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创良好教学平台 促学生自主发展

绝世美人儿
594次浏览
2020年09月11日 09:1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农学排名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创良好教学平台 促学生自主发展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通过“创设质疑平台,变‘被 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创设想象平台,变‘单一 思
维’为‘多向拓展’”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
的自主个性。
【关键词】:教学平台 自主发展。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 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
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教师应 变革旧
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平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鼓励学 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开发学生的创造
性。
一、创设质疑平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 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
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
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br>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
束缚在教师、教材 、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
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 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
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平台,让学生由过 去的机械接
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1、批判性质疑。
心理学家认为:“疑,最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
就应运而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
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 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
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 、
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
发展。
善于批判地接受,才会善于质疑。如:在学习“圆柱与球体的认识”时,通
过认识,学 生已经感知“圆柱上下两个圆面一样大”。我有意板书:“上下两个
圆面一样大的就是圆柱体。”学生根 据生活经验,提出疑问:“腰鼓上下两个面
一样大,它是圆柱体吗?”从而更加深了以圆柱体的认识。
质疑的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予以完
善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 几”时,很多学生提出:“5米比4米多1

1


米,也可以说4米比 5米少1米。那么为什么能说5米比4米多25%,就不能说
4米比5米少25%呢?”经过讨论,弄清 了虽然相差都是1米,但与之比较的单
位“1”的量不同了,所以结果也不同了。
质 疑是认知的起点,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初学平均分应用题时,有学生提出:
“老师和书上说的都正好分完 ,可是五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同学,能不能分?”
我为学生批判地思考问题感到惊喜。我鼓励全体学生讨 论。结果有两种意见:一
种认为“每个同学得分两个半苹果”,另一种认为“两人分得两只,剩下的一只
谁都不吃”。我告诉学生两种方法都对,都是即将要学到的数学知识,还特别表
扬了提问的学生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积极性都得以提高。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 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
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 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 奇是少年儿
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
而提 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首先,要精心组织教材, 设计吸引学生的情境展开教学。如在低段,可以以
游戏、活动等形式学习新课,并提供给学生动手、动脑 的机会。我们可以解决游
乐公园中的数学问题来学习乘加、乘减算式,也可以通过摆学具学习乘法口诀„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形框和正方
形框,感知周长的 概念。我让各组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周长,挑选一种最喜欢的方
法,并说出理由。同学们通过动手制作和积 极讨论,最后认为(长+宽)×2计
算周长比较简便。有的同学提出正方形周长是否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 算呢?有的
同学认为还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计算„同学们各自发表见解,围绕着学习内容积
极展 开讨论。这时,有的同学摆弄着手中的长方形框说:“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
框折成一个正方形框,周长不 变。我们还能算出正方形的边长。”由于同学们积
极思考,努力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所以不但很快地掌握 新知识,还触类旁通,求
异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其次,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有利于求异思维的培养。民主的学习氛围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素质。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协作关系,教师应
经常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改进。慢慢的,要帮助学生养成“读”数学课本的习
惯,做好预习和复习,为学生的“质疑”“求异”打下基础。在课堂上应该给孩
子充分的时间,让他们 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
习。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学习有 困难的孩子也在大家的帮助下敢
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 时,让
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45+39=( )。同学们通过尝试练习,组内讨论,得出
了 不少方法。有的认为45+30+9算起来比较简便,有的这样做:45+40-1,也有
的认为可以“ 算十位看个位,个位满十先进一”。对于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给
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求探究性的质疑 ,不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使学
生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二、创设交流平台,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 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
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 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
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 理
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
式教学格局。 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平台,以发展学
生自主性。
1、一题多变,交流学习。
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 生拓宽思路的有效
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
变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
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 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
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 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
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 维的严
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如:在应用题的练习课的
教学中, 可设计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三件衣服用了72元钱,买一条裤子用了
8元。根据条件学生可提出下列问 题:
(1)买衣服和裤子用了多少元钱?
(2)买衣服比裤子多用了多少钱?
(3)买衣服用的钱是买裤子的几倍?
(4)一件衣服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钱?
(5)买一套衣服要多少元钱?
(6)一件衣服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几倍?
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独立解答,并能说明算理。将 第一个条件改成“妈妈买
三件衣服,每件衣服24元”,再搭上前六个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看清原形
题与改编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为什么原形题的前三个问题是一步计算,后
三个问题是两步 计算。而改编题后为什么前三个问题改成三步计算,后三个问题
到变成一步计算。再将原形题的问题和条 件改成:妈妈有96元钱,买三件衣服
用了72元,买一条裤子用了8元,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完成后
有个学生说:“这个改编题我可以再提出一个问题,剩下的钱还可以买几条裤
子?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只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
完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 达到最高峰。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3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
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 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
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 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
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手
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
学中提倡让 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出示 例题图:有四个盆子,前三盆各放3
个挑,后一盆只放2个,要求一共放几个?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 哪一小组的
同学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并写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一下子写
出了 近10个算式来。3+3+3+2=11,3×3+2=11,3×4-1=11,2×4+3
=11, 6+6-l=11,9+3-l=11等等,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我及时表扬了他
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 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虽然后面几个算式有些牵强,但
也表现了他们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
三、创设想象平台,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 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
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 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
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 br>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那就是人的想象 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
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 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
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 发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
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为丰富学生
的想象力提供机会。
如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一堆货物,甲单独 运,4小时
可以运完;乙单独运,6小时可以运完。现在由甲乙两车合运这堆货物的 ,需
要几小时运完?这是一道有点变化的工程问题,学生基本上会列出第一种式子:
÷( + )=2(小时)。可是,我在巡视中发现学生还有不同的解法。我故意问
道:”这道题只有一种解法吗? “果不出所料,刚才被我发现的那位同学很快地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完成总任 务的 所城要的时间相
当于完成总任务时间的 ,列式是:1÷( + )× =2(小时)。”真妙“ 我鼓励
道”大家知道他的做法有什么奇妙之处吗?“有的学生说到了点子上:他把以前
学过的分 数乘法的意义灵活运用到了这道题上了。我补充道:”他的方法还运用
到了我们以后要学的正比例的有关 知识。“这是我鼓励大家学习这位同学不拘泥
于一种思路的学习态度,从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还要 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
角度去想象,不但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2、超越想象变通思维。

