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天津中环信息学院-读后感格式怎么写
第一单元 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20页的“例1~例10”以及练习一~三。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按照
“认识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
际问题”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的。这样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
容,脉络清楚、结构合理,符合小学生的认
知规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逐
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和解法,不断体会方程的特点和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完成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
数量关
系的知识,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它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突破算术思维方法中的某些局限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数学素
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以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
步理解
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
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
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
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
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六、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1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3课时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6课时
整理与练习…………………………………………2课时
机动…………………………………………………2课时
第一课时 等式与方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五年级下册第1~2页例1、例2和“练一练”,第6页
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
br>1.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等式,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
系;能根据
具体情境里数量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
2.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数量关系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
程,体会方程是反映数量间
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能力,感受分类思想和
模型思想。
3.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现实情境中蕴含的数学内容与数学关系,提高数学素养,<
br>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台天平及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导入新课
1.认识天平。
(1)出示天平、砝码,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在天平的
左边托盘放1个苹果,右边放1个100克砝码,两边平衡。提问:这里苹果质
量和100克有什么关系
?这时能用怎样的符号表示两边的关系?(板书:=)
你能说出以前学过的两边相等的式子吗?(选择板书两个等式)
说明:像这样两边大小相等的式子,我们叫它等式。(板书:等式)
(2)在天平的左边加1
个橘子,天平倾斜。提问:天平倾斜了,说明什么?可以用什
么符号表示两边的关系?反过来比,又可以
用什么符号?
说明:这里1个苹果加1个橘子的质量大于100克,要用大于号表示;
(板
书:>)反过来,100克小于1个苹果加1个橘子的质量,可以用小于号表示。(板
书:<)
2.导人新课。
谈话: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天平可以表示两边数量相等和不相等的关系
。今天,
我们就利用天平来认识新的数学内容。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
1.学习例1 。
出示例1图,学生观察。
提问:天平的左边和右边平衡,表示怎样的关系?
让学生看图在课本上写出一个等式。
交流:你写出了怎样的等式?(出示磁性卡片:50+50 =100 2×50=100)
2.学习例2 。
(1)出示例2第一幅图。
引导:如果把天平左边的鸡蛋换成一
个方块,天平不平衡,这时说明哪边的质量大一些?
现在你知道这个方块的质量x克是多少吗?
说明:方块质量x克不能确定是多少,是个未知的数量,所以x在这里是一个未知数。
(板书:未知数
)
追问:为什么说x在这里是未知数?
引导: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间的关系吗?
请在课本例2里的这个天平下面完
成这个式子。
交流:你用怎样的式子表示的?(出示磁性卡片:x+50>100)
说明:像这样表示两边
不相等的式子,是不等式,x+50>100就是一个不等式。(板书:
不等式)
(2)依次出示例2后三幅图。
结合图形呈现说明:在右边加上50克砝码,天平平衡;把右
边的全部砝码换成200克
的砝码,天平又不平衡;把左边50克砝码换成同样的方块,天平又平衡。
引导:看这几幅图,怎样分别用式子表示这些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大小关系呢?请你用
式子表示
在课本上。
交流:你是怎样写的?(用磁性卡片呈现:x+50 =150 x+50<200
x+x =200 2x
=200)
说明:现在我们根据质量间的相等和不相等的关
系,一共得到了五个式子,其中方块的
质量多少是未知数。所以这里的式子都是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
了两边质量之间相等或不
相等的关系。(板书:含有未知数)
3.认识方程。
(1
)引导:现在看卡片上的这些式子,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同桌讨论讨论,想想可
以怎样分。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结合交流,引导理解不同分类方法,一种是按相等和不相等分成两类,
另一种是按含有
未知数和不含有未知数分成两类,并经过卡片调整(先按交流的一种分类摆,再按另一种
分
类把已经摆成的全部式子分成两类),摆出下面这样的结果并板书分类标准:
含有未知数 不含未知数
等式
x+50=150 50+50=100
x+x一200
2×so=1oo
2x一200
不等式 x +50>100
x+50<200
追问:从分成的上下两部分看,是按什么分类的?从分成的左右两部分看呢?
(2)引导:如
果现在让你把上面的等式再分类,你想怎样分?如果把含有未知数的式
子分成两类呢?
提问:
上面分类后,我们先把其中的等式分类,再把其中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类。大家
仔细观察,这里两次分类
的式子和标准都不同,但分类结果中相同的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
有什么特点,谁来说说?
引
导:第二次从不同角度分类,分类结果中相同的这一部分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
像这样的式子就是今
天要认识的方程。(板书课题)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方程吗?
指出:像x+50
=150、x+x一200、2x -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它表示的是
未知数量和已知
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把原有板书补充成: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追问:什么是方程?
4.发现关系。
提问:例1里的这两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这里哪几个等式是方程?(把
黑板上三
个方程圈起来并在圈里板书:方程)
引导:那等式跟方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把黑板
上的等式都圈起来,你能看出关系吗?
(圈出所有的“等式”)同桌同学互相说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并且画圈表示出来。
交流:你是怎样画圈表示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的,哪位来画给大家看看?(指名板演画一
画)
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吗,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指出:从图上可以看出,所
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也就是说方程是
等式的一部分。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做“练一练”第1题。
要求学生先在等式下面画线,再把方程圈出来。
交流: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追问:y-28=35、5y=40为什么也是方程?(说明未知数可以用不同字母表示)8+x、x+4<14
为什么不是方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1)说明:每个等式中的图形表示的是未知数,能改写成字母表示吗?
让学生把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表示。(指名板演)
交流:你写出的怎样的方程?(板书)还能用什么字母?
说明:方程的未知数通常用x表示,但也可以用其他字母。
(2)让学生举出一些方程的例子。(根据口答板书)
追问:方程是怎样的式子?
说明:方程是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式子,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3.做练习一第1题。
让学生看题,想想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要求看线段图列出方程。
交流:你写出的怎样的方程?为什么这样写?(板书两个方程) <
br>指出:看图列方程,要根据线段图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相等关系写出方程。
比如,左
边线段图中相等关系是x与22的和是84,所以方程是x+22—84;右边线段图中相
等关系是3个
x相加的和是96,所以方程是3x一96。
4.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数量关系,并全班交流。
引导:会用方程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吗?自己写一写。
交流:你写出的是怎样的方程?(分别板书方程)
第一个方程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写的?(板书:原价一优惠=现价)
第二个方程3x=480表示什么意思?
第三个方程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出来的?(板书:小树高度+6.4=大树高度)
追问:你觉得看图正确列方程的关键在哪里?
指出:方程表示的是具体情境里的数量关系,所
以关键是找准其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再依照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你在这节课上认识了哪些内容?你能说说对等式和方程的认识吗?
你对用方程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体会?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4
页例3、“试一试”和例4、“练一练”,
第6页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二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
能根据具体情
境里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认识方程
的解和解方程,并学会检验
方程的解。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情境认识等式的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体验方程思想,
体会方程
表示抽象的数量关系。
3.使学生感受变化中的相等关系,受到简单的辩证思想的熏陶;体会成功发现
规律的
过程,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按规则解方程和认真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等式的性质和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归纳等式性质及解方程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性质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回顾一下,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
系?
说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等式和方程的有关知识。
2.观察比较,初步了解。
(1)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板书:50=50)
引导:现在天平是平衡的,说明两边质量相等,也就是50=50。如果在天平的两边都增
加砝
码,要怎样增加砝码才能使天平仍然平衡?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交流:怎样在天平两边增加砝码,使天平仍然平衡?
追问:如果两边都增加10克的砝码,(出示天平图)天平怎样?(板书:50+10 50+10)
如果两边都增加20克的呢?都增加50克的呢?1
00克的呢?增加a克的呢?(出示天
平图,板书:50+a 50+a)
提问:这里每组两边的式子还相等吗?为什么?
式子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一填并交流,教师把两个式子用等号连接。
提问:你发现等式两边怎样变化的,结果怎样?
说明:天平两边都增加10克或a克,天平仍然平衡,说明等式两边仍然相等。
(2)出示例3第二幅天平图。
引导:左边的天平表示什么?右边表示天平两边物体质量是怎样变化的,结果怎样?
请大家观
察天平的平衡和变化,在课本上先填一填,比较变化过程和结果,同桌互相说
说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x+a=50+a x+a一a=50+a一a)
从这个等式的变化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3.回顾归纳,认识性质。
引导:大
家联系例3里天平两边的变化和平衡想一想,等式怎样变化的,结果怎样?说
说你发现的结论。
指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这节课学习的第
一个内容:等式
的性质.(板书课题,并呈现等式性质)
4.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把等式填写完整。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为什么这样填?
说明:要使等式还成立,就要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二、学习解方程
1
.谈话:我们认识了等式的一条重要性质,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
结果仍然是等式。
应用等式的这个性质,可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板书:未
知数的值)
2.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天平图。
提问:根据天平表示的意思,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每人写出这个方程。
交流:你写出的怎样的方程?(板书:x+10=50)
引导:这个方程里x的值是多少呢?自己独立思考可以怎样知道,把你的想法对自己说
一说。
交流:这里x的值是多少,等式两边才能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2)说明:大家根据过去已
有知识,得出了x一400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上面等式的性
质来思考,求出未知数x的值。现在四人小组
讨论一下,用上面等式的性质怎样想,就能得
出这个方程里的未知数x-40?
交流:根据等式的性质,可以怎样得出未知数x-40?
(3)说明:大家已经想到方程两边减去10
,就直接得出x一40。通常我们就是根据等
式的性质来求未知数的值的。这个过程是今天要学习的第二
个内容:解方程。(在课题上板
书:解方程)那解方程是怎样做的呢?按解方程的格式,先要在原来方程
下面写“解”字并
写冒号,表示下面的过程是解方程。(板书)
根据等式的性
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就得到这样的式子。(板书两边都减10的等
式)这样左边加10再减10
,就只剩下x,右边50减1 0还有40 0(板书表示结果的式子)
注意这里每一步都是一个等式,
等式和等式之间不能写等号;每一步的等式都要把等号对齐。
你能照这样的格式,解这个方程吗?请大
家在自己写的方程下面把这个过程按格式写出
来,求出x=400(学生模仿格式书写过程,教师巡视)
(4)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检验对不对。把x
-40代入原方程,看
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你能这样检验吗?谁来说一说?
提问:把x-4
0代入原方程,左边怎样写?(板书)结果得多少?(板书得数)现在左
边和右边都是50,两边相等说
明什么?
指出:经过检验,x-40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说明x=40是正确的。像这样能使方程
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完成板书:能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方
程的解)上面这样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板书:求方程的解的过程——解方
程)
追问:什么是方程的解?上面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黑板上哪一部分过程是解方程?
3.回顾反思。
引导:现在大家回顾刚才解方程的过程,这个方程根据等式的性质怎样解的?
解方程要
注意些什么?
指出:像上面这样的方程,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在左右两边加上或减去
同一个数,使左
边只剩下x,就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解方程应注意书写格式要正确,还要注意检验,保证
得
到方程正确的解。
三、练习巩固,内化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平,填写结果。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提问:这里的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说明:天平两边质量相等,左右两边都去掉1个梨,天平仍
然平衡,剩下的1个梨就和
3个桃同样重;两边都去掉3个橘子,天平也仍然平衡,剩下的2个橘子和1
个苹果同样重。
这说明了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解方程,指名板演。
检查板演书写格式及过程,说说两边为什么要同时加上30,同时加上30的根据是什么?
追问: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
3.做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交流:这两个方程的解各是多少?你是怎样确定方程的解的?
说明: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
的值是方程的解,所以只要把x的值代入原方程,如果
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它就是方程的解。
4.做练习一第5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图意,明确付出的x元减去1 1
6元,还剩下84元;x米加上3.5米
等于6米。
要求学生列方程并解方程,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小题列的方程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解方程怎样想的?
第二小题列方程怎样想的?解方程为什么要在两边都减去3.5?
说明:列方程要先明确数量
间的相等关系,再用方程表示出来;解今天这样的方程,要
应用已经认识的等式性质,使方程左边只剩下
x,求出方程的解。
四、回顾小结,完成作业
1.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
能说说等式的性质和它的作用吗?解简单
的方程有什么经验可以介绍?要注意些什
么?这节课还有些什么体会?
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4题。
第三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
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例5、“试一试”和例6、“练一练”,
第6页练习一第6~7题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
等式’’这
一性质,能根据计算公式或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方程,并能应用这一性质解简单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发现和认识等式的性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观
察、比较和抽
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初步体会恒等变形,能感受表示数量关系的模型。
3.使学生具有主动观察、探
索和发现的学习态度,养成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和
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感受数量变化中的
相等关系,受到简单的辩证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点:
认识等式的性质和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和归纳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入课题
1.回顾内容。
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等式的一个重要
性质,哪位同学说说看?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发
现这个性质的吗?
认识了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用?
2.引入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利用天平两边质量的变化,根据天平的平衡发现和认识了等
式的一个
重要性质,并且学会了应用这个性质解方程。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板<
br>书课题)看看等式除了上节课认识的性质外,还有没有别的性质。如果有其他性质,会是怎
样的性
质?又有什么用?(板书:怎样的性质? 有什么用?)
二、探究发现,主动应用
1.出示例5。
(1)让学生观察第一组天平两边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各是原来的几倍,并指名说一
说。
要求看图并在课本上填空,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发现。
提问:第一组图里天平怎样变化的?算式是怎样填的?(板书:x=20 2x =20×2)
追问:如果左边有3个x克,右边有3个20克,天平会不会平衡?为什么?
左边有5个x克,右边有5个20克呢?左边有10个x克,右边有几个20克天平才能
平衡?
如果天平按这样的规律变化,等式会怎样?
(2)让学生观察第二组天平上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互相说一说,并填写式子。
提问:第二组图里天平怎样变化的?图里虚线表示什么意思?算式是怎样填的?(板书:
3x-
60 3x÷3=60÷3)
追问:如果天平左边有4个x克,右边有多少克,天平会平衡?如果4
个x克平均分成
2份,80克也平均分成2份,在天平两边都剩下这样的1份,天平怎样?(可以呈现直
观图
观察)这说明等式会怎样变化,结果怎样?
如果把4个x克和80克都平均分成4份,天
平会怎样?(可以呈现直观图观察)等式
怎样变化?
(3)大家联系上面两组天平的变化想一想,你能发现这里等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追问: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为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
,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
性质。(呈现等式性质)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把等式填写完整。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为什么这样填?
说明:要使等式成立,等式两边乘或除以的要是同一个数,但0除外。
3.应用性质解方程。
出示例6,让学生看图说说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想怎样解答?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该根据什么来列出方程?
引导:请你列出方程,并应用等式的性质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交流:这里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
解方程为什么两边都除以407解方程的格式要注意什么?
说明:方程左边是40x,可以根
据等式的性质两边都除以40,使左边剩下的是x,这样
就可以得出方程的解。解方程时,要先写“解”
字和冒号,每一步都要写成一个单独的等式,
等号要注意对齐。
引导:你能用代人法,检验x
-24是不是方程的解吗?请你在课本上检验,如果正确在
例题里填写答句。
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检验过程,得出左边等于右边)
回顾:回顾解决例6的过程,方程是根据什么列的?这里的方程是怎样解的?
指出:像这里已
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宽的问题,可以根据面积公式列出方程。解方
程时,应该利用等式的性质,把方
程的左边变成只剩下x,通过计算得出方程的解。
三、练习巩固,形成技能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解方程,并要求用代人法检验。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交流:方程是怎样解的?怎么想到两边都乘0.2的?
这是怎样检验的?
说明:解方程就是应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两边都乘0.2,消去左边的除
数0.2后剩下x,
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检验时,只要把x=0.16代人原方程,计算出左边等于0.
