m2,,约50m2

面积(m)
教室间数 1
50
100
2
200

10000


100000

2000

20000

4000
(课件)知道一间教室的面积,你能完成下列表格吗?(课件)
生填表格,订后
师:通过上面的数据,你能描述一下20万m2。
生:20万m2相当于4000个50m2教室的大小。(课件)
师:如果按我们学校的占地 面积来算,20万m2相当于几个这样的小学呢?
(课件)据调查府西街小学的占地面积为1400多平 方米,20万m2相当于几个
这样的学校。
生:200000÷1400≈142个
师:20万m2相当于142个府西街小学的大脚(课件)


师:闭 上眼睛想一想,校门外师府前街,从头到尾排142个这样的学校。但
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北京天安门广场 的面积,比它还大,约44万m2相当于2个国
家体育场的面积。我们以一间教室的面积,一所学校的面 积参照物,通过推理计
算估计出20万m2的大小,现在能用该方法来说说10万人有多少码?以谁为参
照物呢?
生:学校的人数。
师:我们学校大约有多少人?
生:估,出示3000人,算一算几所这样的小学大约是10万人?
生:独立完成,汇报。1 0000人大约是3所这样的小学,100000人大约是
30所这样的小学(出示)
师:100万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所
1000万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0所
1亿人相当于几所这样的小学? 生:30000所
认识1亿有多大
师:1亿这个数 真大啊!下面我们继续认识1亿有多大?你知道,健康的儿
童1分钟脉搏大约跳多少次吗?
生:汇报 60~80
师:那我们来测量一下。
生:测量,汇报。
师:1分钟大约70次,1亿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用计算器计算)
100000000÷700≈1428571分
师:1428571分这个数太大了,你能把它再换成更大的单位,比分大的单位
有谁?
生:时、天、月、年等。
师:现在以小组,先说一说单位间的进率,然后一人列算式,其它同学用计
算器计算。
生:小组活动,汇报。
师:想一想一个人需要2年多的时间什么也不干才能数够1亿次,你有什么
感觉?
生:汇报。
师:用这样的方法说一说1亿粒大米的重量,(小组先商量一下方法)怎样


来描述1亿粒大米呢?
生:小组交流,汇报。
生:先数出100粒有多重,在类推。(课件)


100粒

2.5g 25g

1000粒


10000粒

250g

10000粒

2500g

1000000粒

25000g

10000000粒
250000g

100000000粒

2500000g
师:2500000g是多少千克?
生:2500000g=2500kg
师:课件,一袋大米重10kg,2500kg师多少袋大米呢?
生:2500÷10=250(袋)
师:1亿粒大米相当于10kg的大米250袋(课件)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以亿为单位的数,请看(课件)
三、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怎样描述一个大数呢?
四、板书:
教学反思:
本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数据来体会
较大数的实 际意义。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
概念的又一次扩充。学生在读、写大 数时经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
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及具体
的数量,通过测量、推理等活动,感受一亿有多大,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足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应该让学生多说几次他们
的结论。














《中括号》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
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 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
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
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
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 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
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 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
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 中括号"的
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 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
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 生进行生动活泼的、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
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 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
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 设计与
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
课,设计 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 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
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 极大地调动了
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


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
过程中,理解 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 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
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 现学生错误和学
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
÷[(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 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
算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 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
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 ,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





















《确定位置一》说课稿
阳城县实验小学 陈育芳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确 定位置一》,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生、
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一》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80、81页的教学内容。本< br>节课是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及简单路线
等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
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第一学段 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
间观念,认识周围环境都有较大作用。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 位表着手,
通过说一说学生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与第几
< /p>


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二、说学生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需要按一 定顺序排列是学生已有的经验。但是用数对表
示位置顺序,并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还是第一 次接触,因此教学时,
应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增加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让其在< br>实践中加深理解,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
指定事物的位置。
2.通过多样化的确定位置活动,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并渗透数学符号化 思想,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3.感受丰富的确定位置的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和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平面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数学书等。
四、说教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
概括交流,并让学生 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


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
了以下教学流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 游戏谈话,引入新课。 (二) 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三)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四)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五) 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一)、游戏谈话,引入新课。
1.口令练习。
2.随机谈话,引入新知。。
(二)、创设情境,探索求知。
1.师:同学们, 咱们班每个学期开家长会吗?如果下次开家长会,为了让你
的家长来后能对号入座,你会怎样向你的家长 介绍你的位置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为了方便,有必要统一标准。我们就把门口这一 组定为第一组,正
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一组第一个,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师板书。
2.师:陈老师都跟不上了,能不能创造一个简单的表示方法来表示第几组第
几个呢?试一试。
学生独立思考,想好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全班交流。
(1)让写出方法的孩子说说想法!
(2)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师:我觉得大家真是了不起,想到 了可以用两个分别表示“组”和“个”的
数来确定位置。其实大家的方法已经很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他 们也是用两个数
字来确定位置,只不过用“,”把两个数字隔开,外面加上一个括号,这种表示
方法叫“数对”。
指导学生读数对。
让学生把黑板上的“第几组第几个”改写成“数对”的形式。
3.学生写自己座位的数对,师检查。
4.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座位。
(三)、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
(1)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

找出图上有哪些建筑物,用数对表示建筑物的位置。
(2)课本82页第2题。
2.活动:找座位。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课件出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因此我把数对的知识 由教室内拓展到课堂
外。从而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了把“小课堂”< br>变成“大课堂”的现实。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2.总结全课。


以上,是我对《确定位置》一课的粗浅认识,敬请各位专家和同仁多提宝贵< br>意见,您的指点就是我进步的阶梯!











《确定位置(二)》说课稿
加区七小 李涛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第二
课时 的内容。下面我就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确定位置(二)》是北师大版小 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时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 的一部分,不仅是
在一、二年级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以及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
南、西北八个方向基础上的发展。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 “平面直角坐标系”以
及“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的基础。


二、说学情
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八个方向与简单的路 线,并且掌握了用
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这节课主要训练学生叙述一个物体具体位置的方
法,容易出错,要加强练习。
三、说模式
本课的教学中,我按照本校的“和谐五步 教学法”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分别
是(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 )、小组汇报、
教师点拨。(四)、分层练习、拓展思维。(五)、达标测试,课堂小结。理念先进,< br>环节清楚。
四、说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重点:能根据一定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某一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语言准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引导发现、讲解总结。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明确目标
直接导入揭示课题:确定位置(二)之后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理念:我用直接导入的方法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让感到本节课的

贵州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初中周记格式


复旦附中自主招生-描写夏天景色的诗句


高中满分作文-出纳年终总结


股本是什么意思-感恩教师


纪检组长-财务会计岗位职责


韩剧我的公主剧情介绍-中学班主任工作总结


佛经名言-网上贸易


河北财政-结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