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别妄想泡我
822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06:1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北省二本分数线-时间煮雨简谱


回 顾 整 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4-27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借助六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回顾和
整理。通过中间四个小朋友的对话,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习的各个知识点,通
过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与反
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 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
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 带分数或整数。
2、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
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观察、操作 、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
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
咱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
二、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师谈话:同学们在这一单元 中学到的知识可真不少呀,这么多内容散乱无序,同学
们想不想对它们进行整理呀?下面请大家结合刚才 回顾的知识,想一想知识之间的联
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一下,好吗?
2、组内交流 ,补充完善
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
同学补充。
(小组内自由交流)
3、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让 全体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交流,系统整理和复习
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从独立完成到 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
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充分体现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一教学思想。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画中有四句 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
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 题,如:“一个字占总
字数的几分之几?”“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 宽的几倍。
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
理 由。
四、综合练习,拓展应用。
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 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 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
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 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一分,
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设计意图]练 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
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 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
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28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是对第二单元分数的 意义和性质的复习与检测,通过复习,可以帮助
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 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
运算和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 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
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 br>【设计意图】:简单的材料,开放的提问,放手让学生发挥各自已掌握的知识解决
问题。从中教师 可以把握学生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的思维是参差不齐的,开放的,
想到什么就是什么,能解决什么就 解决什么,教师必须敏感的捕捉信息,进行必要的修


整。学生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思维 的浪花被激起,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 ,
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整理的需要,从中感受到整理知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构建
完整的知识网络。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 br>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
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 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
介绍之前,老师提一 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
(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 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 的?以什么为基本概
念?分成哪几部分?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整理的过程,每一个成 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个人
的个性得到张扬,更从其他成员的讨论中完善知识的建构,取长补短。同时 培养学生学
会倾听,学会交流。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表或指导学生的建
议,成为合作者、引导者。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1、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2、基本练习。(课本第28页练习)
3、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4、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我检测,明白自身的不足之处,可以 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
补。学生的反思是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有利于自 主学
习,自我肯定,增强学生的独立意识。




三、剪纸中的数学—分数加减法(一)
信息窗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29
页。
教材简析: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
会找 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 ”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
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
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
等数学活 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
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3、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
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 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几幅剪纸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谈话: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
陶冶情操。我们班的二 课活动就要学习剪纸,同学们有兴趣吗?
2.出示情境图,剪纸的第一步要先裁纸,观察信息窗你了解 到哪些信
息?同学们在裁纸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这张纸长24厘米,宽18厘米;要想剪 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并
且剪完后没用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呢?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 师:整厘米是指多少厘米?你怎样理解没有剩余?


2.提出要求:利用我们手中的学具 ,一起来摆一摆,用边长多少厘米的
正方形纸片可以将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
小组合作进行,可以将拼摆的结果纪录下来。学生有的在摆,有的可
能在想象。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生1:我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24个,可以摆
18行,这样正好铺 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2:我用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12个,可以摆9行,也正< br>好摆满,没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3:我用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沿着长摆了6个正方形,摆了4行,还
有剩余。(课件演示)
生4:……
师将可以摆满和不能摆满的数据分类进行板书
(二)分析概括,提升数学问题
1.讨论: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生: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最长是6
厘米。
2.师:正方形的边长为什么不能是4厘米、5厘米、7厘米……?
3.师:想一想,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可见只有用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才能将长
方形摆满。
4.师:那么1、2、3、6与24和18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说: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5.师:24的因数有哪些?18的因数呢?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引导学生填写下图并重点思考: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
24的因数 18的因数




24和18共有的因数

(三)总结概括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2,3,6是24和18共有的因数,6是
公有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2.师总结:1,2,3,6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 们是24和
18的公有的因数,也叫公因数;其中6是最大的,是24和18的最大公因
数。( 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书31页自主练习1
2
4,8,12,24
1,2,
3,6
9,18
1,2,3,4,6,
8,12,24
1,2,3,6,
9,18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师:我们已经找到了24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 公因数,现在我们可以试
着用你喜欢的方法找一找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可以用集合图的形式也可以用列举的方法
2.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列举法1: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列举法2: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18的因数
12的因数:1、2、3、4、6、12;其中1、2、3、6也是18的因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最大公因数是6
3.师介绍:除了以上的方法还可以用短除法求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用公因数2去除
12 18
2
用公因数3去除
3 6 9
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
2 3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2×3=6
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先用12和18 的公有的因数2去除,除得的商如
果还有公因数就要继续除,注意每次除时都要用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去 除,
再用公因数3去除,一直除到公因数只有1为止。最后写结论时要把所有


的 公因数(除数)连乘起来,就可以得到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们通
常运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
4.师:同学们学会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比较一下
它们各自有什 么优势?
学生讨论得出:列举法适合数比较小的题目,如果数比较大用短除法好。
5.巩固练习:
(1) 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出现的错误着重讲解。
(2) 自主练习3
使学生明确用这两 种花搭配成同样的花束(正好用完,没有剩余)
也就是求72和48的最大公因数。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3.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29—31页,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找出10和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结合此题,教师提 出问题:你用什么方法求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什


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2. 课件出示:用短除法求出27和18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解答的过程,
二、 研究具有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
1. 课件出示p32自主练习 4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12 18和54 24和72
(1)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找到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全班进行交流
(2)师:仔细观察,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与这组数有什么关系?你发现
了什么?
生1:我发现每组数中的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生2:我发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那个
小数。
(3)师:可以再举例验证一下吗?
(4)师生共同总结: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那个小数。
2. 课件出示第二组数:8和9、17和28、15和32
(1) 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解答,发现这些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就是1。
(2) 师:像上面这组数,它们只有公因数1,我们可以说公因数只有1
的两个数也叫做互质数。8和9是互质 数,17和28是互质数。还能举出


几组互质数吗?
(3) 共同总结: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 拓展练习
1.p32自主练习 7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可以选择边长是多少分米 的正方形地板砖”使学生明确,要求的地板
砖的边长必须是微机室长和宽的公因数,也就是找90和60 的公因数。
2.p32自主练习 8
学生审题,明确:把3种彩条截成同样长的 小段且没有剩余,每段彩条
最长几厘米?就是求16、32、56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列表法也可以用短除法。
指名学生板演,试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集体订正,师生共同总结方法:先用3个数公有 的因数去除,一直除到
三个数只有公因数1为止,再把所有的公因数连乘起来。
四、 课后作业:
p32自主练习 5、6

信息窗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7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最大公< br>因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
分数加减法 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最简分数和约分意义及方法。“合作探索”中的第一个


红点部分是学 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认识最简分数。第二个红点部分是学习约分的意义和
方法。绿点部分是学习同分母分 数减法。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
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 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了解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 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
体验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
今天我进了学校的网站了解了一下。瞧,这是我无意间发现的几幅剪纸作品。(播
放学 生作品),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挺棒的,我相信你们在这节课的表现也同样会是很
棒的,是吧?
2.出示在网站上得到的信息。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 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
品的38,通过信息复习分数单位。
3.请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合作探究 获取新知
“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的18,“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占了全部作品< br>的38,“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和“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一共占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一) 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样想的?揭示加法的意义
【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板书整理,指出本节课着重研究分数相加减的问题,其中,列式的
根据可以是加法的 意义,也可以是学过的关系式,如果学生的回答有涉及到加法的意义,


教学时可以顺势揭 示。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而且,由学生自己提
出的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 动地参与学习。】
(二)合作交流 探索算法
1.应该怎样计算?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想想看,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2)实在想不出办法的,可 以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信封。(信封中装有18和38的
直观图)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 中,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时,一般不会有人告诉我们
应该怎么做,需要我们调动自身的经验或 选择合适的途径(如:找人请教,尝试摸索等)
去探究,因此,从寻找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 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同时这也
符合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另外,考 虑到学生原
有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特别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备了“信封”。
2.根据学生汇报整理出(不一定要小结出具体是什么法,可视情况而定):
方法一: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得出18+38=48 小结:图示法
方法二:1个18加上3个18等于4个18,也就是48
小结:分数组成法
方法三:18=0.125,38=0.375,0.125+0.375=0.5,也就是48,小结:转化法
方法四:18+38=1+38=48 在前面某一方法的基础上,观察得出:分子相加,分母
不变。
3.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比如计算1120+3120,由此得出: 图示法直观明了,但分母较大时比较麻烦;分
数组成法要用文字叙述,也比较麻烦;转化法不能适用于任 意的分数。唯有第四种方法
既简便,又适用,易于操作。由此揭示出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则。
[ 设计意图]多样化的算法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独特的思路可以张扬学生个性,但我们还
应明确肯定思维优 化的必要性,不能只停留在对不同方法数量的追求上,尽可能地通过
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 的背景选择不同的方法,做到算法的优化。
4.规范计算过程。
18+38=1+38=48=12
比较刚才得出的计算结果,48、12,哪种计算结果更简洁?
借助直观图,学生感受到48就是12,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


