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余年寄山水
666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04:5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南大学招生简章-中秋节手抄报三年级




























目 录
一、观察物体(三)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五、图形的运动(三)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
九、总复习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课题 观察物体




知识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
目标 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能力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目标
情感
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目标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
呢 ?”(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
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
物体(板书)
(一)整体观察
1、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
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 观察这个图形,看看
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
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1、做教科书例2
2、智 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
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 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
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1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拓展应用



总 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
面是几。

作业布置

观察物体

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板书设计

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

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教学反思










2



第 二 单 元
因数和倍数(1)
学习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
第1题)。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
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设计意图

第 1 课时
课 新
型 授
10÷5= 16÷2= 12÷3= 100÷25= 150×4=
220÷4= 18×4= 25×4= 24×3=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 积。
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
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
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 探讨的内
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
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
3



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 :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
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 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 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
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 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
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 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
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 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
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
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 。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
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
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
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
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
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
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 数,除


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5



因数和倍数(2)
学习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
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 8题)。
第 2课时 课型 新授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学习目标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和求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
吗? 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
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
用整除的 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
一对找,如1×18 =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

设计意图
6



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
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 、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
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 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
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 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
找的 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 述的方法外,还可以
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7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
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
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
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



第1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
页练习三第1~2题)。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学重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 br>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
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 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
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 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
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
证。请你写一个多位 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
9

1 课时 课型 新授
设计意图



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 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 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
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 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
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
证。
(6 )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
31,401 ,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 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0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 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
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om




11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教材第11
页练习三的第3~6题)
1 课时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具运用 课件
设计意图
12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 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
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
(不能)
提问 :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
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
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13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
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
题。

【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14



第3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
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教材第12~13页练习
三第7~12题)
1 课时 课型 练习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学习目标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 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
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教学难点 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运用 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 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
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 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
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 br>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 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
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 的总价
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
因此,服务 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 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
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 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 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
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
15

设计意图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最大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最大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
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 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
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 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16



3.质数和合数质数和合数(1)
第4课时
学习内容
质数和合数(课本第14页例1及第16页练习四
1~3题)。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学习目标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 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填写下表)

质数、合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17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
书)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
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四的第1~3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到了什么新的本领?
学生畅谈所得。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18



质数和合数(1)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9



质数和合数(2)
第5课时
数的奇偶性(教材第15页例2,以及第16~17页
学习内容
练习四第4~7题)。

1.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数的奇偶
学习目标
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2.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做抽奖游戏。其实在抽
奖游戏中蕴含着许多数学规律,今天老师就看谁细心观察,在抽奖游戏中获
得数学规律。同学们想要奖品 吗?那就要看你们的运气了。
【新课讲授】
1. 探索规律
游戏一: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偶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
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偶数+偶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偶数除以2余0,两个偶数 相加的和除以
2还是余0。所以:偶数+偶数=偶数)
游戏二:出示盒子,里面装的都是奇数
游戏规则如下:从盒子中任意取出两张卡片,如果两个数的和是奇数就

设计意图
第 1 课时 课型 新授
20



可以领到精美礼品一份。
(1)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什么原因拿不到礼物呢?
(2)总结规律:奇数+奇数=偶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两个奇数 相加的和除以
2正好余2。也就是没有余数了,所以:奇数+奇数=偶数)
游戏三:怎样修改游戏规则能得到奖品呢?
(1)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就会中奖。
(2)总结规律:偶数+奇数=奇数
(3)你能说说为什么吗?(奇数除以2余1,偶数除以 2余0,一个
奇数加一个偶数的和除以2还余1.所以:偶数+奇数=奇数)
2.验证规律
这些卡片都是老师设计好的,仅仅靠卡片上的数,我们就下定论
似乎还早了些。我们还需要什么 呀?对,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那
么就请你再自己任意出几个数,验证一下这三种情况吧。验证后把 你的
结论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汇报发现的奇偶数规律。(偶数+偶 数=
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生齐读一遍
练一练:不用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吗?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3721+2007 22280+102 38800-345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6~17页练习四第4~7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
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只要我们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用眼观
察,多用脑去想,更重要的是多用手去做的话。数学知识就 非常简单了.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作业设计】
21



质数和合数(2)





数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22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 学 预 设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
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 和正方体。(三组面都
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 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
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 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
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 体所有的特征,是特
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
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
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 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
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
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
23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 br>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 给你留下
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总 结
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 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
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