8,左边等于右
边,说明方程的解是正确的。
2.做练习一第7题。
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第一小题列方程是怎样想的?解方程为什么两边都
除以47第二小题根据什么列
方程的?解方程两边都除以18的依据是什么?
指出:列方程的
关键是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
程,解方程求出问题的结果;对于
像面积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计算公式直接列出方程,求
出结果。根据公式直接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题,就
不需要反过来思考求高用什么方法,所以思
考比较方便。
四、总结交流,完成作业
1.回顾交流。
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内容,是怎样来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
分享?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可以根据什么列方程?解方程的根据是什么,可以怎样思考?
还有哪些
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6题。
第四课时
简易方程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页练习一第8~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解方程的方法,能正确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并检验方程的
解;能根据等量
关系和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等式性质的应用,感受知识间的联
系;巩固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
问题的方法,加深根据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建立方程的思维方法,体会模型
思想,提高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思考、认真解题、注意检验,培养良
好的学习习惯;体验简单的方程在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内容。
提问:一开学我们学习的这个
单元是什么内容?(板书:简易方程)回顾一下,我们在
这个单元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
说说看,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
我们学习的等式性质有哪两条?等式性质有什么应用?
再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引入练习。
简易方程我
们虽然才学习了三节课,但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内容。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
解这些内容,今天这节课就练
习已经学习的简易方程的内容。(完成课题板书)其中重点练
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解方程
1.练习等式和方程。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等式的例子吗?哪位同
学来说说看?学生举例,教师选择几个等式
板书,其中包括方程。
提问:这里哪些是方程?(
教师画出是方程的等式)为什么这些是方程,其余的不是?
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说明:从这里可以看出: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但方程一定是等式;方程是等式的一部分。
2.解方程。
引导:黑板上的方程你都会解吗?请你解这几个方程,并且检验
。(指定2~3道不同类
型的方程,要求学生解方程,并指名板演)
检查每道是怎样解的,说
说为什么这样解,应用了什么知识,同时注意指导书写格式;
交流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说说怎样检验方
程解得对不对。
指出:解方程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者同时乘或除以
同一个不是0的数,把方程左边变成只剩下x,通过计算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检验方程的解
是否
正确,只要把求出的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计算,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左右两边相等,
说明方程的解是
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做练习一第9题。
(1)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可以
知道当x等于一个数时,式子左边是大于、小
于还是等于右边呢?自己思考,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方法。
交流:每题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x的值代人相应
式子的计算过程与判断结果)按
x的值计算结果,这里哪几个是不等式,哪几个是等式?
提问:判断上面式子是不是相等,用了怎样的方法?
说明:只要把x的值代人含有未知数的式
子计算结果,就能判断两边的大小。这其实就
是检验方程解的方法,当两边相等时,x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
(2)引导:如果要使这里x+14等于74,x÷5等于0.2,那x各要等于几呢?你能解决<
br>吗?
请大家想办法,用方程的知识计算出当x等于几时,这里的不等式就会变成等式。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解决的?(根据交流,先把式子板书成方程,再板书解方程过程)
指出:要知
道当x等于多少时,式子两边相等,只要先假定它是等式,再解方程,就可
以知道结果。这里通过解方程
,知道了当x - 60时,x+14等于74;当x=1时,x÷5等于0.2。
三、列方程求未知数
1.看图列方程。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
交流: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板书方程)是怎样想的?
你知道方程要根据什么列出来吗? <
br>指出:列方程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对照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比如左
边线段图里
表示2个x的和等于38,所以列出方程是2x=38;右边线段图里表示比x多12
的数等于45,所
以列出方程是x+12=45。
2.做练习一第10题。
让学生说说两幅图里各知道什么,x表示的什么数量。
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求出x表示的数量是多少。(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求长方形的长是根据什么列出方程的?
检查解方程的过程,确认结果。
交流:求正方形边长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检查解方程的过程和结果。
追问:解决像这两道题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什么列方程?
指出:像根据面积、周长这样的条
件列方程求未知数时,只要直接按公式列出方程,解
方程求出未知数的结果,所以思考过程变得简单;不
需要像以前那样,分析问题是求公式里
的哪个数量,用什么方法算。这就是用方程求未知数的方便之处。
3.做练习一第11题。
让学生说说从表里知道了哪些条件,各求什么问题。
引导
:请大家先想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求出未知数是多少。学生独立解答,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
交流:求墨水单价x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方程是怎样解的?可以怎样验算?(板书验
算、
确认得数)
求钢笔支数y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求出结果是多少?请大家快速地用竖式验算一下
对不对。
比较:同学们比较这两题,思考列方程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列方程求这里的未知数,
还要先看
求的什么,再分析用乘法还是除法吗?
指出:列方程求单价、数量的问题,只要根据单价×数量一总价
这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
解方程就能求得结果,不需要像列算式计算结果,要分析求的什么,思考用什么
方法算。所
以列方程求未知数,只要根据数量关系直接列方程,思考过程比列算式解答方便许多。
4.回顾反思。
回顾:上面的未知数都是列方程解决的,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的过程,你觉得
列方程求
未知数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所以列方程求未知数的关键在哪里?指出:从上面列方程求问题里的未知数看,共同之处是都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列方程,所以关键是要找准问题里数量间
的相等关
系。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可以利用条件和问题的联系分析,有时就是学过的计算公
式或常见数量关系。
5.做练习一第1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题里知道什么。
板书:1本练习本的钱+3支铅笔的钱=8支铅笔的钱。
提问:你能知道1本练习本的钱等于多少支铅笔的钱吗?怎样想的?
说明:按等式的性质,把
吴伟兵和张欣兰两人都去掉3支铅笔,剩下的1本练习本的钱
等于5支铅笔的钱。
四、小结交流
1.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进一步认识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8、12题。
第五课时 列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9页例7和“练一练”,第1
1页练习
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
题的方法与过程,能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
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问题结果。
2.使
学生经历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方程解决简单实
际问题的思考方法,体会
模型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善于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
、主动检验、回顾
反思等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引入新课
1.看图列方程。
让学生说说第(1)题的条件,启发说出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可以怎样列方程。(板书:
梨的千克数+25=苹果千克数
x+25=72
苹果千克数一梨的千克数=25
72-x =25 )
让学生观察第(2)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说怎样列方程。(板书:
红带子米数×3=绿带子米数 x×3=2.4)
提问:这里的方程各是根据什么列的?
2.引入新课。
谈话:从上
面列方程知道,正确列方程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按照这种数量
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符合题意
的方程。如果解方程,就能求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今天,
我们就按这样的思路,学习列方程解简单的
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例题,建构新知
1.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出示例7,让学生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提问:小红体重比去年增加了2.5千克,是多少千克?
引导:根据小红体重比去年增加了2
.5千克是36千克这个条件想,能找出数量之间的
相等关系吗?同桌商量商量,看你能找到数量之间相
等的几个关系,并写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是什么?(启发引导、板书:去年体重+2.5=今年
体重
今年体重一去年体重= 2.5)
2.指导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1)引导:请同学们先看数量关系,这里哪个是要求的未知数量,它在等量关系的哪
一边?
说明:要求的未知数量是去年的体重,在等量关系式的左边。如果用以前列算式的方法
解答,要
反过来想用什么方法。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x表示小红去年的体重这个未知数量,
(在“去年体重”下
面板书:x)直接列方程求出去年的体重。
讲解:列方程解答时,要先设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再列方
程。要这样写:先写“解”,
表示开始解题;(板书)接着设未知数量为x,这里设小红去年体重是x千
克。(板书设未知
数)
根据“去年体重+2.5=今年体重”,你能列出方程吗?谁来说一说
怎样列方程?(板书:
x+2.5=36)
追问:这个方程是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引导:能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x是多少吗?请在课本上解方程。
交流: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板书解方程的过程和结果,并说明这里解方程时不要再重
复写“解’’字)
提问:回顾一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书写格式要注意什么?方程要根据什么列出
来? 说明:列方程解答可以根据条件想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按照数量关系直接列方程,思
考起来要方便
一些。
(2)引导:那根据另一个关系式“今年体重一去年体重-
2.5”,应该怎样列方程呢?请
大家自己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学生列方程、解方程,教师巡视。
提问:遇到什么新问题了吗?
那先说说你根据什么列方程的,列出的怎样的方程?(板书方程)
解方程第一步怎样想的?(板书)现在出现了什么新问题?(板书:36=2.5+x)
启发:现在x到了方程右边了,你觉得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说明:因为方程两边
是相等的,交换左右两边的式子或数,等式仍然成立,所以可以通
过交换位置,把含有x的式子交换到左
边再解方程。(板书:2.5+x =36)
让学生继续解方程,求出结果,在课本上填写方程的解和答句。
学生交流继续解方程的方法,完成解方程的板书。
3.检验确认。
引导:列方程解决问题同样需要检验结果。你准备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列方程
解决问题的检验,可以先检验方程列得对不对,再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板书:检验:方程对不对
方程的解对不对)我们先来检查方程,看是不是符合数量间的
相等关系。(检查每个方程表示的意思)再
用代人法检验方程的解。(代人检验)
上面是一种检验方法,还可以看两种方程的解答结果是不是相同
。看一看,两个方程的
解一样吗?
说明:经过检验,我们可以确认去年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4.回顾反思。
引导:我们已经列方程解决了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大家回顾一下,列方程解
决问题的
过程是怎样的?
说明:我们先理解题意,再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
系列方程解答,最
后检验答案是不是正确,确定结果。(板书:理解题意
找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检验确认)
提问: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在列方程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列方程
解决问题要在理解题意基础上,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是列方程解决
问题的关键;然后用字母表示未
知数,依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后,要注
意检验结果。
三、练习巩固,内化思路
1.做“练一练”。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什么条件,求
什么问题。提问:能根据条件里非洲象和蓝鲸体重
之间的关系,说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引导:请先把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填写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交流:这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根据什么条件找到的?
大家看看方程是怎样列的,能说一说吗?解方程对不对?
指出:方程要根据题里数量间的相等
关系列出来,所以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在这个问题
里,根据蓝鲸体重大约是一头非洲象的33倍这个条件
,就能找到“非洲象体重×33=蓝鲸体
重”这个等量关系。所以只要顺着条件想就能发现等量关系,对
照等量关系可以列出方程。
可见,列方程解决问题只要直接按条件意思思考并列方程,所
用的方法是顺着条件想,比较
方便。
2.说出下列条件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鸡卖出42只后,正好和鸭的只数相同;
(2)裤子价钱比上衣便宜28元;
(3)小军高1 58厘米,比小明高1 2厘米;
(4)小红买了5本笔记本,一共付了68元;
(5)桃树棵数是梨树的2.5倍。
让学生按条件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结合说说怎样想到的。
说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
键是根据条件找出等量关系,像上面这些条件,只要顺
着它表示的意思,可以直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比如,鸡卖出42只后,正好和鸭的只
数相同,就是鸡的只数- 42 -鸭的只数;小红买5本笔记
本,一共付了68元,就是每本笔记
本的价钱×5=680掌握了方法,就很容易从条件中找出等量关系
。
3.做练习二第2题。
学生读题,提问条件和问题。
引导: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答吗?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板演后
提问:等量关系怎样找的?方程是根据什么列
出来的?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问题吗?大家检验一下结果对
不对。
追问: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交流,完成作业
1.引导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有了哪些认识或经验
?列方程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你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1题和第3、4题。
第六课时 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10页例8、“练一练”和“你
知道吗”,
第11页练习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学会解
形如ax±6=c的简易方程。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理解列方程解决实
际问题的思路;
进一步感受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体会模型思
想,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善于思考、主
动检验、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
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方程的应用,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
值。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和解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找准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引入新课
1.复习等量关系。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是找数量间的
相等关系。你能根据下面的条件,说出等量关系吗?
出示:(1)老师的年龄比小明大17岁;
(2)老师的身高是小明的1.2倍;
(3)小明身高142厘米,比小刚矮10厘米;
(4)苹果有176千克,是橘子的4倍。
让学生读条件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适当提问怎样想的。
说明:从这里条件表示的意思中,可以直接想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比如从第(3)个
条件可以
直接想到:小刚身高一10厘米一小明身高1 42厘米;小刚身高一小明身高142厘
米一10厘米。
2.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学习的就是根据条件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 问题。今天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主要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看看可以用怎样的方
法解答,并掌
握解决方法。
二、解决问题,理解方法
1.理解题意。
引入:西
安是世界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
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我们一
起来欣赏这两座著名古塔,研究与这两处建筑高度有关的数学问
题。(出示例8)
让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求的什么问题。
2.分析等量关系。
让学生集体读一读条件。
引导:这里大雁塔的高度是和谁比的,结果怎样?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是谁的
高度?
这个条件清楚地说明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你能从条件中找出数量之间有
怎样的相
等关系吗?能找到几个等量关系式?把你想到的等量关系式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
说。
交流:你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联系条件理解等量关系,并板书:
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是要求的未知数量?(在“小雁塔高度”下面板书:?)
3.列方程并学习解方程。
引导:现在要求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方法比较方便
?那你能设一个未知
数,列方程解答吗?
请大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试着解方程求出问题的结果。(教师巡视,相
机指导)
提问: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列出方程的?(板书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你是怎样解这个方程的?应用的是什么知识?
说明:这里可以把2x先看作一个数,两边加2
2消去方程左边的22,注意等号对齐。(板
书两边加22的一步)
引导:接下来你是怎样求方程的解的?请在课本上按你的方法完成解方程,求出方程的
解。
交流:你是怎样继续解方程的,方程的解是多少?(板书解方程过程)
4.检验结果并列不同方程。
(1)引导:请大家检验一下结果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完成课本上的答句。(指名板演)
检查检验过程,明确先检查方程对不对,再把方程的解代人左边计算,看两边是不是相
等。
(2)引导:除了可以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方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试着列出不同
的方程。
交流:你列出的不同方程是怎样的?(板书方程)这是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说明:只要找准了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的解,就是问题的结果。
追问:你觉
得现在这个方程可以怎样解?(板书先两边加64,得出左边还剩2x的方程,
再根据等式的性质继续解
方程)
5.回顾小结。
回顾:回顾一下解题过程,刚才用方程解答这个问题是怎样做的?黑板上这个方程是怎
样解的?
小结:这道题是—个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刚才学习的就是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板书课
题)列方程解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和前面解简单实际问题是一样的,先找数
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是
列方程解题的关键;再设未知数量为x,按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
方程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果。解今天
这样的方程,还是应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地使方程
左边只剩下x,得出方程的解。
三、练习拓展,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
让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交流:这道题的数
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你是怎样想的?(联系条件说明找等量关
系的思考方法)
哪个是要
求的未知数量,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方便?说明:学会了列方程解答,像这样
的问题就不用反过来分析怎
样一步一步求问题结果,只要顺着条件的意思想,就很容易找到
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按照等量关系就能列
出方程。
引导:现在就请同学们先在课本上把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补充完整,再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是怎样的?(板书等量关系)方程是根据什么列的?
解方程过程对不对?解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集体口答结果。
追问: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怎样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说明: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然后比对着等量关系就可以正确地
列出方程,而找等量关系一般只要顺着条
件弄清楚它表示的意思,就能得到数量间的相等关
系。
2.专项训练。
(1)引导:我们现在就看一些条件,看能不能很快根据条件说出等量关系。
①老师身高比小明的1.3倍少1 5厘米;
②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比一个长方形的3倍多2.5平方厘米;
③鸡有68只,比鸭的4倍少1 2只;
④实验小学的学生比红桥小学的2倍多1 2人,正好1800人。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了解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2)做练习二第6题。
引导:大家
学会了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还能不能根据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未知数量呢?现在各人独立完
成第6题。
交流:你填写的含有字母的式子是怎样的?(呈现答案)各是怎样想的?
说明:
其实我们列方程,就是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按照
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
方程的。
3.做练习二第8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哪个是未知数量,方程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时怎样想的?
