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巡山小妖精
668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06: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北京二十中学-会计实习单位鉴定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内容包括 :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
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
等 。本册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
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2、简易方程的教学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渗透代
数思维的培养。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
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学生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
的体验。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二)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 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


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 境中的等量关
系并解决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整数)表示
位置。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br>5、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例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
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不些是不 确定的;能够列出简
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
感受随机现 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 流。
6、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
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
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 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
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是本册教材
的难点教学内容.


四、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
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
识。
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 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
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
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
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 放式的教学情境中
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的目的。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
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
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
学的快乐。
五、教改专题
1、教学研究重点和难点:讲课时结合生活实际,及运用

具和多媒体进行教学,激 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让学生真正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2、教研专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小组 建设,做好学习小组的评价与管理工作,
加强人文管理和人文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对数学课< br>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注意直观教学,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
动脑,提倡学法的多 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认真上好课,按时批改作业,对差生进行个别辅导,
按计划给低程生补课。
4、因材施教,做好优生优培工作。
5、实施合作教学,互教互学,共同提高。
6、充分利用好学具,培养学生会制学具。
7.新知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更加 关注学生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8.学新课之前学生准备:
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
还有哪些疑问。
②寻找生活原型和应用实例。
③查阅资料,访问实地和资讯他人,制作说明自己观点的
学具
9.教师准备:
①熟读教材,明确隐含内容,建构认知网络,提出思维顺
序。
②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学生未发现的思维障碍处,
制定启发措施。
③组织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生活原型及应用实例。
10、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1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
有力的学习工具。
13、大 力推广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 师指导
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14.体现高效课堂,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


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15.积极参加暑假远程研修,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七、教学进度:(详见教学进度表)







附:
培优补差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优秀生
他们思想要求进步、尊师敬长、团结同学、热爱劳动、助
人为乐、热爱学 习、遵守纪律、健康向上,涌现了很多的学习
优生,这些同学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专心听讲,认真思考 ,
大胆举手回答问题,敢于质疑,思维敏捷而且具有一定的自主
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题能力教 强,能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
书写工整规范,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班级工作中处于带头作用。
针 对班内优秀生的状况,今学期应在继续搞好已有的优生
优培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新的优秀生,使全班学生 共同进步,
不断提高。
2、中程生
他们占全班总人数的55%,他们当中多数学生 学习积极
性比较高,学习目的明确,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但不够熟
练,需及时复习巩固,他 们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需要在教师
的点拨指导下,才能较好的提高。这就需要在本学期加大对中
等生的辅导力度,采用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使他们努力 向前,赶超先进。
3、学困生


他们占全班总人数的15%,他们基础差,学 习积极性不
高,但思想品质好,劳动积极性高,可见他们有很高、很强的
表现欲望,这就要求教 师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多表
扬,尽量不批评,多一点理解和尊重,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多一点信任和支持。教师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平等对待
一切学生。不要对这些学困生冷淡、疏 远,要抱着一颗爱心去
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从各方面真心实意地去
关心爱护他 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真正
体验自身价值,增强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二、辅导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每一个优生的特点,建立优生档案,以便因材施教。
对 优生要从严要求,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从
另一个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思维 的创造性与突破。
教师对于优秀生在平日中提出比其他同学更高的要求,对
于学习中的重点、 难点,要求他们理解掌握,要求他们在课堂
学习中做示范,在课堂回答中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同时,培养
学生乐于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使优秀
生全面发展。
对中程生 教师注意点拨指导,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
题能力有所提高,对一些知识有较好的领悟。同时这也需 要在
本学期加大对中等生的辅导力度,采用小组互帮互助的方法,


互相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优等生的示范作用,使他们努力向前,
赶超先进。
对学困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 帮助,多一点信任和支
持。教师在引导上多下功夫,平等对待一切学生。不要对这些
学困生冷淡 、疏远,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
点温暖和体贴,从各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 发现他
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聪明才智,
真正体验自身价值,增强 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三、辅导措施:
1、促膝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及时点出他们的 长处
与不足,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建立奋斗目标。对
他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认识 到学习的重要性。
2、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支持,给予学生向
上的动力。
3、在学习中给予优秀生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想
象力。
4、成立优生小组,采用各种训练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
聪明才智,从而使优生更优。
5.教师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
的能力。
6.进行定期的检查指导进行总结,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和进


步。
7、对他们严格要求,通过培养,使他们的特长进一步发
展。
8、教师通过个别指导,进一步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9、采取集体谈心和个别谈话的形式,进行反馈指导。
10、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努力学
习。
11、进行手拉手活动帮教活动,并及时跟家长沟通,双
方形成“共管”的氛围。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 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
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
身的特 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
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 态
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但接受能力还有待
提 高,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


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 学有一定困难。
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
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 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 教材分析


(一) 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 程。
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
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
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 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
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 积两个单元。在已
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
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 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
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 、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
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
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 能
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
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
合小数乘 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
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
了“ 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
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
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
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
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 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
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
系,理解多边行面积 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 础上。
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
算。
2.使学生学会 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
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3、探
索并掌握平 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
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
公式。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 及游戏规则的公
平,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 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
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 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
能手。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 br>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
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
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 及推理的能
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
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
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
观念。
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
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
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
7.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
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
六、课时安排
1. 小数乘法 —————————(10课时)
2. 小数除法——————————(12课
时)
3. 观察物体————————— (4课时)
4. 简易方程 (17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4课时)
(2)解简易方程 (1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量一量找规律 (3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10课时)
量一量 ———————————(2课时)
6. 统计与可能性—————————(2课时)
铺一铺————————————— (2课时)
7.数学广角——————————(5课时)
8. 总复习———————————(5课时)


2017年9月1




第一单元:分数
分数的意义(一)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意义(二)
分数的大小比较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分数的基本性质(二)
约分(一)
约分(二)
通分(一)
通分(二)
分数与小数(一)
分数与小数(二)
整理与复习
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体积与体积单位(一)
体积与体积单位(二)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体积与体积单位(一)
体积与体积单位(二)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
体积与体积单位(四)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
解决问题(一)
解决问题(二)
整理与复习(一)
整理与复习(二)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教案一)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法(一)
分数加减法(二)
分数加减法(三)
分数加减法(四)
分数加减法(五)
整理与复习
第四单元: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一)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二)
用字母表示数(三)
用字母表示数(四)
等式(一)
等式(二)
方程(一)
方程(二)
解方程(一)
解方程(二)
解决问题(一)
解决问题(二)
解决问题(三)
解决问题(四)
整理与复习
五单元: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一)
折线统计图(二)
折线统计图(三)
折线统计图(四)
综合应用:发豆芽
综合应用:发豆芽(教案二)
第六单元:总复习
总复习(一)
总复习(二)
总复习(三)


第一单元:分数
分数的意义(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 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
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 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 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
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 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
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
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 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
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 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 8个月饼的14。课
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 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
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 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
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 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
“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 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
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
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
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 之几?这里是
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 其中的1份是
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 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
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 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
个“几份”说 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 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
15)其中的3份呢?(生:35 )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
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 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 友正在
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3份是这张纸的();
(3)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5份是这个苹果的()。
学生汇报答案:依次为14,36,58。
师:同学们观察这3个例子,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你认为什么是分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师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师:说得不错,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
生:图上的同学在边看地图边讨论。
师:他们在讨论些什么呢?
学生汇报。(略)
师:你能从他们的对话里找出有关的分数吗?
引导学生回答: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 我国陆地面积约是世界陆地面积的
7100;我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世界森林覆盖面积的125;我国沿 海渔场面积约占
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14。
师:这些分数和我们原来学习的分数有哪些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这里的分数不是把一 个物体分成若干份,而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
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师:分析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板书题目)
师:中秋节快到了,老师给你们带 来了月饼,现在我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
份是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件演示分月饼的过程)
生: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课件显示14)
师:我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课件同步演示),每份是这堆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也是这堆月饼的14。(课件显示14)
师:我把12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又是这堆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还是这堆月饼的14。(课件同步展示)


师:(把3幅图都集中在同 一个画面上)同学们,请看这3幅图,我们共同用了哪
一个分数来表示?
生:14。
师:请你比较一下,都是14,它们表示的部分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不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是因为被分的东西不一样。
师:你能具体说说每一次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的吗?
估计学生会这样汇报:第一次 是以一个月饼作为整体来分的,第二次是以8个月饼
作为整体来分的,第三次是以12个月饼作为整体来 分的。
师:比较这3次分月饼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点:
(1)被分的月饼越多,每份分到的月饼就越多。
(2)不但可以把一个月饼看成是一个整体,还可以把多个月饼看成一个整体。
师:这两个发 现都很重要,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五(1)班的男
生占全班人数的13,这里就是把“ 全班人数”看成一个整体;又如本校女生人数
是全校人数的12,这里又是把“全校人数”看作一个整体 。这样的例子你还能举
出哪些?
学生举例,并说明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发现不但可以把一个物体看成一个整 体,还可以把许多物体合
起来看成一个整体。
师:下面我们把许多物体合起来看作一个整体。 (师举起一些小棒)这些小棒可以
看成一个整体吗?
生:可以。
师:(举起更多的小棒)这些小棒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吗?
生:也可以。
师:下面 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作为一个整体,同学们可以拿5根、也可以拿10
根、15根、20根,你喜欢哪 个数就拿多少根,拿好了吗?(学生:好了)请同学
们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5份。
学生分小棒。
师:举起你们小棒的15。
学生各自举起自己小棒的15。
师:你们举起的小棒都是一样多的吗?
让学生直观地看出:举起的小棒不一样多。5根的15 是1根,10根的15是2
根,15根的15是3根……
师:请你们举起你们小棒的35。
学生举小棒。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从手中的小棒看出:举起的小棒还是不 一样多。5根的35是3根,10根的
35是6根,15根的35是9根……
师:为什么举起的都是15或35,小棒的根数却有的少有的多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拿的小棒不一样的。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被分的东西越多,每份就越多。
师:同学们总结得不错,下面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 决这些问题。(课件出示第2
页“分一分”)
学生先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把6只大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
的13。 < br>师: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都很关心把谁作为一个整体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
想一想:我们今 天学习的分数和原来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汇报:原来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或几份的数;而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
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师:分析得好,刚才同学们说到了“一个物体”或“几个物体 组成的一个整体”,
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你能找出刚才“议一议”中这些分数的单位“1”< br>吗?
学生找单位“1”并汇报。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主题图(课件出示主题图) ,这些小朋友说的这些分数分
别是以什么作为单位“1”?
学生讨论汇报。(略)
……

分数的意义(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的例2、例3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理解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 生获得价值体验,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13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34又表示什么呢?
2什么是分数?
3用200cm2的纸板做8个学具,平均每个学具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
二、导入新课
师:最后一个小题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做的?


