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汇编
追加被告申请书-办公室主任先进事迹
小学数学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汇编
目录
小学数学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汇编......................... 1
《百分数的应用》说课稿 ................................ 1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 3
找因数
................................................ 6
《百分数的应用(三)》说课稿 ........................... 9
百分数应用一
......................................... 13
“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 17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 20
《搭一搭》说课稿 .....................................
25
《分饼》说课稿
....................................... 29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材料 ......................... 38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
40
2、5倍数特征说课稿
................................... 46
《圆的面积》
......................................... 48
圆的认识说课稿
....................................... 51
圆的周长说课稿
....................................... 53
组合图形的面积说课稿一 ............................... 57
组合图形说课稿二 .....................................
62
《组合图形面积》说课稿 ...............................
67
《百分数的应用》说课稿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百分数的
应用二》是位于北师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内容,主要
内容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
几的应用题”,是在
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
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
上进行的。
根据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百分数一般应用题及学过的百分数的知识,我
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
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
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
解释,并尝试解决生
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百分数问题;能试图探索出解
答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目标:体验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认识到许多实际中的
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的。提高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能力,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
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答方法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设计教具,说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尽管本节课的知识如用小黑板展示,效果也许还
可以,但多媒体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的加入会使教学效果锦上添
花,所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
下,可将例题、习题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
现,同时这也有助于例题间的比较。】
三、激发参与,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阅兵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我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了国庆大阅兵的场景,
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2、自主探索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应有之义,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节
课在新知的获得过程中,教师充分让学生
动手画、动脑想、动口说,去探究新知,使学生获得较准确的知
识。
3、联系生活法:“数学教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
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
发,最终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
社会生活。”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
弹性练习
1
的各个环节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来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
在身
边,培养了学生数学意识。
4、激励评价法:“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
习历
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在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
题中发现有独特见解的
,都给予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
信心。
四、自主探索,说学法
新课程
不但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且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
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掌握
学习数学的方法。在这节
课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
1、转化法:学生在理解“增加百分
之几”的意义时,学生能结合
百分数的意义,把知识转化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帮助理解新知识。我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并说明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多加利用。
2、比较法: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出现了两种方法,学生就
对两种方法进行
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3、合作交流法: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
,
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分工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益,使学生的智力
得到最佳的开发,树立的
主人翁的意识。
4、反思法:方法注重反思,学生才能学得牢。在课将结束,学生
对自己的获
得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取长补短。
五、着眼互动,说程序。
(一)、生活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就创设了国庆大阅兵的场景,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
的欲望,
用由学生依照提供的两个数据来编应用题,并予以解决,起到了复习
上节课内容的作用
。然后引入课题:《百分数应用二》,并板书课题。
(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及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问题
例1.在建国6
0周年的阅兵中,空中梯队有20个,装备方队比空中梯
队多25%。装备方队有多少个?
2、讨论分析,理解问题。
既然是要帮助李刚,就及时说明帮助的原因是“一时没能理解增加
百
分之几的”意思,把问题集中,让学生分组研究。这也是本节课的重
点和难点。学生在分组讨
论时,可提示学生结合学过的百分数的意义
2
和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画线段
图对问题进行分析。画线段图对于六年
级的同学来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便学生发现数量关系的方
法。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时,下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探讨,既做到了
师生的互动,又能及
时发现找到结论的同学,到前面板书线段图。(画
出线段图)
3、找到方法,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分析,列出式子。
②再结合线段图,让学生找到第二种解法。学生根据以
前学过的分数
应用题,会想到把空中梯队看作单位1,百分数就是100%,装备方队
所占的比
例就是125%.③找到两中算法后,教师补充说明根据自己的理
解,用那种算法解题都可以。
(三)、加强训练,巩固新知。
完成闯关的三道题。
(四)、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自编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这一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让学生感悟
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为主
体,思
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是学生
学习的组织者、引导
者、合作者,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
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给学生一
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
中,获取成功
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找最小公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找最小公倍数》一
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
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
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
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
,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
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
数和倍数的
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既
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
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是本册教材的核
3
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
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
个教学特色,
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
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
的掌握,对于今后
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我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
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
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
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
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三、教学具准备:印有月历纸。
四、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
用、巩固。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
,爸爸每6
天休息一天,他们打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
黑板出示:小
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
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
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
这个问题。一位
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
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
可以很快找出小
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4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
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
公
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
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
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
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
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
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
和6的公倍数)
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
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
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
程
,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
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
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
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
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
表
5
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
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
、按一定的线条
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
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
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最
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
中获得知识。
找因数教学设计,自己改编说课稿
找因数
课题: 课时第五课
安排 时
教学目标: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
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
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
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
然数的所有因数。 <
br>学情分析:这节课以拼图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拼图中探索找因数
的方法,学生都会很感兴趣的
,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动手操
作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从二年级就
开
始接触乘法,对“因数”这个名词已有初步的认识。这节课结合拼长
方形列算式、找因数,学
生很容易接受。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个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性
师:同学们喜欢
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化
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教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学
6
找 因 数
活动一:合作探究。 思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路: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师: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师: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生:1×12=12 2×6=12
12×1=12 6
×2=12 3×4=12 4×3=12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
师:那么,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师:算式一样的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说出来。
生:1×12=12 2×6=12
3×4=12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生1:有1、12
、2、6、3、4。
师:12共有几个因数?
