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大学论文

巡山小妖精
735次浏览
2020年09月09日 17:3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东伦敦大学-2013福建高考理综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一单元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三年 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继续教学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教学的重点有两个, 一是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特征,
能正确描述图形的运动;二是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 、旋转90°,或
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补全。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 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
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会 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
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 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
轴对称图形。
2.使学生经历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和 设计图案的过程,积累一些
图形变换的经验,初步感受图形的运动的结构美,体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 应用
价值,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过程中 ,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获得
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对图形变换的兴趣。

单 元教学重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
单图形平移,会在方格纸上将 简单图形旋转90°;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
轴,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 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
对称轴。
单元课时数:4课时






第 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1课时 图形的平移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
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
等活动本身的独 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点: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准备:课件,尺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 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
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
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第 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引导:数一数,小船图向右平移了几格?
(3)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4)组织全班交流。
师质疑:有位同学数出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是4格,他认为平移的距离就是4
格,你觉得对吗?
引导学生得出:4格只是两艘小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小船平移的距离。
追问: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了数平移了几格的方法,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是怎么数的?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数法,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
进行评价和判断, 必要时让学生上台演示自己数的方法。
数法预设:
方法一:看船帆上的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
9格。
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格。
……
(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教师巡视。
(6)小结确定平移的距离的方法。
先让学生说说,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在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
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点,看 它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这个图形就向那个方向平移
了几格。
三、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 :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
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 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四、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第 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五、作业:基础训练 图形的平移。




第2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的含 义,
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º。
2.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让学生在认识旋转的 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化的兴趣,并进一步感受旋转
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旋转的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º。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播放有关风车和摩天轮的课件。
提问:游乐场的摩天轮和风车的运动是一种什么现象?
追问: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它们都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
2.导入新课。
对于旋转,你还想了解什么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的相关知识。(板书
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

的含义。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各种车辆进出场面的录像。为 了维持秩序,
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
引出问题:图中的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怎样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
第 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点和不同点?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
同桌合作,拿出活动角模拟转杆打开和关闭,讨论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
结合学具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属于旋转。
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 旋转,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
是逆时针旋转,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转了
多少度?
引导学生结合例题2的转杆图进行思考。
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O顺时针旋转 90

;转杆关闭是绕O逆
时针旋转90


(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 时针旋转,再
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旋转。
2.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
(2)指名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目的要求的?
引导学生进行审题:中心点:点A;旋转方向:逆时针;旋转角度:90


(3)动手操作。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纸片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指名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旋转演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4)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提问:如果不借助具体的实物,该怎样画出三角形逆时 针旋转90

后的图形?
(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
学生可能有如下方法:
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后
连成相应的图形。
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

,再连成相应的图形。
③借助手、笔等工具一转后再画一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5)组织交流。
第 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图,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
(6)师生共同小结。
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要先找出一条 线作为标准,再按“定点、定向、定角
度”三个步骤进行操作。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利用钟面的时针、台秤的指针、转盘的指针 等实例来巩固旋转的方向
和角度。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对待这些习题,它们都是旋转平面图形不可缺少的基 础
知识。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 点A顺时针旋转90

。教
学时可以为不同学生设置不同要求,如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 学生,可以直接在方格
纸上画出旋转90

后的长方形;而直接画图有困难的学生可以 照样子先做一个长方
形,按旋转的要求在方格纸上转一下,再离开实物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基础训练 图形的旋转。





第3课时:(图形的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5-6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形、正方形等轴对成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的探索过程,会画
简单的几何图形 的对称轴,并借此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
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 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学重点:经历发现长方形、长方形对称轴条数的过程。
教学难点:在方格图中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点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
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尺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 四边形,折一折,
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汇报交流。
(3)指名演示并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
称图形。
追问:为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而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 :长方形和正方形经过对折,折痕两边能完全重合;平行四边
形经过对折后,折痕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2.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1)提出问题:把长方形纸对折,使折痕两边完全重合,有几种不同的折法?
(2)指名汇报不同的折纸方法,并说说折纸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结:像这样对折,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画对称轴。
请学生在长方形纸上画出它的对称轴。
引导:刚才我们用折纸的办法找到了长方形的对称轴, 那么画在黑板上的长方
形能对折吗?如果要画出它的对称轴,你有什么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
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说怎样画对称轴,教师指出:因为对称轴是折痕所在 的直线,所以可以让
对称轴延伸到图形外。
(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
请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再通过折纸研究它有几条对称轴,再在课本上画出正方
形的各条对称轴。
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与同桌商量,也可以在小组内讨论。
第 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展示只画出两条对称轴的正方形,提问:这两条对称轴画得对不对?还有其他
对称轴吗?
小结: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3.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
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图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①交流作图思路。
②交流作图方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方法一:用描点的方法。先数格子,找出对应的顶点,再连接这些点,画出图
形的另一半。
方法二: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提问:你觉得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用哪种方法比较好?
(4)小结。
我们在方格图上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画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对称轴,第一个图 形有1条对称轴,第二个
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
练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来帮助判断。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与例5一样的练习,是要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三、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基础训练 图形的对称。


第 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4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的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综合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解决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和学生用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图形变换的方式有哪些吗?
2.导入练习。
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变换方式来解决“练习一”中
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图形的平移。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交流,集体讲评。
第2题:平移的距离是平移这节内容的难点,要重点让学生说说怎样确定平移
的距离。
第9题:是需要进行两次平移的练习,是在教材例题1的基础上的提高。要让
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平移 。
2.图形的旋转。
(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
(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汇报交流、集体讲评。
第 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3题:考查学生对旋转的中心点和方向的认识。
第4题: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的旋转。
第7题:画角。角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引导学生明确画角也要
运用旋转的知识。
第11题:第一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第二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
的连接点顺时针旋转90