5.总结法则。
同分母分数加法是怎么计算?能用自己的话来总结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吗?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6.闭上眼睛想一想,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计算结果要注意些什么?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7.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谁能出几道类似的题来考考你的同学?请同学说说计算过程和
想法。
[设计意图]这里出什么题,想考谁,由出题的学生指定,并在评讲的过程中强调对照法
则。
8.最简分数
(1)像12、18、13、38、34……这样,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 分数,叫做最简
分数。
(2)结合实例 巩固认识
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2.判断336、68是最简分数?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第一关:必答题(由每组派代表上台计算)
1452
+ + 29+49 59+49 310+910
9988
2.第二关:抢答题
1)分母是8的所有最简分数有( )。
2)512和615都是最简分数。 ( )
3.第三关:智力陷阱 张玲和陈静都喜欢课外阅读。张玲一天看了《皮皮鲁和鲁西西外传》的12,陈静
一天看了《蓝猫淘 气3000问》的12。两人一天共看完了12+12=22=1(本)。你认
为对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道题既可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中单位“1”的理解,又可对以后学习分数
乘除应用题 作铺垫。
四、回顾反思 总结提升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
1、 29+79 724+2324 415+815 1320+272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1)同学们你是怎样计算的?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 计算结果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成最简单的分数。
2、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6和8 27和9 8和9 42和54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练习题,使学生回顾同分母分数 的加法的解法、最简分数,复习最
大公因数,为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约分进行铺垫。
二、经历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一)、 尝试“变”分数。1624
1.活动要求:
(1)尝试用以前面的知识解决。
(2)这个分数要和原来的分数大小相等。
(3)它的分子、分母要比原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1)用公有的因数2分几次去除。 分步约分

(2)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 一次性约分



(二).归纳概念。
1.引导观察:
观察所变出的分数与原来分数的关系?
2.归纳意义:
启发学生由分数的大小和分 子、分母的变化概括约分的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
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 个过程叫做约分。)
3.规范格式

4.巩固练习
(1)观察 这个分数能否再化简了?为什么?
(2)游戏:找最简分数练习。
要求学生两人合作,一 个同学出一个分数,另一个同学变出一个和大小相等,但分子、
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把变出的分数写在 自己的作业纸上,能变几个就变几个。
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变的分数是怎样得来的,再全班交流。
(观察后发现分数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分数的分子、分母小、)。
5.归纳提升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怎样约分、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三、知识迁移、解决问题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 们,上节课我们被美丽的剪纸情境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
的数学问题。看,这里还有问题呢 !


[设计意图]串联情境,引出问题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旧知 和
生活经验,又可以引入下一步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学习。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呈现问题:“鲤鱼剪纸”的作品数量比“蝴蝶剪纸”的作品数量多占了总数的几分之
几?
(1)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吗?试着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算法,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新 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有
序的思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并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能 力。
2.归纳方法 提升认识
想一想: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成最简
分数。 < br>[设计意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解题思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归
纳出了同 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让多数学生尝试成功,从中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进一步提升认识。
四、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选择合适的数填在方框内。

最简分数 非最简分数

2.把下列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先化简,再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35 810 728 14
34 915
4.连线
14
+ 2
99
41
1 + 1
55
463
+ 1
777
175
+
889
5.判断下面各题的对错,找出错误原因,并改过来.
437
(1) + = (2)58- 38=28
7714
6.计算:
7271997
- - 1 - -
111
33113333
+ + + +

8866141444
观察第二行,你发现了什么?若两个相同的分数相减结果又如何?
7.一块月饼平均分成10块,两人共吃了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课件演
示)





我吃了3块

我吃了2块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 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利于激发其思 维的积极性。
五、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
乐趣,使他们更 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总设计意图]
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 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进行试做,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活 动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由“学会”型向“会学”型 转化。
1.知识由学生自己迁移——让学生在恰当的生长点上顺利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br>法,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在学习
的过程中引 入猜测,通过以旧引新,承前启后。通过剪纸情景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
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 创设良好的情境。
2.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学 习。《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
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设计时,要努力以问题为
主线来组织教学 活动,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提出问
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 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本课在设计简单的分数加
减法计算的例题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贴近学生生 活的内容作为教学题材,从学生熟
悉的剪纸作品情境出发,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与分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 且从这些数学信
息中,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明确了本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老师则顺水推舟地引< br>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设计,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
法,例题和 部分练习题都出自于学生之口,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
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
位。


3.方 法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运算图式。教材通
过是现实的问题和直观的图 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
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 运算。既然问题来自于学生,解决问题的
过程与方法也应当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与体验。这是新课标所要求 的。因此当学生自己提
出问题后,老师不是急于授予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引领学生借助手中 的学
具主动地操作实践,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交流,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的本质特征,形
成各 自独特的思维方式。本课以剪纸情境为主线,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或折纸,边涂、边
想、边算,凭借已有的 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头脑中逐步积累并建立起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运算表象,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的 过程中,一种基本的运算图式也得以主动建构,
学生体验到了初步的算理。在经历了一番操作和探索之后 ,学生已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
对运算方法加以表述。学生正是借助直观图形来发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 算规律,最
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同时也在探索、
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

信息窗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8-40页,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减的计算法则,理解同分母分数连
加、减的意义和计算方 法。
2、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旧知(出示flash课件)
一、56的分数单位是( ) 38是( )个18
67是6个()() 6个111是()
二、口答
14+34= 518+718= 920+1120=
45-45= 1315-415= 2845-1345=
师:说一说,刚才这些题你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任选两题说出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旧知,引 导学生回顾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产生知识迁移,为后
续学习本课新知作铺垫)
生:5个十八分之一加7个十八分之一,是12个十八分之一,得数是1218.
13个十五分之一减去4个十五分之一,是9个十五分之一,得数是915.
活动二:情境导入新知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欣赏了剪纸小组的同学精美的剪纸作品,现在他
们的功夫可是更加了得 ,不信你们看。(课件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学生
欣赏。)
师:让我们仔细观察两个小组的 剪纸情况统计表,通过观察你想从中了解
些什么吗?(给学生充分的了解信息的时间)
活动三:同分母分数连加的学习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生:甲、第一小组的四位同学的作品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乙、刘虎同学和杨华同学的作品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几分之几?
丙、王芳同学李军同学和刘 虎同学的作品,一共占第一小组作品总数的


几分之几?
……
丁:第二小组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板书,在后续教学中解决。)
师:我们先来解决丙同学的提出的问题,谁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根据以往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5+215=315 315+815=1115
115+215+815
师: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三个分数直接连加,计算更加简便)
教师板书:115+215+815
活动四:自主探索
师: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正确的计算出算式:115+215+815= 的结果,
分组讨论。
(在小组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师:请每个组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学生可能出现的思路:
生甲:1个十五分之一加2个十五分之一在加8个十五分之一,是11 个十
五分之一,结果是1115
生乙:我认为这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5,分母不变,只要把 分子加起来就


可以。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 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同分母分数连加的法则吗?
(概括能力的培养 优秀生)
生:同分母分数连加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教师及时评价)
……
教师板书:同分母分数连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指名说一说同分母分数连加的计算法则,多范围练习,及时了解全班学生
掌握情况。
活动五:同分母分数连减的学习
师: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二小组作品中,其他类作品占总数的几分
之几?
(学生自主在练习本上列算式,放手让学生探索计算)
教师友情提示:总数是单位“1”,计算过程中这个1应该如何处理。
自主计算后,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方法,说出自己的思路。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1、1-19-59=
2、1-(19+59)=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可以用假分数99表示,这样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9,就是9个九分
之一减去5个九分之 一再减去1个九分之一,结果是三个九分之一是39
生:因为分母都相同,所以分母不变,我只把分子相减,结果是39
生:我的结果是13,得数应该约分成最简分数。


生:我先算出花鸟和人物作 品占总数的几分之几19+59=69,然后用
1-69=39=13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合理的评价)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有道理,能把你的想法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同分母分数
连减的方法吗?
(培养学生对数学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同分母分数连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板书)
活动六: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随意找出其中两道题指名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学困
生),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3自主完成;
自主练习4,同桌交流做题思路在独立完成。
活动七:总结评价
师:这节课,同学们能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掌握了同分< br>母分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你们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
吗?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同分母分数连加(减), 115+215+815=1+2+815=1115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19-59=39=13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39-40,自主练习5-10
教学目标:
1、
2、
3、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能够熟练正确的进行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
正确分析和解答用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实际
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25111
1、填空(1)+表示( )个加( )个,一共是( )个,
99999
就是( )。
31111
(2)-表示( )个减( )个,还有( )个,就
44444
是( )。
2、计算16+56+16= 59+29+89=
712+212-312= 1-13-13=
3、指名说出同分数分母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4、独立完成自主练习5、6、8、10认真审题,注意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计
算。
集体订正
5、
6、
自主练习7,开火车口答的形式完成,关注学生的熟练程度。
自主练习9,小组交流讨论后完成


指名说出如何正确的填出括号里的数,集体订正。
7、 补充练习
123222324
(1)+++……+++=
252525252525
(2)1-59-49=
(引导学生探索,当分子相减为零时,所得的结果应怎样书写,为什么?)
8、 归纳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允许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回答提炼重点,概括归纳。
(锻炼培养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
习习惯)
小结板书:
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但括
号内计算的结
果可以约分时,不必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
约简。
意: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只能分子相加减,分母还是原来的分母。
②运算结果一定要化成最简分数。
③整数1可以化成同分母假分数,进行计算。
④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⑤有括号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就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
但括号内计算的结果可以约分时,不必 急于约分,等到和括号
外的分数计算后,可约简的再约简。


信息窗4:展板布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41~47页。
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一幅长方形剪纸作品及规格,同时说明所布置展板
的要求,拟引导学生研究布置展板 的方法,开展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知
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 题,通过具体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
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 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
行分数和小数 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
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探索公倍 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
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会用所 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
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4、在 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


习的信心,并进一步发展 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
体验。

第一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43页的内容,自主练习的第1~3题。
教学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同桌一起动手操作)
1、摆纸片活动。(课前一分钟)
(1)复习环节。(出示:在黑板上贴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这样长3厘米、宽 2厘米的长方形,不重叠、不间隔横着(手势辅助)排
下去,可以表示怎样的长度?还能说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若学生答不到点子上,则引导:这些长度与3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学生的回答是:这些数都是长3厘米的倍数,3的倍数个数是无限
的,所以能不断排下去 )
设问:那竖着排呢?你又有什么发现?
2、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
教师:在刚刚结束的寒假中,小明积极参加了社区的公益
活动,为了增加春节期间的节日氛围,社却要用右图所示
的这种规格的剪纸作品布置成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展板,来


