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639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05:3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民航大学-安全学习心得


二、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
s课题:秒的认识

教学设计:陈听。
教学内容:均衡生产书第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春兰秋菊1分=60秒,以及秒在生
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
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
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带秒针的实物钟表、能显示到秒的电子表、
秒表、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先让学生描述这些情境。再让 学生说一说
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及计量的经历。揭示
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初

1


步了解计量比1分钟短的时间需要用秒作单位,感知秒在生
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秒‛
引导学生观察秒针的转动,思考并回答:秒针是怎样告
诉我们时间过去几秒的呢?
预设:通过秒针超过的小格数计秒;通过秒针走动时发
出的滴答声计秒。
教师应充分 肯定,并强调: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
秒).
(2)计量5秒、十几秒。
演示课件:秒针走过1大格。让学生说一说秒针 走1大
格时间过去了几秒。强调: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秒
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5秒。
演示课件:秒针走过12小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说出:秒针走过12小格,时间过去了1 2秒,进一步引导学
生通过数大格加小格的方法,快速计算出秒针走过的区域,
算出经过时间。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已学习了时、分
的认识,对于钟面上指针与制度的关系有 一定的感性认识。
此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秒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过去几

2 < /p>


秒的呢?‛思考并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唤起
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 的应用,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
观点).
2.认识秒与分的关系。
(1)制造认知冲突,突破教学难点。
师:秒针走两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0秒,那么秒针从刻
度12到刻度10,经过多少秒? (学生如果没有秒针按喱针走动的表象积累。受惯性思
维影响,会误认为刻度12到刻度10之间有 两大格,是10
小格,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
并通过观察秒针的走 动。进一步明晰钟面上指针的运动方向
及钟面结构。)
(2)掌握秒针已经从12到10,如 果秒针继续走2大格,
刚好走了1圈回到12,经过的时间是多长?秒针走一圈,分
针会有什么 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秒针走1圈时分针的变化,体会分、
秒之间的关系,得出1分=60 秒。(板书:1分=60秒)
(3)唤起旧知,系统整理。
师:看到‚1分=60秒‛,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知识?
可结合钟面,让学生说一说秒针走一 圈,分针走了多少
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格,让学生对时间单位之间
的关系形成整体的 认识。

3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秒针
的转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物钟体为教具,但实物钟的秒针
无法随意拨动,也不能停下来,使用 不方便。可使用本书后
‚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钟表课件,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秒针
走动的起点和 终点,还能同时做上标记,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分与秒的进率。)
3.认识其他常见的计量‚秒‛的工具。
师:怎样计量用‚秒‛作单位的时间?
预 设:学生会提到带秒针的钟表、电子表、秒表等。教
师均给予肯定,并结合学生回答展示电子表、秒表等 计时工
具。
(1)介绍电子表。
出示电子表实物或图片,说明:两个圆点左边的数 表示
几时,右边的数表示几分,右下角的数表示几秒。
(2)介绍秒表
秒表,是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计时工具,在教学、比赛和
训练中常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出示机械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在它的下面是一个大
表盘,上方有小表盘。秒针沿大表盘转动 ,分针沿小表盘转
动。长针为秒针,秒针每转一圈是60秒,其中一小格为1
秒,一大格为5秒 ;小表盘内的短针是分针,分针每转一圈
是30分;记数时只要把分针和秒针所指的时间相加就是所
4


测的时间。
出示电子秒表实物或图片,说明:这里两个圆 点左面的
数表示的是几分,右面的数表示的是几秒,右下角的数表示
的是多少个1100秒。
(3)比较各种计量工具,明确各自用途。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 时间
的计量工具,注意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用途。钟面和电子
表主要用来表示时刻,秒表用来 计量时间的长短。同时,可
以结合计量工具的认识,进一步体会这三个时间单位在表示
时刻和时 间长短时的用法。)
(三)体验时间的长短,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
念。
1.体验1秒的长短。
(1)初体验—10秒的小测试。
交待任务,明确游戏规则 :老师说‚开始‛,就闭上眼
睛:你认为10秒到了,就悄悄地举手告诉老师;睁开眼睛
后看看 是多少秒。
(2)反馈交流,验证调整。
测试后,反馈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预设:学生会提到拍手、眨眼、数数等方法。
教师要关注估计准确的和偏差较大的两类学生, 让学生
说一说他们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秒针转动的节奏进行验

5


证,准确把握1秒的时长,调整对估计1秒时长的方法。
(3)再次感知。
师: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如打拍子;数数等,帮
助我们体会1秒的长短。现在我们再来做 一次15秒的小测
试,看看有没有进步!游戏规则不变。
(设计意图:从估计10秒的测试初 入,让学生先利用
自己对秒的初步感知进行估计,在验证中准确把握1秒的时
长,再调整自己估 计1秒时长的方法:估计15秒的游戏为
学生再次提供巩固策略、调整方法的机会。)
2、体验15秒的长短。
(1)初步感知。教师计时15秒,让学生选择一项活动
记 录活动的次数。(注意明确活动要求:每人从深呼吸、扔
纸习机、写数字三项活动中选择一项,教师说‚ 开始‛后重
复自己所选的活动,教师说‚停‛时,记下活动的次数。)
(2)全班汇报交流。(学生从事活动的速度不同,同一
项活动的次数可能会不同。)
(3)再次感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项用时比较短的活
动。在15秒内重复做,记录活动的次数。 < br>(设计意图:将抽象的15秒时间的长度转化为具体的
学生熟悉的活动的次数,让学生通过从事多 种活动体验15
秒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并在交流中体会时间相同、速度不同
会导致活动的次数不 同,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节奏,认识到

6


可将自己从事活动的节奏作为估计时间的标准。)
3、体验1分钟的长短。
(1)1分钟的集体体验活动。全班跟随秒针的节奏计数
‚1分‛
(2)联系生活实际,估计一下1分钟能做哪些事情。
预设:1分钟能跳绳多少下,1分钟能踢毽多少个、1分
钟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
(3)1分钟的自选体验活动。
师:选你喜欢的一项活动,感受一下1分钟你能做多少
事情。你可以做老师给你提供的口算卡片、读这篇《1分钟》
的小文章,也可以在白纸上画画或者给老 师写几句话。
课件出示‚1分钟能干什么‛的有关消息,拓宽学生视
野,体验时间的价值,渗 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
分钟的实际长短。 不仅让学生根据标准计时工具了解‚1分‛
的实际长度,而且让学生将1分钟的长度与自己熟悉的活动< br>建立起联系,在建立‚1分‛的时间观念的同时,为估计提
供方法和标准。同时,在学生活动的过 程中渗透珍惜时间的
教育。)
(四)回顾与反思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收获,印
象最深的是什么。

7


二、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
课题1: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设计:许成益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第10页的例1及
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算理的理 解,发展数
感。
3、使活宝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探究的
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新知
1、复习旧知,回顾方法。
谈话:你们都喜欢哪些卡通人物?

