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余年寄山水
635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06: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自主招生学校名单-物理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教案《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 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包括主题图,共三 个例题;另一
部分是解决问题,即例4。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
用 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例1是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摆花盆活动入手,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
及每一步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 义;例2是在学生已经理
解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竖式的基础上,通过详尽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分完后还< br>有剩余的情况,并类推出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例3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比
较、分析等活动,自 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例4是借助于详尽的情境让学
生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例2和例3,其重点是在详尽生动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有
余数的除法 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表示方法。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余数与除
数的关系,并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 、概括等思维能力。
这节课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一个典型课例,其编排模式是问
题情境--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详尽情境中理
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详尽的 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详尽问题数学
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 进而增强
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编者的意图和课
标的理念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对本课作了精心的设计。
首先,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什么样的情境能更 好地调动学生的参
与热情,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不会烦琐纷乱、喧宾夺主,冲淡课的数
学味?我们联想到学生刚刚参加的旅游活动中,就有许多富有针对性的有余数
问题,既贴合学生的生活体 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于是选择了旅游这
一情境,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到整堂课的始终。 其次,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独到的想法可以张扬学生个
性,多样化的思路可以拓宽学 生思维,这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的多样化思
想。但是,我们不应只停留于对例外方法的片面追求,而应 在拓宽学生思维的
基础上,根据例外的背景,例外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我们在
1 6



让学生表达有余数的现象时设计了一个极具开放性的问 题:请大家选择自己喜
欢的方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实在想不出的可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余数除法在数学中的大凡表达形式。
再次,例3的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节课 的难点,纯正靠教师引导学生去
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也很简单,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数 学规
律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机械记忆层面,有时不
但会使学生在 用规律过程中创造性不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
应用水平。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数
学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规律的发现与抽象过程,亲身体验规律的
论证与概括过程,学生不仅对 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还会促进其应用
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 造性地解决问题。因
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把突出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作为学生数学
学习的严重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过程性知识的特点。因此,这一环节
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 突,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独立观察,
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自 己归纳,很好地解决了这
一难点问题。
教学流程:
一、解读问题
1、谈 话导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上次三四年级的同学去旅游,当中就有
许多数学问题。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 旅游日记,大家请看:
11月18日晴
今天,我们去旅游,老师规定5人分为一个小组,并 做好出发准备。我们
班这次参加旅游的女同学共有15人......
想想看,这些女同学可以分为几组?
2、反馈,小结
2 6



【数学学习中的背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背景,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现实生活材料,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背
景中挖掘数学问题,并 进行探索与研究。一种是知识背景,主要是通过沟通前
后知识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背景是知识产
生的现实基础,是知识得以存 在的基点,知识背景则是学生研究学习新知的起
点。两者如能协调,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既具感性又具丰 盛的数学价值。旅游
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更不用说是他们刚刚亲身参与的活动了,而当中学
生所可能接触的数学问题凑巧又能为本节课提供知识背景。因此,我们选择这
一主题来创设课堂情境, 主要就是考虑这一主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利
于设计知识背景】
二、探究意义
1、如果这次参加的女同学不是15人,而是16人,分组的结果又会怎样
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试着把结果表示出来。(提示:实在想不出的可
以用信封中的圆片来代替)
2、生独立思考或合作解决
3、全班反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重点理解横竖式的表示方式及每一
步的含义。
4、起名:你能给多出来的数给起个名吗?
5、板题: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在学习 新知时并不是一张白纸,独到的想法可以张扬学生个性,多
样化的思路可以拓宽学生思维,这是新课程理 念大力倡导的多样化思想。但
是,我们不应只停留于对例外方法的片面追求,而应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基础
上,根据例外的背景,例外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因此,我们在让学
生表达有余数的现 象时设计了上面这个极具开放性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
有余数除法在数学中的大凡表达形式以及给这 种现象取名。】
三、探索规律
3 6



1、设置冲突:如果参加的女同学是17、18、19人呢,分组的结果又会怎
样?(每增加1人,余数 就会增加1)
2、观察质疑:那么,(师板,连贯成一串对比算式):165=3(个)...... 1
(个)
175=3(个)......2(个)
185=3(个)......3(个)
195=3(个)......4(个)(设置冲突让生自己发现)
205=3(个)......5(个)
215=3(个)......6(个)
225=3(个)......7(个)......
学生:(当205时,商是4......)
3、发现规律:小组交流有什么发现?(生观察、交流)4、全班反馈,得
出规律:余数除数
5、即时练习:(1)如果除数不是5,而是......余数会是几?(2)51页及
52页 做一做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纯正靠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之
间的规律也很 简单,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数学规律的产生背
景和形成过程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停留 于机械记忆层面,有时不但会使学生
在用规律过程中创造性不够,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对规律的记忆和应 用水平。
而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经历规律的发现与抽象过程,
亲身体验 规律的论证与概括过程,学生不仅对数学规律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
还会促进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有利于学生创造性
地解决问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把突出数学 规律的探
究过程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严重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过程性知识
的特点。我 们在这一环节为学生设置了认知冲突,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
4 6



上,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自己归
纳,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问题。】
四、看书质疑
【虽然这节课我们结合学生实际 设计了另外的教学情境,但课本资源的有
用利用仍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有着严重作
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而言提一个问题比解决几个问题还更为有用。
所以在 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后,我们仍然将本环节作为一个重点进行了安
排。】
五、解决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刚才的日记:车行驶在路上,导游姐姐还出了一系列的数学
问题来考我们大家,答对的 还有奖品。(模拟出题并兑现小奖品)
问题是这样的:
1、有12个羽毛球,平衡分给5人,结果怎样?
2、黄河百货为了庆元旦,迎新年,规定各 种公仔一律5元一个,小华带了
23元,可以买......小明带了20元,可以买...... < br>3、三(2)班布置联欢会用了许多气球,都是按红、黄、绿的顺序摆的,
你能很快说出第17只 气球是什么颜色吗?
4、导游姐姐还跟我们做了一个风趣的数学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智摘超级大
苹果:(略) 【巩固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用武器,在本课的巩固练习当中,我们遵循精
炼、高效、风趣、梯度原则 设计了以上练习。特别是智摘超级大苹果的游戏,
在数学知识与生活问题中架起了桥梁,沟通了彼此之间 的联系,且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六、全课小结 七、课后拓展:有34个士兵要上训练场,每辆吉普车可载4个士兵,要调
几辆车才能把他们一次运 走?
5 6




6 6

大学生就业状况-社会实践调查


福州至诚学院-教务员工作总结


党支部自评报告-外交学院录取分数线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感人的分手信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常春藤名校-研究生招生网


桂林医学院录取分数线-答谢词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吧-六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