个数

特征

正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特征

板书设计




6

相对的面
相等

6

都相等,是正
方形



12

平行的棱
相等

12

都相等




8


8


教学反思




24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创境激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初步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
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意义
学会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
口答: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用课件出示实物图 ,谈话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
标)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精美的包装盒,
工人师傅 在制作这些纸盒时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 方
体的表面积”,当你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1:什么叫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三、动手操作,建立表象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我们先来探究什么 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教
师利用课件出示长方体牙膏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沿着
棱剪 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你发现
了什么?
生1: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长方形组
成的。
2.初步认识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再出示正方体药盒课件)
按同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正方体展开后也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2:我发现正方体的外表展开后是由6个正方形组
成的。
3.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师:说得对!请你拿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也用同< br>样的方法剪开,再展开,看看展开后的形状,然后在展开
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 前”、“后”、
“左”、“右”标明6个面。
25





设计意图

合作探究



师:从学生手中选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展开图贴
在黑板上 。问:通过观察课件和动手操作实物模型,谁知
道什么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生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指长方体或正方
体外表的面积,也就是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的面 积和。
生2:简单地说就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
做它的表面积。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表
面积呢?
四、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探索活动:
长方体上下面的面积:
前后面的面积:
左右面的面积:
教师温馨提示:
上下两个面大小------,它是由长方体的------和------
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
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和----作为长
和宽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教师温馨提示:
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小组交流:
集体研讨:
学生归纳,老师板书: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 + 长×高×2 + 高×宽×2
或:(长×宽+ 长×高+ 高×宽)×2
2. 出示例1
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长0.7米,宽0.5米,高0.4 米,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两种算法,指定两名学生
上黑板板书,并口述列式计算的依据。
生1:先算3个不同面的面积和再乘2。
(0.7×0.5+0.7×0.4+0.5×0.4)×2
生2:先分别求出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再相加
0.7×0.5×2+0.7×0.4×2+0.5×0.4×2

26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合作探究
1.2×1.2×6
= 1.44×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勇闯第一关:快乐起跑线
亮亮要给一个长0.75米,宽0.5米,高1.6米的简易
衣柜换布罩(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平方米?
勇闯第二关:智力冲浪园
一个长方体的 饼干盒,长10厘米,宽6厘米,高12厘
米,如果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 br>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你学会了什么?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26页7、8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设计
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
面积呢?

1.2×1.2×6
= 1.44×6
=8.64(dm
2

答: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要用8.64dm
2
的包装纸。

教学反思

27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
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变式
训练
一、 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 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
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 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
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 (因为他们体型不
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
有关的内容。板 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 占的空间大?你能从
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
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 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
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 分米的小正方体,说
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 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
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 生
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摆一摆: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 成下图中
不同形状的模型,你知道它们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见教
材)
28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得出: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
积单位。
三、自主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
1、猜一猜: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跟什么可能有关?
2、实践:拼摆长方体,四人一组,用不少于16块小正方
体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 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
3、小组合作:学生四人一小组操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知识迁移推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师: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长方体。
师:根据这种关系,你能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2、师生共同归纳: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 V= a×a×a= a3
师强调:读作a 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3 a表示3个a相
加。
拓展应用
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
里面要铺垫0 .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
米沙子重1.7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最高兴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
惑?
作业布置
33页8、9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体的个数= 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
积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a×a= a3


总 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9




课题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知识 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理解
目标 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能力
能够采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目标
情感 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会应用“猜想-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
目标 题。
体积单位的进率。
体积单位的进率的化聚。
教 学 预 设
复习 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训练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长方体体积=( );
②正方体体积=( )。
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 )、(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
们就 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课程内容
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图中是一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想一想,
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呢?
设计意图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提问:
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
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
30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
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思考:①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
位的名数?
②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
名数?
出示例题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
立方分米?
写成如下形式:
3.8立方米=(3800)立方分米 2400立方厘米=(2.4)立
方分米
⒊出示例4:看见你得到哪些信息?
⑴这个包装箱的体积是多少?
V=50×30×40
=60000cm3
=60dm3
=0.06m3
⑵大家想一想,问题中没有要求我们最终用什么单位,你选择哪
一个?为什么?
如果出现这样答,你必须选择那个答案?
答:这个牛奶包装箱的体积是 m3。
⑶你还有其他的途径求出体积为0.06m3。先转化单位,再计算。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一根长方体钢材,长4.8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每 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材重多少千克?
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转化体积单位,还要注意已
知条件单位之间的统一。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设计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1





教学反思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创境激疑
容积和容积单位
知道容积的意义。
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
关系。
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






32



合作探究
三、新授:
1、反馈容积及容积单位:
生汇报:(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
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
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 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
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1000毫升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练一练:
1.8升=( )毫升 3500mL=( )L 15000升
=( )毫升
1.5dm3 =( )L
(4)汇报小组活动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
是1升。
2、长方体或正 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
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5 、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
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例6、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高度
450-200
=250(ml)
=25 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m
3


拓展应用
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
一个长方体水箱内, 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
底面积是多少?
33



总 结
作业布置
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41页12、13题
容积和容积单位


这个梨的体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450ml
200ml
水面上升的 高度
450-200
=250(ml)
=250(cm
3

