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巡山小妖精
680次浏览
2020年09月08日 03: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温岭中学-劳动节资料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一、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 2、再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 3、最后确定积的小数点的
位置。4、如果积的小数部分末尾 若出现0,要去掉小数末尾的0,使小数成为最简形式。

二、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1)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2)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有几
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3)积的小数位数如果不够,在前面用0补足,
再点小 数点;(4)积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因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大;
一个因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因数小。
四、求一个数的小数倍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用乘法计算,即用这个数乘小数倍数。

五、小数乘法的常用验算方法:
(1)根据因数与积的大小关系检验;(2)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重新计算;(3)用计算器验算。
六、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数:
1、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表示;
2、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四舍五入法:小于5,把它和右边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大于5,向前进1,再把它和右面的数全舍去,改写成0
由于小数的末尾去掉0和加上0,小数的大小 不变,所以取小数的近似数时不用把数改写成
0,直接去掉。
≈2 (保留整数)
≈ (保留一位小数)
≈ (保留两位小数)
3、如果求得的近似数要保留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5需要进1,这时 就要依次进
一用0占位。如 保留两位小数为。
特别注意:在保留整数、(一位、两位、三位 )小数、省略(亿···万···十分位、百分位···)
后面的尾数、精确到(亿···万···十分 位、百分位···)这类题目,都可以用划圆圈的方法来
完成。
七、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例如:85×18=18×85 23×88=88×23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注意: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例如:25×4=100; 250×4=1000; 125×8=1000; 125×80=10000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者是:a×c+b×c=(a+b)×c

注意: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律及其逆运算是运用最广泛的一个,一定要掌握它和它的逆运算。
4、个数相乘,如果有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将其转化成整十、整百、整千数……
加(或减)一个数的形式,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八、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的应用:
1.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2.计算连乘时可应用乘法 交换律、结合律将乘积是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
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
简算。
3.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可通过变形再进行应用。
错点警示:小数乘整数的积的末尾有0时,一定要
先点积中的小数点,再去掉积中小数部分
末尾的0。
规避策略:牢记计算方法和解题过程,先按整数乘
法计算,再数小数位数,确定小数点的位
置,最后去掉小数部分末尾的0。
第二单元《位置》
一、对行和列的认识。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二、对数列的认识和表示方法。
1、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2、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3、写数对时 ,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
(列,行)。
4、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5、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6、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 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
第二个数相同。
8、表示位置有绝招,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逗号分隔标明了。
三、物体移动引起数对的变化。
1、在方格纸或田字格上,物体左、右移动(向左或向右平移 ),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
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上、下移动(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 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

数。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知识框架:


小数除法


1、小数除以整数 *计算法则:按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商的小

数点要和被

0再除。2、一个数除以小数 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整
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一位一位落数,
不够商1就用0占位。)
3、商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结合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小数除以整数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1)小数除以整数,先安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的小数除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除到被除数 的末尾仍有余数,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
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商的个位后点上小 数点,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2)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整数部分不够除,商写上0,点上小数点再除。0在个位起占位作
用。
二、一个数除以小数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
(2)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 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
的末尾用0补足。
(3)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易错点:如果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2、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
(3)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3、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关系:被除数除以一个小于1的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大;被除数除以
一个大 于1的除数时,商会比被除数小。
三、商的近似数
1、准确数与近似数
准确数: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所遇到的数中,有时可以得到完全准确的数,他们精确,
没有误差。如:五(1) 班有学生46人,这里的46是准确数。
近似数:由于实际中常常不需要用精确的数描述一个量,或不 可能得到精确的数。如:
中国约有13亿人,这里的13就是近似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 似数精确到哪一位,从左边第一个不是零的数算起,到这一位数字上,
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 数字。例如:≈,有两个有效数字:6、2。
3、求商的近似数时,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 多一位,在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
的近似值。
易错点:求近似数时,其中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四、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这 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注意:循环小数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2、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如……的循环节是32。
3、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
末位数字上 面各记一个圆点。
例如:… 写作:
5.3
… 写作:
6.96598

3、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五、解决问题
先审题,要明白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再根据其关系式进行列出算式,(列算 式时多问自己
•••


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接着进行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要细 心、细心、再细心,最后根据实际情
况决定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
第四单元《
可能性