生:6个。
师: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生:1、2、3、4、6、12。
师: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
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师: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师:9的因数有哪些?
生1:9的因数有1、3、9。
师:15的因数有哪些?
生2:15的因数有1、3、5、15。
师: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生3:1和3。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
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
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
7
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
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
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
的方法来解决排队问题呢?请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排法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生:一共10种排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1:每种不同排法的数都是48的因数。
生2:每种排队的方法和拼长方形一样,都是利用了找因数
的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
实际问题 。
(三)应用拓展。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植树,
学校
一共运来64棵树苗,怎样栽树苗才能合理美观
呢?)
师: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一下好吗?
师: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下呢?
生:先把64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它们分别是1和64,2和
32
,4和16,8和8,然后看看哪两个数拼出来的是长方形,
再看看哪两个数拼起来的最合理美观。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棒!鼓掌。
(四)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五)练习设计:
1、找一找,填一填。
1 2 4 7 8
12 16 24
32
24的全部因
数:
8
32的全部因
数 :
既是24的因数也是32的因
数:
2、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
5 16 2
11
9 19
( )个 ( )个 ( )个 ( )个
( )
个 ( )个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九页练一练的第4题。
(七)、板书设计
找因数
1×12=12 12×1=12 2×6=12
6×2=12 3×4=1
2 4×3=12
12的因数有:1,2,3,4,6,12
教学后记:在找因数的时候要教给学生一对一对的找,这样可以作到
有序,不丢不落。但在有序
的问题上,学生的掌握还需要一个过程,
需要教师去引导,教给学生方法。以便为后面学习质数和合数打
下基
础。
《百分数的应用(三)》说课稿
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8、29页的《百分数的
应用(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
读写,百分
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以及运用方程解
9
决简单的百分
数问题的相关知识;此外,在学习本课之前,教材还安
排了百分数的应用(一)、(二),让学生体会到
百分数与我们的生
活密切相关。教材在本课开始出示了笑笑家的家庭消费情况表,让学
生经历观
察、思考、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后,再设计了一系列的实
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我们的生
活密切相关。据此,我
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学会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恩格尔系数”的了解,拓展学生
的知识面。
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
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利用百分数的意义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这课的重点,把引导学生通
过类比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该课的难
点。
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
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会主动地收集、交流、加
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学
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
量关系的分析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就需要
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和评价。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维目标,
我采用情境导入法、引导法、类
比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引导学生自
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亲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让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境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将例题、习题
通过课件的形式来呈现,有助于例题间的比较。
教学过程分析
一、 情境导入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课件出示笑笑
妈妈在家做记录的画面,创设故事情境:
在家里,一般是同学们的妈
妈负责日常开支并做一定的记录„„笑笑的妈妈也是一样的,今天,
10
我们要利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笑笑妈妈遇到的一系列消费问题。揭
题:
百分数的应用(三)
这样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
度集中状
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28页笑
笑家的消费情况表,引导学生观察有关数据,
问: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主探究后,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会有很多发现,这里我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见解,着重引出:食品支出
在下降,其他支出在增加,说明了生
活越来越好。学生可能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很模糊,我让学生自学课本
第29页的“你知道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价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问题: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
道这个家庭的总支出是多少
元吗?
提出要求:你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解答吗?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
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2)探索并理解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
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后,不难找到线段中的数量关系,
我指名回答并板书:
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
问:你觉得直接列式方便吗?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标准量”后
用方程解答,师相机板书: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说遇到这种题型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师再归纳
小结。
(4)问:你
们想想还有什么方法吗?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再小组交
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这道题还可以用算术方
法解决,最后让
学生列出算术方法并进行解答。
11
这样的设计
,既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了算法的多
样化教学思想,而且给学生增加了探究的空间和乐趣
。同时,也让学
生体会到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应用
在这一环节
,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
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并给学生提供
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第一个层次(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中“试一试”的
第一题,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比较两题之间的异同,独立
解答,
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加深对百分数问题的理解。
第二个层次(综合练习):课件出示教
材第29页中“练一练”的
第1、2、4题,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然后列方程
解答。引导学生将题中的“二成”转化为百分数。
第三个层次(提高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
中“练一练”的
第5题,鼓励学生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
提供的信息
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四、总结评价
1、学生归纳总结在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
们注意。
2、师作适当的补充和评价。
此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历一次再学习,再巩固的过
程。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三)
食品支出-其他支出=210
解:设这个家庭1985年的总支出是X元。
65%X-35%X=210
30%X=210
X=700