或把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逆时针旋转90
;第三
组图形,把左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或把右 边图形绕两
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


3.图形的轴对称。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讲评、订正。
第5题:引导学生认识到: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
轴。
第6题:让学生说说画图的过程,强调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要相等。
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
如果课堂时间不够,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作业:基础训练 练习一。









第 1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二单元 认识多位数
教材分析:
经过20以内的数、100以内的数、1000 0以内的数三个循环的认数教学,学生
已经获得了许多数的知识。他们联系实际,体会了数的意义,初步 建立了数概念;
学会了表示数的方法和技能,会认、读、写一万以内的整数。这使学生具备了进一
步学习大数的条件。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十进制计数法。包括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位和相应的< br>数位,多位数的组成和读、写方法,多位数的改写和近似数,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以
及实际应用等内 容。掌握这些知识,能够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在现实情境中更好地
应用整数,并为进行多位数的四则计算 以及认识小数打下基础。全单元的教学内容
比较多,从认识五位数到认识十二位数的跨度相当大,因此编 排七道例题全单元内
容分成两大段。前四道例题着重认识多位数的意义和计数方法,从整万数到非整万< br>数,从整亿数到非整亿数,教材编排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逐步认识各个计数单位
和数位,循序渐 进地掌握多位数的组成以及读法、写法。后三道例题教学比较多位
数的大小、改写多位数和求多位数的近 似数,这些都是多位数的数学应用,有助于
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认识万级和亿级的计数单
位,掌握千亿忆内的 数位顺序表;理解并掌握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的组成,能正确
地读、写多位数;会用算盘表示多位数, 会比较多位数的砂眼,会把整万或整亿的
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会 用“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大 数目的实际大小,能用大
数目描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具体数量,获得良好的数感;能有根有据、有条有理 地
思考和表达,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要认识多位数的过程中,感受大 数目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
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多位数的组成,掌握多位数的读写方法;会求一个数的近
似数。
单元教学难点:中间有零的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
的近似数。
单元课时数:9
第 1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1 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页例1,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分级的方法,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
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学会整万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亿以内
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引入: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常常遇到、用到比万大的数,谁来读一读
下列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1)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位。
(2)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它的占地面积约为七十二万平方米。
(3)20 11年,我国芝麻、茶叶和油菜籽的总产量如下:芝麻六十一万吨、茶
叶一百六十二万吨、油菜籽一千三 百四十三万吨。
让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内容读数。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万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复习万以内数的知识。
(1)指名学生说出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2)课件出示:填一填,说一说。
10个一是( );10个十是( );10个一千是( )。
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读一读下列各数:2362、1002、8945。
2.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
师生一起用计数器拨数,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1)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
千。
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书:
一万)
第 1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万,然后一万一万地拨,边拨边数,一直拨到九
万。
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是十
万。(板书:十万)
师:我们知道了10个一万是十万,如果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又是多少呢?
学生同桌讨论,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追问:照这样推想下去,你还能知道什么?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3)小结:今天我们所认识的“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以前的“个、
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3.教学例题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1,提问 :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
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
(1)学生讨论后,汇报讨论结果。
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 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
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 3个万是13430000。
(2)写数。
学生尝试写数,小组交流、汇报。
师 小结写数的方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
那个数位上写“0”。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下面的填空,并组织汇报交流。
4.认识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师:请同学们将课本第11页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出示数位顺序表)
教师适 时讲解: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作数位。
(2)学习数位分级。
明确: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 右边起,
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
第 1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
同桌为一个小组,在算盘上拨珠并数数。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根据算盘图说出各是多少个万,再写一写、读一读。
组织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整万 数的读法,即万级上的数按个级上数的读法来
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3题



第 2 课时 亿以内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2,练习二第4-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
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第 1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 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
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
少?
学 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
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 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
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
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 ,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
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 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
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 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
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 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
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第 1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小 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
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 ,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 br>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
都应该 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
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
加上一个“万”字;每 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
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第 1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4-8题。

第 3 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例3,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 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
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 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 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 506700 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 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 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 常用到比亿大的数,
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2.认识亿以上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第 1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 数,10个一千
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 )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 )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3.整亿数的写法。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
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 写作:2000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
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 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
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第 1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1-3题

第 4 课时 亿以上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4,练习三第4-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上数表示的含义,能正确地读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2.掌握亿以上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上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上数所表示的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掌握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甲、乙、丙三地人口数: 甲地人口为七百零九万七千六百人。 乙
地人口为五十五万二千三百人。 丙地人口为二千三百一十六万二千一百二十三人。
写出横线上的数,并说说你是怎么写的。
学生独立写数,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写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亿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除了整亿数之外,
还有许多比亿大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亿以上的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4文字及图片。
让学生读一读信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理解数的组成。
(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
明确:这两个数都含有亿级和万级。
(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
第 1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引 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个万合起来是八亿九千万;35
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 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
3.交流亿以上数的读法。
(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学生汇报: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
的数按个级上数的 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2)追问:如果一个数同时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呢? 组织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得出:这样的数还是采用分级读数的方法来读,先读
亿级,再读万级,最后 读个级。
(3)即时练习。
读出下面各数:3、4750030500。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4.探讨亿以上数的写法。
(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
提问:我们学过的数级包括哪几级?每级包括哪些计数单位?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数位顺序表。
(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
出示例4的两个数,提问:你能写出这两个数吗?
学生尝试写数,组织交流,可以在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些数包含几级?写数时先写哪一级,再写哪一级?
②百万位到个位为什么写0?
指名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板书: 八亿九
千万写作:890000000
三十五亿二千万写作:3520000000
(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得出:写数时,先看这个数有几级,再从最高 位写起,哪一
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反馈完善
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算盘图,说出每个数各由多少个亿 和多少个万组成,
再进行写一写、读一读。
2.交流讨论:在这两个数中,亿级上的数有什么不同?万级呢?
第 2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交 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
的数是150,万级上 的数是30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4-9题。