答:这个梨的体积是250cm
3



教学反思



















34



第 四 单 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分数的意义
在学生原 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
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 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
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 学 预 设
复习 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 分数)谁
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
称吗?(板书):师:那你们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 ,用“米”
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
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
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 情境图,
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
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
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
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
35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 绘画笔。下面
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
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 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
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
表 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
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
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
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
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 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
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
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
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 中的什么?(分
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
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
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
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 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
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
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 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
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
笔?
36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个同学 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
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
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
也有 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
做分数单位。
拓展应用
总 结
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分数的意义


作业布置
观察刚才的5个图,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了一个整体。
观察图1~5
板书设计
图1图2
图3

图4图5










反思
37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分 数 与 除 法

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 练
一、导入揭题。
1、复习:76 是( )数,它表示( )。10
7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观察:5÷8= 4÷9= 这两道题能得到整数
商吗?
3、谈话:同学们,在计算整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除不尽
或得不到整数商,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了,这是
什么原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
二、明确学习目标。(在此处明确)
1、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通过练习,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标杆素材、展示、反思、训练、点
拨。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1、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学习要求:1、平均分怎样列式?
2、同桌讨论交流:根据分数的意义怎样解
决“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这个问
题。
3、观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
少个?
1、平均分同样可以列式为:3÷4。
2、小组合作探究:3÷4的商能不能用分数表示呢?
【练后反思】通过进一步探究,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
什么关系了吗?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
(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a÷b=b a(b≠0)
38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想一想:为什么要注明b≠0?】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64cm,它的边长是周长的几分之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8= 12÷17=

( )÷( )= m÷n(n≠0)=
分数与除法
例2、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
少个?
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
(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 a÷b=b a(b≠0)







板书设计
反思

39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真分数和假分数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式训练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出示教具) 请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
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第一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
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
l 小。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
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
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
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
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第一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
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3
8
、化成整数。
3
4
76
(2)把、化成带分数。
35
(三)、(课件展示)例3、(1)把
40



想:
学生独立完成。
6
=?
5
拓展应用
1 .在分数 中,当a小于( )时,它是真分数;
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假分数。
2. 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 )时,它是
假分数; 当a大于( )时,它是真分数。
3 .分数单位是 的最小真分数是( ) ,最小假
分数是( )。
4. 写出两个大于 的真分数( )和(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
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的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 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
假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54页做一做
真分数和假分数

总 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3
8
、化成整数。
3
4
76
(2)把、化成带分数。
35
6
想:=?
5
例3、(1)把







反思

41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分 数 的 基 本 性 质

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建构过程,归纳概括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
的基 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
的思维。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
学的兴趣。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 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听录音故事:有一位老爷爷把一块长方形地分给四
设计意图





12
,老二分到这块地的,
48
48
老三分到这块地的,老四分到这块地的。 老大、老
16
32
个儿子。老大分到这 块地的
二、老三觉得很吃亏,于是四 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
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
句话,四兄 弟就停止了争吵。
2、思考:阿凡提为什么哈哈大笑?学生拿出课前准
备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 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
创境激疑
1

4
24
8
、、 ,观察、比较和验 证,得出结论:四兄弟
816
32
4124
8
分的地同样多。板书: ===。 引导学生把
164816
32
分数化成除法的形式,并算出它们的商,再 次验证

124
8
=== 。
4816
32
3、引导:四兄弟分的地同样多,却以为自己很吃亏,
争吵不休,引得阿凡提哈哈大笑。那么,这几个分 数的分
子与分母不一样,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阿凡提对四兄弟
讲了哪些话,四兄弟就停止了争 吵呢?其实,这里包含了一
个数学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从 中任意选择两个分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
的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分数的大小不变? 学生自
由选择分数比较,思考分数分子与分母的变化情况。
42

合作探究



2、组织引导学生交流所选择的两个分数以及它们分子
与分母的变化情况。(注意引导出分子与分母同时乘同一个
数和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两 种情况。)
3、引导学生把交流的等式分成两类,并说出依据。 学
生思考分类,然后提 问,师相机分分子与分母同时乘同一
个数和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同一个数两类板书等式。
4、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两类等式,
思考:从这些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
么? 提问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初步 概括结论:一个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
小不变。
①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操作验证,或计算验证。 ②
思考:是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任何一个相同
的数,分数的大小都不变呢? 启发学生得出:0除外。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③引导学生再次归纳,概括
结论:一个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课件出示)例2、把
合作探究
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
拓展应用
我们班
210
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
324

