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的片段案例分析
列子汤问-会计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案例: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乌市第75 小学 韩正英
思考问题:
在当前新课程的理念下,非常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
知识的层面上,要学会应用,
只有学会应用,才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激
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乐学会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
何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
作用,当我第二次讲授五年级数学“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
的教学中,
我一改往日的教学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灵
活的选用学生所熟悉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作
了大胆的尝
试,与同行们商榷。
背景介绍:
《相遇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
第九册第二单元应用题的内
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
上,初
步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
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
活中的应用价
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要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就要求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
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感受数学
的应用,促使学生寻找实际背景,探索应用价值,从小培养
学生
的数学应用意识。我在教学中力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从所熟
悉的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应
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
生体会数学
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数学走进学
生生活,让学生在生
活中发现数学。
案例的描述:
片断一:
上课铃响,教师微笑着走进教室,然后在黑板上画了这样一
幅图:
长青四队
75小学 兽医站
项山
杜晶
同学们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数学信息中出现班内项山
和杜晶两位同学的名
字,都很奇怪,而且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老
师要讲的内容是什么。
师:谁来根据这幅图描述一段生活情境?
生1:有一天早上,项山和杜晶一块从家出发,向学校走去。
生2:星期二,项山和杜晶商量好同时从家出发,向学校走来。
师:同学们想法不错。有一天
,项山和杜晶商量好,两人同时从
家出发向学校走来,正好在校门口会面了。现在欢迎他们来在教
室里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
接下来两人落落大方的开始按照要求开始走了,其它的同学
都很感兴趣,觉得数学课从未像这样这么生动有趣。
师:刚才它们走的过程,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生1:他们是同时出发的。
生2:两个人同时在走,并且最后在校门口会面了。
生3:他们是面对面走来。
„„
同学们叽叽喳喳发表自己的想法,三言两语相互补充地说出
了相遇问题的一般特
征,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板
书:
两个
同时
相对
碰面
并且接着补充道,其实刚刚大家所描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新课,行程问题中的一种类型
--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接着
教师将板书补充完整:
运动物体: 两个
相遇问题 运动时间: 同时
运动方向: 相对
运动结果: 相遇
片断二:
刚才项山和杜晶在走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它们从出发到相遇两人用的时间一样。
生2:我发现项山走的路程多。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3:项山的速度明显比杜晶的快。
生4:我发现他们俩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之间的距离。
学生在谈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就已
经在潜意识中深刻的理解
了相遇问题中求两地距离的方法,这种发现是发自同学们思维深
处的火
花。
片断三:
师:谁能算出项山和杜晶两家的距离?
此问一出,同学们立即反问我:“韩老师,没有数剧怎么算
呀!”
师:好,你们需要哪些数据?
生1:要知道他们俩人的速度。
生2:还要知道他们从出发到学校走了几分钟?
师:项山每分钟走70米,杜晶每分钟走65
米,经过4分钟
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并在图上标出数据。
长青四队
75小学 兽医站
项山
杜晶
70米分钟 65米分钟
师:谁来将这个情境完整的编一道应用题。
生:项山和杜晶两人同
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项山每分钟
走70米,杜晶每分钟65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
br>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生独立完成。反馈:
生1:65×4+70×4
=260+280
=540(米)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这样列式
的,就是先
求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相距多少米?
这时班内又有几个学生举手,“韩老时,我还有另外一种方
法”。
生2:(65+70)×4
=135×4
=540(米)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我是先求出他们俩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四分
钟两人走的路程和。
„„
案例的反思:
“数学源自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
充分说明了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反映出了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找
到数学与生活
的切合点及其价值性,从而营造生活、活泼,且富
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背景”包
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的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教师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和那
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或不
那么严格的数学知识相关
联。而这节“相遇问题”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把教学内
容与班
上两位同学上学这一生活情境很好的联系起来,为学生提
供了真实而有意义的情景,同时教师摆正了自己
的角色,给学生
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考虑的平台,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深刻的感
悟,体验生活中
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
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
消除了
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感”,这样的教学呈现形式给学
生一个从“非正规划”到
“正规化”的过程,使其有机会运用自
己的知识,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
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的给学
生提供交流的活动,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
法和
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知,
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得让不同的
学生表达自己对统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
学生对这些
不同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
交流中,有机会对同
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在片断一中,
给学生呈现项山和杜晶同时从家相对往学校走得情境中,让学
生
在情境中找到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特征,紧接着又在片断二中和
片断三中教师又不失时机得在
教学中启发学生,解决相遇问题求
路程的关键之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的,主动的,积极的表
现自我,是他们的不同潜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发挥。
好的数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地的学习,
教师在设
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找准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给他们提供现实的,鲜活的,贴近已有
知识经验的事例,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
数学。
案例点评:
执教者注意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的生活大课堂,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趣
味。本节课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1、 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
这节课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
,不囿于
教材,而是对教材加以整合,极力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探索
性的,价值化的内容。
如选取班内项山和杜晶上学这一情境,让
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启迪学
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
2、充分体现师生、师生的积极互动。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着力突破以往的学习表达方式
,凸
显学生与素材,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互动性的
交流与对话,拓宽了学生表
达与交流的渠道,为他们创造了更多
与同伴,与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等的对话与互动的机会。如观察“他们刚才走的过程,有什么特点?”“刚才项山和杜晶走的过
程,你还有什么发现?”“谁能算出
项山和杜晶两家的距离?”
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辨,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的需要更加
强烈
,思维更加活跃,使学生发展为本的认知活动与教学活动更
加谐。
案例
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相遇问题》教学案例与反思
乌市第75 小学
韩正英
2005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