8


师:今天老师也带 来了一位,想知道是谁吗?如果你们
能完成他带来的数学题,他才愿意和大家见面。课件出示口
算题。
45+20= 56+7= 38+40= 72+5=
30+35= 8+37= 52+30= 6+44=
要求:学生抢答,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要求学
生汇报口算思路。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它的名称及上海世博会的小资
料。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 欢卡通人物的特点,设计‚猜
一猜‛这一环节,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学生已经学习
和掌握 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复习,
旨在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 迁移作
好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总理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9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说出图中表达
的信息以及蕴含的数学信息。
(2)发现问题,提出总理
师:如果你是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谁愿意提出这样的问题?

9


预设:给各个年级或全校学生买票的问题。
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问题,注意将两位数加法和减法问
题分类板收。
(3)列式解答,引出新知。
让学生列式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师:你会口算吗?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
密切联系,并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 水平出发,提出两
位数加两位数问题.)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选择学生提出的‚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
题,针对学生 列出的算式35+3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
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
路。
预设1:先算35+30=65,再算65+4,结果等于69.
预设2:将35分成30和5,先算30+4=64,再算64+5=69
预设3:把35分 成30+5,34分成30+4,先算30+30=60,
再算4+5=9,最后算60+9+69.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由地运用已学的两位数加一
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两 位数加两位数不进

10


位口算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 知识,而且培养
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为学习口算进位
加法做了充分的铺垫 。)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
题,针 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
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时,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注意体现口算思
路。
预设1:先将39分成30+9,然后算30+44=74,最后算
74+9=83。
预设2:先将分成40+4,然后算39+40=79,最后算
79+4=83。
预 设3:将44分成40+4,39分成30+9,先算30+40=70,
4+9=13,最后算70+ 13=83.
预设4:39接近40,从44借1个给39,就变成了口算
40+43=83.
板书:
38 + 44 = 83




1 43
40
11


师:这位同学还想到了‚凑整十数‛的方法。大家 想到
的方法可真多呀!我们一起动脑筋,解决了‚口算两位数加
两位数‛的问题。(板书课题: 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你找
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
同的口算策略。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因势利导,利用‚凑整
十数‛的方法,让 学生感受到口算中,根据口算题目中各个
加数的特征合理地进行分解与组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口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内化方法
1.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两位数加两位数的问题(第10
页‚做一做‛).
要求学生独立列式口算。汇报时,要求泩说口算思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问题寻找有效 信息,在解决实
际问题时运用口算,体例口算的简捷,培养学生能用口算就
用口算的习惯。)
2.练习二第2题。
课件依次出示口算题,学生抢答,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口
算思路。
3.填出方框里的数。
35+53=□8 42+39=□1 56+26=□2
37+46=□3 15+52=□7 63+27=□0

12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填出方框 里的数,使学生进一步
明确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
别。)
4.练习二第4题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理解题意,口算答题,并对学生进
行环保教育。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次旅行,大家一定有很多收获。谁愿意和大
家一起分享?

课题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设计:唐长云。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庐江解决实际问题
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体会运用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向百几十加、减 几百几十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算理教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知识迁移转化的

13


学习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58+24= 17+34= 66+24= 48+26=
88-27= 70-25= 82-17= 32-17=

2.列坚式计算。
38+55= 55+38=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上海世博会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
的关于世博会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
课件出示世博园里某个纪念品商店的情境,然后放大销
售海宝的柜台。
师:售货员阿姨在盘点今天‚海宝‛的出售情况,我们
一起看看吧!
发现信息,自由提问。
上午
下午
380个
550个
师:你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上午和下午分别卖出了380个和550个海宝。 航
天飞机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

14


少个‚海宝‛?
师: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世博园纪念品商店里海宝出售情
况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表格出示售货员阿姨进行盘点的结果,让学生从中找出
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 信息和提出问题的
能力,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教学例3第(1)题。
(1)自和探究
选择‚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个‘海宝’‛的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完成扣同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用为38+55=93,所以380+550=930. < br>师:这位同学非常棒,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
位数知识,迁移到今天的几百几十加几百几 十的学习中,我
们要向他学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预设2:用坚式计算
请学生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观察
板演的过程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师: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哪一位上的
结果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15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现在把计算过程再板书一遍,请
仔细观察。
教 师板书380+550的竖式计算过程,故意把百位上答案
写成8,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后,及时提问 ‚为什么百位
上不是8?‛
预设:因为十位上8+5=13,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3)比较提升
师:观察口算和笔算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预设1:口算比较去医院我国,不需要列竖式,节省时
间。
预设2:在遇到简单的计 算时用口算比较好,节省时间,
遇到复杂的计算时列竖式计算比较好,不容易出错。
(4)小试牛刀(一)
120+360= 230+480= 160+190=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答案,让学生说一说计
算过程。
(5)小结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方法?
师:谁能说说笔算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方法?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向
前一位进一。
3.教学例3第(2)题。
(1)探究减法算理。

16


师:我们帮助售货员阿姨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阿姨高
兴极了,直夸咱们班的同学直聪明。可 是她还有一个问题没
解决,你们愿意帮助她完成吗?
出示例3(2):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海宝‛?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么列算式?(板书
550-380= )
师: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怎么列算式(板书
550-380= )
师:被减数和减数都是几位数?个位都是几?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外一个内容:几
百几十减几百几十。(补充课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探讨。
教师板书笔算过程,故意把百位上的答案写成2,让学
生找出其中的错误。
师:为什么百位上是4减3而不是5减3呢?
预设:因为十位上5减8不够,要在百位退1,因此百
位上是4减3。
(2)小试牛刀(二)
380-150= 470-280= 700-250=
学生先独立计算,完成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计算
过程。
(3)小结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方法。

17


师:谁能说说笔算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方法?
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
前一位退一当十,与本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4.比较提升。
师:观察我们研究的这些题目,加数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是三位数,末尾都是0
揭示课题: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
十‛(板书课题).
师:‚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和‚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
的笔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不
仅要使 学生会计算,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因此,在
设计时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并在交流讨论中掌 握新
知。教师故意犯错,让学生从中找出错误,突出计算中需要
注意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师:大家自己探索并掌握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再来玩一玩‚智力闯关‛吧!
1.第14页‚做一做.
有针对性选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
2、练习三第4题

18


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谈一
谈自己的感受。
3、猜一猜,后面藏着几?
630 570 310

280

-390 -★70

140
★10

★80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 ,巩固几百几十
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第2题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
解到所学知识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用眼卫生的教
育。)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 探究并掌握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
几十的计算方法,今后在计算时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些
问 题呢?