装饰社区,你能不能帮小明想一想用多少个“春”字作品
可以摆成正方形展板?这些展板的边长分别是多少分米?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这些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
代替“春”字,同桌合作,用你手中的这些纸片摆摆看。
(2)学生操作,老师巡视,适时指导,对于找到一种摆法的学生,应即使
提示他们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不 同的摆法。挑选学生作品留待展示。
(3)情况反馈: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摆给全体同学看。
学生拼出的结果可能有许多种:
①用6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
教师适时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摆成边长6厘米的正
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 用算式表示?(6÷3=2(次),6÷2=3
(次))
②用24个小长方形,摆出边长是12厘米的正方形。
再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 形纸片摆成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
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12÷3=4(次), 12
÷2=6(次))
(4)总结规律。
提问:根据刚才摆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 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
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略停顿,给学生思考的
时间)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想到的多?
交流:(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板书
提问:他举得 例子对吗?为什么能摆成正方形?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


摆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 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课件出示下图)

(明确: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就能用这样的
小长方形纸片摆成。)
3、揭示概念
讲述:像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 和
3的公倍数,可以用下图表示(用课件出示)。

(板书:公倍数)这里的省略号又意味着什么?
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所 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
无限的,同样用省略号来表示。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
(预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既是一个数的倍数,
又是另一个数的倍数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则:不错,公倍数是
至少对于两个数而言的。)
教师: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其中最小的的是6,
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


同时明确,正方形展板的边长可以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
二、自主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出示题目:你能找出12和18的最小的公倍数吗?
提问:根据你对公倍数的理解,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静思一分钟)
学生交流,独立尝试。(完成在练习纸上),最后交流反馈。
一一列举出12和18的倍数,再找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60、72……
18的倍数有:18、36、54、72、90、108……(板书:注意省略号)
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引导学生逐个检查并打圈。)
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是:36。
反馈情况。
谈话:除了将2个数的倍数分别一一列举,再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
倍数。
质疑 :能不能更快捷一些,只列举出1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它们的公
倍数呢?学生尝试(练习纸)[学生 板演]
谈话:从9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还是从6的倍数中找9的倍数,都只要
从一个数的 倍数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你更喜欢哪
一种?为什么?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刚才我们用一个一个地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 找出两个数的公倍
数和最小公倍数,但这样找公倍数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太麻烦了。
教师:所以我们要找到一个比较简便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求最大公约
数比较简便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师:我们 来探究一下能不能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以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为例,请同 学们先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
学生完成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订正,教
师板书其结果:
12=2×2×3
18=2×3×3
教师:作为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你们认为应该是哪些质因数的乘积呢?
学生探究,首先 看全部质因数乘起来是不是12和18的公倍数,如2×2
×3×2×3×3=216,让学生意识到这 个数是12和18的公倍数,但不是最
小公倍数。
教师:那么怎样乘起来才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呢?
要求学生讨论出相乘时,相同的质因数只取一个就行了。
教师:试一试。
学生写出:2×3×2×3=36
教师:这个数是12和18的最小公倍数吗?与前面使用列举法得到的结果
相同吗?
教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把这几个数分别分 解质因数,再把它们的质因数相乘,但公有的质


因数各取一个。
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我们用不着一个一个地分解质因数,用短除式可以作
一次性的分解。 用课件显示把两次分解合到一个短除式的过程,学生再试着写短除式,让
学生明白要用这两个数的公 有的质因数去除,除到两个数的商是公因数只
有1为止。
教师:在这个短除式中,哪些是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哪些是两个数各
自独有的质因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短除式中,作为除数的数是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作为最
后的商的数是两个数各 自独有的质因数。
教师:所以,用短除式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最后应该把哪些数乘起
来呢?
学生:把除数和商乘起来.教师板书:2×3×2×3=36。
请学生用上面的方法求出6和15的最小公倍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能总结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吗?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 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
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 除数和最后的
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1题: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和15 16和12 15和20 21和28
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交流和对比让学生体会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的优越性。
2、做“自主练习”第2题:数学游戏。
生1:学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右手。
生2:学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左手。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举两只手的同学的学号就是4和6的公倍数。
3、






小强每步走2个桩,爸爸每步走3个桩。你能在父子两人都踩到的木桩上
涂上红色吗?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2和3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以下内容: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怎样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4


4、你还知道些什么?


相关链接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 法,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并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把分数化< br>成小数。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分数的特点选择合理、简便
的方法把分数化小数。
教学理念:
分数化成小数的基础知识有两个:一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二是分数与
除法 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先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旧知,然后逐步
把学生引入到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制 造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积极的
思维状态,并在知识的分化处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讨论 、交
流的研究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2、(1)0.9里面有9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2)0.07里面有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3)0.013里面有13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教师向学生指出:小数实际上就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的另
一种表示形式,所 以可以把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
数,然后引出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把小数化成分数。
教师出示题目
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0.8 0.12 0.05
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把这些小数化成分数。
教师板书:0.8=,并提问:0.8是几个十分 之一?是十分之几?学生可能
会说出是810,这时教师提问:化成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吗?应该怎么办?
使学生明确化成的分数不是最简分数,要约成最简分数。
教师接着板书:0.12=,让学生想0.12是几分之几?
教师接着给出0.05,让学生 想化成的分数是多少,然后,使学生在教师的
启发下,找出规律:把一位小数化成分数时,分母是1后面 写1个0;把
两位小数化成分数时,分母是1后面写2个0;把三位小数化成分数时,
分母是1 后面写3个0……都是把原来的小数丢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
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然后教师加以概括,出示方法,让学生把方法读一遍。
小数化分数,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 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


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2、做“自主练习”第1题:分别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讨论。
3、做“自主练习”第2题:在□里填上适当的分数或小数。

教师要注意检验学生 化成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然后集体订正,抓住一
两个典型的数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方法的理解。
4、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
(1)出示题目: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19
、 、 、 化成小数。
101002030
、 这两个分数的分 母是什么特点?你能根据
10100
397
3977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分数和小数的意义,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吗?
启发学生根据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可以把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直
接写成小数。
然后教师加以归纳,出示方法,让学生读一遍。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 小数,可以直接去掉分母,看分母中


1后面有几个0,就从分子中从最后一位起向左数出 几位,点上小数点。
(2)教师:
、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与刚刚那两个分数的分母有什么< br>2030
719
不同?怎样把这些分母不是10、100、1000……的分数化成小数 ?
教师:我们先看怎样把化成小数,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
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那么
可以写成什么?
20
教师在
的右面板书: =7÷20,并提问:7除以20你们会做了吗?
2020
19
= 19÷30,教师可提醒学生:分子除以
30
77
7
然后让学生把这两道题做 完,
分母,除不尽时,得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求出它们的近似值。
再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数化成 小数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把小黑板上的法则
读一遍,同时指出例题中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目的是强 调分数与除法
的关系,计算熟练以后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分母不是10,100,1000 ,…的分数化小数,要用分母去除分子;除不尽
的,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5、做“自主练习”第3题: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
数。

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三、巩固练习。



1、做“自主练习”第4题:在空格里填上适当的数。

2、做“自主练习”第5题:在○内填上“>”、“<”、或“=”。

先让学生独 立完成,在进行交流,让学生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在什
么情况下将分数化小数比较简单,在什么情 况下将小数化分数比较简单,
学会灵活选择方法。
3、做“自主练习”第6题:把415、0 .35、27100、1.4、187按从大
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我 学 会 了 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48页。
教材简析:
“我学会了吗”是对第三单元分数的加减法(一)的复习,通过复习,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解 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


的收
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本单

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在复习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习惯,体会将知识条理
化的
重要性。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难点: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系统整理
1. 师:回顾本单元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学习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同分母分数 加减法、公倍
数、最小公倍数、分数小数的互化……
2.师:这么多的知识怎样进行复习?
生1:可以分类,对比着复习。
生2:可以列表抓重点进行复习。
生3: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3.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复习方法,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二、 交流展示
(一) 第一小组汇报


1.将公因数、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对比进行了整理
生1:先找12和30的公因数和公倍数
我们通过列举法知道了1、2、3、6是12和30 的公因数,60、
120、180……是12和30的公倍数。
学生总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公因数,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
倍数
2师:12 和30的公因数除了1、2、3、6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因数
的个数是怎样的?(有限的)
12和30的公倍数除了60、120、180还有其它的吗?说明公倍数
的个数是怎样的?(无限的)
3.生2:用短除法求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说说过程和方法,将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
师: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课件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0和5 7和8
16和25 24和3
师:你是根据什么进行判断的?
(二)第二小组汇报
将约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的互化进行整理复习
1.将概念整理列出提纲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


(3) 怎样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学生讨论、交流,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法说说什么是最简分数?
2. 课件出示计算题:





师:说说计算方法,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 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
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能化成整数的要化成整数)
师:观察最后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可以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
3.课件出示: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6、0.04、11.5、0.009
指名学生说说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着重强调11.5怎样化成带分
数?
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7 31 2 2

1
3
10 25
100

指名学生说说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着重强调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
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
5
+
4
4
7 9 2
1
5
9
-
3 4
+
9 9
11
+
11
+
11
-
7
12
-
5
12


三、拓展应用
1.2路公交车每5分钟发一班车,125路公交车每7分钟发 一班车,两
车同时发车,经过多长时间后两车又会同时发车?
2.把长120厘米、宽80厘 米的铁板裁成面积相等、最大的正方形且没
有剩余,可以裁成多少块?
四、课后作业:
p48 我学会了吗练习题