本课的板书直观易懂,学生能直接理解题目里的数量
关系,形成完
整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潜力。
12
百分数应用一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在“百
分数的应用(一)”中,通过具体情境,学生学习了“增加
百分之几”的意义,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
上,利用“增加百分之
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
义。
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
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
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
的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
题
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解决此
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可行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
学目标为:
1、进一步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
深队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
br>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
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
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
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
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
含义,弄清数量关系。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施之教,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运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培养学生
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
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
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
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以下的学习方法掌握新知:
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
方法。
2、抽象概括法,让学生通过抽象,概括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
法。
3、互助学习法,在互助合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13
根据本节
课的知识结构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优化
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课堂
教学要求,我设计了
以下三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
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重要的
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在上课
伊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而心理
学的研究也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
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因此,唤起学生对课堂
的兴趣,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
点,我抓住近期举国上下同
时也是孩子们都在高度关注的抗震救灾话
题为切入口,配合图片展示来展开我的谈话:同学们,最近我国
发生
的举国上下都为之哀伤的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啊,在地震中许
多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
失,许多老人和孩子从此无依无靠,许多人家
园被毁无家可归,多少美好的愿望被彻底粉碎。但,我们不
怕,因为
在灾难面前我们无比的团结!温总理说“多难兴邦”,相信我们一定
会更坚强!我相信
,我的这段话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调
动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
不想方设法使
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
种知识的传授
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学习就失去了味道。同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
我把本节课的教材
设置做了适当改动,使本节课的情境设置均以抗震救灾为主线,让学
生在学会
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情
感充分调动起来后,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这时,我出示一组情境图片,告诉孩子们,现在灾区
的人们
都要住在帐篷里。在一个帐篷加工厂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日夜加班。
工人们说:我们已经
完成了第一批制作4000顶帐篷的任务,现在正在
赶制第二批制作4800顶帐篷的任务。这时,我把
问题抛向学生:你能
不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求百分数的问题?
在这里我之所以没
有直接出示问题,就是想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
要。”
14
新课标也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
现实
社会”。于是,本环节我放手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就是想培养学
生提问题的能力,提高
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素养。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通常能提出三类问题:第一类:第一
批任务是第二批任务的百分之几?第二批任务是第一批任务的百分之
几?第二类:第一批任务是总任务
的百分之几?第二批任务是总任务
的百分之几?第三类: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任务多百分之几?第一批<
br>任务比第二批任务少百分之几?
如果学生提问不全,则老师可参与提问。前两类问题可
让学
生直接列式,这样既复习了旧知,也为下面难点的攻克做好了铺垫。
然后告诉学生今天我们
重点解决第三类问题,同时引出课题:较复杂
的百分数应用题。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这样一句话:“当教师像是帮助小孩走
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关于“第二批任
务
比第一批任务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
储备,下面的环节我就放
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这样给了学生很
大的探索空间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遇到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
同时也鼓励学生做
完后可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同桌分享,如果不会
也可向别人请教。这样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在
师生、生生互
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解决此问题有两种方法。
在全班交流的
环节,这两种方法都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自己是
怎样想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导”的
位置上,放手让学
生说,最后总结出,解决这个问题,重点要理解问题的实质含义:究
竟是谁和
谁比,谁是单位“1”。本环节的设计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
锻炼了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抽象概括能
力。
在充分练习过“谁比谁多百分之几”后,再来解决“谁比谁
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迁移起来就要轻松多了。此时我再
来推出第二个问题“第一批任务比第二批任务少百分之几
”,请学生
说说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是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然后再解答。
这样在反复叙
述和练习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我对例题又进行了如下改编:
1、帐篷厂为灾区赶制帐篷,先完成第一批制作4000顶帐
篷的任务后,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多了80
0顶。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
多百分之几?
15
2、帐篷
厂为灾区赶制帐篷,先完成第一批制作4000顶帐篷
的任务后,第二批任务比第一批多了800顶。第
一批任务比第二批少
百分之几?
在这里,我采取了一题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区别
中熟
练的掌握解题方法,即无论条件怎样变化,都要先弄清数量关系,找
准单位“1”。学生的
分析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了进一
步的提高。在让学生充分感知过各种题型后,课堂教学进
入第三个环
节。
(三)、充分练习,巩固新知
“数学源自生活而应用于生活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下面,我继续沿着抗震救灾这一主线设置情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练习
,以求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
第一组: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校学生积极
参加为灾
区捐款活动。其中五年级捐款870元,六年级捐款900元。
(1)五年级捐款数比六年级少百分之几?
(2)六年级捐款数比五年级多百分之几?
比较这两个答案,相同吗?为什么条件相同,问题改变后得数不
同?
2、判断: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比男生少20%。
第二组:
石
家庄药厂某车间工人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加紧制造
灾区急需的药品,原来每天生产200箱,现在每
天生产350箱,生产
效率提高了百分之几?
原来7天完成的任务现在4天就能完成,时间
缩短了百分之几?