第 5 课时 多位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例5,练习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下列两个数:
400000 4000000
(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
(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 师:
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启发学生思考,
并明确: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
(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
2.在○里填上“>”“<”或“=”。
988○1000 765○489 566○581
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3.导入:刚才,我们对于万以内数的大小的 比较方法进行了回顾,下面我们来
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 的内容。(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第 2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5。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
指名读一读,得出信息。
2.独立思考,完成排序。
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 一年出版的
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比较和排序。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师: 请同学们把自己比较的方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看看小组内同学之间有没
有不同的比较方法,谁的方法更 加简便。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比较方法,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进行必要引导。 方法一:
370000>300000>250000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 学生得出:先看三个数的位数是否相同,三个数都是六位数;再比较最高
位,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追问:如果最高位相同,又该怎么比呢?
生答: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数就大?? 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 万>30万>25

5.数的改写。
(1)引导学生关注数的改写过程。
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个
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 的数)
追问:什么样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呢?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一种
方法更简便?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领悟到:将这三个数先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后再比较
更简便。
(3)小组讨论:怎样将一个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
组织交流汇报: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这个数末尾
第 2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的 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只要把这个数末尾 的8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4)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题目:你能先把这三 年各类图书的总印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再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吗?
6300000000=( )亿
7000000000=( )亿
7700000000=( )亿
( )亿>( )亿>( )亿
(5)小结:在 日常生活中,为了方便,常常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
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对这几个数进行分级,再读一读,最后再在教材上进行改写。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
先比较大小,再说说大小比较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讲评、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6 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6、7,练习四第5-11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 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
“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
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
第 2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
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
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 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
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 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 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
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 的数来表示,
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7 “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第 2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
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000 的左边,接近38万;386685在385000的右边,接
近39万。
方法二:3842 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
比385000大,接 近39万。
教师对以上两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介绍“四舍五入”的方法。
(1)教师介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 近似数,要把这个数按要求保留到某一位,并
把它后面的尾数省略。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是4或比4 小,就把尾数的各位都
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写成0 。
(2)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男性和女性人数的近似数。
先让学生独立写,再组织汇 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运用“四舍五入”
的方法来求它们的近似数的。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384204≈380000
386685≈390000
4.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3)提问:怎样将一个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 学生交流讨
论,教师归纳。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页“练一练”。 < br>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
4600 000000、2000000和3000000是近似数。
第 2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7 课时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练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
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
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
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
整理与练习。( 板书课题)
二、查漏补缺训练
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
行整理。
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
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顺序表
意义:数位
十进制计数法
多位数读数、写数
第 2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大小比较——改写
近似数
(1)数位顺序表。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 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
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
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
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 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
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 有一个0或连续
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多位数的写法:先写亿级 ,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
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数的大小比较和改写。
我们学习了大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们应该 怎么做呢?为
什么有时要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一个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又该如何改写呢?
(4)近似数。
提问:什么是近似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三、综合运用提升
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集体讲评,组织汇报交流。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完成“探索与实践”第7、8题及“思考题”。





第 2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是本套教材整数
乘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先安排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没 有0)的乘法
笔算,再安排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几百乘几十的口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
算。在这二者之间还穿插安排了常见的数量关系。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
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 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此外,教材在安排常见数量关系的同时,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
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口算
几百乘几 十,能用简便方法笔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掌 握“总价=单价×数
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3.使学生在思考、交流计算方法和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初步的
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应用意识。
4.使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过程,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乐于
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
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理解积
的变化规律。
难点:能正确的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探索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7课时





第 2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27页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2~4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算理,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初步 的分析、
概括、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 验,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快速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结合实际谈话导入。
2.出示复习题:羊村的植树节,羊村的植树节:美羊羊 组计划植树5行,每行144
棵;沸羊羊组计划植树15行,每行44棵; 喜羊羊组计划植树16行,每行128棵。
3.指名提问,出示一下问题。学生竖式计算。
复习1: 美羊羊植树多少棵?
复习2:沸羊羊植树多少棵?
4、指名说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方法。
二、新授。
(一)教学例题:喜羊羊植树多少棵?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对探究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出示,学生
尝试填写.






2.指名利用上面竖式探究好的说算法。再指名直接竖式的说算法,同桌互相说算
1
2
8
1 6
×

第 2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法。
这展示错误算法,讨论错误原因.
3.教师总结算法。出示课题。
(二)教学试一试
1.谈话引入。
2.出示题目: 村长组计划植树25行,每行104棵.村长组计划植树多少棵?
3.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时,师板书:104×25。








5 2 0
2 0 8
2 6 0 0


×
104×25 =2600 (棵)
1 0 4
2 5

答:村长组计划植树2600棵.

发现学生错题,展示和其他学生共同纠错。
4.集体评讲时强调104中间的”0”不要乘.丢了。
(三)巩固练习。
1.直接竖式计算,课本“练一练”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评讲。
2.笔算。
243×75 603 × 34
指名板演,指名汇报。

3.纠错题。课本练习五第2题。
指名说错哪里了?并订正过来。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五第四题。
学生独立填空,指名汇报,总结算理和算法。
5.拓展,练习无思考题。
学生小组交流后填写,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结合课件全课小结
第 3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3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128
×
16=2048(棵)

