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888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05: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庄河高中-辞职信范本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能转变你的心情。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姓名笔划数统计表每人一张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平均数作为统计知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常用的一种特征数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

从基础知识来看

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

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

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

根据教材特点

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

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

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

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

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再根据教材特点

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

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掌握平均数的特征

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

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

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

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

学生说一说后

出示自己的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

完成表格)

姓名








笔画数

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

比一比

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

师巡视指导

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

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请观察老师姓名的笔画数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1)每个字笔画数的多少?

(2)比多少?

(3)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4)求总数?(师追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师:知道了笔画数的总数

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预设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师:平均每个字的笔画数

你是怎么得来的?

预设生(1)通过计算(7+5+9)÷3=7

(2)通过移多补少得到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

师:胡老师的姓名平均笔画数7画

这又表示什么?

预设生(1)表示胡必泛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老师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7画与胡必泛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

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有关系的

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

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

平均笔画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多的那个

也不是反映这三个字中笔画最少的那个

而是处在最多和最少之间的平均水平

我们把7叫做胡老师姓名笔画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算出自己姓名的平均笔画数

(师巡视指导

选择、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师生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3、在比较应用中深化概念

出示教师巡视时搜集的三个学生的姓名笔画数统计表

(一学生姓名两个字

一学生姓名三个字

一学生姓名四个字




师:比较他们姓名中每个字的笔画数

你有什么方法?

预设生(1)比笔画数的总数


(2)比平均笔画数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比总数好比

能够很清楚明了的知道谁的姓名笔画数多

谁的姓名笔画数少


(2)比平均数公平

因为他们三个人的姓名字数不一样多

分别是2个、3个和4个

比总数的话字数越多

笔画数相对就会多起来

这不公平

而平均数却能反映每个字笔画数的总体情况

与字数的多少无关

这就比较公平合理


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比较

然后组织交流


师:比完后你有什么感想?(生回答略)

师:假如用这三个字姓名的笔画数与胡老师的姓名笔画数相比

那又可以怎么比呢?

预设生: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

也可以用总数来比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

在比较时考虑到了字数的多少

公平与否


出示(1)文成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平均每班有学生56人


(2)四(3)班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平均分是81分


师:你猜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用处?

(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预设生(1)56是四年级总人数除以班级数得来的

表示四年级每班人数的平均水平

不一定每班就是56人

但可以预测每班的大致人数


(2)略

(三)尝试解题

自主归纳

师出示例题:

有一个篮球队的5个同学

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

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师:谁来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生的估计数在139--148之间

如果超出这个范围

则要组织讨论所猜的数值为什么不可能

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学生列式计算

教师巡视指导

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


(148+142+139+141+140)÷5

师: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生:我先求出这个小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

然后除以小组人数


学生计算

注重计算方法的选择

然后交流


师: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一想

然后小组内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后

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总数÷份数=平均数

同时说明有时也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对计算答案的过程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在此暂时不作总结提升

留待练习课中予以落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

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须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

本课教学中

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成功发射的辉煌场面

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亲近感

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

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

不留痕迹

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

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突出主体地位

创造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

在创设问题情景、呈现例题的表格之后

我让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提问题的过程

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

同时

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

也复习了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

在复习的过程中

由学生自己 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学生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的

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尊重个体差异

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

形成了学生的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对有特殊数学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例题原型的还原

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

层层递进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练习的方式上

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

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这一宗旨

可谓匠心独具

令人流连


思维深度延伸

激活了学生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

学生常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

这是平均数应用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

一般情况下

学生能认识错误

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了

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

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

可以(142+140)÷2? 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

全班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学生比眼力

猜测五年级四个班哪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最高?

2.这样深入挖掘

有意识地对学生思维进行深度引领

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行多次讨论

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班班务计划


奉献的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工作总结


高考数学试卷-公务员政审个人总结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地址-中国复兴之路观后感


电子技术员-新鲜事物


清明节的英文-二手房购房合同


哈尔滨广厦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介绍


东南大学教务网-新教师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