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原创】《相遇问题》同步教案
清明节散文-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小学数学-打印版
《解决问题——相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相遇》,62页例2、及63页试一试。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
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
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于亮和许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于
亮每分走50米,许芳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
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2,
两地相距270米.于亮和许芳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于亮每分钟走50米,
许芳每分钟走40米
.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
时间)
设计意图:在原有基础上改编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小学数学-打印版
1.教学例2,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第一次动态演示于亮和许芳1分钟走路情况。
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于亮走了多少米?(50米),许芳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3.第二次动态演示于亮和许芳2分钟走路情况。
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1)现在于亮走了100米,许芳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4.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1)于亮和许芳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于亮和许芳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于亮和许芳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于亮和许芳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①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②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③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270米是路程
90米是速度和
3分钟是相遇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5.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小学数学-打印版
设计意图:两次动态演
示让相遇知识变抽象为直观,学生的再次演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速度和”与
“相遇时间”,有效的
问题引导让学生顺利抽象概括出“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甲乙两个车站相距36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
甲乙
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
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设计意图:两道变式练习让学生明白求相遇时间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梳理,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完成课本63页“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