1 2 8
× 1 6


7 6 8
1 2 8
2 0 4 8
答:喜羊羊计划植树2048棵。








第二课时: 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2,例3和29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总价= 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能应
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 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等常见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第 3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情境图,看图提出问题。
二、学习新知
例2:文具店每支钢笔12元,每本练习本3元,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总
价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你知道练习本每本3元,可以怎么写、
怎么读吗?引领学生学 习单价单位的写法和读法。
单价每支12元写作:12元∕支,元∕支读作元每支。
学生书面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探索学习“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 数量 总价
钢笔 ( )元∕支 ( )支 ( )元
练习本 ( )元∕本 ( )本 ( )元
提问并讨论学习: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2.例3: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
每小时260千米,每分200米是速度
可以写成260千米∕时,200米∕分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米∕分读作米每分
学生书面填写和谐号和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总价。
学习“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 时间 路程
列车 ( )千米∕时 3时 ( )千米
自行车 ( )米∕分 8分 ( )米
提问并讨论学习: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么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请大家把这三个数量关系式齐读一遍。
第 3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小 结: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一组联系紧密的数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
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记这一组 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速度×时间=路程”,
就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想出“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1.2.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请学生讲解并说出用到了什
么数量关系式, 集体订正。
2. 组织练习。
下面的条件中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①轮船5小时行125千米。
②火车从南京到上海每小时行驶61千米,共行驶305千米。
③小华从家到学校要走800米,小华要走16分钟,每分钟走50米。
四、作业:课本30页练习五7.8.9.10题

板书设计:

常见的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 路程÷时间=速度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五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总价=单价< br>×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常见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一
些实际问题。
第 3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同 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练习
(一)计算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学生快速口算,并写出答案后。全班交流。全对的同桌击掌以示庆祝。
2练习五第12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时说说计算过程。
3.练习五第5题。
指名口答后,学生写出答案。
4.练习五思考题
示题,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时,教师要小结此类题目的解决办法。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读题后,指名说算式,并说说列式依据。
2. 练习五第11题。
指名读题后,说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3. 练习五第1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时说说这两个问题的相点。
4.练习五第13题。
出示(2)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时分别说说每个空求什么?怎么求 ?最后教
师小结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出示(1)学生的练习方法同上。
5. 练习五第16题。
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怎么求?然后学生独立练习。小组交流答
案。
二、全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五第15,17,18,19题。

第 3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四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页例4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题组比较,使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发现和提出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 律,掌握这
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 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
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与乘数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写有试题的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题表格 出示表格,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再比较填出的结果。如果其中
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积的变化是不是
有同样的规律?计算并填表。
二.学习新知
例4.
1.提出猜想:
小组内交流,其中一个因数和积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
2.举例验证:
自己找一些例子,制表、算一算,比一比,学生自由举例验证,汇报交流。
请学生介绍自己举 例验证的过程和结果,提问这些例子是否符合我们先前提出
的猜想(符合),这说明了什么?探索积随着 一个因数的扩大而变化规律。
3.获得结论:
说一说从上面的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交流)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数乘几。
第 3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第一题让学生认真观察表格,每个人都重点“说一说”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再
直接填出积。
第二题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让学生在书中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核对得数,了解全对人数。
2. 练习六第4题
一种计算器的单价是30元,买4个这样的计算器要多少元?买20个、40个、
400个或800个呢 ?(独立思考,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问题)
四、作业:课本35页练习六2题

板书设计:
填一填,算一算
乘数
20
20
20
20×4
20×5
乘数
3
3×2
3×10
3
3





60
积的变化
______
60×______



总结规律: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





第五课时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5和 “练一练”
教学目标:
第 3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地
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这副图,阅读图下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新知
1.探究850×15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提问: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式计算
吗?
指名回答,板书:850×15 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题情况,指定竖式写法不同的两人板演。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说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板书简便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板书,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解决“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这个问题怎样
列式?
(2)学生尝试做题。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 生板演算式,提问: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你能
说出为什么应该添2 个0?
(5)小 结: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
乘数的末尾共有2 个0,就在得数的末尾添上2个0。
3.迁移训练
第 3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课 件出示:明月小区共有80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 组中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全班汇报交流并总结。
三、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学生独立 做题,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
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做练习六第1题
提问:你能口算出这两组题的得数吗?各自口算给同桌听,每人算一组题 。指
名说得数,全班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
方?
3.做练习六第3题
学生独立填表,填完后在小组内讨论。
四、作业:课本35页第5题,36页第6.10题


板书设计:

8 5 0 8 5 0
× 1 5 × 2 0
—————— ——————
4 2 5 1 7 0 0 0
8 5

1 2 7 5











第 3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六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六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进一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简便算法的
依据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
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练习。
(一)计算练习
1.练习六第11题:
学生快速口算,并写出答案后。全班交流。全对的同桌击掌以示庆祝。
2练习六第12题。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时说说计算过程。
3.练习六第7题。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汇报时说说怎么想的。
4.练习六思考题
示题,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时,教师要小结此类题目的解决办法是尝试-调整。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六第8题。
学生独立读题后,指名说算式,并说说列式依据。
2. 练习六第9题。
指名读题后,说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求?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3. 练习六第15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然后指名提问,并及时请其他学生说解
题方法。
4.练习六第16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1)说说求什么?怎么求?然后学生独立练习 。小组交
流答案。(2)小组交流,说说每人应该花多少钱买票。然后独自列式计算。
二、全课小结。
第 3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三、布置作业。
练习六第13,14,15题。
第七课时: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98-99页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几百乘几十、几十几乘几(进
位)、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以及 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口算和估算。
2.使学生能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日 常生活中相应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口算练习

完成第38页第1题 。
1. 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交流反馈,让学生结合口算过程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谁能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的方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第38页第2题。

(1)先用竖式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2)学生独立笔算,并用计算器验算。

(3)交流:谁能说说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乘数中间和末尾有0
怎么办?
第 4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答案:12663 3640

2.完成第38页第4题。

(1)出示题目。

(2)引导: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列式? 学生独
立列式计算。

(3)比较:这几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案:(1)130X40 = 5200(元),答:一共要付 5200 元。

(2)595 + 7 = 85(千米时),答:它的平均速度是85千米时。

(3)975 +65 = 15(分),答:需要 15 分钟。)