第三组:
请你为你的同桌出一道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第
一组是基本练习,以学生为灾区捐款为情境来设计,同
时通过两个答案的对比,让学生对单位“1”不同
导致结果的不同印象
深刻。第二组习题的情境设计为灾区人民急需的药品,在问题的设计
上难度
加大了,需要学生仔细思考,真正理解问题的含义后才能做对,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三组请学生互
相出题的目的是要检验学生
对本课例题的理解程度,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通过判断
别人出题是否正确的同时锻炼了辨析的能力。
16
总之,作为数
学教师,本节课我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
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发展,体现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
的过程。同时作为教育者的我更加注重在数学课中自然地融入思想教
育,尽可能的使数
学课堂凸现人文精神,使每一个孩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得以升华!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星期日的安排”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
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68页的内容“星
期日的安排”。
2、
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
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
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
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
一
,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
基础。
3、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
题。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
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
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
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
加
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
17
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
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
体验算法多样化。
三、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
础上。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
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
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
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
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
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
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
br>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
握新知识,
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
结、检查的学习
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五、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
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
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
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
了学
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
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
排
,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
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
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
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18
师:同学们,如果要
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
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
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
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
是分数中的剩余
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
交流上。分
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
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
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
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
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
br>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
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
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
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
混
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
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
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
此处
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1、同级运算,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
减,先通分再加减。
19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
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
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
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清
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
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
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
念,通过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
,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
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
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定为:
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
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
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引
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
20
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
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
br>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
过灵活
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
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
三快草地中,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
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
。
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
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
的面积。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
边,从而激发学生
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
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
一过
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
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
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
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
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
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
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
间。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让学生做应用题。 <
br>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
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
同实践的结合。
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
br>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结:
21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
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板书设计: 平行
四边形面积
长方形面
积 = 长 × 宽 4×4=16(m²)
││
││ ││ 4×3=12
(m²)
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 = 低 × 高
4×3=12(m²)
比的应用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一课。
【教材分析】《比的应用》是在学
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
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
br>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教材有两部分内容:
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分橘子,体会
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
分配在
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构建解决按比分配问题的模型;算一算:在有
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
,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
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
合理的解题策略
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
的知识奠定
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
分”,在五年级上册
学过分数的意义,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
化简。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知识具有明显的
、可供利用
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
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但是他们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理解并不清楚。因
此,教学这部分内
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
的实践活
动,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
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推出新结
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2 <
/p>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
会比的实际
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
验策略的多样性
,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
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
问题。因为这是本课的重要
的知识目标,因此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因
为在分
的过程中,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
是他们面对一个新的
数学问题最自然最真实的感受,这一环节为后面
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把理解按
比分配的实
际意义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实践与反思】
本课我没有使用教材提供
的分橘子的情境,而是对教材做了较大的改
动,设计了以调配绿色为主题的配色活动。
一、导入
我以感受家乡的美,描绘大连的绿来导入新课。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
会激发
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
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
题。
二、实验操作
学生进行两次配色活动。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