生:除法。
师:为什么用除法呀?
生:因为要把200cm2的纸板平均分成8份。
师: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要用除法计算,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可以用分数表
示。除法和分数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分数与除法的关
系。
(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把4m的长度平均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我们可以从两个 角度来研究:
一方面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计算;另一方面想一想用分数表示每份的长度。
(板书:用算式计算用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选一个问题来研究,一会儿老师听听你们的意见。
学生讨论。
师:想好了吗?哪些同学研究了第一个问题:用算式怎样计算每份的长度?
生:4÷5。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把4m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师:哪些同学研究了第二个问题:怎样用分数表示每份的长度?
引导学生说出把1m平均分成 5份,每份就是15m。4m中有4个1m,就有4个15m,
就是45m。
师:把4m平均 分成5份,每份的长度用算式表示是4÷5,用分数表示是45,从中
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除法与分数是有联系的,4÷5的结果就是45。
师:是不是所有的除法和分数都 有联系呢?它们是怎样联系的呢?同学们做一做下
面的题目就更清楚了。
学生完成第4页例2下面的“议一议”,要求学生先填表,再说自己的发现。
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导学生说出:1÷3=13;3÷4=34。
师:比较这几个式子,它们的算式和商有联系吗?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发现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师:你能利用除法与分数的联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吗?
生:能!
引导学 生完成第5页的试一试。在学生完成3÷9=39;1÷6=16;4÷7=47的基
础上,让学生完成 a÷7=()();a÷b=()(),逐步归纳出用字母表示的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a÷b=ab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
师:同学们看看教材,书上专门说了一句“b≠0”,你知道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规定
吗?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除数、分数的分母都不能为0,所以在这个等式中也要强调除数、
分数的分母不能 为0。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全面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了。
2教学例3
师:我们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后,就可以用它们的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问题了。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小华家养的鸡、鸭、兔的问题。
课件出示第5页例3。
师: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图中有2只兔、3只鸭和4只鸡。
师:要求兔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2÷3。
师:由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算出2÷3是几分之几吗?
生:2÷3=23。
师:为什么?
生:因为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用这个关系可以知道
2÷3=23。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解决鸡是鸭的几分之几和图中其他的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解答。(略)
3总结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和区别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与除法的联系,但是它们有没有区别呢?请小组讨论后填
写下表。
视频展示台上出示表格:

系 区别
除法
分数
学生讨论填写表格后,将一个小组的结果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系 区别
除法 分子相当于被除
数, 是一种运算。
分数 分母相当于除
数。 是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
师:这样一来,我们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就更加深刻了。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7,8,9题。



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学探究,构建新知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位同学两张相同大小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或正方形纸
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填空。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2)34的分数单位是(),34里面有()个1()。
(3)45里面有()个15,35里面有()个15。
(4)710里面有7个1(),79里面有7个1()。
揭示课题:分数的大小比较。
二、走进新课,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片,请问如何判断两张纸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师将两张纸翻一面贴在黑板上,请说出阴影部分各占多少。
板书:14和34。
(2)你会比较14和34的大小吗?
①请利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分一分,比一比,说明14和34的大小。
②讨论交流:
生1:我通过画图直接比出来34>14。
生2:14里面有1个14,34里面有3个14,3个14比1个14大,所以14
<34。
师:第二个同学能用前面学的分数单位来思考,比较出了14和34的大小,很好!
(3)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45○35 56○16
(4)引导发现规律:
师:这三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怎样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呢?(思考、
交流)
师:同学们的发现跟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看看数学家是怎样概括的。


板书: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齐读一遍。
师:你认为应用这个规律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前提条件是什么?(分母相同)
(5)练习:
请写出能应用这个规律比较的两个分数,并比较大小,同桌相互检查。
2教学例2
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1)师: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机会。老师也写出两个分数 :35和34,能用刚才
的规律进行比较吗?为什么?
师:分母不相同,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 不相同,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
份数,每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请拿出老师发的材料,分一分,比一比,想一想。
(3)展示汇报交流。
生1:通过画图,比较出了35<34。
生2:发现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生3:分两张同样大小 的纸,也就是单位“1”相同。15<14,所以3个15小
于314,也就是35<34。
(4)试一试: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67○611 34○38
(5)发现规律:
师:这三组分数有什么共同点?怎样比较,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6)练习:
请写出能应用这个规律比较大小的两个分数并比较,同桌互相检查。
说说同分母的分数如何比 较大小?同分子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它们在比较的方
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练习
1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27○47 25○23 38○78
12○19 310○710 225○925
1125○1126 513○511
2判断并说明理由。
617>517()211<29 79>78()9100<910
四、课堂总结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二有关习题。



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真分数和假 分数,知道比“1”小的分数都是真分数,比“1”大或等于
“1”的分数都是假分数,会辨别真分数和 假分数。
2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初步逻辑
思维能力。 < br>3通过操作、观察和填表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主动
探索培养学生的成 功体验。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练习:
1什么叫分数?
2在下面的图中涂上颜色来表示相应的分数。
34 58
3在直线上用点来表示下面的分数。
15 55 85 35
65
学生独立在练习卡上完成后,抽学生把答案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都能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涂色和填数这些练习了,下面请你们翻 到
数学书第12页例1,按题目的要求,以1个圆为单位“1”,在下面的图中涂上颜
色来表示 相应的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把自己涂的结果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发现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有 的分数的涂色
部分刚好一个圆,有的分数的涂色部分是一个多圆。
师:刚才同学们是以几个圆为单位“1”进行涂色的?
生:以1个圆为单位“1”。
师:以1个圆为单位“1”,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刚好一个圆”,“一个
多圆”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以1个圆为单位“1”时,涂色部分不足一个圆的分数小于单位
“1”,涂色部 分刚好一个圆的分数和单位“1”相等,而涂色部分是一个多圆的分
数比单位“1”大。
师:请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中:


比1小的分
数 和1相等的分数 比1大的
分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几个学生把答案拿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进行全班交流。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1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比1小的分数的分子小于分母。
师:对,这种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就叫做真分数。(板书: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
做真分数)
师:你还能说出几个真分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真分数。
师:再请同学们观察,和1相等的分数以及比1大的分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1相等的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而比1大的分数分子都比分母大。
师:同样, 我们也给这种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取个名字,叫做
假分数。(板书:分子比分母大或 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师: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假分数。
师:真分数和假分数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
数)
三、强化新知识
视频展示台出示第13页中“试一试”第3题。
12 14 54 34 44 3
2 74 84
先让学生独立在数轴上用点来表示上面的分数,然后集体订正。
师:观察这些分数,在数轴0 ~1这段距离上的分数是什么分数?在数轴1这个点上
和数轴1~2这段距离上的分数又叫什么分数?
生:数轴0~1这段距离上的分数是真分数,在数轴1这个点上的分数和数轴1~2
这段距离上 的分数都是假分数。
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进一步知道了:比“1”小的分数叫做 真分数,和“1”相等或者大于“1”
的分数叫假分数。
四、巩固练习
师:你们能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真分数和假分数呢?我们来试一试。
1试一试”第1题。抽个别学生回答,说出判断的依据。
2试一试”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总结出当分子等于分母或者是分母的倍数时,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3课堂活动。
4完成练习三的练习。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这节课你还有哪些收获?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
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学生每小组准备4张大小相同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多媒体展示教材主题图。
师:在数学兴趣活动后,同学们 都办了数学小报,其中设计有“数学趣题”。请看
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如果4张小报的大小是一样的,他们4人数学趣题占的版面也是一样大吗?
师:大家的猜 测对不对呢?许多科学家的发现也是和大家一样从猜想开始的,但只
有经过验证的猜想才能得出科学的结 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学习当数
学家吧!
二、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分纸折纸,初步感受
师: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
师:请小组长拿出4张同样大小 的长方形纸分给组内的4个同学,用对折的方法分
别把4张纸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和8份。并用涂 色的方法分别表示出12,
24,36,48。(板书这4个分数)
学生活动,一人折一张纸。
师:请大家把4张纸条的左端对齐平放在桌上,观察比较:涂色部 分面积的大小怎
样?(小组合作,分工完成。)
师:实验做完了,结果怎样?
生1:我看到4张纸条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完全相同,并且没涂色的部分面积的大
小也相同。
师:观察得很仔细!这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了4个分数一样大。
师:真棒!一样大,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
生:等号。(师板书如下:12=24=36=48)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猜测正确吗?
生:正确。


2观察对比,概括分析
师:观察一下这个等式,4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分子分母都不同,但分数的大小相同。
师:分数的大小为什么相同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先研究分数的分子、
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师:请同学们从左到右观察这些等式,想 一下,这4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
才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从12到24是分子乘2,分母也乘2;从12到36是分子乘3,分母也乘
3。
生2:从24到48也是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
随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12=1×22×2=24;24=2×24×2=48。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变化规律表达出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
变。
师:再请同学们从右到左观察这些等式,想一下,这4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又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从而 保证了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48到12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36到12是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3。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48=4÷48÷4=12;36=3÷36÷3=12。
师:这个变化规律又可以用哪句话表达出来?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
变。
3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哪些同学能把刚才我们观察到的这些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如有 困难,可以
看看书中第16页上是怎么说的。
生: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 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这句话)
师:说得非常棒!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分数
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齐读一遍。
师:你认为在这句话中哪几个字特别重要,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生:相同的数。
师:相同的数,指一些什么数?
生:指同时乘或除以的数必须是相同的一个数。
师:性质中为什么要说“0除外”?
生1:分子、分母同时乘0,分母就变成0了,而分数中分母是不能为0的。
生2:同时除以0更不可能,因为0不能作除数。若学生不能完整地说出来,则由
老师
引导补充。说说为什么刚才数学趣题占的版面的大小是一样的。
师:现在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你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演示)
1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15=1+35+3=48()
(2)128=12÷618÷6=23()
(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找朋友:说出一个与老师手中卡片上分数一样大的分数。
3写一写:自己设计一个分数,并写出与它相等的分数,比一比,在1分钟里谁
写的多。
4独立完成练习四第1题,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
样理解的?