检查解方程过程,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
四、阅读“你知道吗” 说明:以前我们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是列算式计算的,用的是算术方法。按算术方法
解今天这样的
问题,要分析数量关系,反过来想怎样一步一步地算,每一步用什么方法算;
而用方程解答,只要按条件
顺着想等量关系,就能列出方程。所以用列方程解决今天这样的
问题,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这
样的思考方法,在古代就已经发现并应用了。现在请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你
能知道什么。学生阅
读,介绍知道了些什么。
结合介绍、交流,教师讲解“你知道吗”的内容.帮助学生感受古埃及人和巴
比伦人在
3600多年前就已经能用方程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数学家700多年前也已经系统应用这样的
方法。
五、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1.课堂总结。
提问:你今天有哪些认识?你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经验?还有哪些体会和收
获?
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二第5题、第7题。
第七课时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2页练习二第9~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和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
找出实际问题
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
程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抽象
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
动的过程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作用;养
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
习惯。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解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和找准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引导回顾。
引导:我们在简易方程这个单元里,已经认识了哪些知识或方法?想一想,我
们是根据
什么解方程的?能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过程是怎样的吗?其中哪个环节是关键的
一步?
2.引入练习。
谈话:大家都已经知道,我们解方程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让方程左
边变成只剩下x,得
出方程的解。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要先理解题意,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再设未知数
x,对
照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求出问题结果,并注意检验。其中关键的一步是找准等量关系,这样就可以对照着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出结果。这节课,我们练习解方程和列
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练习解方程
1.解方程。
(1)x
-3.5=8.5 (2)3x=2.7 (3)x+5=22
4x -
3.5=8.5 3x÷2= 2.7 x+5-8=22
引导学生比
较每组的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明确每组第一题左边都是一步计算,
第二题左边都是两步计算;要
求先想想各要怎样解,解法上会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再解方程。
让学生按题组独立解方程,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检查第一组题解方程的过程
、结果,观察两题解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两题都要
在两边先加3.5,但第二题是先把4x看作一个数
解的,所以左边剩下4x后,要在两边都除
以4求出方程的解。
提问:第二组题解方程的过程不同在哪里?第三组下面一题几次应用了等式性质?
指出:每组
里上面一道左边是一步计算,只要应用一次等式的性质;而下面一道左边是
两步计算,要应用两次等式的
性质,才能求得方程的解。
2.做练习二第9题。
学生解第9题第一行的方程,指名三人板演。
交流:检查第一小题解方程过程,让学生说说先怎样想、再怎样想的。
第二小题是怎样想的?第三小题怎样把方程转化成2.3x =1.38的?
说明:像第一小
题这样,可以根据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把左边抵消得剩下x,得到方
程的解;像第二、三小题这样的,
可以把“几个x先看成一个数来解,比如把20x、2.3x都
先看成一个数,一步一步求得方程的解。
选择1~2题,要求学生检验,交流是怎样检验的。
说明:检验方程的解是不是正确,只要把
方程的解代人原方程算一算,看左边和右边是
不是相等。
三、练习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1.做练习二第10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题里的意思。
提问:这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求x的值?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教师巡视。
交流:求三角形的高是怎样做的?(板书方程和解方程过程)为什么这样列方程?
求每支铅笔价钱x列的什么方程?(板书方程)这个方程表示什么数量关系?结果是多
少元?
追问:这两小题分别是根据什么列的方程?
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有的可以根据计算公式列
方程,有的先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
系再列方程。比如第一小题可以根据底×高÷2=三角形面积列方程
;第二小题根据图里3
支铅笔和1个文具盒一共19.8元列方程。
2.训练等量关系。
找出下面条件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1)上衣单价比裤子贵46元;
(2)母鸡有42只,是公鸡的3.5倍;
(3)5瓶饮料一共6.25升;
(4)油库有一批汽油,运走25吨,还剩98吨;
(5)月季花的盆数比海棠花的2倍少1 2盆;
(6)小树林的面积400平方米,比草坪的3倍多2.5平方米。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并联系条件说说怎样想的。
说明:能熟练地找出条件里的等量关系,就
可以提高我们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帮助我
们确定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做练习二第1 1题。
让学生读题,要求说说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
说出题里的等量关系吗?(板书等量关系)你是怎样想的?根据这里的等量
关系,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方法
解答?
让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列方程是怎样想的?(板书方程和解答过程,集体回答结果)
追问:回顾一下解题过程,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
说明:像这样知道数量变化过程和剩下的结
果,要求这个数量原来是多少的问题,用列
方程的方法解答,只要顺着条件里数量变化情况直接列方程,
解方程就能求出结果。这样做
比反过来思考怎样一步一步计算、各用什么方法列式来求原来是多少要方便
得多。
4.做练习二第12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要求哪些问题。
说明:这里要
求的未知数量有两个,分别是小瓶的容量是多少,大瓶的单价是多少。我
们在设未知数时,可以用不同的
字母表示,比如可以设小瓶的容量是x升,大瓶的单价是y
元。明白吗?
学生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方程和结果。
提问:这两题都是大瓶和小瓶的比较,为什么两个方程里计算方法不一样?
说明:方程里每一步的计算方法,要根据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
5.做练习二第1 5题。
学生读题,向学生介绍气温的不同计量单位和温度计上表示不同温度的方法,提问华氏
温度和摄
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公式。
提问:根据公式,求相当于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板书方程)这个方程根据什么列出来的?
检查解方程过程,确认结果。
说明: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常用
的方法。遇到这样的问
题,通常只要按照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求出结果。
四、全课小结
1.引导小结。
提问:今天练习了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你对解方程
有哪些认识?列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你有哪些收获?找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还有不
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二第9题下面一行三题,第13、14题。
家庭作业:从明天起,每天记
录当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为练习四第7题准备数据,见
第27页)
第八课时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4页例9、“练一练”,第1
6页练习
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方法,能理解稍复杂实际问题(和倍、
差倍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并学会解形如ax=bx=c的简易
方程。
2.使学生理解稍复杂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进
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发展符号意识和几何直观,体会模型思想,培养分析、抽象、概括
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进一步培养善于
思考、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
体验,发展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方程的应用,感受数学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和解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用含有同一字母的式子表示两个未知数量。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说出下列条件中的数量关系。
(1)水稻面积是大豆面积的2.3倍;
(2)美术组和音乐组一共58人;
(3)五年级学生比六年级多19人。
2.说出下列式子化简后的结果。
4a
+a 5x -1.5x 2x+3.2x
3.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继
续学习列方程解实际问题,主要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同时学习解新的方程。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请大家注意今天的问题的特点,了解等量关系,
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二、学习新知
1.引入例题。
出示例题颐和园图片。
引导:图中看到的是颐和园,你观察颐和园的图片,有什么感觉? 说明:颐和园坐落
在我国
的首都北京,它是清代皇家的园林,为我国古典园林之首,也是世界著名园林之一。
从图
上看,它是由很大的水面和陆地两部分组成的。它的占地面积是怎样的呢?大家来看一
看。出示例9的条
件和问题,让学生阅读。
提问: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分析等量关系。
引导:题里颐和园占地面积和它的水面面积、陆地面积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条件的意思吗?自己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先画
的什么,再画的什么?这两条线段画的长度要注意什么?(板
书画出两条线段)
请你看线段图
,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o(指名学生说出倍数关系)两条线段表示的面积,
与颐和园占地面积有什么关系
?题里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说明:这里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都是未知数量,我们可以把表示1倍数量的
陆地面积假
设为x公顷。(板书:x公顷)现在图里各个部分的数量怎样表示呢?(画出括线)你能根<
br>据题意把线段图上数量填写完整,并看图想一想等量关系,在课本上填一填吗?
学生填写,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交流:水面面积为什么表示成3x公顷?290公顷表示的
什么?能看着线段图说说例题
的意思吗?
等量关系是怎样填的?(板书关系式)根据什么条件
得到的关系式?说明:颐和园面积
包括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两部分,从图上看,陆地面积和水面面积一共
290公顷,所以关系
式是陆地面积十水面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3.列方程解答。 <
br>(1)提问: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要求什么数量?可以用什么方法解
答?(根据
学生交流,在“颐和园的占地面积”下面板书“290;在“陆地面积”和“水面
面积”下面分别板书“
?”)
引导:请同学们按等量关系想想方程怎样列,自己列出方程,试着解方程,看看会遇到
什么新问题,能不能求出结果。(学生完成)
交流: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根据学生交流板书设未知数,列方程)
引导:这个方程里的x和3x分别表示什么?上面未知数是怎样假设的?
说明:这里有两个未
知数量,一般设1倍的数为x,所以我们设陆地面积是x公顷,那
么水面面积是陆地面积的3倍,就应该
是——(3x公顷)。这在设未知数时要写清楚,才能
看清方程表示的意思。所以这里设未知数要这样写
:设颐和园陆地面积大约x公顷,那么水
面面积大约有3x公顷。明白了吗?(完善设未知数的板书内容
)
这样,根据题里等量关系,方程就是x+3x=290。(确认或修正前面已板书的方程)
让学生检查自己设的未知数和列的方程,按黑板上的格式修正。
(2)观察:这个方程与前面
学习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你觉得这个方程可以怎样
解?(板书:4x=290)
接下来能解了吗?请大家在教材例题里求出方程的解,把结果填一填。
交流:你是怎样继续解方程的?(板书)为什么最后要计算3x的值?
自己解答时也是这样做的挥手向老师示意。(教师鼓励这些学生)
说明:今天列出的这个方程
左边表示两部分的和,这两部分都含有x。解这样的方程,
可以先化简方程左边的x+3x,得4x,这
样就能用等式性质直接求出方程的解。因为题里除
了求陆地面积x表示多少,还要求水面面积3x表示多
少,所以在求出方程的解以后,要再
计算水面面积3x是多少。
4.检验,完成答案。
引导:怎样知道我们求出的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你准备怎样检验?
说明:可以先检查方程列
得对不对,再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这是一种检验方法。还可
以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
引导:你能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吗?用这种方法你准备怎样检验?(学生交流)
说明:把得数
代入原题检验,看是不是符合题里的条件,这要看两个方面:先检验陆地
面积加水面面积是不是等于29
0公顷;再检验水面面积是不是陆地面积的3倍。现在就请大
家从这两方面检验,在课本上完成检验过程
。如果结果正确,就完成答案。(学生检验,指
名板演)
检查检验过程,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检验的什么,结果对不对。
5.回顾反思。
提问:想一想例题的解答过程,解答时和过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为什么要用x表示一个未
知数量,用3x表示另一个未知数量?今天列出的这个方程有
什么不同的特点?这样的方程是怎样解的?
指出:今天的例题已知两个未知数量的和,及这两个未知数量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
未知数量
各是多少。根据其中的倍数关系,把一个设为x,另一个就用3x表示,这样才可
以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
程。这个方程里出现两个x,解方程时先把左边式子合并化简,然后
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三、内化新知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
交流填
空结果并呈现。提问:第(1)题3x表示什么?为什么用3x表示?后两空为什
么分别用x+3x和3
x一x表示?
第(2)题填空时怎样想的?
说明:这里都是知道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写出
两个数量的和与差。通常1倍的数用x
表示,那另一个数就用几乘x表示,两个数量相加就是它们的和,
相减就是它们的差。下面
就按这样的思路,来看“练一练”的第2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这道题已知的是什么,要求哪些问题?
那设未知数时要注意什么?(检查所设的未知数)
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
怎样用把结果代人原题的方法检验结果?(口头检验,必要时板书计算)
说明:这是知道两个
数量的倍数关系和相差数的问题。通常是根据倍数关系设未知数,
用x和含有x的式子表示两个不同的数
量;根据相差关系列方程,解方程就可以求出问题结
果。
3.讨论练习三第2、3题。
引导:大家独立读第2题和第3题,想想这两题数量之间的联系有什么特点。
提问:第2题已知小红和爸爸年龄间的哪些关系,要求什么问题?第3题数量关系有什
么特点?
说明:这两题知道的是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以及两个数量的和或差,要求这两个数
量。这就
是今天列方程解决的问题的特点。
四、总结作业
1.总结交流。
提问:这节课列方程解决的实际问题有怎样的特点?列出的方程有什么特点?
通过学习你对解决这样的问题和解这样的方程各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1~3题。
第九课时
列方程解三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15页例10、“练一练”,第1
6页练
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的方法,能理解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相
遇问题)的等量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能解形如ax±bc =d的方程。
2.使学生理解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了解、掌握找等量
关系的方法,进一步
培养几何直观,体会模型思想,发展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
实际问
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养成善于思考、回顾反思等学习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数
学的自信心;体会方程的应用,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和解方程。
教学难点:
理解方程表示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
1.解答下列问题。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在途中相遇。
已知客车速度
是80千米/时,货车速度是70千米/时,两地间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独立读题、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的算式每一步算的什么?这个算式表示怎样的数量关系?
还可以怎样解答?(板书算式)这是按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
提问:这是我们过去学习过的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2.引入课题。 引入:上面相遇问题求路程,我们是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如果改变这里相遇问题的条件
和问题,就会
变成新的问题,适合用方程的方法解答。今天就利用这样的问题,学习列方程
解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整理和理解题意。出示例10,让学生找条件和问题。 提问:能画线段图表示题意吗?说说可以怎样画。[根据交流教师板书线段图,表示出
相向而行(见
教材)
引导:这也是相遇问题,你能根据例题填写条件和问题吗?自己在课本上把线段图填写
完整。(指名板演填写)检查线段图,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
2.分析等量关系。
提问:这个问题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板书:客车行的路程十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
速
度和×时间=总路程 )
提问:大家观察题里已知的条件和问题,联系等量关系想一想,
例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
答?为什么列方程解答?
3.列方程解答。
引导:你能根据
等量关系式“客车行的路程十货车行的路程=总路程”列出方程求出结
果吗?请你试着列方程并且解方程
,求出结果。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学讨论。
交流:你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板书设未知数并列方程)
方程里95×3表示什么?3x呢?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
你是怎样解方程的?(由学生说明)
结合交流讲解:这个方程是一个新的方程,方程里95×
3能先计算,我们可以先计算
95×3的积,是285。(板书:285+3x=540)
引导:这个方程能接下去解吗?请你接下去在课本上继续解这个方程,求出结果。(指
名板演)
检查板演结果,有错的订正。
4.检验结果。
提问:结果可以怎样检验?能把结果代人原题检验吗?
学生说明代入原题检验,看结果是不是等于总路程,教师板书、计算,确认结果。
5.引导:还可以怎样列方程?与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指名口答,教师板书)这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的?
提问:方程3×(95+x) =540可以怎样解,哪位同学说说你的办法?
说明:可以左
右两边都先除以3,使方程变成95+x=180,然后应用等式性质求出方程的
解。(板书)
6.比较、体验。
引导:例题和前面的复习题比较,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相 <
br>同的都是相遇问题,都知道相遇时间。不同的是复习题知道两车速度,求总路程;例题
知道总路程
和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的速度。)
为什么复习题选择算术方法解答,例题用方程解答?解答时有相同的地方吗?
指出:相遇问题
里的数量关系是两边行驶的路程相加的和等于总路程。问题如果要求总
路程,按照数量关系只要直接用算
术方法解答;如果已知总路程,要求其中一个的速度,用
算术方法就要反过来分析怎样一步一步计算,列
方程解答只要直接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方
程,这样解答比较方便。解答时虽然选择的方法不同,但有一点
是相同的,这就是按同一个
数量关系列式子。
7.回顾反思。
引导
:大家回顾一下解题过程,想想可以怎样列方程,互相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
关键是什么。
交流: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那回顾一下这一段的学习,我们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寻找等量关系可以有哪些方
法? <
br>指出:方程是根据等量关系列的,所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出问题里的等量
关系。在寻
找等量关系时,可以根据题里表示关系的条件确定等量关系,也可以利用计算公
式或画图表示,帮助我们
找出等量关系。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读题,并利用线段图整理条件和问题。
在图上怎样表示的?(板书画图、写出条件)
引导:请大家看图想一想题里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o(指名板演)
交流: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方程怎样解的?