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
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
得出结
论。学生在观察自己调配出的绿色后惊奇地发现同样都是用黄
色与蓝色颜料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这一矛盾极大的刺激学生
各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并结合数据推
断
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
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根据学生的经
验,知道用黄色和蓝色可以根
据需要配成不同的绿色,但并不清楚原因是什么。如果弄清楚原因,
比的实用价值就会在他脑海里打下烙印,学生会对比的实用价值有初
步地感悟。
第二次的配
色活动是根据需要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这
一环节是经过网上研课,在与专家网友交流的
过程我逐步体会到“分
一分”的重要性,从而加入的一个环节。按比分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
23
当我要调配出不同的绿色来时,按比分的需要就产生了。这一活动设
计的
主要目的有五,一是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二
是通过实际操作,在不断调整一次量取数
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使学生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
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四是在观察记录的过程
中,巩固比的化简内容,同时为学
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经验;五是
让学生体会到按比分的必要性,对比的应用价值有了更进一步的体验。
而这一环节的设置也正是本课的亮点之一。当让学生按黄与蓝的体积
比为3:2来调配绿色,有
一个组调配的绿色与其它组有明显的不同。
这个组的学生说:“因为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所以我们
取了40ml
的蓝色和60ml的黄色....... ”立刻就有学生提出:“反了,你们组
把黄与蓝搞反了,你们组黄与蓝的比是2:3。”这个错例使得学生对
按比分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体验。
在调配的过程中,各组呈献了不同
的分法。我们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我们就先假设一份是1
0ml,
那么黄色就占3份也就是30ml,蓝色占2份,也就是20ml,黄与蓝的
比是3:
2。还有的组是这样一看黄与蓝的比是3:2,就想到了黄色是
30ml,蓝色是20ml。取了之后,
觉得太少了,于是又取了30 ml的黄
色和20ml的蓝色两次,一共是90ml的黄色,60ml蓝
色,黄与蓝的比
仍然是3:2。这时我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了吗,当取的黄色颜料
扩大为原
来的3倍,相应的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学生齐说:原
来的3倍。师:“比仍然是——”生:“3:
2。”
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
后面解决问题奠定
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
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
,不仅可以巩固
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
颜料也要扩
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算一算
在实际操作的
基础上,解决“绿色是20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
3:2,黄、蓝色各是多少ml?这一实际问
题。”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
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我组织学生
将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发现用分数的方法和用整数方法的共同点,
有效地沟通了比与分数的关系。
四、交流资料,出示课题
交流课前查找的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
24
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五、巩固应用
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
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首先,利用孩子搜集到的资料编题,生活中
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
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
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
一步感
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第
二个练习是利用人身
体各部分的比来算一算、量一量身高与头部的长
度。课堂上,孩子对于这一练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在
学习时兴趣
盎然,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
会有一种陌生感
,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到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这样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并乐于尝试的。通过网络研课,
许多老师
在细节上给予了详尽的指导,使我在预设时考虑了大量的细
节问题,因此,本课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出现的问题是书中出现
的图示法并没有出现在班级学生的做法中。应该说图示法是解决问题
的一
个很重要策略,也是最直接的一种策略,当我们步入社会中,还
经常会用这一策略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
是学生中却没有出现这一方
法的。我思考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清
晰,对本班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认为不需要借助图形理解题
意;另一个原因也是显现了教师在日
常教学中对于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关注较多,对于图示法、列表法等策略渗透不够,所以使得学生没有利用图示法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的。
《搭一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搭一搭
》这课是北师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物体》中的起始课,它主要考察
25 <
/p>
学生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观察
物体的范围的
变化。并能由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它重在发展
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
察到的图形之间的
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不多于4个小正方体组合的立体图形
的三视图
。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今后高
中的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
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
察到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并画出草图。能根据正面、
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的方式,增强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
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
的立
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是重点。能根据正面、
上面、左面观察到
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一)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
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采用情景教学法;
2、“摆——画——议——讲”结合法;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充分运用了教具、学具手
段,直观形象展示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
动
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
度高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
难度的
26
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
表现
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
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
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心理学研究指出,小学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
思维从经验型逐步
向理论型发展
,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
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
生特点,积极采用
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方式,定
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
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
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
动
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
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
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1)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有的已遗忘,所以课前有必要进
行复习。
(2)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立体图形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教学中结合直观图形、深入浅出的分析
。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我首先由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引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
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2、在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大诗人苏轼从不同的角度看
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在生活
也看过许许多多的物体,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也会是不一样的。
3、老师带来了一个
搭好的立体图形,(出示用4个搭好的)(看大
屏幕)(仔细观察)从不同的方向看,你能看到什么形状
? 此问题的
出示,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
化和索引出当
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
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复习的同时,起
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要点:因为观察立体图形的位置不同,所以观察到的图形也不
同。)
4、老师站在物体的后面,从上往下看,反问学生,这叫从上看吗?
27
(明确观察物体是要从物体的正面,以平视的角度观察,如观察
物体的正面就是面对物体,以平
视的角度观察,上面看是站在物体的
正面的上方观察物体,左面看是在物体正面的左面观察物体。) <
br>5、刚才是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更多的正方体搭成长方体,
你有没有信心?今天我们就用五
个正方体来搭一搭。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桌之间用五个小正方体摆
一摆,搭成立体图形,并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下来。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调动学习
积
极性。
(1)小组内交流,怎样摆的,怎样画的。
(2)集体交流。利用实物,充分展示学生搭成的立体图形和观察到
的图形
(3)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
本活动的我没按教材设计,直接
给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而
是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摆出图形,这样就有效的给予学生一个开发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同一问题展示,集体交流,统一认识,观察的方法让学
生说,
画法让学生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果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
么就能画出来?有
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
强印象,
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看实物,调整你的观察位置或是转动实物<
br>来观察,不能转动的图形只能靠自己的想象画出3个面的形状,也就
只由立体图形—平面图形,那
么给你立体图形面的情况,你能知道原
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三)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2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
程。
2、出示第2组,
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师:还有和他摆
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先摆数量多的,
需要调整的
就少,比较简单)
3、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立体图形,给出两个方向(上面和左面)看
到的平面图形,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立方块?