二、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段
课题:毫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葛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 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
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

19


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
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
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
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 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 话卡、医疗保障卡、学生尺及
文具;例1的情境图、自制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
以用图 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 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
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
的?我们学过 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20


反馈时,其他同学 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
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 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
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 br>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 ‚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
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
米, 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
的回答进行评议。
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 …
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
度大约就是1毫米。
3.用毫米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
米‛作单位 ,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

21


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 1根刻度纸
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
件显示)。这根线虽然 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方
便。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练习时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
数。
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 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
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
起来。
2.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
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
数学日记中吗?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很多成员,今后
我们会继续学习。


22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设计:江萍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
位数加三位数。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
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4、经历用万以内的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
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
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
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1、谈话导入。

23


师:同学们去过湿地吗?
出示图片,介绍湿地情况。再出示信息:某湿地有野生
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2、交流问题
学生交流,教师出示相应问题。
预设1: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预设2: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
预设3:该湿地的野生动物比野生植物少几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新课展开
1、探究计算方法
(1)完整出示例3
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
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这道题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算式:445+298
(2)估算结果并交流
师: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
预设1:445+298≈750(种) 预设2:445+298≈700(种)
450 300 400 300
(3)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24


师: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
吗?请大家试一试。
全班交流方法:
预设1:列竖式计算
4 4 5
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个位上5+9=13,
在个位上写3,并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4 +9
+1=14,在十位上写4,并向进位进1;百位
上4+2+1=7,在百位上写7。

2
1
9
1
8
7 4 3
带领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并重点提问:
问题1: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
问题2:十位上4+9=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
问题3: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
预设2:简便运算的方法。
445+298
=445+300-2
=745-2
=743
(4)与估算结果相比较
问题1:为什么第一种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比精算结果
大呢?
问题2:为什么第二种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比精算结果
小呢?
2、探究验算方法

25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到:
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 算,
因为看作300多加了2,所以后面要
再减2。


(1)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师: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
(2)交流方法
预设1: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
相同。
预设2: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2 9 8




4
1
4
1
5
7 4 3
预设3:利用原来的竖式,把相同数位上的数从下往上
再加一遍。
4 4 5




2
1
9
1
8
7 4 3
(3)归纳验算方法。
师:大家想出这么多的验算方法,你们真棒!今后大家可
以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算,可要养成及时验算的好习
惯哦。
3、练一练
(1)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8页“做一做”。
(2)反馈交流
重点讲评第3题,提问:百位上的数相加也满十了,

26


怎么办呢?
4.小结提炼笔算方法
问题l:今天我们做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点?
揭示课题:笔算万以内的加法(连续进位)。
问题2: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算出得数的呢?
预设: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
就要向前一位进1。
问题3:为了保证计算正确,你有什么要特别提醒大家
注意的吗?
预设:进位的小数字不能漏写;相同数位要对整齐;从
个位开始加起;做完以后要及时
验算。
(三)练习拓展
1、基本练习
(1)啄木鸟治病(教科书第39页第5题)。
(2)补充练习:在□里填数。
4 8 7 4 8 7 4 □ 7

□ 3 2

□ 3 2

2 □ 3
6 9 0 7 0 0 7 0 0
(3)找朋友。(教科书第39页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后,请学生说一说,在寻找两个数相加得1000
时,有什么好办法?

27


2、拓展练习。
(1)教科书第40页第10题。
只用数字8组成五个数,填入下面的方框里,使等式成
立。








=1000
(2)补充练习:下面7个☆都代表同一个数,想一想,☆
代表的是哪个数?
☆ ☆ ☆ ☆

9



0



9



6 ☆ ☆=( )
(四)总结回顾
1、回顾本节课收获。
2、回顾学习例 题时,学生所提的问题。出示还未解决
的问题,如“该湿地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请有
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该怎样解决,下节课继续研究。








28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倍的认识
教学设计:刘登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
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 br>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
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在拍手的过程中也有学问。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做一
个拍手游戏吧。
游戏一:教师拍2下,学生拍3个2下。
游戏二:教师拍3下,学生拍4个3下。
游戏三:学生拍6下,教师拍2个6下。
游戏要求:

29


(1)注意停顿。如“游戏一”中,学生拍3个2下时,每
拍2下要停顿一会儿。
(2)注意思考拍的次数。如“游戏一”中,教师拍2下,
学生拍3个2下是几下。
师:大家表现真棒,听到这节奏明快的拍手声,小兔子
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主题 图。)

(设计意图:通过拍手游戏,巩固“几个几”的知识,为教学新
知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1)看一看。
师:这幅图中有什么?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
有10根。
师: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有怎样的关系呢?
课件演示:2根胡萝卜移动到一块,排成一行;6根红
萝卜移动到一块儿,排成一行。
引导学生说出:红萝卜6根,也是3个2根。再连起来
说: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同时课件演 示圈图,
即把红萝卜每2根圈起来。
总结:胡萝卜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
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30


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2)摆一摆。
师:白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组织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够看出它们
根数的关系?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下堂巡视。
组织学生汇报操作情况:如何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你有
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白萝
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同桌互相说一说。
(3)圈一圈。
组织学生打开教材第50页,观察白萝卜图片。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白萝卜与胡萝卜根数的关系,我
们可以怎样做?
组织学生圈一圈。
学生汇报: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它们的根数有怎样
的关系?
课件演示:白萝卜移动到一块,排成一行,每2根圈起
来。
组织学 生继续表达:胡萝卜2根,白萝卜有5个2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1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 等活动,让学生初步
感知倍的含义,与“几个几”建立起联系。)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1)改变红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吃掉了1根红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红
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白萝卜与红萝卜比较,红萝卜5根,白
萝卜有2个5根。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2倍。
课件演示:将白萝卜每5根圈起来。
(2)改变白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吃掉了1根白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胡
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自主探索,再汇报交流。
预设:白萝卜与胡萝卜比较,胡萝卜2根,白萝卜9根,
不够5倍了,比4倍多1根;小兔子再吃掉1根白萝卜,白
萝卜有4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4倍。
(3)说一说,理解提炼倍的概念。
师:我们在比较各种萝卜的数量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
什么字?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师:你是怎样认识倍的?你觉得什么是倍?

32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
一个数,就是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动画情境,不断改变所比较的两个量的数
量,在丰富的 比较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认识到倍的
本质是两个数量在相互比较,即用其中的一个量作 为标准,另一个量
包含了几个这个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的“标准”的重要。)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先圈一圈,再填数。
(1)出示题目,如下图。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再填空。

(2)全班汇报交流。(明确是哪两个量比较,红花的数量
里包含几个黄花的数量。)
2.比较跳绳的长度(练习十一第2题)。
(1)出示题目,如左下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填空。

(2)全班汇报交流。( 如右上图,可通过添加虚线让学生
进一步明确长跳绳的长度中确实包含3个短跳绳的长度,并
为 画线段图作铺垫。)
3、完成“做一做”第1题。

33


(1)组织学生观察圆片的种类(绿色的、橘黄色的、蓝色
的)及每种 圆片的数量,自由选择两种颜色的圆片比较它们之
间的倍数关系。
(2)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记录自己比较的结果,然后同桌
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4、完成“做一做”第2题。
(1)学生审题,先提问“第一行的4倍”是什么意思?”
再拿出学具小棒摆一摆,完成填空。
(2)组织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摆的?
(3)改变(增加或减少)第一行或第二行小棒的根数,设计
开放的比较活动。
(4)组织学生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变式练习,设计开放题 等方式,加深学生
对倍概念的理解,建立倍概念的模型。练习第1题将标准量画在下面,
目的是 通过变式练习,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在辨析中深化学生对倍
的认识;第2题通过连续量的比较,在丰富 学生对倍概念的图形表征
的同时,为后面画线段图来表示倍数关系作铺垫;第3题和第4题是
将 “做一做”的第l题和第2题改造成开放题,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
让学生认识倍的本质,感受比的“标 准”的重要。)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组织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概念。
预设:爸爸的年龄是我的年龄的4倍;一位老师植树的