指出:这个问题虽然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相背而
行,但数量关系和相遇问题完全一样。
甲、乙行驶的路程相加等于总路程,所以方程应该表示把甲船路程
加乙船路程,等于总路程,
也就是相距的400千米。这个方程的解,就是乙船的速度。解这里的方程,
一般是把能计算
的先算出来,再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做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
提问:题里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引导:这道题有什么等量关
系?(可以说出不同的关系式)你准备怎样解答?每人先想
一想,再完成在作业本上。如果有困难,可以
和同学讨论。(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根据问题设经过x小时相遇,你列方程时是怎样想的?方程怎样解的,结果
正确吗?
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吗?(板书方程)这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追问:这道题和例题都是怎样的问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也用方程解?
指出:这道题
和例题都是相遇问题,都知道总路程,但例题知道相遇时间和其中一个的
速度,要求另一个的速度;这道
题知道两个的速度,要求相遇时间。根据数量关系,都是已
经知道总路程,用算术方法都要反过来思考怎
样求问题,而用方程的方法,都只要根据等量
关系直接用含有未知数量的式子列出方程,所以用列方程的
方法解答比较方便。
3.说说下面各题分别适合用什么方法解答。
(1)小明和小芳同时从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行75米,小芳每分行65米,4
分钟相遇。两地间距离
是多少米?
(2)小明和小芳同时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钟相遇。小明每<
br>分行75米,小芳每分行多少米?
(3)小明和小芳同时从相距560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
,小明每分行75米,小芳每
分行65米,经过几分钟相遇?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怎样的问题
,数量关系是怎样的?你能说说各用什么方法解答比较
合适吗?说出你的理由。
指出:这是相
遇问题的三类不同的问题,第(1)题求的是总路程,按数量关系可以直
接列算式计算总路程.适合用算
术方法解答;第(2)题已知总路程、相遇时间和其中一个
的速度,要求另一个的速度,第(3)题已知
总路程和两个的速度,要求相遇时间,都可以
根据数量关系直接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列方程解答,这样比
较方便。
四、总结作业
1.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列方程解答的哪类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可以和大家交流?还有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三第4题第一行解方程,第5题和第7题。
家庭作业:完成练习三第4题第二行题。
第十课时 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17页练习三第8~15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形如ax±bx=c和ax±bc=d的方程的解法,能找
出稍复杂的实际
问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正确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
经历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依据问题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进
一步培养分析推理、抽象概括
等思维能力,进一步体会方程与模型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积极参
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体会方
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的作用;养成
独立思考、主动反思和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和找准实际问题里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回顾内容。
引导:现在回顾一下,前两节课我们列方程解决的是怎样的实际问题,根据实际问题列
出的是怎样的方程
?请同桌同学互相举例子说一说,如果不很清楚,可以到课本上看一看。
交流:你能举例子说一说前两节
课列方程解决的是怎样的实际问题吗?(学生举例)
前两节课解的又是怎样的方程?请你出出两个这样
的方程。(根据学生举例板书两个相
应类型的方程,注意数据可以计算)
2.揭示课题。 <
br>说明: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大家基本掌握了解这样的方程,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
关系,列出
这样的方程求出问题的结果。今天,我们就练习这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提高解方
程的能力,进一步理解稍
复杂实际问题的等量关系,并增强列方程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能
力。
二、练习解方程
1.解方程。
让学生解黑板上板书的方程,指名板演。
交流:方程左边有两个x的
方程,我们是怎样解的?(检查解方程过程,重点检查第一
步是怎样变形的)左边几个x
加上或减去两数之积的方程是怎样解的?(检查解方程过程,
重点检查第一步是怎样变形的)
说明:像这样左边有两个x的方程,我们可以先把左边化简成几乘x的积等于右边的数,
求出方程的解;
左边几个x加上或减去两数之积的方程,一般是把能计算的先算出结果,再
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解方程
时,可以把能化简的或能计算的先化简或先计算,再求方程的
解。
2.做练习三第8题。
让学生做前两题,指名板演。检查板演题,让学生说说怎样解的。
强调:从这里两题可以看出
,解方程时能化简的先化简,能计算的先计算,这样就能把
方程变得更简单,很容易得出方程的解。
三、练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三第9题。
(1)让学生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
引导: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吗?请你把这道题解答出结果。(指名板演)
提问:你是怎样设未知数的?为什么要设丹顶鹤为x只,用2. 2x表示天鹅的只数?
方程
是根据什么列的?(板书:天鹅只数十丹顶鹤只数=960)从哪里知道天鹅只数十丹
顶鹤只数=960
的?
检查解方程的结果及求天鹅只数的方法。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结果是不是正确?(根据学生交流分两步检验)
(2)改变条件。 出示把题里第一个条件改为“一个自然保护区里天鹅比丹顶鹤多360只”,其他条件和
问题不变的
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读题,想想等量关系有什么变化,可以怎样解答。
让学生独立解答。
交流:这里的未知数是怎样设的?方程是怎样列的,表示的是怎样的等量关系?(板书
方程和等
量关系式)方程是怎样解的?(板书解方程过程和求2.2x的结果)
(3)比较:大家自己比一比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看看两个方程分
别表示的什么意思,
再和同桌说说你有什么体会。交流:这两道题不同在哪里?列出的
方程为什么不同?你从这两题的比较中
,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
指出:这两题都是知道天鹅和丹顶鹤只数的倍数关系,不同的是第一题
知道两种只数的
和,第二题知道两种只数的差,所以题里的等量关系就不同,由此列出的方程也不同。可
见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找准等量关系,才能正确地列出方程。找等量关系可以根据条
件
思考,比如已知两种只数的和,等量关系就是两种只数相加等于960只;已知两种只数的
差,就是两种
只数相减等于360只。
2.做练习三第1 2题。
(1)让学生默读习题,指名说说有什么条件,求的什么问题。
提问:这是哪一类问题?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板书:轿车路程十大客车路程=总路程)
让学生独立解答,用计算器计算结果。(指名板演)
交流:设什么为x,列出的方程表示什么意思?
检查解方程的过程,确认结果。
让
学生口答答案后说明: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就是这两辆车行驶的路程相加等于总路
程,在设未知数后只要
按两车路程相加等于全长274.08千米列出方程,解方程就能求出结
果。
(2)启发:我
们已经求出轿车和大客车1.2小时后在途中相遇。那你能把这1.2小时相
遇作为条件,把题目改成求
其中一辆车速度是多少千米/时的问题吗?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可以改成怎样的实际问题。
提问:你改成的是怎样的实际问题?(根据交流,出示其中一道改编题)
引导:改变一个条件
和问题,变成了求一个速度的相遇问题。你能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
程解答吗?自己完成。
交流:怎样设未知数的?(板书设未知数)方程怎样列?根据什么列的?(板书方程)
说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板书解方程)
(3)比较:这两题不同在哪里?这两题列方程时是
怎样想的?你对相遇问题的解答有
什么体会?
指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是两部分路程的和等
于总路程,虽然两题的条件和问题不同,
但都可以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所以这两个方程都表示轿车
路程十大客车路程一总路
程,只是其中未知数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如果相遇问题里要求其中一个的速度
或相遇时间,
只要掌握这个数量关系,就可以按照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3.做练习三第1
5题。
让学生独立读题,比较两个实际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引导: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两题的题意,请大家找出等量关系,自己解答。(指名两人
板演)
交流:这两题都用什么方法解答的?第(1)题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根据怎样的
等量关系
列方程的?(板书:上衣价钱十裙子价钱=总价)方程解得对不对?
第(2)题未知数表示的什么,怎
样列方程的?这个方程表示怎样的等量关系?解方程
的过程有没有错误?
比较:这两题的方程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数量关系是相同的?
指出:这两题的方程表示的数量
关系是相同的。因为这两题和相遇问题类似,两题都是
购买上衣和裙子,都已知总价1520元,数量关
系应该都是上衣价钱十裙子价钱=总价,所以
这两题可以按相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只是x表示的未知数不同。
四、练习总结
1.总结收获。
提问:这节课主要练习
解决的是怎样的问题?你有哪些新的认识?你对列方程解决实际
问题还有哪些收获?
2.完成思考题。
学生读题,帮助理解、明确题意。
引导:可以画个图看看甲追上
乙反映的是怎样的情境,当甲第一次追上乙时,他们俩跑
步的时间有什么关系,跑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应
该怎样解答?交流:你是怎样画图的?(根
据交流板书画图,表示题意)当甲追上乙时,他们俩跑的时间
、路程分别有什么关系?甲比
乙多跑了多少米?让学生说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解答。
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方程根据什么列的?求出的结果是多少?
3.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三第10 、11、13、14题。
家庭作业:完成练习三第8题后两题。
第十一课时 简易方程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
理”和
“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方程,了解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进一步认识等式的性质和
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能按步骤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知识的回顾、整理,进一步了解方程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列方程<
br>解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思路,感受方程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
与知识整理、练习应用,了解知识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应
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方程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回顾整理
1.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本学期
第一单元就学习了简易方程。今天大家就一起来整理第一单元的知识。
(板书课题)通过整理、练习,进
一步巩固、掌握本单元内容。
2.回顾整理。
(1)引导:同学们回顾一下本单元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在本单元学到了哪些知识?
指出: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方程、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知
道了什么是方程的解;还学习
了列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引导:现在我们先来讨论这些内容,进一步整理知识。出示:
①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各是怎样的?举例说一说。
②等式有哪些性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要注意些什么?
③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经过哪些步骤?
引导:现在请四人小组讨论上面这些问题,先说说
什么是方程’再举一个方程的例子,
说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再讨论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性质解方
程要注意些什么;然后
讨论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经过哪些步骤。
(3)交流:什么是方程?请举出方程的例子说一说o(根据交流板书一个简单方程)
什么是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黑板上这个方程的解是什么呢,怎样解这个方程?(板书解
方程的过
程)
追问: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黑板上哪部分的内容是解方程?
说明:(结合板书的方程
和解方程说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
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是解方程。比如这里求出的x等于的这个数就是
这个方程的解,而像黑板上求未知数的整个过程就是解方
程。[结合说明板书: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方程的解]
提问:我们刚才解
方程应用了什么知识?等式有哪些性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时要注意
些什么?说明:等式的性质包括两边
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
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就是应用了等式的性质,
但要注意一要通过应用等式性质使方程左边
变成x,二要方程两边同时加或减、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
外),求出的才是方程的解。
(4)交流: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般经过哪些步骤?其中关键是哪一步?
说明:列方程解决
问题的一般步骤是先弄清题意,再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然后根据
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求出问题的
结果,最后检验答案是不是正确,确认结果。其中关键
的一步是找等量关系式,因为问题里的等量关系是
正确列方程的依据。
二、练习应用,提升技能
1.做“练习与应用”第1题。
让学生判断,是方程的在下面画线。
交流:哪些是方程?为什么90-a=40、2a -
5b=3也是方程?15÷6、6n<3.6为什么不是
方程?
2.做“练习与应用”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解前四个方程,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解方程,结合说说怎样想的,应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选择两道检验方程的解。
说明:我
们解方程的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在得出方程的解以后,还要注意把方程的解代
入原方程,检验是否正确,
避免计算中发生错误。
(2)学生独立解后两个方程,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解第一个方程应用了等式的哪个性质?解后一个方程第一步怎样做的?接着怎样
想的?
指出:解方程要注意书写格式,解方程时每一步都要有依据,计算时要细心,结果要注
意检验。
(3)解方程:4.5-x =0.9。
出示方程,让同桌先互相说说怎样解这个方程,再独立解方程。
交流:这个方程x前面是减号,你是怎样解的?(板书解方程第一步)
这样解方程哪里和前面的有点不一样?那接着怎样解?(完成解方程)
说明:这样的方程,可
以应用等式性质在两边都加上x,然后把左右两边交换位置,使
x回到左边再求出方程的
解。
3.对比练习。
(1)学校女教师人数比男教师多54人,男教师有30人,女教师有多少人?
(2)学校女教师人数比男教师多54人,女教师有84人,男教师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了解条件和问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板书:男教师人数+54=女教师人数。
引导:根据条件,对照数量关系想一想,这两题各选择什么方法解答比较方便?为什么?
指出
:根据数量关系,第(1)题关系式中男教师人数已经知道,只要按关系式直接列
算式就能求出结果,用
算术方法比较合适。而第(2)题关系式中是已知女教师人数,需要
反过来思考怎样求男教师人数,这是
逆向思考,思考过程比较难一些;如果列方程解答,把
男教师人数看作x,就能直接用未知数按关系式列
方程,变成顺向思考,所以用方程解法比
较方便。
让学生列方程解答第(2)题,检查、订正。
说明、回顾:当要求的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需要逆
向思考时,列方程解答比较合适。在列
方程时,关键是找对等量关系。现在回顾一下,上面这个问题是怎
样想到等量关系的?(板
书:找等量关系:根据条件的联系找)
除了根据条件的联系找等量关
系,还可以怎样找到题里的等量关系?(板书:利用画图
方法找用计算公式表示)
4.找等量关系训练。
说明:找问题里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一般可以根据条件想等量关系,
也可以画图表示
题意,利用直观图找等量关系,有些问题还可以利用计算公式直接表示出等量关系。下面
我
们来根据图形或条件找一找等量关系各是什么。
根据条件说等量关系。
①杨树棵数是柳树的4倍;
②买上衣和裙子一共用去98元;
③一批苹果运走口千克,还有120千克;
④鸡蛋的个数比鸭蛋的4倍少1 5个;
⑤三角形的面积是26平方分米。
5.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做“练习与应用”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展开
后正好铺满30平方米的长方形是什么意思,题里数量间有怎样的关系?(板
书:长×宽=面积)
求这卷薄膜的长可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方程表示的什么意思?
说明:像这样已知长方形面积,反过来要求长是多少的问题,一
般用面积计算公式表示
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2)做“练习与应用”第4题。
让学生读题,互相说说题里的等量关系。
提问:
这道题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板书:我国人均土地面积×3=世界人均土地面积)
你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个
等量关系的?
让学生根据等量关系独立解答,指名板演,然后检查评讲,说说怎样列方程、解方程的,
确认结果。
6.做“练习与应用”第6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怎样设未知数的,怎样列方程的?这个方程表
示怎样的等量关系,你是怎样想的?
检查解方程过程和结果,口头检验、确认结果。
三、全课总结,完成作业
1.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知
识之间的联系有哪些认识?对方程和方程的应
用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和大家分享?
2.完成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第十二课时 简易方程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
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20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
7~12题、“探索与实践”
第13~15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方程的认识,进一步掌握
解方程的方法,正确地解含有三步计算的方
程,能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应用方程的知识解决
一些数学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理解,
进一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增强相应的技能及方程思想;在应用方程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分
析、
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方程的作用;能主动思考
、
善于思考,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稍复杂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整理和
练习简易方程的知识。通过整理、练习,要进一步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稍复杂实际问
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解方程的能力和列方
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课题)
2.激活知识。
提问:请大家围绕方程的知识回顾一下,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要注意些什么?
列方程解
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等量关系可以有哪些方法?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练习与应用”第7题。
让学生解前两个方程,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解第一个方程时是怎样想的?第二个呢?可以怎样检验?
提问:解这两个方程要注意什么?
指出:解方程时,能化简的要先化简,能计算的要先计算,然后应用等式性质求方程的
解。
2.做“练习与应用”第8题。
让学生读题,同桌互相说说题里的等量关系。
提问:找到怎
样的等量关系?(板书:猎豹每秒速度一运动员每秒速度=20)你从哪里
知道的?