24
的同学参加了舞蹈小组, 的同学参加了书法
510

小组, 哪个小组的人数多?
总 结
作业布置
1、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

2、我们是怎样学到这些知识的?你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

59页8、9题

板书设计








反思
43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最 大 公因 数

结合解决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
方法。
学会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
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
作的精神。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式训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
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 遇
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
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 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
边长是几分米 的地砖?)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二、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操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 房
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
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 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
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
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 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
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
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过程) 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
有剩余?长方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 习
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
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 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
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
的摆法。 (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操作,发现规律。 ①学生操作。 学生在
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
②交流汇报。 请xx小组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③
观察发现。 ④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
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 ⑤明确公因数、最大
44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公因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
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有哪些?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 (2)用集
合图表示 课件动态显示:用集合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
的因数、公因数。(学生观察) (3)认识最大公因数 教
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多
少的地砖?
出示例1:8和12公有的因数哪几个?公有的最大因数
是多少?
出示例2:你还能找出18和27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
数吗?
学生应用知识自己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
拓展应用
同学们刚才完成得不错,如果让你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有信心吗?

10和15的公因数 —————
14和49的公因数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最大公因数

16的因数: 1 2 4 8 16
12的因数: 1 2 3 4 6 12
16和12的公因数: 1 2 4
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4
总 结
作业布置

61页做一做
板书设计







反思
45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约 分

通过教学,使学生题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 15和21 7和9
4和24 20和28 11和13
2、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二)分析探究
出示例4 :把
学生先尝试把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24
化成最简分数。
30
24
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
30
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
母,最后等到最简分数。
2424212121234
== ==
3030215151535
合作探究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
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242464
==
303065
6、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7、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
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例4,试着自己写
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教材上的内容。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46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教材66页7题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疑问?
教材67页11、12题

约分
例4 :把




24
化成最简分数。
30
板书设计
2424212121234
== ==
3030215151535

242464
==
303065









反思
47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最 小 公 倍 数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 训练
一、复习引入
1.你能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3和8 6和11 13和26 17和51
2.求30和42的最大公因数。
教师:前面我们已学过两个数的约数和最大公因数,现
在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教学过程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
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
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采用列举的方法,分别找出6和8的各自倍数,
再分析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采用列表的方法,将6和8的倍数分别列成图表,
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3)我们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几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把6和8分解质因数,写出短除的竖 式并指出它们
公有的质因数是哪些?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①6(或8)的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6=2×3;8
=2×2×2
48



②6和8的公倍数必须包含哪些质因数?(2×3×2×2)
(4)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
成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3、教学例3:

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3分米,现在用这种墙砖铺一
个正方 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
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1)学生观察图中内容,分析图中已知内容和问题分
别是什么?
(2)独立思考问题并在纸上画一画。
(3)小组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
解决方法: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也是
2的倍数。
思考:3和2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多少?有无最大的?为什么?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总结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写成
这种形式后该怎样做。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72页10、12题

最小公倍数
1.教学例1: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几个?公有的最小
倍数是多少?
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4和6公有的倍数有:12、24、36……
4和6公有的最小倍数是:12
2.教学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
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板书设计

反思

49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通 分

使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 交流


式训练
一、复习引入
1.求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8 8和9 9和45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填上正确的答案。

设计意图






二、探索研究1.教学例3:地球上,陆地面积约占地
球总面积的
创境激疑
,而海洋的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那么,
你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吗?


(1)出示例3,比较和的大小。
提问:这两个分数能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2)比较下面几组分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上 面
3道题都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那么下面三组分数的
大小你会比较吗?说说你是怎么想 的?
50




(3)分母相同分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分子相同的
两个分数呢?(学生总结规律)
让全体学生自学课本第114页例3,并思考下列问题:
2.教学例题4:
教师出示图例。

豆类食品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经常使用有益于人
体健康 。其中黄豆的蛋白质含量大约是,蚕豆的蛋白质
含量大约是
问题:
,黄豆和蚕豆哪个的蛋白质含量比较高?
(1)你能直接比较和的大小关系吗?为什么?
(2)上面例题3能很快看出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组分数有什么特点?

①为什么








和不容易直接比较大小?
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③能用10、20、30等数来作它们的公分母吗?
④课本上为什么选用20作公分母?
(3)全体学生围绕以上思考题进行讨论。
(4)通过直观图引导学生比较和的大小。
①是怎样变成的?板书:
51



又是怎样等于?板书:
②谁会用“因为……所以……”来说明?
板书:因为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所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通分的意义。

1.什么叫做通分?
2.通分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完成做一做

通分
例3、比较和的大小。
板书设计
例4、


因为,所以








反思
52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分 数 和 小 数 的 互 化

理解小数化成分数、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
成小数。
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会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
小数。
在知识探索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会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1.在( )内填上正确答案。
(1)0.1表示( )分之( )。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2)0.3表示( )分之( ),写作
2.想一想,小数的意义是什么?