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三种情况:可能、不可能和一 定。其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情
的结果是可以预知或确定的,就可以用“一定”或“不可能”来描 述,表示确定现象。而在一定
的条件下,一些事情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或不可以确定的,这时就可以用 “可能”来描述,表
示不确定现象。
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当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与物 体数量相关时,在总数或总体中物体
数量越多,出现对应结果的可能性越大;物体数量越少,出现对应结 果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物体数量的多少:当可能性的大小与物体数量 相关时,某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则该事件对应的物体在总数中所占数量就越多;可能性越小,所占数 量
就越少。
考点:
(1)、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或小数来表示。 例如:从标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
任抽一张,抽到卡片“1”的可能性是多少
(2)、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例如:指针停在斜线、白、黑三种区域的可能性是多少
(3)、数的排列规律。 例如:桌子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7、8、9。如果摆出的三位数
是单数 小强赢,如果提出的三位数是双数,小丽赢,想一想,谁赢的可能性大些这样公平吗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一、对于乘号的书写形式: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如:
ababab

(2)数字和字母相乘,省略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前面。(如b×4写作4b)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注意:a×a可以写作:a·a(或
a
2
),
a
2
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表示两个a相乘。
2a表示:a+a
二、等式的性质:
(1)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如:2+3=5是等式,但不是方程。 注意:X=3此类也是方程。
四、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五、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六、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每天坚持练习)
(1)一定要写‘解’字。
(2)等号要对齐,同时运算前左右两边要照抄,解的未知数写在左边。
(3)两边乘、除相同数的时候,这个数一定不能为0。
七、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八、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
(1)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那么: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C=a·4=4a(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写在字母前面)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S=a·a=
a
2
(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2)如果用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C=(a+b)·2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S=a·b=ab
九、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方程右边
所以,X=..... 是方程的解。
十、列方程解应用题总结几种情况:
(1)比字句。(如:根据比字句找出关系式,列方程)
(2)找总量。(如:根据总量找关系式,列方程)
(3)相遇问题(如:根据总路程列方程)。
(4)根据公式列方程(如:根据公式列方程)。
(5)根据不变量列方程。(如:如果每个 房间住6人,有20人没床位;如果每房间住8人,
正好住满。有多少房间根据两种方案的不变量“总人 数”列方程)。请根据几种情况,找题练习。
注意:问题为两个未知量时,一般根据有关倍数的句子,写设。
十一、方程解的值的问题:
方程的解是一个数值,如x=3,不加单位名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注意事项:
以下内容除了标明的外,全都是正确的方程习题示例,且没有跳步,请仔细观看其中每步的解题意图。带
“*”号的题目不会考查,但了解它们有助于掌握解复杂方程的一般方法,对简单的方程也就自然游刃有余了。
一、一步方程
只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直接逆运算除未知数外的部分。

x+5=14 x-6=7 3x=18 x÷4=5
解:x+5-5=14-5 解:x-6+6=7+6 解:3x÷3=解:x÷4×4=5×4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逆运算含未知数的部分。
18÷3
x=9 x=13 x=6 x=20

16-x=9 24÷x=4
解:16-x+x=9+x 解:24÷x×x=4×x
二、两步方程
x+9=16 4x=24
两步方程中,若是只有同级运算,也可以先计算,后当做一步方程求解。注意要“带符号移 动”,增添括号
x+9-9=16-9 4x÷4=24÷4
x=7 x=6
时还要注意符号的变化。
x÷4×8=
10+x-6=20
或 x÷4×8=
解: x×(8÷4)=
解:x+(10-6)=20
解: x÷(4÷8)=
,则 如果含有两级运算,就“逆着运算顺序”同时变化,如含有未知数的一边是“先乘后减”
2x=
x+4=20
x÷=
先逆运算减法(即两边同加),再逆运算乘法(即两边同时除以),依此类推。
x+4-4=20-4
2x÷2=÷2
x÷×=×
x=
x=16
x=

x÷4+6=
-6=18
3(x-6)=
解: x÷4+6-6=-6
解:-6+6=18+6
解:3(x-6)÷3=÷3
难点:当未知数出现在减数和除数时,要先把含有未知数的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看成是一个新的未知
x÷4=
=24
x-6=
数),就相当于简化成了一步方程。
x÷4×4=×4
÷=24÷
x-6+6=+6
x=
x=10
x=

6+64÷x=10 5(-x)=6
* 10-6÷x=8
解:6+64÷x-6=10-6 解: 5(-x)÷5=6÷5
解:10-6÷x+6÷x=8+6÷x
64÷x=4 -x=
10=8+6÷x
64÷x×x=4×x -x+x=+x
6÷x+8-8=10-8