分数的基本性质(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对分数的性质进行简单应用。
2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请同学们在大屏幕上面的分数中分别找出和24,46相等的分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42,48,23,1012)
生:和24相等的分数是48;和46相等的分数是23。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选的。
师: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的吗?
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
的大小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质)
[简评:充 分应用学生原来掌握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 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之上,也有利于学生的
进一步学习。]
二、教学新课
1把3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首先让我们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课件显示教科书第30页例2)
师:你认为在这一题的要求中,哪几个字最重要?给大家提个醒吧。
引导学生说出:我认为“ 大小不变”这几个字很重要,我要提醒同学们在化分数的
时候不能改变分数的大小。
师:怎样 才能在不改变分数大小的情况下,完成题目的要求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
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辅导有困难的小组。
师:你是怎样把34化成和它相等的分母是8的分数的?
生1:我把分母和分子都同时乘2,化成了68。
师:为什么要分母和分子都乘2呢?
生:因为要想把34的分母化成8就必须把分母乘2。
师:为什么分子也要乘2呢?
生:因为题目要求不改变分数的大小,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分母和分子同时乘2。
师: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和他结果一样的请举手。(板书:用分数的性质来化:34=3×24×2=68)
师:都是使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的吗?有和他的解法不一样的吗?
(说明:如果学生都是同 一种解法,教师则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用第二种方法来解;
如果有学生用了商不变的规律,则鼓励学生大胆 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以下按第二种
情况设计。)
生2:我还有一种做法。34=3÷4,把被 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就变成了6÷8,
6÷8=68。
师:为什么要把被除数3和除数4同时乘2呢?
生:因为除数和被除法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这里运用了我们前面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34=3÷4=(3×2)÷(4×2)=68)
师:同学们能用两种方法把3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真不错。
2把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指板书):同学们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把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吗?
生:能。
师: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谁愿意把你的化法像老师这样,把它写在黑板上呢?
抽学生板书,让学生边板书边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完成板书:
分数的性质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34=3×24×2=68 1524=15÷324÷3=58
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34=3÷4=(3×2)÷(4×2)=68
1524=15÷24=(15÷3)÷(24÷3)=68
3比较,汇报发现
师 :同学们用两种方法分别把34,1524化成了分母都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请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些 化法,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两点:


(1)把一个分数化成另一个大小不变的分数时,可以用 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也
可以用商不变的规律来化。
(2)对于两个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你们 的第二个发现很有价值,在后面学习约分、通分时还要用到。当然,我们
的第一个发现也很重要。刚才同 学们有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分数,有的用商不
变的规律来化分数,这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 规律是有联系的。你能说说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规律为什么会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 :因为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所以分
数与除法有联系,这样分数的基本性 质就与商不变的规律有联系了。所以我们在把
一个分数化成另一个与它等值的分数时既可以用分数的基本 性质来化,也可以用商
不变的规律来化。
4完成第16页“试一试”
把13,2236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三、练习巩固
练习四第2~7题。
四、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呢?从中你明白了些什么?
五、拓展练习
第18页思考题。



约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知道什么是互质数,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质数。
3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 有关因数的知识,并且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找
出一个非零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找出下面几个数的因
数。
屏幕上呈现7,25,81三个数,学生独立完成。
师:请已经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谁愿意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7是一个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数。
生2:25的因数是1,5,25。
生3:81的因数是1,3,9,27和81。
二、探索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关因数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还想不想继续再找几个数的因
数呢?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9页的例1)请同学们分别写出12和30的因数。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生:12的因数有1,2,3,4,6,12;30的因数有1,2,3,5,6,10,15,30。
师:和这个同学的答案一样的请举手。很好,接下来请你们认真观察一下12和30
的因数,看 看会有什么发现。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强调两个发现:
(1)12和30的因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
(2)这两个数都有相同的因数1,2,3,6。
师: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这两个圈里。 师:这两个发现很重要。12和30有不同的因数,但是也有相同的因数,你们能给
这些相同的因数 1,2,3,6取个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因数”、“共有因数”等。
师:其实,“ 相同因数”、“共有因数”都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这些因数是这两
个数公有的因数,所以我们可以把这 些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师:12和30的公因数有哪些?
生:12和30的公因数有1,2,3,6。
师:其中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是多少呢?
生:是6。
师:最大的一个公因数,我们把它叫做最大公因数。
(接着板书: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因数。)
师:你能用找因数的方法找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生:能!
学生找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后集体订正。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找因数的方法找两 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了,但是大家觉
得这样找麻烦不麻烦呢?
生:这样找太麻烦了。
师:所以,我们应该找一个又快又对的方法,这就是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
因数。怎样用 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用短除法
来找一个数的因数,现在请你们用短 除法分别找出12和30的因数。
师:能试着把你们刚才写的两个短除法算式合并成一个短除法算式吗 ?小组的同学
可以合作一下。
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把两个短除法算式合并为一个短除法的过
程:
师:作除数的2和3是12和30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2和 3是12和30的公因数,因为2既能整除12,也能整除30,
是12和30公有的因数。3也是这样 。
师:除到商是2和5以后,除1外还能找到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吗?
生:找不到了。
师:像这样只有公因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除到商是互质数时,还能除下去吗?
生:不能了。
师:这时我们来思考一下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这个最大公因数应该含有哪些因
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个最大公因数应该含有两个数的公因数,应该是2×3=6。
师:这个想 法对吗?同学们可以直接用“6”这个数作为除数去除12和30,看除
出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学生除后证实其结果是互质数。
师:这样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6是12和3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能总结出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 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相乘,
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练习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认识了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互质数,还能求两个数
的最大公因数,你们真能干。接下来咱们用所学的知识来练习练习。你们有信心吗?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2,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收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约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2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最简分数的含义,理解什么是约分,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用这个方法正确
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让学生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2写出28和42的公因数,并指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什么是互质数?在3和8、12和18这两组数中,哪组数是互质数?


4说 说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48化成分母是2而大小不变的
分数吗?
师: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这些知识来探讨一个新的问题——约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
师:彩色卡片占全部卡片的几分之几?
生:占全部卡片的3050。
师: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把全部卡片平均分成50份,彩色卡片占其中的30份。
师:现在这个分数的分 子、分母都比较大,你能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
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为什么要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呢?
使学生理解:“缩小”是为了使分子、分母变小,“同 时缩小相同的倍数”是保证
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看能把30 50化成哪些分子、分母都比较小,
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学生化出的分数可能有:3050=30÷250÷2=1525 3050=30÷550÷5=610
3050=30÷1050÷10=35
师: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求吗?你还有哪些发现?
指导学生说出这些结果都符合老师的要 求,因为这些分数是分子、分母都比3050
的分子、分母小,但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学生还可以从中 发现1525=610=35。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且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的过程,叫做约
分。
师:同学们刚才用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一个数的方法进行约分,但在书写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 采用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同学们可以看看书,看书上的小朋友是用什么
书写方法约分的。
学生看书。
师:书上的小朋友是把3050化简成哪个分数呢?
生:化简成35。
师:比较刚才的化简过程和这两个小朋友的化简过程,有哪些地方相同,有哪些地
方不同?
多媒体课件演示:
3050=30÷1050÷10=35 315—30—50—25—5=35 330—50—5=35
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同的地方是: 都展示了把3050化简成35的过程;不同的地方
是:书写方式不一样。
师:能解释一下后两种约分的过程吗?
使学生明白,中间的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公 因数一次一次地去化简;而
后一种约分方式是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就把分数化简为35。 < br>师:这两种化简方法都可以,但是在平时的约分过程中,我们一般都采用后两种方
式。下面请同学 们再观察一下,1525,610和35的分子、分母都比3050小但
大小都与3050相等,因此把 3050化简成这三个分数的过程都是约分的过程。但


是比较这三个分数(即1525, 610和35),你能发现35与前两个分数有哪些
地方不一样吗?
使学生理解前两个分数的 分子、分母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还可以进一
步约分;而最后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 不能再约分了。
师:像这样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我们在约分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都要把原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同学们会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吗?
生:会。
师:那么我们来试一试。
引导学生做第21页的课堂活动。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 们知道了哪些是最简分数,哪些不是最简分数。你能把这些
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
试一试:把1824,618,1035化成最简分数。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4,5,6题。



通分(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非零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类推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倍数?你能找出50以内3的倍数、7的倍数和9的倍数吗?
27是哪些数的倍数?
3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应用这些知识来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探讨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50以
内4的倍数和6的倍数。在自己的练习单中把4的倍数用圆圈圈起 来,把6的倍数
用三角形圈起来。练习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师:在用圆和三角形圈4和6的倍数时,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的数只圈了圆或三角形,有的数又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
师:哪些数上圈了圆,哪些数上圈了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圈了圆的是4的倍数,圈了三角形的是6的倍数。
师:那么既圈了圆又圈了三角形的数呢?
引导学生发现既圈了圆和三角形的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你能把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圈里吗?
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师:从图中可以看出 ,12,24,36,48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所以,我
们把12,24,36和48叫做4 和6的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叫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说出: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师: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6,12,18。
师:这些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多少呢?
生:6。
师:两个数的公倍数有许多,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接着板书: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师:你知道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吗?
生:是12。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因为4和6的公倍数有12,24,36,48……其中12是最小的一个,所以12
是4 和6的最小公倍数。
师:请你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12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找出来后,问学生是怎样找的,全班集体订正。
[简评:教学中用画圆圈和三角 形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有的数既是4的倍数,
又是6的倍数,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倍数的概念。这个认知过 程既突出了学生学习的
主体作用,又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习用短除法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师:同学们已经会用找倍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了,但是大家觉
得这样找麻烦不麻烦呢?
生:这样找太麻烦了。
师:所 以,我们应该找一个又快又对地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就是用短除法来求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怎样用 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同学们先想一
想:我们在前面是怎样用短除法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 数的?