二、课程学习
1.教学例题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
每段长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 呢?问题:你能用小数
和分数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学生独立计算,
也可以让同桌两 人合作,一人的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另
一人的用分数表示)
(1)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等分绳长的结果:
合作探究


得出:
(2)两种不同形式的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将它们直接
用等号联结。那么,能不能把小数直 接写成分数?如果能,
怎样写?
思考:怎样能较快地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学例2、把

7393925
、、、、、化成小
1
53



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自己解答。
总结:
一般方法:分子÷分母(除不尽时按要求保留几位小
数)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教材79页9、10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做一做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例题1:把一条3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 10段,每段长
多少米?如果平均分成5段呢?问题:你能用小数和分数
板书设计
分别表示出每段绳子的长度吗?





反思







54




第五单元 图形的变换(3课时)

课题


知 识


能 力
图形的旋转(1)
课型
新授课
了解旋 转及其旋转中心和旋转角的概念,了解旋转对应点的概念及其应用它们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及性质,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经历观察,产生概念,
过 程
通过复习平移、
应用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方 法
情 感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激发学习热情.

态 度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案
旋转及对应点的有关概念及其应用.
从活生生的数学中抽出概念.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画图工具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

1.将如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平移,使点B的对应点为点D,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2.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请你画出△ABC关于L的对称图形△A′B′C′.






3.长方形、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等腰三角形呢?你还能指出其它的吗?
(口述)老师点评并总结:
(1)平移的有关概念及性质.
(2)如何画一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口述它既有的一
些性质.
55



(3)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二、合作学习
我们前面已经复习平移等有关内容,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运
动变化呢? 回答是肯定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
1.请同学们看讲台上的大时钟,有什么在不停地转动? 旋绕什么点呢?•从现
在到下课时钟转了多少度?分针转了多少度?秒针转了多少度?
(口答)老师点评:时针、分针、秒针在不停地转动,它们都绕时针的中心.•
如果从现在到下课时针转 了_______度,分针转了_______度,秒针转了______度.
2.再看我自制的好像风车风轮的玩具,它可以不停地转动.如何转到新的位置?
(老师点评略)
3.第1、2两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共同特点是如果我们把时针、风车 风轮当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些图形都可以绕
着某一固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
像这样,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
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下面我们来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问题.
例1.如图,钟表的指针从“12”到“1”,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
度;从“1”到“ ”,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60度;从“3”到“6”,指针
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 度;从“6”到“12”,指针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了 度。 口答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三、拓展练习
教材P83 做一做.

四、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要掌握:
1.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角的概念.
2.旋转的对应点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



教材P85 1、2、3.


反思


56




课题


图形的旋转(2)
课型
新授课
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理解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 夹角等于旋转
角;理解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掌握以上三个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知 识


过 程


方 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先复习旋转及其旋转中心、旋转 角和旋转的对应点概念,接着用操作几何、实验探究图
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
从事图形旋转基 本性质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察,培养运动几何的观点,增强
审美意识.

能 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案
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运用操作实验几何得出图形的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画图工具
设计意图













一、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什么叫旋转?什么叫旋转中心?什么叫旋转角?
2.什么叫旋转的对应点?
3.请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
如图,O是六个正三角形 的公共顶点,正六边形ABCDEF能否看做
是某条线段绕O点旋转若干次所形成的图形?
(老师点评)分析:能.看做是一条边(如线段AB)绕O点,按
照同一方法连续旋转60°、120° 、180°、240°、300°形成的.
二、合作学习
上面的解题过程中,能否得出什么结论,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A、B、C、D、E、F到O点的距离是否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BOC、∠COD、∠DOE、∠EOF、∠FOA是
否相等?
3.旋转前、后的图形这里指三角形△OAB、△OBC、△OCD、△ODE、△OEF、△
OFA全等吗?
老师点评:(1)距离相等,(2)夹角相等,(3)前后图形完全 相等,那么这个
是否有一般性?下面请看这个实验.

57



例2.如图,将直角尺固定在方格纸上,像这样在方格纸上每次按顺时针方向 旋转
90度,观察三角尺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84 做一做换另一把三角尺,在方格纸上按逆时针方向像上面那样转一
圈并说一说。
四、应用拓展
例3.如图,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
做一做 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吗?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3.旋转前、后的图形完全相等及其它们的应用.
作业

教材P86 5 、6.


设计


反思




58




课题


图形的旋转(3)
课型
新授课




理解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掌握根据需要用旋转
知 识
的知识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能 力
复习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着重强调旋转中心和 旋转角然后应用已学的知识作图,设计
出美丽的图案.