要求什么问题?(在数量关系下面对应位置板书: ? ? )用什么方法解答?
引导
:这里猎豹每秒速度、运动员每秒速度可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想办法分别表示出
来,再列方程解决。(
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为什么这样设未知数,根据是什么?方程表示什么意思?检查解方程的过程,确
认结果。
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题里的等量关系;这里是根据猎豹和运动员每秒速
度相差2
0米找到等量关系。两个未知数量之间有倍数关系时,一般可以设1倍的数量为x,
那么是几倍的数量就
可以表示成几个x,这样就可以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求出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数量。
引导:能找到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吗?大家独
立完成,对数量关系分析如果有困难,
可以和同学商量,或者画线段图帮助分析;解答后同桌互相交流自
己的解法。
交流:方程表示什么等量关系?这个等量关系是怎样想到的?(板书等量关系式)方程中哪一部分表示甲队的米数,哪一部分表示乙队的米数?
检查解方程与结果。
指出:根
据题里两队合开隧道720米的条件,等量关系是两队米数相加等于720米;也
可以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帮助找等量关系。然后对照等量关系就很容易列出方程,求出结果。
4.做“练习与应用”第12题。
学生读题,交流条件和问题。
提问:根据哪个条件可以找等量关系?
引导:请大家找出等量关系并按等量关系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板书等量关系)为什么这里的等量关系要用减法表示?
让学生说说列方程和解方程的过程,确认结果。
5.体验解题方法。
提问:上面解
题时都是根据什么找等量关系的?为什么第9题等量关系用加法式子表
示,其余两题用减法式子表示?
指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找准等量关系,然后才能对照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这里解
决问题都是根据题里条件间的联系确定等量关系的.其中第9题条件表示的是两个部
分数量的和,所以用
加法表示等量关系;其余两题条件表示的是两个部分数量的差,所以用
减法表示等量关系。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让学生先想一想,应用方程的知识想到可以怎样按要求分成两段。
提问:这两段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板书:第一段十第二段=线段总长)
应用方程知识,这两段的长度分别可以怎样表示?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说明:应用方程的知
识,根据长度间的倍数关系,可以把1倍的长度看成x,4倍的长
度看成4x,列方程求出x的长度。因
此可以先量出线段的长,再列方程解决分成两段的长
度各是多少,然后分一分。
让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结果,并检验长度的倍数关系。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1)让学生明确题意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选择、计算和填表。
(2)引导:请大
家观察每组3个数和它们的和,并比较三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在小
组里讨论、交流。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说明:(引导学生发现后)连续3个自然数里,每
相邻的两个数之间都相差1;移多补
少,b正好是3个数的平均数;3个数的和等于中间数b的3倍。
(3)引导:根据我们发现的数与数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含有b的式子表示a应该怎
样写?表
示c呢?请大家先试着写出来,然后再想想用含有b的式子怎样表示a、b、c的和,
写出表示3个数和
的式子。
交流:你是怎样分别表示a和c的?a、b、c的和呢?(板书字母式子)
(1)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第(3)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交流,明确方程应列成3b=99,先求出6是33,再求a和c各是多少。
提问:通过这道题的探索,你有哪些体会或经验?
说明:数与数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
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发现规律;数与数
之间的规律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样表示关系概括、
简洁、明了,便于表达和理解、
记忆;只要我们善于应用学过的知识观察、分析问题,就能用数学方法探
索、解决一些实际
问题。
3.做“探索与实践”第15题。
(1)让学生阅读猜数的过程。
提问:他们是按怎样的方法说出结果的?(板书:先乘3,再减2—一结果)
引导:你能和同学玩这个游戏吗?请同桌同学按这样的方法互相玩一玩,想想要用怎样
的方法。
提问:你是应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说明:实际上,这是把同学想的数看作未知数x,列出一个
方程3x-2=已知的结果,用
解方程的方法来猜出想的什么数。
(2)启发:你们同桌两人还能共同设计一个计算方法,然后玩这个游戏吗?
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并玩一玩。
四、总结评价
1.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方程的知识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2.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根据“评价与反思”的内容,自己涂☆评价学习表现。交流自我评价
结果,教师
评价、鼓励。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后两题,第1
0、1 1题。
第二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材第21~29页的“例1~例2”以及练习四。
二、教材分析
本
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已积累较多的统计活
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处理
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感受统计在现
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问题,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
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教学本单元的例题
和习题时,要么
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网格
的
图中描点、连线,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
节
,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
计活动经验。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基本
方法和特
点,能读懂常见的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
据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
体会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意义,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需要根
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一步积累统
计活动经验。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开展统计活动的兴趣,增加动
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的方法和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数据本身能
说明什么逐步过渡到基于数据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判断和
预测。
六、课时安排
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练习………………………………………………1课时
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 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
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1~22页例1和“练一练”,第25页练
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读懂折线统计
图;
能收集简单数据,并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分析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
反映的实际情况。
2.使学生在认识折线统计图,收集数据、运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过程中,进一
步
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体会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提高用折线统计图处
理
简单数据的技能,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统计活动,形成相互合作、积极思考的学习
意识,感受统计与现实
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或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自己从一年级开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教师收集2 ~ 3幅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统计,导入新课
1.回顾统计。
回顾:我们从一年
级的数学学习开始,就学习过许多统计的知识与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统计有什么用处?我们都学习过哪
些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说明:我们知道,为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了解某个问题的实际情况,我们
需要用
统计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反映的具体事实,并根据事实作出判断或推测。在统计内容
和方法上,大家学会了调查收集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以
及分析数据
表达的信息。
2.引入新课。
引入:为了提高统计能力和根据需要表达数据,我们今天要学
习表达数据的新形式。大
家要能认识这种新的表达形式及特点,学会用这种形式表示数据
、分析数据。那究竟是怎样
的形式呢?我们一起看具体问题。
二、认识新知,了解特点
1.体会身高变化情况。
出示例1的统计表。
提问:这是已经学习过的统计表。你能从统计表里知道些什么?
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
引导:你能用手指比划画一条线,表示他每个年龄身高增加的情况吗?大家和老师一起,
用手指
试着画画这条线看。(带领学生一起,用手指同方向画折线表示年龄的变化,结合手
势画线说明每个数据
的“折点”)
同学们已经用手指画线表示了身高增加的情况,你能像这样在纸上画出一条曲线来表示<
br>吗?自己试着画一画,表示出张小楠身高增长的变化。(指名板演)
观察:你觉得我们画的这条线有什么作用?能看出张小楠每个年龄的身高怎样变化的
吗?
说明:从大家画的线上可以看出身高每年在增长:他在6岁时是1 1 6厘米,7岁时长
到1
1 8厘米,8岁时又长到1 2 1厘米……(结合引导观察适当修正并在每个身高处点“点”)
我们
把表示身高数据变化的这样一条曲线叫作“折线”,(板书:折线)这条折线能直接表示
出身高逐年增长
的情况。
2.认读折线统计图。
(1)启发:既然折线能表示数据变化的情况,那如果要准
确地表示身高变化的数据,
你觉得需要把折线画在哪里?
说明:为了准确地表示张小楠身高变
化情况,可以把这条折线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画在
表示了年龄和身高数据的格子图上,这就是今天要学习
的数据表达的新形式o(出示折线统
计图)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作折线统计图。(完成课题板书) <
br>(2)引导:观察折线统计图,看看它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儿不同?同
桌互相讨论
一下。
提问:和条形统计图比,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说明:折线统计图也
要有反映统计内容的标题、统计日期;通常在横向底线表示出项目,
在纵向左边线上表示数量刻度。和条
形统计图不同的是,用折线表示数据。
提问:这里数量刻度上一格表示多少厘米?你知道最下面这一格为什么要表示1 1
0
厘米,是怎样表示的吗?
你知道折线怎样画出来的吗?
说明: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 1
6厘米,为了统计图的美观,不让下面这一段空着,这一
格用曲线表示0 --110厘米。画折线时,
可以根据左边线表示的数量刻度,先画出表示每个
年龄的身高数据的“点”,再依次连接这些点成为折线
,表示数量变化。这里的点表示数据
是多少,折线表示数据怎样变化的。
提问:你知道了张小楠身高的哪些数据,谁来说一说?
3.分析数据。
出示看图讨论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随着年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她从6岁到1 2岁一共长高了多少
厘米?
从折线统计图上怎样看出哪一年身高增长得最快?那图上可以怎样看出她哪几年身高
增长快一些
,哪几年身高增长慢一些?
说明:这里的折线越陡峭,说明数据变化越快;折线越平缓,说明数据变化
越慢。所以
从6岁到8岁,身高增长要慢一些;从8岁到1 1岁这几年身高增长得快一些;后来从1
3
岁到1 4岁时,身高增长又开始始慢了。
提问:你能根据她的身高增长特点,估计到1
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多少厘米吗?
你还从统计图里想到些什么?
4.认识特点。
引导:现在把折线统计图和前面统计表比较一下,表示的数据相同吗?哪个能更清楚地
看出身高的变化
情况?为什么?
指出: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可以看出它们都能表示数据是多少,但要看出身高数
据的变化,统计表要把数据作比较才知道数据增长或减少,但折线统计图上的折线能直接看
出数
据变化情况。所以,折线统汁图的特点是既能直观表示数据多少,又能形象地反映数据
变化情况。
(板书特点:直观表示数据多少 形象地反映数据变化情况)
三、统计实践,提升能力
1.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阅读统计图,说说人的正常体温一般是多少,明确正常体温在3
7℃左右。
提问:从统计图上看,他的体温大体是怎样变化的?图上怎样看出体温的一上升和下
降? 你能说说这位病人体温变化的具体情况吗?让学生根据统计图下面三个问题先独立思
考,自己寻求答
案。
交流:哪位能根据统汁图说明前两个问题?
怎样根据折线统计图判断几
时到几时体温上升最快和下降最快?怎样看出19时起体温
趋于平稳的?
你能看出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吗?
提问:你还能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小结:根据
折线统计图里的折线,可以看出病人每个时刻的体温情况,也可以看出病人
体温上升和下降、趋于平稳的
情况和状态,还能根据折线的陡峭和平缓判断上升或下降的速
度,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大家还看出
了病人发烧经过几个小时后体温才逐步趋向平稳
的,体温最高时达到多少摄氏度,哪个时段体温基本不再
变化等情况。
2.做“练一练”。
提出问题:想知道你上小学后身高是怎样变化的,在哪个年级身高长得最快吗?
那你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怎样表达数据才能直接看出你住每个年级身高增长变化情
况? 统计实践:请你把事先收集的从一年级歼始每年体检的身高数据,先填写在统计表里,
再完成折线统
计图。
分析交流: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共长高了多少厘米?看看
自己身高变化情况,你从哪个年级到
哪个年级时身高增长得最快?
全班谁的身高增长最快呢?
请增长比较快的同学来交流交流,比比谁在一年级到五年级
身高增长得最快。(交流比较,确认增长最快
的)
现在要找出全班同学中身高增长最快的时问大多集中在哪个年级到哪个年级的时候。大
家
找出自己长得最快的那个年级时段。接着大家举手表示。(了解从一年级起每个年级各有
多少人,发现一
般都在哪个年级段里长得最快)
提问:根据统计结果,你还能想到什么?
3.欣赏、了解折线统计图表达的相关数据。
出示收集的一些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说说各是统计的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内容。
提问:除了
这里用折线统计图,你还能想到哪些内容的统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比较
合理?举出一些可以用折线统
计图表示数据的统计内容。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哪
些认识和收获想和大家交流?你对折线统计图还
有些什么体会?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3~24页例2和“练一练”,第
25页练
习四第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
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能读懂复式折
线统计图;能收集简单数据,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能简单
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
据,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2.使学生感受用复式折线统
计图统计数据的过程和方法,体会并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
的作用和优点;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提高用复
式折线统计图处理简单的数据的技能;体会
数据蕴含规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主
动参与实验、统计活动,产生对实验研究问题的兴趣,体会实验对于研究
问题的作用;感受统计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或研究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体会数据蕴含的规律。
教学准备:
按4人一组分组,每两个小组准备1
个保温瓶(盛有70℃以上热水),每个小组准备同
样大小的玻璃杯2个、陶瓷杯和陶瓷碗各1个、秒表
和测量用温度计各1个。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回顾:大家回顾一
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折线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这
样表示数据有什么好处?
引入:我们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确定每个数据的位置,用一
条
折线表示数据的变化情况。这样表示数据,不仅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还能直接看出数据
的变化情况。为
了进一步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和反映数据的情况,今天继续学习折线统计
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
(1)提问:我们生活里经常使用保温杯,你知道保温杯的作用是什么吗?
你见到过哪些不同
材料做成的保温杯?想一想,这些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杯,比如不锈
钢的、玻璃的、陶瓷的保温杯,保温
的时间性能都会相同吗?
我们有的同学感觉保温杯保温的性能应该是相同的,有的认为可能是不同的。
那实际情
况会怎样呢?大家来看一组数据,你发现什么?
(2)出示例2的统计内容和统计表,让学生独立阅读例题、数据。
提问:这里是哪两种保温
杯保温性能的对比实验?从实验数据统计表中,你知道李小洁
是怎样实验的吗?
哪些同学能说说统计表里的数据?
从实验统计表里的数据看,哪种保温杯的性能更好?你是怎样知道的?
2.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我们从实验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对比实验时,每隔30
分钟测量、记录一次
数据,经过1 50分钟,一共测量、记录了5次数据。通过比较每次记录的数据,
可以发现
陶瓷保温杯里开水温度下降速度要快得多,这说明不锈钢保温杯的保温性能要好得多。
大家根据学习过的统计方式想一想,如果不比较每次温度变化的数据,就能一眼直接看
出杯里开水温度
是怎样变化的,哪个温度下降得快,用什么方式表示数据比较方便?
用怎样的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比较出这两个杯子的保温性能哪个好一些呢?
指出:大家都想到
了,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实验的数据,就能直接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
如果把两条折线画在同一幅图一卜,
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个温度保持得比较好,保温性能要好
一些。像这样把两个不同的数量分别用折线表示在
同一幅统计图上,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把课题补充板书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例2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的统计图。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
交流:横向底线上分别表示的什么
,纵向左边线上刻度表示的什么?这里实线表示的什
么,虚线表示的什么?
两
条折线在0分钟时都从95℃开始画起,表示的什么意思?两条折线已经画出的这部
分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接着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吗?请在课本上完成。
交流统计图,说说怎样描点、画折线的,画两条折线时要注意什么。
提问: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说两个保温杯里热水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指名交
流) <
br>说明:现在我们完成的折线统计图,用两条折线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我们叫它复式折
线统计图;
上节课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中只表示一组数据,只有一条表示数据的折线,那是单
式折线统计图。为了在复
式折线统计图里区分两条折线分别表示的不同数量,和复式条形统
计图一样,要注明相应折线的图例。一
般折线图例都是像这里一样,以实线和虚线区分的。
4.分析数据。
让学生阅读例2的讨论
题,先独立思考,并在统计图里找一找,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统一问题的结果。
交流:哪
个小组的代表来交流一下你们对这几个问题的结论?并且在图上来指一指、说
一说,向全班同学说明结果
。
从图中你们还能知道些什么?(比如,杯子里温度高时,陶瓷保温杯里水温下降速度比
较快
;到60分后两个保温杯里水温下降的速度差不多;在30分钟内温度相差逐渐扩大,从
接近60分钟开
始,温差大体保持在二十七八度的样子,等等)
引导:现在,你回想一下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把它
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比一比,想想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特点,等会和大家交流。
提问: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比,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除了具有单
式折线统计图能表示数据多少,直观形象地反映数据
变化情况外,还便于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板
书:特点:直观表示数据多少形象地反
映数据变化情况便于比较差异)
5.小结收获。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上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例题学习,你对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用统计方法研究问题有哪些体会或认识?