引导学生回忆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并且把这个短除法板书出
来。如:
师:在这个短除法中,作为除数的“2”表示什么?作为商的“2”和“3”又分别
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从倍数和因数的角度看,作为除数的“2”是4和6的公因数,作为
商的“2”和 “3”是4和6各自的因数。
师: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哪些因数的乘积呢?
应该是4 和6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如果学生分析有困难,教师可以
让学生把已经知道的4和6的公 倍数12分解质因数,也就是用12=2×2×3的方式,
让学生明白4和6的最小公倍数应该是4和6 的公因数与4和6各自因数的乘积。
师:现在知道怎样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了吗?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先用短除法来除,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除数和
商相乘,乘积就是这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2。
试一试:用短除法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都有哪些收
获?讲给同学们听听。
四、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六第1,2,3题。



通分(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的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六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通分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通分,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
练地进行通分。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渗透转化和比较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
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激趣
125里有()个15,45里有()个15。
247=()28 38=15() 37=()21
3求下列每组中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12和187和96和30


4织布厂有 甲、乙两台织布机,甲台织布机每分生产78m花布,乙台织布机每
分生产58m花布,哪台机器生产得 快?
师:怎样比较哪台机器生产得快?
生:78里有7个18,58里有5个18。78大于58,所以甲织布机生产得快。
5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师:怎样比较哪个工人检验得快?
生:看78和56谁大,谁就检验得快。
师:能用第4题的方法比较吗?
生:不能。
二、探究发现
师:比较78和56时有困难,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78和56的分母不相同,不能直接比较。
师:同学们能不能借助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 设法把这些分数转化成我们能直接比
较出大小的分数,再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生:我们可以先把它们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然后再比较。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转化?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板书: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分母相同的分数)
师:要把78和56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先要确定什么?
生:先确定相同的分母。
师:现在各小组先确定78和56的相同的分母,再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并板书。估计有以下几种
解法。
生1:我们发现48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48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68×6=4248 56=5×86×8=4048
因为4248>4048,所以78>56。
生2:我们发现24是8和6的公倍数,可以用24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是这样做的:
78=7×38×3=2124 56=5×46×4=2024
因为2124>2024,所以78>56。
师:这两种方法都达到了转化为相同分母的目的。“相同分母”选哪个数比较好?
为什么?
生1:我认为两个都是8和6的公倍数,选24和48作相同的分母都可以。
生2:我认为选 24作8和6的公分母时,计算简便一些。如选用较大的公分母作
相同分母,会增加计算的难度。
师:通常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相同的分母。我们把选定的“相同分母”称为
公分母。 < br>师: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转化成相同分母的过程,运用了什么数学思想?这个转化
过程在数学上称 作什么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24页。
生: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学生看书汇报。


师(指板书):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的
过程 ,叫通分。
把原来板书中的“→”换成“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完成板书。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通分)
三、巩固应用
1第24页课堂活动。
师:第一个图中的23通分转化成69,从图上看,阴影部分的面积有 没有发生变
化?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通分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2通分:27和511 310和720 59和415
四、归纳梳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五、拓展延伸
师:要比较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除了通分以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合作解决第26页思考题。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办法解决。(通分、画图……)

通分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例2的情境图,学生说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师: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78 ,另一个工人1时检验了这箱产品的56,
你能直接比较出哪位工人检验得快些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我们以前学的都是将分母一样的分数进行比较,这里的两个分数分母不一样大。
师:分母 一样的分数叫做同分母分数,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叫做异分母分数。怎样比
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呢?
生: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来比。
师:不错,在转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意识到转化时要注意不能使原来的分数大小发生变化。
师:怎样 才能使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而分数的大小不发生变化呢?这就要用
到我们前面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 质。下面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选择哪个数来做
这两个分数的新分母呢?
组织学生讨论发现:这个数应该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像这种既是8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8和6的公倍数。
(板书:公倍数)
二、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师:怎么找8和6的公倍数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回忆一下我们前面是怎样找公
因数的。
生: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看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师: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找两个数的公倍数。
教师边说边板书:


(1)找两个数的倍数;
(2)找两个数公有的倍数。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找出8和6的公倍数。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汇报找倍数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8的倍数有:8,16,24,32,40,48,56,64……
6的倍数有:6,12,18,24,30,36,42,48……
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
生: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多的,不可能写完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那么8和6公有的倍数有哪些?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8和6公有的倍数有:24,48……
师:我们把24,48……这些8 和6公有的倍数叫做8和6的公倍数。在这些公倍
数中最小的是几?
生:24。
师:24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
师:想一想,能不能找到8和6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公倍数,因为不能找到两个数最大的倍数。
三、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这样找到了8和6的公倍数后,我们就可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了。同学们可
以选择8和6的公倍数24作新分母,也可以选择它们的公倍数48作新分母,用分
数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同学们会吗?(生:会)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解答后,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78=7×38×3=2124 78=7×68×6=4248
56=5×46×4=2024 56=5×86×8=4048
师:现在能比较出谁检验得快一些吗?
生:叔叔检验得要快一些。
师:用24作新分母和48作新分母的答案都一样吗?(生:都一 样)但用谁作新分
母计算简便些呢?
生:用24作新分母计算简便一些。
师:所以 一般情况下,都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新的分母。但是,每次都
这样用列举倍数的方法来找两个 数的最小公倍数太麻烦了,我们应该探讨一种更简
便的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下面就来讨论怎样 用短除法来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



分数与小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应用这个方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
数化成分数。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用小数和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阴影部分。
2(1)0.3里面有3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2)0.12里面有12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0.016里面有16个()分之一,它表示()分之()。
3把下面各个分数写成除法算式。
23 56 84
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分数和小数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和
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把34,1125,238化成小数。
师:怎样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呢 ?对照前面复习的内容,你觉得可以用前面学习的
哪些知识来把分数化成小数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可以把分数写成除法算式来计算。
师:我们可以试着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求出它的小数商。
师:用这个方法,自己选一个分数试一试。
学生完成作业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34=3÷4=0.75 1125=11÷25=0.44 238=23÷8=2.875
师:能说一说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再求商。
师:用这个方法试一试,在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哪些新的问题?
要求学生完成第28页课堂活动第2题,完成后抽学生回答。
师:把这些分数化成小数时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生:把这些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后,有些算式除不尽。
师:这些能除尽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 数,不能除尽的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能
具体说一说哪些分数能除尽,哪些分数会出现除不尽这种现象 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能除尽(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4,35,710。
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12,67,1115。


师:把上面每 个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会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
征吗?
学生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以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
4=2×2 5 10=2×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12=2×2×3 7 15=3×5
师:根据上面的分析你能作出哪些猜测?
引导学生说出:我猜想分母只含质因 数2和5的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除
了质因数2和5,还含有其他质因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请同学们自己写几个分母只含质因数2和5的分数来试一试。
学生试后,肯定这个猜测是对的。
[简评:联系复习题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突出 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
推动作用,用“分解质因数”作一个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数化小数时哪些 分
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哪些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深化学生对分数化小数的理解,提高
学生对分数 化小数方法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把0.4,0.8,0.85,1.125化成分数。
师:怎样把这些 小数化成分数呢?我们可以联系小数的意义来想:0.4是几分之
几?0.85又是几分之几呢?
师:你能联系小数的意义在下面的直线上填上合适的分数吗?
学生填后,问学生是怎样填的, 引导学生说出0.4就是十分之四,0.8就是十分之
几,0.85就是百分之八十五,1.125就是 千分之一千一百二十五。
师:现在大家知道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了吗?
生:0.4是十分之四,把它写成分数就是410,化简后是25。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4=410=25。)
师:这样想对不对?
生:对。
师:请同学们像他那样思考,把0.85,1.125化成分数。
学生思考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0.85=85100=1720 1.125=11251000=98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我是这样想的,0.85 表示百分之八十五,写成分数是85100,把这个分数化
简后是1720。
师:(抽第二个学生回答)你又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回答略。
师:你们赞成他们的想法吗?
生:赞成。
师:我也赞成他们的想法,谁来归纳一下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指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成 分数时,先想这个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千分之几……再把这个小数直接写成分母是10, 100,1000……的分数,能够化简
的要化简。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对口令游戏:由一个 同学说出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迅速地把
这个小数化成分数,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简评:强调前面的“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效地运用原有经验来学习新知识;用对口令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1,2,3题。