信息窗1: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51—55页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
了类似“第几排第 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
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 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
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学生以后学习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重要基础。教学的关键
是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并弄清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
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
展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学习内容,体验确定位置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生活经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军营吗?这节课咱们一起去看看夏令 营时同学们的训练情
况吧。看,这是小强那一队的队列,多整齐!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出示课本情境图中小强那一列同学的队列)
学生可能说:第2个、第4个、从前面数第2个、从后面数第4个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在一列队伍中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只要说清数的方向和第几个
就行了。
【设计意图】从一列队伍中确定位置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在方阵中
确定事物的位 置打下基础,同时为设置矛盾激发探究欲望做好铺垫。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明确行、列的意义。
1.(出示信息窗情境图)
同学们这是小强全班同学的队列图,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小强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交流,可能出现的说法有:
横着数,第2排第3个
竖着数,第3排第2个
从左数第3排第2个
从右数第4排第2个
从前数第2排第2个
2.教师引导: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乱,同学们所说的“排”,在数学上 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数“列”的时候习惯上从左往右数,依次为第1列、第2列……,数“行 ”
的时候习惯上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图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
按顺序 写上,同学互相指一指。
3.教师介绍:通常情况下,描述物体位置时先说列,再说行。
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描述小强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刚学习的知识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学的位置吗?(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在描述一列队 中事物位置的基础上设置矛盾——如何描述方阵中事物的
位置,感受描述方法不统一带来的不便,体验统 一描述方法的必要性。渗透正确的描述
顺序,分解难点,为理解“数对”这一抽象的概念奠定基础。
认识数对
1.谈话: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圆点表示一个同学,他们的队列就可以表示成一个< /p>


点子图。(隐去人物图,出示点子图)用点子图表示队列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点子图的简洁。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让学生在点子图上找出小强的位置。
3.个性化表示位置,学习“数对”这一概念。
谈话: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描述了小强的位置,能不能想一
种更简洁的方 法来表示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学生的个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
行2、32、3-2、3+2、23等
教师介绍:小强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3, 2)。数学上把这一对
数叫做“数对”。
谈话:根据描述的习惯,你认为括号里这两个数各表 示什么?(第一个数表示第几
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设计意图】学生个性化表示的过 程,就是学生感知、理解数对的过程,学生经历知
识的形成过程,能够深刻理解概念。
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分别表示图中其他同学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导思考:我们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了。)
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据数对确定是班中哪一个同学。
3.找生活中的数对。(找坐位、找楼座等)
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位置。


1.展示方格图。(将圆点连起来,成为方格图)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介绍方格图:标注方格图上的列和行,使学生明白,横为行竖为列,列与行的起
点为0。
谈话:我们把每个同学看作一个点,连起来就成为方格图,这样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方格图比点子图更为简洁。
2.在方格图上标出小强的位置和其他同学的位置。
3.52页红点例题。
【设计意图】将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引导 学生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展空间观念,孕伏“坐标”知识。
三、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1、2、3
2.自主练习6、7
3.利用所学的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一张你的座位图。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 忆数对的抽象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回忆有人物图抽象为点子图,
再将点子图抽象为方格图的过程,体会 用数对表示事物位置的简洁,理解研究数学
的方法。
五、作业
观察思考: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用到数对?用数对可以解决生活中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是以记住一些知识为目的。





























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托,发现规律,形成系统;但知识的应用又必须在生活
中实践。重视引 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课后反思】
1.根据 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 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
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 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
激发探究的欲望。
2.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有具 体形象的图片到半抽象的点子图,最后到方格
图,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 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
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 使有效课
堂的形成。
3.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综合运用方向和数 对的知识绘制
平面图,不仅是对数对知识的巩固,而且是对以前所学方位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信息窗2: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继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另一种表示物体位
置的方法,仍是本单 元教学的重点之一。其中,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方 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因此教学本节内容的
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 ,体会到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两
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 的知识打好
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培养观察、推理与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 < br>3.在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用数对表示物 体的位置。除此之外,表示物
体的位置还有哪些方法呢?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 的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后
面 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中的沙盘图。
谈话:这是一幅军事沙盘图。今天,参加夏令营的同学 要从指挥部到红军阵地进行
军事演习。认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二)借助情境,解决问题
1.解决红点问题
学生根据军事沙盘图找出红军阵地大致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指名回答。
谈话:从指挥部出发沿西北方向到达红军阵地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
离两个条件。
出示情境图中右下角的平面图。
学生观察平面图,质疑问难。
教师解答学生困惑,重点让学生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
学生计算红军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实际距离。


借助平面图,指名交流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位置。
教师在平面图中指出几 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
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
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借助量角器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
谈话:现在谁能准确地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处。
2.小结
谈话:把方向与距离结合起来,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一般情况下,以南北为主
要方向,用北 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3.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蓝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 指名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
法,并提醒学生描述位置的语言要严谨规范。
【设计意图】教 师利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放手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 观察、测量、计算与交流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主
动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增强技能。
三、走进生活
教师出示生活中根据方向和位置确定物体位置的图片。
学生举例补充。
【设计意图】联系事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数学既来源 于生
活,又服务于生活。
四、巩固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这是一道巩固新知的基本练习题。练习时,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平面图,然后独立思
考填写答案。


2. “自主练习”第3题。
题目是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建筑物 的位置。练习时,要让学生弄清北
(南)偏西与北(南)偏东的区别,然后再填写。
3. “自主练习”第2题。
本题是解决现实问题的练习题。练习时,应通过介绍泉城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 趣,
充分读图,把标示、方向、单位长度都弄明白,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同形 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应用意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 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回顾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又研究了确定位置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学生总结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获得学习数学
的经验。
【课后反思】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四基”为根本 ,以促进
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地实现教学
目标。
1.寓探究新知于情境中。教学时,借助教材提供的“军事沙盘图”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 趣,激起探究问题的欲望。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
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师适时引领,学生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十
分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够随着学生的思维进 行有效地引导。在教师的指导
下,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计算、交流等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究根据方向和 距离确定物
体位置的方法,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
想与方法,提升思维水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整节课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


和谐,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信息窗3:利用方向与距离描述路线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58—59页。
教材简析:
学生在信息窗口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br>的位置。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运用距离与方向描述路线。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平面图。
2. 能够运用方向、距离用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推理和表达的能力。
4. 感受方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参与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 我们青岛将迎来一次世界性的盛会,大家说是什么?(奥帆赛)
师:届时国内外 游客将会集岛城,开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今
天我们进行一次“小导游培训”,为奥 帆赛做好准备。
下面我们进行小导游初级培训:看路线图
【设计意图】由奥运导游小培训,激发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识
(一)如何看路线图
师:(出示信息窗,不带角度、距离)
请同学们看这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问题,老师有选择性记录下面两个问题:
A:从指挥部到5号怎样走?
B:从5号到宿营地怎样走?
师:哪位同学解答A问题? 哪位同学解答B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单独回答,理清思路,然后要求:同桌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一下A、B


两 个问题。(学生互相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能正确说出路线,已经是一个基本合格的小导游。现在 我们进
入高级培训: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行走的路线,使学生从整体上对行走的顺序有清晰认识。
(二)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运用现在的图能清晰精确说明行走路线吗?
你需要老师提供哪些帮助?
(学生根据信息窗2所学基础,回答出缺少方向、距离。)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增加方向距离的路线图,提出要求:
请运用现在的导游图,同桌两人一组讨论完成A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教师组织订正交流,确定正确的答案。要求学生确立起由( )出发向( ),
行( )米到达( )这样一个模式。要求学生运用这样一个模式独立完成B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组织交流,进一步强化描述模式。
教师小 结:运用距离方向可以精确描述路线,同学们表现很好,同学们已经是一个
很不错的小导游了。下面我们 进行导游小测试。
【设计意图】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同桌合作,有效突破这一难点,
然后由学生单独完成B问题,使学生充分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路线。
三、拓展应用,走进生活
小测试:
教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59页第一题,考察学生对行走顺序的掌握情况。
教师引导看59页第二题,要求完成下面问题:
C: 学校→( )→( )→( )→少年宫
D: 从学校出发向( )行( )米到( )从商店出发向( )行( )米到
电厂
E :自己说出由电厂→少年宫的路线
通过上述三个问题,可以全面考察学生本节知识目标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A、D、E)


教师组织订正,要强调重点。
教师谈话:前面测试同学们很出色,下面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F:怎样由少年宫回到学校?
要求同桌两人一问一答完成F问题。
教师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实际场景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全
面完成学习目 标。最后提出返回路线,对学生是一种提高。
四、概括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通过本次培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小结:运用方向和距离我们可以向客人详细描述行走路线。当然当好奥运小导
游还要努力掌握青岛 的人文历史知识,掌握奥运的常识等。
让我们加油,办好奥运会,当好东道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总结,培养反思概括能力,同时照应情景主题,激
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课后反思】
看行走路线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行走的次序,学 生容易掌握,
该层次让学生自己解决是完全可行的。运用方向、距离描述是难点,尤其是东北、东南、< br>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学生掌握较难,为此,采取同桌协作突破难点,缺的较好效果。
本节所采用 的情景紧扣时代,合乎情理,学生兴致较高,也为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作用。


我 学 会 了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用数对确定位置60页内容。
教材简析:


第四单元的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在生活中学生应用比较
少,学 生要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比较难,“我学会了”是对本单元
所学知识的回顾,通过回 顾在知识上及时查漏补缺,在能力上及时强化,在学习方法上
及时总结概括。
教学目标: < br>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数对确定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看
简单的平面图、 根据方向和位置描绘简单的线路图。
2、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查漏补缺
1.自我整理: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独立整理所学知识,列出知识 提纲,
以备组内交流。
2.组内交流,教师注意倾听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组间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对学习方法的知道 非常重要,学生自己回顾的过程,小组
交流来自同伴思维碰撞的过程,不仅是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过 程,而且也是学习方
法的引导。

