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相遇时间教案
我喜欢的动物-高中生物教学总结
相遇问题相遇时间教案
【篇一:“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
系,会解决简单的“相遇”
问题,能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本
节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验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解决问
题
策略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
情况?(在现实的
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
同向)<
br>
3.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并板书。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有关“相遇”的数学问题。
板书:相遇问题
二、解决问题
1.两地距离。
(1)教师口述书上文字,并出示教材上的线段图。
师:汽车在行驶中,也经常发生两车相
遇的问题。如:一辆客车和
一辆货车同时从北京和郑州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请看线段图。
(2)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认真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出得到的数学信息。
(3)同桌合作。
两辆汽车是怎
样做的呢?结果怎样?请同桌俩人一组,用橡皮做汽
车演示一下两辆汽车是怎样运动的,边演示边想你发
现了什么?
(4)请在实物上边演示,边汇报。
生:
开始的时候是同时走的,方向是面对面的,也就是相对的,可
以说相向而行。结果是相遇了。
(5)教师小结:
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然后相遇。
师边说边板书(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6)“经过4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
生:客车行了4小时,货车也行了4小时,两车在同地点相遇。
(7)展示客车和货车“经过4小时相遇”的过程。
(8)提出“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多少千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解
决。
(9)全班交流。教师可参与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课题的书写(相遇问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688(千米)
=3(小时)
答:北京和郑州大约相距688千米。
答: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北鱼台学区
亭子头小学 闫胜珍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的理念,体现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体会)、
探索的学习目标的要求
,学生既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
生活的乐趣,又参与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一、明确每个环节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
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采用
教材上的图,通过抽学生上讲台与自己配合演示相遇,学生很快
理
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和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出现:数学信息—
—抽象成数学模型——形
成方法和理论——进行应用,通过这些活
动,使学生学有兴趣,而且学而有效。
二、以图为导,学会方法。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把抽象的内容放在现
实情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现
实生活中产生数学。因此,在我们
进行演示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题意上。首先让学生看例题所画的线段图,让学生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看图理解
题意。学生通过观
图,得到了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
学生对比自己所找的信息是否有误或者有遗漏。这样做很
好地帮助
学生理解题意。
三、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感悟知识内涵。
为了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情境,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词“同时、相对、相遇”,然
后采用了表演、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
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乏味的题目变得鲜活、生动,同时也增<
br>大了题目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
息,从而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四、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的生活创造能力。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对他们
在课堂上的每一个闪光点都及时给
予肯定和赞扬,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树立“我能行,我最棒”<
br>的意识,进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和潜能。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在处理问题二——求相遇时间问题时,太过仓促。在巡
(42+63)哪个正确?如果时间充分些,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正确
做法。
二、
语言还需再精炼,放手让学生去表达,真正扮演好一个合作者、
调控者、组织者的角色,让自己的课堂更
加高效。
【篇二:七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案1】
3.4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路程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
1.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量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关系?
1).一辆汽车每小时
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
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路程=
速度=
时间=
2.
知识热身:
一货车以58kmh的速度从益阳南站向安化汽车站方向行驶,
(1)如果行驶30分钟到达桃江,则益阳南站到桃江的路程为km。
(2)如果到达安化汽车站要a小时,则益阳南站到安化的路程为。
二、
讨论交流:
如果货车以58kmh出发的同时,有一客车正好 以52kmh的速度
从安化汽车站向益阳南站方向行驶,若路程为165km,则经过多少小
时相遇?
解:
1
例3 小明与小红的家相距20km,小明从家里出发骑自行
车去小红
家,两人商定小红到时候从家里出发骑自行车去接小明. 已知小明骑
车的速度为13
kmh,小红骑车的速度是12 kmh.
(1)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他们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2)如果小明先走30min,那么小红骑车要走多少小时才能与小明
相遇? 解(1):
解(2):
2
三、课堂小结
关系?
2、相遇问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3、解决相遇问题有哪些基本步骤?
四、当堂检测
1、甲、乙两人
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km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
后相遇,若甲比乙每小时多骑2.5km,则乙的
速度为()
a、12.5 kmh b、15 kmh c、17.5 kmh
d、20 kmh
2、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
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
时,经过t小时两车相距5
0千米,则t的可能值为()
a、2或2.5
b、2或10c、10或12.5d、2或12.5
3、运动场的跑道一圈
长400米,甲练习骑自行车,平均每分钟骑
350米;乙练习跑步,平均每分钟跑200米。两人从同
一处背向而
行,经过 分钟首次相遇;经过 分钟第二次相遇。
4、甲、乙两车分
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a,b
两地的距离为480km,且甲车以65km
h的速度行驶.若两车4h
后相遇,则乙车的行驶速度是多少?
3
5、动物世界的所有动物准备在森林召开动物联欢会。一只蚂蚁同它
的好友蜗牛约好提前出发,于是
同时从各自家出发,约定到某地见
面,一起去参加会联欢。它们到见面地点的总路程为10.8km,如
果
蚂蚁的速度为2cms,蜗牛的速度为蚂蚁的一半,则它们多长时间
可见面?
五、 智力发展平台:(注意分类讨论)
a、 b两地相距140km,甲从
a地出发,2小时后,乙从b地出发
与甲相向而行,乙出发10小时后与甲相距20km,已知乙每小时
比
甲快1km,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六、课后反思
4
【篇三:《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71——72页“相遇问题”。 教材
分析
相遇
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
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
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
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
征之后
,分了两个步骤: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
路程。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
遇时间。而新课程改
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
了一定的
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
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
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
的数量关系
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
活经验进行相遇问
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
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
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
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
生通
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我的思考
本节课所学习的是相遇问题的应用
题。应用题的学习一直以来是学
生学习的难点。要怎样消除学生对应用题的“恐惧感”这一直是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