过 程


方 法
情 感
让学生从事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案设计的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态 度
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案
用旋转的有关知识画图.
根据需要设计美丽图案.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画图工具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根据学生回答
问题情况,进行
点评和指导。




进一步了解学
生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
1.(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1)各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有何关系呢?
(2)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3)两个图形是旋转前后的图形,它们完全相等吗?
2.请同学独立完成下面的作图题.
如图,△AOB绕O点旋转后,G点是B点的对应点,作
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
(老师点评)分析:要作出△AOB旋转后的三角形,应
找出三方面:第一,旋转中心 :O;第二,旋转角:∠BOG;

第三,A点旋转后的对应点:A′.
二、合作学习
从上面的作图题中,我们知道,作图应满足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对应< br>点,而旋转中心、旋转角固定下来,对应点就自然而然地固定下来.因此,下面就
选择不同的旋转 中心、不同的旋转角来进行研究.
1.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
画出以下图所示的四边形ABCD以O点为中心,旋转角分别为30°、60°的旋转
图形.
59





深入小组了解
学生的交流情
况,指导学生学
会交流、倾听。


2.旋转角不变,改变旋转中心

画出以下图,四边形ABCD分别为O1、O2为中心,旋转角都为30•°的旋转图形.

过关检测
目标达成





因此,从以上的画图中,我们可以得到旋转中心不变,改变旋转角与旋转角不
自主总结,加深
变,改变旋转中心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可以经过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了解。

例4.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

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1、要把方格纸上标序号 的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到鱼图中去。2、还

得观察每块板在方格纸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三、巩固练习
教材P87 做一做
四、应用拓展
教材P88 练习二十二1至3
五、归纳小结(学生归纳,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
1.选择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2.作出几个复合图形组成的 图案旋转后的图案,•要先求出图中的关键点──
线的端点、角的顶点、圆的圆心等.
作业

教材P88: 练习二十二1、2 P88:3


设计


反思



60




第六单元 分数加减法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 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在 具体情景中对整数加减法的意义进行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提高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 力。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能熟练掌握并养成最后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的习惯。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变式
训练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
你能举了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板书两个分数:看着这两个分数,你能想到哪些有关的分数
知识?(学生回答。)
2、师:同学们复习的很全面,咱们再具体做个练习好
吗?
二、新课讲授,总结规律:
1、学习例题1:
师:刚才的复习告诉我,大家对分数知识掌握的很好。还记得< br>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对分数的计算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
天我们继续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 法”。教师板书课题。
A、创设情境,出示题目:
B、出示例题1
师:请说出图上有什么信息?
(1)学生分析读题,列式,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数加
法和整数加法的含义
(2)你能大胆的猜测一下计算结果吗?学生说出得数。
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证明得数是正确的。同桌或小组内的同
学交流自己的方法。
(3)方法展示:
图示法、线段法、数分数单位法。
2、学习例题2
师:刚刚学习了同分母的加法,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
同分母的减法。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61



A、教师板书两个分数
31

44
(1)师:你能用这两个分数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吗?学生
思考并回答。
(2)师:老师也用这两个分数编了一道减法应用题,想
看吗?
B、出示例题2:为什么用减法呢?小数减法的含义和
整数减法的含义。
请仿照例题1的计算方法计算得数。
出示例3、电视台少儿频道各类节目播出时间分配情况如
下:
节目类

时间分

动画类 游戏类 教育类 科普类 其它
4

15
1

15
7

15
2

15



(1) 前三类节目共占每天节目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2) 其它节目占每天播出时间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做一做1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他的计算法则吗?
做一做2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设计



31
41
+==
88
82
3121

例2、-==

4442
例1、







反思


62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 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br>
变式训练
一、复习铺垫。
1、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板书同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为什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分母不变,只把
分子相加减?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根据情境提问题并列式。
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生 活垃圾,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情况。渗透不乱扔垃圾,自觉把垃圾分类处理的环保教育。
用课件出示例1的垃圾分类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
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情境中的数据,提出问题:(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
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 圾中共占几分之几?
(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
引导并指名学生列式:
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1333
+ - (板书
4101020

算式)
2、比较不同,导入新课
教师:黑板上这两道题,同学们能直接算出结果吗?
(不能)刚才那些题你们算得特别快,为什 么这两道不行
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指名回答)
教师:是的,像黑板上这样,由不同 分母分数组成的加减
法,叫异分母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
同。这一节课我们 就来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板
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新课
<一>例1(1)
13
+
410
63



1、理解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教师:我们先看第一道加 法题:+
13
,为什么分母不同,
410
就不能直接相加呢?(指名回答:分 母不同,也就是分数
单位就不同,就不能相加)
看扇形图加深理解。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教师: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和
1
4
3
就 可以直接相加了?
10
(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用什么方法可以转化呢?同学们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吗?
你们可以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
学生分组讨论、试算,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教师:都研究的差不多了,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哪个小组
同学愿意到前边谈谈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介绍各自的计算和思考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评价,
选出最好的方法。
135611
+=+=
410202020
33
<二>例1(2) -
1020
板书:
1、 引导学生用刚才探索出来的方法,计算
33
- 。
1020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算。
2、请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
拓展应用 96页5、6题
这节课我 们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学们通过积
极探索和互相的合作交流,自己找到了计算的方法,并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都非常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灵
活运用这些知识,在生活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
97页9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1)
板书设计