3.完成第39页第5题。

(1)出示题目。

(2)谈话:你从题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会列式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答案:300 X 20=6000 (千米)

答:一共要行6000千米。)

4.完成第39页第6题。

21560 36000)
第 4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出示题目。

(2)谈话: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我们解決什么问題?你会列弍吗?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4)交流反馈,说说是怎样想的。

(答案:112+105+96+101+86 + 118+124)+ 7 = 106(元)

106X30 = 3180(元)

答:一辆出租车一个月可以获得利润318 0元。)

三、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练习,你觉得以后在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112+105 + 96 + 101+86 + 118 + 124)+7 = 106(元)


教学反思:






第 4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四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内容分析:
本单元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 整数四则计算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的基础上,紧接
着认识多位数而编排,是极好的时机。教学内容包括认 识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的计
算,并且探索计算中的一些规律。认识计算器是使用计算器的前提,用计算器 计算
是基本技能,探索规律为计算教学增添思维含量。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 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
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 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
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 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
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 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
式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课时安排
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1课时
练习七 ………………………………1课时
一亿有多大……………………………………1课时






第 4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一课时: 认识计算器计算(1)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 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树木
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与快捷。
3.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步和只有同一级的两步
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计算器、例题图
课前让学生每人都准备好一个统一型号的计算器,对照说明书,简单了解计算
器的各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1.指名说说自己对计算器的了解: 有显示器(统一购买的计算器显示器上有两排,上面一排是输入的算式,下面
一排是算出的结果)、 键盘(要让学生识别主要的键盘: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
第二功能转换键等)。
2.试试开机和关机。
3.了解计算器的用途:说说你一般在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人们用计算器?
你自己去小店里买东西要带计算器吗?为什么?
指出:用计算器计算一般都是算一些比较复杂的,很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直接
用口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例1:计算38+27、30×18
用计算器算完后,问一问:和口算的结果一样吗?
第 4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你觉得口算和计算器算哪个更准确?
指出:计算器虽然算得很准,但要注意千万别输错了数据 。所以检查的时候要
看显示器上的输入算式是否正确。
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765+4698 589×76
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老师报算式,学生听之 后再算一遍,检查学生的听力
和按键的准确性和计是否正确。
说说你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
三、完成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18+493 2800-1798 6848-579+386
2191×35 3363÷57 126×7÷18
学生算完后,指名交流一下得数。
2.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142857×5=
142857×6=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在黑板上画一画:
让学生参照板书,再来认识各题得数的规律。
3.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两题横线上的数。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写吗?比如说?
让学生尝试着在计 算器上算111111111×111111111,在算之前说说按规律,它
的得数是多少?
再看看计算器上显示的,你有什么疑问?
第 4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不能全部显示)
指出:你们以为拿计算器计算一切都很简单,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请大家 课
后可以参照说明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的?以及还有哪些新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43页练习七第1、2题。自主探索计算器,把你的收获记下来。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1)

数字键、运算键,开机键、第二功能转换键

38+27 30×18













第 4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二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
题。
2.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
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习的数学的兴 趣,感受
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用计算器计算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通过大数目的计算探索与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的探究
昨天老师布置让大家回去探究计算器的奥秘,谁愿意来交流?
比如当连续输入多个算式后,可以按“上”、“下”键进行检查
二、学习两步计算用计算器计算:
1.出示例2:40000-165×182
这道题先算什么?等于多少?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指出:一般的计算器都要按照运算顺序 ,先输入先算的,这样的计算比较麻烦。
我们现在统一使用的这个计算器可以直接按照算式输入,计算器 能读懂。 学生直接
输入,再计算。
2.出示例3:用26640分别除以111、222和 333,商各是多少,用计算器算一
算。
26640÷111
26640÷222
第 4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6640÷333
将下面两题分别与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26640÷444 26640÷555
26640÷666 26640÷888
用计算器验算,看你作对了没有?
三、完成想想做做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2940÷28+763 50000-126×34
25120÷(449-289) 438×15+326
在计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输入的算式比较长,会不能全部显示。解决方< br>法: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要全部显示,可以按向右的箭头。
全部算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开始交流的方法进行检查。
2.练习七第4题。学校篮球队1 2名队员分成两队进行比赛,两队队员身高情
况如下(单位:厘米)
一队:162、154、140、149、156、139
二队:136、157、151、158、150、160
(1)分别求出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问:怎么求平均身高?


学生用计算器算一算。问:平均身高应该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里?检查一下,
对吗?
注意用计算器计算的时候,要么直接输入( ),要么要算出和之后再输入除法。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估计学生有的问题:
(1)两队平均身高相差多少?
指出: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只要口算。
(2)两队一共的身高是多少?
指出:这个问题有意义吗?可举例说明
第 4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两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问:怎么算这个问题?
可能有2个回答:算出12个人的身高和,再除以12;(150+152)÷2
指出:前面的这种方法可行,算一算。后面这种方法只有当两队人数相等的时
候才可以用。
2. 练习七第12题。你还记得“142857”这个有趣的数吗?
算一算:142857×1+857142= 142857×4+428571=
142857×2+714285= 142857×5+285714=
142857×3+571428= 142857×6+142857=
算完之后,问: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指出:这是为什么呢?以后我们会学习到的。
4.每20平方米的树林每年可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80克。某城镇中心造了一
条3280平方米的 林带,一年可吸收有害气体多少克?
读题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式,并分别说说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用计算器算出该算式的得数。
5.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如果有时间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七第7题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2)
例2:40000-165×182
例3:用26640分别除以111、222和333,商各是多少,用计算器算一算。
26640÷111 26640÷222 26640÷333