34


棵数是我的3倍;书包的价钱是文具盒的6倍„„

(设计意 图:在认识了倍之后,让学生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发现
生活中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 系,培养学生应用
数学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 、课堂总结:先鼓励学生交流本节课学习的感想。例
如,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 有什么
有趣的事情;从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等。
最后,教师再进行学习过程 与学习知识的总结。
2、布置作业:练习十一第l题。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1: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片段及
评析)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例l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算
理.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初步

35


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过程:
师:(出示例l的情境图)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
哪些信息?
预设l:有3盒彩笔,每盒12支。
预没2:每盒彩笔都是上面6支,下面6支。
师:3盒彩笔„共有多少支?怎样列式解答呢?
预设1:求3个1 2是多少,可以列12+12+12。
预设2:求3个12是多少,也可以列12×3或3×1 2。
预没3:从图上看出一共有6个6支,可以列6×6。

(评析:利用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理解乘法的数量关系,建立
乘法的数学模型。)
师:怎么计算出结果呢?同桌问可以讨论一下,需要摆小
捧的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讨论后汇报。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
预设1:12+12+12=36。
预设2: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算解决,要求12×3,可
以用10×3=30,2×3=6,30+6=36。因此,12×3=36。
预设3:6×6=36。

(评析: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原有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出示情境图。

36



师:从这幅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信息?
预设:从每个盒子里拿出2支,每个盒子里剩下10支。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2乘3等于6,其实就是指哪一部
分呀?
预设:是从3个盒子里拿出来彩笔的总支数。
师:如何计算盒子里剩下的彩笔的总支数呢?
预设:10乘3等于30。
师:如何计算出所有彩笔的总支数?
预设:把6和30再相加就是彩笔一共的支数。
师:这个计算过程,我们还可以列竖式来表示。
教师板演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见图1)。

(图1) (图2) (图3)
师:谁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出来的结果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第 一步先用3去乘12个位上的2,得到6个l,
是6,求出的是盒子外面的彩笔的支数。第二步用3去乘 12

37


的十位上的1,得到3个10,是30,求出的是盒子里 剩下的
彩笔的支数。最后,把这两次求出的结果相加,就是彩笔的
总支数了。

(评析:借助情境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学习列竖式计算
的方法。)
师: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我们一起来用竖式计算
34×2、12×4。
请两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
方?
预设1:它们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乘。
预设2: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
两位数,而且都是整十的数。
预没3: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
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竖式怎么
样呢?
预设1:比较清楚。
预设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琐,有些好像不需要
写两次的。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些就好了。其实这个竖式的积里
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 可以擦

38


去。这样写比原来是不是简单多了?
教师板演竖式的简便写法(见图3)。
师:我们以后列乘法竖式时,要用简便的方法来写。请
把刚才计算的两道竖式改成简便的写法。

(评析:让学生经历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
含义,学习简 便的竖式的写法。)

课题2: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李彦璇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2页例9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 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一类
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即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解答先求总数的两步计算问题.初步掌
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
3、使学生学会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问
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数量
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目中的数
量关系。

39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人新课
1、自主提问。
出示:“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
(1)让学生解释说明这句话里包含的信息。
(2)让学生根据题中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解答。
2、提示课题。
出示:“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
师:应该如何解答这个 问题呢?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有
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阅读与理解
(1)出示例9的完整问题,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2)交流
师:大家来说一说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可以买6个,现
在要用这些钱改买9元一个的碗。求可以买几个。
师:你能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吗?
预设1:画形象示意图表示题意。

40



预设2: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3)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进行对比和交流。
师:第一幅图能表示清楚题意吗?
预没:不能。看不出买6元一个的碗和买9元一个的碗
用的是同样多的钱。
师:第二幅图中两条线段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它们是
同样的长度呢?
预设1:第一 条线段中,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6元),
买6个画6段,线段的总长度是买6个6元一个的碗用的 总
钱数。
预设2:第二条线段与第一条画同样长,表明还是用这
些钱(36 元)来买碗。每一段表示每个碗的价钱(9元),能买几
个就应该画几段。
(4)请学生修改或完善自己画的示意图。
2、分析与解答。
(1)借助线段图,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41


引导学 生从第一条线段图上的信息出发进行分析:已知
每个碗6元(单价),又知道正好买了6个(数量),就 可以求出
妈妈一共有多少钱(总价)。知道了这笔钱有多少,就可以求
用这笔钱买9元一个的碗 ,可以买几个。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预设l:6×6=36(元) 36÷9=4(个)
预设2:列出综合算式:6×6÷9
=36÷9
=4(个)
(3)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进行分析,要求出“ 用这些
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必须先求出“这些钱”是
多少,而题目里没有直接给 总价,所以同样要先求出妈妈有
多少钱。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怎样检验答案是否正确。
预设:4个9元的碗总价是36元,6个6元的碗总价也
是36元。解答正确。
(2)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先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讨论后教师小
结 :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抓住了解题的关键——无
论碗的个数和单价怎么变,钱的总数是不变的, 都必须先算

42


出买碗的钱的总数,再根据要求进行后面的计算。
(3)汇报交流后,让学生书写答案,完善解题步骤。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第72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提问:比较(1)、(2)两小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题目中的前两个数学 信息是相同的,给出了每天
读的页数和天数,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总页数,而且总
页数是固 定不变的。不同的是:第三个信息和问题不同,正
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第二步分别是: 总页
数÷每天读的页数=天数;总页数÷天数=每天读的页数。
2、第74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2)让学生根据“每组6人,分成6组。”自己增加条件,
编出一道需要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
预设l:分成9组,每组几人?分成4组,每组几人?
分成3组,每组几人?„„
预设2:每组2人,分成几组?每组3人,分成几组?
每组4人,分成几组?„„
(3)对比、概括。
发现:每组的人数越少,分成的组数越多。体会组数和

43


每组人数这两个量之问的反比例关系。
3、第72页第1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交流。
预设l:每条边用1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3×8÷4=6。
预设2:每条边用2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8根小棒。
3×8÷8=3。
预设3:每条边用3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2根小棒。
3×8÷12=2。
预设1:每条边用4根小棒,一个正方形用16根小棒。
3×8÷24=l。
(3)对比、概括。
发现:每个正方形用的小棒数越多,能摆出的正方形就
越少。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44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数字编码
教学设计:张国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笫77页至第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身份证 号码、邮政编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
字编码,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初步探索数字编码的方法。
2、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
编码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实践能
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身份证等号码的含义,体会数字编码的
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了解编码的意义,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若干身份证号码,了解有关身份证
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通过介绍生活中的编码,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
1、情境引入,介绍生活中的编码。
出示邮递员送信、在银行办理业务出示身份证、打长途< br>电话等情境,引出身份证号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车牌