总 结
作业布置
135611
+=+=
410202020


例1(2)
333
-=
102020
反思
64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
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
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 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
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
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
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 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
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
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
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
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
加减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
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 顺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
65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
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 结果
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 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
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 么丰富的
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
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 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
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
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
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4、 25)把谁看做单位
“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 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
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
几分之几 ?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
发现?
出示例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3223
+ +
7557
213213
(+)+ +(+)
34434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出示例3、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 些
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儿了。他一共
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写在下面。
喝了 次纯牛奶。
第一次: 。
第二次: 。
小组讨论后解决。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完成做一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101页5、6题




66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设计
3223
+ +
7557
213213
(+)+ +(+)
344344


反思














67




第七单元 统计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统计(一)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从单式折线统计 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能根
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对在具体的情境下,选择哪种形式进行统计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br>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 引出折线统计图
(1)这是李康同学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出示
统计表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清晰地表示体温变化的情况
吗?(条形统计图)
(3)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能清楚的看出什么?
小结:通过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看出一天 的体温变
化,还能很快看出哪一时刻的体温最高,哪一时刻的体温
最低。
(4)那怎样更简单、更清晰的表示一天的体温变化情
况呢?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新的统计图——折
线统计图
二、 解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也是统计图的一种,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
你看懂了什么?
a) 独立观察
b) 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1)点:
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②小结:折线统计图上的点是表示一天的体温。
(2)线:两个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李康的体温变
化情况)
68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小结: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4)在折线统计图里,可以通过折线的升降来看变化
的情况,看看书上怎么说的?
学生看书
三、感受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 独立思考——同桌说一说
(2) 交流
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今天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它与我们以前
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吗?
(1)生说
(2)小结:条形统计图能清晰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
线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106页做一做
折线的升降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
化越大。
109页1、2题

统计(一)



体温

37.4< br>37.2
37.0
李康2012年5月15日体温变化统计图
·
··
·
·
板书设计
36.8
36.6
36.4
36.2
36.0
0
起床时

10:00 14:00 17:30 19;30 时间








反思
69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统计(二) < br>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
问题,根据数据的变 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 交流协作,
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
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教 学 预 设
复习激趣< br>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式训练
一、复习
1、什么是折线统计图?
2、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例2、折线统计图
人口数万人
11.5
11.0
10.5
10.0
9.5
9.0
8.5
8 .0
7.5
7.0
6.5
6.0
5.5
0
6.20
5.76
8.09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例2、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10.08
·
9.67
·
·
9.23
·
10.20
·
·
·
8.25
8.12
·
·
5.73< br>·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

合作探究
人口数万人
11.5< br>11.0
10.5
10.0
9.5
9.0
8.5
8. 0
7.5
7.0
6.5
6.0
5.5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
例2、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10.70
10 .67
10.07
9.67
9.34
·
·
·
9.6 5
·
9.80
·
·
·
10.23
10.22
·
·
·
10.87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
易比较?(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

70




< br>例2、请你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人口数万人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 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11.5
11.0
10.5
10.0
9.5< br>9.0
8.5
8.0
7.5
7.0
6.5
6.05.5
0
10.70
10.67
出生人口
·
·
·
死亡人口
10.22
10.23
10.20
·
9.80< br>·
9.65
·
9.67
·
·
·
10.08< br>9.34
··
9.23
·
·
·
8.098.258.12
·
·
·
10.07
9.67
6.20
5.76
10.87
·
·
·
5.73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时间年

合作探究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 数的变化
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的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数量关系?
(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
么什么共同的规律吗?
时间年
出生人
口万人
死亡人
口万人

2001
1708
821
2002
2003
1652 1604
823827
2004
1598
835
2005
1 621
851
2006
1589
895
2007
1599< br>916
2008
1612
938
2009
1619
9 42
2010
1596
953

2、学生独立回答以上问题。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110页5题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
统计图。
110页7题



反思







71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课题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过程
目标导学
数学广角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
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 ,体会解决
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
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教 学 预 设 < br>复习激趣

目标导学

自主合作

汇报交流

变式
训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生产中多少会产生次品 ,这就需要质检员找出次品,
今天就请你们来充当质检员,上岗前要对大家进行简单测试,
看看 你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怎么样?
出示3组图片,前两组图中有一个次品,找出来,说根
据。
2.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有
些物品看起来完全一样,但事实上重量不同,要么重一点要
么轻一点的 次品,混在合格产品里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研究如何“找次品”。(板书:找次品)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基本原理。
1.出示木糖醇,提出问题:这里有3 瓶木糖醇,其中有
一瓶少了3粒,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师:对,
我们可以用天平来帮忙找出次品。
2.让生根据讨论题同桌互相说说方法。 3.学生汇报方案
并上台边讲边在天平演示。 师据生回答板:3(1,1,1) 1