第 4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
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2. 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习的数学 的兴趣,感
受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与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说说你对计算器有哪些了解?
从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交流:
(1)计算器上各种常用的功能键。
(2)计算器的功能。
(3)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追问:你知道哪些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2.导入练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完成教材“练习七”中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5、9题。
这四道题都是巩固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法。
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目。
(2)根据购 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有物
品的总价,将购物发票填写完整。
第 5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
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
(1)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第8、10题。
这两道题的规律都比较明显,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
(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
(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
(4)全班交流。
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
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提示学生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来改变算式中的
两个乘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四课时 : 一亿有多大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4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排一排”“称一称”的 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
到一亿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的感受。
第 5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亿有多大”
一亿怎么写?
板书:100000000
什么时候经常听到用亿做单位的?(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口“13亿”)
二、数一数:
1.如果一秒数一个数,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需要花多少时间呢?
板书:100000000秒
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我们来算一算,是多少分?多少时?多少天?多少
年呢?
100000000÷60≈1666667(分)指出: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就可以了。
1666667÷60≈27778(时)
27778÷24≈1157(天)
1157÷365≈3(年)
算完之后,说说你对一亿的想法。
2.生完成书上的“数一数”,算完后再交流。
三、排一排:
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会有多长呢?
指出:两手间的距离和人的身高是差不多的,我 们学生差不多140厘米,所以
10个小朋友就差不多有14米。
照这样计算,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大约有多长呢?
填写下表:
人数
长度(米) 140 1400
学生填写的时候,要提醒他们注意数清楚0的个数
第 5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地 球赤道全长40000000米,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行,可以绕赤道多少
圈?你能用计算器算一 算吗?(3.5圈)
四、称一称:
1.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2.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大约重多少克?
3.先填表,再用计算器算一算
粒数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质量(克) 2.5 25
(1)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1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
少克粮食? < br>(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
大约合多少年?
算完后,说说你想说什么?(节约粮食方面的话题)
4.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一数,排一 排,称一称等方法认识了1亿有多大,
现在你能谈谈你对一亿的认识吗?
你还很想了解哪些有关一亿的知识呢?
五、补充:
1.一个人的寿命以80年来算,可以算得一生大约有25亿秒
2.一分钟如果是90次心跳,一亿次心跳大约要有2年多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七7—11题

板书设计:
一亿有多大

100 1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00 10000000

一秒数一个数,从1一直数到100000000,需要花多少时间
第 5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
上学期的解决问题策略,是利用数量之间 的对应关系,通过“列表”等形式整
理条件和问题。本单元的解决问题策略,通过画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里的数学信息,
借助图画直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列表和画图都是解决问题常用的策略,
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正确理解题意,帮助分析数量之间的联系,形成解题思路。由
于列表和画图的整理 形式与方法不同,把它们分开编排有利于教学。学生可以集中
精力学习每一种方法,体会其思想,学会其 技能,体验其应用价值,逐渐内化成自
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如下:
例1 画图表达实际问题里的相并关系与相差关系,体会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
有效方法
例2 画图整理有关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实际问题,体验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
种策略
教材里既编排 与两道例题差不多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巩固例题所教学的方法,
还编排许多与例题有很大不同的实际问 题,让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实践中,灵活
应用并深入体验例题教学的数学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逐渐形成自己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图描述问 题,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
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 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
描述和分析问题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几何直观,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 成功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时数:3课时。








第 5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1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例1。
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 br>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 好处,
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
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
少元?
(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
小明
小军
3本
5本
27元
?元
(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
(3)学生独立解答。
一本故事书:27÷3=9(元)
5本故事书:9×5=45(元)
2.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 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
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 学吗?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第 5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
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2.交流解题策略。
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
学生交流得出:由于两 人的邮票数量都是未知的,用列表的方法进行分析,不
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引导: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用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这道题。
3.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答后
课件出示:
小宁:
多( )枚 ( )枚
小春:
(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
让学生在教材的线段图上填一填,完成后组织汇报交流。
小宁:
多(12)枚 (72)枚
小春:
4.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 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
邮票枚数的2倍。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
枚数的2倍。
5.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6.组织检验。
第 5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7.回顾反思。
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组织全班交流。
8.交流讨论。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 取已知条件,通过这
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
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 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重
点放在线段图的画法上。
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
这道题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 系上,引导学生从线段图上
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2 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50-51页例2。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第 5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 .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
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的价值。
教学难点:用画示意图的方 法整理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的
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面积÷宽=长)
2.初探:
一块 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
两块土地的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
摘录信息:
长方形
正方形



学生摘录信息后列式解答。
16×14+14×14
(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列表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
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交流共享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 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
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 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
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
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
第 5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
程。)
(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
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 我们了?怎么求?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2.小结:提问:画图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帮助看清小长 方形的长等于原来
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8+3) 求的是什么?)三、
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 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
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5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3 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4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
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
一种常用策 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 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
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
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
图这一策略的价 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
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
第 6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 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
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
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
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 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
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第 6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六单元:运算律
一、单元分析:
这部分内容 主要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 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
则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 ,能正确
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加
法和 乘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运算使用,对小数、分数的运算,乃至对中学阶段
的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同 样使用,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
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但有助于学生对四则运算 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
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算法的策略,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和探索有 关小数、
分数的简便计算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 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
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 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 和分析、抽象和概
括、归纳和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 得学习
成功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使用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
学学习 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并概括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 ,理解加法和乘法运
算律的含义,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 br>的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灵活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
些简便计算。
四、课时安排:11课时