三、练习巩固,实践提升
1.完成“练一练”。
(1)学生阅读“练一练”的习题,初步了解要求是什么。
让学生估计:陶瓷杯和陶瓷碗中水温下降速度会相同吗?哪个速度会快一些?
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做?
(2)学生实验。
那这个实验要怎样做,谁来说说看?
出示要求:
①组长指定两人专门倒水,全组成员遵守操作规定,注意安全;
②被指定的同学利用同样大的玻璃杯,向陶瓷杯和陶瓷碗里倒人同样多的热水;
③由组长按要求定时测定温度,每人记录在自己表格里;
④根据实验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
图,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学生根据要求实验,教师
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
先让各组和实验前的估计比较,结果与预测是否相同,并在班内说明哪个水温下降快一
些。 <
br>指定小组交流,呈现记录的数据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用本组的实际数据说明水温各是怎
样变化的,
哪个水温下降得快一些,能从中知道些什么。
说说自己小组两个容器的水温从第几分钟开始饮用比较合适。
追问:你对实验和结果有什么感受和认识?
2.做练习四第2题。
让同桌同学先讨论题里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从图中了解了些什么?
在风信子发芽
实验中,开始出现根和芽的情况各是怎样的?能说说根和芽从出现开始的
生长变化情况吗?
四、课堂小结,布置实验
提问:这节课都是通过实验的素材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通过学习
,你对复式折线统
计图有哪些认识?还有哪些收获?
布置: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两种不同的
植物种子,做一次发芽实验,观察、记录发芽
情况,并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三课时 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6~27页练习四第3~7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折线统计图,能说明折线统计图表
示的
统计结果;能根据数据用折线表示统计结果,能简单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据,了解数据
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处理简
单的数据
的技能;体会折线统计图反映的实际情况,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
数据表达和分析活动,产生对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兴趣,感受统
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统计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
教学难点:
分析数据隐含的信息。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周里每天收集、记录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教学过程:
一、引入练习
谈话: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认识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今
天,我们
练习这部分内容。(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
式,读
懂折线统计图,掌握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并能分析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说明
折线统计图表示的实
际问题的具体情况。
二、基本练习
1.做练习四第4题。
(1)让学生观察折线
统计图,了解是什么内容的统计图,仔细阅读图中的数据,弄清
数据的变化过程。
提问:你从
折线统计图里知道了什么?折线直观形象地表示了电冰箱销售的哪些情况,
能大体说说每月的销售台数和
数据的变化吗?
(2)要求学生根据下面的问题先在图中找一找,独立思考答案或理由。
交
流:让学生交流第(1)题的具体情况。提问:销售台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你是怎样看
出来的?销售量在
100台以上的月份只要怎样找?
说明:折线统计图上最高的点表示最多的月份,最低的点表示最少的
月份;找销售量在
100台以上的月份,只要找到表示1 00台的横线,销售台数在这条线上面的月份
都超过100
台。可见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多少。(板书:直观反映数据多少)
(3)交流:让学生交流第(2)题的问题。
提问:你从图上怎样看出增长最快和下降最快的
是哪个月份的?(板书:形象地表示数
据变化情况)
图上看,销售台数五月份增长最快,十一月份下降最快,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
指出:在折线
统计图上比较数据增长或下降得快还是慢,只要看上升或下降时的折线是
陡峭还是平缓。如果陡峭,说明
数据上升或下降比较快,比如图上表示五月、十一月数量变
化的折线最陡峭,是销售量增长、下降最快的
。如果平缓,说明数据上升或下降比较慢,比
如表示七月、八月数量变化的折线比较平缓,说明销售量增
长慢。如果陡峭程度差不多,可
以再比较数据变化的多少,比如五月和十月折线上升陡峭程度差不多,可
以看表示数据的点
上升了多少,这里五月大约上升了3格,十月上升了不满3格,所以五月增长最快。可
见,
折线的陡峭程度反映了数据增减的速度。(板书:直接反映增减变化的速度)
2.做练习四第5题。
(1)让学生阅读折线统计图,观察图里的数据及数据的变化。
提问:这幅统计图横向底线上表示的什么,纵向左边线上表示的什么?
在起飞后5秒和10秒
时,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两架模型飞机的什么情况?你还能看出些
什么信息?
(2)让学生思考统计图下面的问题,在全班交流问题的结论。
从哪里看出两架飞机的飞行时间的?怎样看出10秒时的高度和同一高度的时间的? <
br>(3)提问:比较两架模型飞机的飞行高度,有什么特点?(如第15秒之前甲飞机的高
度比乙飞
机高,之后乙飞机的高度比甲飞机高;哪段时间飞行高度是上升的或持平的,哪段
时间飞行高度是下降的
等)
从图上你还能看出哪些信息?(比如第几秒高度上升或下降速度比较快等)
三、实践交流
1.做练习四第6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说说表中的数据表示的是什么。
引导,如果要能通过直接观察比较上海和悉
尼全年气温的情况,你认为这些数据怎样表
示比较合适?
让学生根据表里的数据,完成题里的折线统计图。
呈现学生完成的折线统计图,检查、校对绘制的折线是不是正确,有错的订正。
提问:观察统计图,这两个城市最高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最低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全班互相讨论、交流)
比较两个城市全年的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比较折线统计图上数
据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上海和澳大利亚悉尼这两个城
市的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上海月平均气温最高
的月份.是悉尼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时候;上海
月平均气温最低的月份,又是悉尼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时候。
2.阅读“你知道吗”。
引导:上海和悉尼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知道原因吗?知道
的可以先说一说。
(可以让知道的学生交流)
有的同学已经交流了其中的原因,为了大家都弄
清楚原因,现在请大家阅读教材上的“你
知道吗”,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原因。
学生阅读,然后交流说明理由。
说明:在统计图上,折线表示的上海和悉尼气温变化情况完全
不同。这是由于地球绕太
阳公转,一年中地球上太阳直射区域会发生变化,使南、北两个半球上的季节完
全不同,北
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是冬季时南半球是夏季,而上海在北半球,悉尼在南半<
br>球,所以气温高低及变化大不相同。
3.做练习四第7题。
(1)引导:你记录的这
一周中我们当地每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数据都准备好了吗?
请大家先把你的记录和同桌交流一下,看
看是否基本一致。指名学生说说这一周每天的最高、
最低气温。
(2)提出制作统计图表的任务,出示要求:
①每人利用第1 1
9页上的方格纸,把收集的数据先制成统计表,再制成折线统计图。
②先想一想最高、最低气温的统计表是单式的还是复式的,设计统计表,再完成数据填
写。
③先思考折线统计图上日期、气温怎样安排,再设计统计图结构,然后用折线表示数据。
④制作统计图表时如果有困难,可以互相商讨、帮助,完成后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
学生设计、制作统计图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你是怎样设计统计表的,表里怎样
填写数据的?请把你完成的统计表展示
给大家交流。(选择呈现统计表,检查格式、数据)
能根据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你的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和大家一起交流。(选
择呈现统计图,检查表示数据的
点和折线表示的变化情况)
你能根据统计图,说说你都知道了
些什么,对我们当地这一周气温情况能提出哪些问题
或想法吗?(学生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交流想法)
四、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单元学习的折线统计图的内容有哪些收获?
对于统计及这节课的练习,你还有哪些体会?有需要和大家一起再商量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蒜叶的生长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验、统计,了解蒜叶根须和叶片的生长情况,认识在阳光下和房
间里
蒜叶生长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能正确地收集数据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通过调查、记
录、比较数据获得问题研究的简单的结论。
2.使学生经历蒜头发芽实验和测量、统计、数据分析等活
动,体会用实验方法研究问
题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统计活动的过程,以及统计数据的作用,积
累数学活动经
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实验研究的
科学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培养认真观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习惯,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并获得成功发现结论的体验。
教学重点:
蒜叶生长的实验与统计。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准备3个种植蒜头的盆(两个放土,一个放水),若干饱满的蒜瓣。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蒜头和蒜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说各是什么。
提问:你对蒜
头、蒜苗的种植、用处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知道的蒜的种植、
生长、用处等一些情况) <
br>引导:同学们已经对蒜有一些了解,知道蒜的一些种植情况、生长期的时间,以及食用
调味、杀灭
病菌等作用。但你注意过蒜头发芽情况和蒜叶的生长过程吗?(板书:蒜的生长
过程?)
要知
道蒜叶的生长过程,就需要通过发芽实验来了解。那具体怎样研究呢?大家想想,
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观察
到蒜叶的生长过程?
交流:发芽实验可以怎样做?怎样知道它的生长情况?
引入:那从今天
开始,我们就研究蒜叶的生长情况。(板书课题)现在先了解实验方法
和实验活动要求。
二、观察记录
1.种植蒜头。引导:要知道蒜叶的生长情况,就需要通过蒜头的发芽实验,观
察它的
生长情况。所以首先要种蒜头。现在请小组组长负责,互相配合,一起来种蒜头。
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一些粗壮、饱满的蒜瓣分别种植在三个盆里;种在土中的蒜
瓣把尖头
一头朝上,蒜瓣尖头可以稍微露出土壤一点。(学生种植蒜瓣)
种植完成后,要求把种在土壤中的两盆
分别放在阳光下和屋子里,注意放的位置要便于
观察和测量;种在水里的放在容易观察和测量的合适的地
方。
2.观察记录。
呈现要求:
(1)观察、记录根须的生长。
①各人注意观察自己小组种在水中蒜瓣的根须生长情况;
②从第2天起各小组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每人都做好记录;
③一星期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2)观察、记录蒜叶的生长。
①从第6天起每两天测量一次蒜叶的生长情况;
②每次分别测量放土的两盆蒜苗的最长蒜叶,各人记录在自己的表格里;
③到第16天为止,根据每次收集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出示要求后,让学生了解根须和蒜
叶的测量、统计要求,结合不同的测量、记录内容,
分别呈现相应的数据记录表和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弄清楚观察记录表的要求和要制成的折
线统计图。
让学生说说记录数据和制作这两个统计图要注意些什么。
明确要求后,要求学生以后每次能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
3.交流结果,分析数据。
在学生按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收集、记录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后,组织交流和分
析。
(1)交流根须生长情况。
引导:大家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们小组蒜瓣从第几天开始长出
根须的?根须生长是
怎样变化的?
交流:你们小组蒜瓣根须是第几天长出的?你们小组根须生
长变化的情况怎样?(呈现
各组折线统计图,互相交流、介绍)
从各组的统计结果里,你发现了哪些共同的地方?
各组介绍第3天、第6天根须长度,并分别计算前3天和前6天的平均长度。
各组介绍前3天的平均长度、前6天的平均长度。(2)交流蒜叶生长情况。
引导:在小组里交流,阳光下和屋子里的蒜叶生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比较每次测量的
两组蒜叶长度的差
,看看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想想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交流:请哪个小组来介绍你们组记
录的数据和制成的统计图,说说不同的两盆蒜叶生长
情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比比图中每组数据的差各是
多少,看看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指名几个小组代表呈现数据、统计图,介绍、交流。
提问:现在你对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了哪些了解?通过怎样的途径了解到的?
三、回顾反思
引导:我们通过实验、观察、测量记录,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了蒜叶的生长变
化情况。
回顾这一段时间观察、记录的过程,看看统计图表示的数据,你有哪些体会和大家
交流?(指名学生交流
)
总结:通过交流,大家都有许多收获和体会,特别是对用实验、统计的方法研究问题,
有很
多体会。大家知道了,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按时观察、认真测量、准确记录,这样才
能有准确的结果反
映出来,获得可靠的结论。同时还知道了,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生长变化
的情况,能直观地显示蒜叶生长
情况,便于观察结果获得结论。在小组活动中,大家互相合
作,可以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第三单元 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30~51页的“例1~例12”以及练习五~七。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
要教学因数和倍数,以及公因数和公倍数等内容。本单元内容大体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因数和倍数
,学习在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
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
数;探索2、5、和3的倍数的特征,学习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
5或3的倍数,同时认识奇数和偶数。
第二段,认识质数、合数和质因数,学习把一个合数
分解质因数。第三段,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探
索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认识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探索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最后,
安排了全单元内容的整理
与练习。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亿
以内的数,以及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
学的。学习本单元内容,又为后续学习分数的基本性
质、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运算打
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
以内某个自然数的
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
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
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 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
数;会
求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 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
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
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
一步发展数感。
4. 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
习
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倍数
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和区
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
倍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
据
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1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1课时
质数和和合数………………………………………1课时
分解质因数…………………………………………1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2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2课时
因数与倍数整理与练习……………………………2课时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
第一课时 因数和倍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30~32页例1、例2和“试一试”、例3
和“试一试”“练一练”,第35页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判断两个自然数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学
会找一个数的
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按顺序找出10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因数,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
数;
了解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
方法、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特点的过程,
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内在联系,能有条理地展开思考,培养观
察、比较,以及分析、推理
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
与操作、思考、探索等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树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究
等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因数和倍数。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同桌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操作引入,认识意义
1.操作交流。
引导:你能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
个长方形吗?请同桌两人合作拼一拼,看看每排摆
几个,摆了几排,想想有几种拼法,用算式把你的拼法
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用算式表示,教师巡视。
交流:你有哪些拼法?请你说一说,并交流你表示的算式。
结合学生交流,呈现不同拼法,分别板书出积是12的三道乘法算式(包括可以板书除
法算式)。
2.认识意义。
(1)说明:我们先看4×3=12。根据4×3-12,
我们就可以说:4和3都是12的因数;反
过来,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看算式模仿说一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倍数,再指名多位学生说一说。(如果
交流中出现除法算
式,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的除法算式说一说因数或倍数关系)
让学生集体说一说,体会因数和倍数关系。
(2)启发:现在让你看另外两个算式,你能说一
说哪个是哪个的因数,哪个是哪个的倍
数吗?同桌互相说说看。
交流:根据6×2=12可以怎样说?(指名多人说一说,再集体说一说)根据12×1=12
呢?
要求学生看后两个算式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关系。
(3)小结:从上面可
以看出,在整数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都是积的因数,积是两个乘
数的倍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
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因数和倍数。(板
书课题)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
是O的自然数。[在课题下面板书:(指不
是0的自然数)]
追问:想一想,上面12的因数都是怎样找到的?
你能根据上面的想法说说12的因数一共有哪几个吗?
说明:从上面算式可以看出,如果要找
12的因数,只要想哪两个整数相乘等于12。因
为1×12、2×6和3×4都等于12,所以12的
因数有1、2.3.4、6、12这6个。(板书:12
的因数有:1,2,3,4,6,12)
3.做“练一练”第1题。
先要求分别看乘法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再让学生把乘法
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分别板书除法算式)然后分别看除法算式说说
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
哪个数的倍数。
提问:能单独说8是因数,72是倍数吗?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乘法和除法是有联系的算式,根据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都可以知道谁是谁的因
数,谁是谁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是根据整数乘法或除法算式确定的,表示数与数之间的一种
关系,不能单独说谁是因数、谁
是倍数,应该表达清楚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
个数的倍数。
二、导探究,学会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例2,要求学生找出36的所有因数,并思考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自己找36的因数,并把所有因数记录下来。有困难时可以和同学商量。
交流:36的所有因数有哪些?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根据学生的交流,呈现各人找出的因数,并按交流的方法板书所有因数。
比较:你认为这里每人找因数的方法,哪个比较好一点?为什么?
追问:想一想,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说明:找36的所有因数,可
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想哪两个数的积是36,一对一对地找,
也就是这样想:先想1和36,写在因数的
两端;(板书)再想2和18.3和12.4和9、(5可
以吗?为什么?)6和6,相同的只要写一个
。中间还有吗?(结合说明板书成:36的因数
有:1,2,3,4,6,9,12,1 8,36
。)
追问:你能说说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时,怎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吗?