二、综合练习 巩固深化
1、读图


引导学生阅读平面图,分清方向和各个场所的大体位置。
2、复习数对


(1)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少年宫 图书馆 照相馆
(2)总结反思:用数对表示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3)同桌进行写数对,找位置的游戏。
3、复习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图书馆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2)少年宫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3)总结反思: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集贸市场在王明家的
偏 方向。
集贸市场在少年宫的
偏 方向。
图书馆在照相馆的
偏 方向。
……
4、复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
(1)王明从家到图书馆可以怎样走?
(2)王明从家到游泳馆怎样走?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线路图要注意什么问题?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把握练习量。)
提的问题可以有:
从图书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少年宫到游泳馆怎样走?
从照相馆到少年宫怎样走?
从王明家到集贸市场怎样走?
……
三、联系实际 灵活运用
出示在方格纸上的学校平面图
1、 先想象学校各个建筑物的位置,在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
2、 对学校的布局进行设计。
【课后反思】


学数学的目的是发展 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以记住一些知
识为目的。在图形与位置的实际教学中,有 的老师注重了知识、结论的记忆,钻研这一
知识点有可能考察的形式而轻视了所学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 养。学习了本单元不能只
是纸上谈兵,让学生看平面图说说物体的位置等。其实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 平面图
更有思维含量,更有实际意义。学生在观察平面图的过程中发现确定位置的方法具有重
要 的发展数学思维价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学校布局绘制平面图的过程,既是知
识应用的过程,也是 使空间规则与生活中方向规则的一致性的过程,而不是记忆画图规
则的过程。这种在探索中所经历的数学 思维过程远远优于记忆的过程。



信息窗1: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第61—64页内容。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公倍
数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本信息窗提供了各种垃圾处
理的方式 所占比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和通分知识的学习。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利用通分比较分
子和分母都 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展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旧知,探究铺垫
1.口答下面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 和8 7 和8 9 和18
12 和24 8 和12 4 和9
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特殊情况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填空。

的,以引发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
3.比较下面分数大小.
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依据什么填
的回顾。
和 和 和 和
【设计意图】充分的知 识基础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因此复习求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同分母、同分子分 数的大小的比较,都为比较异分
母分数的大小、通分做准备。有了扎实的旧知识基础,探究新知的成功才 会成为可
能。
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目的
谈话:(出示信息窗1)从情境图中你 都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适
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谈话: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比较大小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
几种情况:
1.填埋处理与回收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2.回收处理与其他方法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3.堆放处理与填埋处理的垃圾,哪类多?……
对于像1、2这样的问题是关于同 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的比较可及时让学
生口答解决,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对于像3这样的问题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这两个分数,分母不相同,分
子也不相同,从而引出异 分母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涉及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一个是分
母相 同的分数比较大小,一个是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大小,第三个是分子、分母各
不相同。其中问题三是学生 不能直接运用旧知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一个新问题:
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使学生不知不觉涉及 到本课的核心问题,在原有知识
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产生学习通分的必要性。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红点1。
谈话:怎样比较这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 小呢?请同学们动脑想一想,看看你们
能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①汇报各种方法。
⑴化成小数来比较:37≈0.43 25=0.4 0.43>0.4所以37>25
⑵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37=1535 25=1435所以37>25
⑶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37=614 25=615 所以37>25
②引导学生比较以上三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明确这三种思路,都
能把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并且保证了结果不变,同时体会三种方法在解决
问题上的灵活性。
③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种方法,揭示通分的概念。
谈话: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化成同分母分数的 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根据的是什
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适时揭示概念——公分母:我们把几个分数 的相同分母
叫做公分母。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板
书 课题:通分)
2.教学红点2,用通分的方法比较34和56的大小。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公分母讨论:用什么数做公分母更简单?
讨论之后使学生明确: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最简单。
3.教学绿点问题,把310和415通分。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 说:你能说一说怎样通分吗?你认为通分的关
键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教师小结 ;通分时,先求出原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再看原来分数的
分母变成公分母要乘上几,分子也要 乘上相同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实际问题,学生自主进入探究
通分阶段,教师紧紧抓住“公分母”“最小公倍数”这些通分时的关键、难点,引
导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 。最后通过“通分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梳理通分的
过程,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建构。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看你的眼睛亮不亮(找公分母):
16和49 38和724 27和511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引导学生体会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更简单。
2.自主练习3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不对的错在哪里,应怎样改。
3.把下面的各组分数通分
45和78 516和712 29和13 521和314
4.比较每组两个分数的大小
34○57 711○1522 38○512 47○23
5.一个普通的鸡蛋,蛋黄的质量约占25,蛋青的质量约占12,其 余的是蛋
壳。蛋黄和蛋青哪部分重一些?
【设计意图】练习时注重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同 时关注联系生活实际,让
学生再次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总结归纳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分时应注意什么?
【课后反思】


在本课教 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习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
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 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
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 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
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 在于发现隐含于问
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
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梳理旧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通过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大 小的比较,谁能
说一说异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吗?”
请你说一说通分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让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梳理和
方法的检索,激活 学生的思维,架好认知的桥梁。
二、基本练习 提高技能
1.自主练习9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2.自主练习5
(1)学生独立做,4生板演。
(2)订正时,交流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灵活运用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设计意图】 本 节课的基本练习不仅对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查漏补缺,深化
了认识,而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重 点、难点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进行了重组,通
过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
高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综合练习 学以致用


1.自主练习7,分一分,填一填。
1
(1)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思路,明确所有分数都要与
3
进行比较。
(2)学生完成后,全班汇报交流。
2.自主练习6
一道题里面包含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和同分子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哪类节目最多,只要把哪两个分数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2.自主练习8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及时解决。
3.自主练习10
这 是一道三个数进行比较的题目。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方法的交流,然后再独立
完成,指生板演。
4.自主练习11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方法。明确:要比较谁折得快,首先要统一标准, 最后进行
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
5.自主练习12,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这些不同形式的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题目,综合性强,而且难度逐渐
加大,使学生不仅体会 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灵活性,而且提高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课后反思】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 课
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
和思考 的空间,在知识上从通分方法的复习到运用,从基本练习到综合练习,这样分层
次的练习设计符合学生的 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经历、体
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获得了对数学 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掌握了
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



信息窗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65——67页
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空气环保素
材,学生把学到的 约分和通分的知识运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又增加了课外知识,开阔了 视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 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计算异分母
分数的加减运算。
2.进一步渗透环保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 奥运会的奥帆赛在哪举行吗?(青岛)那我们作为青岛的小市 民应
该怎样做呢?(讲文明树新风,讲卫生爱环保……..),为了迎接奥帆赛的到来青岛各
个 部门都在做着充分的准备,看,空气质量监测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为改善空气质量,还
特地计划实施了“蓝 天工程”。(多媒体展示)




师谈话:根据二月份的统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从迎接奥运会的奥帆赛 这一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找出新知的生长点,这正是我们 将要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感觉数学更加贴近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


二、合作学习,探求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更多数学问题,依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板书以下
两个问题:
①表格中空气质量等级为优和良的天数一共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②空气质量等级为良的天数比轻微污染的天数多占全月天数的几分之几?
2.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①。
(1)指多名学生口头列式,板书: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分数式子, 和前面我们学过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谈话: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能直接计算吗?分母不同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4)各小组交流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方法一: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


方法二:我们小组通过画图,借助直观图形理解算理。



方法三:先通分,把不同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只要分数单位相同了,就可以直
接加了。


(5)比较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方法,你最喜欢用那种解法?说明理由。(通分的方
法)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明确:第1种当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难以解决,有局限性;
第2种较麻烦;第3 种比较适用。)


(6)通分的方法你是怎样想的?先指生说,在同位相互说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理解算理,知道分母不同的分数,
分数单位就不同 ,每一份的大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计算。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敢于发表自 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发挥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和灵感,
将学生的学习、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层次 。
3.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也就是解决问题②。
(1)学生独立试着完成
(2)汇报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总结异分母加减法的法则。
(1)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呢?告诉你的同位吧!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梳理并板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引导学生感受分母转化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 br>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感受、明晰通分在异
分母分数加 减法中的应用,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自主练习,巩固加深
1.快乐出发、巩固基础:

(先让学生看图分析算理。)
35( )( )( )1113( )( )( )
+ = + = - = - =
5630( )( )12183636( )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多说计算过程。)

2.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121+231
⑴ + = = = ( )
454+593
51159248
⑵ + = + = = ( )
932727279



7421829
- = - = ( )
1015303030
3521201
⑷ - = - = ( )
49363636
(说明原因,进一步理解算理)
3.登高望远,展示能力
(1)一根电线长
12

米,剪去
18

米后,还剩下多少米?
(独立完成,并说计算过程,主要看是否会正确运用通分进行异分母相减)
(2)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4

,第二天读了全书的
3

,两天共读了全书的几分
之几?(同第一小题) < br>【设计意图】在巩固练习中,顺着快乐出发,巩固基础——小试身手,火眼金睛—
—登高望远,展 示能力的练习顺序,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
决问题。
【课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
每个学生在课 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 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
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75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巩固知识
同学们上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我来当老师” 的游戏,请同学们每人出一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的题目交给同位自主解决,然后你再对你的同位作出正确 的评价,好吗?