45


号码等相关学习素材。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字。你们认识这些数字吗?它们有
什么作用?
预设:从邮政编码 上可以看出信是要寄到哪里去的;从
汽车牌照上可以看出是什么地方的车;通过电话号码的区号
可以知道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等。
2、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些号码 都由什么组成的?(数字。)这些
号码由一个个数字编成的,这些“数字编码”中有什么奥秘
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有关数字编码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索编码的编制方法
1、了解邮政编码。
(1)小组交流.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并收集了一些邮政编码。请
大家交流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预没1:收集的邮政编码为同一个省不同地市的,发现
前两位都相同,第3位就不同了。
预设2:收集的邮政编码为不同省份的,发现前两位就
不同。
预设3:收集到了有关邮政编码编排的方法和相关背景
知识。
(2)全班汇报交流。

46


师:通过调查和比较、讨论,你们发现了邮政编码的哪
些秘密呢?
预设1:由6位数字组成。
预设2:前两位表示省;前三位表示邮区;前四位表示
县;最后两位表示投递局。
(3)对比,加深认识。
出示本学校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邮政编码,让学生根据
已经 掌握的有关邮政编码的知识,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含义。
通过对比进一步明确邮政编码的结构和每一位数的 含义。
2、了解身份证号码。
(1)小组讨论交流,初步获得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
师:请大家拿出课前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在小组内讨
论交流。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四人小组观察比较,将了解到的其它关于身份号码
的信息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1:我们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从中可以找出每
个人的出生日期。
预设2:我们组女生的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2位都是双
数,男生的都是单数。
预设3:我们组有的同学的前6位号码一样,有的前四
位一样。

47


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整理成板书:

3 3 05 01 20040928 28 1 2
地址码 出生日期码 顺序码 性别码 校验码
(省份 城市 县区) (双数—女 单数—男)
(3)质疑辨析。
师:对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为什么地区码表示省份要用两位 ,而不用一位
或三位?(中国有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用1位最多
能表示其中的9个 ,一位不够,三位多余。)
预设2:我是9月份出生的,月份为何写成“09”?(如
果是l0~12月,就需要用两位数表示,用0占位,是为了保
证位数一致。)
预 设3:为什么我的身份证号码的最后一位的校验码是
字母“X”?(这个“X”不是字母,而是罗马数字 的十。校验
码是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分“0、1、2„„9、10”共
11个数字,当校 验码为“10”时,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统一
为18位,所以用罗马数字“X”来表示:)
预设4:如果是双胞胎,俩人的身份证号码会不会相同?
(不会。虽然地址码和出生日期码都相同,但顺 序码和性别码
可能不同,即使性别码相同,顺序码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验
码也会不同。)
师:一个身份证号码和一个人对应,一个人的身份证号

48


码只有一个,一个号码也只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这就是编
码的“唯一性”。
(4)小结。
师:同学们,身份证号码是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要求
来编排的。想一想:既然它要表达的意思可以用文字表达,
那为什么还要用数码来表示?(简明、科学 。)是的,在现今
数字化时代,只要将身份证号码输入电脑,就可以清楚地知
道他(她)的身份 ,既简单又明了。这也就是编码的优越性。
3.了解其他编码的含义。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字编码?你知道这些编码包含的
信息吗?
预设1:“0572~6061073”是电话号码,0572表示这个
电话从浙江省湖州市打来的。
预设2:“浙E 3987 D”是车牌号码,浙E表示这辆车的
车主是浙江省湖州市的。
预设3:是老师的手机 号码,如果我们拨
打这个电话号码,会不会有两部手机同时响铃?(不会的,一
个号码和一部手 机对应。)
(三)应用创新
1、出示编码任务。
师: 看来编码是个大学问。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编
码?现在就请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学编码知识,来帮咱们 学校

49


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
2、小组讨论确定编码要表达的信息。
师:你们的编号方案准备包括学生的哪些信息?
预设1:只要包括班级(几年级几班)、班内序号就可以确
定是哪一个人啦。
预设2:最好还要能从学号上看出性别。
预设3:我们今年是三(1)班, 明年就是四(1)班了。如果
用班级号的话,这个学号每年都要变化,太麻烦啦!最好用
人学年 份和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这些不会变化的信息。
3、设计编码方案。
提示:先确定每一个信息用几位数编码比较合适,并确
定这些信息的排列顺序。
预设 1:用2位数字表示班级号,我们是三(1)班就用31;
每个班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用2位数字表 示班内序号就
可以了。这样用4个数字,按照先出班级号再出班内序号的
顺序,就可以为全校的 每名学生编出一学号。
补充:一年级有12个班,只用2位数字表示班级号是
不行的 。需要用3位数字,第一位表示年级,第二位表示这
个班在本年级内的序号。
预设2:用1代表男生,2代表女生;把表示性别的序
号放在最后。
预没3:我们用“入学年份+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班内

50


序号+性别码”的方式编学号。
4.展示评议设计方案。
(1)展示各组方案。

3 01 28
预设l:
班级码 班内顺序码




(年级+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
3 01 09 1
预设2:
班级码 班内顺序码 性别码



(1

表示男;2表示女)
(年级+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
2011 01 35 2


班级码 班内顺序码 性别码
(入学年份+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
预没3:

(1表示男;2表示女)

(2)讨论。
师:你更喜欢哪一个方案?
预设l:第一个方案只能保证今年每名学生学号的唯一
性 ,每个学号只对应一个人。但是年级升高了每个人的学号
都要变化,那样我们每个人在小学阶段会有6个 学号。而且
我的学号明年就会是下一年级的某个学生的学号,会有重
复,不便于查找。

51


预设2:第二个方案与第一个方案有同样的问题,但这
个方案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性别。
预设3:第三个方案用“人学年份+本班在年级内的序号”
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只对应一个人,而且永久有 效。
(3)小结。
师:我们在设计方案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编码适用的范< br>围,根据需要确定表达的信息,注意选择重要的、相对不变
的信息,然后尽量用最少的数字表示出 每一个信息,注意保
证位数相同。
(四)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生活
中你还见过哪些编码?
补充出示:商品的条形编码、银行卡号、驾驶证号、学
生证号码等。
师:课后找找自己身边还有哪些数字编码的事物。选择
一种感兴趣的编码数字,调查了解它的含义。







52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1:四边形

教学设计:彭越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
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圈一圈、围一围、剪一剪等
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点子图、剪刀、三角尺、直尺、钉子
板。
教学过程:
(一)初步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1、画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
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的脑海里都有四边形的样子了,能试着根据
你的想象把它画出来吗?