分数与小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与小数比大小,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并掌握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能
较为熟练地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34 78 49 815 320
2说一说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3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7 0.84 0.25 1.75
4说一说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和小数化分 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用这
些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也就是说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分数与小数 。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
师:从题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要想知道谁栽的树高,就要对两个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同学们在比较中遇到了
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是分数,一个数是小数,不好直接比较。
师:利用前面掌握的知识,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把小数化 成分数来比较”和“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两个方法。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2)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进行比较。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
一做。 学生完成后统计一下哪些学生选择了第一种比较方法,哪些学生选择了第二种比较
方法,然后分别抽 学生把作业放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如:
把小数化成分数后再比较:
0.8=810=3240 78=3540 3540>3240
师:这种比较方法主要经历了哪些解题过程呢?
生:先把小数化成分数,然后再与另一个分数一起通分,最后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
小比较。
师:这样比较大致要经历三个解题步骤。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同学又是怎样进行比较
的呢?
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78=7÷8=0.875 0.875>0.8
师:这样做又主要经历了几个解题步骤呢?
生:经历了两个步骤: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
师:两种比较方法得到的结论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小华栽的小树要高一些。
师:不同的比较方法得到相同的结论,说明了什么?这对我们今后解决问题有什么
启发吗? < br>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后解决问题时要对照具体情况进行思
考,努力做到灵活 解题。
师:在这两种比较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比较方法呢?为什么?
[简评:这 个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为什么要进行分数与小数互化”、“用哪
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每种解决 方法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这样三个问题
进行探讨,以问题为主线,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 的学习主动性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会用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来解决问题了吗?下面我们找一个 更难一点的数
学问题来解决。
多媒体课件演示:6个小朋友在对话,小红说:“我身高0.9 8米。”小青说:“我
身高910米。”小丽说:“我身高0.9米。”小娟说:“我身高93100米 。”小
强说:“我身高1.03米。”小勇说:“我身高1.05米。”小朋友说的话用对话框
显示出来,最后提出问题:“这6个小朋友,哪个最高?哪个最矮?”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4,5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思考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第1题、第2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回顾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师: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分部分整理后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随学生的回答完成下面的板
书:
分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约分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通分
分数与小数把分数化成小数
把小数化成分数
师:下面我们就来分块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
[简评:本单元知识点比较多,通过“ 树”型图,可以帮助学生整理这些知
识点,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
2复习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什么叫分数?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分数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0页第2题。


师:这位阿姨和这位叔叔谁买的多一些?你能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吗?
引导 学生说出,叔叔买的苹果多一些,因为尽管都是买一筐苹果的15,但是叔叔
那筐苹果的数量要多一些, 单位“1”的数量多一些,每份分到的数量也要多一些。
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 回答:从中明白了单位“1”的多少能影响每份数的多少,因此在学习分
数时,要注意单位“1”对分数 的影响。
引导学生完成第31页练习八第1题。
[简评:先回想分数的意义,再用这个意义来解题,通过解题加深学生对分
数意义的理解。]
师: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分数单位?你能说出47,1118的
分数单位吗?
学生回答略。
师:你能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吗?请你用分数表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视频展示台出示:4÷812÷2415÷25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完成练习九第2题。
师:分数可以分成哪两类?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假分数?假分数有哪两种情况?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本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分数 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
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数的 基本性质主要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和通
分。
师:什么叫约分?
生:把分子、分母同 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成和原分数相等但分子、分母
都比较小的分数。
师:在这句话中你认为哪些句子比较重要呢?
生: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师:同时除以什么数呢?
引导学生说出同时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也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师:请同学们把1628,25100约分。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约分的过程,
全班集体订正。然后
引导学生完成第32页练习九第4题。
师:怎样通分呢?
生:把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分别化成和原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
数。
师:通分时我们一般选哪个数作为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生:一般选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它们的公分母。
师:你会求最小公倍数吗?请你求出12和1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13和14,15和320,49和512通分。
学生完成后,全班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32页第5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简评:把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和约分放到一起复习,有利于沟通这些知
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 认知结构。]
二、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发现这些知识有哪些联系?从中你知道了
些什么?
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7页的例1、例2的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第1,
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展开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 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 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
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
生:广告箱。
生:雕像座子。
……
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
生: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生1: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生2: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生3: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
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
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 、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
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
2探索特征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课件演示: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学生有序地数出这6
个面。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
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吧。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们是直接观察出来的。
生2: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
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
生:3组。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
学生汇报量出 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每组的4条棱相等。(边说边比划 )
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
课件展示:将一个长、宽、高不相等的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
师:再想想: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 ,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怎样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 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其中有特殊的长方
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 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剪一剪的活动1,第41页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
展开图)。
2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师 :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这节
课我们继续探索关于长方体、正 方体的知识。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 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 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我们能看
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
2剪一剪,看一看
师: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 小。像这样,一个物
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板书: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
生: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
表面积。)
二、课堂练习
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
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 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
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 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 +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
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 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
+4×5+8×5)×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 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
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想一想,正方体的表
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
值。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 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
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二、探究学习
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5×35×2+10×35×2+25×10=2700(cm2)。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生2:(25×35+10×35+10×25)×2-10×25=2700(cm2)。六个面的面积上

……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
2试一试
师: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 思考的: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
右4个面的面积。35×5×2+3 5×5×2=70(dm2)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35×5×4=70(dm2),因为它4 个面的大小都是
一样的。
师: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 方法给同桌说
说吧。师: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让
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
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生1: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
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生1: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
生2: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
生3: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
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 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
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
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 手动脑能力以及同
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 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
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体积与体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教具学具】
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
【教学重点】
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比一比:
抽生说。
生:图(1 )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
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
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的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
(1)猜一猜:
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
(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
(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 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
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 以水位就下
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师:说得真好。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
的空间。(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
现了什么?
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括:对,积木和 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
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
2概括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抽生说。
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
师:对。比如说我们的 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
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 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
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
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
3归纳
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
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
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
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 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
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 一读。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
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
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 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
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 使用一些
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1 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
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请同学们
在练习本上画一 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哪
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
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2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教学重点】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一根线、一 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张
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体积单 位。
二、教学例3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 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
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m3 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
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 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
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 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 个,所以1dm3
里有1000个1cm3。
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 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
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
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1dm3=1000cm3
1m3=1000dm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
体,估算 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5、例6,第4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
5~6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
【教具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m=()dm 1dm=()cm 1m2=()dm2
25dm=()m 100cm=()m 1dm2=()cm23
5m3=()dm 37500cm3=()dm3
怎么换算的。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学例5
1容积的含义
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
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师: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 这些牛奶盒、杯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
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试一试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
生1: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2: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3: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
师:1毫升是指能容纳1c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1升是指能容纳1dm3
的物体的 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
师: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

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板书:1L=1000mL。
三、教学例6
1视频展示例6的主题图
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2)学生独立完成。
(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
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10×1000=210 000(mL)
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
2试一试
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
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
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3及时练习
96m3=()dm3 13.2dm3=()cm3
1235dm3=()m3 597mL=()L
四、课堂活动
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
(1)说一说。
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
(2)观察并计算。(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
2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 住水位,再将自己的拳头放入水中,
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最后进行体积单 位的换算。
五、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
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7页的例1、例2的活动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九的第1,
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展开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 程,以及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老师去了一个新建的广场,很漂 亮,你们想看看吗?(投影仪展示主题
图)广场上有些什么建筑物、设施呢?
生:广告箱。
生:雕像座子。
……
师: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
生: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师:在这幅图中,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生1: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生2: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生3: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有关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知识。(引入课题)
二、探究学习
1摸一摸,认一认
师:今天你们带来了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呢?展示给大家看看吧。
师: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投影出示直观立体图)
师: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生: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
师:你能指出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吗?(课件展示各部分名称)
师:刚才同学们指出了长方体 、正方体的面,而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
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请给你的同桌介绍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物体的面、棱、顶点吧!
2探索特征
师: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你会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课件演示: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学生有序地数出这6
个面。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吗?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
师:怎样来证明这个结论呢?请小组的同学想一想、试一试吧。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我们是直接观察出来的。
生2:我们是量每个面的长和宽,求它们的面积得出的。
师:在长方体中,像这样相等的面有几组呢?
生:3组。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棱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观察后汇报: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师: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
学生汇报量出 的结果: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
每组的4条棱相等。(边说边比划 )
师: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课件出示棱的名称,同桌相互指一指。
课件展示:将一个长、宽、高不相等的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
师:再想想: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师:正方体的12条棱都是一样长,我们就不再分长、宽、高了,把它们都称作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


(板书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3小结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 长方体、正方体,想一想它们是一种什么图形呢?怎样
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 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其中有特殊的长方
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 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剪一剪的活动1,第41页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
展开图)。
2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计算。
【教学难点】
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师 :上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谁能说说它们的特征?这节
课我们继续探索关于长方体、正 方体的知识。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师:(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
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 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我们能看
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
2剪一剪,看一看
师: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 小。像这样,一个物
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板书: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师: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
生: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板书: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
表面积。)
二、课堂练习
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
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
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长方体每一个面的长和宽。
【教具学具】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谁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 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
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的: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
下面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 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即:(8×4
+4×5+8×5)×2=184cm2。
师: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生: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 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
再乘2就可以了。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长×宽+长×高+宽×高)×2。(师板书)
师: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想一想,正方体的表
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汇报交流。
生1: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师: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生: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师: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师板书)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的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
值。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 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想一
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师:今天我们就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二、探究学习
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生: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25×35×2+10×35×2+25×10=2700(cm2)。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生2:(25×35+10×35+10×25)×2-10×25=2700(cm2)。 六个面的面积上

……
师: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思考,明确应算哪几个面。
2试一试
师: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生1:我是这样 思考的: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
右4个面的面积。35×5×2+3 5×5×2=70(dm2)
生2: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35×5×4=70(dm2),因为它4 个面的大小都是
一样的。
师: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再把你喜欢的计算 方法给同桌说
说吧。师: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让
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
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生1: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
师: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生1: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
生2: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
生3: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
师: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 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
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 体的表面积。
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培养学生的动 手动脑能力以及同
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运用长 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汇报时
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体积与体积单位(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3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教具学具】
教具: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具: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
【教学重点】
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体积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比一比:
抽生说。
生:图(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2)是比 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
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师补充:说得对,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
的体积。
二、教学例1
1实验
(1)猜一猜:
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师: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
(2)看一看: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教师将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
(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 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
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 以水位就下
降。以前学的《乌鸦喝水》中,乌鸦就是运用这个方法喝到水的。
师:说得真好。 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体会到水位的上升和下降是因为土豆占有一定
的空间。(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
现了什么?