生互相交流,看做题方法是否对,书写是否规范。
【设计 意图】人人动手个个参与,通过出题、做题、评价,既复习巩固新知识又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有 效地规范学生书写、结果不化简等不良习惯。
二、转化思想,体会运用
1.谈话:同学们,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什么?(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适时板书:


2.谈话: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将新知识化成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
这是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你能举例以前哪些地方用到转化的思想吗?
指生口 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转化的思想作用,明确转化是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学会 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灵活处理。
三、解决问题,发展思维
1.做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数形结合的题目。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估测
②把直观的图形转化成相应的分数进行计算
③验证上面的估测,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2. 做自主练习第8题
①比赛谁算的又好又快
②做完后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特点,发现了什么?
③小组交流汇报
④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⑤利用结论快速计算(可用于口算、提高口算速度
3. 做自主练习第7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713
小明每天在学校时间占全天的
24
在家学习时间占
12
,睡觉时间占
8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最后交流评价。
5. 在□里填上分数,在○里填上>或<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做题的规律方法,
发展学生思维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 习
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
能就 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等,这些都
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 他们终身受益。”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不仅
应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数学 思想的训练和培养。
本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并适当的进行了拓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
自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愉快的情感体
验。



信息窗3:噪音污染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年教材 五级下册 第五单元信息窗三一个红点一个绿点问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材以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呈现车辆密集的城市道路图及交通部门 对部
分城市噪音的检测结果,为学生创设了“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情景图了解
统计数据提出数 学问题,引入对异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探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 体情景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将知识应用 于生活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会具< br>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作为社会的主人,创建美好的生活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
大家都很关注生活 中的各种问题。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生活中的情景,看你会
发现哪些环保问题?
教师 播放有关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的录像:马路上汽笛声声尖厉刺耳,行人时时为骤
鸣的汽笛声惊吓;娱乐场所 靠近居民区,喧天的乐声影响人们休息……
谈话:同学们,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针对所见,结合生活述说个人感受。
【设计意图】噪声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环保问 题,通过生活短片的导入,使
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索学习新知。
1.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谈话:是啊,噪音极大的危害着人们 的健康,其中交通噪音污染在噪音占有很大的
比例,引起国家的关注, 我国对部分城市进行了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监测情况如下:(课
件出示 我国部分城市交通噪音污染监测结果统计表)
谈话:你了解到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得到的数学信息:无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分别占总数的几
分之几。
谈话:同位相互交流看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几个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同位合作,在练习本上将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参与,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
请学生写到黑板上。
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②中度污染的城市比轻微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少?
……
汇报交流:除了黑板上的问题你还提出了哪些不同的数学问题?
2. 解决问题①——分数连加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①“受交通污染的城市一共占几分之几?”
(1)谈话: 你想怎样解决?请学生发表个人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5+12+110=
(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试着计算一下,可以同位相互交流计算的方法和依据。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
A先算十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到十分之六,再与五分 之一相加通分后
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五分之四。
B先算五分之一加二分之一,通分后计算得 到十分之七,再加十分之一得十分之八,
约分得五分之四。
C把三个数一次通分,得到十分之二加十分之五加十分之一得到十分之八,约分得
五分之四。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思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方便又快捷,
进行自我优 化。
教师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我们提出问题的结果,我们的计算时按
照从左 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比较方便简单。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 从不同的角度提
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 br>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
各种方法进 行自我优化。
3. 解决问题②——分数连减和加减混合
谈话:下面我们再来解决问题②“ 中度污染的城市比重度污染和无污染的城市多多


少?”
(!)引导学生分析: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找中间问题:
重度污染的城市和无污染的城市一共占调查总 数的多少。)
(2)然后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参与讨论了解学生解决方案。
(3)各小组汇报解决方案并说明计算过程及意义。
引导学生着重说明有小括号的异 分母分数加减混和计算的方法和依据:五分之一与
十分之一的和表示什么?是否可以先算二分之一加十分 之一再减五分之一?
(4)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以分母分数连减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
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题先算小括号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红点和绿点之间的一个过渡 环节,红点解决的是以分母分
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绿点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 要找单位“1”
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 br>算,降低难度为学生自主探索绿点问题搭建坡桥。
4.解决绿点问题。
谈话:影响城 市环境的噪音主要由生活噪音和交通噪音,其中生活噪音占12,交
通噪音13,影响城市环境的其他噪 音占几分之几?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如果有困难,可以同伴互助。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
位“1”。
(2)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通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将“1”变成66
的道理。
谈话:看了我们看到的和计算出的这些有关污染的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有什么感
受?作为地球小 主人我们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受噪音污染的城市比较多,人们的
生活环境质量正在下降,降低噪音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人人有责。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 减混合计算题
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计算之后教师和学生有关环保的谈话,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
重要性,升华 认识。


三、总结计算顺序。
谈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计算过程,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跟整数加减混合运
算的运算顺序 相同。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内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完
整严谨的表述结论。
四、自主练习,复习巩固。
1.自主解决黑板上同学们提出的其他未解决的问题。
2.做自主练习的2、3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上
进行教学的。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
知识进 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
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 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数学教材 五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知识复习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环保问题为学习素材, 创设了凸现数学的现
实性和社会性的三个情境:“垃圾处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引入对异分 母分数
大小比较、通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学习探索。
“我学会了吗?”进一步承接环保主题设置生活用水的各个调查数据,让学生在此
情景中自主回顾本单元 所学的知识并加以应用。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之间的 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能
力。
2.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 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培
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帮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建构。
3.继续通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知识。
谈话:同学们,最近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关注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
学到了很多与 分数有关的知识,想一想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a.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知识点:通分,公分母,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b.引导学生复习:
(1)什么是通分,通分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举例说明,不明确的其他学生作补充。明确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做加减法都
需要用到通分。
教师小结:通分很有用,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又可以帮我们做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师分别板书: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只有 通分这一种方法吗?学生举例说明还有那些方法
可以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如:12和13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借助中
间分数为参照进行比较等等。
(3)哪位同学可以说一道异分母 分数的加减法算式?请学生说,教师板书,异分
母分数的加减算式或是混合运算的算式。
教师挑一道典型性题目请学生说明: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通过小组讨 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
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补充,
小组间相互学习,加上教师的指导,全面地回顾本单元所学的重点知识点。
二、创设情景,整理知识。
谈话:我们知道生活垃圾堆积、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严重等问 题正在影响着人
们的正常生活。同学们提出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下面我们来看< /p>


一组有关生活用水的数字材料:
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
a.做饭,洗衣服,洗澡哪一项用水量大?
b.做饭和洗衣服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量的几分之几?
c.做饭,洗衣服和洗澡的用水量共占生活用水总量的几分之几?
……
学生没提到的主要问题教师提示补充。(问题要包含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
2.选择喜欢的问题探究解决。
a.

小组选择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并列式解答。
b.汇报。投影展示,一人主讲,全班订正。教师选主要的知识点板书。
3.看板书,师生小结。
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知识运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 .谈话:生活用水在水资源耗用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
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出现 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设计意 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
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在情 境图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了比较好地
掌握,本节课继续关注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整理,提 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
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
35( )57 711( )712 34( )916 415( )730
2、填空。
35+56=( )30+( )( )=( )( )
1112-1318 =( )36 -( )36 = ( )( )
3.小小审判员。(判断正误)
(1) 14+23=1+24+5=39=13 ( )
(2)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 ( )


(3)1-18+78=1-1=0 ( )
(4)1112-(112+16 )=1112-112+16=1 ( )
4.计算。
13+421+23
169-18-78
89-(29+411 )
2625-413-513-413
5.拓展延伸。
(1)

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
(2)

(311-67+34)+(811+67-12)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 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
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 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
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先通 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
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 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
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 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
最后进行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 用,形成
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知识的复习与环境把保护的主题相互辉映,促使学生知
识学习和人文品格齐头并进。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
六单元
【教材简析】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的基础
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
图;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
解释的影 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
图描述数据。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用简 单复式
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数学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体验复 式统计图在比较、描
述数据中的作用,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3、在统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4、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读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我 国中小学生近视患病率快速上升,这是家长和社会非常关注
的问题。请看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 研究报告(多媒体出示118页情境图)。
读一读,从这份报告中你都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我们这些
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调查搜集数据,学习调查表。
1、独立思考。 < br>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学生明白要知
道是不是提前了 就要进行比较)要比较就需要调查大量的数据,为了记录数据我们就要
制作调查表,想一 想,怎样设计调查表?
2、班内交流。
谈话:你打算怎样设计调查表?(引导学生明确调查 的对象和调查的内容)(出示


调查表)这样制作可以吗?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研究我提前 对45名学生和家长进行了
调查。请看屏幕(补充数据)。
(二)整理数据,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尝试比较,提出问题。
谈话:比一比 两张调查表,看看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引导学生体会
看原始的调查表数据太乱,不便于比 较)
谈话:原始的调查表太乱,怎么样整理这些数据才能便于比较呢?先自己想想,再
与同位说说。
谈话:你打算怎样整理数据?(统计表,统计图)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尝试比较,目的是引 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体会调查表中饿数据太乱,
不便于直接比较,从而感受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老师这里有一个统计表,咱们一起来整理整理好吗?(师生 共同整理填写统
计表)根据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比一比,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呢?(引导< br>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 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
呢?先自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中小学生患近视的年龄是不是提前了?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可能出现单
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式条 形
统计图的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
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
[设计意图:让 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方法,合作交流,学习方法,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利于
学生经历整理数据、描述 数据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自主地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