4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创造性是
人的一种本能。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大胆猜想 ,能在学习方法、解题思路上“另
辟蹊径”、“别出心裁”,而且往往比老师介绍的那种方法更为简捷, 易于接受。
这说明了学生的内心深处那种潜在的创造欲望,期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因此,我
们教 师就正视学生的这种超越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环形面积公式 ”的推导过程时,教师提问:“我们该怎样来计算
环形的面积呢?它的计算公式又是怎样呢?能不能用我 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
决这个新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结果学生的回答让老师敢到意< br>外。
学生一: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S=π(R —r )。
学生二:认为并不一定要环形才能用这个公式,只要小圆包含在大圆内部,
不管它在哪个位置,求阴影部 分的面积都能用这个公式计算。
学生三:环形面积的计算,我还有一种方法。把组成环形的两 个圆展开,得
到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就是内圆的周长,下底就是外圆的周长,高就是半径之
差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到环形的面积公式:(内圆周长+外圆周长)
×半径之差÷2.“环形的 面积计算”属选学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并没有
过多地预料到教学过程中学生 可能出现的种种问 题。学生三的回答思路非常新
颖,他是“通过想象,使圆环在头脑中流动一周,形成梯形”的精辟见解, 以及
完全超越了教材,超越了教师的授课计划。这是一种在学习中向往自由的超越精
神的展现, 是学生进步和创造的动力所在,是学生追求自身精神文明的完美需要。
又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 ,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
比男生人数多 „„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的联系。超越 想象,训练了
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活动平台上是不够的。
教师首先要具有自主意识,注 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
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
树立了自主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向才能得以培养,其自主性才能得以弘扬。



5

书包里的故事-中秋博饼规则


雷锋螺丝钉精神-中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宁波城市技术学院-霍林斯


郭美美的微博-法国教育服务中心


3g雅思网-咸阳教育局网


赵虹乔-朱娴静


出入境管理法-周记300字大全


临沂市人事网-银行员工入党申请书