最多可
以有几个小立方块?搭一搭。
28
重视课本问题,适当对
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
(四)男女分组比赛
老师出示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让男生代
表和女生
代表上黑板把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全班同学
评一评,看谁画的
正确,是男生胜利还是女生胜利?分两组进行比赛,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几个方向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呢?3
个。2个
方向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
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总结
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
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
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
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
的个
性品质目标。
(六)布置作业。
1、用5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画出上面、正面
和左面看到的形状。
2、课本107页1、2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
br>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分饼》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饼”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数学第九册第
37~
38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安
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
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
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并对它们的概念进行描述性的定义,再让
学生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
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
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
关系,避免造成进错觉。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已经初步认识过真分数,
29
但对于建立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
br>学生在分饼活动中由具体的分数抽象到它们的产生与意义,从内容本
身,及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
生在解决问题上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1、结
合具体情境,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
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3、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
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
“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及关系。
教学难点:动手操作理解分饼的方法及观察发现分数的特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1、
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含义的认识,要体现从直观到抽象的思
维过程。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充分让学生观察、发现、
比较的方法相结合,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
。
2、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动口表达,学会观察发
现、比较分类,更好地学会知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出
发,能结合具体情境,在多种
活动交流中,经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认知产生的过程,从中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
概括等学习数学的能力;整节课
林老师能围绕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操作探索新知,回顾总结,实际应用等几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具体
分析如下: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
学感兴趣,才能乐学、好学、
会学;如,课前老师播放了《西游记》动画片,并让学生一起唱主题
歌,缓解了学生紧张的心态,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帮助唐
僧师徒四人解决分饼的问题,同时
在教学中注重成功的体验,经常激
励、鼓励学生,如“不错、真棒、很好、谢谢你”等,使学生从中体<
br>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落实“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给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导”与“学
”的关系尤为重要,教师的“导”的终
极目标为了学生的“学”,在这里老师通过学生合作学习、自我演
示
等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对话的舞台,让学生共同分享经验,这一点新
30
课程提倡“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精神与之相适当。同
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质疑、提
出问题,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这样
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象44
是什
么分数的问题?为课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也能及时捕
捉信息。这样的教学更
富于学生的创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和创造能力。
三、操作感知,建立概念。 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教师注重学生的操作,建立表象,
理解意义、概念。本课教师能让学
生动手操作认识分数外,每次的操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操作一、让<
br>学生把1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使学生巩固了平均分和
感知分法。操作二、把3张饼
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在操作
中感知分法不同,但份数一样结果也相同,即3个14张和3张的
14
都是34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把9张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
得多少张时得到分数9
4和2又14。在学生对这些分数有了全面了解、
认识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从中产生了真分数
、假分数、带
分数;并理解其意义。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认知数学的规律和概
括能力。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从设计的练习,一方面、对本节课的重点
知识进行巩固总结。另一
方面、从让学生解决分面包、分苹果的问题,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再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
活中无处不在。
分数的大小说课稿(这篇就比较好了,可以作为模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应聘小学语数教师(这句话就不要说了,有透露身份的嫌
疑,被认为作弊就不好了,直接说我是
几号考生就可以,以当时发的
胸牌为准,千万不能说职位信息,准考证号和姓名等)的( )号考生
,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大小》(板书)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
情、说教法、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我的
说课。(过程挺详细)
一、说教材:
《分数的大小》是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年(上)
册第三单元分数中53页~55页的内容
。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比较操场和教学楼面积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31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
(通分),并能解决实际
问题。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找最小
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为以后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
运算)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
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
并掌握通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我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
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
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运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分数的大
小
教学难点是:理解通分算理
二、说学情。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
br>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五年级的
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
定的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是他们
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在知识方面他们初步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比
较但对于异分母分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的理解还存在问题,这些都将
作为我教学过程中考虑的
因素。
三、说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
教法: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
和主动性。按照探究-讨论-
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
现新知,掌握新知。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
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我设计了如下
的学法。在自主探究、讨论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活动,动口,动手、
动眼、动脑,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同时采
用分层
练习法,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32
根据“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索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我设
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在开课之初我会课件出示教学楼和操场的主题图,然后这样鼓励<
br>同学思考。我们班的同学是学校中最爱动脑筋的同学,现在老师有一
个问题,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帮
助来解决,请同学观察主题图,说说知
道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引导学
生
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索,发现方法
1.提出猜想
根据
学生提问:操场和教学楼谁占的面积最大?我会请同学来猜
一猜。学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答案。然后我
追问:这两种答案哪一
个是正确的呢?你们能自己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答案吗?引导同学们利
用以
前学过的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可以通过画图、想
象、语言表达等方法,来验证自己刚才的
判断是否正确。从而引出探
索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探索交流
在学生自
主思考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比较分
数大小的方法。在学生讨论时我巡视,充分的参与
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并适时点拨。学生交流之后,我请小组代表上展台展示并汇报,学生
可能会
出现多种方法。
画图法请同学拿着自己的设计思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
可以通过分别
画出14和29占单位1的部分,直观比较出两个数的
大小。根据学生汇报我板书。
通分子:
学生利用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原有知识经验再根据分
数的基本性质,把14和29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
情况下,都转换成
同分子分数再比较。根据学生的展示我板书
通分学生根据原有的同分母分数
比较的知识经验,利用分数的基
本性质,把14转化成936,把29转换成836, 936>29,
所以
14>29根据学生的汇报我板书.然后指教教学:像这样把分母不相等
的分数化成和原来
分数相等,并且与分母相同的分数,这个过程叫做
通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分的依据是什么?他
们的公分母是
什么?学生通过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通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
质,以最小公
倍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
33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
全交给学生,力求体
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
自已探
究并交流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分享多种方法,从而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重要手段。为了加深同学们
的认识我设计了不同层次(梯度)的练习。
1. 基础性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后习题试一试以及“练一练”第(1)
题和第(2)题。
通过这种通分以及比较分数大小的练习,方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
法,熟练计算
2.应用性练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展示出示(运动会)(食品店等)的情境,完成
课后习题的
应用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学习这节课的感受。组织学
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让学生
谈谈收获体验。同时我会布
置作业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哪些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
你的同伴说一说。这样我把数学的学习平台从课堂内延伸到生活中体
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的思想。
最后说下板书设计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为了突出重
难
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板书设计分数的大小——通分
1.画图法
2.通分子
3.通分14=936 29=836,
936>29,所
以14>29
34
说教材
[教学内容]:
北师大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43-44页。
了解分数的基
本性质,会用性质转化分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
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指定分母(
分子)而大小
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
、
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
理解。体验数学学习的乐
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自主观察、操作、讨论中,享受
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在活动中让学生寻找相等分数,使学生初
步体验两组分数相
等关系,并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材料,为引导学生
自主发现
、探讨其变化规律做好铺垫。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数。
[知识基础]
学生在已经了解了分数的基础上,探索基本性质。
说学生
[思维状态]
学生通过折纸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产生“愤悱”状
态,表现出
主动探究热情高、合作分享激情浓的现状。对于质疑问难
状况,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折的份数不一
样而涂上颜色后结果
却一样呢?