53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学生
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将学生画出的一些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如果学生画出
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 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
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大家画的四边形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结合图形得出: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都有四个角。
(二)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1、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
师:(出示例1)四边形躲在了这些图形中,你发现它们的
踪迹了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学生活动。
随学生汇报,在黑板上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如下图)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其他 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


54


2、在身边的物体上寻找四边形。
师: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预设:课桌的表面是长方形的;汽车玻璃窗是四边形的
等。
3、剪四边形。
要求:每名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
反馈交流。有选择地让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四边形,教
师适当加以评论。
(三)探索长、正方形的特征
1、自主探索,发现长、正方形的特征。
从学生展示的画和剪出的四边形里挑出长方形和正方
形,提问: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
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
(1)自主探索。
提示:用三角尺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
边,你发现了什么?
(2)汇报交流。
预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
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介绍长、正方形边的名称。
3、在方格纸上画长、正方形。

55


先小组讨论画的方法,再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
指导。
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画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判断(练习十七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
注意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如果说法错误,可启发
学生举出反例。
2、选择(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
注意不是按标准位置摆放的6号和7号图形,让学生说
一说选择的理由。
3、折一折、剪一剪(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师:你能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
形吗?
学生可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
操作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四边形,并且发现了四边形、长方
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节课我们 将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
问题。


56


课题2:周长的认识
教学设计:汪杰
评 析:宋煜阳。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
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
念,了解测量周长的方法,渗透 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
的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初步建立周长概念表象
1.从“一圉”抽象到“一周”。
师:小胖要减肥,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
围着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
课件动态演示图l:

(图1)

57


师:他跑对了吗?
生:不对,他跑到里面去了。
师:应该沿着操场的哪里跑?
生:应该沿着最外面的黑线跑。
师:这条黑黑的线也就是操场的边线。
师:如果你是小胖的爸爸,会对小胖说些什么?
生:小胖,不能再偷懒了,要沿着操场的边线跑。
课件动态演示图2:

(图2)
师:说的真好!第二天,小胖又开始出发了。
师:这回跑完一圈了吗?
生:没有,还没有跑到。
师:你来指指应该跑到哪里?
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这点是小胖的起点,沿
着边线跑,最后要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
师:第三天让我们陪着小胖一起跑,好吗?伸出小手,
一起出发、一起喊停,预备出发!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手势比划,齐声喊“停”。

58


指出:围着操场跑一圈也可以说成围着操场跑一周。(板
书:一周。)
出示图3、图4,组织学生辨认:操场的一周是不是这
样的呢?

(图3) (图4)
生1:(指图3)不是的,应该是外面的边线,里面的线不
算。
生2:(指图4)不是的,虽然是边线但没有回到起点。
师:那该如何调整?
生:线再画长;连起来!
课件呈现正例,学生手势比划。
2、累加长度,明晰操场的周长。
师:这个操场的一刷到底有多长呢?为此小胖的爸爸进行
了测量,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依次呈现数据:直道90米、弯道110米、直道90
米、弯道110米。
生:400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可以这样算:90+110+90+110=400米。

59


师:400米表示哪里的长度?
生:操场一周的长度。
师:对,400米是操场一周的长度.也可以说操场的周
长是400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

(评析:在新课引入中,借用小胖在操场跑步的情境,既富有童
趣又贴近学生 的生活经验。通过三次动画演示,激发和调用学生“跑
一圈”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边线”“封闭(起 点出发回到起点)”;
接着抽象到平面图,再次组织学生辨析,及时巩固学生“一周”的表
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操场一周有多长”的度量问题.通过数据
连加得到操场一周长度并揭示“周长”概 念,借助“操场的周长”这
一材料。帮助学生即时形成“周长是一周的长度”这一初步表象。)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辨析一周,物化为形。
呈现实物:

师:现在老师带来了许多物体,想一想它们的表面有没
有一周?
生:有。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纸,用水彩笔把一周画出来。

60


学生描画。
师:想象一下,这些物体只留下一周的边线会是什么图
形?
生:弯弯曲曲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操作演示,出示各图形的边线(保持原图形状)。
2、操作演示,体会“周长”的本质。
师:要想知道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办?
生:可以用尺测量。
指名学生上台测量,随学生回答板书三边长度:10厘米、
14厘米、10厘米。
师:三角形周长到底是10厘米,还是14厘米?
生:应该把3条边的长度都加起来。
操作演示,剥离出二三角形的每一条边,三条边拼拢成
一条线段。
生:现在可以算一算了,10+14+10=34厘米。
师:34厘米指的是什么呢?
生1: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和。
生2:三角形一周的长度。
师:也可以说三角形的周长是34厘米。
师:下面我来测量圆形的周长。我用直尺这样量,行吗?
(教师动作比划。)
生:不行,圆形的线是弯的,尺子是直的!

61


师:那怎么办?
生1:半圆角尺量。
师:你们觉得怎样?
生2:那是量角器,量角度用的,不能测量长度。
师:是的,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
生3:用软尺绕着量。
师:好办法,可软尺我没带,我只带了一条毛线。
生4:可以用毛线绕一下,再用尺子量就可以了。
操作演示,把毛线绕圆一周然后缓慢打开,拉成一条
线段。
师:用一条毛线可以把曲的边线变成直的线段,真是
个好办法。
组织学生测量这条线段,测得长度为63厘米。
师:这63厘米表示的是什么?
生1:圆形的周长。
生2:圆一周的长度。
3、操作求“长”,丰富体验。
师:那这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呢?请同桌一起想一
想、量一量。(学生活动,提供印有树叶与数学书封面图形的
练习纸。)
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把长方形四条边长度量出来再相加,

62


26+19+26+19—90厘米,它的周长就是90厘米。(根据回 答
板书。)
生2:树叶图形我们用线绕了一圈再拉直,用尺一量39
厘米多 一点。(把学生的线贴在黑板上,并板书39厘米。)
师:那我们可以说树叶的周长大约是39厘米。
4、质疑辨析,概括概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先研究了一周,这是操场、树叶
表面、三角尺、数学书封面和钟面的一周。接着通 过量一量、
算一算得到了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三角形一周长度是
34厘米、圆形一周长 度是63厘米、长方形一周长度是90厘
米,树叶图形一周长度是39厘米,每个图形的一周都有自己固定的长度,我们把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课件依次呈现平行四边形、五角星、一般四边形、角等
图形,组织辨析。
师:这些图形都有周长吗?
生:角没有。
师:它跟上面的图形区别在哪里?
生:没连起来,有缺口。
师:这种没连起来,有缺口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
那上面这些图形叫什么呢?
生:封闭图形。
师:如果这里加一条曲线,现在有周长了吗?

63


生:有。
板书完善概念,学生齐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
的周长。
(评析:在周长概念 教学中,先通过三角尺和钟面实物的描画一
周,在辨析中强化“一周”的概念,接着组织学生想象并实物 剥离演
示,帮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两种图形的一周(边线),增进“一周”
的理解。在三角形 一周长度测算中,通过每条边的剥离、三边合拼成
一条线段、三边长度累加等系列过程中,学生充分经历 了三角形周长
的形成过程;在圆的周长测量活动中,真实有效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
方法。教师及 时引导学生回顾了操场、三角形、圆形一周长度的研究
过程,过渡到“图形一周都有固定的长度”,抽象 到图形的周长,并
通过角的边线,概括和完善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真可谓 水到渠成。)
(三)内化巩同,解释应用概念
1、生活举例,辨析解释。
师: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
生1:黑板。
生2:课桌的面。
师:我们一起看看,黑板、课桌表面其实是什么图形?
生:都是长方形。
师:是呀,因为它们是长方形,所以它们有周长。
生3:我的红领巾。