让学生按这样的方法把例2里36的因数补充完整。
提问:现在你能说出36的全部因数了吗?(指名按顺序说一说)
说明:一个数的所有因数,还可以用一个圈表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表示方法,看看是
怎样用图表示的。
追问: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呈现36因数的集合图)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1 5和16的所有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15有哪些因数,按怎样的方法想的?16呢?(按一对一对的顺序板书结果)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里写出的12、36、1 5和1
6的所有因数,找找有没有什么共同的
地方,能不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和同桌一起观察、交流。
交流: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交流、归纳,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启发:除
了最小的因数都是1,还有什么共同点吗?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那因数
的个数会有什
么特点呢?)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个数是有限的.
书呈现)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引导:我们已经学会了找一个数的
因数,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呢?现在请你找出3
的倍数,把它们记录下来。大家独立试一试。
学生自己找3的倍数并且记录下来。
交流:你找到的3的倍数有哪些?说说
怎样找的o(根据交流,板书学生找到的3的倍
数,并发现可以写出很多很多)
你认为哪个找倍数的方法比较好,是怎样找的?
说明:3的倍数是3和一个数相乘的积,我们
可以从3的1倍开始按次序列举出3的倍
数,3×1=3,3×2=6,3×3-9,…这样3的倍数有
多少个?为什么会有无数个?那要怎样表
示呢?(板书:3的倍数有:3,6,9,12,…)
提问: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为什么会有无数个?
说明:我们可以用列举的
方法,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出3的倍数。因为所乘的自然
数1,2,3……是无限的,所以3的倍数
有无数个。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用省略号表示
出来。
让学生用列举的方法补写例3里3的倍数。
提问:你能按顺序列举3的倍数吗?大家根据填写的倍数集体说一说。
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在课本上的图里表示出来。
交流:这个圈里表示的是什么?在圈里写3的倍数要注意什么?(省略号)
(2)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找出2和5的倍数,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这是按什么方法找的?5的倍数呢?写一个数的倍数时要注意什
么?(按顺序板书2和5的倍数,并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说明:找一个数的倍数可以从乘1开
始,依次列举。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最后
要注意用省略号表示。
(3)发现特点。
引导:请大家观察这几个数的倍数,能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呈现)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第2题和第3题。
让学生填写因数和倍数。
交流:这两题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提问:能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吗?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最小的倍数呢?
说明:求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从小到大按顺序
找哪两个数的积是这个数;求一个数的倍
数可以从乘1开始,依次列举出这个数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
数是1,最大的因数和最小
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2.做练习五第1题。
引导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把24人按排数和每排人数填表。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并交流,说说怎样想的,结合呈现表内数据。
提问:这里的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数吗?为什么?
指出:依次对应的排数和每排人数
相乘的积都是24,所以排数和每排人数都是24的因
数。说明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可以依次想哪两个数
的积是这个数,这样的两个数就是它的因
数。
3.做练习五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完成填表。
交流结果并呈现,结合让学生说说怎样填的。
提问:每人应付4元,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是怎样得出这里的应付元数的?
说明:这
里的应付元数都是4的倍数,因为这些对应的元数是把4依次乘1,2,3……
得到的。把一个数依次乘
1,2,3……所得的积,就能得出这个数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3题。
让学生在圈里填上合适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
说明:因为4的倍数是无限的,所以依次写出4的一些倍数后,需要用省略号表示;但
50以内7的倍数
最大的不会超过50,个数是有限的,所以这个圈里不写省略号。
追问:为什么一个要写省略号,另一个不需要?
5.做练习五第4题。
出示第4题。
让学生按要求用相应符号圈出相应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观察直线上表示出的6的因数和6的倍数,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指出:6的因数都不大于6;6的倍数都不小于6 . 6是6最大的因数,也是6最小的倍
数。
追问:6是6的因数,也是6的倍数,这个说法对不对?8是8的因数,也是8的倍数
呢?
6.填充。
(1)7的倍数最小是( ),7的因数最大是( )。
(2)一个数有因数3,它一定是( )的倍数。
(3)8是2的(
)数,2就是8的( )数。
四、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知识,学到了什么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
36页练习五第5~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认
识偶数和奇数;能判断或写出2和5的
倍数,并说明判断理由,能说出偶数或奇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
等思维能力,提高
归纳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
律的活动,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感受数学充满规律,
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为学生每人准备百数表一张;每人准备O、5、6、7四张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引导:我们已经认识了因数和倍数,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想一想,如<
br>果告诉你一个数,比如3,怎样找出它的倍数?请你说一说找倍数的方法。
在研究一个
数的倍数时,人们发现了有一些数的倍数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说出一
个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它是不
是2的倍数。大家一起来试试看:有一个数是730,你觉得它
会是2的倍数吗?怎样想的?
揭题:这说明有的同学在以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意识到了2的倍数的特点。今天我们
就利用对倍数和因
数的认识,通过找倍数,发现和认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数。
出示例4,呈现百数表。
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老师
为大家准备的百数表,先在5的倍数上画“△”,再在2的倍
数上画“O。在找这两个数的倍数时,请大
家注意每行数里5的倍数有哪些,哪些数是2
的倍数。能行吗?
学生画符号,教师巡视、指导。 呈现分别画出符号的数,学生校对、确认。
2.探究发现特征。
(1)引导:请观察表里5的倍数,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数,你能发现
5的倍数有什么
特征吗?和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指出: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板书: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
引导:你能任意说
一个这样的三位数或者四位数,验证我们发现的特征吗?大家试一试。
(指名学生说出相应的数,引导用
除法检验是不是5的倍数)
追问:怎样的数是5的倍数?
(2)提问:观察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0。(板书:2的倍数,个位上是2、4、6、8、
O)
引导:请同桌两人互相举出三位数或四位数的例子,验证发现的2的倍数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样举例的?(学生口答举例)
个位上不是2、4、6、8、O的数,会是2的倍数吗?自己举出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数?(指名学生举例说明)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倍数?
(3)引导:观察表里5的倍数和2的倍数,看看什么样的数既
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
数。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怎样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说明:个位是0的数,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3.认识偶数和奇数。
说明:我们已经认识了2的倍数的特征。我们把是2的倍数的数叫作偶数,不是2的倍
数的数叫作奇数。
(板书:偶数-2的倍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引导:你能说出几个偶数吗?奇数呢?
追问:偶数和奇数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什么数?(双数和单数)
·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指名学生交流,分别说出答案,结合说说理由。
提问:判断5的倍数和2的倍数,只要看哪一位上的数?
指出: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只要看个位上的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先回答前两个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
3.做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把偶数圈出来。
交流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
4.做练习五第6题。
(1)让学生用卡片按(1)的要求组成两位数,试试能组成几个这样的数。
交流组成了哪些偶数,明确可以用0和6作个位上的数,能组成5个这样的两位数。
(2)让学生完成第(2)题。
交流各人组成的两位数,明确能组成5个这样的两位数。
(3)学生完成第(3)题。
交流结果,说出可以组成的3个数。
5.做练习五第7题。
让学生先涂一涂4的倍数。
观察: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引导:你知道为什么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指出:因为4=2×2,4是2的倍数,也就是4有因数2,这样4的倍数也一定有因数2,
所以4的倍
数一定是2的倍数。比如,12—4×3-2×2×3,12就是2的倍数;16—4×4-2
×2×4
,1 6也是2的倍数,等等。
追问:6的倍数一定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
6的倍数一定是3的倍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如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的倍数也一定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6.填充。
(1)一个两位数是5的倍数,它最小是( ),最大是( )。
(2)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3)比10小的数里,偶数有( )个,奇数有( )个。
(4)8的倍数除了也是1的倍数,还是( )或( )的倍数。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3~34页例5、“练一练”和“你知道吗”,
第36页练习五第8~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点,能判断或写出3的倍数,并能说明判断理由。
2.使
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概括等思
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
经验,提高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规律的活动,
获得探索数学结论的成功感受;体验数学
充满规律,体会数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研究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准备
准备计数器教具和学具。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
1.复习回顾。
提问: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
—发现特征)
2.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倍数进行
观察、比较,分别发现了2
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
征。(板书课
题)
二、学习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引导: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O.那你能
猜想
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这样想?说说你的想法。(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
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
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板书:
3的倍数,个位上是3、6、
9)
质疑: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
,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
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
样类推。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
大家来看几个数:13是3的倍数吗?26和49呢?(根据回答
擦去板书内容后半部分)
2.利用经验,组织探究。
(1)找3的倍数。
引导:那现在怎么办?我们学习2和5的倍数特征时还有什么经验可以利用?(找出倍
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现在我们先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在3的倍数上画“O”。
交流、呈现百数表里3的倍数,有错的修正。
(2)探索特征。
观察:观察、比较这些3的倍数,能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
引导:单凭观察、比较,我们好
像很难找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那组成3的倍数的这
些数字究竟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现在在计数器上拨
出几个3的倍数看一看,每个数各用了多
少个珠。比如,我们先拨27,看看这个数要用多少个珠子。(
在计数器上演示拨27)
提问:可以怎样算出有几个珠?算一算拨27这个数,一共用了几个珠?(板书:2+7=9)
引导:你也能像这样拨出3的倍数,算一算每个数各用了多少个珠子吗?在自己的计数
器上拨一拨,再算
一算。
交流:你拨的什么数,用了多少个珠子?(学生交流,教师根据交流分别板书计算珠子
个数的算式)
提问:每个数位上的珠子个数代表的实际上是什么?它们的和呢?
观察我们算出的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你有什么发现吗?请你试着说说看。
归纳:3
的倍数,它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接“3的倍数,板书:各个数
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
引导: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各人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看看会不会是3的倍数。(学生计算)
交流:你找出的不是3的倍数,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吗?(学生举例,教师
板书计算)
观察这里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你有什么结论?
引导:现在发现,3的倍数
,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不是3的倍数,各个数
位上数字的和就不是3的倍数
。你任意找一个三位数或四位数,先按这样的结论判断是不是
3的倍数,再用除法算一算,看是不是符合
上面的结论。
交流:你举的什么数,与这个结论相符吗?
3.学生归纳,强化认识。
追问:现在你能告诉大家,经过找出倍数、观察比较,我们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让学生读一读板书的结论。
强调: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发现了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
字的和是3的倍数,
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反之,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
定不是
3的倍数。
4.阅读“你知道吗”。
启发:当你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时,你对数学有什么感觉?
谈话:是的,数学很神奇、神秘,
3的倍数居然和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有这样密切的
关系!数学有许多神奇、有趣的规律,只要我们具有
一定基础,认真探究,这一条条神奇的
秘密和规律就会被发现和应用。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34页的“
你知道吗”,看看会有什么
神奇的规律告诉你。
交流: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样的数叫
完全数?举例说一说。(结合举例6和28,先板书
因数,再板书表示完全数的等式)
现在发现的完全数都有什么特征?
三、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3的倍数圈出来。
交流哪些是3的倍数,说说理由。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读题了解要求,提问学生除数是3,得数有没有余数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很快说出有余数的算式。
指出:3的倍数,除以3没有余数;不是3的倍数,除以3就有余数。
3.做练习五第8题。
让学生在方框里填数,组成3的倍数,并想想每个数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填法。
交流:你各是怎样填的,有几种填法?(板书不同填法)
说明:只要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
4.做练习五第9题。
让学生读题,写出不同的三位数,看看自己能组成多少个。
交流:你怎样选3个数字的,组成了几个三位数?说说你的想法。
结合交流板书出10个不同
的数,明确应该分别选择O、5、7或5、6、7这样的3个数
字才能组成3的倍数。再让学生对照一下
,自己写出了多少个。
说明:看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而不管各个数
位上的数字是几。
5.做练习五第10题。
让学生先涂一涂6的倍数并交流。
观察:6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理解的吗?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判断3的倍数的方法,和判断2、5的倍数不同在哪里?
第四课时 因数和倍数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6页练习五第11~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或说明
两个数
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判断或说明2、5、3的倍数,以及偶数和奇数。
2.使学生
进一步了解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判断、说明等活动,进一步体验简单的演绎
推理,发展分析、判断和推理
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应用数学知识判断、推理的过程,
养成善于思考和
言必有据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巩固倍数、因数和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因数和倍数,今天我们主要练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板书
课题)通过练习,
要能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判断或说明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
数关系;能应用知识判断2、5
、3的倍数,以及偶数、奇数。
二、回顾内容
引导:对于因数和倍数,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内容?
你能举例说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吗?(结合板书算式,让学生说一说)
2、5、3的倍数各有
什么特征?根据2的倍数你认识了什么知识?什么是偶数或奇数?[结
合回顾、交流板书:整数乘法a×
b=c(0除外)里,a和b是c的因数—一c是a和b的倍数
2的倍数:个位上2、4、6、8、0一偶数、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5或0
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指出:在整数乘法里,两个乘数是
积的因数,反过来积是两个乘数的倍数。2、5的倍
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3的倍数看各个数位上数字的
和。
三、练习应用
1.做练习五第1 1题。
让学生独立选择写出一个算式,再
同桌互相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
数的倍数。
交流:你写的哪个算式,可以
怎样说因数和倍数?(指名交流,结合板书写成的不同算
式,并集体说一说因数和倍数)
说明
:从上面习题可以看出,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
就意味着另一个数是这
个数的倍数;反过来也一样,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就意味着
另一个数是这个数的因数。比如,说
3和4是12的因数,也就表示1 2是3和4的倍数;
反过来也一样,说1
2是3和4的倍数,也就表示3和4是12的因数。
追问:36是4的倍数,还表示什么意思?9是36的因数呢?
2.练习。
(1)写一个能除尽的整数除法算式,说出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让学生独立写除法算式,同桌互相说说因数和倍数。
交流:你写的什么算式,可以怎样说?(结合交流板书算式,再指名说一说或集体说一
说)
说明:根据能除尽的整数除法算式,也可以说出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下面每组数里两个数的关系。 72和8 13和65
20和5
(3)写出下面各数的因数。 4 15 28 4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4)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 4 6 8 9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指名说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写一个数的倍数要注意什么。
3.填充。
(1) 36的因数有( ),其中偶数有( ).奇数有(
).
(2)9的最大因数是( ),最小倍数是( ).
(3)1的倍数有:( ).
(4)所有大于o的自然数都是( )的倍数;( )是任何大于o的自然数的因数。
让同桌学生先讨论、交流,再集体交流,说明理由。
4.做练习五第12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第12题,再集体交流,并说说怎样想的。
追问:怎样的数是2的
倍数?5的倍数和3的倍数呢?
(2)填充。
①在大于0的自然数中,最小的偶数是( ),最小的奇数是( )。
②10以内所有奇数的和是( )。
③小于30的数中,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大的—个是( )。
④n是任意一个自然数,2n表示的是( )数,2n +1表示的是( )数。
5.做练习五第1 3题。
让学生独立填写,并想想各有几种填法。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怎样可以知道一个数同时是两个不同数的倍数?
说明:要同时是两个不同的数的倍数,就要同时具有两个数的倍数特点。比如,是5
的倍数又是
3的倍数的数,既要具有个位上是5或O的特点,又要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
的倍数。
6.做练习五第14题。
学生读题,了解问题意思。
(1)引导:3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让学生自己写出3个连续自然数算一算,比较结果。
交流:你是怎样验证的?(指名几人交流,教师板书实例,确认是3的倍数)
引导:如果用a
表示任意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你能用含有a的式子表示其他
两个数吗?哪位说说你想怎样表示
?(板书:a-1,a,a+l)
能用式子表示3个数的和,说明它一定是3的倍数吗?自己列出求和的字母式子并且化
简。
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呢?(板书求和过程,得出3a)
说明:用字母表示任意3个连续自然数,它们相加的和是3a,所以一定是3的倍数。
(2)提问:3个连续偶数或奇数的和是3的倍数吗?