(三)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方法。
1 .老师又拿来了两盒口香糖,和前面的三盒混在一起,
你还能用天平将那盒少了两粒的口香糖找出来吗?
小组讨论:(1)你把待测物品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假如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
(3)假如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老师在投影上演示,边演示边讲。
72





设计意图

创境激疑

合作探究



(四)从多种方法中,寻找“找次品”的最佳方案。
“刚才大家都很聪明,都能在 几盒口香糖里找出轻的那
盒次品来,那如果有的次品是比较重一些的,那你又能不能
把它找出来 呢?”
1、课件出示例2,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
品重一些),用天平称, 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2、让学生分析讨论。
(1)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填在表
中。 零件个数 分成的份数 保证能找出次品的次数
(2)汇报交流。
1 .有7 瓶药片,其中1 瓶中少2 片,你能设法把它找
出来吗?
2 .有15 盒巧克力派,其中1 盒中少3 块,设法把它
找出来。
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的最好方法:一是把待测物
品分成三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115页5、6题


数学广角


找次品 最好方法:
一是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
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


拓展应用
总 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反思
73




总复习
总复习(1)
教学内容:课本115—12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以及图形的运 动方法,掌握对称的知识,对图形的旋转有更深入的
认识。
2、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根据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正确计
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巩固不同体积、容积单位,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4、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1、能根据对称和旋转的特征正确作图。
2、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再次认识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预
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空间与图形、统计相关知 识进行复习。请大家回忆一下我
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
根据学生交流、汇报,板书
观察物体
图形的运动 轴对称 平移 旋转
认识:面、棱、顶点
表面积 意义:六个面的总面积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 意义:所占空间的大小
正方体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体积 立方米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体积单位进率
意义:所容纳物体的体积
容积 单位:升、毫升
测量方法:从容器里面量
计算: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1、完成教材116页第2题
7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117页第3题
学生共同归纳
3、完成教材119页第11、12题
学生根据要求写出答案,集体交流、汇报
4、完成教材117页第4题
三、有效训练,拓展延伸学生分组完成练习,指名回答
1、填空。
(1)把三块棱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比原来三
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 )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体接上一个正方 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表面
积是( )平方厘米。
(3)一根长方体木料左右都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的总面积是7.2平方米。这根木料长4.5
米它 的体积是( )立方米。
2、解决问题。
(1)把一个长60厘米的铁丝焊成一个正方体模型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
少?
(2)一个铁皮油箱,长和宽都是25厘米,高是40厘米做这个油箱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
能 装汽油多少升?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 作业《同步》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图形的运动 轴对称 平移 旋转
认识:面、棱、顶点
表面积 意义:六个面的总面积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长方体 意义:所占空间的大小
正方体 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体积 立方米
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体积单位进率
意义:所容纳物体的体积
容积 单位:升、毫升
测量方法:从容器里面量
计算: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单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后反思

75



总复习(2)
教学内容:教材115—12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 复习,使学生加深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的理解,并能
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2、对知识进行系统、全面的整理与复习,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
律性知识。
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整理、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上复习课,复习内容是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减法。
二、回顾整理
(一)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2、3、5的倍数特征
2的倍数:个位是0、2、4、6、8
3的倍数:各位全加,和是3的倍数
5的倍数:个位是0、5
2、5的公倍数:个位是0
3、奇数、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4、质数、合数
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
5、最大、最小
最小因数是1,最大是本身
最小奇数是1,最小偶数是0
最小质数是2,最小合数是4
最小自然数是0
(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1、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单位“1”:一个整体
3、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4、分数与除法
A÷B= (B≠O)
76



5、真分数和假分数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相等的分数
6、带分数与整数、假分数的互化
7、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9、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0、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约分。
11、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12、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三)、分数的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结果再约分。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同,先通分,把分数变相同,再加减,结果要约分。
三、有效训练,拓展延伸
1、填空。
在2、3、0、91、0.25、1、65、121、71和50中,( )是自然数,( )
是整数,( )是奇数,( )是偶数,( )是质数,( )是
合数。
2、完成教材118页第1—3题,第119页6、9题
3、三个质数的积是42,这三个质数分别是( )、( )和( )。
4、A是一个自然数,它的最小因数是( ),最大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 作业《同步》
板书设计
总复习(2)
因数与倍数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加减法
反思

77

第三代搜索引擎-圣诞节的活动


男人使用手册-教师节的由来50字


下象棋作文-湖北省教育厅


七夕节的图片-服装销售工作总结


杭商院-国土面积排名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劳动作文


河南农大研究生院-公务员试题


祖国的歌-简单辞职报告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