[交流状态]
本节课老师将巧妙地扮
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大胆放手
让学生自探究,自运作,自发现。学生们在折一折、涂一涂、看一
看
35
等过程中发挥个体潜力,集体智慧,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合作分
享中享受到“会学”带来的乐趣。
[学习达成]
学生在自探究,自运
作,自发现中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自
主探究、合作分享中运用性质转化分数,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新
知识
的能力、合作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得到开启。
《说教法》
[教材处理]
利用折纸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教学手段]
一张白纸、多媒体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人人参与,在操作实践活动中挖掘学
生潜能。
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利用折纸活动,创设情境,自探新知(让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并
分享分数的基本性质)
1、折一折(先准备好三张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白纸)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手中
的白纸(出示一张白纸)来
开展有趣的折纸活动。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要求:(多媒体出示折纸
要求)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
2、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
3、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6份
2、涂一涂(多媒体出示涂的要求)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涂其中的3份。
2、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涂其中的6份。
3、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6份,涂其中的12份。
3、写一写(学生根据折、涂的情况写分数。)
4、涂圆片并写分数(师给出平均分成12份,平均分成6份,平
均分成3份的等圆。)
36
师:请在平均分成12份的圆里涂8份,平均分成6份的圆里涂4份,
平
均分成3份的圆里涂2份。
师:涂好后请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5、讨论交流:在折一
折、涂一涂、写一写的活动中①你得到两
组什么样的分数?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带问题讨论交流分享
)
二、创设游戏情景,运用新知(多媒体出示)
淘气:笑笑,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好吗?
笑笑:好啊!我们邀请听课的孩子们一起参加。
说一说:与14相等的分
数。
与28相等的分
数。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
1、44页第一题涂一涂,填一填
2、43页试一试(要求学生说思考过程)
3、44页第四题(适当引导学生观察题的要求,当
转化为分母是
12时,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分子应怎样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的内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
基
本性质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发挥出它无穷的魅力,希望同学们灵
活地用好今天掌握的知识。
板书设计:
= =
========》分母扩大几倍分子扩大相同倍数。
=======》分母缩小几倍分子缩小相同倍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
说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5年的课改震荡期之后,我以“善教者启智引道
,善学者
践行创新”的教学思想指导本课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学习素材,
用“自主探索和
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主要
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活动情景,提供活动材料。(唤醒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
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37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折纸活动,在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巧妙地为后面自主探究分数基
本性质埋下伏笔,激起了学生求
知的欲望,唤醒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
意识。
我巧妙的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把分数的
基本性质大胆放
手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探究,自运作,自发现。做到了学生能够发
现的,教师
不去暗示,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去代替。学生们在折、
涂、写、交流等过程中发挥个体潜力,集体智
慧,在合作分享中享受
到“会学”带来的乐趣。
二、创设活动机会,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
学生只有在经历了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的
过程中才能体会到
学习的乐趣,才能感悟到数学的价值。本节课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如我安
排折纸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中归纳、整理知识,
体验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之
,本节课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
学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把知识的探究过程
留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共性让学生去探讨,规律让学生去揭
示,
成果让学生去分享,为此我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
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
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材料
复式统计图在课标教材中属
于统计与概率范畴,所以这一单元是在
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
和
单式统计图表示统计的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复式统计图、用复式条
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和读统计图。
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单元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2.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
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
有效地表示数据,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能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
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统计图描
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
38
4.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
助统计量、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首先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表,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
图
2、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体验学习数
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接下来,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创设情境
曾记得奥
苏泊尔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
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单
式条形统计图基础上
教学的,对本节课的学习,实际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进行巩
固与扩
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
习新知识。。这样,学生更加有兴趣,同时
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接下来学生观察统计表,发现数学信息,完成统计表中的合计,
并制出了单式条形统计图。这个过程其实是对原有统计知识的复习,
让孩子们又重拾起对单式条形统计图
的记忆:①统计图的一般结构。
如:绘制统计图要先写标题,制表日期,纵轴写数据,横轴写统计项目等,②统计图的特点。如条形统计图能直观的、形象地表示出数据
等。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如对
于一些忘得差不多的绘图技巧,孩子
们也做到了温故而知新。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对于统计有了又
一次的体验,数据除了可以用统计表统计之外,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
二、创建认知冲突,引发探究
虽然教材上建议我们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的身份介绍自己制作的
复式条形统计图,但我个人认为这里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复
式统计图,更能体验学生的
主体地位,符合课改理念。
三、对比观察,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
在本节课的知识目标中提
出“了解复式统计图的特征,能用复式条
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为了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
设计
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就是问题的指向性要强。孩子们一次次观察、思
考、交流,从直条的个
数、颜色、表示的信息、排列、图标等方面去
比较,很好地了解了复式统计图的特征,同时也能用复式统
计图有效
地表示出数据来。
四、尝试运用,层层深入
39
教材在例题中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张完整的复式统计图,使学生对复
式统计图有了一个整体的概括的印
象。并初步了解、掌握了复式统计
图的制作方法。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绘图方法有了<
br>层层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再一次诠释了统计的内涵。整堂课也显得顺
畅,并趋于协调。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
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
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
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
br>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
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
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
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
生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
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
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
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
受到需
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
的广泛存在。这一系
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
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
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
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
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40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
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
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经历从
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
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
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
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
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
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
br>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
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
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
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
br>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
过创设系列情
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
入深地独立思
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
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
念——比的意义,
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
引导学
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
41
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
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
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
首先通
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以
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
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
身高”进一步
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
理解。这几种
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
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
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
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
在认
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
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
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
。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
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
、D:8×12、E:2
×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
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
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
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
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
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
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
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
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长 宽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
几
A
B
C
D
E
42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
题并列式,根
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
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
类量比的意义。接
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
数形结合
