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余年寄山水
924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17: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嘉华世达-中国结算


精选小学数学《相遇问题》教案设计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6— 48页的“相遇问题”,是在
学习简单行程问题基础上继续学习的内容,情节、数量关系比以前学
的内容复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抓住题目中主要的数量关系,联系
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 中要紧紧地抓住对“速度”、“相
遇时间”、“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的理解。通过可逆性改< br>编、变化题目中情节,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逆
向思维的能力;及综合分析应 用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还要帮助学生突破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如“速度 和”、
“相向”、“相遇”、“同时”等。可以通过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演
示,帮助学生理解这 些概念。学生对这些概念理解了,有利于进一步
理解题目的情节,并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还 要充分发挥
准备题的作用,运用旧知识迁移,学会新知识。过去学习过一个物体
走完一段路的行 程问题,相遇问题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特点
是由两个物体同走一段路,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 别进行教学,有
利于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本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
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 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 有所获。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
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

使学生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

复习铺垫法 直观演示法分组讨论法启发讲解法练习巩固法 这
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
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具准备:计算机及辅助软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设疑

1.口答:一架飞机平均每小时飞行600千米,从甲地飞往乙地
用了4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师: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来回答?能把其它几个关系式也说
出来吗?

看来大家对过去的行程问题学得很不错,为自己鼓鼓掌,也对
各位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表示欢迎!

这一道题用几个速度和走完全程?


小结:相遇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第一种先求什么?再求什
么?第二种是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

1.两个邮递员同时从相距3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骑摩托车
的速度是800米分,骑自行车的速度 是200米分。经过几分钟两个
邮递员相遇?

这道题与刚才研究过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
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多少米?

3.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6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5分后相遇.
乙每分行50米,甲每分行多少米?

这两道题是怎样求一方速度的呢?

根据 路程÷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一方速度=另一方速度



4.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 刚每
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
米?

这道题中的两人相遇了吗?

5.甲乙两人同时从M地相背而行,甲每分行70米,乙每分行
50米,5分后他们相距多少米?”

这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还可以用今天学的方法做吗?

(这是运动的双方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可数量关系并没有改变,
因此,解题方法完全 相同。像这样运动双方某一方面发生变化的譬如
时间有先后的变化等等以后我们在研究。)

五、小结:谈谈这节课你又获得了哪些知识?

师: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都是两个人走路呀、骑车呀这类问题,
它还能不能研究其他问题呢?还可能研究哪些问 题呢?这些都是值
得我们思考的,老师想在下一节课中得到你们的答案。



内容仅供参考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吧-生物技术专业排名


哈尔滨网上房地产-龚书恒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就业网-北京司法考试办公室


字迷大全-失恋三十三天台词


面试中的自我介绍-同步卫星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秋雨散文


夏至是哪天-浙江高考网


给予的快乐-中餐宴会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