生: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师: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回答后师概 括:对,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
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
2概括
师: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小组讨论,抽生说。
师:通过实验,我们体会到了土豆、橡皮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
师:是不是只有土豆、橡皮块、积木才会占有一定的空间呢?(不是)
师:对。比如说我们的 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
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 会占一定的空间。你还能举例说明物
体占有一定空间吗?(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
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
3归纳
请一大一小个子的两个学生站在一起,比较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物体的体积。如某某的体积大,某某的体积小。
抽生举例说明物体的体积大小。
三、教学例2
师:同学们,和长度、面积一样,我们也常常需要给物体的体积确定单位。
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
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师: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抽生说一说。
师: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 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
立方厘米。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cm3,读 一读。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
生: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生: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
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 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
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师:同学们,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 使用一些
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你知道1立方分米是多大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1 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
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师:对,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也可写作1dm3。请同学们
在练习本上画一 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看看它的体积有多大。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哪
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4~45页的例3、例4和课堂活动第1题和第2题,练习十一的
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2能区别使用1cm3,1dm3,1m3去度量物体的体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教学重点】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难点】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出示一根线、一张纸):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长度单位)一 张
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面积单位)
师(拿出一盒粉笔):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 什么单位去度量呢?今天,我们就
来认识体积单位。
二、教学例3
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
师: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吗?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 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
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呀!1m3 能装10个学生。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体积单位?(1cm3,1dm3,1m3)
师:你能说说这三个体积单位谁是最大的?(1m3)谁是最小的?(1cm3)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 是1dm的正方体推导。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
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 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 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
里有1000个1cm3。
3归纳总结:课件展示将一个棱 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
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 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
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1dm3=1000cm3
1m3=1000dm3
得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
体,估算 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的例5、例6,第4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十一第
5~6题。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与思考中理解容积的含义。
2知道常用的容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能根据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容积单位的互化。
【教具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标明物体的容积的包装、牛奶盒子、杯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m=()dm 1dm=()cm 1m2=()dm2
25dm=()m 100cm=()m 1dm2=()cm23
5m3=()dm 37500cm3=()dm3
怎么换算的。
2说说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二、教学例5
1容积的含义
师演示:把牛奶盒子里的水倒入杯子里,能装满4个杯子。
思考:1盒牛奶的体积与1杯牛奶的体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因为1盒牛奶可以装4杯牛奶。
师:1盒牛奶可装4杯牛奶。这些牛奶盒、杯 子都叫容器。一个容器所能容纳的物
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2试一试
师:你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容器,并比一比它们容积的大小。
生1:气球是容器,它容纳的空气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2:杯子是容器,它装满1杯水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生3:冰箱是容器,它能容纳食品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3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早上喝的牛奶的盒子上都写着什么?(250mL,1L……)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让知道的学生说一说“mL”是毫升,“L”是升。
师:1毫升是指能容纳1cm3的物体的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mL。1升是指能容纳1dm3
的物体的 容积,用字母表示为1L。
牛奶盒上的250mL和1L,就指的是它们的容积。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常常以毫升或升为单位?(眼药水、饮料、牛奶等液体)
师:你知道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吗?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

问:你能根据体积单位的进率推导出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吗?
板书:1L=1000mL。
三、教学例6
1视频展示例6的主题图


问:冰箱的容积指什么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210L合多少毫升,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2)学生独立完成。
(3)抽生说一说并归纳方法。
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
210×1000=210 000(mL)
答:电冰箱的容积大约合210 000mL。
2试一试
抽2个学生板算,其余齐算。
订正时归纳一下换算的方法。
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3及时练习
96m3=()dm3 13.2dm3=()cm3
1235dm3=()m3 597mL=()L
四、课堂活动
1第48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和课堂活动第2题。
(1)说一说。
可以让同桌互动,教师巡视检查。
(2)观察并计算。(先让学生看懂题意,再独立算,并与同桌交流算法。)
2第46页课堂活动第3题。
先让每个学生估一估自己的拳头有多大,然后记住水位,再将自 己的拳头放入水中,
记下这时的水位,两次水体积的差就是拳头的体积。最后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
五、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
先独立连线,再集体评析。
2练习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学会了什
么?
体积与体积单位(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一第7~8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更深入,能熟练进行体积单位的换
算。
2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
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全班学生共做用手比划1cm3,1dm3,1m3的大小,并举例说明。
2填空
1dm3=()cm3 1m3=()dm3
1L=()mL 46.5m3=()dm3
1350dm3=()m3 2145cm3=()dm3
750mL=()L 76dm3=()L4
2L=()cm3 1m3=()cm3
学生齐练,集体订正,订正时抽生说一说做4.2L=()cm3和1m3=()cm3
的思考过程。
二、解决问题的练习
1练习十一第7题
(1)题分析题意时,
引导学生 明确花盆的容积为512mL,就说明这个花盆里可装512mL的泥土,但问题
中的单位却是dm3, 即:512mL=()dm3
(2)题方法同(1)题:816L=()mL
2练习十一第8题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抽生说一说读题后有什么收获(了解自己每天饮水量为
1100mL),再把盛满1100mL水的瓶子拿给学生看一看(帮助学生产生感性上的认
识 ),在读题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这个题有3个问题要解决),你准备怎
么去做?(逐个解答) 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3思考题
(1)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多少个?
(2)组内交流你的数法。
(3)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书上的几何体,数一数 小正方体的个数,
验证自己刚才数得对不对。
(4)说一说:这个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2页的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并探究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 式,理解长方体
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3渗透“猜测——实验探究——验证”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今后
学习其他立体图 形体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12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表
格一和表格二。
【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1
师:小朋 友,你们喜欢搭积木游戏吗?这是老师用1cm3的正方体拼成的积木,(课
件出示)你能说说它们的体 积吗?
师: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小结:我们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2师(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办法?
生1:可以将这个长 方体切成小的体积单位,看它包含着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
就可以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2:将这个长方体浸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刻度读出长方体的体积。
生3: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用长×宽×高。
教师小结: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更适用呢? 在生活中,有许多长方体是不能切开来
数的。把什么物体都浸没在水中,看水面上升的刻度也比较麻烦。 那么,生3的方
法是否成立?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问题探索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4人小组合作“搭积木”。电脑出示活动要求:用12个 体积是1cm3的小正
方体木块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写表一: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1cm3正方体的个数体积(cm3)
长方体一
长方体二
长方体三
思考:
①长方体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分别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②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2)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规律。
生:每排个数就是长方体长所含厘米数,排数就是宽所含厘米数,层数就是高所含
的厘米数。长 方体的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或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或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3)用实例验证规律。
师:刚才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吗?
学生从自 己准备的学具中自由选取若干个1cm3的小正方体,搭成形状不同的两个
长方体,验证每个长方体的体 积是否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请每小组(2人
小组)同学一边实验一边填写表二:
长(cm)宽(cm)高(cm)体积(cm3)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看来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请给自己一颗探索星。
(4)用字母公式表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观察板书和长方体的立体图,想一想: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
长,b表示宽,h表示高,用字母怎样表示长方体体积公式呢?
(板书:V=a×b×h)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5)反馈练习。
师(课件出示例2):怎样计算电脑包装箱的体积?
学生审题,独立完成。
2自学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1)正方体的体积又怎样计算呢?猜猜看。
(2)你的想法正确吗,可以翻开书第52页看一看,也可以同桌交流自己的看法。
(3)说 说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字母表示的方法(V=a·a·a或a3)。要计算
正方体的体积,必须知道 什么条件?
(4)反馈练习:
口答: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课堂活动
量一量、算一算。
(分组测量、并计算)
四、全课小结
说说本课学习中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2、3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一)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用12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了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
方体。你们组有怎样的发现呢?
第一小组的4位同学到讲台前汇报。
师:你们组由谁来汇报,谁来拼摆?
学生分工。
生1:我们的第一种摆法是每排6 个,摆2排,摆1层;第二种摆法是每排摆3个,
摆4排,摆1层;第三种摆法是每排摆12个,摆1排 ,摆1层。
生2:我们发现每排的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长方体的体
积=长×宽×高。
师:请下面的同学先对他们的说法进行评价,再补充。
生3:他们公式都发现了,还是不错的。
生4:请你们解释一下长方体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
师:田×,你就解释一下吧?
生2:长×宽×高得出来的。
生4:你这样的解释不对。
生2:就是长×宽×高,不信你再举个例。
师:让我们听听周××的意见吧。
生4:可以这样理解:长是每排的小正方形个数,宽是排数 ,长×宽就得到了最上
面或最下面的那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也就是高,就得到了总的个数,也就是长
方体的体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
师:田×,她的解释怎么样?
生2:是要好些!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第二小组汇报:
生5:我们有一种摆法和他们的不同。我们这样摆:每排摆3个,摆2排,摆2层。
师:这样摆有多少个?
生5:12个。我们发现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cm,大的长方体的 长是3cm,宽是
2cm,高是2cm,长×宽×高=12cm3。
师:也就是说你们也发现了什么?
生5:我们发现长×宽就是一层的个数,有2层,一共有1 2个。长方体的体积=长
×宽×高。生6:我还有一个发现。我把12分解因数,就能得到长、宽、高。 如
12分成3,2,2;12分成6,2,1……
师:你真会想。恭喜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二第4~6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 算公式,知道(正)长方体可以用一个面
的面积×高来计算的道理。
2能灵活应用公式准确地计算出物体的体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较强的
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体积计算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能用体积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复杂的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2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单位:m)
学生计算完后,师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吗?
二、探索新知
1观察: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长×宽实际上是求长方体的什么?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棱长×棱长实际上是求正方体的什么?
得出:长×宽求的是长方体底面(或顶面)的面积,棱长×棱长求的是正方体一个
面的面积。
师: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长(正)方体的体积=一个面的面积×高(这个面所对应的高)
用字母表示为:V=Sh
2这一个面可以是哪些面呢?它所对应的高指的是什么?(出示长方体模型让学
生指)
(1)上底(或下底)×长方体的高;
(2)左面(或右面)×长方体的长;
(3)前面(或后面)×长方体的宽。
正方体有这样的特征吗?
学生小结:因为正方体的每条棱是等长的,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一个面的面积×棱
长。
3现在要求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你有几种办法?
4基本练习。
(1)一块长方体钢材,阴影面的面积是2.8dm2,这块钢材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师:像这样的阴影面我们称作横截面。


