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专题之平面几何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微博营销方案
第一讲 三角形中的心
一、重心
1.定义: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2.性质:
(1)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其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
(2)重心与三角形任意两个顶点组成的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3)重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4)设G为△ABC的重心,连结AG并延长交BC于D,则
1
①
AD<
br>2
(2AB
2
2AC
2
BC
2
)
4
②
G(
x
A
x
B
x
C
y
A
y
B
y
C
,)
.
33
二、外心
1.定义:三角形外接圆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2.性质:
(1)外心是三角形三条中垂线的交点,它到三角形各顶点距离相等;
(2)设R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则
R
A
abc
;
4S
ABC
三、垂心
O
1.定义: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C
B
2.性质:
E
(1)三角形任一顶点到垂心的距离,等于外心到对边的距离的2倍;
(2)垂心H关于△ABC的三边的对称点,均在△ABC的外接圆上;
(3)△ABC的垂心为H,则△ABC,△ABH,△BCH,△ACH的外接圆是等圆;
注:(1)欧拉线:三角形的外心O、重心G、垂心H三点共直线(欧拉线),且GH=2OG. (2)欧拉公式(定理):设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为R,内切圆半径为r,外心与内心的距离为d,则d2
=R
2
-2Rr.
注:欧拉不等式R≥2r.
四、内心
A
1.定义: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2.性质:
(1)内心是三角形三条角分线的交点,即内心到三角形各边距离相等;
Pb
(2)设
BCa,ACb,ABc,
内切圆⊙I的半径为r,
⊙I切AB于点P,
AI的延长线交BC于N,交△ABC外接圆于点D,则
①
B
IC90
H
c
I
abc
A
;
②DB=DI=DC; ③
S
ABC
r
;
2
2
B
N
D
a
C
五、旁心
1.定义:三角形旁切圆的圆心叫做旁心.
2.性质:
(1)旁心是三角形的一内角平分线与两外角平分线交点;
(2)设△ABC的旁切圆圆心分
别记为
I
a
,I
b
,I
c
,其半径分别记为
r
A
,r
B
,r
C
.则
11
;
I
a
I
b
I
c
1
(AC).
BI
a
C90A,BI
b
CBI
c
CA,
(对于顶角B,C也有类似的式子)
22
2
第1页
例1点A在∠KMN的内部,点B在KM上,点C在MN上,如
果∠
CBM=∠ABK,∠BCM=∠CAN,求证:△BCM的外心在AM上.
M
例2(2002第23届IMO试题)已知BC 为⊙O的直径,A为
⊙
O上一点,0°<∠AOB<120°,D是弧AB(不含C的弧)的中点,
过O平行于DA
的直线交AC于I,OA的垂直平分线交⊙O于E,F,
D
证明:I是△CEF的内心.
E
B
例3已知在等
腰△ABC中,CD是∠BCA的角平分线,O是它的外
心.过O作CD的垂线交BC于点E,过E作C
D的平行线交AB于点F,
求证:BE=FD.
C
K
B
A
N
A
C
F
I
O
C
B
F
E
O
H
A
D
第二讲 几个重要定理
一、梅涅劳斯(Menelaus)定理:设△ABC的
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和一条不经过它们任一顶
ARBPCQ
点的直线的交点分别为
P、Q、R,则有
1
.
RBPCQA
ARBPCQ
注:梅
涅劳斯(Menelaus)定理的逆定理也成立,即由
1
可推P、Q、R三点共线.
RBPCQA
二、塞瓦(Ceva)定理:设P
、
Q
、
R分
别为△ABC的边BC、CA、AB上的一点,则AP、BQ、CR所在
ARBPCQ
直线交于
一点,则
1
.
RBPCQA
例4(1996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试题
)设⊙O
1
与⊙O
2
和△ABC的三条边所在直线都相切,切点分别为
E,F,G,H,直线EG与FH交于点P,求证:PA⊥BC.
P
G
H
O
1
A
O
2
EBDCF
第2页
例5一个圆与△
ABC的三边BC、CA、AB所在直线分别相交于
A
点P与P、Q与Q、R与R,如
果AP、BQ、CR三线共点,求证:
Q
AP
、BQ
、CR
三线共点或互相平行.
R
R
B
P
三、西姆松(Simson)定理:从△ABC
的外接圆上任意一点P向
B
三边BC、CA、AB或其延长线作垂线,设其垂足分别是D、E、
F,
则D、E、F共线,(这条直线叫西摩松线).
例6(2003年IMO试题)设四边形
ABCD是一个圆内接四边形,从
P
M
点D向直线BC, CA和AB作垂线,其垂足
分别为P,Q和R,求证:
PQ=QR等价于∠ABC的平分线,∠ADC的平分线和AC这三条直线<
br>相交于一点.
C
四、托勒密(
Ptolemy)定理:圆内接四边形ABCD对角线之积
等于两组对边乘积之和,即AC·BD=AB
·CD+AD·BC.
注:(1)逆命题成立;
(2)(广义托勒密定理)在凸四边形ABCD中,有
AB·CD+AD·BC≥AC·BD.
例7(1998年IMO预赛试题)设M,N是△A
BC内部的两个
点,且满足∠MAB=∠NAC,∠MBA=∠NBC,求证:
AMANBM
BNCMCN
1.