64


师:红领巾的表面也是一个封闭图形,所以它也有周长。
2.增加干扰,强化周长。
(1)教科书第84页第3题。
师:下面每组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学生判断后,汇报方法。
生1:我通过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的方法,发 现第
①组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第②组中右边图形的周长比
左边图形的周长长。
生2:我发现可以把第①组中右边的图形通过移动的方
法改成和左边一样的长方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一 样长;第
②组中右边的图形中凹进去部分的横着的一条边平移上去
就和左边的图形一样了,还多 出了竖着的两条边,因此,右
边图形的周长比左边的长。
(2)教科书第88页第9题。
师:下图的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哪个部分的周长长?
(为便于表述,分别标上1和2。)


65


生1:第1部分的周长比较长。
生2:一样长。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一条长加一条宽,
再加上公共的那条弯弯曲曲的边 ,所以这两部分的周长相
等。
师:再比较周长的时候我们要看仔细了,不是图形大周
长就长。

(评析:内 化巩固环节分两个层次推进周长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第一层次是组织学生生活举例辨析,凸显出“只有封 闭图形才有一周”
这一本质要素。第二层次,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并增加面积干扰,通过
对比、辨 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
教学设计:邢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0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 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
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
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相

66


关知识,描述一些生活现象;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
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课件、苹果图、椭圆图。
教学重点: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
份,其中的一份或儿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
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1)左侧的内容。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吗?
师:(教师用手势指分数)这个
1
表示什么意思?
4
预设: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1

4
师:这样的2份呢?
预设:这样的2份是2个
1
,也就是它的
2

4
4
师:
1

2
都是分数,你对分数还有哪些了解?
4
4
预设:分子、分母、分数线、平均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1)右侧的内容,动态演示剪的过

67


程。
师: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把一个大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正方形。
师:涂色的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
表示吗?
讲解:我们也可以把 4个小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课件演
示,在4个小正方形外画圈),平均分成4份
(课件演示, 平均分),每份是这4个小正方
形的
1
。每份是几个小正方形?
4
师:这样的2份是这4个小正方形的几
分之几呢?3份呢?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内容,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
程。
师: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
师:(课件闪动其 中的一份)l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
呢?你能说说这个
1
表示的意思吗?
3
预设: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1份是苹果总数的
1

3
师:1份是苹果总数的
1
,那这一份有几个苹果啊?谁能
3
完整 地说一说?
师: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呢?有几个苹果?3份

68


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出示学具(苹果图)。

(1)提出要求:还是这6个苹果,请你也试着平均分一分、
画一画,想一 想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预设1: 预设2:

监控:学生正确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或几份。
追问:每份有几个苹果?
(3)汇报交流。
(4)对比提升。
出示课件,动态闪动其中的一份。


69


师:都是l份,为什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啊?
预设: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结合图,具体说明。)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课件。

师: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l份吗?
出示课件。

师:哪儿相同?怎么都能用
1
表示啊?
3
预设:都是把整体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l份。
师:哪儿不同?
预设: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教科书第100页“做一做”第1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监控:将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
份?

70


2、教科书第10。页“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监控:将9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1份有几个△?2
份呢?
3、教科书第100页“做一做”第3题。
要求:请你先摆出10根小棒,再取出它的
2

5
监控:将10根小棒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出2份是几根?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物体看成一
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l份或几份也可以 用分数表
示。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分数,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集合

教学设计:殷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
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使学生

71


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104页例l,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
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 “参加这两
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关注不同的
答案,抓住“冲突”,激 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借助
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
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

72


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 出来,把相
同的名字连起来,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 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
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 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
加踢毽比赛的。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
14人。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 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
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 br>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
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 形的这部分重叠起
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可以看出只参加跳绳比赛的有
6人,两项比赛都 参加的有3人,只参加踢毽比赛的有5人,
一共有14人。


73



3、对比分析,介绍维恩图。
(1)对比、分析,提示课题。
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强。而且画出了这么多不
同的图示来表示。上面的三幅图中,你更喜欢哪一幅?为什
么?
预设1:喜欢第三幅,去掉了重复的学生的姓名,更清
楚,很容易看出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情况。
预设2:喜欢第三幅,用两个长方形的重叠部分表示两
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很直观。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
体,叫做一个集合;把参加踢毽 比赛的学生看作一个整体,
也是一个集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集合。(板书课题:集合。)
(2)介绍用维恩图表示集合。
师:第三幅图先把参加跳绳的和踢毽的学生的姓名分别
放在了 长方形里,很直观。回忆一下,在认识百以内数的时
候,按要求写数时,就把提供的数和按要求写出的数 都用类
似长方形的圈圈了起来,每个圈都分别表示一个集合。


74


师:在数学上我们常用这样的方法,直观地把集合中的
具体事物表示出 来。(多媒体课件出示左下图,或在黑板上将
姓名卡片圈起来。)

师:这个图表示什么?
预设:参加跳绳比赛的学生的集合。
出示右上图,随学生回答将参加踢毽比赛的学生姓名填
入圈中。
在填入姓名时,引导 学生发现,每个圈中的姓名不能重
复、不能遗漏,体会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每个圈中姓名的摆
放 次序可以多样,体会集合元素的无序性。
(3)介绍用维恩图表示集合的运算。
提问:利用这两个图怎样才能让他人直观地看出“参加
这两项比赛的人员情况”呢?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左右两个图部分重叠的过
程,或操作姓名卡片,去掉重复的姓名卡片,帮助 学生理解
姓名出现两次的学生是这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可以用两个
图的重叠部分表示它们的交 集。

75



提问: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
预设: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
踢毽比赛的学生。
提问:整个图表示的是什么?
预设: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或参加踢
毽比赛的学生。
4、列式解答,加深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1)尝试独立解决。
(2)汇报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预设:9+8-3=14,9+(8-3)=14,8+(9-3)=14,6+3+5
=14等。
让学生通过图示与算式结合进行表达,感悟多种集合知
识。可以让学生在维恩图上指一 指它们求出的是哪一部分,
体会并集;指一指算式中每一步表达的是哪一部分,如“8
-3”和 “9-3”,体会差集。
(3)比较辨析,体会基本方法。
通过对各种计 算方法的比较,发现虽然具体列式方法不
同,但都解决了问题,即求出了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数。

76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9+8-3=14这一算式表达的 含义,
“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再减去两
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体会“ 求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元素个
数,就是用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的和减去它们的交集的元素
个数”这 一基本方法。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可先分别出示两个集合圈,让学生填入相应的序号,再
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将两个集合合并的过程。
2、完成第105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
提问l: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第(1)题的?要注意什么?
预设:圈出重复的姓名,再数出来。要认真仔细找,不
要漏掉。
提问2:第(2)题是求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
预设:第(2)题求的是获得“语文 之星”或“数学之星”
的一共有多少人,只要获得了任何一个奖都要计算进去。先
数出获得“语 文之星”的集合的人数,再数出获得“数学之
星”的集合的人数,相加后,再去掉既获得“语文之星”又
获得“数学之星”的人数。
如果学生理解题意有困难,可以借助维恩图帮助学生理