,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
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
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
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
,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
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
br>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
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
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
算出总价与数量
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
想一想,能
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
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
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
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
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
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
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
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
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
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
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
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
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
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
就是“相除”。
43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
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
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
范,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
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
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
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
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
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
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
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
br>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
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
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
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内化知识,形成扎
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
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
(2)58 (3)6 :23 (4)15 :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
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
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
br>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
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
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
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44
3
、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
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
后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
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
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
÷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
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
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
(前不
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
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
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
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
长25厘米,就
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
这个疑犯的
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
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
脚印长(即脚长)之
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
从自己
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
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
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
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
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
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
现了一个规律:
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
的。
刚刚学到的知
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
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
情,同时也让他
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
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
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
学中
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
验,一种清新的熏陶。
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
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
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4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
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5倍数特征说课稿
本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的一个教学内
容。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
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掌握能
2、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
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设计理念:
所谓预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
的认识,形成一定的知识表象,或激活一定
的前期经验和已有知识基
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复习、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
的
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也就是说
,课前预习起到了一个承前启
后的作用,为掌握新知识做好知识方面的准备。 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
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
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
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这节课是先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后再进行的,因为是刚开始
实施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所以
之前我已经给学生安排了具体的预习步
骤.所以探究新知识的时候我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
说出
预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识。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完所
有内容之后再进行反馈
,让孩子们对自己昨天预习的内容进行修正,
再进行自我评价,肯定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预习
的积极性。
三、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46
能力目标:
1、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
3、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
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2、5的倍数的特征学起来易懂,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主
要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1
、布置预习,引导探究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孩子们先对
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带
着问题听这节课。上课的时候
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以引导,探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加强练习、强化反馈学生汇报完所预习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自己的
预习成果有一个反馈,让学生初步掌
握预习方法。因为预习之后初步
掌握了一些知识,课上再对这些知识进行探究,所以一些基础性的练习<
br>题就没有安排,练习题的难度稍微设计得高了,考虑到今后学习的需
要,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能
2、5的倍数的特征,因此在本课中设计
了“生活中的数学”、“闯关我能行”等练习,来巩固新知识。
五、说教学程序:
1、走进课堂、汇报总结因为是预习后的课,所以我直接问“昨天老师布置了预习作业,你都学会了什么”从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切入,进行
新授。让学生总结出2、5的倍
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的概念,以及既
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二、尝试练习 <
br>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
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
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
单
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
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
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
住重、难点。因为是预习之后的课,所以练习题的难度比较高
,安排了
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
三、设置下节课预习任务
47
p>
设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是进行下节课内容的铺垫,让孩子们按着一
定的方案有计划
、有目标地对下节课进行预习,以便下节课的教学活
动。
《圆的面积》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六年
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内
容,这是一节推导与计算相结合来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它是在
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
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
知识作了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
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
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
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学本课时,
可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教学目标(课件)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
圆的面积。
(
2)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
念。
基于以上
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弄清拼
成的图形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学情分析
为了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
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
以下4个教学策略: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草坪中间的自动喷灌龙头为草坪喷水为主线,
48
让学生提出问题让生活数学这一条主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
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
习的方法。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
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五、教学过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
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
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
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
建自主创新
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
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
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
立相
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
地提出猜想。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
自动喷水头浇灌草地得出一
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课件),让学生在情境中寻找有用的
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课件),在思考“喷水头转动一周可以浇
灌多大面积”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具
体情境中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
体会计算圆的面积的必要性,并引发研究圆的面积的兴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
安排了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
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
课件):
“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
导圆的面积计算公
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
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
公式这个问题,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想到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
积。至于如
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
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