例题中,“64÷x”、“-x”和“6÷x”被看成新的未知数(y),
因此原方程就可以看成是6+y=10,5y=6和10-y=8的形式。
三、三步方程
(一)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已知数的
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 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
数(或除数)是已知数的,既可以逆用乘法分配 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也可以直接算出已知
部分而化简。
或 +×8=36
+×8=36
解:
4


+=
x÷4-÷2
x+8)=36 解:
4



或 x÷4-÷2
36


÷
+-=36-
解: (x-)÷4
(x


2
8)÷=36÷
解:



x4-=2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提取共同因数的方法确实计算量要少一些,不容易算错。

4

-+=

2





(x-)÷

4

×

4



2

×

4
x+8=15


÷

4


÷=÷






x

-=

8
x+8-

8














x
(二)应用乘法分配律,共同因数是未知数的
8=15-

÷

4

×

4

=×

4
x=7
x-+=

8




x=7








x
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即两个有共同因数的乘积(或具有相同除数的除法式子) 相加或相减,而共同因
x=
x=
数(或除数)是未知数的,只能逆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共同因数而将其简化为两步方程。
* 8÷x+12÷x=4
+=36
解: (8+12)÷x=4
解: (+)x=36
难点:隐藏的因数或错看的未知数容易成为此类问题的难点和易错点。
20÷x=4
6x=36

20÷x×x=4×x


注意,
6x÷6
此为典型错题!
=36÷6
!!







注意,此为正确解法!!
-x=7

解:





+=

15
4x=20

解:





+=
x=6

15
解: -1x=7
三、其它方程(方程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情况)





+-=

15


4x

÷4=20÷4
(+)x=15
(-1)x=7
要解决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方程,就必须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









,消去一边的未知数,成为我们熟悉的




x

=5
6x=15






=7
6x÷6=15÷6 ÷=÷
÷=7÷
一般形式。因此,常常要将若干个未知数看成整体,共同加上或者减去。

x= x=
x=5

9-5x=15-10x
+8=
9-5x+10x=15-10x+10x

解:

+8-=-
此步可以不写此步爱跳过的更容易错!
解:
用交换律改变位置便于观察!
(一)方程两边都出现未知数的复杂情况(不作要求)

9+5x=15
(-)x=8
难点:方程两边都有未知数,且未知数是除数(即非

0



,则可以同时乘以未知数(这时方程的两边都各看
5x+9-9=15-9
=8


5x=6
÷=8÷
作一个整体,里面的每一项都要乘以未知数),再消去一边的未知数。
5x÷5=6÷5
x=5

x=
* 10-8÷x=13-14÷x
* 4+6÷x=9÷x
四、总结
解: (10-8÷x)x=(13-14÷x)x
解: (4+6÷x)x=(9÷x)x
10×x-8÷x×x=13×x-14÷x×x
4×x+6÷x×x=9÷x×x
9”这样的“方程的解”既然“解方程”是要得到形如“x=,因此就应当将方程中多余的、不想要的部 分
10x-8=13x-14
4x+6=9
去掉(通过同时同样的逆运算),而其关键就在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只要保证 方程两边的同时同样
10x-8-10x=13x-14-10x
4x+6-6=9-6

“方程”最终也一定能被解决!
4x=3
的变化,哪怕绕了大弯,
3x-14=-8
3x-14+14=-8+14
4x÷4=3÷4
附:方程的检验
3x=6
x=
3x÷3=6
方程的检验作为一种格式存在,只需要记忆即可,平时一般口算代入检验。
÷3
x=2

6+64÷x=10
检验:
格式:
解:6+64÷x-6=10-6
方程左边=6+64÷x
1、“检验:”
第六单元《多边形面积》
64÷x=4
=6+64÷16
2、从“方程左边=”写起,
64÷x×x=4×x
=6+4
先写方程左边的表达式
4x=64
=10
3、代入方程的解,逐步计算
4x÷4=64÷4
=方程右边
4、算出答案后,与方程右边


一、长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
1、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2、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二、长方形中面积、周长与长和宽之间的变化关系:
(1)长方形的长加宽等于长方形周长的一半。即 a + b = c ÷ 2
(2) 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小;反之,长与宽的
差越小,这个长方 形的面积就越大。
(3)当长方形的面积不变时,长与宽的差越大,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长;长与 宽的差越小,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越短。
(4)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三、正方形面积、周长关系式:
1、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 a2或者s=a×a
2、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4
四、平行四边形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①四边形分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四边形
梯形
②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
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 方形。
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边
上的高,将平行四 边形分成两部分,
再经过平移或者剪拼,可以将平行四
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
方形的宽是原平行四边形的高。