77


解。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知识,还会运用集合知识解
决生活中的问题。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或教学片断
课题:总复习(1)
教学设计:易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页总复习第一部分:度量、分
数。
教学目标:
1、对本册教学内容中的“时、分、秒”“测量”“分数
的初步认识”三个单元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整理。
2、通过“计量”“计数”“计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
经历“用数学”的过程。
3、初步感受先确定计量(计数)单位,再数计量(计数)单
位的个数的过程,感知计 量(计数)单位与计量(计数)单位个数
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计量(计数)需要先确定计量(计数)单位,
计数的是计量(计数)单位的个数。

78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认识分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会数数吗?除了“数”可以数,还有什么也
可以数出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时间、质量、长度的多少也是通过
“数”计量单位得到的。
(二)通过计量活动,认识计量的本质
1、时间单位。
(1)“数”时间,感知计量时间需要先确定时间的计量单
位。
师:让我们先来“数”时间,谁愿意来数一数?(出示钟
面。)
预设1:利用钟面上 的秒针可以1秒、1秒的数时间,
秒针转过l小格就是1秒,转1圈就是60秒即1分;利用分
针可以1分、1分的数,分针转过1小格就是1分,转1圈
就是60分即1时;利用时针可以1小时、l 小时的数,时针
转过1大格(5小格)就是1小时,转1圈就是12小时。
预设2: 我们学过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有:时、分、秒。(板
书。)可以这样数:1秒、2秒、3秒„„1分、2分 、3分„„
l时、2时、3时„„
师:这些计数时间的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79


预设:1时=60分,1分=60秒。(板书。)
(2)应用时间单位解决问题。
师:这位叔叔说的是什么意思?飞机是什么时间起飞< br>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分针和时针
分别指到哪里?
学生汇报交流,并独立完成。 (3)小结:时间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数时间
的单位从大到小有时、分、秒。钟表是计量 时间的工具。
2、质量单位。
(1)“数”质量,感知计量质量需要先确定质量的计量单
位。
师:“秤”是计量质量的工具。你知道这些秤的种类吗?
(出示各种秤。)

预设1:有弹簧秤、盘秤,还有电子秤。
预设2:它们能称出的最大质量和精度都不同。
师:你能“数”出它们表示的质量的吗?

80


预设1:在看盘秤和弹簧秤的表盘的时候,要先弄清 每
一格表示多少.再数出有几格就可以了。例如,①号秤最大
的称重量是3千克;整个盘面被分 成了6大份,每一大份是
500克;每一大份,又被分成了10小份,每一小格是50克。
③号 秤是体重秤,最大的称重量是150千克,每一小格是500
克。如果指针在某一小格中间,不能准确判 断是多少克。不
过称体重的时候,我们知道大约是多少千克就可以了,没必
要精确到克。
预设2:④号秤是电子体重秤,表明体重是58.2千克一
58千克+0.2千克。我 不知道0.2千克是多少克。(0.2千克是
200克,今后我们会学到这个知识。)
预设3:要根据物体的轻重选择合适的秤。例如,称体
重时,就不能用①号秤,而要用③或④号秤。
师: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质量单位?
预设:我们学过的计量质量的单位有: 克、千克、吨。
(板书。)可以这样数:1克、2克、3克„„1千克、2千克、
3千克„„1 吨、2吨、3吨„„
师:这些质量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板书。)
(2)小结:质量也是可以“ 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计
数质量的单位从大到小有吨、千克、克。秤是计量质量的工
具。

81


3、长度单位。
(1)“数”长度,感知计量长度需要先确定长度的计量单
位。
师:“尺子”是计量长度的工具。你认识这些尺子吗?(出
示各种“尺子”。)
预设1:①号 尺子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尺,最长是20厘米,
l大格是1厘米,1大格又被分成10小格,l小格是l毫 米。

预没2:②号尺子是软皮尺,最长是150厘米,1大格
是1厘米,l小格是1毫米。
预设3:③号尺子是卷尺,最长是5米,1大格是1厘
米,1小格是1毫米。
师:大家刚才提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预设:我们学过的计量长度的单位有:毫米、厘米、分< br>米、米、千米。(板书。)可以这样数:1毫米、2毫米、3毫
米„„l厘米、2厘米、3厘米„ „1分米、2分米、3分米„„
1米、2米、3米„„1千米、2千米、3千米„„
师:这些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 10厘
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板书。)

82


(2)小结:长度也是可以数出来的,我们学习过的计数长
度的单位从 大到小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尺子是
计数长度的工具。
(三)复习分数的 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比l小的计数
单位,意识到计数同一个物体,计数单位越小,计数单位的个数越多
1、从数数入手,让学生初步体验分数也是可以计数的。
师:时间、质量、长度都可以“数”,分数可不可以数
呢?
师:一个圆片的
1
表示什么意思?
2
学生反馈:表示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
圆片的
1

2
师:这个圆片可以
1

1
地数,数2次就能数完1个圆
22
片。这个长方形呢?

引导学生反馈: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然后l份、1份地数;1份是
1
,数2次就是2个专
1
,就是
2
=1 。
222
2、从数数入手,让学生初步体验“整体”不变的情况
下,平均分 的份数越多(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分数单位
的个数)就越多。
师:你知道这个图表示什么意思吗?要数几次才能数完?

83



预设: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
1
。然 后1
3
份、1份地数;l份是
1
,数2次就是2个
1
,即< br>2
,数3次就
333

3

1。
3
师: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分法吗?这些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要数几次才能数完? 预设:
1

1

1

1

1

1

456789
1
等。
10
师:分数也可以“数”,我们把大家数过的分数砌成“分
数墙”。

引导学生交流反馈:相同的长方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分数单位越小),数的次数( 分数单位的个数)就越多。
(四)课堂练习

84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小时飞行750( ) 机身全长38( )
师:都是有关飞机的信息,为什么有时1千米、1千米
的数,有时1米、1米地数呢?
引导学生发现:要根据物体的长短确定需要使用的长度
单位。
2.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块橡皮的长大约是5( ),质量大约是10( )。
②北京到三亚的距离是2541( ),坐飞机大约需要
4( )
③一辆汽车的载质量是2( ),每分钟大约能行驶
1000( )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发现:要根据测量的对象确定
测量的标准。
(五)概括、总结、提升(渗透计量的本质:确定计量单位,
计数计量单位的个数。)
师:这节课我们从数数人手,数了时问、质量、长度,
还发现分数也是可以数的。看来会数数还真是一 件了不起的
事呢。那我们在数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85


组织学生反馈交流.引导得出:为了使我们数出来的结
果一致,就需要 先确定一个计量的标准,标准统一之后才能
数,我们数的是这些标准的个数。(板书:先统一单位,再数
单位的个数。)
小结:在数长度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数质
量的 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质量单位,数时间的时候统一的标
准就是时间单位,数数的时候统一的标准就是计数 单位,我
们数出来的是这此单位的个数。



86

四川成人高考成绩查询-综治工作述职报告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天津职称英语报名


小学数学手抄报内容-老干部工作总结


安顺市教育局-2017一本分数线


辉煌中国-经理助理岗位职责


描写广场的作文-北方工业大学招生网


会计个人简历范文-中韩足球赛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公关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