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认识方程》说课稿
那一次我成功了-词组翻译
《认识方程》说课稿
一、说理念 在本节课中,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教学理念。牢固树立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
发展为重点的教育
质量观,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首先,为满足学习需要而教。
面对不同的课堂
、不同的学生,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需要,激发认知内驱力。如:首先,为
发展数学思维而教。通过天平直观演示,教师一步一步地引
导学生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并讨论
如何用式子表示。然后,
脱离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发现相等的数量关系,尝试
用式子表示
。接着,学生自主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并用式
子表示。层层递进,从直观到抽象、由扶到放。最后,通
过
观察、分析、合作分类,自主建立关于方程的数学模型,揭
示方程的意义,在主动获取新知的
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
维。
二、说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感知——表象——概念”形成的过程,因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
据外在信息,通过
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因此,本设计尽可能地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分类、建立模型,<
br>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三、说教材 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
(北师大版)四年级
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课时,方程是学生
认知的一个飞跃,是学生今后学习运用方程解决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从列算式解决问题到列出方程解
决问题,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
参与运算,这又是
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
实世界的一个有效
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
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相等的数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
尝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表示各
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材非常重视对相等数量关系的挖掘和描述,为后面列方程
解决实际问题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和
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
断。
2、使学生经历用方程表示简单
情境中等量关系的过程,
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建模的数学思想和符号
化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类、抽象和概括能
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在数学教学
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
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用算术方法解题,列算式
时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
未知隔裂,已知条件作为一方,要求
的问题为另一方,通过已知数量的运算得到未知数量。而列
方程的数量关系,把已知和未知融合起来,共同参与运算。
学生从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思维转向列方程表
示等量关系,
必然会有困难。 基于以上思考,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比较、分类、归
纳、总结,准确地从生活情境中建立
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理解方程的意
义并能正确判断是本节课要掌握的重要内容、新的知识点,
所以我确定为教学重点。而对于四年级学生而
言,理解方程
的意义并能准确进行判断则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其确
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四、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
师要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
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
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
点,这节
课,我主要采用 “直观演示法”、“ 引导发现法”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通过合
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五、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知
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
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
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
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培养
学生探索、发现
和创新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本节
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部分。
(一)、问题激趣,引入新课。
活动1: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天平的平衡状态。 借助天平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的
含义,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式是方程
的生长点,首先让
学生感受等式的含义,是从等式到方程的有效链接。
(二)、启发引导,感知方程。
活动2: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情境中的相等
关系。该活动分为3个环节:
(1)、借助天平的直观演示,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
找出“一个樱桃的质量+2克砝码的质量=10
克砝码的质量”
的相等数量关系,并讨论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2)、脱离天平的直
观演示,引导学生发现“每盒种子
的质量×4=2000千克”的相等数量关系,尝试用式子4y=26
表示。
(3)、学生自主找出“2壶水的质量+200毫升=2000毫
升”的相等
数量关系,并用式子2Z+200=2000表示。
教学内容的高度抽象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
的
矛盾,是数学学习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
是利用直观,通过
天平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多观察,参与
到各类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意义。这三个实践活动各有侧重点,层层递进,其等量关系逐渐复杂,得
到的方程难度逐步加大。这样既分散了教
学的难点,又有利
于知识的顺利迁移。总得来说,活动2是从直观到抽象、由
扶到放的学习过程
。旨在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总结归纳,揭示方程。
本环节分为两步: 1、观察分析,合作分类,揭示方程<
br>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
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
反,他要主动构建信
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在学生分类的过程
中,通过观察、
分析、合作分类,自主建立关于方程的数学
模型,揭示方程的意义,主动获取新知。
2、即时练习,加深理解。 即时练习环节分为判断和变
式练习,在此主要谈一谈“变式练习”的设置。
学生利用所
学新知进行辨析,在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从“抽象——类
比——辨别”,强化方程
的概念,更深层次地感受了方程的意
义。
(四)、史料链接,拓展视野。
专业知识与历史知识总是互补的。著名数学家外尔认为:
“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
腊各代前辈所建立和发展的概念、方
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实践
证明,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或者历史上数学进展中
的曲折历程,以及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历史上
真实的“问题”,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方程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
方程历史,增长见
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人
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
谈话交流,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成
功
的一节课,小结起到了重要作用。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本节
课的收获,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进行
一次梳理,
通过总结概括再次让学生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 总之,
本节课让学生在愉快的观
察中发现数学、在积极地思考中学
习数学、在快乐的生活中找到数学,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的
愿
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发展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