第 6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 br>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
的数学思想,培 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
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
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
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第 6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 们
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 一样,只
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
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第 6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
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 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
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 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
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 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
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 6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
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
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
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 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
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 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
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 现实问题做起。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2。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 算
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6+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
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 6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
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5+79+21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 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 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
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 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
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 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一小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二小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
第三、四题要同时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 6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三课时: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九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谈话:
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加法运算律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 < br>这些都是学生所熟悉的题型,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
流,最后集体讲评。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
这两题是前面的学习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指导。
(1)第5题:
①课件出示两组题目。
②让学生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并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③组织思考并交流。
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
(2)第6题:
第 6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①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②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三、综合练习
探究减法的性质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
(1)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
(3)组织观察、比较,交流各自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进行简
便计算的。 反馈时,主要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运用了哪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把自
己的发现和简便计算的 经验和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探索发现
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
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追问:观察表格,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 另一个加数增加多少,
和也增加多少;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 6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四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 br>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
握规律,能用字母 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
价 值,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
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
算。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问题。
(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7+13 46+(59+54)
2.揭题。
在加法运算中,有加 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在其他运算中,是不是也存在
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探索乘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
(3)建立等式。
让学生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第 7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3×5=5×3
追问: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
(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
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板书)
2.探索乘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
(23×5)×6
=115×6
=690(人)
算法二:先算出全校有多少个班。
23×(5×6)
=23×30
=690(人)
(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①每组两道算式中的三个乘数相同。
②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否存
在这样的规律?
①18×5×2 18×(5×2)
②13×25×4 13×(25×4)
③24×(125×8) 24×125×8
学生通过比较明确: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积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第 7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a×b)×c=a×(b×c)(板书)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
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 第二小题,可以运用乘法
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
2.完成教材第61页“练一练”。
先让学生在教材上填一填,然后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然后指名说说怎样运用 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最后
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和验算,指名板演。
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乘积,并交流计算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五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 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
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 7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2.揭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天我们要继续来探索乘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信息。
2.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2)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师参与个别小组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情况。
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
况进行板书。
汇报预测:
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
(6+4)×24
=10×24
=240(根)
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
6×24+4×24
=144+96
=240(根)
4.观察比较。
第 7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
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板书:(6+4)×24=6×24+4×24
(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
算6个24与4 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
5.探索规律。
(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 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
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
(2)举例验证。
让学生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
算式的共同特点。
(3)总结规律。
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生交流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
相乘,再相加,结 果不变。教师指出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6.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a+b)×c=a×c+b×c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确 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
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 习时
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呈现 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与40
×(50+90)让学生辨 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还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如74
×(20+1)与74×20+74,有助 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
第6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优越性。
第 7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7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分配律沟
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 强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又能加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
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六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
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27×6+27×4=27○(□+□)
25×(2+4)=□○□○□○□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 ,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
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3.揭题。
上一节 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
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
第 7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提问:观察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
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2.解决问题。
(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教师板书:32×102
( 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
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 流。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计算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组织全班汇报。
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板书。
汇报预测:
算法一:用竖式计算。
32×102=3264
1 0 2
×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 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计算我们都可以通过
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计算32×102。
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
提问:回顾计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计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
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计算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教学“试一试”。
第 7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计算。
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组织评议。
(2)小组讨论。
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呢?
教师 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
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 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几的形式,再运用乘法
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 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
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让学生通过改 写准确把握乘法分配律。第
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第二小题是逆向的改写。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有的是乘 法分配律的顺向应用,有的
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先对各个算式进行观察分析 ,从
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8、13题。
第8题,巩固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
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七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
第 7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
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
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计算,通过这 样的练习,在巩固乘法结合
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5题。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组织观察,收集题目中的信息。
(3)学生独立解答。
(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
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观察等式让学生对各种各种乘法运算律进行回忆。
练习时,可以指名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
运算律的。
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
这道题是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教师在组织计算时,只
要学生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予肯定。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
第 7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这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从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拓展到两个数的差乘第
三个数。
第16题,先让学生算一算每组的两道算式是否相等;然后组织观察,交流各自
的发现;最后总结得出 :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
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
第17题 ,这道题是利用第16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35×98这道题要先把
“98”转化成“100-2 ”,然后再利用上面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8题。
这道题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比一比谁的
算法更简便。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对应练习





第八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
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乘法运算
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 7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练习。
1.算一算,比一比。
练习十第6题。
出示题目,每竖行两题指名板演,看谁先写好。使学生感受简算的优越性。
练习十第14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计算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确每组第一题的算 式
可以改写成三个数连乘的形式,再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简算。
练习十第4题。
指名板演,集体评讲。
练习十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时,说说简算依据。
3.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十第7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全班交流时重点说说两种算法的联系。
练习十第11题.
学生独立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评讲时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可以根据实际问 题
中的条件可以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列式解答。
4.思考题。
出示题目,小组交流。指名汇报时,注意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10,19,20题。






第 8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九课时:相遇问题
教学内容:相遇问题(课本68页例七及试一试和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 br>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 两人在途中相遇,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
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第 8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呢?(列表、画图)你打算 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 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
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 70米 70米 70米 60米 60米 60米 60米
小明家 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
小芳从家到学校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 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
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 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 速
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 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 (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每分走70米
每分走60米
走了4分钟
走了4分钟
第 8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 :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
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 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 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
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 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
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 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
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 看作是第二队
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
总路程。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3,7题。









第 8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十课时:练习十一
教学内容:练习十一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1.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
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 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生练习
1.练习十一第4题。
出示题目和图,学生独立完成(1)后,指名 汇报,引导学生回忆基本算法的算
理。出示问题(2),指名说说求什么?怎么求?然后学生列式计算。
2.练习十一第5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板演。教师结合板演评讲。
3.练习十一第9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小组交流,汇报时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
5.练习十一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有空难的可以和同桌演示情境过程,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
列出竖式。
二、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6,8题。





第 8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十一课时: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整理与练习(全部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
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 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 实际问
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
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梳理知识。
(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
(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
2.交流汇报。
(1)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
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
出示题目后,可让学生先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
第 8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学生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组织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
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 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
“54+46”的和。
第9题,是“相遇问题”,“相遇问题”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
第11题, 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计
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
4.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
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
2.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这是一道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填 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
察比较,找出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课本第73页第7,8题。