师引导学生理解:横截面指的是哪个面 ?能直接根据题中告诉的信息进行计算吗?
为什么?
强调:注意单位的统一。
根据学生的计算,归纳出解题策略和步骤:
审图形→想计算公式→统一单位
(2) 一根长方体钢管的容积是10m3,如果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20dm3,那么这根
钢管长多少米?
三、指导练习
拓展练习。
练习十二第6题和思考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解题方法。
思考 题提示:这个长方体木料厚2cm,限制了所截出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只
能是2cm,沿这块木料的宽刚好 能截成3段,沿它的长最多能截下5段。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4,5题。
五、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例1,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3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4教学例1。
思考:根据实际情况还要扣除什么的面积?
5独立解答,并在4人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6指名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8×6+(6×3+8×3)×2


=48+(18+24)×2
=48+84=132(m2)132-26
=106(m2)
答:粉刷的面积是106m2。
7小结: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时,我们往往要根据实际情况求出一个面或者
几个面的面积,而不是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 和,所以我们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第1题
提示:损耗的纸块面积应加上去。
2练习十三第2题
仔细看图,数一数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56页例2、例3课堂活动,练习十三第3~6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 在丰富的数学信息中分析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已知信息与所要解
决问题之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 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信息之间的联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数学信息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什么叫体积?什么叫容积?今天我们一起用体积和容积知识解决生活
中较复杂的现实问题。
二、教学例2
1分析并整理信息
视频展示例2。学生阅读后,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辆汽车的长方体油箱,从里面量长9dm,宽5 dm,高4.5dm。每升柴油的质量是
0.82kg。这个油箱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柴油?
师:这些信息和问题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从里面里,最多)
师: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呢?最多是什么意思?
2小组合作,探讨解题思路
(1)想:这个油箱装的柴油质量与什么有关?
(2)学生小组交流,写出解题的策略。
3汇报讨论结果
要求这个油箱最多能装多少千克柴油,必须先算这个油箱的容积是多少?
4独立列式解答
(抽生板演)。
9×4×45=2025(dm3)=2025(L)
202.5×0.82=166.05(kg)≈166(kg)
答:这个油箱最多能装166千克柴油。
三、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的文字部分,默读题,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问:从题中可知由正方体变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课件出示:
3
4
独立计算,并与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板书算法。
20×20×20=8 000(cm3)
8 000÷(25×16)=20(cm)
答:锻成的钢材的高是20cm。
四、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说说生活 中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计算长方体(正方
体)的体积。2练习十三第4,5题
第4题,怎样理解“完全淹没”与“水会下降”的实际意义。
第5题,理解“用A型车运和用B型车运碎石体积不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整理与复习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并
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师: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生: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知识
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同学们 对这两个物体一定很熟悉吧。它
们一个是长方体,一个是正方体。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你都了解了哪些知 识?
学生回答,回顾本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出示在黑板上。
二、系统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2对知识点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师:关于这一单元,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整理呢?
生:我认为应该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三个方面进行整理。
3分组整理 < br>师: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这些知识点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征、表面
积和体积三个方 面进行整理,在整理时请将你对大家的友情提示和你们还没解决的
问题提出来。现在由组长执笔,把你们 整理的内容记录在纸上。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整理得有特色的小组,教师要心中有数,便于
稍后的交流。
4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组整理的结果拿到前面来展示展示?
学生展示的同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第一小组介绍完以后)师:听了他们组的介绍,你能不能对他们的整理进行评价?
其他小组分别评价,评价时既要说一说优点,也要指出不足。
师:哪个小组还愿意将你们组的整理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教师请几组上来展示,总结时先肯 定他们的努力,以寻找优点为主,指出不足为辅,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归纳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互相合作,整理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并且
坦诚地对各小组的整理 进行了评价。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需要提醒同学们
注意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言。
三、练习提高
1基础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整理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判断。
①棱长为6cm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②把一个长方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它的体积大小不变,所以表面积不变。()
③两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表面积也一定相等。()
(2)填空。
①5800mL=()L=()dm3。
②一个保温瓶能装水4。
③一个长方体有 个顶点,在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相交了条棱,这三条棱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3)学生独立完成第5 9页第2题。
2实践练习
小正方体拼合,体积、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课件 演示:将5个棱长是2cm的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又
有怎样的变化?
(2)从这个实验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整理复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第3~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棱长和它们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间的联
系,并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 br>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创 新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各种公式间的联系,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具准备】
直尺、肥皂、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手里托着一盒 新肥皂):肥皂是我们常用的物品,对它的作用我们都非常熟悉。
可你们知道吗,工人叔叔在生产肥皂时 还要计算一些数学问题,大家猜猜看,会是
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
生1:工人叔叔会算一块肥皂用了多少料。
生2:做一个肥皂包装盒要用多少纸?一只大箱子可装多少盒肥皂?
……
师:同学 们想得真不错!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就用到了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知识。今天这节数 学课,这盒小小的肥皂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
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
[简评:在上节课梳理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后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将知识活用正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体现。同时由身边的事物引入 课
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理解应用,走进生活


1基础练习
(1)课件演示第60页的第3题和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评析。
(2)判断:
①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m,宽是8dm,高是5dm,那么它的体积是80dm3。
②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表面积就扩大9倍。
③把一个体积为1dm3的纸盒放在桌面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一定是1dm3。
④从里面量,棱长为4dm的正方体容器可以容纳64L的水。
师:通过刚才的整理,我们已 经对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大家
的表现都很棒!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帮助工人 叔叔去解决他们在生产肥皂的
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实践操作
每小组一块新肥皂,注意分工合作。
(1)做个小小计算师:你能帮工人叔叔算出这块肥皂的 大小吗?需要测出哪些数
据,该怎样计算呢?
师:下面我们就在小组里测一测,大家注意分工合作。
提醒:量出的数据最好保留整厘米数。
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单位:cm
学生量出数据后,教师进行统一,标出长8,宽5,高2。
学生口算。
抽学生说这块肥皂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算的。
(2)如果把这块肥皂平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后,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
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


(3)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 给这块肥皂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
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学生尝试解答,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4)做个小小设计师 :如果肥皂厂想将20盒同样的肥皂装在一个外包装箱里,请
你做设计师,你认为将这个外包装箱的长、 宽、高确定为多少比较好?
小组合作,讨论方法,组内计算,交流汇报。
(5)如果要将这 个包装箱用绳子打捆,其捆扎方法如教科书第60页第7题,用包
装绳多少厘米?(打结部分的绳子长3 0cm)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或有什么意见
要向老师和同学们说吗?
延伸:你能将这个肥皂的包装盒沿着某些棱剪开,不剪散吗?有几种不同
的剪法?你能 将展开的形状画出来吗?去试试吧!
小结:如肥皂装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 这就说明数学就
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
四、课堂练习
整理复习第5,6题。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让学生认识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积与它的
长、宽、高的相差程度有关 的道理。
2通过数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方法以及成功
的体验。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策略意识、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到,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要使表面积较小,长、宽、高应越
接近的道理。
【教具学具】
为每组学生准备8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学 具盒,包
装纸,直尺,透明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观察自己桌上的学具盒,你发现这些学具盒有什么特点?
生:形状都是长方体,每个盒子的规格都是16×8×4(单位:cm),每组都有8
个。 < br>师:如果我们要将这8个长方体盒子包装成1盒,怎样包装更省包装纸呢?今天我
们就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设想与摆放
1设想与摆放
设想:
(1)要将这些长方体的盒子包装起来,在包装的过程中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2)要达到节 省包装纸的目的,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要想
节约包装纸,学具盒中间不能留空隙, 表面要平整;摆法不同,所用的纸的大小不
同;接头处尽量不要浪费等等。
(3)明确长方体盒子的摆法不同是造成包装纸用量大小的主要原因。


2记录与计算
(1)你认为造成所需包装纸大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所需 包装纸的面积=所摆
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接头部分用纸量(按2dm2计算)
生:摆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越大,所用的包装纸越多,反之就少。
(2)究竟哪种摆法会更节约包装纸呢?
师:你们可以先将几个盒子摆一摆,量出所摆的长方 体的长、宽、高,计算出摆成
的不同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算出所用包装纸的面积,并将数据和计算过程 记录下
来。
(3)小组合作:记录3种不同摆法下的包装纸用量,并选择一种用纸最少的方案。
为什么这种方案的用纸量会最少?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交流与比较
比一比谁的方案用纸少,并分析出用纸量不同的原因。
重点思考并讨论:
为什么同样是将8个学具盒打捆包装,表面积的大小会不相同?影响表面
积大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将分 析的原因记录下来。
四、发现与思考
通过本次包装设计,你有什么发现?
1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表面积就越小,包装用的纸也就越少。
2同样的体积下,长方体的表 面积与它的长、宽、高的长度有关,长、宽、高的
长度越接近,表面积就越小,当长、宽、高相等时,它 的表面积最小。
五、知识拓展
师:解决用料省的问题在生活中有什么意义?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20本数学书,想想看,怎样摆表面积最小?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综合应用: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 数学的价值。
2通过摆一摆、算一算、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思维方式
和空间观念。
3结合实际,合理策划包装式样,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
巩固长方体的表面积知识。
【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地设计包装方案。
【教具学具】
学生每人制作一个规格为16×8×4(单位:cm)的长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
设计记录纸以及展示设计方案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CAI出示第一幅情境图。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五(1)班的同学们买 了些规格为16×8×4(单位:
cm)的文具盒,送给新村小学的学生,准备每8个包装成1盒。你想 当一回小小设
计师,帮助他们设计一个既科学合理,又省料的包装方案吗?
揭示课题: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
二、活动展开
1设想与摆放