用和制作方法。]
三、自主练习 ,应用拓展
1、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巩固看图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喜欢运 动会吗?知道小学生运动会有哪些项目吗?(引导学生了解小
学生运动会一般有:短跑、跳高、跳远、铅 球和中长跑等项目)如果老师要知道5.1班
和5.2班,在比赛中哪些项目占优势,我应该选择什么样 的统计图?为什么?
(1)独立解答。(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
(2)班内交流。
2、课本第129页,“我学会了吗”的第1题。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本上练习题组织统 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
统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巩固调查表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提 高统计能力,
发展统计观念。]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设计调查表和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注意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我国中 小学生和家长患近视的年龄情况,能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
用吗?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条 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对收集到的数据进 行整理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交流
(整理数据,写明标题,时间,用不同的颜色)
2、(课件出示) 我国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贸易情况统计表。
①我国对外出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进口额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②我国与哪个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1)独立解答。
谈话:怎样才能让大家清楚地找到答案呢?先在先在小组里说说。


(2)班内交流.。
谈话: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些数据,才能让大家看起来更清 楚?(体会复式条形统计
图的优点—便于对数据进行直观的比较)
(二)变式练习:
1 、课本122页自主练习第5题。
(1)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班内交流:哪个月收到的普通邮件最多?哪个月的电子邮件最多?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指明学生回答
问题。
2、课本123页自主练习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集 体交流:A停车场共停车多少辆?(让学生明白在统计图中也能用计算解
决实际问题,以便让学生提出更 多的数学问题。)
(3)谈话: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既可提出根据统计图直接回答的问< br>题,也可提出用计算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
的有价值的 数学问题逐一解决。
(三)实践练习:
1、谈话:课前老师让咱们同学调查本校低年级和高 年级同学最喜欢的课外读物情
况,为了便于比较分析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我们最好把它 制作成(复
式条形统计图),而要制作成统计图,我看有些同学收集的数据杂乱,应该首先(整理
成统计表,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核对)。
2、学生整理数据制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3、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4、小组讨论交流低、高年级学生喜欢科普读物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5、班内集体交流:分析调查结果,你还发现了什么?
(实践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 的收集、整理、表达、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培
养运用统计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统计观念。)
6、谈话:把调查结果与自己的读书情况进行对比,调整不合理的读书倾向.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第六
单元
【教材简析】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 br>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统计表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
复式折线统计图 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
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 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复式折线
统计图分析数据。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事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2、经历 信息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比较、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了解统计图画法不同对数据描 述和解释的影响。
3、通过参与“保护眼睛”的统计活动,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增强< br>保护眼睛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体会其特点。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解读,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目前 我国中小学生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请看某地区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情况统 计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从这个统计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城镇与 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
情况怎样?)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合作探究,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独立思考,探索方法。
谈话:根据这个 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
样??(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比 较、分析,作出判断)
谈话:这是用统计表进行整理的,用统计图怎样整理更便于我们比较观察呢?先 自
己想一想,有了方法开始整理,整理完了和你的同位交流交流。
3、班内交流,学习方法。


谈话:城镇与农村学生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怎样?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
出现单式和复式两种不同的整理方法,应着重引导学生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认识到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 特点。)
4、比较解释,优化方法。
谈话:刚才大家用两种方法进行了整理,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哪种更便于比
较?为什么?
5、查漏补缺,完善方法。(根据学生制图的情况,补充完整,完善方法。板书课题。)
(二)观察比较,感受统计图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的影响。
1、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出示 某地区对两所高中学生视力调查情况统计图,引导
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谈话:这是某 地区对两所高中学生视力调查情况,丽丽和平平分别用统计图反映这
两所学校患近视人数的变化情况。请 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想法?说出理由。
2、班内交流,加深认识。
(通过观察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描述方法;在组织班内交流的过程,中感
受统计图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的影响。)
3、优化比较,进一步完善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评价、优化方法,有 利于学生自主地完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
法,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一)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巩固看图方法,提高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
谈话:同学们关心天 气预报吗?气温的高低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密切相关。
如果老师要想清楚地看出某两个城市月平 均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比
较清楚呢?为什么?请看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3、小结。
(二)课本128页,第4题。
谈话:世纪小学对 入学的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进行了记录。请看统计表。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1、独立完成。
2、展示评价。
3、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男、 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熟练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
谈话:生产厂家经常用统计图来宣传产品销量的增加幅度。请看冰冰凉冷饮厂的销
售情况 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 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能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复式折线统计
图的有 关知识。
二、深化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回顾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应注意的问题。
谈话: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 应注意那些问题?学生交流(写明标题,时间,
用不同的颜色)
2、做课本128页第4题。
谈话:世纪小学对 入学的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进行了记录。请看统计表。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1、独立完成。
2、展示评价。(在交流中熟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 、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男、女生身高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复
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
(二)变式练习(课本121页自主练习第1题)
谈话:根据统计表,我们能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同学们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收
集数据吗?
(1)独立填表。
(2)班内交流。
(三)拓展练习(课本127页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课前老师调查了本校五年级同学最喜 欢的学科情况(出示调查表)。你能根


据调查的情况填写统计表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 统计的数据吗?
1、独立完成。(学生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制作成统计图。)
2、班内交流。(展示制作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说出理由。)
3、优化比较。
4、分析数据。
谈话: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复式统计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材简析】 < br>“我学会了吗?”是在学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
的一节复习课。 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
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 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
解释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加深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的应用有更深的理解,建 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统计知识体系。
2、以统计图知识为主线,让学生作图、读图、用图,体会数 学知识内在之间的联
系,将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
3、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 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回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引起回顾。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少 先队要组织一次活动,计划从野炊、放风筝、爬山、采
集标本四项活动中,选择一项作为活动内容。怎样 比较合理地选择那个项目作为活动内


容呢?(学生可能说出调查或统计的方法。)
2、提出问题,明确复习目标
谈话:运用统计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 第九单元我们学习
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引
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
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
折线统计图。
二、解决问题,系统构建
(一)调查搜集数据,复习制作调查表
1、独立思考。
谈话:如果你是活动组织者,要决定活动内容你打算先做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先
制作调查表) 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个调查表,来调查出我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
况好吗?
2、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表的制作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谈话:谁能来说一说设计 调查表都包括哪些内容?同学们说,他设计的合理吗?在
设计调查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果要调查记 录数据,都可以用什么方法?
3、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
谈话:调查后需要干什么?对, 要整理一下数据,课前老师已经调查了同学们喜欢
的活动(提供调查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调查的数 据整理在统计表中。
4、回顾整理数据应该注意的问题。
谈话:想一想整理数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通过制图,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1、独立思考。
谈话: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结果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班内交流。
谈话:哪位同学来交流展示一下你绘制的统计图?为什么这样绘制?(有目的的选
择复式条形统 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两种方法。)
3、比较辨析。
谈话:同学们来评价一下,哪种统计图 更适合比较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


为什么?
4、解决问题。
谈话:观察统计图,你认为选择哪项活动合适?说说你的理由和建议。
5、整理关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对复式条形统 计图有了什么样的认识?(引导
学生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更直观形象的比较出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情况,进一步
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三)通过读图,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去参加活动之前,有两个同学的体温变化如下,请同学们看统计图。 (出
示“我学会了吗?”第2题)根据统计图思考两位同学的体温变化情况。
2、班内交流。
谈话: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对两位同学的体温有什么建议?
3、整理关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谈话:通过复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了什么样 的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分
析复式折线统计图,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拓展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制作统计图。
谈话:第二实验小学对 入学学生五年中每年都平均身高记录如下。(单位:㎝)

男生
女生

122
123

128
130

137
139

143
145

150
154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出示未完成的“第二实验小学对 入
学学生五年中每年的平均身高变化统计图”。)
2、班内交流。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制作的统计图?说出为什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由。
四、总结全课,系统整理
谈话:同学们,通过复习复式统计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信息窗一: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5—88页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进一步
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 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 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
教学目标: < br>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面、棱、顶 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观察、操作、讨论、交 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
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几何图形? 拿出准备好的方型物体,指出物体的
形状是立体图形的,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看看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从情境入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如:
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哪些特点?正方体有哪些特点?
2、解决问题;长方体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学生演示)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 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
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①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②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课件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并提问:
①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顶点)
②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 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课件显示)
长方体是由 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形)围成的 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 ,相对的棱的长度 。
[设计意图] 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
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 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2、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的两个问题:
①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②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找几名代表将测量结果告诉大家。
(2)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3)学生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3、解决问题;正方体有哪些特点?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小组合作学习。
(1)师: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你们想不想自己来探究正方体的特征?你们准备
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想用哪些办法来研究?
(2)观察并交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归纳在下
表中。

正方体




顶点
[设计意图] 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念,逐步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4、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1)请你观察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 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下表。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 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
图表示。(课件显示)
长方体

正方体
[设计意图]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最大限度的让学
生 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填空。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
积( ),正方体所有的面都( ),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 ),正方体所有的棱长
度( )。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1、2题:(出示课件)
自主练习1:说一说
(1)墨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那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那个面与它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12厘米,宽是多少?
同位两人互相说一说,全班集体订正。
自主练习2: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进行全班性
交流。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紧跟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1、通过直 观演示、观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 到三维空间观念,为认识长方体做了有利的铺垫。通过动手
操作,促进思维,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逐 步抽象概念,逐步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
念。
2、通过触摸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
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 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引导学 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
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 主
学习新知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 与学习的
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
1、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谁能说一说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联系和区
别?(学生回答)这节课,大家一起来进行练习。(板书课题:长方体和 正方体练习)通
过练习,我们要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2、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测量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
3、判断。(课件出示)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设计意图]通过基 本练习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
过程,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增强空间观念。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哪几个面可以围成一个长方体?