第 8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分析:
三角形、平行四边 形和梯形都是常见的、比较简单的,也是很基本的平面图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还是特殊的四边形。学生 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平
行四边形,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里建立了垂线与平行线的概念。以 这些知识经验为
基础,本单元相对系统地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主要是这些图形
的形状与结构特点,它们的底和高等内容。随着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
形成,学生会增加许 多有关图形与几何的知识,空间观念会得到明显的发展,还能
为以后教学多边形的面积作必要的准备。全 单元编排九道例题。还有一节数学活动
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 例,认识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本特征,
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能正 确地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
三角形内),以及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2.使学生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是180;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 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
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认识等腰梯形;能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
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梯形基本特征的过程 ,培养初步的
观察、操作、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
论的确定性,体验与 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边。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教学难点:按要求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加强对图形特点的了解。
教学时数:11课时




第 8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1 课时 认识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
三角形内画出对 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
形吗?
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
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 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
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 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
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第 8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
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
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 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
学生独立观察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
2.组织交流。
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结合投影图说一说。
明确:人 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底边
互相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2厘 米。
3.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 段是三角形的高,
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教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的高。
教师用三角板 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
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 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
线)用虚线画一画。
第 8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6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交流画法。
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
引导学生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出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
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特点的认识。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说说判断的理由。
3.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角边
就是这条底上的高 。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2 课时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77-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
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第 90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
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
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 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
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 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
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第 91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
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
(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
(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
(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
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
有大于8厘米, 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
师可以介绍用两短 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 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
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 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
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 差<第三
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92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 3 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教材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现、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 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精神和
实践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知识。
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2.认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60、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45、45。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90+60+30=180
90+45+45=180
3.导入新课。
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都是180。其他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也是180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板书问题)
二、交流共享
1.量一量,算一算。
( 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
个内角的度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

 




第 93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剪 下三角形后,提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学生负责用量角器量每个角
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 录和计算,并填写下表。
三角形名称






3个内角的度数






3个内角度数的和




(2)汇报交流。
由于学生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学生计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但
一定会接近180。
(3)回顾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交流,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计算出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 和
是180,有些同学计算出的三角形的3个内角的和不是180,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
引导思考:看来用测量的方法还不能确定 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那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2.拼一拼,看一看。
启发: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 片上的
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
(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
学生拼完后,教师展示学生的各种拼法。
(2)组织观察。
提问:观察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角。
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动手操作、验证发现。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现 在我们就一起
来验证一下这个发现到底对不对。
(1)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
(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





第 94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先计算,再汇报结果。
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的?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 角和是180,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用180减
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
这道题也是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 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
和“练一练”的思路相同,第3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减一个 锐角”的
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
3.自学教材第79页“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4 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 br>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
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
第 95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1 .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三
角形有哪些特点?
2.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
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
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 ,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
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2.第11题。
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 ,
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来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 教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个学
生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后观察得出拼成的三 角形内角和还是180。
3.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边折边观
察。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相关的练习。


第 96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第5课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
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了解 各种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
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锐角:大于0且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
大于90且小于180 。
2.课件出示下面三个角。




提问:怎样把这三个角转化成三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只要将角两边分别添上一个端点,再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转化
成三角形了。 < br>3.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
课,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5。
2.组织学生观察课件中的6个三角形,指名说出每个三角形的3个角分别是什
么角。
学生观察后得出:
(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



第 97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
(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锐角。
3.小组合作交流,尝试分类。
提问: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完成分类。
小组内再互相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
形。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组织全班交流。
(1) 通过学生交流得出: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
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 1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启发思考。
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吗?为什么?
引导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 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因为三角形3个
内角的和等于180。
追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
5.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
教师介绍: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
角形 、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
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经历“ 画三角形——量角——判
断三角形的类型”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每种三角形认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 探
究能力。
2.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当判断有一定困难时,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量角
器辅助判断。
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3题。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围一围,然后互相评价。
教师用投影展示个别学生围出的三角形,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价。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第 98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 6 课时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内容:教材第83-8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认识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
征。
2.在探究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
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题6中的3个三角形。
提问: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按角的特点来分,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 三角形、直角
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角的方面对三角形进行研究,这节课,我们将从边的角度来考察
三角形。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等腰三角形
1.量一量。
引导:我们要观察三角形的边,光用眼睛看还不够,还可以用尺子量一量。
学生动手测量教材 例题6中的三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在小组内交流这些三
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第 99 页


xxx中心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者:

xxx

教师强调: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取整毫米数。
学生各自测量图形的边长,教师巡视,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2.汇报交流。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你们看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互
相交流一下。
小结:每个三角形中都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
3.认识等腰三角形。
(1)教师指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板书)
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标出等腰 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标注:相等的两
条边叫作腰,剩下的一条边叫作底,两腰与底的夹角叫作 底角,另外一个角叫作顶
角。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腰,两个底角。
(2)认一认:
指出上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分别在哪里。
指名学生上台指认。
4.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1)剪一剪。
教师介绍:刚刚我们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腰三角形。
教师边介绍边示 范:先将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展开
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课件演示过程)
学生动手剪等腰三角形,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指导。
(2)折一折,议一议。
将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观察并说说:等腰三角形还有哪些特征?把你的
发现在四人小组内 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 形是轴对称图形;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它的对称轴上。
小结: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二)认识等边三角形
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题7的三角形。
测量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2.认识等边三角形。
(1)交流发现。
第 100 页

离别时-有关母亲的诗歌


一节好课的标准-礼仪教案


中科大录取分数线-毕业实习报告


北京服装学院分数线-最美的岛屿


2013年山东高考分数线-党建活动


国际残疾日-教师资格证考试


绿色蝈蝈-派出所工作总结


芙蓉姐姐照片-写给祖国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