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高考美术网-时代语录
15-16年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试卷
(含答案)
除了
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
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小学四年级数学上
册期末综合试卷,希望
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填空(每空1分,计24分)
1. 3025的积是( )位数, 里有( )个 ,8个35相加的和是( )。
2.
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
3.在 里填上、或=。
3千克 2019克 296 415
085 085
4.右图中的涂色部分占总面积的( ),
再涂( )块可占总面积的 。
5.下面是一张长9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纸,现按图示剪下一个最
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
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6.把一张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纸,对折成两个长方形(如右图),
再剪开,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7.(
)依次乘3、除以4、乘5、除以6,结果是10。
8.要使 的商是两位数,□最大可以填( )。
9.有35人参加联欢会,每张桌子最多坐8人,至少要( )张桌子。
10.右图中的圆表示150,涂色部分表示( )。
11.○5=10□,□最大填(
),这时○是( )。
12.小红串了一些黑白相间的珠子(如上图),中间有一部分被挡住了, (
)
第1页共5页
色的珠子多;如果白色的珠子有18颗,黑色的有( )颗。
二、选择(在正确□里打)。(每题2分,计12分)
1.在路边安装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
之间相距10米,从第一根到最
后一根电线杆一共长100米,一共安装了多少根电线杆?
9根 10根 11根
2.下列哪个图形的涂色部分比 大?
3.在下列图形中,轴对称图形有几个?
4个 5个 6个
4.
估一估,哪个算式的商最接近70?
5. 与1206得数相等的算式是哪一个?
12023 12022 12033
6.右图中,哪盒轻些?
甲轻
乙轻
无法比较
三、计算(计24分)
1.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每题1分,计8分)
144= 4005= 703=
362=
0128= 370= + = - =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第1、2题。(每题4分,计16分)
938= 953=
验算: 验算:
第2页共5页
2065= 5305=
四、实践操作(8+4+5=17分)
1. 下面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2.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再画一个周长
12厘米的正方形。(每
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
3.小华借来一本《故事作文》,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的与第
一天同样多,其余第三天看完。
(1)在下图中分别表示出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页数。
(2)从图上看,第三天看了全书的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看了全书
的 ,第二天比第三天少看了全书的 。
五、解决问题(计23分)
1.三(1)班学生练习仰卧起坐。在1分钟内,小华做了17个
,小强做
的个数正好是小华的2倍,小军做的比小华的3倍少10个。
“师”之概念,大体是
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
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
有注曰:“师教人
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
技术也
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
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
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
“老
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
师”当然不是今日意
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
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
从其身上学以“道”,
第3页共5页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
“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
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小强做了多少个?(2分)
(2)小军做了多
少个?(3分)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
,“死记”之后
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
科涉猎
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
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
,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
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
br>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
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的功效。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
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
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
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br>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
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
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
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
读、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
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
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
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
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
展。希
望为大家提供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试卷,能够对大
第4页共5页
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
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