教师启发提问:包装物品可能要涉及哪些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可能有如下回答:
生1:涉及文具盒摆放的形状。
生2:涉及包装纸的大小。
生3:涉及外包装的美观。
……
师:现在8 人一个小组,请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将每个同学准备好的文具盒组合起
来,动手摆一摆,看看有几种不同 的摆放方式。尽量找出所有的摆放方案。
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拼摆,教师巡视指导。
全班反馈交流,汇报小组的摆放方式。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生1:我们是将文具盒的最大面重叠。
生2:我们是将文具盒的次大面重叠。
生3:我们是将文具盒的最小面重叠。
……
教师用CAI演示摆放方案。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教师可以提问
引导:请帮助参谋一下,看老师这样摆放行吗?还可以怎样摆放?
师:同学们真不错, 设计了这么多不同的包装方式。包装物品除涉及摆放方
式外,还涉及包装纸的大小。怎样才知道你设计的 包装方案会用多少包装纸呢?
2记录与计算
师:作为设计师,设计外包装的用纸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可能有如下回答:
生1:计算长方体的表面大小。
生2:必须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生3:还要考虑包装纸的接头、压边部分的面积。


……
师:想得真好。你用什么办法知道拼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可能有如下回答:
生1: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
生2:根据每个文具盒的长、宽、高分别是16,8,4这个条件,可以计算出来。
师:请用记录纸记录你测量或计算的数据。
强调:测量或计算的数据要准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数据。
师:请大家猜一猜,这些摆放方案 中你认为哪些方案的表面积会比较小呢?你怎样
理解包装接头部分用纸均按2dm2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想知道你猜得是否准确吗?请用计算器算一算你设计的方案的 用纸量,验证你
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计算、记录。
3交流与比较
对照摆放的方案,小组代表汇报表面积计算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验证,你们的猜想正确吗?请与同学交流你的包装方案和需
要包装纸的多 少,比一比谁的方案好,用纸少。能分析一下用纸量不同的原因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总结:文具盒摆放的方式不一样,得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包装用纸
也就不同。
师:你认为选择哪种包装方案最好呢?理由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通过比较可以知道:选用表面积最小的设计方案,用纸量就会最少、最节约。


[简评:让学生在比较、交流、评析中发现包装用纸量不同的原因,并悟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肯定了学生的成绩,同时大面积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4发现与思考
启发:通过这次包装设计,从节省包装材料出发,设计出最好的方案。你有什么发
现?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后交流。
生1:我发现最大面重叠时,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比较小。
生2:我发现重叠面的面积越大,包装用的纸就越少。
生3:拼成的长方体中长、宽、高的长度相差越小,用的材料越节省。
……
师:同 学们真棒,说得真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涉及省料的问题呢?
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做服装的时候精心设计,节省布料,可以多做服装。
生2:设计省料又精美的首饰。
生3:设计即美观又省料的外包装。
生4:使用节能灯,节约用电。
……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能说说省料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吗?
生1:可以节约资源。
生2:可以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
小结:当今社会是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在生 活中,我们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都
可以支援灾区建设,我们要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做了一回“小小设计师”,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 获?得到
了什么启发?

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法(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例1,练习十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3初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
4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初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学生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看图说分数的意义
抽学生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生1:14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2通分
27和13 59和3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同学们对学过的分数知识掌握 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
关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法(一)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估一估,今天能将这个广场铺完吗?
同桌交流估算的过程。


抽学生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
(3)师: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数学问题,教师选择性的板书。
①今天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②今天下午比上午多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③到今天为止,一共铺了这个广场的几分之几?
2主动参与,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棒,现在我们先来尝试解决黑板上的这3个问题。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师:根据题中的信息,第①题和第②题该怎样列式呢?动笔写一写。
抽生汇报,教师板书:116+716=,716-116=。
抽生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
(2)利用分数的意义,理解同分母分数的算理,并总结其算法。
师:动笔算一算116+716,说说是怎样想的。
抽生汇报。
教学预设: 生1:116+716=816=12,我是这样想的:116表示1个116,716表示有7
个 116,它们合起来就有8个116,也就是816。
生2:116+716=832=14,我是这 样想的: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分别加起来就行
了。
生3:……
师:他们认说得对呢?我们画图来验证吧!
课件出示: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都被等分成16份。
抽生说一说:怎样表示116?课件涂色1格表示116。
师:怎样表示716?
课件演示:涂色7格,表示716。
引导学生发现:求116+716就是求涂色部分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师:通过画图,涂色部分占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呢?
生:涂色部分占长方形的816。
师板书结果:116+716=816。
师:为什么116+716=816,和的分母还是16?
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通 过看图发现:它们的分数单位没有发生变化,都是116,相加的只是分
数单位的个数。
师强调: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
板书:12。
学生独立计算716-116=。
抽生说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预设: < br>生:716-116=616=38。因为716有7个116,7个116比1个116多6个
116,也就是61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716+116=816=127 16-116=616=38,它们的分母有什么特
点?
生:这两个算式的分母都相同。
师:像这种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是怎样计算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出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结果要化成最
简分数。(教师板书)
(3)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指板书)第③个问题又该怎样列式呢?
生:14+12(师板书算式)。
师:观察这个算式,它们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又 该怎样计算呢?学生独
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预设:
生1:刚才我 们学了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如果把它们的分母变成相同的分母,
就可以计算了。
生2:我们涂色的方法。(教师展示学生画图的过程)
12相当于24,所以12+14=24+14=34
生3:……
师:计算12+14时,分子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
生:不能直接相加,因为分数单位不同。
师: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方法中,都是把不同的分母怎样进行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教师板书计算的过程:12+14=24+14=34。
师生共同完成答语。
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第(4)题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12-14=24-14=14。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分母不同的分数又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就是把异分母分数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
相加减。
三、应用与拓展
1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集体评讲时,抽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2先估一估,再算一算,你估计对了吗?23+16 57-114
集体订正。
3练习十四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找规律,最后写出类似的算式。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分数加减法(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66页例2,第66页课堂活动,练习十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概括归纳成法则。
2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3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归纳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我会算。(口答)
25+15 58-38 56+46
97-47 18+78
1317-517 59-59 219+51
9+119
抽学生说答案。
师: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是怎样计算的?计算的结果要注意什么?抽生
说一说。 < br>小结: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减,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最后的结果要化成
最简分数。2我 能算:34+12,78-14。
抽两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
师:上一节课,我 们已经会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异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计算时,怎样做得又对又快。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合作交流,深入探究
1教学例2
板书:89-56。
学生动笔尝试计算89-56。
小组交流算法,并对同伴的算法进行评价。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先通分, 要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因为9×6=54,所以把54作为两个
分数的公分母,这样89-56 =4854-4554=354=118。
教师板书:89-56=4854-4554=354=118。
生2:我也是先通分,把分 数化成同分母分数。通分时,只需要把两个分母的最小
公倍数18,作为两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就是89 -56=1618-1518=118。
教师板书:89-56=1618-1518=118。


师小结:这两种方法都行。都是先通分,把两个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计算。
2选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15+710
学生独立完成,抽生汇报。
生 1:先通分,找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30做公分母,得到
430+2130=2530=56。
教师板书:215+710=430+2130=2530=56。
生2:因为15×10= 150,所以两个分数通分后得到20150+105150=125150=56。
教师板书:215+710=20150+105150=125150=56。
生3:我用15和10的公倍数60做公分母,通分后是860+4260=5060=56。
教师板书:215+710=860+4260=5060=56。
……
算法的优 化: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方法中第一种方法更简便些。用分母的最小公倍
数做公分母,数据小一些,便于 计算,不容易出错。
3尝试练习:试一试
教材第66页,例2的试一试。
计算:56+78 1517-23 18-512 38+15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集体订正。
4梳理算法
师:同学们通过积极动脑、动手,能正确的、比较熟练的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抽生说一说。
指导学生读课本第66页,并勾画下来。提醒补充:计算的最后结果要化成最简分
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组算式的分母有什么特点?(两个数为互质数)
再引导学生观察,像这 样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窍门?(分母的乘积为结果的分母,
分子的和或差为结果的分子。)
2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4人小组开展活动。
(1)独立完成计算题。小组内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并相互订正。
(2)组内统计全对的同学人数,并完成第2小题。
(3)同桌互相口头提问题,并列式解答。
3练习十四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全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分数加减法(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1页的例3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 br>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
的道理;认识带分 数。
2会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混合运算中的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功体验,建立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怎样通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口算卡片
27+17 14+12 89-49 78-14 1-35 2
5+715
2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
(1)56+32+28 95+42-21 56-(21+14)
(2)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二、学习新知
结合情境,感悟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1)教学例3(课件展示)。
师: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第一瓶剩下的酒精是35瓶,第二瓶剩下的酒精是 23瓶,第三瓶剩下的酒精
是25瓶,求“一共剩下多少瓶酒精。”
师: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把剩下的酒精倒在一起。
让学生实践操作,体验感知结果是1瓶又23瓶。
生2:可以列式计算:35+23+25。
师:为什么用加法算?这是一道什么算式?(分数连加)
师:这是一道分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你准备怎样来计算这道题呢?说出理由。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生:我认为应该先确定它的运算顺序。
师: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应该和整数连加运算一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都应按从左到右依顺序计算。
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件上的图)
生:因为在这道题中,先算第一瓶和第二 瓶共剩多少酒精,再和第三瓶合起来共剩
多少酒精,这个运算顺序正好和整数连加一样。学生独立解答, 然后展示解题结果,
如下。有可能只出现其中一种解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出另一种算法。

江苏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宣传工作总结


各具特色的民居-文艺节目


执牛耳是什么意思-联欢会主持词


潮爆地-魁北克留学


英国好声音-七一什么节日


天下无贼2-山东省联考


准点到西宁-青海人事考试


毒品高中-单位换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