(2)通 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可以得到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S表示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用a和h分别表示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字母公 式为:


S=a×h。

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a×h,经过变形得到:a=S÷h,h=S÷a。在已知平行四边形的< br>底、高和面积中任意两个量时,可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五、三角形部分

1.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经过旋转、平移,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是
三角形面积的2倍,也可以说成三角
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
一半。 观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相同,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相同。

( 2)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
果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和h分 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2;字母公式为:S=a×h÷2。
2、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经过变形得到:a=2S÷ h,h=2S÷a。在已知三角形的底、高
和面积三个量中任意两个量,都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注意: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六、梯形
1、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生活中的梯形:梯子、堤坝的横截面等
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四边形;都有平行的对边
不同点: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梯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平行的这组
对边不相等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部分名称及高的画法。
①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条边命名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②梯形中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 ,较短的边叫做梯形的上底,较长的边叫做梯形的下底,不平行
的那组对边,分别叫做梯形的腰。
③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④直角梯形:当一条腰与上底、下底垂直时,这个梯形叫直角梯形。


⑤画高时注意:所画的高要用虚线表示;一定要画垂足符号。
3、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旋转、平
移,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 br>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一半。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拼成的平行四
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之和,平行四
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2)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
高÷2,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 、下底
和高,梯形的面积公式为:S=(a+b)×h÷2。

4、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
梯形的面积公式:S=(a+b)×h÷2,经过变形得到:h=2 S÷(a+b),a=2S÷h-b,b=2S÷h-a。
在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和高四个量中 任意三个时,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七、有关规律:
1、在平行四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架,如果把他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它的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了,因为底不变,高变小了;如果将平行四边形框架拉成一个长方形,则他们的周长不变,面积
变大了 。
3、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时,若高相等,则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 br>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一半。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时,若底相等,则三角形的 高是平行四边形的2倍,平行四
边形的高是三角形的一半。
5、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 时,则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是三角形的2倍。
第七单元《
植树问题

一、两端要栽:间隔数=总长÷间距; 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
例题:1、计划在长600米的一条堤上,从头到尾每隔5米栽一棵树,那么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在一条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15米竖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大道全长 是
多少米
3、一块菜地的一边长是800米,要沿边做一道栅栏,需从头到尾等距离栽41个 木杆,每两
个木杆之间相距多少米
二、两端不栽:间隔数=总长÷间距;总长=间距×间隔数;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例题:1、在相距50米的两楼之间栽一排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共可栽多少棵树
2、某大学从校门的门柱到公路有一条1000米的小路,每边相隔8米栽一棵白杨,一共可以
栽白杨多少棵
3、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两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头不架 ,共需多
少根电线杆
三、锯木问题: 段数=次数+1 次数=段数-1 总时间=每次时间×次数(两端不栽)
例题:1、一根木材,截成3段要10分钟,如果每截一段的时 间相等,那么截成9段需要多
少分钟
2、锯一条4米长的圆柱形的钢条,锯5段耗时1小时2 0分。如果把这条钢条锯成半米长的
小段,需要多少分钟
3、截一根18米长的木材,每隔3 米截一段,共需截多少次。若共用了30分钟,每截一次需
多少分。
四、方阵问题:最外层的数目是:边长×4—4或者是(边长-1)×4
整个方阵的总数目是:边长×边长
例题:1、在一块正方形地四周种树,每边都种了15棵, 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问这
个场地四周共种树多少棵
2、某校五年级学生排成一个实心 方阵,最外一层的人数为60人,问方阵外层每边有多少人
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
3、有一 队学生,排成一个中空方阵,最外层人数共48人,最内层人数共24人,这队学生共
有多少人
五、封闭的图形钟点问题(例如围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间隔数
例题:1、时钟6点钟敲6下,10秒钟敲完,敲8下需要多少秒
六、上楼问题:楼层数=间隔数+1间隔数=楼层数-1
总台阶数=间隔数×每层台阶数
例题:1、小芳爬楼梯时速度保持不变,从一层到三层用了36秒,若从3层到6层需用多少

上饶银行-十元钱


世界十大名车-夏德俊


广东东华职业学院-火龙果的营养


招警考试-幼儿园中班个人总结


刑事科学技术-元旦活动总结


关于地球的资料-社区社会实践报告


辽宁大学录取分数线-王勇平


优美段落摘抄-景观建筑设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