这是一道巩固长方体认识的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谈一谈怎样选择面以及这样选择的理由。
2、自主练习第5题
选一选。
(1)一个物体长22厘米,宽10厘米,高2厘米。(选一学习用品)
(2)一个物体长5分米,宽3分米,高2分米。(选一家用电器)
(3)一个物体长1.2米,宽0.8米,高2米。(选一家具)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对几 种物体的长、宽、高进行估计,进行选择,再
小组交流,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设计意图] 练习题的设计是有层次和针对性的。通过研究我们身边的数学,在加深
对长方体个正方体认识的同时,渗 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有效的巩固了学习成
果。
三、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7题:
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的长是5米,宽是0.5米,高是
3米。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至少需要多少铝条?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练习。交流时,指明学生回答:
求至少需要多少铝条,实际上求什么?怎样求更简单?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求长方体棱长总 和的题目,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的
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交流时学 生可能有多种求法,通过交
流,优化算法。


2、自主练习6题:摆一摆。 < br>用12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1个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摆法?摆成的长
方体的长、宽、 高各是多少?
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再动手摆一摆进行验证。集体交流时,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摆法,所< br>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加 深对长方体的特点的认识,同时为以后
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做好铺垫。
3、看图回答问题


(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5)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时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练习:
在下面6个展开图中,哪些能做成完整的正方体。(只能按虚线折叠,不剪拼)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一听。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以练习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以及对练习题进行弹性化设置,根
据学生的认知和掌握情况, 及时反馈和调整,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巩固新知的过程
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练习重点,以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促使知识内化,构
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分层次练习,让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利用
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及时反馈、反思,进行纠正,印象深刻。引导学生联 系
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
探讨的 能力。
3、练习题的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并注意分层次进行,争取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获得
成功 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并且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
的学生通过本节课都有 所收获,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信息窗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9-92页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长方
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认识,第二部分是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 面积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 等活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含义。
2、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
3、运用表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
习数学的乐趣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课我 们一起研究归纳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征,你能从面、棱、顶点
这几个方面说说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 区别吗?
咱们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时候大家一起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方法掌
握 了新知识,今天咱们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索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新知识。
[设计意图]从复习旧 知入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间的的联系,同时也提
示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 垫。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各一)老师这 里有2个包装盒,你能分别指指长方形
盒子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吗?
2、如果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你能想象一下展开图是什么样的吗?
3、演示将长方形盒子 展开的过程,和你想的一样吗?学生将自己准备好的盒子沿
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部分剪掉)平铺在桌 上,进行观察。
4、请在展开图上把面积相等的面用涂成同样的颜色,并标示出他们分别是哪个面。< br>对照长方体和展开图,一一对应指出每个面。
5、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你能一一对应的指一指
吗?
6、学生将正方体盒子剪开,独立探究六个面的相对关系。
7、下面的平面图哪些可以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90页自主练习1)



8、出示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设计意图]

通过涂色,一一对应找面和边,使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和其展开图的
位置能够相应,为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与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
基础。
三、独立探索、掌握方法:
1、制作图上这样一个电脑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引 导学生理解题意,
求需要多少纸板也就是要求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
2、学生对照实物独立尝试解决问题,完成后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思路。
3、交流汇报:方法(1)分别求出相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方法(2)先求前面、上面、右面三个面面积的和,再乘2。
方法(3)将六个面的面积计算以后再相加。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清道理,并进行比较,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设计意图]通 过提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
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后,掌握计算方 法。交流时重点要说明算理。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要求填一填:(91页自主练习2)
(1)上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前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右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4)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
2、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91页自主练习3)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层次不同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优化长方形表面积计算的方法。
3dm
1dm
2dm
6cm
5cm
4cm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并研究了长方体表面积
计算的方法,今天咱们先来研究一下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新 课之前,先请大家
回忆一下正方体的特点。
二、独立探索、掌握方法
1、要制作一 个如图的化妆品包装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纸板?要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要求什么?
2、根据正方体面的特点,你能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3、学生独立尝试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得出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便捷方法:棱长×棱长×6
4、尝试应用方法解决问题:求正方体的表面积


5cm
5cm
5cm
[设计意图]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有了长方体表 面积计算的基础,
复习了正方体面的特征,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探索出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便捷方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求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0.4cm

0.4cm
7cm
0.7cm
7cm
7cm

2、动脑筋: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6平方米,你知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吗?


[设计意图]:“动脑筋”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来尝试,难度不大,可以引导学生
灵活的运 用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
一、 基础性练习:
1、
制作100个这样的纸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
4dm
的硬纸板?(91页自主练习4)
3dm
5dm

2、填一填:(92页自主练习6)

长方体
长方体
正方体

1.8m
5cm
6dm

0.8m
4cm
6dm

1.5m
3cm
6dm
表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性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体 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为
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打好基础。
二、 提高性练习
1、91页自主练习5
(1)做这样一个手提袋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引导学生观 察图中的手提
袋。思索这个问题与普通的求长方体表面积有什么不同,然后独立解决问题。解决
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可以将5个面的面积分别计算再相加,也可以计算手提袋的表
面积后剪去上面的面积 )
(2)鱼缸的四周是用玻璃制成的,要制作一个这样的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
玻璃?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交流,交流时着重说说自己计算的是哪几个面的
面积,为什么这样做。) < br>2、方形雨水管的横截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每一节雨水管长2米。做25
节这样的雨 水管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学生读题后先自己确定要计算的是那
些面的面积,同时要注意长度单位 的统一问题)(92页自主练习7)
3、一间教室长9米,宽7米,高3米。要粉刷教室的房顶和四面 墙壁(除去门窗和
黑板的面积29.6平方米),粉刷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用涂料0. 2千


克,至少需要多少千克涂料?(92页自主练习8)
[设计意图]:通过 提高性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结合实际灵活
应用知识,有时不需要计算长方体6个 面的总面积,只需要计算其中几个面的面积。
三、 拓展性练习
1、量量《新华字典》的长、宽、高,计算它的表面积。
2、如果用纸将2本《新华字典》包起来,有几种包法?哪种包法最省纸?
[设计意图]:给 学生充足的时间研究哪种包法最省纸,在探究中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
策略,即将两个面积最大的面重叠包 装最省纸。

信息窗3 体积和容积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93~98页。
教材分析:
信息窗呈现的是大小不同的两个牛奶包装箱的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信息提
出问题,展开对体积知 识的探究与学习。该信息窗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体积和体积单位、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 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 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
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知道常用的体积单 位有立方
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通过操作和观察理解容积以
及容积单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思考,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和 “容积”的概念,知道计
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计量容积要用容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 方米、
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和毫升;知道他们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多少,能选择恰当的
体积单位估算一些常见 物体的体积。
3、在动手操作、实际测量中,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能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
活动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1、 谈话:
同学们,前面我们解决了包装盒中遇到的 一些问题,其实,包装盒里的学问还有
很多,想继续了解吗?
2、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上课一开始为学生提供现实 素材,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
与到学习中。通过信息的激发,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 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演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板
书:石块 占空间)。
生演示实验二,“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一个杯子里装满沙,在另一个空杯子里装一个木块 ,把
沙子倒向装木块的杯子里,直到装木块的杯子装满沙子”
学生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你发现了什么?(板书:木块 占空间 )
师小结:石块、木块都会占有一定的空间。
其他物体占不占空间?生举例。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桌上这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你知道体积比书包大的物体
吗?你知道体积比火柴 盒小的物体吗?
[设计意图]:体积的意义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里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实验,< br>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物体“占有空间”。再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形成“空间
有大小”的 鲜明表象,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便于建立“体积”的概念。在老师实
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实 验,学生更感到有趣,并且学得主动、积极、兴趣盎然。


2、教学“体积单位”。
设疑: 老师这里有两个大小一样的盒子,第一个盒子中正好放了8个小正方体木
块,第二个盒 子中正好放了27个小正方体木块。你想到了什么?(第一个盒子中的小
方块肯定比第二个盒子中的小方 块要大)
这个盒子中放了8块小方块,老师把8个小方块取出,放入这个盒子里,请你仔细
观 察,结果怎样?(还剩两块)你想到了什么?(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比正方体盒子的体
积要小)
师:为什么呢?(因为正方体里的同样的小方块多)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和一个正方体盒子,提问:这两个盒子谁的体积大?请同
学们猜猜看
师:谁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可以往里面装小方块,也可以••••••)
如果往里面装方块,师故意往一个里面装小一点的方块,一个里面装大一点的方块。
师:从刚才的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只要往两个盒子中放一样大小的方块 就能比较出它们的
体积大小,通过验证过程,做到有条理,有依据,并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师小结:像图中这样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我们就叫做体积单位。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常 用的面积积单位用哪些?(课件逐一出示)说出1
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表示的含义。
请同学们猜一猜:常用的体积单位会有哪些?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有多大? < br>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素材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
是多少)、摸一 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
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 量)的方法,在小组开展讨论和交流。”
学生上台汇报研究成果。
师提出问题:怎样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师出示体积1立方米的箱子让学生观
察。


[设计意图]: 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认识了1立方< br>厘米和1立方分米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立方米的概念,而是提出问题“想一想,怎
样的正方体 体积是1立方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主建构1立方米的概念。这
样安排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突出了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
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 厘米、立方分米、立方
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谈话: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 ]:教师创设了具有探索性的情境,通过提供的材料,启迪学生思考,正确
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1立方米的大小,并让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了
生动的例子,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真正意义 上理解了这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在教学
中,教师先出示研究方法,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和交流 ,并让学生自我展示成
果,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
3.教学“计量体积单位”的方法。
谈话:有了体积就可以来计量物体的体积了,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来计量物体的体
积?
师:已知每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这个长方体是由几个小正
方体构成的?它含有 多少个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立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学生先估一估,再想一想.然后课件动态演示:

用同样的方法推理:1立方米里有1000个1立方分米.

王健林卖万达-教师年度考核


浙江考试院-东京地震


中国古代名人-美术联考成绩查询


星期三的战争-百团大战观后感


美国哈佛大学校训-暑期实践总结


放射科医生-劳教制度


环保问答题-贫困生申请


国家助学贷款-关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