自己举例算一算,和同学说说你的结论。
交流:说说你的例子和结论。(板书指名学生交流的数和计算过程、结果,说明结论)
引导:
怎样像上面那样用字母表示3个连续偶数或奇数,计算它们的和并说明一定是3
的倍数呢
?大家课后可以自己试一试。
四、练习小结
1.练习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需要提出的问题吗?
2.完成思考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你找到的是哪个数?怎样想的?
说明:我们可以先写出40的所有因数,再找出其中5的倍数。大家按这样的方法做一
做。
交流结果,得出可能是:5、10、20、40。
第五课时 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7页例6、“试一试”和“练一练
”,第39
页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能判断或写出质数或者合数,并说明理由;体会非
0自然数的分类,了解50以内的质数。
2
.使学生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活动认识质数和合数,积累认识数学概念的基本活
动经验,进一步体会
分类的思想,培养观察、比较,以及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思维能
力。
3.使学生主动参
与数学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体会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产生对数学的
积极情感和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质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同学们在前面研究因数和倍数中,以是不是2的倍数为标准对大于O的自然数
进行过分类,还记
得按这个标准,把大于0自然数分成了哪几类吗?(板书:偶数奇数)
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大于
O的自然数的分类。今天要按怎样的标准分类,可以
分成哪几类,分成的每一类是什么数呢?老师期望大
家一起来研究分类的标准,通过自己的
分类认识质数和合数。(板书课题)
二、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了解题意,明确要求。
让学生分别写出6个数的所有因数。
交流:这6个数各有哪些因数?我们请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
指名交流,并板书出6个数的全部因数。
引导:现在大家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看看它们因数的
个数有什么不同,你想按什么分类?
可以分成几类?在小组里先讨论,等会我们一起交流。
交流:你想按什么把这些数分类,分成几类?(学生交流不同想法,教师引导统一为两
类) <
br>引导:大家想到了可以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只有两个因数的为一类,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为另一类。
那这里只有两个因数的是哪几个数?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呢?请你在课本上填一
填。
交流:你是
怎样填的?观察这3个数,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是怎样的两个数?
(板书:只有1和它本身两
个因数)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它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板书: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
br>揭示:像2、3、5这几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板书:
质数)像
6,8、9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也就是有两个以上因数,这样
的数叫作合数。(板
书:合数)
追问:上面这几个数里,哪几个是质数?为什么?哪几个是合数?你是怎样想的?
2.完善分类。
提问:1是质数还是合数?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1只有一个因数
,所以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
是合数)
提问:回顾上面学习过程,你认为大于O的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分类,分成几类?
说明:大于O的自然数按它的因数个数分类,可以分为三类:质数、合数和l。[完善板
书:
自然数 质数 :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大于O的)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两个以上)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先填写因数,再判断各是什么数。
交流:说说你的判断依据和判断结果。(指名交流,呈现结果)
4.回顾整理。
引导:上面我们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成哪几类?每类数有什么特点?
我们是怎样认识质数和合数,并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类的?
这里的分类和偶数、奇数的分类比较,有什么不同?
小结:我们先写出一些数的因数,根据因
数的个数的特点,认识了质数和合数:质数是
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合数是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1只有一
个因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这样就按因数的个数把大于O的自然数分成了三类:质数、合数和1。
这样按因数个数的分
类和偶数、奇数的分类不同,偶数、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的。
追问:按因数的个数分类,可以分成哪几类?按是不是2的倍数分类呢?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一练”。
让学生写出11~20各数的因数,再在圈里填写合适的数。
交流结果。
引导:联系上面10以内的数想一想,20以内有哪些数是质数?
质数都是奇数吗?为什么不都是奇数?
明确:20以内的质数是:2、3、5、7、1
1、1 3、1 7、19。质数不都是奇数,因为2
是质数。
2.做练习六第1题。
让学生先划去2的倍数(2本身不划去),了解方法。
再依次划去3、5、7的倍数(3、5、7本身不划去)。
交流划去的和剩下的数,确认结果。
提问:观察一下,剩下的都是什么数?
说明:
按照这样的方法制成的数表,剩下的全是质数,得到的就是质数表。质数表可以
帮助我们判断一个数是不
是质数。
3.做练习六第2题。
学生根据要求分别填数。
交流结果,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依据是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如果只有两个因数,就
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就是——(合数)。如果
有困难,还可以查质数表。
4.填充。(口答)
(1)质数只有(
)个因数,合数至少有( )个因数。
(2)自然数中,最小的质数是(
),最小的合数是( )。
(3)比10小的数里,质数有( )个,合数有(
)个。
(4) 20的因数有( ),其中是质数的有( )o
5.做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在乘法算式里填上合适的质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写成的算式中,积是质数还是合数?乘数呢?
合数都能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吗?你再找个例子试一试。
交流:你举出的什么例子?(指名交流,教师板书几个类似的乘法算式)
通过举例,你有什么体会?
指出:看来,合数可以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本领?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认识
质数和
合数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体会?
第六课时 分解质因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8页例7、例8和“练一练”“你
知道吗’’,
第39~40页练习六第4~8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
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
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
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
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
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分解质因数。
教学难点: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认识质因数
1.写出算式。
要求:你能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
交流:你是怎样写的?(板书:5=1×5 28-1×28 28=2×14 28=4×7)
2.认识质因数。
引导: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5和28
的这几个因数
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
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
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
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
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板书:质因数——一个数里是质数的因数)
3.强化认识。
追问: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1
、28、14
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
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
这个数的质因数。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
因数;2是28的因数,
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
4.做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独立思考。
交流: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答案。追问:怎
样的数才可以称作一个
数的质因数?
二、分解质因数
1.引入课题。
谈
话: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
(板书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8,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结果。
交流: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怎样做?(根据交流板书,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说明: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先写成质数2乘15;15是合数,把它写成质数3
乘5,
这时乘数全部是质数;就把30写成这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30-2×3×5。可见,要
写成质数相乘
的形式,可以把合数先写成质数和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如果另一个数是合数,
再把这个合数写成质数和
另一个数相乘的形式,直到分解成全部是质数相乘为止。像这样把
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叫作分解质因数。(板书:分解质因数——把合数用
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3.阅读“你知道吗”。
我们在上面是用逐次相乘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的,人们在分解质因数时
,经常用短除法。
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你能不能明白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
交流: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
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
乘的形式。
说明:我们上面分解时,每次用质数乘一个
数,直到所有乘数都是质数为止、,和用短
除法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只是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过程简便
一些。
4.尝试短除法。
引导: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分解质因数。
交流:6和14分解成哪些质数相乘的形式?(板书结果)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6分解质因
数,可以先想质因数2,写成2×3,全部是质数,于是得到6=2×3;14
分解质因数,也是先想质
因数2,写成2×7,已经全部是质数,得出14=2×7。
2.做练习六第5题。
先圈一圈,交流哪些是合数,再让学生独立把9和16分解质因数。
检查板演题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确认结果。
3.做练习六第6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个位上分别是几,这四组数都是什么数。
要求独立找一找、圈一圈每组里的质数,并交流各有哪些质数。
提问:根据你找质数的结果想一想,奇数都是质数吗?
说明: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确定的
,质数是按因数的个数确定的,奇数和质数不是
同一标准分类的结果,所以奇数不都是质数。
4.做练习六第7题。
让学生独立填数,并比一比每组数填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同一个数,填写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说明:把一个数写成质数相乘,
是分解质因数,表示出的是积;写成质数相加,要看是
哪几个质数的和。
5.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是能不能把全班人数平均分的问题。
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交流:哪几个班人数可以平均分,哪几个班人数不能平均分?为什么?
说明:一班、三班的人
数是合数,可以写成两个不同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可以平均分;
二班、四班的人数是质数,只能写成1和
它本身相乘,说明不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不能
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
四、拓展视野
让学生阅读第40页“你知道吗”,并出示提示: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把哥德巴
赫猜想
比喻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国哪些数学家在这项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谁的研
究轰动了国内外数学
界?
学生阅读后,围绕上述问题交流,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教师适当说明。
五、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分解质因数?怎样分解质因数?
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七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
练’’,第
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
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
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
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
和最大公
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
学好数
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根据学生交流,演
示分割正方形,看出每条边长6厘米都正好可以分成3份,这个正方
形能正好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
;边长5厘米的不能正好分成。
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
指出
:因为小正方形边长2是6的因数,边长6÷2=3(份),所以能正好分成同样的正
方形;但2不是5
的因数,边长5÷2有余数,就不能正好分成。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
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
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
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
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
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
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
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
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
=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
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说明: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 2的因数,又是18的
因数,所以能正好铺
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
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为什么?先独立思考,
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说明: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因为它们是1
2
的因数,又是1
8的因数。可见,当正方形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时,就能正
好把这个长方形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
、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
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
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
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接“公因数”后板书:——两个
数公有的因数)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
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
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
的公因数。和同
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说明: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里,所以只要
在8的因数里找出也是12的因数,就
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4是8和
12的最大公因数。可见,两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o(板书:
最大公因
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
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
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
里讨论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出正确表示的方法,呈现把两个圈部分合并的图,(图见教材,略)再<
br>引导在合适的部分分别填写因数,并标注出“8和12的公因数”。
提问:从图上看,哪些数是
8的因数,哪些数是12的因数?哪几个数是8和12的公因
数,最大公因数是几?
指出:从
图上可以直接看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
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交流:18的因数有哪些?30的因数呢?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从表里看,怎样的数是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先在表里分别圈两个数的因
数,其中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
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15和20的因数,再填右图。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
:15和20的因数中公有的因数,就是15和20的公因数,在公因数中就能找出最
大公因数。
3.做练习七第1题。
(1)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从练习的过程看,你是怎样找出12和4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
(2)引导:
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公有的因数和
最大公因数。你能用这样的方
法,求16和24的最大公因数吗?每人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第八课时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练习七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能
正确地求最大公因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
数的最大公因
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
能
;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维和交流,体会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
乐趣。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两个数的公因
数,其中最大的
一个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我们练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o(板书课题)在
练习中,要注意进一步理解什
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还要
能进一步发现求最大公因数的一些简单规律
,并能应用规律直接求最大公因数。有信心吗?
二、基本题练习
1.根据要求填空。
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
18和24的公因数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提问:观察这里填充的过程和结果,想一想:什么是公因数,什么是最大公因数?
那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说明:从填充里可以看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
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
大公因数。所以先找出每个数的因数,就能找出其中的公因数和最大
公因数。
(2)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说明:也可以像这样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从这个数的因数
中找公因数和最大公
因数。这种方法要简便一些。
2.做练习七第3题。
引入:有时应用我们掌握的一些知识,可以直接看出其中一些公因数。
比如上
面的18和24,都是偶数,就有公因数2;都是3的倍数,就有公因数3。应用
这些知识能帮助我们比
较快地发现一些公因数,但它不能找出所有的公因数。
现在看第3题,各人找一找哪几组有公因数2,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7做出记号。
交流:哪几组有公因数27怎样知道的?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 7为什么?
3.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各是用什么方法求的呢?(检查过程)
追问:你是怎样找出1 3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引导具体观察1
3和5的因数,
确定只有公因数1,所以最大公因数就是1)
说明: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发展题练习
1.做练习七第5题。
(1)求左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过程,确认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观察:请大家观察每组里两个数的关系,看看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
现什么?
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从每组数里发现了什么?
指出: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小
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小数是大数
的因数,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右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这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几?
你发现什么时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7
指出: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板书: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是
1)
2.做练习七第6题。
引导:我们发现了上面两种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你能应用这个
特点直接写出第
6题里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请你写在课本上。
交流:前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都是17后两组呢?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思考、交流。
(1)1和2、3、4、5的最大公因数分别是几?
指名学生说出最大公因数各是几。
提问:1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和25呢?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1和任何不是O的自然数,最大公因数都是1。
(2)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
2和3 3和4 4和5 5和6
让同桌学生先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再交流结果。
提问:你发现这里每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最大公因数有什么特点?
指出:大于O的相邻两个自然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4.做练习七第7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写出每个分数里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7 8和1 6 1 6和24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交流结果)每组数你是怎样找的? 指出:找公因数可以利用每组数的特点确定方法。两个数之间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
数就是1;两
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小数;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先找出
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找出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做练习七第8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是要把长方形正好分成同样
大小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
几厘米,可以分成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再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交流: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你
是怎样想的?(呈现相应的裁法)一共可以裁出
多少个?可以怎样计算个数?
指出:这是最大
公因数的实际应用。要把长方形正好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和宽都
要能正好平均分,所以正方形的边
长应该是长和宽的公因数。要裁成边长最大的同样的正方
形,它的边长数就应该是长、宽数的最大公因数
。 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裁出的正方
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这样沿长一行可以裁成5个正方形,
沿宽可以裁成3行,所以一共可
以裁出15个这样的正方形。
7.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两根铁丝分别长16厘米和20厘米,要全部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铁丝最长
多少厘米?一共能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学生独立解决。
交流: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怎样想的?一共可以剪成这样的多少段?怎样计算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你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哪些认识?今天有什么新收获?
还有哪些体会?
第九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
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
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
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
倍数和最小公
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
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
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
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学习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
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
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
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
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为什么用同一个长方形去铺,边长6厘米的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却不能铺满呢?
你能结合图形
,说明你的理由和表示的算式吗?
结合学生交流和算式表示,借助图形演示引导观察并理解:正方形边
长数6是长方形两
边边长数3和2的倍数,能正好铺满;(板书:6÷3=2
6÷2=3)另一个正方形边长数8是
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不能正好铺满。
(板书:8÷2—48÷3—2……2)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
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
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
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
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
12厘米、18厘米……的正
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说明:这个长方形能正好铺满边长是6
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
因为它们的边长数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
样的正方形找不完,个数是无限的。
(3)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
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
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
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两
个数的公倍数。(接“公倍数”板书:——两个数
公有的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所以写公倍数
时需要用省略号表示。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
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
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
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
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
“6和9的公倍数”,并强
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
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
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
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
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交流: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呢?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在这个练习中怎样得出2和5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说明:先在表里分别圈出两个数的倍
数,再看哪些数同时是两个数的倍数'就是两个数
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最小公倍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直线上分别画出4和6的公倍数,再填空。
交
流:你怎样在直线上找4和6的倍数的?(呈现在直线上表示)怎样的数是4和6
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公倍数是哪些数,最小公倍数是几?(呈现填空结果)
注意检查有没有用省略号。
3.做练习七第9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出左边圈里的数,再填写相交圈里的数。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呈现结果)这里为什么不用省略号?
说明:50以内6和8公有的倍数,就是6和8在50以内的公倍数。
50以内6的倍数、
8的倍数和公倍数的个数都是有限的,所以不需要用省略号。
4.做练习七第10题。
(1)让学生填空完成。
交流填充结果并呈现。
提问:你是按怎样的方法找出8和2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
(2)引导:这里先分别找
两个数的倍数,再找其中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你能用这样的
方法找出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吗?自
己找一找。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交流结果。
追问:除了像这样通过分别找两个数的倍数,再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外,还能怎样找?
说明:还可以先找一个数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其中最小的就是最小公
倍数。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第十课时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页练习七第11~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
法,
能灵活运用方法正确地求最小公倍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并能利用
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
的最小公倍数的技
能,了解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的联系;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
最小
公倍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考和交流
,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
识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会了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练习公倍数和
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在练习中,要注意进一步
理解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公倍数和最
小公倍数;还要能进一步发现求最小公
倍数的一些简单规律,并能应用规律直接求最小公倍数;并且了解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
数方法的联系。有信心吗?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下列填空。
6的倍数有 ;8的倍数有
;6和8的公倍数有 ,6和8
的最小公倍数是 。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