ABACBABCCACB
A
Q
P
A
Q
C
R
D
B
E
D
C
B
N
M
C
A
五、根轴定理
根轴:到任意的两个圆(不是同心圆)的幂相等的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称为这两圆的根轴.
根轴定理:根轴是一条垂直于两圆连心线的直线.
注:若两圆相交,则根轴就是两圆公共弦所在直线;若两圆相切,则根轴就是两圆的公切线所在直线.
第3页
例8(2001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试题)已知在△A
BC
M
中,O为外心,三条高线AD,CE,CF交于点H,直线ED和
AB交于点M
,直线FD和AC交于点N,求证:
(1)OB⊥FD,OC⊥DE;
A
(2)OH⊥MN.
F
G
C
B
O
H
E
C
B
D
A
N
例9设⊙O与直线l相离,作OP⊥l,垂足为P,点Q
Q<
br>P
l
是直线l上不同于P的任一点,过点Q作⊙O的两条切线QA,
QB,切点
分别为A,B,AB与OP相交于点K,过点P作PM
C
⊥QB,
PN⊥QA,垂足分别为M,N,求证:直线MN平分
N
M
线段KP.
A
K
O
B
六、定差幂线定理
定差幂线定理:若线段PQ与MN相交于H,则PQ⊥MN的充要条件是M
P
2
-NP
2
= MQ
2
-NQ
2
.
推论1 已知两点A和B,则满足MA
2
- MB
2
=k
(k为常数)的点M的轨迹是垂直于的一条直线.
推论2(施坦纳定理)由△ABC所在平面上的点
A
1
,B
1
,C
1
分别向边BC,CA, AB作垂线,则
垂线共点的充要
条件的:A
1
B
2
-BC
1
2+ C
1
A
2
-AB
1
2
+B
1C
2
-CA
1
2
=0.
例10在△ABC中,AB
=AC,D是BC的中点,DE⊥AC,E为垂足,F是DE的中点,求证:BE⊥AF.
A
E
F
BC
D
第4页
例11在四边形ABCD中,AB,CD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
D
AD,
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Q,M,N分别是AC,
BD的中点,
C
P
求证:PQ⊥MN.
N
M
Q
AB
A
例12△ABC的三条高线AA
1
, BB
1
, CC
1<
br>相交于点H,求证:
C
1
从A,B,C分别作B
1
C
1
,C
1
A
1
,
A
1
B
1
的垂线也必相交于一点,且该
点为△ABC的外心.
H
B
1
O
B
C
A
1
D
例
13(2003年国家队集训)凸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
A
P
点M,P,Q分
别是△AMD和△CMB的重心,R,S分别是△CMD
R
S
和△AMB的垂心,求证
:PQ⊥RS.
M
Q
B
C
七、密克尔定理
定理1(三角形的密克尔定理)设在一个
三角形每一边所在直线上取一点,过三角形的每一顶点与两条
邻边所在直线上所取的点作圆,则这三个圆
共点.
定理2(完全四边形的密克尔定理)四条一般位置的直线形成的四个三角形,它们的外接圆共点.
例
14(2009年第35届俄罗斯)A
1
和C
1
分别是平行四
边形A
BCD的边AB和BC上的点,线段AC
1
和A
1
C相
A
D
交于点P,△AA
1
P和△CC
1
P的外接圆的第二个交点Q<
br>Q
A
1
位于△ACD内部,求证:∠PDA=∠QBA.
P
B
C
C
1
第5页
例15(第35届IMO)
△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AB=AC,假如
(1)M是BC的中点,O是直线AM上的点,使得OB垂直于AB;
(2)Q是线段BC上不同于B和C的任意点;
(3)E在直线AB上,F在直线AC上,使得E,G和F是不同的三
个共线点.
八、帕斯卡定理
帕斯卡定理:设六边形ABCDEF内接于圆(与顶点次序无
Y
关,
即ABCDEF无需为凸六边形), 直线AB与DE交于点X,
直线CD与FA交于点Z,
直线EF与BC交于点Y. 则X、Y、
Z三点共线.将直线XYZ称做帕斯卡线.
B
A
F
B
E
Q
M
C
O
X
K
F
A
Z
E
D
N
C
M
A
C
1
Y
B
1
例16
如图,过△ABC的顶点A、B、C各作一直线使之交于一点P, 而
分别交△ABC的外接圆于A1
、B
1
、C
1
.又在外接圆上任取一点Q, 则QA
1
、
P
Q
QB
1
、QC
1
与BC、CA、
AB对应的交点X、Z、Y三点共线.
C
B
X
A
1
例17 (第48届IMO 预选题)已知△ABC
为确定的三角形, A
1
、B
1
、
Z
C
1
分别为边BC、CA、AB 的中点, P 为△ABC外接圆上的动点,
PA
1
、
PB
1
、PC
1
分别与△ABC 的外
接圆交于另外的点A
2
、B
2
、C
2
.若A、B、C、A<
br>2
、B
2
、C
2
是不同的点,
则直线
AA
2
、BB
2
、CC
2
交出一个三角形. 证明: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C
不依赖于点P.
P
B
1
A
C
1
C
2
第6页 A
1
B
0
A
2
B
B
2
C0
A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